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7 19: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夫妻关系,现在社会夫妻之间发生口角的现象非常普遍,可能很难见到一辈子没有吵过架的夫妻。大多数的口角都是起于言语不能容忍,不能够小心,导致刺痛了对方,结果吵架,引出很多的悲剧。朋友之间也是如此。所以古人讲,对人要宽容,要能够宽恕。《论语》中子贡问孔老夫子说,有没有一个字能够一生奉行呢?孔老夫子就教给他一个字,“恕”,宽恕,对人要多一份宽恕,少一份苛求。所以,古人常常提醒我们,责人不能够过严,应该怎么样?用责人之心责己,用恕己之心恕人。把批评别人的心调换过来,批评自己要严厉,一般人对自己往往很宽恕,很纵容,把这个心调回来,对待别人要多宽恕,自然就不会有怨恨了。 6 z4 W/ T9 A; \; i' C4 [9 b4 m) s
& G! O& M7 W& q( F9 h/ B. i1 Y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 J1 m! @/ Q% e$ c+ ?% j: { * _8 N2 v z/ _/ P
这里讲的是长幼要有序,他们互相要懂得这种礼,长辈当然在饮食、坐走,都是要先,晚辈在后,这种先后不能够打乱,一打乱就不符合礼了。不符合礼的时候,很多的不愉快就会从此产生。
* Y4 i# {7 v$ q- u( ]# A8 n8 M & I, Q6 G% J* i* U
对于长幼,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家里长幼之分,是以年龄辈分来分,父子之间,当然父亲走在先,儿女走在后。在一个团体、一个公司、单位里,长幼之序应该用级别来分。比如说总经理走在先,职员走在后,那就不能够以年龄来分了,即使是总经理年轻,职员年纪大,在公司里,还是应该用级别来分,这样的话,就不违礼了。 ' V( v$ q! |) \' h/ D
7 A3 N b, L# v/ n9 \7 L m
在佛教的道场里,往往我们称四众同修,这四众包括男众出家人,女众出家人,男众在家人,女众在家人。这种分法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这样也是符合佛教的传统,有的人说,为什么要男的走在先,女的走在后,佛制定的传统制度是不是有点男女不平等呢?当然这是一种传统,我们知道,不管谁先谁后,我们都要讲求一种秩序。《大学》里讲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懂得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先,什么是后,有条不紊,这种秩序就近于道,道也就是一种自然的法则,符合自然的。所以次序是符合自然的。天体的运动,很有次序,很有规律,火星走火星的轨道,它不会走到木星那里去,木星不会撞到火星的轨道上来,都很有序。所以,这种礼节称为天地之序,所以,按照这种礼节,是符合自然的,并不是不平等。如果是为了所谓的平等,把这个序打乱的话,反而造成了混乱。比如说人的手有五个指头,五个指头伸出来就不等,有高有低,有长有短,你非得要平等,就把指头削得平平的,是不是这样就好呢?正因为它有不平等,表面上不平等,它才能够分工合作,所以手能制造出很多很好的工艺品,也能够弹奏出美妙的乐曲,那是因为五个手指不等,它才能够合作得非常和谐。所以,在有序中就看出平等。反过来观,你看到这些现象心有不平,那是因为你自己心里起了不平等,跟外在的境界无关,外在的境界是“法尔如是”,本来平等的。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 ^, J* \8 ~6 L! s+ e: L
. i, F3 L0 ]9 V4 e% _, k* d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 _) E* r1 \8 f' d7 T0 _# F
5 u2 K0 l3 u7 J* L. O2 k$ h
这里所说的是我们晚辈应该如何对待长辈,当长辈呼叫人的时候,我们要马上帮助长辈去呼叫,可能是因为长辈的年纪比较大,也可能身体不是那么好,所以他的声音就没有那么高,被叫的人可能就听不见,因为你年轻,声音大,所以你就帮着叫,这是对长辈的一种礼貌和恭敬。当长辈叫那个人,那个人不在,他刚好出去了,你就赶紧回来报告,说那个人现在不在,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忙吗?这体现的是对长辈恭敬的一种心理,也是对长辈一种服务的态度。当我们养成这种对父母、长兄、长辈恭敬和常常服务的心,到了社会里,就自然能够常常恭敬人,常常服务于他人,这种人到哪里都会受欢迎。 0 ]$ A' Z. u' f/ V% D x; |
0 c h) d% o& r0 F0 Z% b" X
【称尊长,勿呼名。】
, {, V; [, [! z0 x3 c4 U3 M6 j& \6 @
. t0 Q. w, w2 ?+ G0 t- P( W 这是对长辈的称呼方面,要注意不能够直呼其名,那对长辈怎么称呼呢?通常他如果有一个头衔,或者是有一种尊号,那么你称他的头衔、尊号,前面当然也可以加个姓,比如说“刘省长”,或者是“胡总干事”,这是在他的头衔或地位前面加个姓。我们称恩师为“老法师”、“老教授”、“恩师”这些都是恭敬,不可以直呼其名。如果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但是看出他是个长者,我们对他也要用很恭敬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都是称“先生”、“小姐”;在佛门里,称“菩萨”、“师兄”,这些都是恭敬。在这些小事上面,要常常懂得培养自己的恭敬心,所以不要看这些小事好像没什么,但是如果忽略的话,恭敬心就很难养成。
1 k1 [0 Q5 u' z3 G" L ! j& ?2 m! x( w, l! F
【对尊长,勿见能。】 6 z0 H7 b; r1 z. E9 S% P
5 G! y" j. t, j+ g5 q5 H
这是对长辈、或比自己地位高、年长的这些人,在他们的面前不要随便表现自己的才华、能力,我们爱表现,反而会显得自己很浅薄。实际上,尊长会有更多的阅历,更高的人生智慧,他们看我们其实看得很清楚,我们真的有这种学问能力的话,不用表现,尊长都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常常韬光养晦,处处谦卑自己,养自己的一种谦德,谦虚之德,谦虚对人很重要。 ' n& C# b7 t1 M" C6 K: U' ~6 `9 X
( J4 L! X! ^0 J* \8 j/ @ 在《易经》上讲,天道、地道、人道,乃至鬼神道都是对谦虚的人有加持,让谦虚的人得福。 % i( B5 j- [& _7 r: Q
; Q3 U: }, [9 L0 [. H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0 L V9 U, h. O, j: [
1 B+ r5 W5 }# l: R* o
这是讲如果我们走在路上,遇到了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去作揖、鞠躬,表示对尊长的恭敬。这里讲的“疾趋揖”,疾是快速的意思,趋是走上前,这种快步走上前,表现自己的恭敬心,不能够见到长辈慢慢腾腾,走得很慢,看起来就好像有些傲慢了。我们行礼之后,长辈没有说什么,我们就应该退避到一边,恭恭敬敬地站好,随时听命长辈的吩咐。所以在长辈面前,我们为了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就时时要留心,要善于察言观色,看到长辈如果不想说话,你就千万不要用很多话来影响长辈,特别是看到长辈如果面色比较疲倦,那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沉默,恭立在旁边,等候吩咐,这都是培养自己的谦敬之心。
& l, N d, e% Z8 O+ v2 }
6 j$ M! d. }* X) k, O' A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 G# y7 k5 \; o3 _/ @' j0 ?* W- K
- h" |% w* h1 }; i$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