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误以为的断见或一切虚无的境界。事实上,涅槃是永恒、不死、超凡的境界,一般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涅槃的真实义,其字面的意义是远离爱欲。涅槃是今生就可以证得的出世间境界,也可以解释成所有爱欲止息的境界。涅槃不是一切虚无的意思,它肇因于究竟涤除爱欲而达到究竟解脱的喜悦境界。就形上学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学而言,涅槃是弃除自我观。就道德(伦理)学而言,是三毒(贪、瞋、痴)的涤除。
' {4 H; G% [& p& J$ V* |( l(注6)Tanha, Arati 和 Raga 三者皆魔女。参考佛光阿含经,杂阿含经第1979页注。 ( v! z3 d" F" E  Q2 u
- v+ i/ z) K) g& m

, b& b+ x0 H% u  T4 v富翁的声音, d( a9 o& M; w6 L0 b5 ^1 e4 x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
- o9 W% q/ ?" {0 O" |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名誉随之提升。(偈24) 6 i% |: w& }1 s5 C
6 e  m4 v+ w- T. `9 D6 [+ {2 _" y
王舍城有一年发生瘟疫。城里一位银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轻的儿子之外全都罹难。临终之际,这对夫妻告诉年轻的儿子——坎拔高沙卡赶快离开故乡,等瘟疫结束后再回来。他们并且告诉他,已经把一些有价值的财产埋藏在某个地点。这年轻的儿子就照父母的话,远离家乡。后来,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才返回家乡。
% L: ?5 N7 [; p" p- f
: t: T! C+ Z/ J8 E7 Q回乡之后,城里居然没有人认识他。他接著到父母埋藏财产的地点,发现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财产挖掘出来,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穷小子一定透过什麽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国王报告,其结果就是他的财产会被没收。所以他不想挖出这些财产,而另外找工作维持生活。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并且大声通知城里的人该是淮备食物、马车、套牛轭等工作的时间了。这种工作在没有时钟的年代绝对需要。; @: s* P3 `8 {, j( L& V

; e' t  J7 g' w$ k4 @( c有一天,频婆裟罗王听见他的声音,由于国王善于从人的声音去判断人的个性,就说:「发出这声音的人有大批的财产。」这时候一位侍女听到国王的评论,就派人去调查这件事。得到回报后,侍女向国王说,这个人只是个佣工而已。但往后的两天,国王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而调查的结果仍旧一样。这侍女因此觉得事情一定有蹊跷,就向国王请求,亲自去调查。
% f& L, r- u8 _# U9 b' I6 Y2 k# j$ M6 m- \( b
侍女就和她的女儿伪装成农人,然后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并且说她们是出门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让她们在家中过夜。第二天,她们想办法说服坎拔高沙卡让她们继续住下来。而在这期间,国王两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区要举行某庆典仪式,当地所有人都要捐献。坎拔高沙卡身边没有足够的钱,只好被迫去挖掘出部份金币。当他缴交金币后,这侍女加以调包,并且把金币送去给国王。不久,侍女请人传话给国王,请国王派人来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宫。国王的人马到达时,坎拔高沙卡勉强跟著他们到王宫,而侍女和女儿却已先一步回去了。! b$ [* G3 _4 y1 F
! y0 {/ i' H9 O1 d) y; Y
在王宫里,国王要坎拔高沙卡说出实情,国王向他保证,如果无辜,绝对不会受到伤害。坎拔高沙卡承认金币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里银行家的儿子。他也说出藏金币的地点,所有的财富因此被挖掘出来,并且呈送到宫中来,国王就任命坎拔高沙卡担任他父亲的职务——城里的银行家。并且把一位女儿许配给他。
; @5 f4 w# k7 U; f* n
3 f; v+ N- d7 n3 m8 C; U后来,国王带著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国王向佛陀说,坎拔高沙卡虽然有钱,却愿意以劳力维持生计,从事最低贱的工作;国王又说自己如何被他感动,而任命他作银行家。国王接著就向佛陀介绍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机说明,具有何种人格特质的人会成功。   s* G' \# ?3 I( S! S8 v- P
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
* D  M* t& ?* W+ ?6 d由于精进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8 Q2 w' g5 @% ~+ C3 ~7 i' }. ?: A/ e
智者为自己建造不为洪水淹没的沙洲(注)。   ?& b' @" N, F! l0 y4 C5 R3 i
) |+ G' O5 s# U* K5 P
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哈般他嘎和朱腊般他嘎。年长的马哈般他嘎经常陪伴祖父去听法,后来就出家加入僧团,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弟弟朱腊般他嘎也跟随哥哥出家,但由于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库,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个月内记不得一句偈语。哥哥马哈般他嘎就建议弟弟不如还俗。
) H) a: v, |7 Z8 H& y% ^' D  s' P$ ?& _' y
有一天,名医耆域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接受供养。朱腊般他嘎不在可以前去的比库名单中。他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十分沮丧,决定还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后,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门口,面向东方而坐,并给他一块布,要他一边搓揉布块,一边複诵「去除污垢 (Rajoharanam) 」。交代之后,佛陀就和马哈般他嘎挑选出来的比库们一齐去名医耆域家。( x  c6 _: y9 A8 |; W, o
7 H4 E7 [; d0 x+ R3 z8 q" j) i" y
佛陀离开后,朱腊般他嘎努力搓揉布块,并複诵「去除污垢」,不久,布块变葬了。也就在这时候,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无常。这时候,佛陀在名医耆域家中,透过神通力量,知道年轻的朱腊般他嘎的进展,于是放光,使朱腊般他嘎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说:「不只是布块因为污垢而变葬,人的身心也有贪、瞋、痴等污垢,只有去除这些污垢,人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证得圣果。」朱腊般他嘎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继续禅修,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注),并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 K: T. `; ^- M: j: f5 n% I0 w% d& z% l; f- B5 [
这时候,名医耆域的家人,正淮备向佛陀的钵中注水,以表示供养,但佛陀却用手遮住钵,防止水进入,并且问道:6 S* [) V% s9 t3 Q; O2 |+ m9 _

' g) ]+ Z" E! S「是否还有比库在精舍里?」0 o- L: w1 `# g% M5 T* X  y

! T& J9 F2 c9 D) Y, F6 h「没有!」+ s7 R- m( Z$ H

4 t  }# p5 C! h0 }7 u9 E9 W! \, z. c: o「还有一人!」佛陀说,并要人去请朱腊般他嘎来。
/ J  a) W$ Z! f7 N+ K/ O0 P+ x" @5 j: k& K+ S/ P
当被差遣的人抵达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库,而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比库,这些比库都是具有神通的朱腊般他嘎创造出来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报告这件事,却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库说:「佛陀召唤名叫朱腊般他嘎的比库。」但当他照做时,很多声音回答道:「我就是朱腊般他嘎!」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个回答「我是朱腊般他嘎」的比库,结果当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库时,其他的比库都消失了。朱腊般他嘎比库就跟随他到名医耆域家。供养之后,朱腊般他嘎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讲经说法。
/ Q! T' b# |2 C' E+ }# H& {
' X( j: h( b& M后来,朱腊般他嘎的事被比库们无意间提起,佛陀就说:信心坚定、努力精进的人都必定会证得阿拉汉果。 % m! i$ A+ G1 J1 y8 {0 ~$ v7 t

. ?/ n# q  X3 }注1「沙洲」:较高的陆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难,智者证得阿拉汉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等于为自己建立较高的安全陆地,而不会陷溺于五欲、邪见、爱欲和无明之中。6 {" d; [0 }$ J
注2:读者应注意,朱腊般他嘎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他已经淮备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帮助他除掉剩馀的污垢,解脱无明所造成的烦恼。
- H- \8 I+ Q2 [
# V+ W1 [3 r2 @  a7 i& d庆典期间幼稚的举止( J6 `- r& w! v; m0 @3 W: C
愚痴的人耽溺于放逸行,3 a  G& T( R' w# u2 a, B8 \
智者护持自己的精进,5 \0 C' x; p( c" e# q
一如世人保护无上的珍宝。
0 I0 j) l2 L2 g" |2 F& M, F$ M! s) B6 C# l$ T, P* o& Q
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乐,
# X: Z: ^- k7 \1 b$ o精进禅修的人可以获得大安乐。
* Y& |7 y% |. H" {4 |: C
: u6 @+ b6 g) \- S8 D  w; S3 q有一年,沙瓦提城庆祝一个广受欢迎的庆典,庆典期间,许多年轻人用灰土和牛粪涂揉身体,并且在城内到处闲荡、喧哗,而成为大家头痛的人物。他们停留在居民家门口,直到居民给他们钱,才肯离去。 . q& k0 {/ W! t/ J$ `

% j1 e; o& ~2 a1 M: d' n当时,沙瓦提城里有很多的佛教信徒。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风报信,请佛陀在七天之内,不要进城,而由信徒们直接把供养品送到精舍。同时,他们也尽量留在家中。第八天,庆典结束后,佛陀和众多比库受邀到城内说法。当信徒告诉佛陀那些年轻人在庆典期间的幼稚举止时,佛陀说那些年轻人因为无明,所以举止缺乏尊严与庄重的气息。 / I, C- L1 m: Z9 _% f. F

3 W0 O) i# r- b$ U& p1 P% U: Y佛陀接著劝诫信徒们不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不可以沉溺于感官欲乐,应该时时正念现前,这样才可以获得幸福,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8 Q( }* p: b7 S+ k4 b! N# v7 k
. R+ o6 T) m8 P- H, ]/ y4 E# F信徒们专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满心欢喜,对佛法的信心更加坚定。
* P7 B9 j% d4 I3 k0 v* o9 Z6 o8 A3 }6 V! \: {

- o7 \' r5 @8 [! C马哈伽沙巴尊者想知道生死轮回的次数
5 |, o3 X. n% t( w" b" X; W' _4 I7 {0 q智者以正念灭除放逸心,6 n4 {1 G/ N$ ^1 {5 F5 e
所以智慧增长,忧患全无,以视忧苦众生。
' R1 d: r9 b3 J智者(阿拉汉)观无明众生,
0 `. F/ a3 i( d6 y8 L, c如同登上山顶的人俯视山下的众生。
' R: P$ D" h* Y2 _- q) \2 J" s& {: u1 s" v$ Q' |
有一次,马哈伽沙巴比库停留在毕砵离洞窟的时候,运用神通想要知道,谁正念现前、谁迷糊过日子,谁快要往生了。 0 j1 n) t+ e; n

; _7 K' E3 w6 m( ?这时候,佛陀从精舍里透过天眼明白马哈伽沙巴尊者的所作所为,便想要告诉他只是在浪费时间(注),所以就放光,出现在马哈伽沙巴尊者面前,告诫他:「马哈伽沙巴!生死轮回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过你的智慧,只有证悟的诸佛才能够解释众生的生死轮回。」 ; t+ [  x! w. r. C6 F3 @/ P& M

- r! ]2 X5 y5 y/ X3 |. q1 g(注)本故事说明人不应该过度追求无法增进修行的事物。马哈伽沙巴企图要了解的事无法帮助他证悟生命的实相。佛陀不断提醒他的弟子们要确实参透生命的实相,努力解脱生死轮回,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过察觉而证得阿拉汉果。一旦成为具有无上智慧的究竟圣者(如佛陀),自然具足这些能力。
5 o( j5 C' M. j" R# t( T: T  V/ F: \1 P( }6 ?& Y
* A8 e" u( Z! Y0 I) Q
修行的目的  @. Q9 R7 _5 q+ [1 V/ ~5 p- m& U2 K
众生放逸,智者精进;众生昏沉,智者清醒,
' l9 q$ b* e' X% m智者超越愚痴的人,就像赛马超越老弱的马匹。 (偈 29)
  s* Z; ?; [& n0 D) Q0 V5 G( z, ]; i' V* D; O/ d5 s: V0 t4 u! k: h
两位比库从佛陀那里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库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边取暖,整个初夜只知向年轻的沙马内拉谈话而浪费时光。另一位虔诚的比库则善尽比库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则再度禅修。由于他的精进和正念现前,所以很短的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果。
$ Q3 o8 A/ v8 v
9 V  N* S9 u7 c结夏安居结束后,这两位比库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问他们如何安居?懒惰又心不在焉的比库说另一位比库只是躺著休息、睡觉而浪费时间。佛陀就问道:「那麽你自己呢?」他回答说自己在初夜的时候,靠在火旁边取暖,然后就整夜没睡。但佛陀太清楚他们两人安居的情形,所以就对懒惰的比库说:「你明明懒惰、心不在焉,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修精进努力、正念现前,你却说人家懒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缓慢的马,而你的同修则是强壮、脚程敏捷的马。」
0 z2 Y6 a  l- d8 ]6 Q5 l; r* N& ?. l  E: w1 _
# ]- w* l5 o$ G5 w" k
玛伽为何往生为沙咖天帝
& v5 N0 @5 J; x5 L7 i) B& g; d沙咖天帝因为不放逸,所以成为诸天王;
8 y) u' J, L0 R" n- E' i! c$ Z精进受人赞歎,放逸受人诃责。
3 r4 [0 W8 j6 K$ z* O
4 e' i* m& `1 @有一天,离车国的马哈利王子,前来聆听佛陀讲解《沙咖天帝所问经》。佛陀的生动叙述,让王子以为佛陀一定见过沙咖天帝。为了确认,他就问佛陀。
1 E) t" x$ ~' n6 C0 u
7 {) B) r: m1 R& j( h佛陀回答道:「马哈利!我确实认识沙咖天帝,也知道他为何成为沙咖天帝。」佛陀就告诉马哈利,身为诸天王的沙咖天帝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玛伽的年轻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从事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如铺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并奉行七项义务:' ]  J6 L( E2 g3 L# V

% S1 u' U2 H: u4 O1.奉养父母、2.尊敬长者、3.言语温顺、4.不背后说人闲话、5.慷慨大方、不贪婪、 6.实话实说、7.不动气
1 Q/ G2 K" d4 g9 E# M! \+ r# @+ @: |9 H
由于玛伽在那一生中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往生为沙咖天帝。」4 a7 E6 \9 F8 a/ f

) |6 i* s" v7 N: G + p: N& N6 j, g$ j
智慧之火4 {( ~) d0 h, E& e3 ]4 x
精进的比库,害怕放逸而勇猛精进," H) [0 @/ v1 Y: o, q) Z" [1 Y' I
犹如大火,烧尽一切结。
: h# Y: m3 K9 Z( O) |( v6 b
; k- J2 ~9 {! F0 e1 b/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虽然努力修持,但却只有非常小的进展。他感到沮丧、挫折而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希望佛陀能给他进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见熊熊大火,于是就跑到山上去观察火势。正当火势漫延时,他突然领悟到,就像火烧毁一切东西,究竟智慧也会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缚。
2 t4 b; A0 g4 u7 H/ i5 ?6 S; V. X6 P7 v: G( L7 E
这时候,佛陀明了这比库的意念,就放光,出现在比库面前,告诉他:「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努力吧!就如大火烧毁一切障碍,系念在前的比库解除所有的结 (注)。」这比库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 p* a4 t3 y: @& j9 z( y! j

# Q2 k7 e) V( k: K! }- w备注:" s2 `8 R7 t: v% R1 x
有十种结(束缚):身见、疑、戒禁取、贪、瞋、色爱、无色爱、慢、掉举和无明。前五项称为五下分结,较轻微,后五项则称为五上分结,较严重,一旦证得预流果,则解脱五下分结中的前三项,其馀二项则在证得一来果时,会减轻,但证得不还果时,才会涤除殆尽。  \: A9 W  b  p. @$ A! G! g
五上分结则只有证得阿拉汉果后,才能予以涤除。2 U6 {/ U- y) c+ M
4 O, x2 e5 {- P6 h% I& h4 z

& j; h: B) Z# s# G! B) n知足的比库. U- \1 j% C- e" T! H6 ?
精进的比库,唯恐放逸,1 ^2 G6 [! J" ~7 n$ N
所以不容易堕落,而趋近涅槃。
4 b; G4 Z) O2 A
( X9 p, g0 S1 I6 Q; L尼珈玛西提舍出生在沙瓦提(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当地长大。出家之后,他过著非常简单的日子。化缘时,他就到原来亲友居住的村子,并随缘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参加大的仪式、庆典,甚至给孤独长者与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举办的大型布施,他也没有参加。) I5 n) U! H* n) `
5 S2 Q! A, _# W( q  V, f) H
其他比库渐渐议论纷纷。他们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喜参加大型布施等等。这些比库并且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就召唤他来,让他自己解释。他说虽然他常回故乡,但只是去化缘,而且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就离开。听完他的解释后,佛陀当著其他比库面前称赞他。佛陀也告诫比库们,需求少,知足的过日子符合所有圣者和佛陀的教诲。同时,所有的比库应效法尼珈玛西提舍。佛陀进一步叙述鹦鹉王的故事:
4 r* i2 `" E. A( p- V3 p; j( ]) r8 w5 |* J
从前,鹦鹉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鹦鹉也就离开林子。只有鹦鹉王留下来,但不管剩下来的东西是嫩芽、叶子或树皮,他都很满足。沙咖天帝知道这件事后,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就运用神通力量使无花果树枯萎。然后,和皇后一起变化成鹅,来到无花果林,问鹦鹉王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无法再长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9 s6 p! q& v4 w

5 [$ ~2 o% A$ l0 I" u" ~. P 鹦鹉王回答道:「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我就不会背弃这树林。」; k. G" `* M$ Y& {+ t
- M, u( V$ c1 W" Q( E; C# f
沙咖天帝大受感动,就恢複并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时,从恒河中取水,洒在无花果上,使它们恢複生机。4 _; i; h. L6 y, f' }

. p# `/ g4 f# l; E; Z3 G$ g3 y+ I" u2 k$ ^8 s% m8 e
& M  A! |* A8 b
第三品 心品- ?: R9 @1 U2 E5 A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醯
2 b7 a" J. r% u* q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
" S. |4 K) R! A6 X" f/ P. f3 G; n智者调伏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8 ]# J) B4 m- Q5 ?

/ O% |( j1 a3 s$ D人心如同被丢弃在地上的鱼,躁动不安,9 ]  q5 P$ Y4 H# t. z2 T
所以人应该远离贪爱。
) H% a+ J* W0 \% Q; K; e 2 j" \+ g  _6 A2 i+ y8 ]
弥醯比库有一次在化缘后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见一处美丽、舒适的芒果园。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醯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 & }/ M7 J- ~" j5 M+ I+ m9 Y- L

' l5 p/ ^, N# t4 z弥醯就到该芒果园去,并且坐在树下禅修。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 2 g( _$ x  t9 o& }7 N+ x

" b& F8 w  f7 D( C% p! F2 p' p4 s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方法控制内心。弥醯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证得初果。
9 r' _8 x% m7 K% U; v# o
5 y! {: l+ I0 Q& p " V3 Y( q' C- |5 D  w- W/ k
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7 l) E% N) D8 f
心难以调御,轻浮躁动,随欲流转;3 W' S8 X. j" r% K5 p1 R2 F
智者应该调御心,调伏的心令人安乐。
* D" J' S' i' {1 i1 n" x6 r! o4 J
" [/ R+ P: q: _! ^( R有一次,六十位比库分别从佛陀处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库指导她禅观。他们就教导她禅观身体的三十二相,并从中去理解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努力的禅观,因而比这些比库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 b; e+ V9 l  }# \3 m$ U2 U% d6 |8 J3 ^) ]2 x9 }3 x5 v
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库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拉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而证得阿拉汉果。+ l1 O5 D9 P* @1 a, d1 M' F
, ~- |' F% X$ {* ?5 t
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去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当时正驻锡在那里。他们向佛陀报告 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说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而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
+ R( ^  d- ~# `9 I7 H9 `, ?: U6 S  l) G+ F; I; _. U' m
有一位比库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给予的禅修禅观指导之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身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库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淨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淨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就好。这比库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库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观。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拉汉果。4 c2 `4 r, H8 N- x- ~) F

1 J/ d9 \! u; y8 u9 N3 g: g( ? 0 p' p3 r. @  ]6 j3 D% [* s- ~7 W
智者应护持自己的心念
4 m$ r" W3 o4 R& H& a1 ]' e心念随著欲望流转,非常微妙,难于察觉,
" R* o: g" A7 i7 {智者应该防护心念,使其安住,才能获得安乐。 9 V2 b; A7 R: K0 a# S; ~- X
  Y; \- ^  Q+ t# ?4 f9 X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位银行家的年轻儿子,向到他家化缘的比库请教,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解脱生命中的苦难。那位比库告诉他把钱财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资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后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库的话去做,然后,他又问比库下一步要如何做。比库告诉他,第一要皈依三宝、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后也出家。! o% g. G. Q" u0 V$ I
! G$ `; p! p. _1 h  d
出家为比库后,一位教师教他阿毗达摩(论),另一教师教他戒律,但他却觉得要学得东西太多了,戒律又太严、太多,又没有足够的自由。它因此认为世俗生活比较好。由于有这样的怀疑与不满,他觉得鬱闷,疏忽职责,同时日渐消瘦、羸弱。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他说:「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没有什麽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摄受心念吧!」
) f: ^; E* a8 _+ C7 o& X" T, \( B/ d/ V$ T
/ f8 L) q) l; R" L/ R" W  k- B
心念容易飘浮不定
; n' ^3 ?+ D, |) g( L心念无色无相,纷遝而至,神游虚空,是识的基础,
5 y% l$ R9 X. C3 X5 w能够调伏心的人,解脱魔障。
9 a: Q9 W) I, j# a
7 {- n7 _7 l1 ~僧珈逻仕达是沙瓦提城的一位长老比库。他的妹妹生下儿子时,以他的名字为名。这男孩后来也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这年轻比库停留在某个村子的精舍时,有人供养他两件袈裟,他决定把其中一件供养给长老比库——他的舅舅。
, d. @$ }+ t1 G. ~: W
, M1 ^; `! f( b% f结夏安居以后,年轻比库就去找长老比库,并把袈裟供养给长老比库。但长老比库说自己的袈裟已经足够了,所以加以拒绝。年轻比库多次恳请,但长老比库坚决拒绝。年轻比库因此十分伤心,认为舅舅不喜欢他。他甚至觉得既然舅舅坚定拒绝与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还是还俗,过世俗的生活。/ ~: _6 b1 R* [; W$ Z* o

  ?" @8 U+ F% d) @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念纷飞,思绪紊乱,心中想著:还俗后,就卖掉袈裟,买只母羊,然后快速生育,就有足够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携带妻小搭车去探访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会告诉妻子,由他来照顾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她却要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坚持要照顾孩子,就去抢孩子,结果孩子却掉下车子,被轮子辗过,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 U# B5 q- ^/ y* r5 C; e, ~8 {$ B2 s: ?9 ?( `* c
其实,这时候,他正用扇子帮舅舅搧凉,但由于胡思乱想,而不小心打到长老比库的头。长老比库明白年轻比库的心念,就告诉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麽来打舅舅呢?」年轻比库十分惊讶,局促不安地想立刻离开精舍。但长老比库却设法带他去见佛陀。8 p( N2 P0 E; P: |4 s
  q9 V& s0 q4 S: D- V' R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仁慈的告诉年轻比库,人心旁鹜不定,即使是遥远的东西,心都能够加以胡思乱想。所以人应努力使自己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
5 c* M7 k# H5 |" B1 G& i. t
( V7 Z, v$ H% I, t" _' b% \
; q, ~8 G: L$ ^' j% o! A9 L心猿意马的比库
+ p9 P* O) I) M4 Y, E, X4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 Q/ b$ {5 p6 B
信心又不坚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 X: ^; Q& f8 Y6 u心无贪欲,也没有瞋恚,2 }: b6 n! Z/ x4 S; S! Q4 Z
, ^% l2 e% a6 f4 N+ F
同时超越善与恶(注1)并且精进修行的觉者(注2),! b9 V, J' `1 g) q4 |5 s
毫无恐惧。
3 p7 o# V" m( c  V; E' `4 w) h7 J+ v, I
# L* m( F# _: C' c+ c7 ~; d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个人在森林里寻找走失的牛时,突然感觉十分饥饿,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里的比库就给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奋工作,还不够温饱,那麽出家或许不失个好主意。
. _( L/ l- q) |
- I3 }# M* ?6 W6 Y所以,他就恳求比库让他加入僧团。出家后,他尽责守分,同时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不久就长胖了。过了一阵子,他却厌倦外出化缘的日子,就还俗了。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却又觉得世俗生活艰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还俗。由于意志不坚,所以断断续续的出家、还俗六次。人们就称他为「质多沙利子」(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而在这期间内,他妻子也怀孕了。事实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脱离世间,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论身为比库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乐。7 h3 F0 r1 w" G. v, B7 e
6 Z$ ]5 e6 v+ }; U" _6 e" F5 z* b- l
后来,有一天,他进入卧室时,碰巧看见妻子正在睡觉,而且大声打鼾,张开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见妻子这个样子时,他明白身体不淨的道理,并且如是思考:「我几次出家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迷恋如此德行的妻子!」当下他拿著黄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著「无常」、「苦」,而证得初果。$ u9 Y8 i6 |( F' \) a5 B* Z
到达精舍时,他再度请求加入僧团。# n' @8 b# b( Z. g2 p- z+ u& c; L' @
. d& ?5 e  }7 X4 G+ E
「我们无法再接纳你!几次剃度下来,你的头已经像磨刀石了。」比库们拒绝他的请求。
5 r% O4 K5 _8 H: z2 r" T
" L) \0 J: t, ?4 F+ c' t0 @- r但他坚决地请求,最后,比库们又起了怜悯心,让他再度加入僧团。过了几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 s) S( F, H+ b% Z6 ~8 K9 d, q+ l- q, `/ Q& S9 |
后来,比库见他这次出家这麽久,感到惊讶,就问他原委,他回答说:「我以前会还俗,是因为仍有执著,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 S  S! ?, o6 ~( z4 q
2 H8 l" ]9 ]+ _/ d) [7 v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从前质多沙利子的心意不够坚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现在已经是个舍弃所有执著(注3)的阿拉汉了。」
, f# S* M% Y; ]3 ]3 f1 |
$ u9 t7 {: g+ p, ~9 {备注:
5 a$ @, |0 L. m/ b1. 阿拉汉超越善恶,所以阿拉汉的作为不落善恶范围。这不是说阿拉汉无所事事 。相反地,阿拉汉积极任事,而且一无私心,所作所为都为了引导别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认为阿拉汉的作为是善的。但阿拉汉的行为不会为自己创造善报。阿拉汉仍然要承受过去所做业的业报。阿拉汉不作新业,阿拉汉的所有作为称之为「无记(KIRIYA)」,而不是业,所以从道德观点而言,不会产生效应。阿拉汉如实知见,所以不落因果律。! ~- J4 f0 |8 r, s4 [
2. 此处的觉者指的是阿拉汉。阿拉汉并不是不睡觉。他们不论清醒或睡眠时,都是精进的,因为阿拉汉永远具足正信,精进,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种德行。8 [6 F- G/ O5 ?0 t5 l$ z
3. 也许有人会问质多沙利子是否不应该抛妻离子?但我们必须从曆史的角度来理解,佛陀时代的印度,能舍弃世间出家为比库,被认为是相当尊贵的行为。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比库家里的其它成员也乐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因为比库出家修行,已经做了重大的牺牲,更何况他的修行目标是要成为圣人。' V: J+ o0 c$ V: a; V6 D) o
+ s" E# q5 {4 `, [# ^$ j
8 d+ M  C) k, ^
身体发臭的比库
) {; }% f! K- y& s( Y人生苦短,
5 I4 H* d4 y! J# ~此身不久将意识全无地躺在地上,
/ f# q8 T- B! b! p5 |一如无用的木材。 (偈 41) 3 D# Q$ M& _" I) t/ c4 F
9 }  S; y8 }  ~4 K2 K! S
普提珈塔提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库,其它的比库因此弃他于不顾。
" T7 y2 q$ B- e( |6 k
$ L2 |( O2 p9 N+ I$ t6 a7 g7 x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拉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著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库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库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中。 ' R* ], p9 V8 [/ K5 l, o9 `
" U+ b+ P7 t/ T0 F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 D' l& b, F% R, o; ^
! j4 ?# r* h4 d$ T2 y
佛陀最后说:「比库们!你们出家为比库,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库,就等于看护佛陀!」 5 N5 k& d& Y! D
2 j- u7 c8 G% k

$ E" o* c" E$ g+ m. e, x, E3 k骚扰比库的精灵
( s" X, N. P# [  y, y& A6 P人应该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
" E: I/ ]! H5 f$ l$ U  w3 U而妥善护卫心,一如护卫坚固的城市;
7 P* H4 v1 h6 H' \! ]并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习止观,但不可执著 。 # r  G$ D2 m6 y$ Z

! ~6 h4 b1 h# N1 ]沙瓦提城里的一群比库分别获得佛陀给予的禅观指导后,就到离城很远,一处适合禅修的丛林去禅修。原先林子里的守护精灵觉得,如果比库们要停留在林子里,那麽它们就不适合栖息在树上。它们也认为比库只会停留一夜,所以就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来。 ) m$ t" y( q. g2 r' t$ D8 T

5 {% Z  J5 c3 F2 o0 i但过了十四天,比库们仍在林子里,它们猜测比库们可能要在此结夏安居。果真如此,它们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时间,因次决定发出鬼般的声音,制造恐怖的景像来吓走比库们。从此以后,它们有时候幻化成有身体无头,或有头无身体的鬼魅等等。比库们非常气愤,就离开林子,回城里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淮备任何的武器,佛陀要他们再回去,但要预先淮备好适当的装备。佛陀就教导比库们《慈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适当的武器装备。 ' C* ?2 q1 Z/ ~6 ^9 H0 o) a
. {. @: d, _2 b. V
佛陀告诉比库们要诵读《慈经》,并把善意散播给林子里所有的众生。对任何众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怀恐惧。比库们就回到原来的林子,并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精灵们得到善意心念后,立即展现欢迎的诚意,不再干扰比库的禅修。他们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里因此一片和谐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库们也可以禅修观身,而明白人身脆弱无常的道理。/ D& I* \& {5 D1 o/ }+ F: |5 i: ?

& a/ d3 x4 p3 ]$ {( k+ O9 S牧牛人难屠8 k0 D1 G7 Z# A* _! o
错误的心念 (注),比任何敌人或仇家的伤害更深。 8 r, R4 t  S+ w( s( }3 C  [

6 g) h8 ]' M* k4 f5 A+ h0 }% f8 X5 d难屠替一位富翁看顾牛只,虽然只是个牧牛人,但他尽可能存钱。有机会,他就到富翁的家去,也因此有些机会能够遇见佛陀,并且聆听佛陀说法。难屠也曾邀请佛陀到他家去,但佛陀却说时机尚未成熟,所以并未答允。: Q. D3 u2 a/ J* I
/ ]. G; N! U# Z. Y+ g& s
过了一阵子,有一次佛陀和众多比库突然改变行程,要到难屠家去,因为佛陀了解,难屠正确明白佛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接连好几天,难屠都很恭敬地接待并且供养佛陀和比库们。最后一天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也证得初果。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要离去时,他更亲手拿著佛陀的钵,送佛陀一程之后,才顶礼回家。
5 @' |6 N7 h" ~( `( ~, e' M9 c/ M5 V5 @
就在这时候,一位难屠长期仇敌的猎人射死难屠。走在后面的比库发现难屠的尸体后,赶上来报告佛陀:) Q; ?* ]/ D8 I, a5 R

' n& L+ @& d& V' l「因为您的莅临,难屠作了大量的供养,并陪您走了一段路,才会在回家的路上为人射死。」0 L* Z8 `3 S( H, K% T2 `
/ K/ }. j9 B" S: l# Z
佛陀回答道:「比库啊,不管我来不来,由于以前的业,难屠都难逃死亡。所以大家应了解,错误的心念比敌人和小偷伤害人更深,对抗危险的唯一保障是正确的心念。」 ) F0 A* o& {3 c0 R- m

) {5 y6 V) l: \- B- F' X(注)指十种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恚和邪见。
% x( b9 a5 b2 _
1 H' A: l6 f2 d4 t7 \! A! O变性人
- i/ A5 ~' }1 Y  ~) X善念 (注)的法益,胜过父母亲朋的爱护与照顾。
, m' w6 H2 r7 P  h
2 F0 O( [. C/ A4 p3 Q9 m% X梭儒亚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带著一群僕人搭乘华丽的马车前去沐浴。当时,马哈咖吒那尊者正在整饬衣服,淮备入城化缘。梭儒亚瞥见尊者金色的皮肤时,内心想到:「这比库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肤色能像这样就好了!」不久,他发现自己的性别神秘的变了。他感到非常的羞耻,而决定离开故乡。这时候,身为女儿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淮备前往怛刹尸罗城的人恳请,让他搭便车。这时候,他的亲朋好友到处找他,却遍寻不著。 $ P0 \8 J# e, q# G+ z

& c% F& T  q, e8 S' Q+ q) C; g到达怛刹尸罗城后,那群人中有一个人就向当地一位年轻的富翁提及同来的女性—— 梭儒亚,年轻的富翁发现梭儒亚十分美丽,而且与他的年龄相当,就与他结婚,梭儒亚也因此生了两个儿子。其实,当初身为男子时,他已经有两位女儿了。
9 o. T) s, w5 b4 t$ `2 p$ ]% q; m9 L, p+ F
有一天,故乡一位富翁的儿子,也是梭儒亚的老朋友来怛刹尸罗城。梭儒亚就请他来家里,这人感到十分讶异,因为他根本不认识她,就问她是否认识他。她回答是,并垂询她亲朋好友的近况。这人告诉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踪的事。这时候,她才向他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踪的富翁,并且把自己因为看见比库时心中升起错误的念头,性别因而改变,以及与此地年轻富翁结婚的来龙去脉告诉他。这人劝他向马哈咖吒那尊者请求宽恕。
  G; w) a( d+ m' Y' W& r8 g8 y8 ^3 C. ?$ d# z5 R# K
马哈咖吒那尊者于是被请来接受供养,供养后,她被带到尊者面前来解释一切原委,并恳请尊者宽恕。# Z( G& K* s* [3 v1 C5 S: @

/ ?4 @/ D: s9 b$ Y& h& g  k3 d当尊者说完:「起来吧!我宽恕你!」之后,梭儒亚马上恢複男人身份。这时她丈夫说:「朋友!既然你是这两个男孩的妈,而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真的是我们的儿子,所以你可以继续住在此地,不要沮丧!」% Y$ y" I! `7 I  h

1 v3 Y/ ~! N0 y8 C2 @, o: l& E$ ^1 S梭儒亚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后来变成女人,现在又变回男人;同样地,先是两个女儿的父亲,最近又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一生中经曆过这两次性别的转变后,我已经厌倦世俗生活了,我现在要出家为比库,并在尊者指导之下修行。以后照顾孩子就是你的责任了,请不要疏忽了!」% c' ]0 Q/ e) b+ q& |- C* L
6 r! D$ s+ V! _3 j: j
说完之后,梭儒亚拥抱、亲吻两个男孩,然后把他们交给他们的父亲而出家了。他也向那位协助他找到尊者,并且得到尊者宽恕之后有机会出家,而从事生命中最终目标——止息所有苦痛的年轻人致谢。
( C* H$ Z1 ^4 z( \) q
# \: V3 ]0 t# ^3 T- \; |' p9 p! ^马哈咖吒那尊者于是帮他剃度,使他成为比库,他于是努力修行,后来,又跟随尊者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
6 \3 n/ Z. u( K+ G6 F% j
( T& i2 f8 e# E9 c; Z后来,人们常问他究竟比较喜欢两个女儿或亲生的两个儿子。他说比较喜欢亲生的儿子。但人们经常问及这个问题,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单独一人精进修行,并且观身无常。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同时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们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就说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执著。听他这麽回答的比库们却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请教梭儒亚两种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说:「梭儒亚现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是因为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没有任何的执著。正确的心念带给他的喜悦,不是身为父亲或母亲能够做到的。」
- o+ s1 f9 o5 T: |) x/ m
$ @- m$ i- l6 J/ J5 g) r$ I(注)指十善念:布施,持戒,修禅定,恭敬,作事,回向功德,随喜功德,听法,说法,正直见。
  Z$ ~! h5 U% ^8 i( Q第四品 华品( k: O1 q. C  K; E1 X
观身& c3 v( x. k7 ?3 ^
谁能如实知见六道轮回,谁能如实知见三十七道品,
0 u- G& A0 `7 m+ L0 j, p( f4 ?一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
- ~1 P0 C6 ~, W学地比库(注)如实知见六道轮回和三十七道品,
" w. j- i6 M; I正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 v1 i5 W) w% j8 G1 |) B
$ l2 J% g9 z' X0 I) T# {一群比库随从佛陀到一个村落之后,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傍晚时分,这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当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势等。他们讨论到底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是泥土地或沙地,红土或黑土等。这时候佛陀来探视他们,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时,佛陀告诫他们:「你们所谈的山川地势等,是身外的环境,你们最好观身,并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 ; V7 ^! ~# p4 |- S9 S! V+ Q

! O7 ?& @  \8 w! O* U佛陀接著说:「透过观身,比库可以了解世间、诸天与地狱,也可以明白奥妙的佛法就像园艺专家精心设计的花园。」 2 J7 [8 T! n5 E
4 C6 G2 O; T4 ?0 d  Y5 T
这些比库听闻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专心思考佛陀地教诲,终于涤尽内心所有的烦恼,证得圣果。
. X: p' t/ n5 R2 ^$ y9 E+ [5 Q5 U% V* l) P  _0 L3 H* `
(注)学地比库:已证初果,但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
2 Y4 h$ Q2 n' K1 v6 m4 \& |4 r9 }* w6 x& _2 D1 U& P) J% p- N
# G& G5 w8 h4 M
观身如镜的比库. {" q- K$ D) D  @2 j  [6 ~
人应该观色身如泡沫幻影,; w, o; h- x# G; ^1 B/ P! @& W  `: E
摧毁爱欲,脱离生死轮回。 - U. s6 F3 T5 o4 y* W: P

4 g0 G/ Z5 P. z) s3 v1 t有一次,佛陀停留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时,有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一处森林里去禅修。 " @2 ~, V5 b$ l2 F0 u6 K; |: ^0 u

2 P2 `4 \" M+ V7 I他虽然很精进,却进步不多,因此对自己不满意,并且想道:「我要回去,请佛陀另外给一个比较适合我气质的题目。」想完之后,他就出发回揭达林给孤独园。 : ?9 c, E. q: \, I+ K- z6 o) H

( v9 H1 k* P  {7 ?! A. Y途中,他遇见海市蜃楼,仔细思惟之后,他明白这种现象不过是水的幻影而已。人的血肉之躯同样也只是生老病死的幻像,实际上无我。他当下继续禅观海市蜃楼的幻像。后来,他又到阿致罗筏底河边洗浴,洗完后坐在河边的树下休息时,看见飞溅的水花泡沫时,他明白血肉之躯的无常。
9 `* N& |, m; o% Q2 T( W
) e1 z' R& }1 w$ ~这时候,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中,看见他的情形,就放光,向他说法:「比库!你的观念正确,继续保持下去,能够观身如水花般无常,幻影般无我是很好的事。」 6 q+ q# l4 R/ |. i

, i/ X* Y( o6 p佛陀告诫后,这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I1 n. i; A6 ?

2 l( R8 r+ o+ f- a% m' p! @ 2 {: y  X$ g- r& c
琉璃王报複释迦族( e* u7 V/ _5 e1 C3 r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著的人,沉沦生死,5 c' f% _. ]  y8 B  }
一如洪水冲走沉睡的村落。6 z( w6 x8 A0 {1 @! t% y
+ ]) X+ g# r' {4 k% j* z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迦毘罗卫城,请求与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巴谢那地王,就答应他的请求,但他们却送给他一位美丽的女孩,而不是公主,这女孩是马哈男与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巴谢那地王立这位女孩为妾。后来,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并且命名为琉璃。王子年满十六岁时,被派去拜访外祖父马哈男和释迦族的王子们。他受到某种程度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轻的释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个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过了几天,王子一行人折返回国。王子刚动身没多久,一个女僕就被传唤来用牛乳清洗王子坐过的地方。这女僕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这是那个婢女的儿子坐过的地方。」这时候,一位被王子派遣回来拿东西的随从偷听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报告说,王子的母亲茉利夫人事实上是婢女的女儿。
) I/ P5 q4 H# E, P; S! {  z" W# t
+ q2 F  |. c* _! w王子知道真相后,极端愤怒,发誓有一天要毁灭所有的释迦族人。后来他当了国王,果真发兵攻打释迦族,并把除了马哈男身边的人和少数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杀殆尽。事后,他和军队在返国的途中驻扎在阿致罗筏底河床。当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带暴雨倾盆,暴涨的河水如万马奔腾地把他和军队一齐冲入大海。
; F! P. M4 {0 U/ z3 C9 f& _' u% t3 O) R$ K- a
听到这两件悲惨的事故,佛陀向众比库解释,他的亲人——迦族的王子们在前世曾经在河中用药毒鱼,所以今生才会集体丧生。
; z5 \7 o4 p, `; m2 L, s8 J- M. F+ D5 b4 v* @8 y! B
至于王子和他的军队,佛陀说:
" p/ v, T7 L4 y! Y
7 Q) S# z" q5 {) l2 T& u" h就像洪水冲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样,死神带走所有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6 Z/ F, |. J! }5 Z# u  B- Y6 N

5 t$ X* a7 D- ^0 J+ W5 l) o/ y, p
$ L4 Y) z3 J3 \9 L, c: r往生三十三天的女信徒
& \2 d* d/ W# x4 w8 x/ d采集诸花卉,心生染著,
% B1 S' a- d" Z又无法厌足贪欲的人,沉沦生死。# I7 A! o* U6 Y) y7 E$ H$ @- m
: `  V  [" E3 ^( p; k; Y
葩倜扑姬喀枯玛莉是沙瓦提城的女信徒,十六岁时就结婚了,并且育有四个儿子。她很有德行,喜欢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经常到僧团精舍去清洗房舍,装满所有瓶罐的水并且做其它的杂事。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之一,同时 ,她还清楚记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园摘花嬉戏时往生到人间的。所以,每次供养比库或做其它的功德时,她都渴望将来能往生三十三天,再做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一如前世般。( [7 ^) s# s' Y" L: n+ T4 l
/ J$ C+ }; Q+ u; t) u
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并且正如她热烈期望地往生三十三天,成为三十三天王的妻子。由于三十三天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三十三天时,三十三天王等人还在花园里玩,几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当她再度加入时,三十三天王问她一早上都到那里去了,她告诉他,自己已经到人间走一回了。) q* S$ Y9 J' v9 f1 t

/ z7 \  j+ k4 }& Z" ^, G( x这时候,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葩替扑姬喀枯玛莉去世的事。佛陀说:
; f8 R( J7 h! }  G* [3 \
( _1 t, f3 y$ U1 d. W生命是短暂的,人还未能满足感官欲望时,死亡已经夺走人的生命。5 v8 u7 ?# {0 j- D+ V

  a$ ]  K; F/ X( g9 O* E. m  r! P ; i' w- x1 }, ^$ S) E7 h- z
吝啬的富翁% I; H% U5 L$ D  C+ I6 ]3 L. H
智者进入村落时,就像蜜蜂入花丛,7 d: \5 w0 @4 i6 v
只知采蜜,不伤害花卉和色香(注)。 (偈49)
/ W6 T$ ?$ t& V* N7 X" C9 s" s- M8 p, T
王舍城附近的萨卡罗村子里住著一位吝啬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做憍尸罗。有一天,富翁与太太要烘焙一些糕饼,但为了避免与别人分享,所以就在房子的最顶层秘密烘焙。
/ e  [" d: q5 ?( t
( h( |' M" {- x. n1 W# r1 h当天早上,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富翁夫妇即将可以证得初果,就派遣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富翁的家去,并且交代尊者在中饭之前把富翁夫妇请回精舍。马哈摩嘎喇那于是运用神通,一眨眼就到达富翁的家,到达之后,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富翁请尊者离开,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后,富翁告诉太太:「做个小糕饼给他,打发他走!」富翁太太就拿了一小面团,放在烘盘上,但面团却胀大起来,并充满整个烤盘。富翁认为一定是太太用了太多的面团,所以就亲自另外拿了一块小小的面团,放在烘盘里,但面团也一样胀大,试了好几次,不管用多麽小的面团,他们就是无法如愿地烘焙出很小的糕饼。最后,富翁只好叫太太从篮子里随意取出一块给尊者,但当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饼时,所有的糕饼全粘在一起,无法分开。至此,富翁对糕饼倒尽胃口,就把整篮的糕饼都送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尊者这才向他们谈有关布施的佛法,他也向富翁夫妇说,佛陀和其他比库正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等他们,富翁夫妇便带著糕饼随尊者去见佛陀,并用糕饼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宣讲布施的佛法,富翁夫妇两人因而了悟佛法。8 S! W" j3 A2 ?* z2 C' c0 P

5 [& N' `" S4 @6 _7 F+ W9 k(注) 注释家对本法句的解释略有不同:4 \0 g; z# K4 k% |0 f/ N
达摩难陀上座认为这句法句的意思是说:智者不伤害村民的信仰、慷慨和财富;( \: h% o+ \5 H; o; p. j' h
Narada 上座则认为是:不造成任何人的不方便;
; X, M& V0 Z-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尊者则说:智者入村落化缘时,也提供世人做功德的机会;
7 v" X3 y$ D7 ^) _了参法师在《南传法句经》的翻译则未加任何注解。
0 e9 l, }' w9 r9 _' F: U- A3 a
% E1 k& Z" f' q; ~8 H
, e( ~% C7 g1 u: E. y! L6 w( p不要理睬他人的诅咒
' j) k- O0 E: r# C沙瓦提城里有位富有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潘谛格的信徒。她的强烈信仰,使她对待潘谛格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她有很多的街坊和朋友都是佛陀的信徒。这些朋友经常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说法。每当她听到这些朋友称赞佛陀时,她也想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陀开示,但几次都被潘谛格阻止。
* `8 |8 t6 ]) \# U, y: X0 |5 ]; N  N8 {, n; ?  q/ Z& P1 l/ A
既然无法亲自前往,她就要儿子去请佛陀到家里来接受供养。她淮备了特别的食物,供养之后,佛陀宣说随喜。第一次听到佛陀用宏亮的声音宣说奥妙的佛法时,她的身心充满喜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不自觉的喊著:「说的好!说的好!」
! m' E" [0 d8 h2 Z0 E6 e
5 N3 v: ~/ c2 L' P隔壁的潘谛格听到她喜悦的呼喊声时,想道:「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他愤怒地走出他的房间,向她和佛陀诅咒,并且一路诅咒地离开她家。0 N5 r) e9 P0 O2 r
( s& r" x9 |  M( c; n6 i
这件意外使她十分尴尬、羞愧,再也无法专心听佛陀说法。佛陀劝诫她不要理睬那些诅咒和恐吓,应该正念现前地观照自己的善恶行为。
* C- w' O, F; S/ G# G! H. r' A1 ?) i+ J7 i& `% U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证得初果。 5 k1 h- T  @) s
0 r) q8 Y3 }* ?5 \
不探查他人过错,不管他人已作、未作,
( d+ @4 j  ]; Q$ i$ n3 B1 p* n& z只应该察觉自己做了什麽事,什麽事尚未作。5 g: r; }# S% {0 U% m: y0 g

' C' s, y% h1 x% K6 A  _
) z8 {8 S2 i6 N6 }0 U应该礼敬谁
( a9 T7 n# n) Y; Q7 B% I. N人若不能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7 s& Q( I) s2 U无法得到善果,
- y/ @8 p! j, v8 T, v就像美丽但毫无香气的花朵。 (偈51)
2 l# I3 y) ~4 F8 Y7 F5 b5 y! e( Z+ L  k& d2 q& p
人若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 {) ^" v# z: ^) r必得善果,
. b, @2 P! F& c5 d像美丽又芳香的花果。 (偈52) / {8 P/ b9 Q+ Y

( M+ B9 L2 t: W4 r0 d+ Z* J沙瓦提城的佛陀信徒乔塔帕哩已经证得二果。有一次,他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时,巴谢那地王突然也来了。乔塔帕哩没有起身,因为他认为若起身,可能会被认为是向国王,而不是向佛陀表达敬意,国王却引以为侮辱而非常愤怒。佛陀知道国王心中的不满,就向国王赞歎乔塔帕哩的德行及对经藏的娴熟。佛陀的解释让国王释怀,并对乔塔帕哩留下深刻的印象。 7 g" l/ S* l# C. P' [' w7 o. S

) p! }9 Q# \% Q# C9 J后来,国王再次遇到乔塔帕哩时,请他为两位妻妾教导佛法,乔塔帕哩委婉的拒绝,并建议国王请佛陀另外派比库担任这份工作。佛陀就指定阿难固定到王宫,向皇后玛莉咖夫人和行雨夫人说法。后来,佛陀问阿难,两位后妃的进展如何,阿难说,玛莉咖夫人认真修习,但行雨夫人却不专心。
1 s9 y5 m8 C, C: T# I, Q9 g: ?- \/ C# y/ d# ?7 u
佛陀说,只有专心、敬谨、认真修行,并且精进奉行的人,才能得到佛法的法益。
. y& ~: \5 Q+ U/ o+ B9 J: _% y: @/ ]! j% P$ z1 G7 G
" g4 Z% ~% i) _& q
最虔诚的女信徒
1 j" ~( v9 U6 p人应该作种种善事,
( E2 P6 S2 W! r* L" ?$ d如同众多花朵可以制作很多的花圈(注)。 , a5 p# C5 x' q0 m. O
% _2 O: R5 O4 A- i
维沙卡的父亲陀难闍那是跋提的富翁,她的母亲是须摩那德咪。她的祖父泯兔则是高沙喇国最有钱的五个人之一。她非常年轻的时候,佛陀曾经来过跋提。当时,她的祖父带她和她的同伴去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们全都证得初果。 / R$ g7 K3 I9 v1 m- A* S2 W: K
6 M* n2 K: Z5 {1 O
长大后,她嫁给沙瓦提城另一位富翁弥迦罗的儿子富楼那凡达那。结婚当天,她父亲告诉她做一个尽责的妻子要遵守十条规章: $ p& s/ ?$ P/ [  ~
& `2 k$ J. C& y! [
1.不可以把家中的火拿到屋外。
3 Q* J! p+ j% s4 U) G( ]2.也不可以把屋外的火拿入家里。
0 `0 }- M" W9 \: C5 O3.借东西给那些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 ~: J( G- Q* }8 ~7 U4.不借东西给那些不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 {* K) e7 d1 q$ z8 \5.不管对方是否也有雅量借东西给别人,都可以借东西给对方。: O. J9 W" o& y& z" n, e. M
6.愉快的坐。
0 V+ T  q8 r3 T% K- |7.愉快的吃。
  K4 F5 x- n4 A! Q/ N" m8.愉快的睡。
: s8 p% ?5 U' ?" H) z) q9.照顾火。
! E+ o1 Y9 D" A5 b10.尊敬家神。0 l; f" ~$ D4 y8 m; D1 c
+ h3 O+ Q' G# N+ A# w% @
这些条文的意义如下:
5 A6 l) i! n# K8 x$ R1 F$ {. F1.火代表谤诽,为人妻子不可以向他人诉说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他们的缺点和家庭争论也不可向外人道。 ' b6 D% C& d2 B5 U: F
2.为人妻子也不可以听东家长西家短。
4 S$ c  b) e; i) e" k; Y3.借东西给有借有还的人。( z. c3 R- V! n3 X
4.不可借东西给有借不还的人。0 ^$ b* n2 h, `2 s0 ]: U7 R
5.对穷困潦倒的亲朋,即使不还,也要借给他们需要的东西。
! P. O7 z0 ?, b4 }6.为人妻子见到公婆时,当起身敬意,不应坐著不理。(对其他长者亦然)。
$ Z+ l! K) O/ B: I7.公婆丈夫照料妥当后,妻子方可进食,也应该确保僕人受到妥当的照顾。
* q, @) `3 `4 p5 q: k1 s$ V) U8.这不是说为人妻子可以尽情睡眠,相反地,为人妻子入睡前,应确定所有门窗都已关好,僕人也已善尽职责,同时,公婆丈夫已经入睡后才安心休息。
/ i9 ~6 Q8 q+ k, S# L9.公婆和丈夫应视之如火般的谨慎照顾。 : c7 B) {( E3 F! @: Y3 u9 }# p
10.礼敬公婆和丈夫一如家神。
$ s  m& n# M, ?6 l+ r" J* E
5 w( ]( h) D1 B) a有一天,她的公公弥迦罗正在进餐时,有一位比库到他家门口化缘,弥迦罗完全不予理睬,她看见这情形,就对比库说:「请尊者原谅!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时候,她公公听见她这麽说,非常生气,就要她离开这个家。她不愿意离开,反而请当初结婚时,她父亲派遣陪她过来夫家,方便她日后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可以谘询的八位长者前来仲裁。长者们来到后,她的公公告诉他们:「我用金碗吃饭时,她却说我在吃陈腐的食物,由于这种犯上的行为,我要赶走她!」她解释说:「当我发现公公完全不理睬站在门口化缘的比库时,我在心里想:『既然我公公这一生从来没有做任何的功德,他不过是享受过去世的福报(陈腐的食物)罢了。』所以我才说:『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样的说法难道错了吗?」
$ ?  [! y6 g0 i# v! e4 U2 O2 _2 I! M7 H) K
最后,这八位长者认为她没有犯错。她于是说,身为一位对佛法有绝对信心的人,她无法留在对比库不表欢迎的家庭中。她又说,如果不能邀请比库到家里来供养,并做其它布施,那麽她就要离开这个家庭。她公公因此答应她所有的要求。: C" r% a: T% u" X) i2 E8 W! C
6 Q' `' z! A' R$ ~
第二天,佛陀和众多比库就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正要供养的时候,她请她公公一起来供养,但为他所拒绝。供养之后,她再次请公公来听佛陀的开示,她公公也觉得不应该再拒绝,但他修苦行的师父却不让他去。结果她公公只好在布幔后面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她公公的善业成熟,就证得初果。他因此非常感激佛陀和她,并宣称她就像他的母亲一般,也因此,人们称呼她为鹿母(因为弥迦罗的意思是鹿)。) ?3 t$ a( }3 f# H. Y; |0 I0 |2 x
/ M! ~+ P6 }1 M/ B. v' j: |
后来,她生育了几位儿女。当年结婚的时候,她父亲曾送她一件镶有珠宝、价值连城的外套。有一天,她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觉得这件外套太沉重,就脱下来,用围巾包好,交给僕人保管。但这僕人却粗心大意地把它遗落在给孤独园。她要僕人回去找,但告诫他:「回去好好找找看!如果阿难尊者已经找到了并且收起来,就不可以要回来,我要把这外套捐献出去。」阿难尊者当时负责保管所有信徒遗留下来的东西。但阿难尊者不接受她的好意,她便决定义卖这件外套,把所得的款项捐献出来。但没有人能出得起适当的价钱,所以她就自己买下来,并用这笔款项兴建东园鹿子母讲堂。+ o! G- T; b: e% w% J

: e* e; W. _5 u! P8 E讲堂捐献仪式完成之后,当夜她召集家庭所有的成员,并告诉他们,她所有的心愿都已完成了,接著她就绕著讲堂走,同时唱颂偈语。这时,一些听到声音的比库以为她在唱歌,就向佛陀报告。「她是不是精神错乱了?」他们问佛陀。+ T. l! v7 g( f9 F6 W
1 L6 e6 `) ?8 b+ `3 b
佛陀解释道:「今天,她已经完成累世以来的愿望,也由于这种成就感,她才会这样心满意足,而用唱诵偈语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她决没有精神错乱的现象。累世以来,她就是个大布施者和积极提倡佛法的人。」
$ }# z. ^! f3 R6 S' F
" @  p6 b. H9 [" b8 k佛陀接著说,莲华上佛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她有个朋友是主要的女信徒和赞助者,她在羡慕之馀,也发愿希望能具有同样的德性,所以在一连七天供养该佛和众多比库后,她发了最诚挚的愿望,希望在未来世能成为未来佛的主要女弟子和赞助者。0 T6 s: x. S; z8 c
, h# T3 G( ~- b8 A' g
莲华上佛就运用神通,观照未来,得知她在未来世会实现她的愿望,所以就授记她的愿望会实现,后来的咖沙巴佛也为她授记。1 O$ V  p' @9 m4 X- f
3 C, [$ i: [$ @2 n% s- I
佛陀最后结论道:「维沙卡在前世强烈渴望做善事,并且确实完成很多善业。就像花艺专家利用一大片的花来制作很多的花圈。」 0 r9 u/ [9 H* Z) [% t
. w/ X0 d7 Q; l( j
(注)本法句的意思是说,人可以出于正信和慷慨的财施来完成很多善业。
' h5 C( m" M8 x; _! F$ r* W+ P阿难尊者的疑问
' @. Z8 `/ F0 ?' O8 h$ Q花香、檀香、多伽罗香与茉莉花香都无法逆风飘香," j* Y5 E" G, r9 Z; O' b9 [
只有具足戒行的人,名声飘送四方。 (偈54)
3 \( y( v, p& r. h5 N; x
; E* z+ A6 R' Z$ K# ]檀香、多伽罗香、莲花香与茉莉花香,' U  [. w- i. }' V
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偈55) # [+ a  [+ e, Y/ ?6 w

  c0 U" Z; X( Q, O# R  d一天傍晚,阿难尊者独自静坐时,想到一个问题:
& T. j: K2 P; a( k# |2 X
- O- d" e( u& G" s/ p「草木花根的香从来都是顺风飘散,不能逆风送香,难道真的没有香气既可以顺风飘送,也可以逆风送香吗?难道没有弥散全世界的香吗?」 % ?6 L, |! |$ P+ I

( h: `) ?( Y1 \佛陀回答道:「阿难!若有人皈依佛法僧三宝,守五戒,慷慨布施,不吝啬,这种人真正具有德行,值得赞歎。他(她)的声誉会四方传播,不管住在那里,所有的比库、婆罗门和居士们都对她(她)赞歎不已!」 ! O7 B" a. U  g7 h2 E
& v' Y6 Y( F4 W6 F- @/ V' i

2 u8 `9 Q3 u" Z; q9 ~3 s沙咖天帝供养马哈伽沙巴尊者
. T6 l) I+ e/ `" G多伽罗香和檀香的香气微弱,
1 y4 g8 m' b6 X4 t" B* H/ ~& R: r0 c戒香最佳,甚至香飘诸天。 (偈 56) 0 [$ a1 v& J; V0 E/ ^, G

4 M' K8 S, ~( J  y& Q马哈伽沙巴尊者出定(注)后,到王舍城的贫民区去化缘。他化缘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位穷人,让他能够经由供养出家人而获得大功德。这时候,沙咖天帝也期望能够供养马哈伽沙巴尊者,就与妻子乔装成贫苦的老纺织匠,到王舍城来。当马哈伽沙巴尊者到达他们家门口时,他就用饭和咖哩装满马哈伽沙巴尊者的钵。当马哈伽沙巴尊者闻到咖哩的香味时,他明白供养的人不是凡人,而是沙咖天帝本人。沙咖天帝因此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告诉马哈伽沙巴尊者,说自己也很可怜,因为没有供养任何人的机会。说完话后,他向马哈伽沙巴尊者礼敬,然后夫妻两人就离开了。
+ c; d! P3 V1 z0 ?% m7 y# B$ O. u, Z/ |% j$ ?" ]
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看见沙咖天帝夫妇两人离去,就告诉众多弟子有关沙咖天帝供养马哈伽沙巴比库的事。弟子们想不出来,沙咖天帝怎麽会知道马哈伽沙巴尊者出定,而且知道这正是供养马哈伽沙巴的好机会?他们因此向佛陀请教。
0 m0 E3 {- P3 h: z+ i8 @4 q0 W' A  G8 A1 B) W6 ?
「像马哈伽沙巴比库这样有德行的人,名声四处远播,甚至天神也知道。也因此,沙咖天帝亲自前来礼敬。」佛陀如是回答。 " @) X0 ~% r; _$ D

; A; z- i+ Q* ^) p% i- W8 o备注:指「灭尽定」,涤除精神污垢的圣人可以透过意志力量暂时止息意识的流转,精神活动全部止息,呼吸甚至也停止,这时候,圣人没有任何的危险。诸佛、独觉佛和阿拉汉在生时证得涅槃究竟法喜的期间即是「灭尽定」。
* K5 x) [8 F8 o/ {# a0 q) a0 m1 x , w& u. ^3 J5 n& X7 p% u
自杀时证得圣果. Y! D( t% ?# x6 ~  x5 v/ L- g# _
魔波旬不知持戒严谨、不放逸、智慧解脱的人往生何处。 (偈 57)4 j( T- ~. `+ s7 n% g

( W7 N4 o4 k. v, M3 ]5 L8 Y! o# c瞿低迦尊者有次在马嘎塔国仙人掘山边精进修习清淨和止观,正当他证得禅定时,却生病了,而影响他的修行。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修行,但每次有所进步时,都被病魔摧毁殆尽。这种情形前前后后发生六次。最后,他决心要证阿拉汉果,即使因此丧生,也在所不惜。下定决心后,他毫不休息的精进修行,最后甚至决定自杀(注),以苦痛做为禅观的对象。他就用刀割自己的喉咙。这时他全心观苦,心无旁骛而在逝世前证得阿拉汉果。虽然苦痛降临时难以集中意志,但他却表现出超强的决心和意志。
% t5 Z2 @5 i# ^- b) ^) p% ]0 D6 b/ M! F  Y
魔波旬知道瞿低迦入灭后,想知道他究竟往生何处。但遍寻不著,他就化身成年轻人,前去请教佛陀。$ K1 E1 O3 v3 H4 B, t9 }

) p/ P% \4 l9 R1 F" v& k佛陀说:「明白瞿低迦往生何处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他已经究竟解脱精神烦恼,证得阿拉汉果,不再轮回了。魔波旬!你的能力不足以知道阿拉汉入灭后往生何处。」
1 l  U$ c& f- W7 h- V4 `! O
' X/ Z/ A3 n+ A8 D! A备注:「自杀」是否恰当不在本故事讨论的范围,因为瞿低迦已经涤除所有的贪爱,而且证得阿拉汉果后,世俗的道德不再具有意义。 % H7 h. P+ E3 l& d* M9 ~. A

& p& ^+ W! `  w- m
( ]0 Z- u. \/ J6 n" k供养智者,测试其智慧. k" `6 R( ~% G+ A$ X" Z
如同美丽馨香的莲花可以在路边的废土堆中绽放,
1 p) t! B4 D8 a7 o6 S- ~# Q+ K0 |究竟圣者的弟子以智慧照耀无明众生(注)。 % H) Y: R  y9 D4 |# w6 ]/ I/ `
4 ^6 ]  w7 t# p; H; c5 D) ]5 H
沙瓦提城的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是好朋友。尸利掘是佛陀的信徒,迦罗发谛那则是苦行者耆那教的信徒。耆那教徒一直敌视佛陀。迦罗发谛那在耆那教徒的怂恿之下经常向尸利倔说:「跟随佛陀有什麽好处?来吧!追随我的师父吧!」听多了,尸利掘就反问他:「你的师父究竟有什麽义理?」迦罗发谛那回答说:他的师父们无所不知,智慧具足,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洞悉别人的心念。尸利掘就邀请他们到家中来接受供养。 8 s0 e' S+ s. C& c' M  z9 l

* N% B5 r: @/ u+ f$ }; J2 S尸利掘想测试耆那教徒是否真的能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具有他心通。所以事先挖了既深且长的壕沟,并在其中填满污秽物,座位也不怀好意地预先安排在壕沟上。同时,淮备了很多用布片和香蕉皮覆盖的瓮,使人误认其中装满米饭和咖哩。耆那教徒来他家的时候,他要他们依序进入,并站在个人的位子上,然后同时坐下。这时候,脆弱的绳子应声而断,所有的耆那教徒都掉落污秽的壕沟中。尸利掘就嘲笑他们:「如果你们真的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怎麽会不知道别人的心念呢?」所有的耆那教徒都又惊吓又尴尬的落荒而走。
9 O. w) m# z2 z% u
# C8 ^. [( l. _" o, ]9 f2 B事情发生后,迦罗发谛那自然对尸利掘十分愤怒,好一阵子两人互不言语。后来他决定回敬尸利掘。有一天他佯装怒气已消,请尸利掘代为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尸利掘就去邀请佛陀,他向佛陀报告自己曾经“款待”耆那教徒的经过,他也表示很担忧这次的供养可能是迦罗发谛那的报複,所以他请佛陀审慎考虑是否要前去接受供养。
) J' v9 ], C! L% T6 E% h7 e9 Q8 H" V0 p0 R  T6 d
但是佛陀透过神通,预知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将证得初果,所以就接受邀请。迦罗发谛那也挖了填满煤炭的壕沟,并用蓆垫覆盖。第二天,佛陀和比库们抵达迦罗发谛那的家。当佛陀踏上草垫时,草垫和煤炭奇迹般的消失了,而车轮大的莲花却大肆绽放,佛陀和比库们就坐在莲花座上。
- E, [3 ?! m- A. _6 `5 j$ t  A+ {) v- ]
迦罗发谛那看见这种奇迹时,非常惊讶,他向尸利掘说:「好兄弟!帮帮我吧!由于报複的欲望,我已经犯了大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邪恶的陷阱并没有影响到佛陀和众多比库;我没有淮备任何食物,厨房的锅子也是空空的,帮帮我吧!」
7 B  }8 R0 K/ r% ]% R
8 \$ Q, @6 [% Z5 u  I; a3 z$ c尸利掘要迦罗发谛那再到厨房看看。迦罗发谛那一到厨房,赫然发现所有的锅子都装满了食物。他惊讶不已,但也十分快乐,心情为之一宽,就用食物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就诵随喜,并且说:「无明众生缺乏智慧,所以无法领会佛法僧的殊胜,他们就像盲人。相反地,有智慧的人眼光睿利。」 ( i9 G( [# j% m5 T

+ Y+ \2 Q9 P, [! f! F4 s# n7 E$ C佛陀接著次第说法,迦罗发谛那也专心听法,喜悦渐渐盈满身心。听完佛陀说法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证得初果。
" b" I( c- M% a# S# |
; ]1 P: o/ _: i* I从此以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恢複友谊,同时积极护持佛陀和比库们,并且捐献钱财来弘扬佛法。
) @5 ?3 K9 B2 J/ W8 K6 L( m" W3 b% x0 Y
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比库们纷纷议论莲花从煤炭壕沟绽放出来的事,佛陀说这种奇迹不是第一次发生,佛陀因此叙说迦提罗树炭火本生谭。
2 }/ Z" Y. K  \! N4 w
2 X3 ^4 W8 E: y" }: `<备注>* j5 J+ p8 ~( W' S
佛法不谴责任何人。因为即使看来最差劲的人,也只表示他(她)的崇高德性暂时隐伏不现而已,一如莲花生长在污泥中。 ! i2 C# B. G2 T6 A
第五品 愚品: A/ p3 T1 u2 O0 A( G3 O4 I
巴谢那地王迷恋他人妻子
: [" G8 K2 d( X对失眠的人而言,长夜漫漫;. Q5 G8 H1 j0 a1 }* e  k
对满心忧鬱的人而言,路途遥远,
$ C3 x2 D2 J6 l( z% u3 x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生死轮回漫长。
/ A: X3 E; S$ o5 K& j
( `& v5 A7 C# ~8 B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刹那间,国王就迷恋上她,而想要占有她。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后来,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莲花与红土,而且在当天傍晚以前赶回沙瓦提城,以供国王沐浴。事实上,国王居心叵测,企图在她丈夫无法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时,予以杀害,然后横刀夺爱。
% S: i" C$ w4 u" U( Q( D" x6 M" E* Y
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际拿著她淮备好的餐盒后就出发了。在路上,他与一位出门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后来他又向河中洒米,同时大声说道:「河的守护神灵和天龙们,巴谢那地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莲花和红土。今天,我已经和旅人共享餐点,也喂养了河中的鱼,现在我和你们分享我今天所做善业的功德。请送我莲花和红土吧!」一位神灵听见他的话,就示现成一位老人,送他莲花和红土。
  M# y1 R% M2 n; g- I; M0 L3 I- I5 g
6 `3 m( }( L9 o# B( o* H. N当天傍晚,国王唯恐他真的淮时回来,就叫人提早把城门关了。妇人丈夫回来时发现城门已经上锁了,就把红土黏在城门上,花插在红土上,然后大声说话:「城内的人,请帮我作证,我今天淮时完成任务,国王却无理的想杀害我!」说完话后,他就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寻求佛陀的慰藉与保护。5 e9 o8 r! [6 z$ n" u# ^

1 @) X. C/ M! `" u2 z: G当天晚上,国王欲火中烧,无法入眠,脑子里想的尽是明天要如何杀死妇人丈夫而占有妇人。子夜时分,国王听见奇怪的声音,大吃一惊,居然不知该怎麽办,皇后玛莉咖夫人就劝国王去请教佛陀。佛陀于是告诉国王,过去佛时,有四个人因为在世时累积邪淫的恶业,所以现在地狱中受苦,发出这些诡异的声音。国王听完之后,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为邪恶及造作恶业的可怕,他下定决心,不再迷恋他人妻女。3 Z0 S4 e2 Y* N- @0 {

- z% Q' U  Y% R3 Z; @, L「毕竟是这样迷恋他人妻女的欲望在折磨我,使我彻夜无法安眠。」他如此自忖著,然后向佛陀表白:「我现在才明白对失眠者而言,夜是多麽的长。」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妇人丈夫也说:「佛陀!这一整天奔波下来,我也才了解,心有牵挂的人,旅程多麽漫长。」经过这件事后,二人都获益良多。佛陀因此说:「轮回对不了解佛法奥妙的痴人而言,真是漫长!」
. S9 |. J1 d( P" K- u' i* ~# M& {5 s) d/ m( ~8 ^  p
, ?) `+ {5 g6 k1 R
顽强不驯的年轻沙马内拉
; C( {1 Q3 Q  M1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当的人为友,
6 L% C: X4 X7 F/ `7 e宁可独居,也不要与愚痴的人为伍(注)。 " T0 W$ D; X! P( N8 d' ^0 q
, Z0 K3 l5 o) k1 D
马哈伽沙巴尊者停留在王舍城时,有两位年轻沙马内拉追随他修习。其中一位恭敬、服从又尽责。另一位则付之阙如,每当马哈伽沙巴尊者告诫他不可疏忽职责时,他总是觉得受到非常大的侮辱。有一天他到马哈伽沙巴尊者的一个信徒家去,骗他们说,马哈伽沙巴尊者生病了,他们就交给他特别的食物,请他拿回去给马哈伽沙巴尊者吃。但他在半路上就吃掉这些特别的食物。事发之后,马哈伽沙巴尊者为这件事告诫他时,他非常生气。第二天,马哈伽沙巴尊者外出化缘时,这顽强、愚蠢的年轻沙马内拉留在精舍里,竟然打破所有的锅子,并且放火烧了精舍。后来,王舍城来的一位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马哈伽沙巴尊者最好独居,也不要和造成这麽多问题的愚人共处一室。
6 J. P% ]! Z2 N* `* p0 Z" I- c7 r2 _8 D# ?; J, u  R7 n
(注)智者出于慈悲心,希望改善愚人的情况时,可以与愚痴的人来往,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F  e% T* t8 \! ?! |- z8 x) w

8 m0 g4 R# B% h" D- N8 S6 u. ~5 Z   P9 {6 Q" u* A5 P' P2 W- ?
吝啬富翁的命运& i9 ]+ G3 T% n: Y5 W
无明的人以为:
& ?/ c3 M0 A7 N「这是我儿子,这是我的财富。」
5 n8 P) V; q! m0 ~+ O# r所以安全无虞(译注);& p9 v8 A: Z9 Z. ~8 h& S
事实上,
& \/ w6 [2 _9 V此身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
# [0 K4 }, m5 y+ ^- X9 Z0 a; k! i
阿难达是沙瓦提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却吝于布施。他常常对儿子牧拉斯里说:「不要自以为有钱,我们不应该花钱,反而要更努力累积财富,否则,财产会日渐减少。」他甚至在屋里埋藏了五瓮的金币,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儿子埋藏的地点。3 t4 I, U* r! r' T, _
6 ], W/ v6 ]3 d. t
富人死后,往生到离沙瓦提城不远的乞丐村。从他投胎的母亲开始怀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减少,他们认为其中一定有个不祥的人,就逐步过滤,最后判断这怀孕的妇女就是祸首,她于是被驱逐离开村子。后来这妇女生下一个丑陋、人见人厌的儿子。每次她单独外出乞讨,就能得到与从前一样多的施舍,但若带著儿子一起乞讨时,就什麽也得不到。所以等儿子长大后,她就要儿子单独外出乞讨。当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时,他前世的孙子们看见他丑陋的外表时,心生恐惧,就叫僕人把他赶走。! b( t. N6 p9 T' j4 ^

: c0 F2 q/ O3 B9 x这时候,也在城里化缘的佛陀看见这件事情,就叫阿难前去请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儿子)前来一谈。佛陀告诉牧拉斯里,这年轻的乞丐实际上是他前世的父亲,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瓮金币,牧拉斯里这才相信。此后,他就成为佛陀虔诚的信徒。
( D" \1 y7 B" r! g) Z8 Q2 J3 r2 ?) b. Q, [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 Marada Thera 及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
9 q6 b6 C! y1 @8 ^; G, {1 J' {& `   E8 f, y! B1 ?8 S
如何分辨愚痴的人+ n/ Q$ ^3 q/ G
自知愚痴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人。
" V4 j8 t1 i) B' d* E愚痴却自以为聪明的人,真正是愚痴的人。
5 C$ K2 H" u5 W- z# Z2 q) {) ]5 ^4 h7 u, L$ I5 M/ L3 @3 d
有一次,两位小偷与一群信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2: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听闻佛陀说法。其中一位专心闻法,所以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却不用心,反而到处偷取信徒的钱财。佛陀说法后,两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这时候,他嘲讽不偷钱的小偷:「是呀!你很聪明,但你没有钱买东西来煮!」不偷钱的小偷听到同伴的话,自忖道:「他多麽愚蠢,居然自认聪明。」不偷钱的小偷就和一些亲朋到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1 `* o3 I3 I' S& O0 O1 B
7 N1 b4 m- Z; T" ~$ f佛陀说:愚人若自知愚昧,基于这份自知,至少可认为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认聪明,就真的是愚痴的人。; a; N, a9 v, V: k3 F3 X. S

/ b& S8 f* h; u$ C4 t
. M( e& d, A+ c. e不能领悟佛法的痴人
4 [# B& F: Y. A4 D% W$ ]% h& R/ i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
( s) U! N, s! f0 T  T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 (偈 64) * |% F8 h. v. ?+ D  ^0 J7 T% f, h% U' {

2 d8 h- ?, Q& `+ w& j; i7 J优达夷比库喜欢坐在讲经说法的讲台上。有一次,一群来访的比库误认他也是学养丰富的比库,就向他请教五蕴,但优达夷却无法作答。因为他对佛法一无所知,来访的比库们讶异于居然有人与佛陀共住,却对心、五蕴与六根如此无知。0 L$ `, b0 y& q$ `2 b. @

" Q# L8 P: O, s% U0 X$ R# O5 S佛陀向他们说:「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
  F0 U2 ~- c9 h1 s( a  ]
% Z4 p- t8 P0 P( M3 r % n% H; ~5 v; v- c
智者领悟佛法& q5 P! z/ s' p5 e5 g
聪慧的人,虽然只与智者短暂相处,但能很快领悟佛法,6 Z4 x3 A; I0 ^5 l$ n# N
就像舌头明辨汤的味道。 (偈 65) 3 T2 Y0 Q) Q8 x9 ?) W

; X% e# x/ X. [% a/ `4 S, M有一天,波婆城的一伙年轻人与一位妓女在林子里嬉戏,后来在稍事休息的时候,妓女偷拿他们的首饰而逃走了。他们就在林子里到处找她,却遇见佛陀,他们于是停止寻找,留下来专心听佛陀说法。听完后,他们就出家,加入僧团并追随佛陀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在精舍里,他们持律严谨,后来当他们听闻佛陀讲解《无始相应经》时,全都证得阿拉汉果。9 X' ~: x& C/ C. j6 ^/ C* J0 I6 ]
. q) p" ?) [' u# I, B( b) T
当其他的比库谈到这些年轻比库这麽快就证得阿拉汉果时,佛陀解释说,聪慧的人,虽然只与智者短暂相处,也可以很轻易领悟佛法,就像舌头明辨汤的味道一样。
8 _6 m) D5 ~$ N9 X7 E4 Q5 {8 {
& \' X# G0 g: K; @ ' A' O/ Z  X8 Q% R2 n' ^
坚信三宝的痲疯患者
) g# _, ?9 k3 x+ f- n+ H无明的愚人自作孽,到处造作恶业,而受恶报。(偈66)! [' D0 J$ x3 A0 q5 k" k9 Y4 d; B, ]1 m

/ }2 R8 g6 i& b8 x痲疯患者殊帕普达专心听闻佛陀说法后,很快就领悟佛法。当听法的人群散去时,他追随佛陀回精舍,这时候,沙咖天帝想测试他对三宝的信心,就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说:「你不过是个可怜人,人家给你什麽,你就吃什麽,没有人可依靠。只要你否定三宝,并且说三宝对你没有任何用处,我马上就给你巨大的财富。」
! @% M3 f3 j+ V$ n% T$ p$ @; b+ r( [0 ^# c
2 L! M2 u  m2 K/ j殊帕普达回答道:「我决对不是个没人可依靠的可怜虫,我具有圣人所有的七圣财:信、戒、惭、愧、听闻、施和慧。」
6 o8 Y" I$ y9 O  B4 |5 e2 Q0 p4 P2 c
两人对话后,沙咖天帝就到精舍,把他与殊帕普达之间的对话告诉佛陀。佛陀向他解释说,即使千百个沙咖天帝也很难左右殊帕普达对三宝的信心,使他远离三宝。一会儿,殊帕普达也来了,他也向佛陀叙说相同的事。但他却在从揭达林给孤独园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这一意外是一恶灵主导的,该恶灵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达所杀,妓女因此发誓报複。殊帕普达的死讯传到给孤独园。比库问佛陀,殊帕普达往生何处?佛陀说,他已经往生三十三天了,并且说殊帕普达的某一前世曾经殴打一位圣者,所以今生是痲疯患者,但今生因为已经领悟佛法,于是涤清一切烦恼。8 N5 b1 @4 P- w: \/ }

+ g) @2 S7 ?# [& N+ U法句经故事集6 X. c7 n4 _( o( s2 W

1 K" a' B5 `) K5 s, m( D佛陀拯救无知的农人8 Y; u$ J: }" d* W$ w
恶业是造作之后会后悔的业;
+ p9 G9 @; k2 ~# }) B恶业是当接受业报时,使人涕泗纵横的业。 (偈 67)
2 @. H! A2 U) D! b6 V9 {2 e- i/ S
' J  l7 r# @; K有一天,几个小偷在空旷野地分赃。分赃之后,他们就离开了,但却疏忽地留下一袋子的钱。
" V0 t/ p* u  k; j9 q/ k' d. {
! I, f9 u5 F3 J$ D6 R当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观察世间时,发现在那空旷地附近耕作的一位农夫会在当天领悟佛法,因此在阿难的陪同下前往该地。农夫看见佛陀时,向佛陀问讯,然后继续耕作。这时候,佛陀看著装满钱的袋子向阿难说:
$ D$ v9 s9 L/ }' Q( o/ \4 y- {& a! a7 V9 J! W9 U/ l; H& L) C2 u
「阿难!看啊!那只奇毒的蛇。」
  x8 |, U- d( A9 s: [0 Z" a9 ]/ t6 Z! s" _! U$ C
阿难也回答:「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
3 o2 n, M" D+ m6 [  Q) v# m( d5 [* b6 y( U
说完后,佛陀与阿难就继续上路。 6 s" N; _; ?* u, }6 y

6 r' h# G6 f# \农夫听完佛陀与阿难的对话后,就去检查是否真有毒蛇,结果发现是一袋子的钱。他拿起袋子,并把它藏起来。这时候,被抢的人也追捕小偷到空地来,他们顺著农夫的脚迹找到农夫和钱,就将农夫痛打一顿,并把他抓到国王那里去,国王也判他死刑。
& Y, i6 G, T! W# ~3 }$ g
% M4 @/ v6 _! s! F! f: J+ o( c农夫因此被解送到坟场去,淮备受刑,但农夫一直呢喃著:2 o$ O6 ~/ y" w
. d5 e/ a# R3 x: f& {8 t7 D
「『阿难啊!看那毒蛇。』『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
" ^0 ]4 V) ?( c, u) w6 \! ?' f4 `1 T6 D" N/ N9 Z) R
行刑的人听见农人一路上都重複这些话,十分困惑,就把农夫解回,交给国王,并报告这件事,国王猜想农夫可能想请佛陀作证。就带著农夫去找佛陀,佛陀因此向国王说明整件事情的经过,国王听完后,说:( b" E4 j. ?, n# ^4 Y
5 M" z0 V3 N1 X  P
「这农夫若不祈求佛陀证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杀了。」( i! a5 B  t  Y" d( P

$ a' b3 [( y, u: d% L, D6 ]6 M佛陀如此回答国王的话:「智者不做会令人后悔的事 !」* ?5 p2 v+ h  g+ f3 U/ `4 J, k+ V1 x8 [

& ]4 F/ ]3 K4 M# v0 C/ S, f
: t* a& d9 C1 R8 a2 @9 h信仰坚定的插花匠
. Q: I* h/ U& O# f; b+ Q. ?; m善业是造作之后不会后悔的业;4 K& F% r/ S, l  p% B, c$ g
善业是接受业报时,满心欢喜的业。 (偈 68)
' \, D* `* E1 _( g! Y( s) v
& k( i8 ?: t! e1 R0 y须玛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应频婆裟罗王茉莉花。
6 y0 T' G' p( f' y4 q* |6 O; P# F& v: G2 F% o/ i8 g
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宫的路上,他遇见佛陀与比库们入城化缘。刹那间,他内心产生强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养佛陀。他立刻下定决心,不管国王是否因此驱逐他离开国土或是杀害他,他都要献花供佛。他果真用最虔诚的心供养这些茉莉花。佛陀与比库们于是在花团锦簇下进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来顶礼问讯。这种场景让须玛那整个身心充满法喜。 + U2 J8 D! e: W/ E% y. C
( T7 w+ ~/ I, ~, a( T$ x. g
须玛那的妻子向国王说,她丈夫未能将花送至王宫这件事与她无关。然而,事实上,国王很高兴须玛那能用鲜花供养佛陀,国王也利用这次机会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 6 s" \* Y4 ]; l/ b9 T
* n( M+ o! g5 f% l: X6 t2 g( `& J
供养之后,佛陀一行人回去给孤独园。国王就召唤须玛那到王宫来,称赞他对佛陀的虔诚信念及供养鲜花的勇气,并大大奖赏他一番。
7 q5 o4 Z2 z4 \: [; W/ u
5 c' ]& M8 U5 I" Q& X& E而在给孤独园的阿难尊者则问佛陀,须玛那能从他的供养得到什麽法益?佛陀解释说,须玛那不顾身家安危,而用鲜花供养,因此不会堕落四种恶趣。最后,他也一定会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 A  W( ~* W' j% M2 Q0 U4 g4 z
. d& n; z2 W+ a' N: R2 f
7 U* t/ T3 ]; D+ Q5 {: O' o强暴比库尼的年轻男子0 v5 O0 R! b2 {. m
愚痴的人在恶业尚未成熟的时候,以为恶业甜如蜂蜜,一旦成熟,则受苦受难。- [. y0 n9 {) U; O# v
, L5 A* A) q1 e. \$ j
        沙瓦提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连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库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5 04:01 , Processed in 0.1055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