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13: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换把刀给人而已,这事讲得很多。所以可见得六经所记载的都『精言感应之说』,讲得很精辟,讲这个因果道理,何尝与这篇《感应篇》有一个道理不符合?完全符合。下文说:, C% r3 P( f) e
/ c, {; R; I' }- e! `# D
【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歌哭。皆谓有关天鉴。】( A0 G0 R- S, K! A* C
8 O, q7 {9 b) D8 A. h- ^ 《感应篇》记载的善恶事理都非常详尽。『纤悉』,「纤」是很细微的小节,「悉」就是全部,『毕』是完备的叙述出来。即使是(底下举几个例子)『唾』,就是吐口水;『欬』,就是咳嗽;『歌哭』,都有提到。文字里头讲,「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你看都讲到这些事情,这么细微,都『有关天鉴』,天神都在监察。你咳嗽一下,看你咳嗽得如不如法,不能对北方咳嗽,这是讲敬神明,北方有神。那更不能对神像、对佛像、对经书咳嗽,或者是对圣人像、对父母、对老师当着面咳嗽,这都是有过错,天地鬼神都记录这些善恶。歌舞,那是对灶不能够歌舞,有灶神爷在,换句话说,你对他放肆不行。这些都讲到了。所以:+ V, M- [# f0 e" v( W5 H
5 o- b @& X6 i$ B$ E4 g, n; F& ^) |
【人读此等语。】 {# h& R3 A: d1 \
: k y* h, ^2 m8 ? P7 M/ z* f 『人』,有人,读到这种语句。
, {! \6 I3 l% H6 b% S$ w, I( I$ ]5 [8 W! L
【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 C) M# Z/ _8 A" w7 D
5 m% X# F, Y2 |1 M7 j% k 有的人读了就觉得有疑惑,这些事情『渺茫』,渺茫是讲很微小、很渺小,『恍惚』就是不易觉察,怎么老天爷还监察这些小事?『不可究诘』,诘就是问,究诘就是盘根问柢、问个究竟,就这个意思。难道天还要盘根问柢,问这些小事吗?他就会有疑惑。下面说:
2 o( ]- a6 Z% M* c' x5 |& @! c! ]- C
% F2 @! e! `4 v: J9 K* D/ C0 X 【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
! J/ k/ ^0 Q% \. r0 \8 z1 j: D" A \% I! ^0 {' q9 D
小节不能不注意、不能不谨慎,最微细的一个行为就决定你能不能成为圣贤,圣贤所贵的,就是所尊崇的、重视的,往往都是小节。哪怕小到一个念头,你这个念头符不符合道义、符不符合天理?圣贤跟凡夫就在这里分判,吉凶祸福也在这里彰显。所以岂可因为它小而不干、不注重、不谨慎?9 O# g6 x' c3 M' V4 a
& U( |, L6 S' B6 h 【书曰。】8 i0 l% |- v7 x5 V6 ^* U6 K1 ~
9 X2 h2 @( I4 Z3 l( i7 d9 G4 G
《书经》上有这样的话,这都是中国老祖宗最早时候的教诲。& a/ E# \! B6 O6 i
3 V) t' s+ b+ Y0 _5 r- ?. m0 `
【细行不矜。大德之累。】/ w0 B+ O( ]- G0 @# a- R* r4 ?
* u) o5 H& i4 f* x/ k3 ~* W 『细行』是很微细的行为,哪怕吐口痰,哪怕咳嗽一下,这些小节你『不矜』,矜就是庄重、谨慎。你这些威仪不注重,『大德之累』,累就是受损了,损害你的大德。换句话说,大德怎么成就的?都是这些细行上累积的。过去有一位大儒,他一生坐的时候脚都不会往外伸,膝盖的部位是九十度,永远都是这样正襟危坐,坐到最后裤子那个膝盖的部位都磨破了。他一生坐下来的时候没有伸过脚,细行,大德就这么出来了。
; W) K: W* s# c* M- q" L# R" M. l3 B' n7 O
【易曰。】) H7 v$ Y" i8 I& f# s/ {: ^% Q* R
0 B* R2 g) @ r3 S E1 l# l' j0 i6 E: y. g 《易经》上(这也是孔子的话)说到:" F* P: @: k4 N7 x# B/ M# P
5 x7 a4 X* [- u# S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 [: t$ o! S9 N$ z" ~: p" l" v9 L4 e4 e* b5 M' k( z5 z. p
所以《易经》上就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那些小人认为这是小善,可以放肆一点,没必要去做,就不做了;那小恶不用改,无伤大体,也不去除了,所以积的都是恶。小恶积起来就大了,最后大到不可以隐瞒。罪最后大到不可解,化解不了,也就要受大的报应,不可不谨慎,慎于始。6 n8 q9 u. A; s) k
3 |: Q6 s4 c; R5 L6 ]1 @6 |7 c3 V
【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 a6 l8 y' m2 l6 S9 b
; N2 Y4 |9 \- Z4 `
《礼记》这部书教人什么?『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矩、轨范,『度』是分寸。『古人教人』就是这样『慎小谨微』,不要以为这个好像没必要。这个很有必要,没有规矩,何来有方圆?『多是如此』,《感应篇》里头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所以我们的心通过这样的学习就可以细腻,慎小谨微,这样能成就大德。我跟大家一起来学,因为我的毛病也是这样,比较忽略小节,有点大大咧咧,这个不是好的习惯。通过这样的学习,养成慎小谨微这样的一个精神,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们共同努力。* M1 O: c& H% j, c1 d( u/ q
& Z* X# O0 C s: W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个礼拜我们同一时间一起来学习。谢谢大家。
6 O6 l7 c4 r0 P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三集) 2013/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31 b7 k4 d7 v$ Y% k: j: I' A; P* n
; H& g# c& T/ q" z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五页。我们接着看,前面属于《感应篇》篇题介绍,以及结构大意,这是我们上次已经跟大家学习过了。当讲完义理之后,紧接著书中又举出了许多的案例来给我们做证明。今天我们会看一些案例,就是故事。我们来看正文:
. _6 u9 i: D1 S2 }3 M3 {7 l8 x) [# i' n- I) i/ k
【明昆山进士王志坚曰。博览群书。兼通内典。尝语弟子曰。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即如一戒杀也。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綦细矣。曰。非礼烹宰。则不禁食肉也。曰。无故翦裁。则不禁衣帛也。又曰。春月燎猎。曰。无故杀龟打蛇。似乎益为之宽其途者。盖一为学道之人言。一为流俗之人言也。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而流俗习业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无堤防。此篇须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复矣。】3 K* o: G8 f" ]1 p+ p( ]! a
8 a$ D7 Y3 o) W$ ?
这里《汇编》引用了明朝『昆山进士王志坚』的一段话,昆山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古时候常常出才子,那里头学风很好。这位王志坚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他在万历皇帝之后,就是崇祯皇帝继位以后,他做到了督导湖广学政,就等于是专门办学和资政的一位专家,曾经被礼部推举为学政第一人,这么一位大学者。他博览群书,而且兼通内典,『内典』就是佛经。为什么叫内典?因为佛法是心学,向内求,不向外求,所以佛教的经典都称为内典。这位王志坚先生过去曾经跟子弟们这样说过,这个『尝』就是曾经,这个『语』(音玉)不读「雨」,当动词讲,就是跟子弟们这么说过。底下是他的话,说『《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这个凡就是总共,总共二百九十三句话。『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这一篇文章可以说它的摄受根基是很广的,可以对浅的人讲,也可以对深的人讲,它的文字有浅深不同的水平;也有「精粗」,精是讲得非常精细,粗是比较粗浅,是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一篇当中即使讲一件事,前后都有讲到。「互见」就是我们要互相参看,然后要去体会。: ~ ^% z/ j( ^2 R7 w6 X2 M
1 a, U) b7 M2 o, s ^. x! L6 ?
这里举出一桩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