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08: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声念、 小声念、默念都可以。真 正密宗道场则咒声不间断。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 三年,从没有见到他咒离开过口。他念咒不出声,但是嘴唇微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叫 金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接见客人时,他仍然持咒不断。只有跟 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话一说完,他的功夫马上接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真正修行 的人,就这么一个。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出一个 问题,他要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答复。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讲,他不是考虑,他在念咒 ,他的眼睛看 着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讲。他这种教学法,非常的特殊,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 句话。但是他的话,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让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会依教奉行,这是真 正做到“口和无诤”。所以净土念佛堂里面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 中要这样做,平时就要学 ,这样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想要把烦恼舍掉,念佛三昧早日成就,不用这个 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 d* e y* E2 S9 d 第五、是“意和同悦”。
% o2 F8 O2 |( T# x- z 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 学那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不是佛 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 否则学佛的效 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 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这个现象,你的功夫有了问题,这是自己 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 、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 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换一句话说,个个 都有真正的成就。
# B* m. r' B4 d* a, F3 {. \6 p& |& s 第六、“利和同均”。0 x4 \1 O9 g$ t1 {# p# K- G
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 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一部份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立的十方道场。其次就是大富长 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时候并没有。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并不是 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 ,日中一食!吃饭,外面去托钵;睡觉,找个树荫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 间断的。因此道场的建立就好像办学校一样,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设的。所以,建道场是 这一方,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士,来提倡创建,或是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再礼 请高僧大德到此地来住持、修行、教化众生。这好像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 俱优的人士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 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么身分,在 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 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 人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 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 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 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 心不平、社会动乱。为什么呢?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 就会出现。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 ,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世界各国,在工商业无法和日本相 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基层员工照发。你 说员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 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赶紧开会、沟通、协 调。如此,问题解决了, 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 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 都鄙弃丢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 非常的惭愧。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 告诉他:“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斗努力的方 向、目标、 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再说:“不可 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 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病都露出来了,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不就 产生了!那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 六和敬的基础 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三学——戒·定·慧
# n& t0 O* n- n! j2 Q* q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标准。我们在本质上已经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课程是非常之多,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绝 对不是一所大学的课程所能含盖的。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经书。诸位要知道,佛经 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 ,都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好的才带到中国,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掉了。所以传到中 国的经书全都是精华!来到中 国之后,并不能够全部翻译,只好再挑选,只有最好的、最重 要的被译出。译经的工作相当困难。从前译场的经费靠国家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