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十四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涂炭曾经几度回,或时天 帝殿前过,或向阎君锅里来”那有定算?昔忉利天上帝,尚且不免要入陶家变驴(如法句譬喻 经),何况其下的凡夫?" M* ]8 E( B; h2 t
   关於六道轮回的道理,在释典中,以十二因缘说得最为透辟(参考第五讲中所说);若儒书 中,易经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亦可知其少分。至於 六道轮回的事实,但具天眼宿命二通者,於一一众生自何道来?往何道去?自可了了悉见;若 是未具二通,只要广览诸史,亦不难获多实证。惟其既不研经,又未读史,且不信圣言量者 ,方一味怀疑排斥。
% [/ R/ X* Q* Z% F: Y$ K; r, w2 l  \   此六道中,天人修罗三道,以因中多为善故,果报亦胜,名三善道;鬼畜地狱三道,以因 中多为恶故,果报则劣,名三恶道。其三恶道,又称三途,途含二义:一是途炭,取残害义 ,此中众生,多受残害;二是途道,取所趣义,为造恶众生,所趣向处。一曰刀途,即饿鬼 道,常为刀杖,所驱逼故;二曰血途,即畜生道,必经流血而死故;三曰火途,即地狱道, 上下四方,一片火海故。& u4 k, m& j/ b9 F
   又,六道的凡夫,或升三善道,或堕三恶道,经上喻曰“头出头没”;谓整个三界六道, 就如一大苦海,海中业浪,翻腾汹涌,前浪刚把吾人打出海面,那知一口鲜气尚未吸足,後 浪随来,又将吾人打沉海底。如此,有时头出,有时头没,总是离不开这一大苦海,这就是 吾人的有情环境啊!( }) x+ p) O2 H% n2 s) K
   【注释】
% X; ^7 g6 v* ]6 J9 M) n *.有情:有情识之动物也。即指众生而言。
, e3 B1 H. R! A1 Q */天道:六道之一,亦名天趣。欲界有六重之天,并色 界无色界之诸天是也。其依处在诸 趣之顶,且身有光明,果报最胜,故谓之天。为有情轮回之道途,故谓之道。趣者所趣向也 。- ]* v& b  J- Y) p; f9 p
 *0人道:六道之一,人界也。人界者,以五戒善因而趣 之道途,曰人道。, b1 H$ x  x4 E1 t
 *1阿修罗道:六道之一,修罗道也。多由睼、慢、疑之三因而生。0 i- N& t7 m) I$ \' |1 m
 *2阿修罗:又作阿须罗,旧称阿修罗。译曰无端,容貌 丑陋之义。又曰无酒,其果报无酒 之义。新称阿素洛。译曰非天,其果报胜似天而非天之义。为常与帝释战斗之神。六道之一 。八部众之一。是属於鬼神之类。
  E* Q/ L  `1 m5 A" P$ [/ b8 m *3畜生:又曰傍生。为畜养之生类,故名畜生。一切之 世人,或为啖食,或者驱使畜养此生。傍生者,言为傍行之生类也。
/ I5 P% C1 [( B1 G0 W3 o  F *4傍生:佛家言畜生曰傍生。上自龙兽禽畜,下及水陆 昆虫,皆是业轮恶趣,非人天之正道,故曰傍生。$ F: Q! X5 _% v
 *5胎生:四生之一。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 D' {# M$ ?4 E) @
 *6卵生:四生之一。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後出生者。
7 n7 q' l; }+ d, t# Z   H10湿生:四生之一。又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 气而受形者。7 A$ B- t5 Z% h. H
   H11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唯依业力而 忽然生起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诸众生皆是也。
7 y6 y8 U( y+ j3 O2 e+ `% r* D   H12地狱:梵语曰那洛迦、泥犁等。译为不乐、可 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 在地下,因谓之地狱。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也。二、近边地狱, 十六游地狱也。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 P# f# ~7 u6 |
 【佛学讲座第七讲】
8 b  x8 W  u. _, n. `' P   宇宙器界概说# g4 I* u$ Z, D" ?$ q
   器界,即指有情众生所依持之国土,和所资用之器物而言,或名器世间,或名器世界。
$ L7 w9 O0 |( V; Z5 P   不论国土和器物,据实言之,都是有情各自之一切种识之所变所缘。然有情之种类繁多, 且境界悬殊,故所变缘之器界,自是多式多样;例如人类所见之江河,饿鬼则见为猛火粪秽 ,天人则见为金银琉璃,而鱼虾则视同烟雾空气。即就人类一道而言,虽以众同分(同类之 性)故,业果相似,所见略同;而随著时地俗情学说之异,其说法亦多不同。所以,古来讲 佛学者於此每多诤论,亦最易致人生疑。
5 d, W2 [" I, y9 g   其实,佛陀说法,旨在令诸有情明了本体之实相,而实相不可诠说,唯随顺各类有情机感 作各种方便导归,故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等。若知佛陀“四悉檀”之施设, 则二千年前在印度之随他意语,与二千年後之俗情学说,有不相符处,自是意料中事,则一 切诤论疑惑,自然冰释。且今日公认之俗情学说,亦非即确立不移之真理;设使佛陀更来示 现,当又是另一番之随他意语。要之,佛陀不论何时何地对何类众生之随他意语,皆为导引 众生悟入实相之方便,此即佛法之微妙殊胜处。/ F+ ?1 K2 w5 ^% x% y7 m; m' n1 H; T
   然则,学佛者只要一味以“圣言量”作依归,深信不疑,而不妨於今日之俗情学说,作适 当之调整会通,自然於“世界悉檀”得欢喜之益,於“各各为人悉檀”得生善之益,於“对 治悉檀”得破惑之益,於“第一义悉檀”得悟入实相之益,而毋须兴疑经、改经之妄动,造 谤佛、谤法之逆罪也。今乃本此原则,略述佛陀对人间所说之器界。
- Y; ]8 Z* [% w6 p7 _* [1 [  甲 器界范围  [$ P% e" c( P) s  N/ ~
   大略言之,约直竖说:一个“世界”*.(指大千系世界),有二十八层 天,如是上下各有 此等世界。约环周言,一个“大千系”世界,为若干小世界所集成,如是环周各有无量“大 千系”世界。
) |: l% W4 u2 b3 R' I   例如吾人所居之大千系世界,名曰“娑婆”(或译索诃,是堪忍义,此土众生,堪忍三毒 烦恼,不忍出离故名)。本来方无定位,姑且以人类俗情,依日、地之关系,假设东、西、 南、北之“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之“四维”,和上、下,共为十方。而如娑婆 世界者,十方各有无量之世界,且一一各有其名。如东方有阿佛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世 界,南方有宝胜佛世界,北方有成就佛世界等。根据华严经世界品所示:有“世界种”名普 照十方炽然光明:分二十重,其中第十三重最中央之世界即吾人所居之娑婆,即有十三佛刹 尘数世界围绕;而如此二十重佛刹之“世界种”者,十方又各有微尘数世界围绕。 其中一一 世界,或净或秽,或大或小,或优或劣,固非一概;而虚空中之器界无量无边,重重无尽, 则可断言。此由今日天文学之发达,推知“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星群”之无尽, 更可相互发明。若有不同者,则後者大部分尚为依推理所作之假定,而前者乃是佛陀依一切 种智亲证之现量耳。
3 }8 I& r/ ~  Y1 ]3 k: g+ M/ E   今为进一步明了世界组织之概况,乃就近取譬,即以娑婆世界为例,本诸经论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一 略引。
3 t* I% o7 t0 H  乙 娑婆三界组织略说
( y; a; v+ Z1 x5 j   先约直竖言:二十八层计分三界:初为“欲界”有六层天,依次为:四 王天、忉利天、夜 摩天(时分天)、兜率天(知足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据经上言,四王天居须弥山腰,忉 利天居须弥山顶,五趣杂居众生则居须弥山下之诸星球上,而总为欲界范围。此界众生,皆 有男女、饮食之欲;世间书上亦云“食色,性也”,故名欲界。中为“色界”,包括四禅 */十八层天,即初禅*0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1三天:少光天、无量光 天、光净天。三禅*2三天:少净天、遍净天、无量净天。四禅*3九天:无云天、福生天 、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此范围众生,具诸禅定 ,虽有身器形色,由业果化生,无有男女阴阳性别,但以禅悦滋养身心,已无男女饮食之欲 ,故名色界。顶为“无色界”,包括四层天,曰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 想非非想处天。此范围众生,依四空定,不但无男女饮食之欲,亦无业果所生身器诸形色( 只有空果色),故名无色界。须知,前二界有形器,无色界无形器,无形器者即如虚空,遍 於前二界中,统为娑婆三界。此之三界,即为六道凡夫所居,生死流转,秽恶充满,故法华 经喻为火宅*4,为不安稳处也。2 {  L9 \2 v2 h
   次约环周言:一苏迷卢系,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山外围绕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四围 有一大铁围山;其中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并八中洲 *5,数百小洲等集合而成。) T* m/ n6 m1 t4 W" C8 G0 n
   若以今日俗情学说会通,经论所称部洲,实指虚空中之星球而言,而吾人所居之南瞻部 洲,亦即指地球而言。(约地球言,四周是海,中间是陆地,甚符“洲”字之义。)而俱舍论 上所说苏迷卢系,亦如今之所称“太阳系”。而所谓七重金山,似即指星球运转之轨道言( 以地球人,见日星等,皆仰望而见,仰望之中,似从下而至上,轮轨层积,故喻之山);七 重香水海,又似即指轨道与轨道间之空气以太言。而此苏迷卢系,乃为日之光热摄力所及, 亦即为忉利天管辖范围。过此以往,则非日之光热摄力所及,已非地居天,而属空居天矣。: p/ v5 B) i' p1 u
   由忉利天而外,器界范围乃层层倍高倍广增加;譬如倍高倍广有夜摩天器界,乃至倍高倍 广有初禅天之器界;如是上上倍增,至大梵天遂为“一小世界”之范围。而合一千小世界, 复倍倍高广,上至二禅天,曰“小千世界”。而合一千小千世界,复倍倍高广,上至三禅天 ,名“中千世界”。又合一千中千世界,复倍部高广,上至四禅天,名“大千世界”。因一 大千世界,是积小千、中千、大千等三千而成,故又名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为色究竟天之大 自在天之领土,亦为一佛教化之域,故曰一佛土。统计应有百亿太阳,即有百亿苏迷卢系也 。今之娑婆,即释迦牟尼佛教化之世界,而在华藏世界中,仅为一世界种中之一世界,二十 重中,居於第十三重也。: e7 [# z2 A" B3 ?3 b
  丙 万物归纳六类
1 _* _( {& Y9 z+ X/ @& Q; S   上已言有情依持之国土,而在国土之上,又有甚多有情所资用之万物, 以供有情衣、食、住、行、康、乐等用者,亦自属器界范围。
5 W( [% F, X) F  c+ d' W   今统收万物,不外六大种类:一者色尘,即眼识所缘之一切形色境界;二者声尘,即耳 识所缘之一切声音境界;三者香尘,即鼻识所缘之一切气味境界;四者味尘,即舌识所缘之 酸、甜、苦、辣等境界;五者触尘,即身识所缘之冷、暖、滑、涩等境界;六者法尘,指意 识所缘之前五识落谢影子等。
: Q5 e) x  B4 Y* E# y   此六类境界,皆名尘者,尘是染污意,此六种境,能由六根入身染污净心;亦名六妄,指 为凡夫所攀缘之迷妄境界;亦名六贼,即以六根为媒,能劫吾人本性中之功德法财*6也。 盖因“心本不生,因境有”,例如眼之见於色尘,以不知因缘性空,遂执为实我实法,而起 贪睼痴烦恼,此即染污净心,劫功德财也。色尘如此,馀尘可知 。
% O2 ?  f# l- g! _0 A- O   呜呼!颠倒之凡夫,因迷惑之识,既自变此国土以居、自变此六尘H10以用,亦复 因此国土六尘而又起惑造业受苦,而犹不自知,俗云:作茧自缚者,宁非吾人之谓耶?
$ Y- w: p3 _( p. l4 d% i  丁、人生宇宙略结
* y# V8 k2 ^" ~# V* Z& g! X" {   如上,第四篇讲当前之人生,第五篇讲三际之人生,第六篇讲有情之宇 宙,第七篇讲器界之宇宙。合此即是佛陀描述六道众生之人生观与宇宙观之实况。0 i: t$ P( b+ U; z* n# }! M
   然此并非吾人正常之人生,亦非正常之宇宙。实言之,但因吾人有烦恼障故感此痛苦之 人生,因有所知障故感此缠缚之宇宙;而吾人学佛目的,即为另求一极乐正常之人生与一自 在正常之宇宙,此固须投以佛陀之法药,然投药之前,须先知病;上来四讲只是佛陀之说病 ,吾人却不可误会为佛陀故作悲观之谈论也。
7 r5 L" C: A1 d" X# ~   【注解】! X/ Q7 H" N2 G
 *.世界:世为迁流之义,谓过现未时之迁行也。(又有 破坏,覆真之义)。界谓具东西南北 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曰世间。间为间隔之义,世之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 谓之世间。世间大要有二种: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
8 r* k0 f" r+ ^: n */禅: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 译曰静虑。属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 。今於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於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 惟修。成就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为一种定心之法。# h$ @1 H  q7 ?* h; c# N/ U/ m
 *0初禅: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 辅、大梵三天。此 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乐受,与眼耳身三识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3 H0 l: ~1 J1 c+ L: r *1二禅: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 量光、光音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0 O. E3 s: f9 r2 b% `
 *2三禅: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 量净、遍净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
* h/ W0 X0 F" N  [ *3四禅:此天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 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九天。! _# k9 z3 m+ M4 d5 `4 u* b
 *4三界火宅:三界之生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如火宅也。法华经譬喻品 曰:“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7 l4 q& m8 y4 f5 b
 *5八中洲: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名略之。
2 ^" _- L+ S; \  _* T; ] *6法财:法能利润如财,谓之法财。% }$ w( t7 z5 r: r0 ~
   H10六尘:尘者染污之意。色、声、香、味、触、 法之六境,由眼等六根入身之染污净心者,故谓之尘。
$ I7 K7 V! a9 ^0 o4 p, [; ?& J 【佛学讲座第八讲】5 N( e* Q( g% R) r
   内容设施梗概
6 S. z9 @% t7 r: F: {$ | 此篇讲佛学内容,专指对治众生烦恼的法药言。 佛是医王,为度众生,在这一代时教中, 曾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後由阿难尊者等诸大弟子结集经典,共三藏十二部,部 帙浩繁,今且寻其设施*.法门的用意,略述梗概*/。! s) a; p  y. a6 e& V& w0 D3 W
  甲、佛法总纲
5 H, V4 ~& q2 y0 a$ L* E   佛陀法药,广之虽有八万四千,约之则不外三大纲领,曰戒定慧,此名 三无漏学*0;以 能断烦恼,能了生死,故称无漏(漏喻烦恼)。这可说是佛法*1的本体,若离此三,则非真 正佛法。! [- v8 `, O) |( n; i7 W( b4 u9 H
   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修学佛法,则需持佛戒律,这是学佛的根本。因为 持戒,才能防非止恶,清净三业。三藏经典中,律*2藏即属於戒学,故曰“律规三业”, 规范三业,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与勒令,禁止是消极的去恶,勒令是积极的为善,所以戒 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 A  v# r1 n" t+ ]) o, c& x. D   定*3即禅定。禅是梵语“禅那”省称,定是梵语“三昧”译名。禅定要义,在於息虑静 缘,内须不打妄想,外要不乱攀缘,这却是入道的枢纽。三藏*4经典中,经*5藏即属於 定学,故曰“经诠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发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扰动 则混浊不清,静寂则光明映照,众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1 N. t; d9 j7 J, u9 A   慧即智慧。智是决断,慧是简择。这是学佛最终目的,开发智慧,就能去惑证理,所谓破 诸烦恼,证真实理。三藏经典中,论*6藏即属於慧学,故曰“论辨邪正”,辨析邪正,最 能开发智慧。然智有实智、权智,达真实理是实智,用之权巧摄众是权智,所以慧也包括一 切的权智H10。% ?7 ~' Y5 w7 v* `% e
   须知,三学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後有定,若能入定自然开慧。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7 `/ u, M2 g- C% D2 R# q4 r) ?& N* ]. F
  乙、佛法大意
5 F, L5 G) v1 L6 J% z/ t3 n) D   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z6 J' n) d& P9 m- w. `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说 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於 “自净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而禅定正是清净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净意 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1经云:“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
! r7 U" z9 G6 h2 }- h3 r# N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 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案,对於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y! R  F2 C3 C( v2 p
  丙、二门并修
- i: E/ A/ ~6 |1 G! {/ w1 O   至於学佛之人,想要明体而达用(体是戒定慧三学,用是诸恶莫作三句) ,则须讲究 “解行”并进。解是解了教理,行是如理修行;一者如目,一者如足,必须二门互相资助。, z' X- V7 X) x5 j
   解门有二:(一)是阅藏,广阅三藏教典,此在博学多闻。(二)是研宗,天台、贤首、三论 、唯识,择其一宗,加以研究,此求专精深入。* S, J! X: c" B) ]2 d' e% e# s! S
   行门分四:(一)是律宗,遵照佛制,净除身口意恶业的方法。(二)是禅宗,主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三)是净宗,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西方净土的方法。( 四)是密宗,采取手结印、口念咒、意观想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方法。
, K6 }; B# c7 @5 f& q- `, _   二门之中,解理不妨广求多闻,行持则必专修一法。故昔有主禅净双修者,古德谓必深了 实相以後方可,否则恐致禅净俱破,初学者又不可不知。
! b2 o, z1 j8 v& s/ R   但是,一佛出世,随著道法的讹替,人根的转变,概分正法、像法、末法H11三时 期,而法门修行的机宜,则自不一。根据经典,初正法时期,约五百年(一说千年),佛之法 仪未改,有教有行,亦有证H12果,此时持律堪可成就。次像法时期,约一千年,佛 之法仪不行,而像似之佛法行,虽有教有行而无证者,此时则须加修禅定成就。後末法时期 ,约一万年,佛法衰微,有教而无行,此时唯依净土成就。故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 ,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则,吾人今距佛灭度,已逾二千多年,其末法之时 乎!修净土之机乎!/ b* a- [9 V! |' [
   【注解】( ?* K' S7 e( N4 a! d, O. ]2 f
 *.设施:规画施行也。
( b9 x8 b/ o, g8 g */梗概:大略也。
8 [. G. g4 b0 M  S' D4 p/ C7 D" ~ *0三无漏学:学佛人可通学者有三。一、戒学,戒者禁成 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 。二、定学,定者禅定也,能使静虑澄心者。三、慧学、慧者智慧也,观达真理而断妄惑者 。戒学者律藏之所诠。定学者,经藏之所诠。慧学者,论藏之所诠。依戒而资定,依定而发 慧,依慧而证理断惑。因位之修学,过此三者,果上则无学也。4 \; o6 \0 y- m. b
 *1佛法:佛所说之法。八万四千之法藏是也。又佛所得之 法,法界之真理是也,又佛所知之法名佛法,一切诸法及佛法也。1 C# J* H0 ^; K6 c- i1 Q
 *2律:梵语优婆罗叉。有二解。一就教论,诠量名律。二 、就行辨调伏名律。# y1 _. N9 \! x3 E  {: W
 *3定:定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动曰定。
4 X! Z$ D$ O3 q  r% [1 g( n; G/ @ *4三藏:经律论也。此三者各包藏文义,故名三藏。经说 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
" l, Y) y( J' r *5经:梵语修多罗之译意,又曰契经。三藏之一。即佛所 说之教法也。契经者契谓契理契 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贯穿谓贯穿诸法,摄化谓摄化众生)。
% W. @) _/ B! Q: t *6论:佛自论议问答而辨理也。而佛弟子论佛语,议法相 ,与佛相应者,亦名论。
4 D1 e3 J' n' c/ D   H10权智:达於诸法之实相,为如来之实智,达於其 权法之差别,为如来之权智。实 智者体也。权智者用也。如来成佛之本体,在於实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於权智。
' r8 Y) u' W( s+ p3 f' p   H11正像末: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为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立正法、 像法、末法之三。一、正法,正 者即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佛灭度後一千年 间为正法期。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 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正法後一千年间为像法期。三、末 法,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像法後一万年间为末法 期。过此末法後,即为灭法时。% @3 z! P2 C, O0 ~9 @5 m
   H12证:无漏之正智,能契合於所缘之真理谓之证。7 l2 _6 E$ ~$ ?* `& S
 【佛学讲座第九讲】+ Z$ L: S  l8 I4 n/ `. d# p
   方便五乘解脱  ]; y& i: T" G8 c" Q( U, \
   上篇佛法内容,譬世药味;此篇方便五乘,譬世药方 。药味性质,须固定而不变;药方轻 重,则随人而开设。佛陀说法宗旨,总为众生解脱*.生死大事;然归元虽无二路,方便 */却分多门,故今且论五乘*0佛法。' g; @4 _  p1 T
  甲 契机施度
7 b$ R' I8 D8 V) D$ W   佛陀教典,称为契经,不但要上契如来之理,而且要下契众生之机。古德云:说法不契机 *1,等於闲言语。故契机与否,尤为要紧。( Z% l- K9 i! J$ e
   众生根机,由宿生栽培之浅深不同,致今生修学之利钝乃异。其钝根者,心思昏昧,有闻 亦多不解;且眼光浅近,只图当前利害;故惟可为说“世间法”,先作方便接引;若与上等 法,将无法接受,所谓中人以下,不可与语上也。其利根者。 心思敏捷,或闻一以知十; 且眼光远大,兼顾过未因果,则须为说“出世间法”,直令究竟度脱;若与下等法,则必不 满其意,所谓中人以上,可与语上也。如是应病与药,契机施度*2,故或种(令种善根)或 熟(令善根成熟)或脱(令究竟解脱),一一皆无空过者也。
3 C0 t. b6 N8 Z) `7 @. U+ f  乙、世间法——人天二乘
" M5 y$ s: c, t7 a6 }$ X/ ^   世间法*3,包括人天二乘。即对钝钝根*4者,为说人乘;对钝利根*5者,为说天 乘。乘者,本是运载之具,如舟车等,今喻指一切佛法,佛法能运载凡夫到圣地,故亦曰乘 。( i; x! f7 D8 A; [9 g" F
   人乘者,譬如校制中幼学之低班,只讲究最基础做人之条件。因彼但知求现世之福报,如 长寿富贵康宁等,故即为说做人道理,教以受持“五戒”*6,站住人格,将来可保不失人 身。
4 ^6 U. y; b0 Q5 D. F7 }   天乘者,譬如校制中幼学之高班,兼论升天之方法。因彼希图胜妙天福,如自然衣食,珍 宝宫殿等,故即为说升天道理,教以实行“十善”,并世间禅定(四禅八定),将来遂可依其 行善禅定之浅深,而趋升高下诸天。
) @0 o5 t4 G: I5 n8 _% ?   须知:在三藏教典中,凡说持戒布施禅定(四禅八定)之法,即为人天乘摄, 此乃佛陀权 为钝根者,免堕三途而设,故不出三界,非真正解脱。甚至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寿虽长达八 万大劫,命终仍复轮回。故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著相布施升天福,譬如箭射虚空,势力尽 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故此只是生灭世间之偷安小果,不可误为究竟法门。
# ^. ?" p( r7 K* j" F( p1 w& j 
  v' v& t" c/ m- T   方便五乘解脱
2 s5 ^" G, p# F) I8 w4 @2 t   佛学十四讲' P5 `) f3 L3 _# t
  丙 出世间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1 Q! W* B* _, Z
   出世间法H10,则指超出三界、永离生死之究竟学问。此又分三 :曰声闻乘、缘觉乘和菩 萨乘。即对小乘根性者,说声闻乘;对中乘根性者,说缘觉乘;对大乘根性者,说菩萨乘。
$ K6 l4 H* m) O& y' W( G   声闻H11乘者,譬如校制之小学:因闻佛之声教,明了苦空无常道理,修“四谛”法 , 断见思惑,而证阿罗汉果,故曰声闻乘。见思惑者,三界内生死根本,分见惑与思惑;见 惑 ,又名见所断惑,是迷理(谛理)之惑,以见道时,见真谛理,能断此惑;思惑,又名修所断 惑,是迷事(事境)之惑,须修道位中,重虑缘真,方断此惑。详分见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 十一品;见惑八十八使,是约十使对三界四谛而论;思惑八十一品,是约贪睼痴慢对三界九 地而论(欲知详细品目,可参明伦一三一期天台教观简介文中所列)。今且略释“十使”名义 ,以助心观:(一)身见:五蕴非我,计我我所。(二)边见:於五蕴身,执断执常。(三)戒取 见:无益苦行,非因计因。(四)见取见:外道得益,非果计果。(五)邪见:不信三宝,拨无 因果。此五执见曰五利使,以惑性锐利,遇境辄生分别,且时刻有之,故曰利使。(六)贪: 心於顺境,而生贪著。(七)睼:心於逆境,而生睼恚。(八)痴:诸法事理,心不明了。(九) 慢:恃已本领,轻凌他人。(十)疑:诸法事理,心不决定。後五种名曰五钝使,以惑性较钝 ,由推前利使而生,如於顺己五见上起贪著、於违已五见上起睼恚等 ,故曰钝使。阿罗汉者 ,声闻乘之极果,含有三义:(一)杀贼义,破身口诸恶,杀尽见思烦恼贼;(二)应供义,断 惑道高,堪受人天供养;(三)无生义,永入涅*1,不复分段生死。须 知声闻之人,但期出苦,为自了汉,无化他志,故为小乘。
& k7 q$ d( O0 h   缘觉乘者,譬如校制之中学;此人根性稍利,禀佛“十二因缘”教法,修道觉悟,断见思 惑,更侵习气,而证辟支佛果,故曰缘觉乘。辟支佛,即译曰缘觉,已如上所说:又曰独觉 ,以生无佛之世,无从闻法,因宿世修学力故,观飞花落叶,而独自悟道者,故称独觉。习 气者,谓烦恼之习惯气分,如器中臭物,物虽除而臭气尚在。故涅*1 经云:“声闻缘觉有烦 恼习气,谓我衣、我钵”,此即见惑之习气;而大智度论中所引“舍利弗之、毕陵伽之慢 、难陀之贪”,则是思惑之习气。须知,缘觉之人,虽不益物,犹能导利部属,故为中乘。
6 @/ o4 i3 R2 l- l/ r   菩萨乘者,譬如校制之大学;此人根性大利,从初发心,即具广大誓愿,修行“六度
2 u$ v5 T3 x' W   H12万行H13”,普度众生,经三大阿僧祗劫,证成佛果,故为大乘。菩萨者,具 云菩 提萨*0,译曰觉有情,以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也。佛果细分有 四:藏教佛果与通教佛 果,但断见思,与声闻缘觉齐;别教佛果,则兼破尘沙,更除十二品无明,远超声缘之上, 圆教佛果,则尽除四十二品无明,而得究竟H14解脱。
$ l1 g8 j/ V$ C) y% c   当知:佛法而曰五乘,或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二乘(大乘、小乘),皆是佛陀方便 施设,其实但一佛乘耳,故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皆堪成佛;然以根性不等,不得已曲为说二说三为五,而无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所以释 尊四十九年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番番调停,次次陶铸,待到法华会上,众生机熟,即为开权显实, 会 三归一,然後一一法皆成佛法。吾人研习佛学,固当洞悉佛陀之真实用意,亦须明白佛陀之 方便办法。下面乃依五乘次第,分别详述其修行法门。
3 Q3 m& }. L$ j' V$ n   【注释】
8 G! r( n$ {% x( H& R *.解说: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 果也。0 ]: d' T# Q& Q) |8 ?# K
 */方便: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谓达於真如之智为般 若,谓通於权道之智为方便。权 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为方便。二、对真实而释,谓究竟之 旨归为真实,假设暂废为方便,故又曰善巧,或曰善权,即入於真实能通之法也。利物有 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又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契於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 I( g) P, H$ Z5 K
 *0五乘:乘者乘载之意,以名行法,乘行人使各到其果位 之意。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五 乘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间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於天上者。三声闻乘 ,乘四谛之行法而到阿罗汉果者。四缘觉乘,乘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萨乘 ,乘六度之行法而上於佛果者。此通途之五乘也。& a' A( N' u4 k$ B1 o! Q0 K
 *1契机:上契佛理,下合众生之根机。1 u& j; Q2 b+ O: f8 k. a
 *2度: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谓之渡。又 梵语波罗密,译曰度,言到彼岸。即度生死海到涅*1岸之义。5 m+ u8 j1 Y4 t+ r5 `
 *3世法:世谛之法,世间之法,因缘生之法,可毁之法, 皆云世法。(世谛为世俗人所知之道理。)
9 i9 z' g& @$ [! }0 F" ]# N) i" F *4钝根:愚钝之根机,不堪成就佛道者。! ~- O: P9 K8 m+ D! E5 r
 *5利根:锐利之根机,能速疾成就佛道者。
1 \( v8 a; M3 Q% s% G: Q *6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
7 S) l; N) M% j   H10出世:超出世间,入於涅*1,谓之出世。出世间法则为出离有为迷界之法。0 ]6 r, a5 |* ~, K
   H11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 谛之理,断见思惑而入於涅*1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
0 V1 r; ?% \7 j" `/ f% V# H   H12六度:六波罗密也。一、布施、二、持戒、三、 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详如十二表)。
( L7 U+ {3 w' l0 U! u2 W   H13万行:一切之修行也。
  d% Q& b7 I$ m% S& A- H* s   H14究竟:事理之至极也。
$ K1 f$ w0 N) j1 p 【佛学讲座第十讲】" e5 i- i$ H6 i% Z$ [7 _
   五戒十善
4 }3 y9 t* a$ _6 V0 s7 b   五乘佛法,上篇只是总标纲领名称,此篇以下,则为 别明条目内容。人天二乘,虽属世法 ,却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础;譬如今日幼教(如上篇喻),固未正式入学,已为所有大中小学 教育的根本,故先为说“五戒”和“十善”。
7 Z, O$ j6 Z  Y  d  甲、五戒, N! I8 l: d! t
   佛陀制戒,旨在防非止恶。众生业缘,作善则升,造恶乃堕:而一切恶 中,此五为重,是三途因;是故,要保人身,五戒为急。+ ~. u# g! e) {
 (一)不杀生 生指众生,固非仅限人道一类;凡有情识 ,不论大小贵贱,莫不宝爱自己生 命,故蚊虻蝼蚁,亦皆偷生;杀则夺其生命,毁他正报,其业最重。然佛法根本教义,就在 慈悲二字,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既杀物命,慈悲何有?故一切戒中,不杀为首。' j) {: S- m( x& Y9 Z
   学佛之人,知一切众生,尘点劫来,往返六道,皆曾互为父母眷属;且知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皆当成佛。经云:一切众生,皆我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故不可杀,亦不当杀也 。. Z/ F4 ?' F0 T: b, T$ Y$ M
   世上杀业重者,多由世人贪恣口腹之欲。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 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古德亦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 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是故,学佛之人,思绝杀业根源,都倡戒杀茹素;所谓: 一日不食肉,天下杀业无我分,能不勉哉!5 z, i" C3 E! G3 i# [
   其实,不但佛家主张戒杀,儒家亦然。故孔子讲仁,又曰胜残去杀,礼教启蛰不杀,而诗 称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此即戒杀之训也。5 I6 Y1 l/ [' c; Q' r, U6 Q" x0 o0 X
 (二)不偷盗 偷盗曰不与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有,一毫莫取;若不与而取, 则侵人依报,即为偷盗。是故,学佛之人,必须素位而行,自食其力;居官则守廉洁,不贪 分外之财;经商则讲信实,不取秤两之巧。乃至公家一墨一纸,不挪个人私用;路拾半丝半 缕,尽付官府招领。
! H" i5 S8 H4 H4 U% r& h2 E$ O   然则,佛家戒盗,亦即儒家倡义。义者宜也,分外之财,固非所宜,孔子曰见利思义。其 为戒盗,固毋须言。. g0 _6 g; _+ _: {& R
 (三)不邪淫 男女交媾,谓之淫欲,此是三界轮回生死 根本,故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 淫欲而正性命。若出家众,志在断欲证果,为人天师,其戒则曰不淫,乃一切淫事,皆所不 许。若在家众,则为传续祖宗香烟,夫妇结婚,是人之大伦,固所许也;正式夫妇以外行淫 ,即为邪淫,则所不许。
2 o) |! X0 B2 n: o* m/ {/ K   须知,行邪淫者,坏乱人伦,即以人身行畜生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必变畜生也。且邪 淫之人,所生儿女,禀其气分,亦必不能贞洁;故淫人妻女者,人亦淫其妻女,因果如此, 宁不戒哉?
( p& ]# F' m- P/ `3 s0 g   是故,诗首关睢之篇,且多斥不好德而好美色,而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儒家 亦戒邪淫也。. W9 k/ d. T9 d1 O- P/ O4 v
 (四)不妄语 以欺诳心,说不实话,谓之妄语,此乃造 一切恶业之前锋。然於有说无,於 无说有,君子尚且不耻;若学佛人,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造无间罪,更所不许 。1 z' y! ~+ N$ X, R& {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又曰:民无信不立。是儒亦戒妄语也。
; @! Q9 E3 U0 o- s( A (五)不饮酒 酒能乱性,令人昏醉无智,因而增过造恶 ,譬如昔有一人,独居饮酒,忽见 邻鸡,遂杀而下酒,邻女来找,诳称未见,因起染心,强而奸之。如是四罪并犯,故不许饮 。礼制一饮百拜,孔子曰:饮不至醉。是儒亦戒饮酒也。然则,佛家之五戒,亦即儒家之五 常(仁义礼智信),乃人伦之常道;是故,无论学佛与否,受戒也未,皆当适守也。$ A. x$ {/ l5 ~& K* `1 {
   须知,五戒之中,前四为性戒(性者,定也不改为义)佛未出世,本自有之,无论受与不受 ,犯则有罪,现受王难,死报三途。第五为遮戒(遮者止也制止不作),饮酒之性,固属无罪 ,却能犯馀戒,故佛特遮止之;已受戒者,饮则咽咽是罪,未受者无罪。3 m/ a* J* n' z
   复次,守此五戒,详细又有开、遮、持、犯之不同。开者,许其作也;遮者,禁止去作, 持者,守住不失;犯者,违犯不守。戒律中乃为说明何事当开?(譬如世尊为救商贾而杀生, 因保野兔而妄语)何戒属遮?云何奉持?乃至犯戒轻重、忏悔之法等,可见持戒非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亦不呆 板也。
5 ~6 s/ z) |: g  乙、十善8 ?/ U' w5 u, o" H; G/ u7 g% j& R
   十善是十条善业。佛陀教训,无非劝人戒恶修善;而一切善恶诸事,归 纳起来,不外此十 条,这包括身有三、口有四、意有三,犯之则为恶,守之则为善。此与五戒不同者,五戒只 重身口二业,十善则兼重身口意三业也。
  q- ?# P! @7 l   身三业者,(一)不杀生:杀生指直接或间接杀害一切物命。(二)不偷盗:指检取非本分应 得之财物。(三)不邪淫:凡正式夫妇以外行淫,乃至正式夫妇,而不论时间、不管地处行淫 ,皆为邪淫。但能约身如绳,不犯此三,就能使身业清净;若进而能放生布施,修持梵行, 其功德更大。8 s- R+ o/ ~; }% l7 p
   口四业者,(一)不妄言:说话虚假,蒙骗众生,即是妄语。(二)不恶口:说话粗暴,咒骂 对方,即是恶口。(三)不两舌:两方挑拨,搬弄是非,即是两舌。(四)不绮语:邪僻秽语, 令心淫荡,即是绮语。但能守口如瓶,不犯此四,就能使口业清净。若进而能以诚实语、柔 软语、和诤语、质直语待人接物,规过劝善,其功德更大。) K: a; K4 z9 r( {( x! `  D; o: Q; j
   意三业者,(一)不贪:贪是贪爱五欲,迷恋不舍。(二)不睼:睼是少不随意,便生怨恨。 (三)不痴:痴是迷惑颠倒,不信因果。但能防意如城,不犯此三,自能令意业清净;若进 而观身不净,心生慈悲,解因缘法,其功德更大。1 U& V2 \5 z0 m  d  y
  丙、应辨" I% H; H2 W# `# r
   粗略说来,固然持五戒之因,将来就可得人身之果;修十善之因,将 来就可得升天之果。 详细辨之,因果并不如此简单,盖造因中有真伪(真,是真心戒恶修善。伪,是假装别有企 图)、有纯杂(纯,是纯粹求法。杂,是夹杂名利),有大小(大,是大菩提心,广度众生。小 ,是狭小心量,做自了汉。)乃至互相转变(如先真转伪或由大变小)种种不同;故感果上就 有正报之寿夭美丑智愚贤不肖,依报之贫富贵贱种种享受千差万别。楞严经云: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学佛之人,能不慎哉!5 E% [! q' F1 a; g. S9 X0 O1 \  `
   再者,造恶固有罪过,作善则有功德。然功德分有漏*.和无漏两种。若持戒修善,只知著 相*/求福*0,欲图将来人天果报,便是有漏功德;此则享福既尽,仍复轮回,不了生死;若 能三轮观空,离相*1去障*2,则成无漏功德,将来就可断惑证真,究竟解脱。若是学佛之 人,既能严持五戒,策修十善,又知念佛回向往生,则现在即是娑婆之正人君子,将来定是 乐邦之上善菩萨也。/ _7 z1 L5 X+ W, [2 f
   【注解】/ j, f: ]8 h5 U9 C1 r- }
 *.漏:烦恼之异名也。漏为流注漏泄之义,三界之有情, 由眼耳等疮门,日夜流注漏泄 烦恼而不止,故名漏。又烦恼现行,使心连注流散而不绝,故名漏。烦恼如漏器漏舍也。又 漏失之义,烦恼漏失正道,故名。又烦恼使人漏落於生死,故名。
& S. ~3 |8 ]5 r( Y' h. O* Q */著相:心情缠绵於事物而不离,谓之著。著相即执著於 相而不离也。" |% F! V5 A2 `' l. h
 *0福:吉事如富贵寿考统称曰福。
8 \. N0 y0 d+ g( i! U# Y: `# o8 R! C *1离相:言离一切有为相也。
3 W, T6 G  H' u1 F$ b/ {: A *2障:烦恼之异名。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0 R) N( o$ [* t3 R1 a5 t# d3 C
 【佛学讲座第十一讲】$ ]$ m( l" l1 ^3 c) Y* @1 x
   四谛十二因缘9 j# K, M5 O# m2 S. t4 z8 |
  次说声闻乘的四谛法,和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
, q& _8 ~' x. D$ M3 b  甲、四谛
: X, t" B3 h' E/ ]   言四谛者,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因这四法,自性不虚,皆悉审 实,故称为 谛。这是圣者所悟的真理,吾人依之而修,可以超凡入圣,故又名四圣谛。下面分别解释:
3 ^$ `) x- N4 N. P   一、苦谛:苦是逼迫性,痛恼之义,这是指众生的身心 (正报)和国土环境(依报)。三界众生 ,依业受报,虽有不同的身心环境,却都常为种种痛苦所逼恼,故说是苦谛。法华经云:“ 三界无安,众苦充满。”详如第四讲,有三苦八苦等;再简单说,缠身的有老病死苦,扰心 的有贪睼痴慢苦,外界有天灾人祸苦,死后有堕落恶趣苦。总言之, 吾人生此五浊恶世中, 其所感受,不论正报依报,都是忧患的、束缚的、逼迫的、苦恼的、无常的,所以说为苦谛 。这是三界生死的果报。% _. O5 [1 H) ]9 G& o3 _& O9 D
   二、集谛:集是招感性,招集之义,这是指众生的见思二惑 。因为众生自心所起的见思烦 恼,能驱使妄造一切恶业,而依业受报,自然招集来无尽的生死等苦,所以说为集谛。经云 :“惑*.与业俱,能招生死。”见思二惑,已在第九讲中详明;细分之,见惑有八十八使, 思惑有八十一品。这是三界生死的根源。
! o1 ^% ~7 _1 L2 D" [   三、灭谛:灭是可证性,灭无之义,这是指小乘所证的涅*1。因为声闻圣者,只要证到涅 *1的果位,就已灭尽一切烦恼惑业,永无生死的痛苦,所以说为灭谛 。涅*1有两种:一是有 馀依涅*1,指三界惑业,虽已断尽,而寿命未到,尚留报身者。二是 无馀依涅*1,指惑业断尽,又舍报身者。这是了脱生死的圣果。  \/ E$ {% _' }2 n, ~# T
   四、道谛:道是可修性,能通之义,这是指小乘的正助道法 。因为依此道法,正助双修, 即能从生死凡地通至涅*1圣地,所以说为道谛。正助道法,略则戒定 慧,广则三十七道品。这是了脱生死*/的办法。+ P. o3 ?( \( Y& M/ k: A! d
   综观四谛的道理,无非在说明世间的有漏因果和出世间的无漏因果。苦谛是世间生死的苦 果,集谛是世间生死的苦因;灭谛是出世间解脱的乐果,道谛是出世间解脱的乐因。凡夫若 无贪等集因,怎会招来生死的苦果;圣者若非精修道法之因,安得涅*1寂灭之果。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可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3 _/ a/ C1 K$ f6 [1 N& U7 j
   如果依照四谛的顺序,应当先因後果,谓之“集苦道灭”,现在却先果後因,说成“苦集 灭 道”,何以如此?原来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为容易化 导起见,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说业因,教他断集;继之,又先示涅*1*0乐相,令彼 欣慕,後教道法,使他修持。目的要使小机的众生,能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已。' ?. H" f5 @  t/ A; e. b1 }
   根据教史记载,四谛之法,是佛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对五比丘等所说。当时共说三次 ,称为“三转法轮”;这是表示佛之说法,能以摧毁众生的烦恼,碾平众生的心地,运载众 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喻如车轮之运转,故称转法轮。一为示转:讲“此是苦,逼迫性; 此 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是佛对上根之人,直接开示四谛的 真相,令其一闻即悟。二为劝转:讲“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 ;此是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汝应修”。这是佛对中根之人,初次听法,不能直下承当,因此重为警省劝修, 使其信受奉行。三为证转:谓“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 道,我已修”。这是佛对下根之人,一再不能信解,遂引己为证,以明非虚,使其破除疑虑 。' @2 j7 P9 q' M
  乙、十二因缘* G! u! S2 T/ J0 o, U( `
   言十二因缘者,即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生、老死共十二 有支,(意义已在第五讲中说明)这是一切众生涉历三界轮回生死的由来。缘觉乘人即依此法 门修行,觉悟无生之理,而证道果,名辟支佛。& S) |( p, B- v1 j. o( r8 w' k* }
   其实,缘觉十二因缘法的内容,与声闻的四谛法相同,但在名相上有开合之异而已。云何 开合?谓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为集谛,而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合为苦谛。观十二因缘之智,即是道谛;灭除十二因缘,即是灭谛。既是内容相同,何故重 说?这是为机宜不同的关系。比较言之,声闻根钝,故佛略说四谛法;缘觉根利,故佛详开 十二因缘法。然则,云何观修十二因缘法?原来,十二因缘有流转门*1、还灭门*2两种。缘 觉之人,於此二门,逆顺进研,因知因缘和合,诸法有生;因缘别离,诸法有灭;由观此因 缘生灭,了知万法皆空,而证得真谛之理。下面将此二门分别解释:  _3 g5 y2 ~2 Y6 a, `4 ~
   先说流转门:这在说明六道凡夫轮回生死的相状;凡夫之生死无尽,犹如水之流动不息、 轮之旋转不止,故称流转生死门。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 缘 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依次说明:因有过去“无明 ”不觉之烦恼所使,迷於声色货利中,处处颠倒取著,因而做出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来; 既有过去所造业因,自然要牵引第八“识”总报主去投胎受报;有了业识投胎,自然组成“ 名色”之体形。有了形体,自然渐备“六根”。既有六根,自然能与外境接“触”;接触之 後,自是对顺逆境而感苦乐之“受”;既有苦乐感受,自要发生“爱”憎之心;既生贪爱, 渐渐就会开展欲望心,於是广为追求妄“取”;既是妄取造作,自然“有”生死之因, 要受业力支配;既有现在业因,自然未来要往六道中受“生”;既有生命,自然由“老”至 “死”,不免种种忧悲苦恼。如是辗转,依因感果,果上复造因,因果不昧,轮回无穷。
" v! S% L$ J. J. V; K   次说还灭门:这是指示圣者解脱生死之法门;圣者只要依法修行,最後就能灭除烦恼生死 ,还归涅*1真性,故称为还灭涅*1门。所谓“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 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略为解释:因为探讨生死的根源,所以会有“老死”之苦,则 是由於投“生”之故;而所以会来投生,则是由於所造业“有”之故;如是步步逆推,乃至 所以会妄作善恶业“行”,则是因有无始“无明”之故。所以要想无复“老死”,则当不去 受“生”;而要不受生,则当不造“业”;要无业有,当不妄“取”;如是乃至要无诸“行 ”,则当破除“无明”烦恼。故知无明烦恼,是生死根本,譬如擒贼须先擒王,又如伐树先 斩树根;一旦无明灭除,则行随著灭除;而行一灭则识亦随灭;乃至不去投生,则自无老死 忧悲苦恼。这即是还灭门的道理。5 }. c+ t* W7 n) z: Y  K
  丙、三界迷谛
! n/ {+ c  Z$ L   按三界内之凡夫外道,皆有无明烦恼,故不了真谛之理(亦是不明四 谛道理),而有 轮回生死。此界内之无明,专指见思惑言;不论声闻缘觉,皆由断此见思二惑,而证道果。
! N9 J1 O9 W6 K' _+ k   其声闻圣者,依四谛法修行,渐断见思二惑,故其果位,依断惑之浅深,共分四阶段:( 一)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用八忍八智之无漏十六心顿断三界八十 八使见惑尽。从此不坠恶道,任运七番生死,而证阿罗汉果。(二)二果“斯陀含”,译为一 来, 又进断欲界九品思惑之前六品,因尚有後三品未断,必须还到欲界来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三)三果“阿那含”,译为不来,已进断欲界後三品思惑尽;既无欲界烦恼之因,则无欲界 生死之果,故不再来欲界中受生;而居色界第四禅之五不还天中,专志用功,以进断上二界 思惑,名为不来。(四)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三果圣人又断上二界思惑七十二品尽, 到此见思二惑都已断尽;生死之因既无,生死之果自亡,故永不再受三界生死,名为无生。 经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此即是小乘之极果。
4 A& ]# z+ D/ c5 l4 T! h   若是缘觉圣者,则依十二因缘法逆顺观行,顿断见思二惑,所以不另分列果位。且声闻缘 觉,虽是同断见思,同证偏真;但声闻根钝,只断正使,不侵习气,譬如烧木成炭,尚留馀 烬;而缘觉根利,非但正使,兼断习气,譬如烧炭灰,更无馀烬。
4 S# h+ ~8 h; I+ E. S& w; D" r   关於烦恼习气,兹举二公案为证。大论云:“舍利弗往昔为蛇,曾害国王,医人收蛇,令 吸毒气,若不吸者,即须入火。蛇思了云:我毒已放,云何更吸,即入火死。以由善恶不相 妨故,故得圣果。”这就是舍利弗犹有睼之习气。又“毕陵伽一日渡 河,因其水急,叱曰: 小婢驻流。河神诣佛白言:毕陵慢我。佛令忏悔。毕陵唤云:“小婢来,我与汝忏悔。众笑 忏而更骂。”原来毕陵伽五百世曾作 婆罗门,又见河神宿生曾为己婢,所以开口闭口仍然不忘高傲口气,此即是毕陵伽犹有慢之 习气。当知,舍利弗和毕陵伽,皆是佛之大弟子,早断见思烦恼,而其习气尚且今生未了, 可见断惑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啊!
- _' n4 U, J/ A  S( Z) M   【注解】
, t4 e4 K7 P4 R7 k- Q *.惑:迷妄之心,迷於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贪睼等烦恼之总名。/ C4 O6 W/ w4 A  \1 H
 */生死: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
3 v+ d4 F) [% ^/ V: I& S- H) F *0涅*1:为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即解 脱安稳的境地)。译为灭,灭者灭烦恼故,灭生死故。
4 M! ?* p3 j! J8 l0 x% G5 l1 z% _  x *1流转门:对还灭门之语。无始以来,无明烦恼,作善恶之业 ,感 苦乐之果,即惑业苦次第缘之迷之因果也。四谛中苦集二谛为流转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灭道二谛为还灭门。- _/ i4 j3 a  Q2 c6 V
 *2还灭门:对於流转而言。灭者涅*1也 。造业受生死之果,谓之流转而修道证涅*1谓之还灭。- ^  E' f2 h) Z! o/ Q) f/ \1 u. N: x
 【佛学讲座第十二讲】
2 q* u% E6 n; R% m7 B   六度万行
% X- l. c- S& V7 g+ L8 \5 b 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止是世法,不了生死;声缘二乘 ,虽为出世间法,却惟自了,未能度众,仍非究竟;真能上弘下化,广度群生,悲智双运,福慧齐修 ,圆满佛果的,就是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之法,这也才是佛陀说法之真正本义。* P0 L( q; t1 ?- O- ?/ j
   六度,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法门。度,梵语波罗蜜,新译为到 彼岸,谓行此六法,能令众生,度生死流,到涅*1岸。本来,行菩萨 道,就是志在利益众生 ,圆满佛果,固当统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若略则约为“六度”,广则总摄“万行”。分别 解说如下:
$ F9 m7 _) t- a+ R! E0 o  甲、六度
. M' d; A- A- e1 I% E+ W5 v1 X   一、布施度 梵语檀那,此云布施,谓布己所有,施与 众生。所谓未成佛道,先结法缘;是故,菩萨利益众生,檀那为先。
* j- W# ]( g7 |   略分三种:(一)财物布施,指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乃至妻子身命,一切所有内外之财 ,能施与所需的众生,称为财物布施。譬如释尊往昔投身饲虎、代鸽喂鹰。这可以资助众生 的身命。(二)诸法布施,将自己从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学世出世法,以清净心,为人演 说,是为诸法布施。譬如孔子讲学,释尊说法。这可以资助众生的慧命。法华经云:诸供养 中,法供养最。故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 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三)无畏布施,指对遭遇灾难危苦心生恐怖者,能为解除,使得无 畏,是为无畏布施。譬如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故世号为施无畏者。这可以资助众生的心安 。
, a& Z0 P8 _& I7 ~, j4 X* s2 w4 Y" I   约功德言,能行布施,即可除怨,盖行施就是广结善缘,故自然无怨;否则,一家饱暖千 家怨,财聚则民散,不免结恶缘。且行施者,并不致因而缺乏;老子云: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四十二章经云: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 炬如故,福亦如之。/ v! @/ v# ~5 A' l1 b3 F
   约对治烦恼言,则可去除贪悭之障。贪是求其所无,悭是吝己所有,此是烦恼障之根本; 行布施法,能破除之。昔释尊说法,有持花供佛者,佛令放下,其人既置花已,佛仍令放下 ,其人不解,佛言:放下汝之烦恼。世间之人,屡贪著五欲六尘,故缠缚三界;果然看破放 下,自可自在解脱。
* B3 Y$ A+ Q. u& H9 e, S5 D2 Z   凡学佛者,人人皆可随分随力而行布施,有钱者固可出钱,无钱者亦可出力,无力者但见 他行善,出口赞叹,乃至念念发心随喜功德,岂不也是方便布施?$ n4 V! J" N) ^' ~* x, O
   二、持戒度 梵语尸罗,此翻为戒。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 聚净戒。戒乃正顺解脱之本, 遗教经云:於佛灭後,当尊重波罗提木叉。菩萨之人,既已布施一切,舍欲出家,当受菩萨 戒法,故列在次。% v, ~. p1 C: B& w" c: l
   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律是律法,仪是仪则;所制律法,以防遏过非,因而立身之仪 则,称为律仪。此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之戒律,重在止恶防非。(二)摄善 法戒,指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重在修习善法*.。(三)饶益有情戒,指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 者,重在化度众生。! G3 U& [" Z: `7 A( ]* H
   约功德言,能持戒者,当下即得清凉(尸罗又翻清凉)将来必获解脱(波罗提木叉即翻解脱) 。世间凡夫,三业多恶,所以身心热恼,生死疲劳;菩萨持戒,三业清净,故得清凉;断烦 恼惑,故获解脱。3 w& r1 O6 P4 Q+ ?9 X" e
   约对治言,则可去除恶业*/之障。经云: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 而戒正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能止身口意三业之恶。
: f/ V! F" ~. W& D: U   佛言:佛在世间,以佛为师。佛不在时,以戒为师。是故,学佛之人,应当尊重严持戒律。昔释迦尊为须陀摩王 时,为持不妄语戒,遂以身殉,故得圆满六度之行。而波罗脂国之二比丘中,其一比丘亦为 持不饮虫水戒,宁愿渴死,因此得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先到佛所,而得法眼净。是故经 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闻此,宁毋勉哉!
" [+ e& M: O, T2 ?   三、忍辱度 梵语羼提,此云忍辱;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 辱之境,谓内心能以安忍外所 辱境。学佛之人,为护戒法,纵有骂打,亦当默受而不报,故第三修忍辱度。- J( ]+ Y; U, l" p# b* g
   亦分三种:(一)耐怨害忍,指对於众生之睼骂打害,种种逆境,能 忍而不生睼恼;乃至对 於众生之恭敬供养,种种顺境,能忍而不生骄逸。此是观人而忍。(二)安受苦忍,指对於世 间之寒热、风雨、饿渴、衰老、病死诸苦,能忍而不退修行。此是观法而忍。(三)谛察法忍 ,指对於佛法之无生深理,谛观诸法,缘生性空,能以安住不动。此是观空而忍。
9 |+ D7 h! B$ j   约功德言,以能忍故,护戒清净,则无过失;又以忍故,所修善法,通能成就。约去障言 ,可以对治嗔恚之病;睼为三毒之一,经云:一念睼心起,百万障门 开,又云:睼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这是修行大障,修忍辱度,即 可去之。1 Y5 U, F4 K4 d' E! F3 K6 T4 F5 s
   谚云:万事成於忍。书经亦云:必有忍,其乃有济。如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故立大汉勋功 ;而苏秦能忍锥刺之苦,终挂六国相印。求诸世法尚然,何况修出世法?故我释尊,昔为, t# J* E  N- u1 V% a, Y0 \
 六度万行0 @7 f" [9 n. |6 m' y1 e8 @
   佛学十四讲
& y4 o; v; e' U5 d. |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丝毫不嗔不动,乃能成就大道。: c- c  q6 v/ ^
   四、精进度- @! h6 s' _4 b$ ~5 J+ d$ j
   梵语毗离耶,此翻为精进。精言精纯,指心无恶杂;进是升进,谓不懈 怠。本来 菩提路远,若是一味忍辱,则嫌消极,故须抖擞精神,勤行修断,使昼夜无亏,速还家乡。
) k( {) b4 e6 O   可分三种:(一)披甲精进:菩萨发心,不怕困苦,勇往直前;譬如战士,而披铠甲,自然 有恃无恐。此重在自行。(二)摄善精进: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俗云:不以善小而不为。大 小诸善,勤行不倦,是谓摄善。此兼重两利。(三)利乐精进:自己未度,先求度人,这是菩 萨本愿;故能利益劝化,不疲不厌,是为利乐。此则专重化他。华严经载普贤菩萨广修行愿 ,一一皆作是言:“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礼敬乃至回向)乃尽;而 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可谓真精进矣!
$ x$ b0 i8 p  C# y: T   约所得功德言:能行精进,自然善法日增,速得成就;故释迦尊以精进故,超越九劫,在 弥勒前,先成佛道。又可得不退转,退转为学佛通病,故经上说:初发心菩萨,鱼子庵罗华 ,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昔舍利弗,即以乞眼因缘,一念退心,遂使五百世不闻大乘佛 法。若行精进,则得不退*0。, Y8 S: _  j$ M* q5 G
   约对治烦恼言,则可去除懈怠*1之障。懈是身行懈废,怠是心行怠惰。八大人觉经云:懈 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催伏四魔,出阴界狱。
  X$ W/ k- w! ~5 P) r  x9 F   古来祖师大德,成就皆由精进。例如迦叶尊者,头陀苦行,虽年老而不舍;乃至佛悯之, 劝稍自逸,而尊者苦行如故,佛乃叹曰:汝可为一切众生依止,如我住世无异。又胁尊者八 十出家,人讥其衰老,遂发誓曰:若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终不以胁著席;乃昼习教理, 夜修禅定,果三年有成。若如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则一住普陀,历三十年,从不下山 ,故能阅藏三遍,念佛功深。夫世间俗人为求功名学问,尚有囊萤映雪,挂角负薪等勤行, 况乎为佛弟子欲寻出要,宁不精进?黄昏偈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吾人诵此,岂无省思?
1 X4 W! E* P( P, |, T   五、禅定度
+ N; E8 [  E. g  y3 G% Z9 C   梵语禅那,翻为静虑。静指心体寂静,虑是审察思虑:若能心止一境思 维研修,则得三昧 (三昧即是正定),故曰禅定。菩萨讲究福慧庄严,前四度偏修福。后二度偏修慧;而入定乃 发慧前导,故列第五。. r# k( p( J% k/ u9 `
   概分三种:(一)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此为凡夫所行禅。(二)出世间禅,如 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为超出三界之大小乘禅定。(三)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等 九种大禅,此为佛之大定。若如净土念佛法门,经上称为无上甚深微妙禅。- Z/ j* E7 t- ?$ y) S( e
   约功德言:精修禅定,始则引发静虑,终则开悟见性*2。既入禅定,自可静止不动,不为 妄境所牵;亦可观照分明,不起虚妄分别。昔释迦尊,以入深定,故能不为波旬魔兵所害, 魔女所娆,终得悟道。是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 F1 x! Z0 p) |2 R6 u   约对治言:能去散乱*3之障。凡夫之心,攀缘五欲六尘,如上树猿,似脱疆马,到处流荡 ,刹那不住,是故修行难成;苟入三昧,自然不乱。
. D. P- c1 N9 [/ Y   学佛之人,纵然示能现证三昧,平时历境练心,亦当须具定力。所谓八风吹不动,或利衰 、或毁誉、或称讥、或苦乐等境现前,还是要一句弥陀,一直念下去。3 k2 j& l/ W, b, G. V; G* C
   六、般若度) X/ G6 n- s" j) K2 W( {1 _
   梵语般若,或翻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但以智慧轻 薄,不能称合般苦深重,故通常不翻,此名生善不翻。这是修行最终目的,故列在後。8 J7 T6 d8 }+ W
   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所 证理体。(二)观照般苦,指观察照见实相理体之般若。这是能证实智。(三)方便般若,指分 别诸法之一切言教,这是化用权智。8 Z1 f: K0 V* T- C" V6 n
   约功德言:因修般若,以观照而证实智,则得大觉*4悟,究竟成佛;而以实智施用权智, 则能出善巧,广度众生。
3 u/ u$ F* {' L. C) k   约对治言:则去愚痴之障。愚痴无明,为一切烦恼根本;而智慧之断愚痴,则如光明能破 黑暗。, d$ l2 L5 b. ?0 X. v% r$ M
   初学佛者,固然未能即断无明,而待人接物,亦当时用理智,不可感情冲动;二六时中, 办一切事,也要念念在道,毋忘菩提。, W+ M+ |) A! T+ ^
  乙、万行
/ K6 |1 O- u0 a& M" X* t1 ?6 U   万行是概称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一切善行,细说不胜其繁,统收 不离四大纲要。" R5 B5 Z7 T* [+ b+ {
 (一)度无边众生:众生者,狭义限指六道凡夫,广义兼括三乘圣人(声闻、缘觉、菩萨)。 (二)断无尽烦恼:烦恼包括见思惑、尘沙惑,以及根本无明惑。(三)学无量法门:法门有三 十七道品,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四)成无上佛道:佛道且分藏、通、别、圆四类,无上佛道 ,是指断尽四十二品无明之圆教佛,尚非别教佛,何况藏通佛果?, v/ v% @) K- K/ R; D  j5 w1 w
   此四大纲要,即名四弘誓愿*5。弘指大心普遍,誓指自制其心,愿则志求满足。这是一切 菩萨想要圆满佛道,必发的通愿。
7 N9 K" e% J8 g, {1 u   如上所说,菩萨既发广大心,又能普修六度万行,以行山而填愿海,渐渐福德日增,智慧 日长,经三大阿僧癨劫,最後福慧两足,圆满成佛,这就是菩萨乘的 办法。4 O' F; `; M8 }3 K3 c( L
   【注解】
1 h  L* u& w+ g- T( ` *.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 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0 Y. Q* B% h/ U# i4 Q
 */恶业:乖理之行谓之恶,身、口、意三者作事谓业。即 十恶五逆之所作。" ^. Z. k$ m. b2 K
 *0不退:功德善根愈增进而无退失退转也。
" d& ~8 @; A9 O *1懈怠:於断惟修善之事不尽力也。
" q: b- [/ J5 t% A* K6 ^ *2见性:彻见自心之佛性也。, [5 A, r) i$ `0 b  B7 ]
 *3散乱:谓凡夫之心流荡於六尘之境,一刹那亦不止住者 。( ?: m$ w' x' ^9 d2 _( c
 *4大觉:佛之觉悟也,即究竟觉也。
6 K3 E- w6 ]& M' K3 M *5四弘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 菩萨初发心时必 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缘四真谛而发此四愿也。
% B& M4 l+ G" }7 |! I& k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是缘集谛而 断无尽烦恼之愿也。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量法门之愿也。四、佛道无上誓 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上佛道之愿也。
0 b( @. X5 y, B3 C; R. v# \' ^ 【佛学讲座第十三讲】5 o& }5 w# `' F
   行门中一特别捷径
; |% }/ v+ L7 ^9 g3 Y 五乘佛法,上面介绍,只限大纲;若细分目,则包无 量;经曰:对治八万四千烦恼,而有 八万四千法门。盖众生根性不齐,致施度法门有差;要之,一一法门,总为解脱生死大事, 而其中或有偏、圆、顿、渐之异,拙、巧、难、易之别而已。今由一切行门中,择一特别捷 径*.之法,以为修行根据。
9 e! O$ c/ ~( a) R   言特别者,谓至顿至圆,不同於一切通途教门;言捷径者,乃最巧最易,既能速成且功效 又大。斯法门者何?即净土念佛是也。
8 L6 F" I, K; {* u  甲、学者感想
+ L) r3 V# Z2 S6 N& [5 W5 q   夫观察古来学者,对於修学佛法中通途法门,所得感想,不外有二:一 是欣羡其理论,二是畏视其实行。3 B, o; x& {9 R0 a& F  U
   其所以欣羡理论*/者,盖三藏经典中,对人生宇宙真相探讨,不但解说周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3: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方法精 细。例如以体、相、用、因、缘、果、事、理诸端,说明各种物理心理现象,可谓里外始终 ,罄无不尽;而天台五玄,贤首十悬,乃至唯识因明等,其中演绎归纳辩正,又远非世间学 术所能及。以故,人人多趋“佛学”,将之作为一般学理之研究。; [6 A  R3 e5 n% M: J- T
   其所以畏视实行者,盖八万四千法门,若要成就,皆须断惑*0,而断惑则甚难;涅般经云 :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夫断见惑之难,尚且如此,何况更断思惑、尘沙、无明? 又,修行证果,亦非三年五载,短时可成;古人云:数十年才治得一嗔字。约小乘果位,只 断见惑,而证初果,利者亦得三生,钝者必须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证四果罗汉,尚须人间 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圆满大乘佛果,则须经历三大阿僧癨劫*1之长 时(一阿僧癨,等 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即1047;劫是长时单位,分大、中、小,以小劫说,一 小劫,凡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其中,小乘又迷隔阴,菩萨犹昏出胎,不免又要进退 蹉跎。以故,人人尝疏“学佛”,概多怕作实际修行之功夫。$ o, l1 h" S3 O: f
   然而,学佛原则,却须解行并进;若是单解不行,等於说食数宝,亦同纸上谈兵;纵使熟 诵三藏十二部,讲完千七百则公案,将来还是生死,依旧轮回,宁不哀哉?4 d- E/ V' Y! L& `, Z) R
   是故,释尊悯念末代,遂於一切通途教门之馀,特开净土方便;既可免断惑之困,又不必 费多劫长修,但办肯心,当生成就;此乃人人可修,个个能成之大道。所以华严起信,诸大 经论,末後一致指归西方;智者永明,历代祖师,自行化他同趋净土。  _4 b9 B- M9 G& S
  乙、门馀大道8 b% o0 p* h% B) h( W
   然而,净土法门所以特别捷径,而称门馀大道*2者,其故何哉?良以其 他法门,唯依自力 ,而净土兼仗佛力。依自力固难,仗佛力故易,譬如渡水,行藉船力,须臾即至千里,是以 十住毗婆沙论名念佛为易行道。
% p1 d$ a/ u% R   谓佛力者,专指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其力云何?一曰示现佛国:即阿弥陀佛,昔历大 僧癨劫,行菩萨行,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庄严建立西 方极乐净土。其土殊胜 ,最为第一,举要言之:(一)地纯七宝,清净庄严;(二)八德水池,长养诸根;(三)莲华托 生,无诸苦恼;(四)无三恶道,人无坠堕;(五)五尘说法,增道损生;(六)上善聚会,良友 补仁;(七)横超三界,得不退转;(八)横超四土,一生补处。是故,得往生者,处胜境中, 自然永超生死,速圆菩提。二曰宏愿接引:即阿弥陀佛,因中发四十八愿,接引十方念佛众 生,往生彼国。如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 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须知:十方诸佛,虽亦各 有净土,却无有来接引者;以故,释迦弥勒净土,虽近在娑婆之内,若未断惑,仍复天地悬 隔;惟极乐净土,阿弥接引,虽未断惑,亦能往生,此佛之助力也。
- K2 y7 ^/ d, O, n- t& \5 I   谓自力者,即指众生自己修行之力。其力云何?即不断惑,却须伏惑*3。伏者譬如以石压 草,断者必须连根拔除。须知:众生起惑造业,而随业受报;若是通途法门,三界见思二惑 ,断而未尽,虽只留一品,依旧轮回;而净土法门,即使一品,亦不曾断,但能伏令不起, 临命终时,自然与佛感应,而生极乐;是则名为带业往生。那先经云:如持百枚大石置於船 上,藉船力故,石不没水,若无其船,小石亦没。是故,具惑业者,亦得生同居净也。# y. H0 F! w7 l  N
   虽然,一生同居,即已跳出六道轮回,了脱分段生死*4,此已横超三界;而往者又皆得三 不退转,一生必补佛处*5,此复横超四土。嗟乎!以一法而具二横超,以凡夫而例登补处佛 ,洵千古奇倡极谈;十方佛土,固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故古德云:此为教纲所 不能收,教纲所不能例。然则,其所以称难信之法。宁非在此?, F1 z0 r! g3 A
  丙、方法略举3 H9 F' x8 N9 O& f
   至於要充自力,而感佛力,俾得生净土,其修行纲宗,则不外“信愿 行”三条要素。非 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行则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譬如登高行远,固须具备 各种资量,始能期达目的;而净土法门,即以信愿行为往生之三资量。$ j. w/ m* o9 D1 m' }
 (一)信1 L. ?6 E+ h4 m3 @  c
   信是深信不疑。略而言之,即对净土诸经论,所说极乐阿弥胜事,信其 既为金口亲宣, 是圣言量,真实不虚,更无疑惑。详而明之,尚须分别自、他、因、果、事、理诸端来说:
/ q2 ], ?' i0 I: n2 r; N   信自者,谓深信吾人本有心性,清净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无量虚空微尘世界,皆吾心性所现之物,但以无量劫来,迷惑颠倒,遂致枉受轮回诸苦,今 苟能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深信释迦如来必定 不说诳语,弥陀世尊必定不发虚愿,十方诸佛之广长舌必定不至二言;是故随顺诸佛真实教 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其散乱称名,犹 为成佛种子,何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已生净土之清净海众 ,皆从念佛三昧得生;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是故,吾人念 佛,决定功不唐捐,是名信果。信事者,即深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实实在在有极乐 世界,最极清净庄严;实实在在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决定不是寓言权说,是名信事。 信理者,即深信十万亿佛土,并不在吾人心外,以心无外故;又深信心作心是,西方一切依 正主伴,皆吾心之所现;如是我心遍,佛心亦遍,一切众生亦遍,重重交摄,圆融无碍,是 名信理。
9 D5 u2 r8 T3 N, [& ]' z7 F (二)愿! y  S8 I5 h3 V5 Q4 o- x- \
   愿是发愿往生。略而言之,好将平生所修功德,专求回向往生西方,不 作他用;且发大菩提心,乘愿再来,广度一切众生。详而明之,须具欣、厌二门:
" D) _- I2 a* x$ R1 [   厌是厌离娑婆。以深知娑婆五浊,众恶充满,生死海深,三途劫长;五欲六尘,皆为造业 之钓饵;三苦八难,无非亲遭之现报;是故知苦断集,誓度众生,誓断烦恼;乃於娑婆,深 生厌离,更无贪恋;所谓但求一日之速脱,不欲须臾之暂留,是名厌门。
8 Q# v. e5 \) _2 x8 ~0 J) n  n1 l   欣则欣求极乐。由深信极乐清净,诸善聚会,长生不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2 19:58 , Processed in 0.10675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