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及各位大德关于弟子规感应篇的讲解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0: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弟子未遇善知识,禅密各宗学的很杂,现在听老法师讲经,请问应如何真正深入佛法?
) m: c  N" f# K, j$ R
5 u9 q" k$ |$ G& }  答:佛陀教我们,不管是哪个宗派,要知道都要有恭敬心,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为什么?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佛在经上讲得很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自己只要选择一个法门,一个法门通了,所有都通,所以它是平等的。通到哪里?都是通到明心见性。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我们在这个世界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教你,还是要明心见性,不是殊途同归吗?所以我们学这个法门,对其他法门要恭敬、要称赞,对自己要谦虚。
8 M; @/ e/ ]' G
) m# T) ~& ?+ @6 l  这个例子,《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做给我们看,难得!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修的法门不一样,你看每个人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个重要。所以僧团是和睦的,决定没有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其他的,那不是佛弟子。如果有这种行为,你想想看,我今天修净土,赞叹净土,我毁谤禅宗,禅是不是释迦牟尼佛传的?是,那你不就毁谤释迦牟尼佛吗?你谤佛;禅是法门,你谤法;历代学禅的这么多人他们有成就,那你不是谤僧吗?你自己修净土法门修得再好,你谤佛、谤法、谤僧,你能不能往生?不能!修得再好,到最后那一关不能通过,你往生不了,因为你谤佛、谤法、谤僧,你还是要堕三途,这个道理要懂。# r# _! a) B1 \. ?. T( f3 {, Q5 l

# @, d5 ^* h0 w  所以我们真正见到人有过失,用什么方法?不说,就可以了,不要放在心上,不要说,不要说人家过失。人家有好处,我们赞叹,有不好地方,决定不能讲,这个道理要懂。你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十大愿王第二条,为什么他用如来,不用诸佛?诸佛是从相上讲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他的言行跟性德相应,我们赞叹,他的言行跟性德不相应,不赞叹。你在五十三参就看到了,你看善财有礼敬,没有赞叹,那就是说他做的在我们世间讲不如法。他做的是杀盗淫,我们对他礼敬,不赞叹。都教给我们了!除了不赞叹之外,供养都有,供养是平等的,应当要供养,应当礼敬,不可以赞叹。: G! S: k8 y3 [+ p. C7 F2 q* b1 M
$ M) Z* l: O/ g$ I% E8 ]5 Z
  所以你学禅、学密、学教学得很杂,没有关系,你把那些放下,都放下,从今之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都会成就。修净土,我们依靠的是《无量寿经》,是《阿弥陀经》,两部一起学,行,专学一部也行。学经是断疑生信,具足信愿行就一心念佛,这样就好。
& e" @; x- F$ {! Q4 }4 R5 J% X9 \6 E2 |! o: R3 S
普化众生  (第三集)  2004/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284集)  档名:29-067-0003
; f+ i3 t7 O/ ~4 X. G3 E; K4 ~! x' j- c/ c( I8 a
  【广大苦行皆修习。日夜精勤无厌怠。已度难度师子吼。普化众生是其行。】4 r0 h8 ?$ E  _

2 n* Y  N5 J) w& b/ g  这首偈,前面我们把大意、经文都做过介绍。第三句『已度难度师子吼』,清凉大师的注解在「师子吼」里面注得很多。师子吼的意思是「决定说」,决定说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决定是事实真相,这个才叫决定说。由於众生对象不一样,所以有种种决定说。譬如一阐提没有佛性、没有善根,佛在法华会上说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句话是决定说,使一阐提人我们也不敢轻视,只不过他的业障重而已,业障比一般人重。他能不能成佛?肯定会成佛。怎么知道他会成佛?他有佛性!又何况在过去,或者是今生跟佛结了缘,虽然他不相信,他排斥,他知不知道有佛?知道,知道就行。见到佛的形像,听到佛的名号,或者听到佛说法,听一句都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就是缘,佛法里面讲金刚种子。% s5 j( r6 z! c$ h$ R& C

  E3 R) x  Z: _, X  你的业障消尽,这个金刚种子不会随著业障消除,不定什么时候遇到缘,他就成功,他就得度。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一个公案,有一个人见到释迦牟尼佛,他发心要出家。出家要有善根,过去生中与佛无缘,没有善根,就不能出家。佛就召集他的这些弟子,都是大阿罗汉,让他们来看:你们看看这个人有没有善根,能不能剃度?阿罗汉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这个人五百世之中都跟佛无缘;换句话说,没有见过佛,没有听过佛的名号,也没有听到一句经文,没有缘,每个人看都没有缘。佛就说了,他在无量劫之前,这个太远了,难怪这些阿罗汉看不到,不知道,权教菩萨也不知道,无量劫之前,这个人是个樵夫,砍柴为生的。有一天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他没办法,他爬到树上去,爬到树上叫了一声「南无佛」。佛说就是这一句佛号的善根,无量劫前一句佛号的善根,今天他到我这儿来出家。3 A5 O* s, v2 e$ W& s

5 ^1 e& v. T1 Q# ]$ c  这个人过去生中,真的就是佛经上讲的一阐提。他有佛性,而且跟佛有缘,因为缘很淡薄,而且是很远结的这么一个缘分,但是遇到释迦牟尼佛,缘成熟了。你看有因有缘,他发心出家这个果报就现前了。由此可知,你要说哪个人没有善根,很难讲,这个话只有佛可以讲,我们不能讲,连阿罗汉都不敢讲,我们怎么可以说人没有善根?再笨的人、再愚的人、再恶的人,可能前世都有善根,这是我们要尊重,不可以疏忽的。更不可以轻慢,说不定他将来比我早成佛,我这一生瞧不起他,说不定将来他做我的老师,很难讲。
  l7 _1 d0 X% `. `
+ O) C4 k- I' F  F6 E  这个底下,注解下面一句「定说无我,度诸外道」。外道执著有我,你看看佛教他们,这个是什么?这些地方都讲的是教化众生原理原则,他毛病在哪里。一切众生毛病不止一种,太多了,太多,哪一个毛病最严重?对症下药。大夫治病亦复如是,这个病是要命的,其他的毛病没有什么大关系,不至於送命,要命的这个病先治。佛教化众生亦复如是。障碍你觉悟,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最严重的是什么。外道,这个范围很广,不一定是指其他宗教、佛教以外的,我们一般人看外道,都把意思错会了。在佛门里面,这个名词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佛门里面有不少都是心外求法,那就是佛所讲的外道。所以你一定要晓得,佛法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它是向内修的。内是什么?内是心性,性是内,相是外,理是内,事是外,凡是执著事相,而不知道向心性里面去求的,这种修学的方法都称之为外道,外道的意思要懂得。
7 ~% D+ Y( n4 G1 t3 o& f/ o
9 f# d' r4 O+ Y% X  佛对於这样执著的人,决定说无我,来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论里面讲无我的地方讲得太多太多。为什么?我执,常常在一块学习的同修都知道,是六道轮回的第一个业因;我执破了,无我了,六道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我执是六道的业因,我执破了,六道就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法执没有了,超越十法界。《永嘉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有没有?没有。十法界有没有?没有。跟你讲真的没有,你要是执著没有,你又错了。执著有,错了,执著没有也错了,执著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还是错了,所谓是四句百非。这个事情很难说得清楚,说都不容易,你听懂了,谈何容易!这是佛说法,我们从说法的仪式、言词里面去观察、体会世尊的智慧、世尊的善巧方便。在哪里看?经典里面看,你读诵经典细心去观察,他怎样把迷人说得让他真的觉悟!特别对外道,不能够误会,其他宗教里面也有很多修行证果的。如果是心外求法,都叫外道,所以这个名词术语的意思,总要搞清楚、搞明白。
! J' X$ @: Y8 Z- c6 D( o
& U2 y' [  H* J, T1 i, K; r  下一句,「定说欲苦不净,以度波旬」,波旬是魔王。在六道里头,真的像孔子在《系辞传》里面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是志趣相同的总会聚集在一起。像我们这个地方,经常来往的,常常在这里聚会的,一定都是修净土的同学,都是在这个地方来学习净宗、学习华严,他对这个没有兴趣,他一定不会到这儿来。香港,你看我们这层大楼,我们底下那一层是马会,喜欢赌马的都在那里,这就是人以群分。魔跟魔他一定是在一起,所以六道里面,实际上还有一层天,魔住的,魔的福报大。魔天在哪里?色界天下面,在初禅之下,他化自在天的上面,欲界跟色界当中,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魔的福报大。他为什么不能到色界天?真的是在欲界的最高峰,欲界六层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他在他化自在天上面。为什么他不能够生初禅天,不能到色界?就是欲放不下。  H# F/ N2 d8 O1 k

/ O  H, x+ |$ B, q8 I  佛知道他的病根在这个地方,对他们说什么?说欲苦不净,这是对他们教学的宗旨说出来了。什么是苦?欲苦。欲,总的来说不外乎五大类,财色名食睡,佛家叫五欲,五种欲。这五大类,魔没有离开,所以魔的情执很深,他有定功,欲界定;定里面没有断欲,欲界定。欲界定从夜摩天就有,定功浅深不一样,如果把欲要是舍掉,他就到色界。在色界最低是初禅,往上是二禅、三禅、四禅,他还有色身,换句话说,还是有执著,这个色身放不下;色身放下之后,他又升一层,无色界天。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懂得了,就知道佛经上常讲的应机说法。! h5 O6 i  R: r5 |# P
$ Q0 R5 D4 E8 K
  佛确实没有定法可说,我们常常在比喻里面讲,佛是见人说话不一样,所以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真的,观机,每个人不相同,他跟人说法,方式、言词都不一样,决定契你的机,你只要听了之后,你会领悟、会觉悟。佛有神通,佛有道力,佛有智慧,佛能观机,能看一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修的是什么,你造的是什么,你的毛病在哪里?他一看就能掌握住,几句话就把你问题解决了。所以说欲是苦,欲是不净,这个在经教里面说得很多,此地只是把宗旨说出。# [: T5 x# f7 r( X; p9 c
) P3 Q) g4 Z  E
0 l* v4 W8 q. s5 a8 d# r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四集)  2013/7/31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242 ?/ X1 W" r- |
3 L5 h& I  d3 C6 n+ U+ s8 o
( y- l( {9 M8 G4 \. L+ e
  我们看净土三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给我们讲得就很清楚、很明白。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福是人天福。我们现在佛门有很多道场提倡人间佛教,求人天福报,你看佛光山它出了一份报纸叫「人间福报」,我也给它订了一份,人间福报。我们要求得人间福报,或者要提升到天道的福报,想往生天道去,净业三福第一福就必须要修学,才能够满我们的愿。如果净业三福第一福我们没有学习,没有去落实,我们想求人天福报也求不到。纵然求到,这个福报也不纯,有夹杂。所以要求得纯净纯善这个福报必须修第一福。第一福虽然是讲人天福,我们也不能疏忽,过去我自己就犯这个毛病,总觉得我们学佛,后来又出家了,修出世间的福重要,出家人要出世、要出离六道,我们不求人天福报,我们求往生西方净土,我们修净土的人求往生。修其他法门的人,像禅宗求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教下求断惑证真证果。
3 `) j: k& k) P/ V: H3 a5 @
, i# O) k8 o% k+ G1 U% `" c* `6 O$ s  但是修学了几十年,实在讲很惭愧,一无所成,现在年纪也渐渐老了,回想过去的一些想法,现在想一想,总是没有重视基础这个观念。虽然听我们净老和尚讲经,听了我也点头、也同意,也不反对,但总没有认真的来修学。一方面是疏忽这个基础,比较好高骛远,喜欢大经大论,因为以前我们净老和尚都是讲大经大论,听到这些大经大论的理论非常欢喜,喜欢听讲。对这个基础的修学,我们净老过去也常提,特别提到《感应篇》,早年是没有提倡《弟子规》,提倡《感应篇》,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这三本书。常常在讲席当中给我们开示,这三本书是我们民国初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一生印最多的经,流通最多;其他的大乘经典有印,印得不多。他在苏州办一个弘化社,弘化社现在还在,就是好像出版社一样,自己有印刷厂,有校对的这些人员。" w+ m# o$ k3 V
/ V6 h5 E" }. Y5 {; E* f  p3 r4 v9 S
  在当时,印祖他一生,人家供养他的钱很多,他没有去盖大道场,他的钱主要用在印经流通,印送经典流通,自己办一个弘化社。为什么自己办弘化社?因为这个出版印经最困难的工作就是校对,如果重新排版打字的,这个错字是在所难免,错字、漏掉,或者顺序颠倒,这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过去我们净老和尚早年在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给我们讲,以前在台中莲社,台中莲社李老师也常常印经,也常常出版,很多经书典籍重新排版打字。重新排版打字要校对,他说有的书校了七次还有错,七次七个人校还有错,可见得校对的事情不容易,这是很认真在做的都还会有错。如果交给一般的印刷厂,他不是很认真负责给我们做这个工作,那错误的地方就会更多。所以印祖他自己干脆办一个弘化社,自己培养这些人来校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0: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一些有道德学问的居士来帮忙发心。所以在弘化社印出来的经,可以说错误率不敢说百分之百都没有,但是可以说把错误的机率降到最低,等於快接近零了。因此到弘化社请经,大家都很放心,有很好的校对工作。6 v5 ^& |9 t8 G  J' ]
+ t: O& L5 |! G* p4 [2 P
  印祖一生人家供养的钱主要用在印经,做经典流通这个事情。经典流通,道家的《感应篇》,《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这三本书印最多。我们净老和尚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图书馆小小的还在,是民国初年倓虚老法师建立的,后来交给畅怀法师他来管理。在讲堂,它那个讲堂好像没有我们这一间大,比我们这间还小,香港的房子,大家去过都知道,小小的。但是它是图书馆,图书馆总是藏了一些经书,我们净老看到书架上有一本《了凡四训》,把它拿下来翻一翻,翻到后面版权页,那个版权页他发现非常惊讶,印了几十版,每一版最少是一万册以上。发现印祖在世,《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印最多,几十版,每一版最少一万册、二万册、三万册不等。估计在他那个时代,他一生当中印这三本书,最保守的估计总有几百万册。那个时候印刷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在那个时代印这样的数量相当庞大。
: a. N; M) x6 C$ y& a; X9 z2 I( `: O, m" W( o' T. F* C7 M' f
  印祖一生他以印经、流通善书为主,附带也做慈济,有时候有灾难,特别是大灾难水灾、旱灾,那个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战争,天灾人祸非常多,大灾难他也附带做救济,就我们现在讲慈济,他也有。他救济,他的钱都是从印经款拨的,如果没有做应急的事情,那就留著印经;如果有需要应急,就从印经款拨出来去救济、去救急,没有做那些事情就印经。另外布施医药、放生,做这几个项目,都在做,主要印经。印经流通主要是提倡教育,这个经就像我们学校上课的教科书,我们到学校去念书,那个教科书我们都不去读,我们就不晓得它里面的内容,到学校去也学不到东西。在佛门,儒释道,甚至所有的宗教,都有它们的经典,如果你信众大家不学习经典,你就不知道自己信仰这个宗教它的内容,它这个教主怎么教导,我们要怎么来学习,学习之后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得到什么效果,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完全不知道。所以提倡的是教育,我们净老和尚一生大力、大声疾呼「佛陀教育」。教育离不开讲学,讲经教学,经典上讲讲经说法。
; j; p' ?/ T8 {. f2 g! P; l4 \: B$ f8 P6 E! a% E
  F+ i6 b$ G" b6 c1 g; j
  所以总归我们要回归到教育,这个戒定要学习的,要学的。不是说我去受个戒我就得戒了,对戒一窍不通,什么也不懂,受了那个戒只是一个形式,那就不管用。所以我们真的要学戒,印光祖师这个《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他老人家知道现在懂的戒的人没有了,讲经的还有,在他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在他那个时代只有一个弘一大师对戒深入修学研究,一般没有了。社会大众,特别我们佛弟子,戒是基础,戒没有学好,得不到定,没有定你就开不了智慧。那怎么办?印光祖师他就把《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这三本书来代替戒律,这三本书不是佛经,但是讲的内容跟佛法经典是相应的。这就是依义不依语,四依法第一个依法不依人,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言语文字不同,但是意思相同,就可以依靠。像《弟子规》也是一样,《弟子规》、《感应篇》,那有很多人质疑说,这是外道,不是佛经。有这种说法的人,他对这个四依法,实在讲他只知道第一个依法不依人,后面三个他都没有。& G+ p% R! u0 A
5 N$ w, k# p8 F( u! m+ _' x" y" M! M
  四依法是四条,第一条是依法不依人,依法就是依经典的依据,有经典的依据。经都是佛讲的,佛有的地方讲得比较多,有的地方讲得比较少,有的讲的用的言语方式表达得不一样,文字也不一样。这同样是佛讲的都有这些不同,那何况菩萨、罗汉讲的,他的学生讲的,佛弟子讲的,还有其他宗教讲的。像我们中国的儒家圣贤孔孟,道家的老庄,他们讲的,讲的语言不一样,只要符合性德。我们以十善为标准来讲,反正跟十善相应的,《占察善恶业报经》有经文依据,凡是善的都归在十善,凡是恶的都归在十恶,反正你是属於善法那就在十善。我们看《弟子规》、《感应篇》,一个儒家、一个道家的,你看它的内容,那跟佛经,佛在佛经里面教我们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完全一样。完全一样佛就承认它也是佛经,他跟我讲的意思是一样的。虽然是不一样的人讲的,不一样国家地区的人讲的,但是他讲的意思是一样的,语言不一样,文字不一样,但是意思是一样,那我们就可以依靠。所以这是属於四依法第二个依义不依语,义就是意思对了,意思相同,语言不一样,就不要依那个语言,你依那个意思就好了,意思没错,你就不要去执著语言文字了。
# F' q$ r  a  ~7 i  Z, S- i0 l6 u" z
6 W4 a0 p3 n! ^% [  我们四依法明白了,我们就不会有疑惑。你看《弟子规》、《感应篇》讲的内容,就是《观经》净业三福第一福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以前我们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那怎么做不知道,但是知道对父母要孝养,那怎么孝养?对师长怎么尊重?具体怎么做法不知道。现在《弟子规》一条一条很明确的,包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就知道这是该怎么做,原来它具体的做法。没有个具体的做法我们没有下手处,只知道这个原则,但那细节上不知道怎么做。有《弟子规》,现在人很多学了,特别是企业用《弟子规》来教学带动,事业都不断的提升。关键人做好了,事一定好;人做不好,你什么事都做不好。「慈心不杀」落实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这是讲因果的。《弟子规》讲伦理道德的,伦理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是讲是非善恶这些观念。因果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讲现实的问题。/ i* L7 c$ J# z+ Q9 T

5 A8 P# Y" Y$ X/ O  像「地狱变相图」那是属於因果教育。现在这个时代,印光祖师讲,现在伦理道德的教育,现在人也很难接受,听不进去。现在唯一还能够帮助这个世界上人类的重病唯有因果教育。为什么?因果讲利害关系,讲现实的,而且很多实际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到。提倡因果教育,因果的道理事实要讲透彻、讲清楚、讲明白,它就起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0: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这个还要长期的讲、长期的提醒。那特别我们引用现前社会发生的事情,像黄柏霖居士,他在台北市警察局当警官,刑事警察局那些案件是很好的一个证据,他也发心整理这些资料出来,这都是现代的。说古代的,看也没看到,现在的人有名有姓,有资料可以查的,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些都属於因果教育。" @& x6 [- k+ W- y) E; I
, @1 }2 Y/ o* t, Y; J
  所以印光祖师讲,这个戒它的钢骨就是因果。如果你不懂得因果教育,对因果教育的理论方法不知道,这个戒像一个房子,你要盖房子没有钢筋骨架你怎么盖?那因果就是借这栋房子的钢筋骨架,这个钢筋骨架你搭起来,你才能灌水泥盖屋顶、贴墙壁,那后续的工作你才能做。所以印祖特别给我们提出这个三本书,它的确是可以代替我们佛家的五戒十善。所以一生《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印得最多。可惜这三本书现在讲的人也不多,偶尔讲一讲这还是不行。还是要像老和尚讲经的时候常讲,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它才起作用。如果一暴十寒,那个作用还是不大,力量不够,我们这个病这么严重,力量不够。但是这些都要时间、要因缘,希望以后我们,特别是第一部《了凡四训》大家要深入。
7 R. W/ h6 M: F: F% z+ j8 d" v5 u) S9 V" H( j

) M+ L) q, i; h9 @. J& Z净公上人:有人误以为《弟子规》《感应篇》是外道!
! y# d* f9 Z9 |: w    这些年来,我们劝大家一起来学《弟子规》、学《感应篇》。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们要学外道的东西?这个心不善,这个言语不善,为什么?你没有把它搞清楚,你就称它作外道,所以这些学佛的人对於佛法懂得不多,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外道。佛经上讲的外道,这个意思我们要知道,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我们是不是心外求法?还是心外求法,我们自己就是外道,你错了!怎样才不是外道?大乘教里面,你要肯定、承认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那就没有外,跟我是一体,儒释道跟我是一家。我很具体的跟他说,《弟子规》、《感应篇》都是佛经,他感到很讶异。我说为什么,你看看净业三福第一句不是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做法?《弟子规》就是做法,佛经上这两句话是纲,纲领,《弟子规》是细目,它是一还是二?没有《弟子规》,这两句话就落空了,所以儒释道是一家。慈心不杀我们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感应篇》,慈心不杀是讲因果,五逆里头特别是重视因果。
3 v+ a$ Q, U( ~0 X. `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三集)
# ]0 P9 y# F6 Q. r) @8 ]( N. U. _5 @5 Z5 K& Y) h, K+ n

% x5 O( a9 A  D( Y+ O4 J净公上人:现在人不要《弟子规》,你不要这个东西,你学佛就学不成,为什么?
1 s  T8 X5 }3 Q' N( z" E
! x* v% P, {# F) i" t, j2 C1、这些年来,我们劝大家一起来学《弟子规》 、学《感应篇》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们要学外道的东西?这个心不善,这个言语不善,为什么?你没有把它搞清楚,你就称它作外道,所以这些学佛的人对於佛法懂得不多,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外道。佛经上讲的外道,这个意思我们要知道,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我们是不是心外求法?还是心外求法,我们自己就是外道,你错了!怎样才不是外道?大乘教里面,你要肯定、承认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那就没有外,跟我是一体,儒释道跟我是一家。我很具体的跟他说,《弟子规》、《感应篇》都是佛经,他感到很讶异。我说为什么,你看看净业三福第一句不是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做法?《弟子规》就是做法,佛经上这两句话是纲,纲领,《弟子规》是细目,它是一还是二?没有《弟子规》,这两句话就落空了,所以儒释道是一家。慈心不杀我们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感应篇》,慈心不杀是讲因果,五逆里头特别是重视因果。(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D% t7 u4 H! i5 g
1 a8 Q4 d4 R$ K
2、现在人不要《弟子规》,换句话说,不要孝顺父母,不要尊敬师长,不要了。我们对这个事情,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去观察。你不要这个东西,你学佛就学不成,为什么?十善业你决定做不到。十善业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因果的基础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就是《弟子规》的基础上。我学佛六十年,教学五十三年,深深体会,我们许许多多同学学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没有根。这个根,补,很难补得出来,今天大家学习儒释道三个根是从文字上学习的。古时候这三个根是在童年时候学习的,尤其是《弟子规》的根,是婴孩时候学的。你刚刚出生,你张开眼睛会看,竖起耳朵你会听,你已经在学习了。而《弟子规》是你的父母把它做出来,做给你看,你的父母还很年轻,他的父母也还在,你看他怎样孝顺他的父母,他怎样尊敬他的长辈。这个婴儿天天在看,看了三年,一千天,这个印象深刻,根深蒂固。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念的、背的,不是,是父母、大人在他面前做出来给他看,他是这么学会的。到六、七岁上学了,父母对老师那种尊敬让他看到,他就学会尊师重道。稍长,八、九岁慢慢懂事了,老师教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把道理讲给他听,他已经做到了,道理讲给他听。父母教育儿女要尊师重道,把尊师重道的道理讲给儿女听。父母跟老师密切配合,把这个人教出来,叫根深蒂固。我们现在这个根都没有了。(恭录自《净土大经科注》)
( o' m9 E; R3 ~: u* S
3 y& P) v( x0 P3、我们在这个世界时间短促,在这个世界里面只要把德行扎好,这个根扎好,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儒释道三个根,只要把这个搞好就行了,然后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得力;没这三个根,这一句阿弥陀佛有口无心,不得力。所以念佛念了不少年,为什么烦恼习气还这么多?不得力!这一句佛号依旧降伏不了烦恼习气。可是如果有儒释道三个根,加上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能力降伏住烦恼习气。. E+ B$ g0 g$ g! B; \
3 N8 D  Q0 ?8 ?" k! C
- E0 v# {$ A, L  J/ S
戒律为什么做不到?
  L% S0 W! e$ R6 q  ^+ w* P- B- \6 ^+ X% C
《弟子规》是根本戒,根本的根本,为什么做不到?烦恼、习气太重。烦恼、习气是多生多劫累积下来的,这一生没有能力断掉,佛菩萨会原谅你。你到极乐世界再好好的修,修成之后再满你自己的愿望,你再住持正法、弘法利生。所以自己,古人讲得好,量力行事,我自己要衡量一下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德行、多大的能力,自己知道,超过了是绝对做不到的。真正要续佛慧命、弘法利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0: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那四个根多重要,怎么样也得把它落实,真正做到。我把四个根做到了,我能不能往生?你要是真信、真愿,你一生就念一句佛号就能往生。别人不知道你,佛菩萨知道你,阿弥陀佛知道,你那个一念等於别人念一辈子,一念相应一念佛。你的功德大,你救了佛教,你救了正法,诸佛菩萨都感谢你,这真的不是假的。你确实做出了个好榜样,这个榜样可以复兴佛法,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还有什么问题!但这真难修,佛法讲讲容易,做太难了。《弟子规》几个人做到?今天把《弟子规》做到那就是圣人。《弟子规》是戒,落实在生活叫仪,就是三教基本的律仪,决定不能忽视。  要用智慧去解释,《弟子规》文字不多,看起来好像不深,实际上是博大精深。头一句,这是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父母呼,应勿缓」,这什么意思?父母是个代表的,是个代表的人,他叫我,我赶快答应,这表示恭敬。父母指谁?大乘《菩萨戒经》里面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就扩大了,所有一切众生呼我,我就要用对父母呼我的态度去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老祖宗说的是「本性本善」。前面我们读过,十善业道,大乘菩萨展开来八万四千法门,《弟子规》展开是不是八万四千法门?是!一点都没错。小乘展开是三千威仪。你就晓得,《弟子规》字字句句都充满八万四千法门、都充满无量法门,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在它之外,你才真正体会到它不可思议。
6 g1 W# \7 v* Z8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7 G! m* }5 P2 s& Y2 P
1 q$ K) n8 M3 A8 X8 j! n+ m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五集)  2012/3/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5   3 E3 j$ S9 Q4 @" p
普贤菩萨教人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现前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而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包括植物、包括矿物,为什么?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个意思广!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统统要恭敬,为什么?法性变的,法性是佛,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人在这个地方培养自己的真诚、恭敬心。真诚、恭敬心是性德,你要是明心见性,你本来就是这样子,性德自然的流露,真的,他不是学的。  我们现在是迷失自性,把性德忽略了,现在佛教给我们,我们要把性德找回来。从什么地方找回来?从持戒。戒律里面头一个就是要尊重别人,要尊重万事万物,决定不能够轻慢。你要问这是哪条戒?这是根本戒,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今天你戒律再严格,你不能落实到弟子规,不能落实到感应篇,假的,不是真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3 f6 i1 o2 Y3 C1 ^0 F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
) W, P# U6 q; Y: X& n- w  n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0卷)  2006/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60
* N$ Y# Q3 \0 [" y! U; r# Q( t我们现在都愿意随顺性德,性德是什么?告诉你《弟子规》是性德。圣人很了不起,具体给你举出来,你随顺《弟子规》,你就其乐无穷,你随顺《感应篇》、随顺《十善业》,你走的是觉道,走的是佛道,把你的人生价值观改变了。现在这个社会人生价值观是什么?钱,好像他活在这个世间就是为钱来的,拼命往里面钻。我们中国古人知道,所以在造字的时候,造的那个「钱」字,你想钱是什么意思?这边是黄金,一堆金,那边是什么?一个人拿一把刀子在斗,两个人在抢,不是个好事情。中国从前做的,你看古代的铜钱,现在实在讲最早的时候用的是黄金,金钱,以后做银钱、银元,最后就发展到铜钱。铜钱,圆的当中有个洞,有个方孔,那是什么东西?古时候犯罪的枷锁,告诉你看到这个钱,你就想到这个东西是枷锁。它时时刻刻提醒你,这个东西是要用它,不能没有,小心谨慎,不要去披枷戴锁。太多了,太多了就披枷戴锁,适可而止。这就是价值观不一样。古圣先贤给我们做的价值观是道德、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特别拈出来仁爱、忠义。中国人讲八德,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人生在世干什么?落实八德,力行八德,以八德感化一切众生,这是提升你自己的灵性,不断向上提升,从凡夫提升到佛的境界,不是为钱来的。物质生活再贫穷无所谓,孔夫子赞叹他的学生颜回,颜回是他所有学生里头最贫穷的一个人,夫子对他特别赞叹,他什么?他的价值观不在物质生活,在精神生活。他贫,贫而乐!从来没有看到颜回为物质生活而忧虑的,从来没有过。箪食瓢饮,这是夫子形容他的生活,吃饭他连个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个篓,用那个盛饭,喝水杯子都没有,葫芦挖个瓢,箪食瓢饮。一般人不能过的生活,可是颜回一天到晚快乐无比,他乐的是什么?道!道业精进。换句话说,他天天有悟处,时时有悟处,就是我们此地跟你讲的一真法界的恒沙性德,在哪里?在一切法。他的孝悌忠信天天增长,仁爱和平天天增长,他怎么会不快乐?4 G3 {9 Q7 Q- h6 ]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9 Z; E2 h6 n6 }: N  w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九三卷)  2008/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993
7 W9 m1 _# P9 l0 D* a, a$ q+ \# F用中国传统的方式做标准,对父母不孝顺,要知道这是障碍,这是大麻烦,所有一切麻烦的根。对老师、对长辈不尊重,这个东西要是不放下,出世间法永远得不到。不但高层的得不到,小小之果,像须陀洹,你都得不到。有人修一辈子,不是不修,真修,就是这个没做到,死了之后还要搞六道轮回。为什么?那是轮回的因,轮回的因没有除,他怎么能离轮回?所以佛法的修行,孝养父母第一,奉事师长摆在第二。在中国传统教学,也是把这两个排在第一、第二。世出世法一样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个我们要好好想想为什么。於是我们就能想到,《弟子规》重要。《弟子规》是什么?伦常道德的落实,烦恼业障习气的放下。对父母不尊重、不孝顺是业障,真的,要没有业障,哪有不孝顺父母的道理!天经地义,你肯定有业障,业障放下,自然就孝顺,对人自然尊重。自己有业障,自己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明眼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1: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看得非常清楚。/ Z( G0 S# H) E- u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
: e) ?& n& w# m$ W" |$ a) N- a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8 9 Y7 {0 S& _7 h% ^
佛教是教育,诸位一定要明了。教育真正达到效果,是要把恶人教导他变成善人,坏人教导他变成好人,这才是教育。不是说恶人、坏人,开除他、不要他,这是失败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要把坏人教导他变成好人,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他肯接受、肯听话,他回头得快;不能接受、不肯听话,他回头得慢,早晚都要帮助他回头。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才叫做学佛。我们教不好人,不能改变别人的气质,不能帮助人超凡入圣,自己常常要反省、要检点、要忏悔,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决定不可以怪对方。「对方业障深重,没有善根」,这都是推卸自己责任的话,不负责任的话,真正负责任,是要自己冷静认真去检讨。  为什么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那么能够感化人,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做不到的因素,实在讲很简单,智慧不够、德行不够。果然真有智慧、真有德行,实在讲连动物都受感动,何况人?修养德行,求智慧,读经、听经能帮助我们开智慧。德行的建立,我们净宗成立之后,提出五个科目,简单。我在美国,印海法师对於我们的作法非常赞叹,他说:「你们修行的目标,这么清楚、这么简单,让大家都能够记得,都能去做。」所以我们提倡要做的,都是佛教导我们最基础的修学法,「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愿」,五个科目,好记。太多了,记都记不住,你怎么学法?没法子修。  这五个科目里面的条目,我们每一条都记得很清楚,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勉励自己去做到。特别是三福,这叫福报,临终头脑清楚,这大福报!所以世尊,第一个就教我们修福。三种福报:第一种人天福报,第二种声闻、缘觉的福报,第三种佛菩萨的福报。佛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自己不肯修学,那怪谁?人天福报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实在讲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什么地区,无论是什么样的族群,都行得通,都没有违背。各种不同的宗教,我们提倡孝养父母,大家都没话说,天经地义;奉事师长,没有人反对,大家都赞成的,我们修行要从这里做起。. B( i2 i" H' T7 A' G5 A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
3 Q' S6 h1 @8 C8 O九九年早餐开示—孝养父母为先  (共一集)  1999/2/26  澳洲布里斯本  档名:20-014-0226  
4 }9 a1 \3 S! Q: |6 O0 f3 y! L
/ q3 d: ~! B+ ]5 a/ j净公上人:没有《弟子规》,一生努力等于零作者:净公上人 来源:学佛社区网 查看:1090 - ]* @0 L) @2 a/ N% O" E0 W$ y2 o9 {

8 n" S0 t$ `5 ]! u4 [. B! \ + q5 {- \$ E) D1 {( N
' }4 _, W, d0 ^$ e" h: O4 r7 c5 G
问:读《无量寿经》就专听《无量寿经》,那平常师父所定的学员们的德行教育课程?
6 b7 h3 ?& @) Q1 s) W% B7 {
  B: O& `6 Z9 i* O- G4 v
- Z9 w0 w5 b' D# z' p净公上人答:那是根本、那是基础、那是打地基,没有那个基础,你学《无量寿经》、学《华严》、学什么,你就是学上三百年,最后还是失败,绝对不会有成就。所以我跟你们强调你们都不相信,根本的根本就是《弟子规》,你能够把《弟子规》做到,你学的东西都踏实,就好象盖房子,你一定盖得很好。你没有这个基础,你盖房子没有地基,你盖一半一定会倒掉。
7 I" Z& R. T# ~7 a7 H. y/ T; J9 p5 a9 t6 i5 P
问:请问愿怎么发?志怎么立?& K' |1 K4 O- o9 e% n  v8 O
+ N% g% X! s9 ]: D9 D5 F" W
净公上人答:……我学佛已经五十三年了,你看看这些人,为什么没有成就?没有基础。所以我劝你们两年之内把《弟子规》、把《了凡四训》、《感应篇》,佛门里面,《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沙弥律仪》,你把这个东西真正落实了,你就有根。然后无论学什么法门都有成就,你能开悟,你能证果。你要是没有这个基础的话,这个基础的基础是《弟子规》,这是头一步。
# Y' ?, ]% Z2 L1 b. t6 Q4 E  c" u) s8 j$ r, ]
问:师父一句话已经全部都解答了。. m6 O" n, Q! I( h

% |0 Y, C( M* ^5 E2 t9 E! M9 Q净公上人答:对。别人要是来问的时候,出家人就教他念《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在家人教他念《弟子规》、念《了凡四训》、念《太上感应篇》就行了,在家从这儿扎根。
1 c! P" f6 [, C  ~$ t
. j2 L) @! W* [% ^, a6 a摘录自:净公上人 学佛答问 澳洲净宗学院之三,2004.10.26澳洲净宗学院,编号:21-2614 V. b9 `; d. \8 U( z  u; e
+ d" w6 ]. `3 H* B
问:道场念佛堂内大众常年佛七,在念佛中间隔听经,应该是专听师父上人讲的净土经论,还是先以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和《弟子规》听起?
9 ~( F3 x9 y3 V. [2 r5 R- M" U! \3 r
净公上人答:那既然是中根,一定要循规蹈矩,你得听话。循规蹈矩怎么样做?一定要持戒。给我们讲了三个原则:持戒,修定,开悟。我们今天想学教,对经教很有兴趣,对戒律没有兴趣,不想学戒,那就没有法子,佛也无可奈何。你要想成就,你到哪一生,你真正喜欢持戒,你那一生就会有成就;你要疏忽戒律,你那一生不能成就,还是阿赖耶识里面种点善根,结个法缘,这要懂。那要持戒?佛教我们: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小乘是从人天讲起,就是说先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佛是人中最完美的人,没有一丝毫缺陷的人。这使我们就想到,在中国祖师大德们,唐朝中叶以后舍弃了小乘,用儒跟道代替。所以儒释道的关系是一家,儒释道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学佛要扎儒的根,儒是讲人伦,做人;你人都做不好,你就不能作佛。道是讲成仙,也要先做人,人做不好,怎么能做仙?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儒是做人的根,第一个根。
" M8 `" M/ ?3 P  A" S3 e  K- R) B3 T+ [* ?3 t) o8 M" `" ~
所以同学们要认真把《弟子规》做好,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要要求别人做,错了,为什么?那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要要求自己做,对别人客气,对自己不能客气。《弟子规》做到了,《弟子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我父母没在,那别人叫我,我就可以慢吞吞,爱理不理?不是,他是举例子,对待一切众生要像对待父母一样。我如何孝敬父母,我就如何孝敬一切众生。这在大乘佛法里头有,《菩萨戒经》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把一切男子女人都看作自己的父母,我们那个孝心才能做得出来。
8 S- d' F. c3 H7 _
6 `! J0 c2 K& E0 x8 s, q) L孝是一切法的根基,根本的根本,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孝敬达到极处是在佛法,佛法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看到一个苍蝇,看到一个蚂蚁,看到蚊虫,也像看自己的父母没有两样。谁做得到?给诸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1: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须陀洹做到了。须陀洹是刚刚入门,小乘初果。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华严经》讲十信,初信位的菩萨做到。那我们做不到,做不到没有到初信,也就是华严的门没有入进去,十信是华严小学,十住是华严大学。这些经教我们不读不学,怎么会知道?然后你就回头想想看,你说学佛多难?什么人能有这样的恭敬心?这种恭敬心,跟诸位说,是性德。你要是觉悟了,你就是这样做法,你跟诸佛没有一样是有差距的,完全相同,自性的流露。为什么?所有一切有情无情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弥陀,自性菩萨,自性众生。众生里头蚊虫蚂蚁,自性蚂蚁,自性蚊虫,跟自性弥陀、自性观音是平等的,一点差距都没有。5 E. s2 X1 N% |9 _0 B& a% I7 C9 i- F

" f' C% I* i$ j. o$ B我们不是这么多年在教下的熏习,不懂!我们讲给初学人听,他们听得怪怪的,他也不能接受,哪有这种事情?这是胡说八道。蜎飞蠕动怎么可以跟我父母相比?怎么可以跟佛菩萨相比?他说我们胡说八道。幸好这话是佛说的,不是我们说的,我们说不出来。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熏习,终于对佛陀这些话听明白了,相信了,不怀疑,也认真学习。我们现在看到苍蝇,看到小虫,我们会合掌,小菩萨!决定不会去伤害它。我洗澡在浴缸里面放水,看到浴缸里有小虫,我就不敢放水,先一定合掌跟它沟通:小菩萨!现在我要用这个浴缸,请你离开。它走了,我们才能放水,不可以伤害它,那个小虫比蚊虫还小。
- s, s6 v" ~; n, z: w
( o* I  e) \6 B: j/ \- K所以我们从小没有扎根,现在扎根是必要的,可以同时下手。每天我们用一半的时间做这扎根的教育,学这些,一半的时间,我们来听经、来念佛。要特别重视扎根教育,扎根,我们是四个根,出家的同学,《弟子规》决定不能疏忽,要知道没有《弟子规》,你一生的努力最后都等于零。要想成就,这个根是第一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有这个根才有佛法,没有这个根,不但佛法都没有,人天法也没有。《弟子规》是人道,《感应篇》是天道,道家讲成神仙,上品是天仙,十善业是佛道,《沙弥律仪》是僧道。真正想把道场兴旺起来,你不扎这四个根,你做不到。这四个根扎到了,你的道场自自然然兴起来,不要你操一点心。为什么?护法神帮你兴起来,护法神是护法道,他不是护的人。你人有道,他就护你,你人没有道,他不护你。这个道理要懂。一切随缘,决定不可以攀缘,攀缘造业,造得很重。随缘,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那成就功德。如果还有分别,还有执着是福。$ G8 R) L# n- w) H1 [% b$ Q, h

  S. m% @) D# A5 x6 c  A来源: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二),编号:21-442
  N5 q0 L, r# E/ X- h' T. [+ d
7 M) X+ B7 i- m; r0 N0 l6 W$ i人民大众牛网友说:末学在《从印光祖师看净公上人》一文谈论到这个问题,说《弟子规》是外道的人,我想多半没有读过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在文钞劝勉人不要因为《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而不读。印光大师当年流通《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很多,在印光大师文钞多次谈到儒家佛家道家的关系。弘一大师出家以后说非佛经不读,但是晚年整理儒家经典并且作序,他说儒家经典对于我们初学还是有帮助。雍正皇帝在《十善业道经》序文《永贞皇帝上谕》也谈到这个问题,并且严厉批评儒释道水火不相容的现象。印光大师曾说雍正皇帝久证法身,换句话说雍正皇帝也是大菩萨再来。末学在《从银光祖师看净公上人》一文“质疑弟子规”小章节详细谈到这个问题,并且引用印光大师原文,还有祖师大德开示。我们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用佛法来为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做注解。如果说《弟子规》是外道经典,那么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蕅益大师岂不也破皈依戒,也是外道?
! B% R+ B$ Y2 n% K3 u2 A7 b& E- c  O  k, j
/ s& |* z& Q( p5 v

4 |- X- u" I( e2 C5 N0 h6 Z《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索达吉堪布新书《漫谈弟子规》上市+ n3 Y# N- D! Y# U

: W  e! X# k! G; o6 Y- t$ x3 e) T1 c; a
《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2 k" f% s! t: g- Y! Y
# R, m! j: c9 k4 B7 p
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 p( _& z/ T% T0 n) l
$ J& O# }% }( T7 g6 N* ]- F4 @我经常想:弟子规的内容,应该用佛教观点来解释,这样刚好有一些补充。
+ H4 F5 y) ]/ C9 @, [7 n7 y) B
( R9 N8 L3 a- I- ~( x——索达吉堪布# _% ?4 F" {8 O: F& g

3 P1 P% e; R3 l9 W7 Z! H( T3 V' q很多人都听说过《弟子规》,但它到底讲了什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 i, O8 }, A1 G! X
& `  N7 U/ Z4 c* D6 X当藏传佛教遇到儒家典籍,又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 l4 V8 ~+ G; ^7 f' {1 J5 Q- p8 S  U$ c6 C$ o) }5 n4 g( S3 g
作为藏传佛教的大德,您为什么会讲《弟子规》?
9 B: P. u3 _  g' L6 L+ Y1 o* `+ C4 _+ O' }; O9 x! ~7 A
堪布:《弟子规》讲的是如何做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只要是人,就一定离不开,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这里面讲的不是佛法,但与佛教不相违,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 U! P- d2 ?& q% ?( t4 ?4 @$ d9 e4 B4 O- ]
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 F. n1 F- Y* v$ Q; b
  }, b" W, i1 @/ x4 T为什么要了解古人的智慧?
% t) F/ Y& D2 n5 E  s7 u
' ?/ T- u( S" m% z! Z堪布:凡夫的语言表面上有趣、吸引人,但你去学,又学不到东西,说不定还会伤害自己,《弟子规》教诫:“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 j0 a/ c" ^* n' E" z- v( D" i9 S, [
做人不容易,很多时候要从这些“小地方”留心,千万不要以为看看无妨。现在杂书多,流行的歌或视频也多,你看了,就被染污了。本来还挺聪明的,现在变笨了,本来很有志向的,现在变脆弱了。所以,要在点点滴滴上注意,否则积重难返,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对圣人的教诲感兴趣了。; _" e; Q' p# a) Z* r
4 E- |2 k- y  i" g: ~0 ^
《弟子规》不是给小孩学的吗,为什么让大人、甚至出家人去学?
8 e$ ]1 C$ X" _- x+ U, X$ n- {7 P$ M
. P! z  J5 l- R! |. Q$ n4 x8 l: v2 Q堪布: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 d* ~5 ], d7 G( Y

; R3 W  V- o" R- a, E9 t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1 j5 g1 q+ J* e  |6 V* @* {2 t9 z& E$ I: y
或许有人想:“我们出家人不用学吧,这是世间学问,又是童蒙教育,我都看破了、出家了,何必学呢?”
3 M$ d+ R- i6 _' f  f5 u$ ?; n5 S
出家了,人做不好的话,即使待在僧团里,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
1 h: Q& l: q" j3 [6 {' k  d; K
- D+ U3 k8 |5 B0 R8 A9 T& M所以,我的建议是,人人都要学《弟子规》。小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在家人要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家人也要学。这本《漫谈弟子规》就是我为每一个人写的。
- G$ p( O% ^' Z8 B# R2 O
5 w! E( r+ @& `. W, J5 R3 Z出家人也讲孝道吗?
6 H6 ~3 z5 P. ]* m+ L% P9 p1 [+ e; E; n2 a6 Q
堪布:佛陀时代有一位阿罗汉,父母非常贫穷,他想供养,又不知是否违背戒律,于是去请示佛陀。佛陀召集僧众,开许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可见,出家人供养父母,是合乎律制的。7 g# a' y6 D5 N* J+ C- e: i2 \
$ b1 _' X  K4 C. h/ e
有人学了点中观,就把父母观“空”了,父母说什么都不理不睬,这是不对的。  [7 ]" `( S$ y# F

5 z7 ?  `# U1 C3 Y, [- O3 w: D9 E1 Z. S学了佛就不用孝顺父母了?佛陀没有这么教过。佛陀说,父母是我们的恩田,是严厉对境——你孝顺父母,功德很大;违逆父母,过失也一样大。所以,不管父母有没有学问,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你在家或是出家,都要孝顺、恭敬、供养父母。
- }# p' s5 p) p, n- ]4 _0 I. S+ K, R4 c' `% k8 ^( M% U
那出家人这样做,是不是一种执著呢?. ]; Z& Y$ J% ^2 W/ C4 h$ Q  l

- l) ]/ m2 l1 H是一种执著。就像汉地的懒残和尚,他为养活母亲,甚至典当了袈裟去换米。但结果呢?他的执著不仅没有影响修行,反而让他成就了。9 X' h! g3 T  O/ j* j" p, X; @6 {
  X& m# Q' t! {0 h  }. s7 y
作为出家人,您怎么对待您的母亲?
. B- w& c, @& l+ O9 _) r: X# A) l# G. G% R# @' A
堪布:我经常感到惭愧,我母亲来佛学院出家十五年了,但我没有为她做过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不过,让我比较欣慰的是,我从来没有跟母亲吵过架。有看不惯的地方,我会用委婉的语气提醒她,她一听就懂,懂了就改了。改了,我就放心了。: C* d: h' Q# \  B- c

, t5 {- G2 D! F; E: m0 V5 j我一直认为母亲很聪明,如果她识字,智慧肯定超过我,我经常跟她这么说。不过,虽然母亲不识字,却能背诵《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度母赞》等文字,我小时候会的那些都是她教的,母亲的记性很好。
  |! v8 Z- r# v( x1 R
! B2 k" G9 B* o* j6 h我确实没有为母亲做过什么。也是忙吧,最多上课前去看她一下,也就一分钟,不过母亲挺安慰的。一分钟左右我就离开那儿,来上课了。这是我的孝顺方式,和古人、世间以及佛教界中那些孝子比,很惭愧。% g( X5 `" h! G, n
& [5 b2 d) c( p+ V) u/ {, Q
现在微信上有各种信息,很多以前没见过,多学这些有好处吗?
$ H9 i% v/ t3 J. l4 c% y& o6 L8 Q+ ~7 v* ]' H
堪布:博而不专会落于浮泛,形不成有力的深度,就像庄子说的:“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他告诉我们,修道最忌讳的是杂,杂了心就不一,就多;多了就无法摄持并向内专注,就扰;扰了就会落入忧虑和纠结;忧虑纠结,就修不下去了。8 c  ^7 h1 M1 ^6 S8 a1 R) O

* K: `' P. N; }' z萨迦班智达教诫:“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他把群星和太阳做了一个对比:群星虽然遍布虚空,却无力遣除黑暗,太阳只有一枚,却能遍照世间。/ w6 w0 b; X$ U8 e

2 ~9 J- O; w& |, z  W! F《荀子·劝学》里也有一个比喻:“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鼯鼠是一种小飞鼠,有点像松鼠,它能飞,却飞不上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它有五种技能,却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很悲哀。
% J) y3 \1 |3 M' p; W  f" ^) Q% P! u- _' O
由此我们了解,求真知,需要深入。
* V+ q7 \4 h- w+ e% S
2 n. ^( e+ ]4 D+ m1 K所谓的应机施教,是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 T- ]  b/ U/ U. F8 q0 E! Y
: e' L; |3 ~8 X% C6 g6 s$ r堪布:《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情节:
/ G0 ^" X9 |, i
! C7 C( w' [# H  K# o子路问孔子:“当我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d4 h/ r2 l. R3 P
2 |0 O+ [' r! q6 B
孔子说:“你的父亲和哥哥都健在,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却听到了就做?”
! W0 y6 H* D  R6 u8 z- Q
+ Z4 Y  v8 f1 p* W: a, p冉有问:“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 y& N1 G& Z) @- w1 o
* m0 F6 ^; \. F( H6 t" S% S孔子说:“听到了就要立即去做。”; s9 j$ h" P% q# z' l/ @
" W# b. p% d, o! o' R  P
公西华在旁感到奇怪,问道:“老师,他们两人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回答却不同呢?”
* ?7 P! w5 s8 u6 B$ x. t* }. p+ \2 `, S( w
孔子说:“冉有为人犹豫、退缩,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子路勇气过人,但遇事往往思虑不周,所以我抑制一下他的冲动,让他三思而行。”9 E! _+ H" Y# C$ z9 ?/ [- d

( @$ ?$ J2 R) U7 ~& }- M9 V& C这种因人而异却又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的智者才做得到,然而,这样的人确实不多。
2 V5 \  a& D2 y* i' _; i3 r/ i5 j3 \# Q7 L( u
《君规教言论》中说:在一个大国里,一定有贤善的人,有卑劣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正因为了解到什么众生都有,而众生的根机、意乐、性格、智慧等又都不同,佛陀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以便恰当地利益每一个众生。( w( A, `" s  w5 F, R2 v
, W: m! w+ ~% b$ u+ _1 o3 B6 d
这就是应机施教,或说因材施教。+ W0 W/ F7 [* K
, T# j$ J( i( q7 D" k7 Y
佛教有什么可打动人的?
' }8 K  ?- j0 A% N
! t5 X2 g2 K2 d- Y! ]" h堪布:圣天论师在佛教历史上最会讲理,他一生的辩论事业中,胜伏过许多外道。晚年时,尊者又赢了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心服口服,但他有个弟子不服,他想:“既然我的上师辩不赢你,那我就用刀赢你。”3 q0 e) O- b: Q6 B/ Y: \9 [% W
) u' ^$ D8 n( p% A8 ~
于是他跟踪尊者,但始终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当尊者独自一人在树下禅修时,他跳出来,说:“今天我要用刀赢你。”边说边狠狠砍了尊者一刀。/ k' `6 V+ u" O( G

* @. Q- T2 b3 Z7 L) W* e: j: \5 \虽然身上中刀,但尊者依然慈悲地对他说:“真理岂能被刀剑胜伏?你赶快走吧,我的弟子里有很多还没有得无生法忍,有执著,他们会追杀你的。”
; C, z, w* K& T# g; `' _6 w  b' c/ G
来人一听,知道尊者有着非同一般的境界,马上心生惭愧,跪在地上祈求忏悔。
# K0 `* \* m$ r2 s+ B, U) o; \+ s3 v) `# \
“快走!”尊者强迫他离开了。
; T5 ^0 |* K1 B! W" W3 P  P3 j. p4 L: u6 I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回来了,见尊者躺在血泊里,知道有人杀害师父,要去追。这时尊者用最后一口气说:“这是前世的因缘,不要追了,放过他。”说完,便圆寂了。
, x7 b9 I2 K  L6 K) c# Y1 ?4 J8 N/ \5 X
杀人者的师父被佛教的智慧折服,杀人者则被佛教的慈悲折服,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得到无数人的相信和景仰,就是因为它的教义和实践完全说明,它是包含智慧和慈悲的真理。/ S. O8 j: [, U
! t. ]# L1 H3 ]+ O& B+ t9 S
像《弟子规》这样的人格教言太浅,为什么不提倡学空性?
* z& T% ~/ I! ^% v$ d: u7 d. V/ l2 W
堪布:以我多年的经验看,人格教言虽浅,但学一句,与人交往时就会起到一分作用。如果这些从谁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我会推知,他的内在一定有相应的智慧和美德;有时我甚至相信,他是有修证的。
2 H" x2 ~5 y+ ^# |8 G0 U7 d- [
2 o5 y# l6 ~$ X所以,《弟子规》虽然没有讲空性,也没有讲一些前世后世、业因果的道理,但是,它以整个儒家思想为背景,用最简洁的语句,将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框架完整介绍出来,是非常难得的,很值得学。
6 j) o: x1 a( y! c+ |2 U! m
# [7 \+ v. e- Y6 j/ i7 g1 w9 |学习这部论典,不学佛的可以做个好人,学佛的可以在夯实人格的同时,将它转为解脱之因。, a8 G7 a! T! B+ J" ~$ e/ Z; v

, T; \; p2 z7 v9 [那这样做,和空性相违吗?不相违。
) f" b  P, h/ Z7 E5 E0 ?( w4 V
9 f" O/ V  L8 y了解佛法的人知道,空性和慈悲是互相启发的,一个人越了解空性,就越重视利他行为,这是规律。不了解的人以为,做人的道理浅、空性的道理深,因而不重视人规。然而事实上,忽视人格修养,一方面得不到利益,一方面也说明,他对空性其实并不了解。
7 y7 q$ W: i( s* S  S! H2 l1 O+ T* v" N6 w- q4 k1 f( W8 @
索达吉堪布教诫我们不要小看《弟子规》,他说:5 ^6 Q; e  l6 F

2 ]# P1 h: B, {* {“与所谓的新科学、新理念相比,传统美德才是今日社会的净化剂。简单平凡的文字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没有什么新意,却清晰指明了亘古不变的人性所应该遵循的道路。”
8 l9 H; v' N3 X1 ]
# i' J! L6 u% K“我现在经常感到,今天我们谈做人,谈国学教育,很多时候不是在要求一些很高的东西,相反,我们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些基本道理。”
! ^: H+ c$ E8 U6 D; |  ?( |
" L9 ^" h& i0 h1 x  k% s" ?9 d堪布看重人格,“人格的厚度,远远不是一张文凭所能承载得了的。”6 m' r3 r4 H) V4 U" [( m  U
: S: N+ w  q, c( Y
堪布看重修行,“真诚修行比任何表面功夫都重要。”5 n: v' |- B( r( J- w
% o4 k% K* l1 Z) H
堪布看重大爱,“如果我们认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所有的爱得以展开的基础,那么我希望大家再向前迈一步,走进佛教的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众生。”
( \5 }4 q6 w; n$ \, h; [+ u. x  t3 v6 i
0 J( ~+ J( g+ J0 Q& L6 f
# \! c! p& _7 l/ ~
' ~6 |5 B6 ]5 J$ {0 x印光祖师反对佛弟子修学外道却弘扬太上感应篇的原因
, w7 F0 x# L0 u6 L) r/ p/ D& c; E" p4 m: l, Q
2015/12/28 18:37:00    热度:1264   5 q+ c. N+ x" X0 ?4 j

) v5 e7 t4 B# U3 T: x  释迦摩尼佛于《五分律》中开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佛陀阿含经开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为道教《太上感应篇》属于佛教与道教的人天乘共法部分,且于中国为必应行者。所以,印光祖师反对佛弟子修学外道的同时,却极力劝导佛弟子修学道教的《太上感应篇》。老法师极力劝导佛弟子修学《弟子规》,同印光祖师劝导佛弟子修学《太上感应篇》是同一种佛教依据。
9 F; G6 K" o- i, _% d  n# h3 [  Q3 O' C* O& m8 B( T
  印光祖师相关开示见下:2 d$ |) B- T0 n
7 j. V7 y6 d: z, X% @! a
  知佛法人,不谈道经。何以故,以道经是求人天福报之法,非了生脱死之法。《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533页-复刘元仁居士书
/ \3 u9 W, W; s9 w1 Z( M" \
& b$ \5 i1 U% V  末世外道充斥,纵有信心,多半归于外道,以无正法之可闻故也。近来交通便
8 K$ D) l# r8 @3 B0 d
4 ?3 C& E: E3 A  ^! p; R  利,佛法经典得以流通,实为大幸。然不得既学佛法,又修外道法,以致邪正混
2 @3 n8 a( G0 \' r7 O' V+ z8 N" P5 V# r; X7 {, |# p' I# T' q
  乱,则为害非浅。《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546页-复韩宗明张宗善二居士书5 `5 U) ~) a0 ^  \3 O

  Q4 J4 E7 D0 {3 [4 C$ O. @  印光法师谈感应篇
/ s- w, r" ]6 {. u0 y6 D
) C4 N& U# y; P( S; z$ H1 w7 L. b  ――代重刊序9 m9 M# V- }: z. O6 f2 c3 b  }3 ]
( Y" z& \: q0 H" l4 O0 {
  弘法敬辑+ h2 f5 ~8 |% E& h$ u; W( W( H' d
: D, U9 }3 Y! w/ R
  一、感应篇之概述: T, U% Q3 V# q" `' y! E
( A4 F: v; h, ]1 `
  1、感应篇的来源) W) R) ^4 Y9 r
3 U! R- F& i) s6 e) }! v1 U  I/ ~. r- N
  问,《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0 x* i2 a- {7 V- m% D

; ^% s+ u7 M  i" {0 y" Q, ]8 O4 J  答,《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虫文鸟书,大开文字之端,敢以虫鸟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举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论是非者之无益繁词。此种繁词,尚不如春禽昼啼,秋虫夜呜之有天然风味也。《三编卷四 答崔树萍居士问》1 k# ~, B3 n- m+ J* j
6 X( V3 c$ _! U  m( C4 d
  2、感应篇的性质
  B: A; R( [/ \3 n
5 J9 V( K5 O4 H+ |5 ~0 O" t  《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隹,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增广卷二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 g3 o- Q1 m9 D7 t8 O3 i+ E, o8 c' e. ^4 h( M8 M, p
  五经四书,本是教人为善之书。世多以文视之,则便当面错过。若《感应篇》、《阴骘文》等,直陈因果报应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实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报应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实。《三编卷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五》
0 O; {. z4 ]/ F, i. m+ I' m' Y" X0 l- t7 [' g
  《感应篇》、《阴骘文》,实为功过格之源本,以故恭录于首,以期朝夕讽诵,互相鉴照。俾得三业清净,一心淳笃。庶可无忝所生,行为世法。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齐修。成已成人,了无二致。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参赞化育,辅翼郅治,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若舍此不行,别求玄妙。纵令大得,亦只能利一类之机而况专资空谈者乎。《续编卷二 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 M$ `2 M+ G! O2 i- z
- }( ]' S! B2 l
  二、感应篇之实行5 R/ p2 X4 g6 \

" |( J+ @) _6 j  1、读诵奉行 改过迁善6 @( L/ z; w# W4 m5 L' p! T

2 p* k$ K% v* s# o- _5 `  凡《安士全书》,及《感应篇汇编》,《印光文钞》,通文义者,皆须人奉一部。由此路上行,上焉者或可体会到此。否则只知圆融不执著,口口说空,步步行有,为家庭之祸患,亦佛法之蟊贼。《三编卷三 复福州佛学社书》
- v/ D1 H/ r' z7 b
5 ]( A8 V4 M2 }3 d2 O" `" |  《感应篇汇编》,宜令熟读,此正本清源之要务。以五经四书所说者,或散见于各处,或义晦而难领会。此既熟读,读五经四书,一见此种话说,即便心领神会。理学务躬行,而不知此义,反指为异端者,皆见理未的,救世无术之流类也。《三编卷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1 m! T' k2 |6 ?! _
2 ]6 o$ c. R+ ?6 `/ T0 L* {
  汝宜每日将《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日读三五遍,至少须一遍。亦令汝妻日日读之,自可知为人之道理。既知为人之道理,则便可继汝父之家风。凡一切人皆钦仰汝,以为汝父素好善,故有此令郎。此其荣为何如也。光宗耀祖,成家立业,只在能立志学好而已。岂有甚么难行难做处。《三编卷三 复某居士书》
' a; A) J3 k- G' p! r; T5 @( Z7 j$ i* C5 q) o) A; E/ B( ]/ {5 {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增广卷一 与周法利童子书》
2 C3 \1 V) K/ g) w) [$ G0 d1 l* E" O1 |! z5 d2 y
  若日说因果报应,与生徒讲《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而所作所为,皆与三者相反,则成登埸优人,只供台下人一时悦眼娱耳而已。优人只得优人之值,断无生前没后之真利益也。愿汝深体吾言,则儒佛之心法,及究竟之实益,岂必令前人独得,而汝或不得者哉。  《三编卷二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B9 f: j( y! m, O4 @' f* Z# J
) ]& Q3 u2 i# i. ^! C
  2、感应篇与家庭教育4 \/ h. r8 M9 D" E( ~
3 Z" d! J, o9 Q& ], x+ D5 t/ h( f
  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21: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在家教…………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增广卷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i+ }7 S% u8 T$ G  H

2 `" m6 e: X. K' p8 i# M  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则任性憍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续编卷二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
2 M8 K  n# B  N/ {! `' e6 q& _; q3 g7 @" z3 V
  《阴骘文》、《感应篇》,必令其熟读。且勿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则难于领会。此等书,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乎。《增广卷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r& J, ?. z7 x/ P9 I; N% p$ _

: o. ~5 Z4 W3 J; ?0 U# U$ X  祈以《感应篇》教子孙,终身诵之,胜于小学韵语多矣。《三编卷二 复邵慧圆居士书三》
3 _; b1 V% X" m* H" T. ~" a/ \( F4 f7 b
  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三编卷一 复金益平居士书二》0 n5 F1 n! n7 z! I! m- _2 O

' V# {* B+ f1 B2 P; ~: Z  教小儿常以《阴骘文》、《感应篇》,为入德之门。俾幼时即知为人之道,与因果之理。则后来决定不敢作越理犯分之事。否则被彼邪见所诱,则其行或至如今之废孝废伦免耻者,以现今此种邪说甚多故也。《三编卷三 复王智卓居士书》. B! ~' t( ~6 }. t4 e/ t$ v( O  S
$ n6 J7 R; A6 S$ c
  宜令儿女等同读《阴骘文》、《感应篇》,为彼讲说。俾知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则将来自不至流为暴恶。彼杀父杀母废伦免耻者,皆由最初不知为人之道,及因果报应。一闻邪说,遂极力依此,以逞其肆无忌惮之心,为可哀也。《三编卷三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6 J9 K. V! C! Z7 j$ h% ]
% ?, W' e/ c- |7 a  必须令彼熟读《感应篇》、《阴骘文》,以为前途之导。即二女亦当读之,以期藉此自修并以化人。天下不治,匹夫有责,此实匹夫令天下治之根本法。又须令儿子多看《安士全书》,《历史感应统纪》,及有益身心之善书。《三编卷一 复神晓园居士书》
& t. t0 |: H: B* w  G% J3 k& m
8 h3 e% t4 F# R6 t  h  世之不肖子女,皆其母不尽母职之所致也。母若贤,一则秉其气性,二则观其作为,此系以身立教者。次则教以为人之道,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又须切切实实示以因果报应。迨读书时,先将《感应篇》、《阴骘文》令其熟读。毕生每日须念三五遍。再与讲其大义,则如镕金入于好模中,决无不成好器者。此母教为治平之根本也。世人皆不注意,故有今日之战争现象。以致国运危岌,民不聊生也。光不须为小儿说法,且为汝夫妇说教小儿法,则小儿自可仿效仪型,克成正器矣。《三编卷一 复李慰农居士书五》
* r8 F+ Z/ K6 }
, r3 k5 u5 {  s$ k  三、感应篇之功用) U* q  E' Z- a; y2 J
; l/ H0 |6 z) c  A  r+ D, W" \# e  g2 K
  1、令人深信因果
3 K* ?' N6 M. J9 P' z
  ~; |3 g. R  h  O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书曰,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皆因果之说也。至于佛法,则更为彰著。前究过去,后明未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则善恶报应,不爽毫厘。吉凶祸福,皆由感召。人虽至愚,决不至幸灾乐祸,避吉趋凶。惜无殷鉴,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忧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应篇直讲》为急务也。《三编卷四 感应篇直讲题辞》
! o) q) p+ v$ \+ m$ z/ z7 V2 O0 {+ {6 Z# X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语依表面看,是说庆殃及于子孙。依实际论,其庆殃之归于本人者,当更大于子孙者多多也。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用,以也。极,穷困苦荼也。五福六极,实示前生之善恶因,及现生之善恶果也。儒经说前因现果,现因后果。孔子箕子此二语,最为明显。佛经说三世因果,最为详悉。撮要说之,则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果知此理,则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业业,恐惧修省。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则自心本具之正知发现。由兹罔念作狂者,咸得克念作圣矣。此就儒教所说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况佛教人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初则断尽世间烦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次则渐渐进修,以至真穷惑尽,慧满福圆。彻证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三编卷三 因果实证序》+ f- `# I. ^9 `, j

1 X3 k! c$ h8 K" r# T  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鬬,如一人舆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4 08:34 , Processed in 0.1079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