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9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道的人就会有一种感觉。感觉什么呢?感觉好像喝醉酒似的,又好像睡觉或作梦似的,也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是虚是实。四肢非常的软,手也没有力量,脚也没有力量,就像泥滩似的,什么也不愿意做。这个时候,无论你打坐或者不打坐,心里都常常会跳,这个跳不是心跳,而是脾跳。我们人一走路,觉得心里蹦蹦蹦,就以为是心跳,其实这不是心跳,是脾跳。脾为什么跳?脾这么跳一下,打你的胃,是在帮助胃消化的。所以你跑得快一点,脾就要作工作多一点。
2 R- Y6 t' @* |' T3 T2 X9 Z% s/ v) }8 m4 |
黄脸小儿跳跳钻。这个“黄脸小儿”是谁呢?是你那个意念,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意藏于脾经,这个脾是黄色的,所以给它取个名叫“黄脸小儿”。“跳跳钻”:它跳来跳去。有些打坐的人,到这个时候就不知道了,“怎么我的心跳起来了呢?是不是得心脏病了?”就生出一种恐惧心。这不需要恐惧,这是修道的一个过程。我们人在惊慌的时候,心就会像兔子似的跳上跳下的。这个“白牛大车”,它转起法轮的时候,这意念里头也就跳起来了,跳得很厉害,就像生恐惧心那样,这叫“黄脸小儿跳跳钻”。/ s. M3 Z5 b$ P, c: C$ s; b
; [6 \" I! J/ S3 N7 ?3 T1 l& T0 U若问各中何旨趣。假设你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个什么道理?是个什么宗旨?什么趋向?
3 x9 q( n: h( C H; N
& }: R. w3 O9 Q- D+ ?& H3 Z0 o# a前三三接后三三。这个时候,前边的三个地方,和后边的三个地方,也就是前边和后边这个生死的路接上了。生的路和死的路是不同的,以前是各走各的,生走生的路,死走死的路。现在生死是一个,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生死不二,没有生也没有死了。可是你要用功,你若不用功,往前走一步就向后退四步,那还是没有用的。所以修道,除非你不修,你若修就要天天往前进步、往前精进;若往后退,一退就前功尽废,以前用的功就都失去了,再想得到,就还得从头再来过。所以修道只可以向前进,不可以往后退。
5 D0 S2 Z3 u" `' t6 {$ k
" k1 S* C# F3 P8 {# r5 j& K. g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X4 s# L% _* h; U, m& P# \& |
+ [6 Y9 X$ T d7 j( G5 o无无明尽本性空 妄行了别名色从 六入触受爱取有 来生老死尽相同
$ F" u+ c3 B& F/ u8 S. d1 V$ }3 K5 F7 _0 R' p1 a+ y
万里晴空绝云影 满潭澄水显月明 如人渴饮知冷暖 说食助长总乏功
0 W) p# q& k/ T% W, ^) ~) m: b
1 V4 Z+ ~" b7 L5 M* Q2 R“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的十二因缘。由这十二种的缘作为助缘,帮助人生了死、死了生。十二因缘是缘觉乘修的。缘觉由修这十二种的因缘法,而明白人生的道理,开悟证得辟支佛果,这叫中乘。声闻是小乘,辟支佛是中乘,菩萨是大乘。
% r1 D2 r/ u+ h' u# z6 \* x! i0 L/ D
无无明尽本性空。十二因缘说的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么呢?就是俗话所说的糊涂。糊涂就是不懂道理,糊糊涂涂的。因为糊糊涂涂的时候不明白,就做出糊涂的行为,就有妄行了。
, f5 L* W" g/ q$ U3 y( _2 ~
' T; H* h9 N% F3 B什么叫“妄行”呢?“妄行”就是不应该做的而去做。有了妄行,就有一种虚妄的认识,“识”就是一种认识。有了虚妄的认识,就有一种糊涂的名色。有糊涂的名色,就有一种糊涂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涂的入,就有一种糊涂的触、接触。有糊涂的接触,就想要有一种糊涂的享受。有了糊涂的享受,就有了糊涂的爱。有了糊涂的爱,就有一种糊涂的求取。有了糊涂的求取,就想有一种糊涂的得、糊涂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涂的得,就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有了老死。
' V7 A$ \# y4 ?+ ~ ?: ^2 @! o4 W8 P* Q; q$ G, w/ L
这一些个因缘,都是开始于这个“糊涂”。开始是糊涂,所以结果也糊涂;这一生糊糊涂涂的,又有一个来生,来生还是糊涂。十二因缘最初就是个糊涂,所以十二因缘就是个糊涂因缘。糊涂因缘,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这种因缘。这十二因缘就是说的,我们人怎么样受生、怎么样死的这个道理。# ]! E" q* R* L' A+ b/ F1 w
; l% E& z* d$ ^' s w. U
人的欲念,食欲或者色欲,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都是从这“无明”生出来的,“无明”就是糊涂的一个别名。无明生出来了,就想要去做去。因为无明,就有男女的性行为。这个性行为就是由糊涂而发生,然后就有这种糊涂的行为。有糊涂的行为,然后就生出来一种糊涂的认识、糊涂的分别。这种识也就是中阴身,在男女有性行为的时候,这中阴身离得千里万里,都看得到这个地方有一线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这个父母有眷属的因缘,就看得见这个亮光,就到那儿去投胎去,这个识就投胎了。3 q8 m+ ?, T' H- n
}8 P! {+ m9 {. f3 l3 w投胎,这就有了名色。色蕴就叫“色”,“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受想行识这四蕴,在母腹里头只有这么个名称,还没有真实的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六入就是六根对外境生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这六种性,这叫六入。由这种六入,这个小孩子就有了一种触觉,所以说六入缘触。有了触觉,这个小孩子就有一种领受的感觉。有了领受,就生出一种爱心来。生出爱心,然后就想要求取,求取这种的所爱,所以爱缘取。因为求取,所以就想要占有、想要得著。因为想要得著,所以就又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又有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2 T0 H; g& i" c& i0 |! N& W3 r4 q, Z/ [; c: {9 Y5 ~6 O
如果无明没有了呢?这行也没有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也没有了。识灭名色也灭了,名色灭六入也灭了,六入灭触也灭了,触灭受也灭了,受灭爱也灭了,爱灭取也灭了,取灭有也灭了,有灭生老死都灭了。这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所以才说“无无明尽本性空”,本性空了,没有无明了。; b- i/ k! z; h0 C9 m$ M
, k s1 V. u/ q1 h, E' T8 d" O妄行了别名色从。行是个妄行,识是个了别。有了识之后就有名色。$ M4 x- r. P8 d) P
4 P& [! V w3 _0 B% g' j( Y" c/ V5 D
六入触受爱取有。名色之后就有六入,六入之后就有触,触然后有受,受就有爱,爱就有取,取就有有。
6 j/ W! `. t) A6 n: w1 p# Q* z3 u
来生老死尽相同。有又有来生,来生又有老死,所以说“六入触受爱取有,来生老死尽相同”。
; W3 T' U" [, R2 p& E2 j* e+ U+ r" R5 |, E' }* l& a
万里晴空绝云影。这一连串的关系若都没有了,就好像万里晴空一样,“绝云影”,什么云彩的影子也没有了。
0 a$ M0 r# {7 G# _! Y$ t+ C& n
$ X! E3 c A% b1 b5 i" G满潭澄水显月明。又好像水清月现,水清了,月亮在水面上现出来。, Y/ A6 b* [1 K+ S* W5 S: a
6 }7 w# e* M* _8 a如人渴饮知冷暖。你若能了悟这十二因缘的法,那时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样,这水是热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 W9 u$ h: S- ~3 C" j. w0 R, _% k
" T9 h4 `7 M, D6 o, h/ \说食助长总乏功。如果你自己不去实实在在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