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连梦的来源和去脉都不知道,怎么样有的梦?怎么样梦又醒了?也不知道!我们现在是怎么生的?又怎么死的?就更不知道!你在这个不知道的地方,若是明白了,这就是觉悟。所以说“色即是空真源彻”,你若知道色和空的道理,就明白那个真理了;“空即是色妄流枯”,妄想也就断了、没有了。你要想明白空和色的这种道理,就要在非空非色这个地方来见取,来领会其中的道理。这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也就是不空;不思恶,也就是不色。在这个非空非有的地方,你来把它研究一下,也就是在亦空亦有这个境界上来觉悟,你就能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真空中有真色,真色中有真空。色法也就是空的本体,空法也就是色的一个面目。所以方才我说,就在这个色法上,也就是空;就在这个空法上,也就是色。
+ F* f: [! u- ?; U+ w9 Z' L- b4 l! S% o6 V: y/ A2 Z- I- g7 {
好像一座山,这山是个色法,你把山铲平了,这个空就有了。在山还没有铲平的时候,空有没有?也是在那个地方的。那么这空显出来了,那个色是不是没有呢?色也在那个地方。你看那个地方只有空吗?不是的,色也在那个地方。这空和色是一个的,不是两个。那空和色是一个的,也就和那个冰水一样的。为什么它有了色了?在这空里边变成冰了。空里边微尘积聚到一起,就变成一个色相,散了就又是空了,所以空就是色,色也就是空。怎么样子变成色的?这就好像空气和水一样,空气一遇到冷就变成水,再冷就变成冰。怎么样这个色又变成空了?天气热了就把它化了。有人说:“尘土不能化!”我这说的是这比喻,并不是说尘土就是冰。这是恐怕你不明白这个理,所以藉著冰和水来比喻,你不要认为尘和空也变成水和冰了。你若这么一想,那又是头上安头了。本来没有这种执著,我给你讲这个道理,你却多了一层执著。你有这么多的执著,我就没有法子教你明白空色不二的道理,还得慢慢等什么时候你自己参悟到这个道理上,或者就明白了。( V( W9 I; T& O, J, k: y
- Q2 ^3 o% `& o9 C8 U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 H) u1 k- u/ h0 W8 x) `2 F) V/ I) V7 s5 ~1 L& j
不增不减。) I/ S3 c1 m8 O$ }) m
9 W+ d9 F& S: A" {* {+ A3 @
受想行识如空色 再呼舍利汝谛听 是诸法空相无性 不生不灭寂然通
$ c( k( m" N8 b% Z; ~$ r' ^
1 y8 v' f% _" J; N4 c不垢不净离污染 不增不减悟玄中 湛然静极超造化 顿觉我法本圆融
& o# M5 T7 j1 z* _* L" o. d
, I  F# ]# C! @7 P$ p% ]前边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字虽然有种种的色法,但是总括起来不超出三种。这三种就是可对可见色、可对不可见色、不可对不可见色。什么是可对可见色呢?就是可以和你自己成为一个对待法,也可以看得见的。可对不可见色法,对是可以对上,但你看不见它。不可对不可见色,就是对也不可对,见也不可见的这种色。这三种从什么地方分出来呢?就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境界上来分别。5 r8 _5 }0 r: y  g; j2 \5 M
( j4 \( y2 Z5 Z' E
可对可见色,譬如人、我、他、众生、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这些都有形色可对,也有色相、有形质可见,所以叫可对可见色,这属于色法。
' l! h+ F2 @) S- C6 h2 {3 [# m: t% I" `
6 e/ _9 s& N! p' \) c1 {5 |那么,还有这个属于色法而可对不可见,对是可以对,但是你看不见它,只能听见,这是什么呢?就是声、香、味、触。这可对,可是你不可见。好像这个声尘,确实有个声尘可以对,音声一响你就可以听见,并且可以对著而生一种分别的识心,分别这个声音是好、是不好。可是你可看不见这个声音,你说这个声音是什么颜色的?是青色的、黄色的、赤色的、还是白色的呢?没有颜色!那个声音是方的?还是圆的呢?还是三角形的呢?还是长形的呢?你也不知道!就是看不见,你看不见它的这种的声尘的体相。这叫可对不可见色。这个声,也属于色尘;在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里头,它属于色。
9 ~3 _2 J$ F: \+ Y0 [7 F( s3 `1 s0 j8 C( \1 W0 K% ^5 z
那么鼻子嗅香。所以它鼻子一嗅这个香尘,你就可以知道它是香的,可是你看不见这香尘的相貌。香是个什么样子?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呢?不是的。虽然看不见,它还是有,只是它没有形相,所以你视之不见。但是你用鼻子一闻:“啊!这么香呢!”就知道有这么个香尘存在,所以香尘也是可对不可见色。6 G0 T* c* d" y) |; \
6 c+ ~. k, m4 K2 f$ T. V' D
味,这个味就是:“这个东西好滋味!”好滋味什么样子呀?你看见好滋味那个味没有?也是看不见的,只可以在口里这么咀嚼,用舌头尝一尝,舌头就知道:“啊!这个味道好吃,那个味道不好吃。这个是酸的,那个是甜的;这个是苦的,那个是辣的。”可是酸、甜、苦、辣、咸,这五味有没有一个形色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看不见的,所以味尘也是可对不可见色。
* S: ?0 [& h* a" g! H% p& a4 h6 F5 n, Y9 @7 h# m9 i
至于触,身上穿上绸缎的衣服,贴著皮肤很温暖,很滑腻的,很自然就有一种快感、很舒服的。你看一看这个舒服的样子是什么样子?这个触尘是什么样子?看不见的!所以触尘也是可对不可见色。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在色、受、想、行、识五蕴里都属于色蕴。
% r) s* I: b  {$ d) A1 W, l* y$ j& v3 Y/ M9 m% |! D. _
色、声、香、味、触这前五尘,或者已经过去,或者没有过去,在你的意识里边都会有一个影子留下来,有个影子。什么影子呢?譬如眼睛看见颜色了,意识里头就知道:“我早先看见红色的。啊!我又看见黄色的,又看见绿色的。”这个色尘过去以后,但是这个影子还会落在你的意识里边。你说没有吧,他又记得这么一回事;你说有吧,这个境界又过去了。这叫前五尘落谢的影子。色尘是这样,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都是这样。虽然事过境迁,可是在意识里边还存留下一个影子,这就叫法尘。: I/ C3 j6 Z) [* ?! G' {; q: ]
( |( S& Y" B* A
这个法尘也属于色法,但它是不可对不可见色。它不可对,一对,它已经过去了;又不可见,见不著。但你若说没有,在意识里边又明明有这么一回事,好像刻的一个板似的,在那儿存住了。虽然存住了,但你没有法子看见它,没有法子听见它,也没有法子找到它的真正相貌,它只是前五尘的印象,落到第六识里边的一些影子,所以它是不可对不可见色。
: y" l6 u+ `7 S( V
8 i2 z. T  n3 F7 x5 n$ l受想行识如空色。经文上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蕴是这样,其余的受想行识也是一个样的。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和这个色与空的关系是一样的,所以说“受想行识如空色”。! x! r7 H* i  h& J
/ L+ b3 I$ I; t+ t5 h
那么,讲这个色受想行识已经讲了很多次,究竟什么叫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若能把色受想行识的体弄明白了,就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的作用,就知道怎么样降伏它。我现在就用很浅显的道理,来讲一讲色受想行识。
6 R2 @6 \# Q  M3 ?8 p! k
: F; y% F. S$ a. B( f一、色。什么叫“色”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属于色法,就是个色,所谓色身。虽然这个色身是有形象的,可是溯本穷源,追求它的根本是空的。怎么说呢?以前讲过好多次,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是由地水火风共同合作成立的一个有限公司。换句话说,这个有限公司是由四种的因缘合成的,由地的坚固缘,火的热缘,水的湿缘,风的动缘,由这四种缘合成一个有形色的身体。这四种的缘若分开,就都各有所还,这个身体就又归于空了,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s4 W4 D, {- N1 X6 w
/ V8 Q7 _) ?$ ?1 f' o; g
“色不异空”,是个真空;“空不异色”,是个妙有。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不是离开真空而另外有一个妙有,也不是把妙有搬到一边去,才现出一个真空。这个真空就是那个妙有,这个妙有也就是那个真空。这个就是天地没有开辟以前,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和众生没有分别的那个本体,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z( B( k3 y- H8 ]# P

" \4 |5 E9 A9 W! l二、受。四大和合变出我们这个色身,有形色可见。有了这个身体,它就欢喜享受。受有三种的受,三种受也就是三种苦。这三种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P* z1 [* k+ {$ l. k) V6 J% a
7 f  v6 b8 E2 S. `, ^' H$ G# D, [(一)苦受。你怕苦吗?你越怕苦,苦就越多。那么说:“我不怕苦”,苦就少了吗?虽然苦没有少,可是苦会没有的,因为你不怕苦,就根本没有苦嘛!你若怕苦,越怕就越觉得苦,越觉得苦就越苦,甚至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人,对所有一切都觉得苦。好像我有一个皈依弟子,他觉得一切都是苦,他讲 lecture 都是讲苦,吃东西也欢喜吃苦的,但是做工就不欢喜做苦的工,欢喜做乐的工。可是世间很少乐的工,乐的工也就是苦的因,结果还是苦。1 D0 W. x1 y3 z0 _8 |( w

  H9 Z4 r. K" \+ W! {( q' V7 a0 U(二)乐受。乐受就是快乐、享受。觉得有一辆汽车是快乐,但是汽车买了之后,又想要一架飞机,有了飞机又想买一艘汽船,到海上去玩一玩,有了汽船又想坐火箭,到月宫去旅行去。你说这种妄想怎么会停止呢?虽然说享受是快乐,但是把你那个心越撑越大、越撑越大,撑到月宫里头去了。结果,哈!到了月宫,不服水土,就得了病了;得了病,在月宫又没有医生,结果就死在月宫里,做一个月鬼。你说这是乐?是苦?所以乐受也是苦的因。  x. B- @! `" K

$ |+ Z$ L0 ^! V6 s(三)不苦不乐受。有人说:“我不想吃苦,也不想太快乐,就平平常常过这一生就算了!”不错,你这一生可以说是够本了,广东话叫“够数”。作生意没有赚钱也没有赔钱,本钱是五千万,现在你还有五千万,也没有赚、也没有赊,但是赚一个白忙,这叫够本。你到这个世界上,迷迷糊糊来了,又迷迷糊糊走了,所有的财产也没有处理好,帐目也没有安排好,糊涂来糊涂去,这叫不苦不乐受,但是赚了一个糊涂,没有什么大意思。- u3 s' a0 Q7 m8 i
* O! H" A' u/ y5 X' v* p  S% g
三、想。想要享受就不得不打妄想:“我怎么样想法子才能买一辆汽车呢?怎么样子才能买一栋洋房呢?怎么样才能买一艘汽船呢?买一架飞机呢?”想来想去,打妄想打得头发都白了。啊!怎么白的?就是打妄想打的。我以前不是讲过,晚上躺在床上想了千条计,一早又不愿意起身去实行这一千个计划,还是睡觉最好了。这都是妄“想”。6 P( d( \; ?4 _: d% {1 G3 t
9 ?: D0 K& U# R# a2 Q* L
四、行。行也就是去实行去。实行什么呢?实行你的妄想。现在我给你们讲,五蕴就是我们人的身心。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色蕴,由这个色蕴,然后就有了享受的这种思想,这是受蕴。想享受就要打妄想:“我怎么样才能实践我这个享受?才能达到我的目的?”这是想蕴。想了以后就要去做去,这是行蕴。
5 n% x1 S" C- Y; M( |7 r  i+ s
) ]" e3 q/ c- q! T' Q  i7 C- d五、识。去做去就多少要有点智慧。这个识就是一种小聪明,大约像头发这么多的聪明。小智慧就住小智慧楼,办小智慧事。这小小的智慧在小小的楼里边,会有什么大发展呢?没有什么大发展。小小的公司成不了大事业,所以你要有智慧,才能帮著你实行你的计划。你的计划实行了,才能达到你的妄想;达到你的妄想之后,才能得到享受;得到享受了,才满足你这个身体的需要。这一享受大约有五分钟,因为操劳过度,得了暴血管就死了。这个享受也不久,有什么意思?
4 Z8 ~- L" V* W3 {4 i4 `9 D, W& P3 q6 ~, ]3 W
这五蕴和合,共同合作来开这么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开了又开、开了又开,昨天讲《地藏经》不是说“因蔓不断”吗?就是说这个五蕴的公司,开了总也不停止,总觉得有这样一个希望。什么希望?今生没有赚钱,等到来生一定会赚多一点。谁不知来生更赊本,就好像赌钱似的,以为是赢钱,结果到那儿一扳 machine(吃角子老虎),美金就掉到下边去给人家了,没有流出来。本来以为会赢钱,结果输了。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这样的,也是在赌钱。为什么你要赌钱呢?就因为你没有看破,不知道天地间有这么多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你不可以这样往前去左一步、右一步地越陷越深,要怎么办呢?要把你这贪心没有了,这就不会赚钱也不会赔钱,你再能守一点本分去修行,这叫返本还原,才可以回家。: U7 L) g. a. w! Q

1 o0 r' o: C) _$ ^% C前边讲了三种的色法:第一,可对可见色;第二,可对不可见色;第三、不可对不可见色。又有十一种的色法。什么是十一种的色法?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色法,再加上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六根所对的六尘,合起来共有十一种。把这十一种的色法分门别类,就归纳出可对可见色、可对不可见色、不可对不可见色这三种的色法,前边也已经讲过了。% q+ t+ [' P# i0 g$ d3 S

" }+ M7 v* `0 O* ^& B* g8 q" J前边又说色即是空,现在说受想行识和色蕴一样,也是空的。色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六根对著六尘就生出六识,就生出一种色蕴。但是六识--见、闻、嗅、尝、觉、知--的性是空的。色是由性而显色,性既然是空,色当然也是空的。而且在这个色上就是空的,不要离开这个色才能取空。就拿色和见性来讲,你说是先有色?还是先有见性?若先有色,但没有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怎么能显出色呢?若说先有见,那么没有色的时候,这个见性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没有色,见性也没有用了。所以见性本来就是空的,色也是空的。你不要生一种偏计执性,执著有的就是有的、空的就是空的,这空有本来不二。空有不二就是真空妙有的作用。没有明白佛法的人,见到空就一定是空,见著有就一定是有,他没了解这空有不二的道理,所以就向外驰求、头上安头,跟著妄想跑。因此佛才说这一部《心经》,说这个空有不二的道理,色空不二的妙法。7 O3 d) ^8 z3 ]: ^* J+ N

. G- x$ R" o+ p3 Q再呼舍利汝谛听。再叫一声舍利子,你注意听一听。( H' L( P. d& Q1 q0 o
' ~$ n0 o* R! [' y/ g
是诸法空相无性。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法都是空的,它没有自性,当体就是空的。这五蕴的法,是诸法的一个总法。受、想这两蕴,是属于五十一个心所法。所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3 P0 H" I. J5 d$ `- {; ~
) f0 G; h7 w2 t' N& _- ?3 C
色法十一,就是五根对著六尘,五根和六尘都是色法,共是十一种的色法。心法八,心法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是八种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受、想这两蕴详细分析,就有五十一个心所法。行,就是二十四个不相应法。识,就是前边说的八个心法。那再加上六个无为法,总合起来就成为百法。这百法是天亲、无著两位菩萨整理出来的。弥勒菩萨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时教,编成六百六十种法。六百六十种法也太多了,所以后来天亲菩萨和无著菩萨,才把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总括成为百法。
1 L- l0 |# w+ U) i; b7 k, P' V* f# x' ?4 Q+ T/ c
不生不灭寂然通。对于不生不灭这种的理论“寂然通”,寂然就通达无碍了。龙树菩萨有几句偈颂,把生灭法说得很详细。他说:“已生无有生,未生已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怎么叫“已生无有生”呢?它已经生了嘛,既然已经生了,怎么还会有生呢?就拿一棵树来讲,这树已经生出来了,你就不能说它在生了。“未生已无生”,没有生的呢?没有生的,它还没有生嘛,怎么能说它生呢?所以还未生的也没有生。“离已生未生”,离开已生和未生。“生时即无生”,那么生的时候就是没有生,这就好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样的道理。
+ E* c" i+ v, k* N% V
. i8 J- J6 k3 i3 y% U& I龙树菩萨这首偈颂,把不生不灭的道理,说得很彻底。佛说法有八种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龙树菩萨再用这四句偈颂来形容无生。生是这样子了,那么灭呢?也可以这么说:“已灭无有灭”,已经灭了就没有灭了;“未灭已无灭”,还没灭的时候也没有灭;“离已灭未灭,灭时即无灭”。这种理论,我相信一般人不会太明白,所以我总也不讲这种的理论,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现在讲到不生不灭了,就要把它讲一讲。, v3 X! j  `' m9 R6 W( `

6 B( c" U, j1 z+ f* g& X不垢不净离染污。我们本来的自性是不垢不净的,可是我们一出生做了人,就有了垢、有了净。这种垢净也是不垢不净的,不过我们人有偏计执性,执著这就是污垢的,那就是清净的,有这种执著心,所以变成有垢有净。怎么说是一种执著心呢?就拿这只手来做比喻,有的时候在一种特别的情形之下,你的手会抓到屎粪,或者猪粪、或者人粪,当时觉得很污浊、不洁净了。但是你用水一洗,洗完了认为这只手就干净了。可是若是一个手巾,把它拿来包屎,或者包其他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过后无论你用什么肥皂、苏打水洗,洗完了你也觉得它不干净,于是乎就把这条手巾扔了。所以手巾若接近过人粪或者猪粪、狗粪,就是洗过之后,心里也总觉得它不干净;可是对自己的手,就没有这种的执著,没有说因为它不干净了,就要把它用刀割下来掉了它,不要了。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东西不能掉,所以心理上就认为它干净了。就是它不洁净,也舍不得把它剁下来掉了它。但若是手巾,就是洗干净了,也不欢喜要了,不愿意再拿著它擦面了。一擦面就想起:“这条手巾包过狗粪,把我的面都擦臭了”,所以就不要它了。这都是一种心理作用。
  U% O0 x" ^: Z$ S4 Q" ?. q; |+ }1 H" z) y1 b' W
若没有这种执著心呢?把这种执著心没有了,这就是“不垢不净离染污”。你若是心理上没有执著,就是污浊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污浊和洁净是一样的。“不垢不净”,这是自性的本体;在事物上虽然是有垢有净,但你若能从中会得这个不垢不净的道理,你的心理不为垢净所转变,这就合乎你自性了。你若能达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你的德行就和天地一样。“与日月合其明”,你的光明,也能和日月一样光亮。佛为什么可以入百千万日呢?就因为他会得不垢不净这种的道理。你能会得这种天然的、不垢不净的道理,就和春夏秋冬也都变成一个了,“与四时合序”,和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都相合了。你和鬼神也可以合其吉凶。为什么你还不能这样呢?就因为你还有执著心,有偏计执性。没有了偏计执性,你就会返本还原,离开这个染污了。
' m! J- c! x; b0 k& l6 E- W- B$ U( i
不增不减悟玄中。你若能悟得这个自性是也不增也不减了,你就了悟最微妙的中道理体了。方才讲龙树菩萨所说的无生的道理,提到佛在说方等法门的时候,说法有八种相,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已经讲过了。
5 C+ s! a7 R; Y+ t) O7 Z
9 ^! p, ?9 O1 h2 s“不断不常”。一般的人不是执断就是执常,断就是断灭,常就是永远存在的,这是外道的理论。外道不是执著断见,就是执著常见;佛说法是不断不常的。就拿我们这个人来讲,你说他断,我们这个人死了就没有了吗?我们现在人吃的这个米,还是古人所吃的米。古人吃这个米,我们现在也吃这个米,这是不断。你说他不断,那就是常了。若说他是常的,现在的人怎么见不著古人呢?没见著古人就不是常;我们现在还吃古人所吃的东西,这又是常。所以佛说法说的是不断不常,不要执著断见,也不要执著常见,要合乎中道,所以说“悟玄中”。
9 h1 b" C" E8 u8 w5 x$ W
! R2 ~% h8 r1 q/ `$ v  s“不一不异”。“不一”就不是一样;“不异”就不是两样。“不一”是没有相同相,“不异”是没有差别相。就拿我们这个身体来讲,这个身体不是单单由一种的东西组织起来的,是由很多不同的部份组织成这么一个身体,这叫“不一”,不是由一种东西组织起来的。但这个身体总而言之就是一个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什么其他的分别,这是“不异”。这种道理说起来是很复杂的,我们每一次少少说一点,说多几次才能了解。7 f1 F+ j0 c  o6 i

  k) {) @7 h- R- n$ |) Q“不来不去”。如来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不要说如来,就是我们这个人,也是不来不去。说是来,我们人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不知道。说是去,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你也不知道。所以说“不来不去”,无所从来无所去。5 r3 ?2 n( z8 V8 V* H6 t3 ]

2 h6 N' k- ?% q" ^  a讲到不增不减这个道理,我想起中国有一句话,对这一句经很有帮助的。这句话是怎么样说的呢?说“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佛法苦后甜”,岁月是无情的,一点人情都不讲的;它虽然是在增加,可是也就是减少。这又怎么样讲呢?不是说不增不减,怎么又有增有减了呢?有增有减,也就是不增不减。岁月无情,你叫它不要走,就停留在这个地方,多陪你一点时间,不可能的。“今天”是无论你如何留也留不住的。你想叫它不走,除非你能把太阳制住,叫它不动。现在科学虽然进步,也还没有办法叫太阳不动弹,所以它是无情的。
' H/ N- ?: l7 O9 [% w' d. b; O- c. |1 R! f- l
“增中减”,如果说我今年六十岁,明年就六十一岁了,在寿命上好像是增加了一岁,可是你若往死的那个年岁去计算,就是减了一年活命的时间,譬如我一百岁应该死,现在活了六十岁,就还有四十年可活,明年六十一岁,就剩下三十九年可活了,这是减少了。所以这一边增,那一边就减,这是增中减。那么减中也就是增,你若真明白这个道理,根本就没有增也没有减。所以我在教你们中文的时候说过,你若没有一个老的心,就永远都是年轻的。, j7 S7 P0 W! l) i5 E/ I$ w

- z8 E* ~( v; o" ^6 F7 T“有味佛法苦后甜”,佛法是最有滋味的。你学一点,就多明白一点。我昨天讲开悟有小悟、中悟、大悟。小悟,多少谓之小呢?像临虚尘那么小,那么多,在你八识田里已经开悟了,你自己还不知道。中悟,你觉得明白多一点道理了,原来不增不减是这样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这么多的意思。明白一些道理,这叫中悟。大悟,你把生死了了,怎么样来的知道了,怎么样去的也知道了;怎么叫增,怎么叫减,怎么叫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道理也都完全了解了,这叫大悟。有味佛法是苦后甜,你一定要先耐一点苦,不是学三天半连五天都不够,就说我学够了。你一定要把你的忍耐性放下去,无论怎么样困苦艰难都要学。昨天我不是对你们讲,为什么天天到了教你们中文的时候,我一定要教你们中文,到讲经的时候我就讲经,除非有特别情形,否则我绝对不会懒惰的。因为什么呢?就是要你们认真去修行,才能得到这其中的滋味。“苦后甜”,你必须要先吃苦,然后才会甜!所以大家学佛法不要怕苦,越苦越好。要打起精神来,立定志向,向前勇猛精进。不怕苦,不怕难,才能学佛法。/ L5 a6 ^, l: S, ~9 Q9 C4 W

5 V" @, s7 R$ K8 @湛然静极超造化。“湛然”,就是很清净的样子。“静极”,静到极点了。“超造化”,超出天地造化的这种功能。
' V" q/ P$ r, M+ Q7 J* z0 W. o) ?- i& ]
顿觉我法本圆融。你若能明白以上所说的这种种的道理,即刻你就会觉查到,我和这个法本来是圆融无碍,没有分别的,是一个的,无二无别的。6 q4 T0 m) X' ~" b) {
4 @# K8 Z7 |5 w7 e/ A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4 `# D( r/ f" j+ P( Y
; f* F0 i5 O. t; ]  K乃至无意识界。
8 u, a1 W: D( [+ F
6 z  S; q, N! U6 R: L是故空中无色相 受想行识亦亡蠲 六根六尘并六识 三心三止透三关; l" g1 Y7 o  l& \0 |

' P; i& f6 O% F2 A6 K白牛大车辚辚转 黄脸小儿跳跳钻 若问个中何旨趣 前三三接后三三# k- f  C3 Z/ g7 Z& e

+ j) u6 _! y/ U: t" C" u“是故空中无色”,这是接著前边那一段经文说的。前边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这样所以真空里头没有色。“无受想行识”,也没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的本体也是空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了。“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没有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识也都空了。《心经》就是谈空的,谈般若真空。般若真空就是妙有,妙有非有也就是真空,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所以前边经文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法都空了。
- g0 |. n% G1 p: C
+ G: u1 Y* b0 P  N这五蕴法是法的一个总相,其余的六根、六尘、六识,是法的别相。这个总相既然空了,别相也就不会有,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根又叫六入;六根加上六尘,叫十二处;六根六尘加上六识,这叫十八界。十八界都是空的,都是没有的。既然没有,为什么又说出这种法来了呢?这种法在凡夫上是有的,对证果的圣人来讲就没有了。所以偈颂说:
3 e* \5 `- o/ a3 r* t% h+ j0 n1 b' o7 t: m; N0 w
是故空中无色相。因为前边所说的这些道理,所以空里头就没有色。
  z+ y: J3 F) L+ e6 c+ z
* k& D  D$ l. e5 u, }9 K受想行识亦亡蠲。受想行识也没有了。
; k% i% Z2 j$ w/ w- t1 j1 w! W5 T' {
六根六尘并六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对著六根所显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法。根是以生长为意;尘是以染污为意。六根对著六尘,在心中生出一种分别,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5 Q, N3 F* V: D; ?5 e) W
+ B$ u. @$ [) o9 L* L
三心三止透三关。三心就是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过去心要止,现在心也要止,未来心也要止,三心都不要有,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了不可得。“透三关”,过去心不起,现在心不生,未来心没有,那也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既然三心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想善想恶呢?所以这也就是在你用功修行,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时候。这个正在静坐的时候,你可以开你的初关、中关、上关。初关又叫尾闾关,中关又叫夹脊关,上关又叫玉枕关,又叫生死牢关。初关、二关容易过、容易破,到第三关就有一点困难。过了这三关,你若再向前继续的修行,会有什么境界呢?,就会:+ B0 P& G7 O  t6 v: T: S

6 j- a: p( O% A/ w. |: Z* |/ O白牛大车辚辚转。“白牛大车”,《法华经》上说是“大白牛车”,也就是佛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就是成佛才能行这一条道路,才能坐这个大车,你不成佛,就坐不了这个大车。这是说我们人用功用得能逆转法轮,教化众生。为什么说是白牛大车,而不说黑牛大车、黄牛大车,或者花牛大车呢?因为这个白牛就比方我们的自性,是没有染污的。没有染污,就能行大乘法。7 c- `5 T  m7 p# t7 p3 E% G+ t
2 `: t% g) M- n0 k
“辚辚转”,这个大乘的白牛车走起路来,车轮就辚辚地响。在这个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道的人就会有一种感觉。感觉什么呢?感觉好像喝醉酒似的,又好像睡觉或作梦似的,也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是虚是实。四肢非常的软,手也没有力量,脚也没有力量,就像泥滩似的,什么也不愿意做。这个时候,无论你打坐或者不打坐,心里都常常会跳,这个跳不是心跳,而是脾跳。我们人一走路,觉得心里蹦蹦蹦,就以为是心跳,其实这不是心跳,是脾跳。脾为什么跳?脾这么跳一下,打你的胃,是在帮助胃消化的。所以你跑得快一点,脾就要作工作多一点。
2 R- Y6 t' @* |' T3 T2 X9 Z% s/ v) }8 m4 |
黄脸小儿跳跳钻。这个“黄脸小儿”是谁呢?是你那个意念,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意藏于脾经,这个脾是黄色的,所以给它取个名叫“黄脸小儿”。“跳跳钻”:它跳来跳去。有些打坐的人,到这个时候就不知道了,“怎么我的心跳起来了呢?是不是得心脏病了?”就生出一种恐惧心。这不需要恐惧,这是修道的一个过程。我们人在惊慌的时候,心就会像兔子似的跳上跳下的。这个“白牛大车”,它转起法轮的时候,这意念里头也就跳起来了,跳得很厉害,就像生恐惧心那样,这叫“黄脸小儿跳跳钻”。/ s. M3 Z5 b$ P, c: C$ s; b

; [6 \" I! J/ S3 N7 ?3 T1 l& T0 U若问各中何旨趣。假设你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个什么道理?是个什么宗旨?什么趋向?
3 x9 q( n: h( C  H; N
& }: R. w3 O9 Q- D+ ?& H3 Z0 o# a前三三接后三三。这个时候,前边的三个地方,和后边的三个地方,也就是前边和后边这个生死的路接上了。生的路和死的路是不同的,以前是各走各的,生走生的路,死走死的路。现在生死是一个,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生死不二,没有生也没有死了。可是你要用功,你若不用功,往前走一步就向后退四步,那还是没有用的。所以修道,除非你不修,你若修就要天天往前进步、往前精进;若往后退,一退就前功尽废,以前用的功就都失去了,再想得到,就还得从头再来过。所以修道只可以向前进,不可以往后退。
5 D0 S2 Z3 u" `' t6 {$ k
" k1 S* C# F3 P8 {# r5 j& K. g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X4 s# L% _* h; U, m& P# \& |

+ [6 Y9 X$ T  d7 j( G5 o无无明尽本性空 妄行了别名色从 六入触受爱取有 来生老死尽相同
$ F" u+ c3 B& F/ u8 S. d1 V$ }3 K5 F7 _0 R' p1 a+ y
万里晴空绝云影 满潭澄水显月明 如人渴饮知冷暖 说食助长总乏功
0 W) p# q& k/ T% W, ^) ~) m: b
1 V4 Z+ ~" b7 L5 M* Q2 R“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的十二因缘。由这十二种的缘作为助缘,帮助人生了死、死了生。十二因缘是缘觉乘修的。缘觉由修这十二种的因缘法,而明白人生的道理,开悟证得辟支佛果,这叫中乘。声闻是小乘,辟支佛是中乘,菩萨是大乘。
% r1 D2 r/ u+ h' u# z6 \* x! i0 L/ D
无无明尽本性空。十二因缘说的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么呢?就是俗话所说的糊涂。糊涂就是不懂道理,糊糊涂涂的。因为糊糊涂涂的时候不明白,就做出糊涂的行为,就有妄行了。
, f5 L* W" g/ q$ U3 y( _2 ~
' T; H* h9 N% F3 B什么叫“妄行”呢?“妄行”就是不应该做的而去做。有了妄行,就有一种虚妄的认识,“识”就是一种认识。有了虚妄的认识,就有一种糊涂的名色。有糊涂的名色,就有一种糊涂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涂的入,就有一种糊涂的触、接触。有糊涂的接触,就想要有一种糊涂的享受。有了糊涂的享受,就有了糊涂的爱。有了糊涂的爱,就有一种糊涂的求取。有了糊涂的求取,就想有一种糊涂的得、糊涂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涂的得,就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有了老死。
' V7 A$ \# y4 ?+ ~  ?: ^2 @! o4 W8 P* Q; q$ G, w/ L
这一些个因缘,都是开始于这个“糊涂”。开始是糊涂,所以结果也糊涂;这一生糊糊涂涂的,又有一个来生,来生还是糊涂。十二因缘最初就是个糊涂,所以十二因缘就是个糊涂因缘。糊涂因缘,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这种因缘。这十二因缘就是说的,我们人怎么样受生、怎么样死的这个道理。# ]! E" q* R* L' A+ b/ F1 w
; l% E& z* d$ ^' s  w. U
人的欲念,食欲或者色欲,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都是从这“无明”生出来的,“无明”就是糊涂的一个别名。无明生出来了,就想要去做去。因为无明,就有男女的性行为。这个性行为就是由糊涂而发生,然后就有这种糊涂的行为。有糊涂的行为,然后就生出来一种糊涂的认识、糊涂的分别。这种识也就是中阴身,在男女有性行为的时候,这中阴身离得千里万里,都看得到这个地方有一线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这个父母有眷属的因缘,就看得见这个亮光,就到那儿去投胎去,这个识就投胎了。3 q8 m+ ?, T' H- n

  }8 P! {+ m9 {. f3 l3 w投胎,这就有了名色。色蕴就叫“色”,“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受想行识这四蕴,在母腹里头只有这么个名称,还没有真实的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六入就是六根对外境生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这六种性,这叫六入。由这种六入,这个小孩子就有了一种触觉,所以说六入缘触。有了触觉,这个小孩子就有一种领受的感觉。有了领受,就生出一种爱心来。生出爱心,然后就想要求取,求取这种的所爱,所以爱缘取。因为求取,所以就想要占有、想要得著。因为想要得著,所以就又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又有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2 T0 H; g& i" c& i0 |! N& W3 r4 q, Z/ [; c: {9 Y5 ~6 O
如果无明没有了呢?这行也没有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也没有了。识灭名色也灭了,名色灭六入也灭了,六入灭触也灭了,触灭受也灭了,受灭爱也灭了,爱灭取也灭了,取灭有也灭了,有灭生老死都灭了。这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所以才说“无无明尽本性空”,本性空了,没有无明了。; b- i/ k! z; h0 C9 m$ M

, k  s1 V. u/ q1 h, E' T8 d" O妄行了别名色从。行是个妄行,识是个了别。有了识之后就有名色。$ M4 x- r. P8 d) P
4 P& [! V  w3 _0 B% g' j( Y" c/ V5 D
六入触受爱取有。名色之后就有六入,六入之后就有触,触然后有受,受就有爱,爱就有取,取就有有。
6 j/ W! `. t) A6 n: w1 p# Q* z3 u
来生老死尽相同。有又有来生,来生又有老死,所以说“六入触受爱取有,来生老死尽相同”。
; W3 T' U" [, R2 p& E2 j* e+ U+ r" R5 |, E' }* l& a
万里晴空绝云影。这一连串的关系若都没有了,就好像万里晴空一样,“绝云影”,什么云彩的影子也没有了。
0 a$ M0 r# {7 G# _! Y$ t+ C& n
$ X! E3 c  A% b1 b5 i" G满潭澄水显月明。又好像水清月现,水清了,月亮在水面上现出来。, Y/ A6 b* [1 K+ S* W5 S: a

6 }7 w# e* M* _8 a如人渴饮知冷暖。你若能了悟这十二因缘的法,那时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样,这水是热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 W9 u$ h: S- ~3 C" j. w0 R, _% k

" T9 h4 `7 M, D6 o, h/ \说食助长总乏功。如果你自己不去实实在在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参悟、了悟这十二因缘,就光说十二因缘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光说空,没有体会到它的意思,没有真正证得这种空理,就好像《楞严经》上说的:譬如说食,终不能饱。比方你光在嘴上数说食物的名字,而没有真的吃进肚里,你就是再多说几天,也不会饱的。& `; a3 n* _) S0 N* k

( q% q& `( r# q; V8 l5 Q$ C- {0 m* K“助长”,孟子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一个人,宋国的人最愚痴,所以在当时若是提到愚痴的人,就说好像宋国的人一样。这个人愚痴到什么程度呢?他可怜自己所种的那个庄稼不长,他说:“哎呀!我这个苗怎么长得这么慢!”他就帮著它长。怎么帮著它长呢?他把每一株苗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两寸,说:“你看,一天它就长了两寸。”“茫茫然归”,就这么糊里糊涂、迷迷茫茫,累得很疲倦的、辛辛苦苦的那个样子走回家,走得气喘吁吁:“哎呀!哎呀!哎呀!我太辛苦了,太辛苦了。”“谓其人曰”,就对他家里的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病啰,累坏了!我作了很多工!”“予助苗长矣”,我帮著这个苗往上长。“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说:“喔!我这个父亲怎么这么大的本领,怎么这么有神通,可以帮著苗长,天地也只能让苗一天、一天的慢慢地长,不能说帮著它长,他念的是什么咒,能帮著苗长起来?”就赶快跑到田里去看,“苗则槁矣!”哎!那苗都干了、死了。
( s1 d# H; Z( V. a. t: @
9 T. R6 c4 ?, [这个就是说修道不要老是想:“我开悟!我开悟!我开悟!怎么我还不开悟?我要怎么样才开悟?这样子不开悟,那样子也不开悟。往前行几步也不开悟,退后几步也不开悟。往上跳几跳也不开悟,坐那儿一个钟头也没开悟,到底怎么开悟呢?”你有这个心,那永远都不会开悟。为什么呢?你这个要开悟的心,把你那开悟给压住了,就好像宋人帮著苗长是一样的。所以说“说食助长总乏功”,总是没有功的,要你自己平心静气,认真脚踏实地去修行,不要老想著:“我明天会不会开悟?我后天会不会开悟?我到底什么时候开悟?”不要存这个心。你一存这个心,就是个妄想心了。你有了妄想心,就把那开悟吓跑了;那开悟就怕妄想,一有了妄想,它就跑了。为什么你心跳呢?就是怕你那个妄想,也就是怕开悟,你这一要开悟,“啊!不得了了,他要开悟了。”,所以心就跳起来了。无形中,你那业障也害怕了:“喔,他若开悟了,我怎么办呢?”它没有办法了。
/ o' X0 x: k, ?  f$ Q
6 \& X5 m" J; a6 z+ M无苦集灭道7 N; _4 q! [* V

6 h! }$ t/ t  o# ]2 Z诸苦逼迫各相攻 聚集招感自不同 惟灭可证究竟乐 是道应修悟法空
5 W; b3 k$ h# Y7 n5 g9 e( R
7 S) S6 X6 d& Y5 E% I三转四谛法轮运 七觉八正意念勤 一旦贯通成圣果 偏真有余乃化城
, V; J! `$ W  U
+ o( C) T, p0 X# `1 Z3 q- b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是声闻人所修的。何以谓之“声闻”?“声闻”是闻佛声音而悟道,所以谓之声闻。这一类的众生,是佛最初所化的小乘的机缘。在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说《华严经》,二乘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为什么?因为这一种的法太妙了,太高了,也太大了!因为太妙,所以二乘人根本就不明白这种的妙法,所以他就不知道了,所谓“不可思议”。; y. T3 i, i3 `/ H4 m9 K/ L
3 q; M' J1 o7 l; p5 v$ ^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现的是千丈卢舍那身,二乘人就等于小孩子一样,因为佛身太高,所以他也就看不见了。所谓
0 C- a3 C- b  }8 N2 ~7 T- h# n0 C/ ^: N; z/ ^0 k'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s5 B2 }' [" x6 _" n8 Z. R+ V0 R7 {" Z4 U
瞻之在前,乎焉在后。
+ A9 z$ ^/ _) w$ E4 H
: b5 R9 b8 y; b6 m! r3 g% q“仰之弥高”啊!这么仰起头看,看不见它高到什么地方。“钻之弥坚”,用钻子钻,想把它钻出窟窿来,它还是很坚固。“瞻之在前,乎焉在后”,看著它就在前边,忽然间又跑到后边去。好像释迦牟尼佛放光,往左边放,阿难就往左看,往右边放,阿难就往右边望,这就叫“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因为这个法是不可思议的,二乘人没有法子照顾得来,没有法子完全懂,所以有耳也不闻圆顿教,因为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明白了。于是乎,佛就隐大示小,现老比丘相,一丈六尺高,来说四谛法。- i; g1 M/ f1 q6 U( w

8 m4 [2 E. M5 o( {0 j- x9 O( g) S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佛曾三转四谛法轮。第一次转叫示转,第二次叫劝转,劝你学这个法。第三次叫证转。这个“转”是以运转为意,就好像六道轮回,转过来转过去这么转。' L7 g6 k+ {4 O- Q4 _; i1 @
% O, W9 H2 Z! S* \) O$ U& M
佛在第一次示转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可此是道,可修性。”告诉你了,这苦是个逼迫性,这叫示转。% c. K5 R" U) l
0 q0 o$ I% r4 _- G
在第二次劝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说你应该去做去,这叫劝转。
' Z/ q' ]# `' u6 B! w# ]8 s
8 q( f4 w& c; i6 B在第三次证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我已知,不复更知。”这个苦,你应该知道,我是已经知道了,不需要头上安头再知道了。“此是集,汝应断;我已断,不复更断。”我叫你断,那么我自己断了没断?我已经断了,不需要再断,现在就等著你断哩!“此是灭,汝应证;吾已证,不复更证。”我已经证得这个灭,证得涅槃的快乐了,不需要再证,现在就等著你证了。“此是道,汝应修;我已修,不复更修。”这个道我已经修了,不需要再修。证转就证明他自己得到了,所以才叫你去修去;如果他自己没有得到,就不会叫你去修去。
4 p( w/ t1 d1 R, b: C+ g- x9 v, ]- G$ w4 F# B, W
诸苦逼迫各相攻。四谛法的第一是苦谛。你说这苦是真的是假的呢?“谛”就是真的,苦是真的,真苦。好像我的一位弟子说:“你这个客尘快走吧!快走吧!我太苦了!你如果不走啊,我真太苦了。”真是这么一回事,这叫现身说法。客尘若不去就会苦,客尘去了,苦就会减少了。你说这个事奇怪不奇怪?2 y* _! u# `4 U* v2 K
, I' C, \9 t1 C9 v( ]
这个苦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四种苦啊,是在本身生出来的;外边的境界又有四苦,就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还有无量诸苦。这个苦谛呀,是很多。所以呀,这苦把人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几几乎乎这个气都要被这个苦给压断了,受不了了!“哎呀!客尘哪!你快去了,快走了,我太苦啰!”这个苦谛,前边讲过很多,不再详细讲了。
5 j! o* H+ S  @! \: k
4 N2 e; h0 |0 f“诸苦逼迫各相攻”:这所有的一切苦,这“诸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所以叫“诸苦逼迫”。这个逼迫呀,就压迫得你透不过气来,都来攻击你,都来和你好像作战似的,这客尘也来,是什么都来呀!啊,七拼八凑的。这外边的六识,又有六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种的境界来向你这儿进攻,所以叫“诸苦逼迫各相攻”,每一种苦都攻得你苦得苦上加苦。
7 V& n% s8 t6 l& K* `) P, r- ^
# O& G5 h  E9 F- i8 m# h, D" `) i聚集招感自不同。“聚集”,就是聚合到一起,也就是“集”谛。什么聚合到一起呢?烦恼。这烦恼啊,比客尘又厉害了。那个客尘,仅仅让你在形式上受一点刺激;这个烦恼,简直就被这个客尘攻到里边来了,攻到里边,生了烦恼了,所以这个烦恼比那客尘更厉害。
' n4 ^  v; i3 ~# t. n8 Q( B" |1 a3 k+ T5 o" ~% D' l
烦恼是怎么有的呢?就是这个主人哪,这个主尘也摇动了;本来是个主人来的,但是现在被摇动了。被什么摇动呢?被那个客尘摇动。被摇动得也就不知道自己是主人,就发起脾气来了,就有了烦恼了。你说这是不是比那客尘厉害呀?那客尘,你还可以说:“客尘呀!你快一点走了吧!你若不走,我太苦了!”可以把它推到一边去。这个主人你说你往什么地方推?你推到哪个地方去?推不出去,它已经到你的家里了,所以这是很厉害的。
5 H$ j/ v0 I$ x! e/ N- C$ _
* I7 O0 N# H/ l8 M5 g- s- ~7 `7 e这个烦恼有多少啊?我最不愿意讲这个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我一讲,怕你们烦恼就多了。没有讲的时候,你不知道有多少,还可以不清楚,随便起一个烦恼就算了,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若讲明白了,你每起一个烦恼,就说“这个是个什么烦恼?喔!这个是这个。”这是烦恼上又加上一个烦恼,所以我讲了这么久的经,我不讲有多少烦恼。
8 Y# r6 ^' k1 |5 k3 j- c4 n: f% f& c! M1 s: P* B* [9 o; x5 R
有人说:“我听说你讲过了呀!”什么时候讲过的?“你不是说有八万四千烦恼吗?”不错的,我讲过有八万四千烦恼,不过八万四千烦恼那太多了,我没有单单提出某一个烦恼叫什么名字。现在,我想把这个烦恼的名字告诉告诉你们,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再要生烦恼就比以前还更容易了。所以以前我不讲,就是怕你们容易生烦恼。今天应该讲了,因为时机到了,机缘成熟了。今天就是讲多烦恼的一个日子,因为今天我有烦恼。为什么今天我有烦恼呢?哈!这个我怎么能告诉你呢?我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不能对你讲的。不过我要讲讲这个多的烦恼,多到多少呢?二十个。5 n% W! L+ F1 w6 B& t

+ u6 m$ U9 D$ n% h0 @9 M' h$ c这二十个烦恼叫随烦恼。二十个烦恼里头,又分为小烦恼、中烦恼、大烦恼。小烦恼有多少?有十个。中烦恼有多少?有两个。大烦恼有多少?有八个。小中大合起来就是二十个烦恼。你要多少个烦恼?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你要一个就给你一个,你要十个就给你十个,你要十五个给十五个,二十个全给你也可以的。4 j  o* z- O/ a( o5 u9 d
0 x: [2 n3 j3 o8 N1 z; T
什么叫小烦恼?我本来可以形容出小的烦恼是什么样子,但这要很多时间,并且我若真要形容这个烦恼是什么样的,我就就要先打你们一顿,这就是烦恼,打人就是烦恼。头一个烦恼是“忿”,忿就是忿忿不平的,“你真是混帐,可恶到极点了!”你说这是烦恼不是烦恼?你欢喜这个不欢喜?欢喜就拿去,我不欢喜,所以我就想把这个烦恼送给人,有人接受吗?没有人接受,我就等著慢慢再给人。这第一个是忿。
- G  ~. ~( f  y
1 o8 C. a5 a8 c8 Y* N第二个烦恼是“恨”,“我恨你,我恨透了你了。”为什么我恨透了你了?怎么叫一个“恨”呢?恨就是爱的反面。为什么你要恨这个人呢?就因为爱这个人爱不成功了,所以就要恨。我有一个弟子,她有一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一听说她要出家,就恨起来了,在电话上就说:“我恨你!”把这个徒弟吓得“I feel terrible.”
; a: n0 o0 d+ U1 z# t+ O! J9 U# h  O4 L% F) y8 ^$ ^! h! W
第三个是什么呢?第三个更厉害了,不单恨,还恼了,生了烦恼了,第三个就是“恼”。苦恼也是这个恼,烦恼也是这个恼,恼怒也是这个恼。无论是苦恼也好、烦恼也好,恼怒也好,都是不自在。这个恼是很不自在的。怎么叫恼呢?恼者,脑也。什么叫“脑”呢?就是头。你这一恼,唉呀!头也痛了,眼睛也发火了,这个头就不知道有多大了。这都是恼出来的,越恼头就越大,恼到极点,这个头一直大大大,大到极点就生脑溢血,血就流出来,死了。也就是因为恼,所以才会有脑溢血病。这个脑子的烦恼,有人欢喜吗?有人欢喜我现在就做布施,这二十个烦恼我今天要做布施用,布施给人烦恼。
) Y% b2 X5 w. |; U/ W
" z9 C; v; X9 f第四个是什么?第四个烦恼是“覆”,覆藏。“覆”就是盖覆、遮盖住了。这个覆比忿、恨、恼更厉害。忿、恨、恼是发到外面去。这个“覆”是不叫人知道,是把它圈到自己心里边,盖上它,不欢喜人知道,这叫覆藏。这覆藏啊,对自己很受伤的。伤什么呢?一覆就生胃病。这个毛病美国人很少,中国人尤其出家人很多。为什么很多呢?就因为它有个覆,都把烦恼包藏在里边,不叫人知道。明明他有烦恼,他把它藏到里边盖住不露出来,在里边憋著憋著,就憋出胃病了。一生胃病,就常常“呃!呃!呃!”,就生这种病了。有这种病的人,你就知道他有这一种覆藏的烦恼。你说我讲这个怎么样啊?这是最正确的一种讲法。我这是设身处地的来告诉你们这种烦恼。) z. i- m7 E; G& n5 {2 o5 ~! ?

# s$ G  ~0 s3 A0 c6 `第五个是什么呢?第五个“诳”。这个覆,他不叫人知道,外边也没有人问他,它总在里边圈著,还不要紧。这个诳,也就是妄语。本来他生了烦恼了,这时候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生烦恼?”“没有呀!我没有生烦恼呀!谁生烦恼了?”还反问你,谁生烦恼了!他自己里边这无名火把天都拱破了,你问他,他不但说没有,还反问谁生烦恼,这是打妄语。所以呀,我因为不愿意给你们讲,也就怕你们到那时候会打妄语,我如果一问,“你发什么脾气?”“没有啊!我没有发脾气啊!”会先有这个覆藏,而后就打妄语了。我如果不讲呢,你们不懂这个方法,也就免得打妄语了。2 I- _8 S! e( [, A
3 W( ~9 W( |: a0 O) o* @" P* |3 {
第六个是“谄”。谄就是谄媚。怎么叫谄媚呢?谄媚于人就是明明心里不欢喜这个人,见著他还要给他讲好话,现在流行话就叫“拍马”。就像穷人见到有钱人:“啊!张先生,您到什么地方去呀?”,总是谄媚的样子,那种邪奸谄笑就是谄。  P5 r: y2 R& W$ v' `( B

4 u4 Q0 a: }: K5 G. [( s: U# u7 p  L第七个小烦恼是什么呢?就“骄”,骄傲。“哼!我睬都不睬你,你有钱是你的事,关我什么事!”“你看我多大!这个世界我是最第一了!啊!我这个身体比须弥山还大,我为什么要对你客气呢?”这个骄傲,以为自己的身体大过须弥山。前一个是谄,这个他不谄,他就“哦!你好给人家拍马,我才不睬人哩!”变成个骄了。. o/ F! h( `: `6 q; N

  x. ^9 o2 K+ Q  I那么第八个是个什么呢?变成一个“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伤害。“你有势力,你有钱,哈!我一刀把你杀了,我看你再能有什么用!”他并不是实实在在去做伤害人的事情,只是这样想,在心里想要伤害人。
+ e, d& H' l0 m4 v: [' O; n& D: y
第九个是什么呢?这第九个我以前没有做布施,但你们已经早都有了,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它是什么呢?就是“妒忌”。这个妒忌我以前所以没有讲,就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有,你也妒忌他,他也妒忌你,互相妒忌。可是,你不知道这个妒忌是从什么地方来,所以我说你是偷来的。因为你不知道,来路不明;来路不明就是偷来的嘛!以前你不知道你这个妒忌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现在我告诉你,你就知道了。这是二十个随烦恼里,十种小随烦恼中的第九个烦恼。
# O" o" Q* B4 n8 [+ {1 J
- ?% W" _* I4 C+ E第十个,差不多的人会有,差不多的人会没有,这就是“悭贪”的“悭”。什么叫悭贪?就是舍不得,不肯布施。有钱了,拿一个铜板在手里用力地攥、攥、攥、攥……,啊!把铜板攥得都变成水了!说:“喔!我的铜板怎么没有了?我也没用啊,怎么没有了呢?”原来变成水了。这是第十个小随烦恼。
) u3 O  C4 f% [7 l5 D( O' s; u" ]# T) J3 u3 j
二十个随烦恼已经讲完了十个小随,还有两个中随、八个大随。随就是跟随的随,跟随谁呢?跟随你,也跟随我。你有烦恼,就跟你去了;我有烦恼,就跟我来了;那么他有烦恼,就跟他去了。
! |4 [2 i, U7 @* U2 }5 D9 `
/ O1 z! a9 ~0 I$ F- `$ G$ E& L- U这两个中随烦恼是什么呢?就是“无惭”、“无愧”,不知道惭愧。“惭”字是竖心边,加一个斩首的“斩”,也就是斩断烦恼的“斩”,是个杀的意思。这种烦恼,就是你做错事了,而还不认为是错。譬如你杀了人了,本来是犯法的,你自己却觉得这是你应当杀的,不犯法。乃至于杀众生,那更不用说了,自己就不知道改悔。你心里所应该断的烦恼,你不去断它,这也叫无惭;也就是你心里有一种杀心,你不去改过去,这也叫无惭。
7 o8 |( E+ e% e/ f8 p& s: c; z. Z3 w: m9 r+ M/ M* X' P
无惭在中文讲就是不知道羞耻。什么叫羞耻呢?羞,就是不能见人了。不知羞耻,就是你做的事情很不光明正大,见不了人了,但是你不以为这是不对,还认为“这有什么关系,他也一样做错事嘛!”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自己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自己怎么样、怎么样有道理,还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的理论非常正确。那么这就叫无惭无愧。0 S6 r  Z5 I: a' F
6 L* P6 l# y1 e# w
“愧”,这愧是心字边加一个鬼神的“鬼”字,就是说你心里不光明,可是你还认为是对的,这就叫无愧。愧就是愧疚、内疚。内疚就是心里有一种很抱歉的感觉,好像很对不起人似的。无愧就是很对不起人,可是他也不说“I am sorry”,还觉得自己没有对不起人。“无惭”、“无愧”这是两个中烦恼。
. n( \% U! z: O1 }! Y7 k
1 B) |  w2 r6 |- a6 ~' ]7 S  i2 i再有八个大随烦恼。第一个大随烦恼就是“不信”。你想不到“不信”是一个烦恼吧?你讲什么他也不相信,你讲对的他不相信,你讲不对的他更不相信;你讲得有道理他也不信,你讲得没有道理他更不信;你讲多一点他也不信,讲少一点他也不信;你讲有他也不信,讲无他也不信;讲空他也不信,讲不空他也不信。无论讲什么他都不相信;你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他也好像没听见似的。总而言之,他的这个宗旨就是不信。这是第一个大随烦恼。
+ e: J% a' W! b' |* \7 X: L/ z% I' s1 t( ^% C  j) q0 n& A
第二个是什么呢?第二个大随烦恼就是“懈怠”。人人都想不到这个懈怠是个大随烦恼。什么叫懈怠?“懈怠”就是懒惰。懒惰就是不勤学法门,无论做什么他都懒惰,甚至吃饭他都懒得吃,吃一口要等五分钟,再吃一口再等五分钟;睡觉他也懒得睡,干什么他就不懒惰呢?中国那个打麻雀;打麻雀,就是那麻将,就是玩那种牌。几个人坐在那个地方打麻将,那个时候他就有精神,不懒惰、没有懈怠了。他这种的懈怠,在法上也懈怠,在修行上也懈怠。他不单自己懈怠,还要影响其他的人也懈怠,不单要影响其他的人懈怠,他根本就不愿意任何人去做什么事情。
2 K. D2 M; S2 N9 G; P
  V3 [7 X& `, O: `1 I9 M* B& Q好像这儿有一个人,他睡觉睡到八点钟,为什么呢?就因为旁人起身起得早,所以他要替旁人来睡觉,这就是一种懈怠。他这种懈怠就是有一种烦恼心了,有什么烦恼?“你们这些人这么修行,我就不修行,把你们影响得也不修行了,你们就勤力两天,连三天都不到,你们就也懒惰了。”他想用他这个懈怠,来影响其他的人随著也懈怠,所以这就叫随烦恼,随著人家而生的烦恼。0 O* F: d0 n6 ]% T* [' m' @5 y& u

, I. c; t  j) F4 p1 i0 x第三个大随烦恼叫“放逸”,也叫放荡。什么叫放逸?“放”就是放开,“逸”就是散漫。散漫、放逸也就是不守规矩了,不愿意守规矩。他不单自己不守规矩,而且也希望人人都不守规矩;譬如他自己欢喜喝酒,他想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到酒海里头去,用酒把他泡起来。他自己欢喜什么事情,就把一切人都拖到那里边去。他欢喜跳舞,就把一切人都拉到跳舞厅去;他欢喜看电影,就把所有他认识的人都拖到电影院里去;他欢喜下地狱,就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得下地狱里去。他欢喜做饿鬼,就说:“饿鬼是最好的,你快来、快来啦!”把他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拖到饿鬼道里边去了。他欢喜做畜生,就说:“我做人做够了,还是做狗最好。你看那狗不需要做工,就有人给它东西吃,又有人来保护它,这多好啊!”就去做狗去了。不单他自己做狗去,把亲戚朋友也都拖到狗道里头去了。这个放逸是这样子的。
8 O6 ?# v  T0 m( E) f# i7 W3 U' ~" a
第四个是什么呢?这回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去了,是什么呢?昏沉!什么叫昏沉?你看他听经,听著听著,头就垂下去了。打坐也是这样,他自己还以为这是入了定了,其实这是昏沉。自己还说:“我听经听得清清楚楚的,但是这个头大了起来,想和脚去做朋友,去接近这个脚了。”这都是昏沉。昏沉就是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来,就是想睡觉,睡又没有睡著,听经又听不太清楚,听人家说“如是我闻”,“唉!我有没有闻?”这就叫昏沉。* Y( I  L$ Q2 }+ K  X1 d# Q6 i
- F8 ]# ]* K3 c: \5 B8 i
第五个叫什么?叫掉举。“掉”就把它掉到一边去,“举”就举起来。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掉举呀,譬如你这儿正在听经,不知怎么的这个头自己就摇动了,也不知谁叫它摇动的。你自己本来也不想摇动这个头,好像阿难他是要看佛放的光才左右摇动他的头,你这儿也没有光,它自己就这么摇动起来了,这叫掉举。还有,心里头这个烦恼总也掉不了,总一直往上冒出来,心里不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怎么好?听这个经没什么意思,我就打坐吧!”心里不安乐,坐在这个地方总觉得屁股好像坐在针上似的,甚至比坐在针上还痛,这都叫掉举。你看!所以我不讲,你们都不知道这些是毛病啊!“这原来都是在八个大烦恼之中的其中之一呀!”你若常常这样就会生出烦恼来,心里就不安乐。你说这个掉举怎么办?你掉不掉?你还举不举?你若不掉,它就举,不举它就掉,所以这掉举也是烦恼之一。; @4 x/ G  r! }; Y& s2 F; U
" u/ T; K2 h! B5 g& [' W
第六是什么呢?第六叫失念。“失”就是失去了、丢了;“失念”就是把念失了。有人说:“失念,没有妄想了,那不是最好啦!这怎么叫烦恼?”这个失念是失去正念。譬如你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三句就停了、忘了,不记得念了。你想念〈楞严咒〉,“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啊!还什么来著?”这念念,大家都停住了,也不知道念到什么地方了。这是什么呢?就是失念,把你念经、念咒那个念失去了。并不是大家都不出声,就都入了定了、入了无声三昧了,不是的。现在你们懂了吧!
2 l+ w( O3 |* P. g* j5 c1 {, Z  o- \) x+ p
第七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对的他说不对,不对的他说对;黑的他说是白的,白的他说是黑的;好的他说是坏的,坏的他说是好的。好像我听见一个弟子讲,说是多吃东西,吃得多一点那叫最难行的苦行,所以他们就左一下右一下,不要命那样拼命地吃,说这是行苦行,这就叫不正知。他以前那么讲,我都不去理他,也不去管他。你苦行就苦行,甜行就甜行,你愿意什么行就什么行,我不管。今天我告诉你,这就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 W8 J; y' s* \) f8 p
0 c( r; J: w0 C* r% L5 {; D- i
第八是什么呢?第八是散乱。散乱就是没有定力,就是尽往外照,好像那个照相机似的,左有一个相片照进来,右又有一个相片照进来,都是照人家的相片,不往里边照,这是没有定力,所以就有散乱。修禅定就是治散乱的。这是第八个大随烦恼。/ z; s9 }/ d! @- h3 ?* k+ y
7 w) |+ s3 Y1 l
上边讲的是二十种随烦恼,大的有八、中的有二、小的有十,合起来是二十个。还有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根本烦恼,我相信你们都很熟的,可以说是老朋友了。
. m5 K2 ^- f! z- ?6 I  L, M& g0 p: u3 F7 h  ]) S
第一个就是你的那个“贪”,和我的这个“贪”,和他的那个“贪”。我们这三个贪都是一个样的,三而一、一而三,人虽然不同,但是这个贪是一样的。贪虽然是一样的,但又可以说是不同。怎么不同呢?你那个贪就大一点,我这个贪就小一点;或者你那个贪就少一点,我这个贪就多一点,各人有各人的贪。这个“贪”把我们都给害了,怎么害了呢?你还不知道怎么被它害的。你到现在为什么还没有成佛?为什么你这样的愚痴没有智慧?现在你懂了吗?就是因为这个贪!这个贪就是贪而无厌,什么也不怕多,钱也不怕多、物质也不怕多、垃圾也不怕多,烦恼也不怕多,什么都不怕多,越多越好。所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信是汉朝的一个大将军,他用兵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这就是贪的表现。
$ M* n5 s3 S' {: l+ e% L# E4 R0 l, @4 b- D8 l6 ~
第二个就是“嗔”。这个嗔,我每讲一回经,都要把这个“嗔”字详细讲一下。这个“嗔”是什么呢?就是你那个无明,就是你那个像炮冲那样的脾气。像炮冲那还是小的,现在的人发明了原子弹,氢气弹,人的这个无明、这个嗔心,也就有原子弹那么厉害,有氢气弹那么大的威力。这个嗔就是一种脾气,一种最大的火气。
# H. }$ ~0 U2 d' s) v: _
- M0 S2 h0 C7 [5 W第三根本烦恼就是“痴”。我们为什么尽做错事呢?就因为有这个痴。这个痴,令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也去做,不应该学的也要去学。好像现在一般青年人吃迷魂药,这本来是不应该吃的,他就吃了这粒还要吃那粒,吃了那粒又要吃多一粒,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要多吃。为什么?就是因为愚痴。这愚痴使他以为这里头别有洞天,以为在吃这个药里头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甚至于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发现。他要在这个吃药里头发现新大陆,你说这是不是愚痴?就因为“愚痴”,所以被这个“痴”字支配得颠颠倒倒的。3 _  r. Q$ s  U

  d& \4 |* e+ D$ o7 ]1 K1 I第四个就是“慢”,就是我慢的“慢”。骄傲、憍慢也是一种烦恼。
) M  H# I6 v3 T/ [  d% t+ U
6 ^& X% n4 v2 r% M第五就是“疑”。疑,就生一种怀疑不信。什么他都疑,疑神疑鬼、疑是疑非、疑己疑人。对自己他也怀疑,对人他也怀疑;这个道理是的,他也怀疑,这个道理不是,他也怀疑。  Q( j4 [- T( Z9 B9 C

; g- [8 `4 X+ B% T& M: G1 G6 E第六个是什么呢?是邪见。他的知见是不正当,有邪知邪见。这是六根本烦恼。
) L( F! Z9 u6 v/ w! M$ I& K* K% a0 I2 _) N0 g1 q
我今天把烦恼讲完了,我希望我们的烦恼也都完了。不要以为烦恼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应该把它撇掉,不要再帮著烦恼来造罪业。你帮著烦恼,烦恼就帮著你造罪业,罪业就落到你的身上。烦恼它是摩诃萨不管他了,它是不管你受罪不受罪、遭报不遭报的,它先逃之夭夭。你受罪的时候,烦恼就跑了,他也没有烦恼了。你到地狱那时候,就没有烦恼跟著你再起烦恼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烦恼也 Goodbye了,跑了。
2 j! o/ r* R4 N. a6 p+ W  n$ U
, |! D+ j9 W& X根本烦恼有六种,随烦恼有二十种,这都是在四谛法里头的集谛里包著。这个集谛里头,就招引出这么多的烦恼来,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招感什么呢?就招感烦恼。有烦恼就令你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你若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要把烦恼先降伏了。要降伏烦恼,你要先认识它是烦恼,你才能降伏它。你若不认识它是烦恼,你降个什么呢?降哪一个呢?不知道哪一个是烦恼,你怎么降呢?就好像《楞严经》里讲的,你想去杀贼,就必须先要知道这个贼在什么地方,还要认识贼的面貌。你若不认识贼的面貌,你和这个贼对面走过,你还以为他是好朋友哩!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认识他,所以你不知道原来偷你东西,抢劫你珠宝的就是这个贼。烦恼也是这样子的,你若认识什么是烦恼了,就不会再被烦恼的境界所转,这就可以把烦恼降伏了。
) e% {8 A$ w: h7 f& H$ Y6 h3 T# `7 r
惟灭可证究竟乐。前边已经讲过苦谛,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又讲了集谛;六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这是属于集谛。现在讲灭谛,这个“灭”就是不动的意思,也就是如如的意思。证得灭谛,你就得到真正的快乐了,所谓“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得到这常乐我净,就是证得寂灭的果。可是证得这种果,还是小乘的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09: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大乘的究竟妙果,是阿罗汉所证得的一种偏真的理;他把分段生死断了,但还没有了脱变易生死。3 Y4 O! o8 F8 A1 g- b+ k& E
2 _; G/ `2 [3 ]% m6 S4 H
什么是“分段生死”?这个分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每一个人都有一分,这叫分。段,你有你的身段,我有我的身段,他有他的身段。有的高度有六、七尺,有的四、五尺,又有三、四尺的,所以各人的段落不同,这叫段。又者,由生到死那一天,这叫一个段落。由今天到明天,这也叫一个段落。这是一般凡夫所具的分段生死。二乘人把这个分段生死已经了了,没有了分段生死,证得寂灭的乐了。证得寂灭乐的时候,就把见惑和思惑给破了。9 y6 O. A* C6 v6 k5 |" a
( F- N3 o% c2 e! V  s4 G$ ^& `
什么又叫“见惑”?见,就是你看见而生出一种贪爱,这叫见惑。你对著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心,这叫见惑。你见著,被见著的这个境界所迷惑了。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你对于这个理,道理不明白了,生出一种分别心;你这个分别心一生出来,越分别就越远,越远你就越分别。这所谓误入歧途:你走到这个岔路的里边去了。所以,这叫思惑。% t* _0 }  t2 ?

& @' P. P$ J5 P$ [证得这个寂灭之乐,就把见惑和思惑都断了,可是这个无明还没有断,因为这个时候无明仅仅可以降伏,还没有断。不单在罗汉的境界上没有断这个无明,就是等觉的菩萨也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证得寂灭这种的果位时,无明还有,不过它不现出来。
' c# N/ a7 H6 l( w# k
, ], g) M- v0 Y阿罗汉分段生死已了,变易生死还存在。什么又叫“变易生死”呢?这“变易”就是我们人所生的这种念,后念跟著前念,后后念又跟著后念,念念不停、念念迁流,这就叫变易生死。一念生,这就是一个生;一念灭,就是一个死。因为他这种境界还没有到真正的定上,若到那个定上,就连念虑也没有了。所以得到初禅的境界,你这个脉会停止;到二禅的境界,你这个气会停止;到三禅的境界,你这个念虑会停止;到四禅的境界就无念了。可是这四禅的境界并不是证果,不过是修道的一个过程而已,这四种禅定并不是什么太高的境界,一般修道的人多数可以得到这种的境界。* ]# ?: O8 y1 N' v
8 Y& I# P2 c: e2 B2 l' F
是道应修悟法空。道是应该修的,灭是应该证的。谈到“道”的问题,我们首先把这个“道”字解释一下。道这个字用一个“走”字,这个走字就是行的意思,言其这个道就是要修行;不修行,这道也没有什么用。你必须要依著这个道去修行,所谓“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道就是要去修行,你不修行,道是道,你是你,没能合而为一。你若依法去修行,这个道也就是你,你也就是道,道和你根本就分不开。
6 ?, ?: o0 ~3 @# f" N: ?; L6 n
, W+ q) k7 \, h8 a! S3 O7 o8 y& a' W德行也是这样,“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不是说,我一天到晚口头上说做德、做德、做德,实际上什么德你也不做;不单不做德而且还造孽,口头上造德,身上就造孽,这根本就没有德的,所谓“挂羊头卖狗肉”,挂著个羊头,不卖羊肉卖狗肉。你说做德就必须要做德,所以说“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你想修道,就要去行去,要依照方法去行去。
0 [# P* `  n2 ]$ e
# ~+ K1 f& V9 d) m% D- q' {你想修道吗?就要去行去,要依照这个方法去行去。那么这个“道”字,走字又加上一个首字。这“首”者头也,首就是头,是说修行这件事,是世界上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最要紧的事情。你想要了生死吗?那就要修道;你若不想了生死,那就不要修道。这个了生死并不是怕生死。这个人活著的时候,觉得很欢喜,死的时候,哦!非常的恐怖,这叫怕生死。了生死是想要没有生死,并不是怕这个生死。你想要了生死,第一件事情就要修道,所以“道”用一个首字,你若不修道就不能了生死。
, f: `7 I- H7 ], q4 \7 x8 K6 X' d8 {3 ]3 x  U1 l
“首”字我们再把它分开来,这“首”字上边两点,底下加一横,这个我们把它先放到一边去不讲它,单讲底下这个字。这是个自己的“自”,是说修道要你自己修,不是叫人家去修,不是光叫别人:“你要修道啊!你要了生死啊!你要做德啊!”不是这样子的,要你自己修。这个道,头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你自己去做,所以用一个“自”字。自己做,做什么呢?这“自”上面这有一横,就找这个“一”。' V$ [2 G" Y1 q/ [$ |& v8 M
) L- ~! d9 j, h  ?3 [% Z. `4 T) z
这个“一”,“一”又有什么用呢?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什么是开始?这一就是个开始,有一个然后就有两个,有两个就有三个,有三个就有四个,有四个就有五个,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万万那么多,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字就是无量。
& v6 ~) \& D" u# {& A
/ [1 j& D/ W: j无量是从“一”字生出来,无量也就是这个一。若没有一就没有无量,没有无量也就没有一。我讲这个道理呀,我相信任何人都没有法子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识数,哈!我懂这个数学。数学就是从一开始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我们现在也不要一,也不要无量;也没有一,也没有无量;也没有无量,也没有一。那么变成一个什么呢?变成什么也没有,就是个“○”,变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一个圆圈圈,在英文就是那个“○”字。这个“○”字包罗万有,真空也在这个“○”字里头,妙有也在这个“○”字里头,这个“○”字从什么地方来的?它就是“一”字的变相。这“一”你把它这么一圈成圆圈,就变成“○”;你把它一打开就变成“一”了。6 d. x/ j- Y0 l/ s1 [

& N8 k$ Z8 D% G- s; J这个“○”字就是“一”字的本体,它不单是“一”字的本体,也是天地间一切一切的本体,也就是那个大光明藏,也就是那个如来藏性,也就是那个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这么一个“○”字,中文叫做零,英文叫做“○”字。' k# J1 u) N* ^, ?( D  a

/ b" c7 p+ z& Y. a% e# o$ {5 D这一个“○”,就是代表如来藏性,也就是代表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生化化,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字,它没有一个始,也没有一个终;你若把这个“○”字给打破,给割断了,它就变成“一”字了。这个“一”字是什么?就是无明。有了这个“一”就有了无明了,没有这个“一”的时候,这个圆圈还没有打破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如来藏性;打破这个圆圈,就变成无明了,这“一”字就是无明的开始。
/ E$ `# m+ i) u1 R1 g
0 _& ^# r# ^; p; N" n& c所以方才我不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一点的烦恼就生出无量的烦恼;无量的烦恼也就因为这一点的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3 12:31 , Processed in 0.1054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