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8 14: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复相值(2)也。
( S& ?, }1 f6 }) e# R7 o! I4 ^: B& z《解》阿阇王子等,心中发起大愿后,世尊立即知道。就告诉与会的比丘大众:阿阇王子五百人等,以后必定成佛。他们前世一直都修习菩萨的大行,安住于菩萨之道。经历了无数劫,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佛,广修功德。往昔在迦叶佛住世的时代,他们是我的弟子,他们今天供养我,我们又相遇了,这是一个殊胜的因缘。 6 ?8 Y: ?5 F" @
《注》 % c5 U: {8 \, [7 Q
(1)(迦叶佛)是贤劫第三尊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尊佛)。 7 T6 k% _% m- ?( f' Z
(2)(相值)相遇。
7 n1 q0 U0 Y& u0 _) S. S, o: i! f e: ?# }% } F% ]* a
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 G- D6 f# H$ w! w/ z4 Y
《解》当时参加大会的比丘大众,听佛所说,都为阿阇王子等五百人感到欣慰欢喜。+ Q5 R( Q m" h# w
+ n+ D; [; G/ W E【国界严净第十一】
3 }" a, e4 B1 \ ~' x6 D3 m. Q
; |$ b, _* F& G《解》这一品是世尊介绍极乐世界环境的庄严清净。
% E5 ], }9 j! z. x8 y8 }1 ^) E& e( I1 C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4 n: U2 v, t) t, |6 x) @
《解》世尊告诉阿难尊者:极乐世界具足无量功德和庄严,一切美好,没有缺陷。 # d3 g% g% @2 P8 D6 s
2 A' w8 [5 P$ e$ S
永无众苦(1)、诸难(2)、恶趣、魔恼之名。 : r, u$ d$ z! ~) D* m4 u
《解》极乐世界永远没有三苦、八苦等种种苦恼,也没有三灾、八难等种种的灾难,没有三恶道及魔恼等名称,那有此事呢!
% Z2 [* Z$ }! v+ M《注》 4 W1 f* G9 J* m1 Z% A
(1)(众苦)指种种苦恼(三苦、八苦等)。 ) F. ?) S; F8 E! R
(2)(诸难)指天灾人祸(三灾、八难)种种灾难。
3 j& r- U) P" R* I7 \3 P& s
$ w5 W0 ?2 {' l5 q亦无四时(1)、寒暑、雨冥(2)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3)、荆棘沙砾(4)、铁围(5)、须弥(6)、土石等山。 9 _1 ]) }& t& m
《解》在极乐世界里,没有四季、寒暑、雨冥这一些气候的变化。也没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这一些地理环境的差别。
/ ^' `! _9 r& d- a《注》 4 t9 u2 N8 C+ o. E4 H- B" o
(1)(四时)春、夏、秋、冬。
: [- i3 A5 |$ j5 M7 T, z; h(2)(雨冥)指阴雨天。 5 A% i; _8 n* \& P" T9 b, `
(3)(丘陵)高山。(坑坎)深陷的洼池。
! C) b4 K+ N& ]( A(4)(荆棘)带刺的植物。(沙砾)小石子。 9 `- j& o' k8 s2 O) p# i
(5)(铁围)指一个单位世界外围的大山。
" x0 W9 J* W& w8 |/ |( q! j(6)(须弥)印度话,中文的意思是妙高山。它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
4 x0 i+ D" v# R/ Z: ]% P ]. |; B; G" K) R* z: g
唯以自然七宝(1)。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2),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7 s" V6 t) E1 S: C/ f' L《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物质环境,都是以七宝自然所成。黄金铺地,面积广大无法计算。而且国土微妙奇特华丽,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 , N( b% R, q) j$ D4 I
《注》 , d; y" K0 C* D& f$ V7 ^1 ]8 l
(1)(七宝)指金、银、玻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七’在这里表圆满,‘七宝’也就是指无量珍宝。 # u Y9 N7 d8 ^4 d
(2)(奇丽)奇特华丽。 6 r0 J: ~& P$ I8 R0 K
7 m& l- G0 ^; x8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1)及忉利天(2),依何而住。
" T3 d% C& q% g0 {《解》阿难听佛所说之后,就请问世尊说,假如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靠什么地方而住呢?
6 p7 C3 V! @3 D8 k/ ^5 f5 ?《注》
- e( U7 s5 [ J* F3 ?* {( e(1)(四天王天)指欲界的初层天,住在须弥山的山腰。 ( j, h. Y: a6 K
(2)(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层天,居住在须弥山的山顶。此二天都是地居天。
* Y, ~) k3 w5 q; I
$ B) q$ O9 y# N佛告阿难,夜摩兜率(1),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2)所致。
+ v- B7 _- a, Q: ^$ i) N0 J《解》佛反问阿难,夜摩天、兜率天,乃至色界天、无色界一切诸天,依靠什么地方而住呢?阿难回答说:依靠众生不思议禅定功力而住。 8 D+ a( e/ ]% a) J5 g9 h
《注》 / Y8 H5 z8 b) v! J8 }4 a
(1)(夜摩)欲界的第三层天。(兜率)欲界第四层天,从夜摩天以上都是空居天,居住在虚空中。 2 N6 R6 g7 R* @" f
(2)(业力)在这里指禅定的功夫。
/ `" N1 ?. X) b+ u/ w& ]# |3 q" t( }& Y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1),汝可知耶?汝身果报(2),不可思议。众生业报(3),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4),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5),住行业地(6),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 Y* [2 u, |+ h7 @* J
《解》佛告诉阿难,不可思议的业力包括的范围很深很广,你知不知道?你自身的果报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三途六道的区别?因为众生的业因、果报差别不可思议,众生学佛的善根也不可思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的大愿大行及真实功德,所成就的智慧、慈悲、德能、国土都是不可思议的。
0 i# H* u k! Q1 W6 T J+ J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以一句名号契入弥陀愿海,所以他们能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大业所成就之地。极乐世界是依众生的功德、善力及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所成就的,所以不必依赖须弥山而能自然安住。 3 W+ R8 Z- U ~+ Z, [# y* J! F; k
《注》 2 R/ \, d! z& @7 E/ _2 ?; X
(1)(业)指造作之意,一般指行为、言语、思想。
) R$ T" M5 z2 O7 i$ ^! m1 b2 J(2)(果报)指过去所作善恶事业,感招今世的结果与回报。0 |8 g# C1 t. b" R9 w
(3)(业报)指业因与果报,也就是所造作善恶之业因,而感受苦乐之果报。 " U( @, }8 s: O1 O: {
(4)(圣力)‘力’指能力、力用,这里指诸佛威神之力。 8 q: \! e; U: T+ V" T8 | e% D
(5)(善力)依法修善所得的力用,称为善力。
- c2 y8 g6 Y8 ~% s. E0 ?7 a(6)(行业地)指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的地方,称为行业地。
' w- o) u y2 x# T! s# T) p) q2 H- h) w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1),故发斯问。
2 a. ]0 M, G' @《解》阿难说:对于众生不可思议的业因果报,我一点都不疑惑。为了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他们情执深重,对于事理往往疑惑,我为了帮助他们破除疑惑,所以才请佛开示的。
" k; @2 M3 m8 V! Y; r* C2 J《注》
2 I" Z# T! ?& y2 z; O(1)(疑网)‘疑’是疑惑,‘网’比喻多而复杂。
- ]+ m. q# X9 O# Q5 ~9 `& P$ _, K j9 c8 x
) Y$ v ^4 ^3 ?2 r2 ^2 C【光明遍照第十二】; d( J- F: L3 H: w- D5 p& p
' P7 Z8 [/ g- D$ g& E: a
《解》这一品是介绍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普遍照摄十方一切诸佛世界。 5 t( i% r4 Y8 j0 W4 j- `$ f
6 Y3 r; q+ U$ v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1)上下,亦复如是。
7 s4 t }1 T$ V. ?; r《解》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威神和光明,是最尊第一殊胜,十方一切诸佛所不能相比的。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东方无量无数佛刹,其余南西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也是如此。
4 ^) l2 u. | g《注》 ! Z6 r8 ^$ n7 g5 ~8 Z* m
(1)(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 o9 L5 [8 t3 g9 u4 l
. q8 q3 t0 z9 }6 x$ j- Y
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 ' o; _( w) ?. s# ^' [$ _
《解》若论诸佛顶上化现的圆光,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是百千万亿由旬。至于诸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二佛刹,有的照百千佛刹。唯独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到无量无边无数的佛刹。
2 C Z& s! Z2 ]6 ?8 w: O9 M5 d" R" c: D1 |3 ^
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