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能够明了通达,就好像面对一个佛刹那样清楚明白。他所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超过了一切诸佛国土。 / x- e/ X5 v4 P3 Y
《注》
6 v; ^; ^" @* D$ S) t(1)(求索)是寻求探索。 & l$ Q* h  v5 |, Q. d2 g
(2)(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修’是修行,‘习’为学习,‘功德’是指修习所成就的四十八愿。这是说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时间来修行学习成就四十八愿,帮助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修证佛果。
+ [" I- |) D- {: _0 ](3)(二十一俱胝)‘二十一’表圆满的意思,‘俱胝’是印度话,中文是‘千万’。‘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经文所说的二百一十亿。) I- i  v. U+ F9 P5 f- Z
$ a8 S& X! f; b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1),绕佛三匝(2),合掌而住(3)。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4)。 5 }  V- x  E6 o) S6 t
《解》法藏比丘在完成了摄取佛国(极乐世界)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又来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面前,稽首礼足,然后绕佛三圈,行最敬礼,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同时我已成就了最极清净的修持(正报庄严)。
. O+ g" w$ P( z/ ^7 d《注》
7 G! L3 b- z. n2 {% H' b(1)(稽首礼足)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稽首’是头面著地,‘礼足’将头接触佛足。 / s7 e3 L6 U8 G
(2)(绕佛三匝)绕佛三圈,这也是古印度最恭敬的礼俗。
6 R  o+ r5 t  ?' o! A& F(3)(合掌而住)‘住’是站住。‘合掌而住’是两手合十站住,合十表一心恭敬。
/ y1 i: j1 _% x(4)(清净之行)谓心离杂念,身心、境界皆清净的行持。
- J5 a1 D) x- n
. ?9 w  L7 J) Z, j' P* p" d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1),令众(2)欢喜。亦令大众(3),闻是法已,得大善利(4)。能于佛刹(5),修习摄受(6)满足无量大愿(7)。 ' s4 p) A6 M1 m' B
《解》佛赞叹法藏比丘:今天正是时候,你应该具体说明,让你的同学、大众们欢喜,也让与会的大众以及将来有机缘听到这一部经法的大众们,得到一生平等成佛的大善利。十方众生生到极乐世界,修习摄受来满足自己成佛的大愿,也满足你普度众生的大愿。
& H' \; p6 L- q9 m* w《注》
2 K$ k" A0 ?! D& C! R1 M(1)(汝应具说)‘汝’是‘你’的意思,‘具说’是具体说明。+ c% w9 q9 u* |+ [3 [
(2)(令众)‘令’是‘让’的意思,‘众’指法藏比丘的同学。
5 P4 |/ B, H5 i3 D: J  y(3)(大众)这里的‘大众’是指在会的菩萨、声闻及将来一切有缘见闻此经的众生。
* l' O" b5 l2 I9 h/ x, ~(4)(大善利)指‘十念必生,不退成佛’的弥陀本愿,能令十方众生当生皆得平等究竟圆满的解脱。 . m4 U5 i# }- {8 v" N1 G
(5)(佛刹)此处即是指极乐世界。 ) q) P$ J8 t, y3 Z6 I1 X( x7 Q
(6)(摄受)‘摄’是摄取,‘受’为受持。是说摄取弥陀本愿,加以修持成为自己的功德。 6 _1 ^# X8 `2 e9 Z* N& G0 A" Z# j
(7)(满足无量大愿)满足众生往生净土一愿,所有一切大愿都得到满足。 : y8 Q, e! h# A. ?+ i% W! }* P
' c/ Y1 ^# S2 e' i' D& I
# m2 l- W$ X; T9 c1 w5 r! M

) ], n, U0 M7 \+ G+ H【发大誓愿(1)第六】
" i  {5 p- c  T; q2 G, K0 \0 `
6 E% y0 b5 b) y3 X6 `《解》法藏比丘遵从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导,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 O+ K( L( R2 N* r. G( p3 ?- v
《注》
4 V' Y+ E% _/ _$ d! i" t(1)(大誓愿)指本品所说的二十四章—四十八愿。 $ L" n" |. o9 q9 E* e1 e: q9 a  Q) [
- M, P5 A$ M& Y4 ]
  d6 Y+ j- c7 ^# Q" z; y* p+ U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1)。 / m1 U9 B5 F$ g$ Y. B
《解》法藏比丘向佛报告:唯愿尊敬的老师,大慈大悲为我鉴定(听我所说,照察我的诚心)。
4 P& A8 ]: V: f+ ~# A《注》
7 \# V" u3 ?- {/ O4 W+ I(1)(听察)鉴定的意思。
7 Q$ `1 y# G6 w9 l5 h; I6 w& Q8 F* o) O( E; r5 Q+ |8 r, y, N0 m8 q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1)。
7 D. r- r/ H" A4 i3 A《解》法藏比丘说:我若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时,所居住的国土(极乐世界),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种种功德庄严,人事、物质、修学生活环境,都要超过一切诸佛国土。 ( O) u: j0 O# u: x  @
《注》
3 X# O" e7 U, F$ j: S/ s  R' b(1)(功德庄严)‘功德’是指十念必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成佛。‘庄严’指极乐世界的修学环境,无论人事、物质,都超过诸佛国土。 , A1 J9 _' \/ _2 y. x% q3 X0 a

4 J) N* Y5 z, @" a9 T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1)之类。% A" c* z& ~2 @1 L0 h4 H
《解》这是法藏比丘发的第一‘国无恶道愿’。愿我的佛土(极乐世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恶道。 ' J. ~0 n' y9 j" {. p
(按)众生造作贪嗔痴等恶业,就会感得这三种极苦的报应。此愿显示弥陀佛国中无有造贪嗔痴恶业的人。 ) A$ X0 L# K- H: ~. O
《注》 6 W. c6 s8 K+ D. |
(1)(禽兽、蜎飞蠕动)总指畜生道众生。
* o9 v* b( u" ], j7 X* Y* o% U* [8 I  ^  B, {3 X" Y: S) x2 m
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1),三恶道(2)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Y$ M4 e: b- K
《解》这是第二‘不堕恶趣愿’。极乐世界中不但没有三恶道,甚至从地狱界等恶道中,发愿来生我国的一切众生,受到我的教化,假使他们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化导众生,也永远不再堕入三恶趣,并且都能够一生圆满成佛。以上两愿实现了,我才成佛;若不实现,我不愿成佛(末后四句是两愿的总结)。" D/ L8 u# N+ o& c# ^" u
《注》
! b' s" ]- T  I" v6 l4 U: i4 b(1)(焰摩罗界)指地狱法界,是十法界当中最苦的一界。
9 b% B9 J6 \& w(2)(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三道称为三恶道。又名三恶趣、三途。
/ P" v( \" p" Z( n& q9 _; y# ]' a
; D3 @' W; Q- y  h" m/ m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1)。
' i7 `. n  R6 v$ B1 e. k2 w: P《解》这是第三‘身悉金色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国土时,都具足永远不变不坏的(紫磨真金色)的身体。
' s$ @. T/ |5 P4 o$ g( W1 k& h《注》 8 c, a# i1 w' Y9 Y+ u9 B+ q- |
(1)(紫磨真金色身)‘紫磨真金’就是赤金,是最上等的黄金。在此表佛身不变不坏。
/ T5 _3 [$ z" f2 o+ s: g- J" c4 J5 V- N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1)。 # b# j( D! k/ r4 x; U
《解》这是第四‘三十二相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世界时,都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2 e7 g4 {% |) I
《注》 " g5 }0 `: |* Q& R4 m. u
(1)(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又称‘三十二相’,是此世间人认为的大贵之相,佛应众机所好,示现具有三十二种圆满的贵人相:
3 v! f) _8 K3 \1 e1、足安平相;2、千辐轮相3、手指纤长相;4、手足柔软相;5、手足缦相;6、足跟满足相;7、足趺高好相;8、如鹿王相;9、手过膝相;10、马阴藏相;11、身纵广相;12、毛孔生青色相;13、身毛上靡相;14、身金色相;15、常光一丈相;16、皮肤细滑相;17、七处平满相;18、两腋满相;19、身如狮子相;20、身端直相;21、肩圆满相;22、四十齿相;23、齿白齐密相;24、四牙白净相;25、颊车如狮子相;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27、广长舌相;28、梵音深远相;29、眼色如绀青相30、眼睫如牛王相;31、眉间白毫相;32、顶成肉髻相; * m7 w# f$ A$ W+ ]1 x8 M
详见《三藏法数》。
" M% `0 Y) R; K/ ?1 z: h+ l, t; S( ]' V5 A  _$ Q
端正净洁(1)。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1 k8 z: U3 g' }; ^
《解》这是第五‘身无差别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国土时,容貌端正、身心净洁,都是一样的身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形容貌都没有差别,也没有好丑之分。以上三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O  b$ D8 O9 g
《注》
% W4 U* ~. e! V# K(1)(端正净洁)容貌端正,身心净洁。 9 T% V" z; e& T1 `" y9 {# U' X9 `) S
5 M' O. w6 I- J6 W) y& _1 L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1)。所作善恶。
. `" C- `5 N0 H2 I1 M9 i《解》这是第六‘宿命通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够知道自己过去无量劫中多生多世所造的一切善恶果报。 : r( a7 r. |/ z9 n( ^4 T- R  ^" P2 A) i
《注》 % ^3 o! h/ {& U) ~: |; O  m" v8 \
(1)(宿命)过去多生多世的生命。 $ d) Z1 S$ A: y

* G0 |9 L8 g+ B  s皆能洞视。彻听(1)。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 r! d. t' y" [( \& a《解》(皆能洞视)是第七‘天眼通愿’,(彻听)是第八‘天耳通愿’。
- X  Y9 T0 k2 f6 X- \法藏比丘说: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够(洞视)、(彻听),知道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如果以上的三愿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8 i3 |: M/ c2 I: y# y《注》
& q; E  |7 Z- H1 z' L( d, a+ k- T: a" J(1)(洞视,彻听)‘洞视’一切不同长短的光波,无有障碍,都能看得清楚,这是指天眼通;‘彻听’一切不同长短的音波,也无障碍,都能听得明白,这是指天耳通。‘洞’与‘彻’的意思是一样的,看和听都没有任何的障碍,能力都能达到十方三世,无有限极。 # \; [5 v- Q% ~7 l( u. d5 r

( Y2 b4 S3 Z$ t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1)。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2)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4 u1 g8 h7 n# `/ W, F
《解》这是第九‘他心通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得到(他心智通),如果不能完全知道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众生的心念,我就不成佛。 ) r3 A3 A/ H" n8 t7 h/ `- r
《注》
2 M7 i8 t, \4 E(1)(他心智通)别人起心动念都能知晓。 & I0 U5 G0 |1 Y$ [
(2)(亿那由他百千)‘那由他’是印度计算数量的单位,相当中国的‘千万’。这里是形容数量极多。
" Y6 A) q, a8 ^/ n* L7 A
3 r5 p: }- |6 b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1)。波罗密多(2)。. d4 _* q2 t. w9 M
《解》这是第十‘神足通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圆满具足(神通自在),得大圆满无有障碍。 & J( s1 j. f8 E4 W/ A; J: c
《注》 ' J- |' H  d/ B! z
(1)(神通自在)具有飞行、分身、速到、变化自在的能力。 5 r4 J$ Y! C4 M: h* U" l' q( {7 K6 d
(2)(波罗密多)印度话,有‘圆满’的意思。
5 {& O! K% B* m% Z/ a3 X0 |1 R  F$ M+ z* n4 k5 T
于一念顷(1)。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7 d# q" f! E# g% o1 f《解》这是第十一‘遍供诸佛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到达十方国土,去普遍游历供养诸佛,我就不成佛。供佛是修大福,闻佛说法是开大智慧。
& C1 B7 P2 S$ b' _7 `3 K# {《注》 / B- ?' f- W; w/ O. z
(1)(一念顷)极短促的时间。
- ^( x3 a4 i# q. ~( i% {9 I! s8 J  t0 W* E% K1 r; y4 i# e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1)。诸根寂静(2)。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5 s  C7 U& E% P+ X( r+ ^. L
《解》这是第十二‘定成正觉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远离一切分别心,六根寂然安静,如果不能决定成佛,我就不取正觉。这一愿是阿弥陀佛保证往生者,必定一生成佛的保证书。
/ M+ I% C! z, O% ?& v《注》 , J3 |8 J* M$ Q6 j. S
(1)(远离分别)‘分别’是对一切事物和道理作错误分辨、思惟。1 U6 a. l, R9 p( k+ _
(2)(诸根寂静)‘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寂静’,离开烦恼称为‘寂’,绝除妄想称为‘静’。 ) n* E- R. E& f0 m- T! t, B  f

+ ]! t& x. h  N5 l9 U) A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1 W! Z4 i6 d* S" F+ b. a/ g  T
《解》这是第十三‘光明无量愿’。我成佛时,愿自己的光明不可限量,普照十方一切佛刹,光明绝对超胜一切佛光,胜过日月的光明千万亿倍。
) X% o7 n, @4 h' ?. m# m+ ?1 n
3 W4 Z4 z3 H. J- f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_" {" G8 q, o0 P$ I4 _0 _《解》这是第十四‘触光安乐愿’。我成佛时,若有众生,见到我的光明,光明照触到他的身上,没有不得到安乐的,自然会以慈悲心来行善,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以上二愿如果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 6 g6 j1 g% ]0 Y* D) X$ A7 h3 |* K

! P9 A2 Y9 J) o1 g1 X1 p3 W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6 b* u+ e( a( C: R* C
《解》这是第十五‘寿命无量愿’。我成佛时,我的寿命无量,国中无数天人、声闻寿命也和我同样的无量。
; g( a" A: m" Q# h, C. O: K& L7 E. S7 R% E9 r0 Z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1)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2)。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 m; c4 b/ w5 u; t
《解》这是第十六‘声闻无数愿’。我成佛时,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假如一个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成为缘觉,他们用百千劫的长时间,共同来计算极乐世界声闻、天人二类的寿量及人数,他们如果能算知此二类大众的寿量与人数,我就不成佛。 : Q) \0 s- ]9 q8 M0 {% S# H6 f
《注》 : `& J. R5 X0 C
(1)(三千大千世界)佛经上说:以须弥山(黄念祖居士说是近代天文学上银河中心的黑洞)为中心的星系,称为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单位世界合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千数经过三次相乘,所以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 U' @9 }7 l' I: X, I8 Y(2)(计校)‘校’音较,‘计校’就是计算较量。 & y( |7 T/ E( k8 i4 k
$ ~7 {5 Z( ?7 v! t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1)。说我功德国土之善(2)者。不取正觉。7 S% g8 C* ^* z6 x/ b  @
《解》这是第十七‘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无数诸佛,假若不共同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及演说、推荐、介绍极乐世界的功德和国土的善妙(指一切诸佛皆为众生宣扬净土三经,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我就不成佛。
8 f: p) z; h" Q1 x$ p《注》
2 K$ L# u7 H' u(1)(称叹)称扬赞叹。(我名)指阿弥陀佛的名号及功德。
3 `; _5 h# J" k2 n9 j2 T) m(2)(国土之善)指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之善妙。
0 J- `5 Q* Z( I' S6 U8 {- ^6 d" e, x0 f2 }2 q+ [3 P/ v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1)我名号。至心信乐(2)。所有善根(3),心心回向(4)。愿生我国。乃至十念(5)。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6)。诽谤正法(7)。 , q! }' a# D' N9 f* f! Y. U% h- D' N
《解》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闻我(阿弥陀佛)名号之后,只要以至诚心深信,爱好修学念佛法门,并且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心心念念回向发愿求生我的国土。无论他念佛多少,甚至于在临终称念十句佛号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但是,除了犯(五逆罪),再加上(诽谤正法)的人,他们不得往生。5 v* I: k5 C4 s; L. f6 ?
《注》 1 x- K' O( J' ^! O& U' k
(1)(闻)听闻。此中含有信受奉行之义。 & f" a9 A& r$ R( e9 u" e  X4 m1 {  f
(2)(至心)真诚心。(信乐)深信爱好。 ! r9 N5 |  n6 C) M# Z$ m( J
(3)(善根)指身口意三业永断贪嗔痴等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勤清净所生的一切善法。 " c) ^+ x4 \4 A2 E
(4)(心心)纯一之心。(回向)回转趋向。就是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趋向于所期望的目标。7 F; j$ g4 e  @% C
(5)(十念)指临终时连续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
* Y; H- {) f! J. Z5 o(6)(五逆)‘逆’叛逆。‘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种重罪。
* O9 e% S' g7 D9 V4 a/ m; a1 H" }. ?(7)(诽谤正法)是破坏、攻击佛法。‘诽’说别人的坏话,‘谤’恶意攻击别人。
) x4 H; M7 b6 \2 a9 t' o* d* r- U& v7 C8 {% @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1)。修诸功德(2)。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r9 Q" A* h$ @# v9 H" |+ O
《解》这是第十九‘闻名发心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以清净心修一切善行,奉行菩萨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的信心坚固不退,又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5 U( l+ y. w1 E" Z《注》
4 q; R. O- ^9 ~8 J7 e(1)(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语,中文译作‘觉悟’。‘发菩提心’就是发求觉悟成佛的心。蕅益大师说:‘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发大菩提心。’
% ?, J2 e% Q' n(2)(功德)以清净心修一切善行是功,必获善果是德。
1 P. c9 k0 k( z* Y
9 D9 ]: [8 R  V6 c8 I. I1 q一心念我。昼夜(1)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2)迎现其前。经须臾间(3)。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4)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5 _- R( ]+ d! Z
《解》这是第二十‘临终接引愿’。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一心专念,昼夜都不间断。此人在临命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往生,经很短的时间就生到极乐国土,成为圆满证得三种不退转的阿惟越致大菩萨。以上二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 v7 t; [/ n( P3 ]3 _/ q. L* q《注》
4 y- z; F4 u0 \1 o& Q7 N+ U(1)(昼夜)‘昼’白天,‘夜’夜晚。 5 b: T- F+ m5 D2 F! W( A
(2)(诸菩萨众)指观音、势至和极乐世界与往生者有缘的菩萨。 ! h7 c6 F" T7 [* L; d: T
(3)(须臾间)指很短的时间。
- w: Y1 F8 x2 y# Y0 N(4)(阿惟越致)是印度语。华言:不退转,七地以上的大菩萨称号。 1 m: o4 d( J5 g4 B/ l

$ N& }) Y9 D! U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1)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2)。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3)者。若有宿恶(4)。闻我名字。即自悔过(5)。为道作善。便持经戒(6)。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7)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0 a/ S- X1 Z& d1 M- U
《解》这是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一心专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发菩提心,信心坚固不退转,以持名念佛来培植功德之本,再以至诚心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没有不满愿的。如果这个人过去生中造有极重的罪恶,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立即悔改过失,受持经典的教诫,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此人命终不会再经历三恶道,立即往生到我的国土。如果不是这样,我就不成佛。
: o( }5 _3 ?0 e: K. n" S《注》
' X  X9 ~7 ^$ X1 P* t* i(1)(系念)把心专注一处。
( V( k  C0 Y+ J' @$ E! @% V$ u(2)(植众德本)‘植’培植,‘众德本’众多功德之根本,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植众德本’就是指持名念佛。 : S$ G/ B0 D6 X/ ^
(3)(遂)满愿之义。
% x' W" U, Q( s4 O. k7 H" h5 o(4)(宿恶)过去多生的恶业。
& O9 I0 A+ C% w2 Z(5)(悔过)知耻改过。 ( e0 U4 I; _% q1 Y1 s
(6)(道)指成佛的正道。(作善)作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便持经戒)‘持’奉持,‘经戒’经典里面的教训。能受持佛经典上的教训,就是‘便持经戒’。 + T# a. \1 n6 w  B  p
(7)(更)经历。
& D  B' ]- ?1 a0 I9 s( `: Y6 w4 J1 d0 G/ ]8 {" K6 [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 6 }' X3 C3 }/ ]' ~$ f8 `
《解》这是第二十二‘国无女人愿’。我作佛时,我的国土之内没有妇女,所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女人都与佛一样,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 I3 |! A, f+ N  G; [5 s. f* ?
/ p) S) ?# y+ H8 n8 c' a: l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1)。发菩提心。厌患(2)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
* B( V4 O' {% w) G  y《解》这是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我作佛时,若有女人,听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得清净的信心,再以净信发菩提心,厌恶忧患女身,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此人命终立即转化为男子,来生我的国土。
2 u  X( c) G9 y0 ]《注》
% t8 [- ~5 G# S(1)(清净信)指没有污染、没有怀疑的信心。
, x3 Y5 X* J% \' e2 `(2)(厌患)厌恶忧患。
  h6 g. D+ `) s: C7 Q; \1 c+ Z3 Y) U" l) a2 |$ H& R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1)。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2)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x: O8 [# j) O7 e& E" @+ P
《解》这是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从七宝池的莲花中化生。以上三愿若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 \* J, j4 P( _4 Q1 l0 f7 u
《注》
. J: K4 l( l1 c6 D(1)(诸众生类)指九法界一切众生。
8 F/ {2 B6 R/ Y(2)(莲华)‘华’同花。
0 G7 G0 z9 ]8 o* B
# t1 h* z+ V+ v9 d+ o7 F. H: U;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1)。以清净心。修菩萨行(2)。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 T& @9 R* @; I7 C0 G2 J《解》这是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之后,就能发起欢喜心,深信爱好念佛法门,并虔诚礼拜归依,用清净心修习菩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大行之法。他们虽然没有发愿求生净土,他们的行持,已经获得诸天世人的尊敬。  c, `% [+ \, d' O# k
《注》 5 L" k5 k$ c8 ^$ B# p- }7 S7 D$ a+ J
(1)(归命)指全身心的归依。
' m6 g# L4 l% ?3 b9 U, o(2)(菩萨行)是指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等自行化他的清净行。 2 B; y& ~- d4 w+ a, a
. N% B: A/ C/ M; r$ i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1)。诸根无缺(2)。
8 X+ g3 U# N2 z& Y7 u# V: a《解》这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如果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生起欢喜心,深信爱好,如果没有发愿求往生,在他寿终之后,也能生到尊贵家,得诸根无缺、相貌圆满的大福德果报。 , {0 u3 N6 U7 J
《注》
7 k& g% E# u" z8 C5 M(1)(尊贵家)指好善、好德、积善之家。 + k/ M6 z# w3 y& H8 h( f* O
(2)(诸根无缺)指六根没有缺陷。 - M, g7 U5 P+ k% j
- H& c2 n; j; H" @
常修殊胜梵行(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k, ~7 y- K9 {( p8 X: z* |2 W; b# `
《解》这是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欢喜信乐,礼拜归命,虽然没有发愿求往生,但是来生还能继续修学念佛法门。以上三愿不兑现,我就不成佛。 5 N, u& \8 A0 ]6 o) Z
《注》
4 L7 G) @- M; Q- r& g(1)(殊胜梵行)‘梵行’指清净无欲之行。‘殊胜梵行’,在此指念佛法门。 ( Z1 c; `6 D; T  c
$ y, Z3 m5 {3 V" H( W. Y$ W4 Q) ?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1)。 ( D% F. U& A; }+ y! O- ]& |
《解》这是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我成佛时,在我的极乐世界里,不但没有不善的事,连不善的名字都听不到。 + m1 p. x7 s- U# S+ M9 E" Z% n
《注》
# i  t, z- g/ D7 s. {(1)(不善名)不好的名字,如三恶道、三毒就是不善名。, J: e, ]: K* O! W! U

  G; y' E3 q9 z, D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1)。 * t% ~( U1 D$ V' x6 Z
《解》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世界,都同心同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住于正定之聚(一生决定成佛)。
2 V& {& |" ^0 D( Y《注》
% G! m' C& q7 J' X$ J$ f, F(1)(定聚)是指正定聚所依据的理论、所修的方法正确,所以必定证果。 3 n+ L, R5 L- |. l3 [4 v
, x* E" J) S2 p
永离热恼(1)。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2)。
% b! O! U' m# `《解》这是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我作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永离一切烦恼,心得清凉自在,所受的快乐无比殊胜,如同漏尽比丘。
6 Y  R/ N; P4 P  B《注》 9 @& H" W( ^1 h4 h8 O& c
(1)(热恼)烦恼。
) z$ k% g# g; j( t( o/ w$ E(2)(漏尽比丘)‘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烦恼断尽。‘漏尽比丘’证得阿罗汉的比丘。 5 p0 \; ?" G5 W! z

# S: G- M& u+ `9 q. y8 Q若起想念(1)。贪计身(2)者。不取正觉。 # A: F1 C  Y# U9 j0 ]4 {7 x# p/ j
《解》这是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我作佛时,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生起分别,对身体也不会再起执著的念头。以上四愿不实现,我就不取正觉。   A# Z* ~& k) X- W
《注》
. e6 q% O7 D. B# ?7 N; v; @(1)(起想念)生起分别、执著。 ! J9 q, e6 s  f- R/ q
(2)(贪计身)对身体的分别执著。
/ n: b: E0 c4 c, c0 j3 D9 }  d. m* h: h+ f& p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1)。坚固之力。
$ g- @  _& T, q( j6 @# V: Z6 ^+ M《解》这是第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我作佛时,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具足无量善根,所以得金刚不坏的身体,具有非常坚固的体力。 / @! F6 V  a) z: c4 z1 R
《注》 * i: q# m. A' M4 l5 d1 H2 O( [
(1)(金刚那罗延身)‘那罗延’是印度话,有坚固不坏的意思。‘金刚那罗延身’指佛的金刚不坏之身。
# V& L. Y, J1 e4 ?; S
7 K5 `4 {8 U4 d0 U" m" P$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1)。
6 D# p% u6 a6 t; F* b8 y# H《解》这是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我作佛时,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跟佛一样,身顶都有光明照耀,具足成就圆满智慧,获得如同佛一样的无碍辩才,为众生演说诸法。
; B" M2 p. K! R* s& |《注》
# _2 b' |, d0 ^3 Y(1)(无边辩才)指佛的无碍辩才。$ K+ |/ |5 j$ g# H" h' f8 a( R
) c, A: w1 u/ D- `0 j) b
善谈诸法秘要(1)。说经行道(2)。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5 e& O& w& d8 e1 j3 C; ?6 T' d2 |
《解》这是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我作佛的时候,生我国者,都能契机契理的演说诸佛深密精要的佛法,就是演说这部《无量寿经》。以真诚、言语、身行示范化导一切众生,所说言音犹如钟声一样传播很远,能警觉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以上三愿不能实现,我就不取正觉。 1 Y+ x" [  Y( P0 M2 }
《注》
  j, y& o: b1 m+ }: A/ s& e( y(1)(善谈)所说自然契理契机。(诸法秘要)一切法的深密精要。 % Z  a* ~$ @, K$ W1 R# z5 w) d% \
(2)(说经行道)‘说经’,讲经说法是言教;‘行道’,依教奉行是身教。‘说经行道’是以身、语、意三业教化众生。 * f1 U" B5 n( v" {

. v$ y# i0 T3 w* o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1)。
) F/ Z5 V9 q$ Y+ G# Y6 d# ?《解》这是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都能究竟证得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的果位,决定一生成佛。
: A, j# ^& Q2 ~" n. ~+ F- G《注》 4 f% M& u6 N! f- f) u
(1)(一生补处)是等觉菩萨候补佛位。
* w, P2 `. @3 G  g. N0 p3 y5 I1 O
; l4 s0 s0 @; t! h/ ]除其本愿(1)为众生故。被弘誓铠(2)。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3)。随意修习(4)。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I2 d, {. q4 [5 \+ l《解》这是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者,究竟必定得到一生补处。除了他们欲实践本愿,凭著坚固弘誓愿力,教化一切众生,使众生对于佛法都能发起清净的信心,劝导他们修学觉悟的行为,进而修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求愿往生极乐。
" ^) |! f% G9 m5 w/ u9 [/ F/ v/ j这些菩萨即使示现到他方世界教化众生,也不受六道轮回的苦报。他们或者示现说法的身分,或者示现听法的身分,或者示现神通利益众生,无论示现什么身分,教化什么法门,都能以种种善巧方便,令众生随意修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导众生往生极乐,菩萨的弘誓愿没有不圆满的。以上这两愿如果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
! Q) v$ m. U" E《注》
( B% K4 t+ ^( j8 G7 j(1)(本愿)菩萨在成佛之前所发的大愿。 7 w" k8 x; w5 o. j7 A% d
(2)(被弘誓铠)‘被’同‘披’。‘弘誓’指四弘誓愿。‘铠’铠甲,古代战时,对敌作战时所穿的铠甲,有防卫作用。这里比喻菩萨以弘誓愿为铠甲,出入三界六道,教化一切众生。
) Z' ]# ~% h) F1 m2 F7 C(3)(神足)指神足通。 ! x$ L3 h. `) E" o* U% _+ V! I
(4)(随意修习)随欲所愿,以种种方便,引导众生修行学习。
, @/ w* N. l! a. f3 [
1 U" }( B0 X8 s/ e- B; N* Q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1)。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 |8 B, }1 ?* G& y2 h1 A《解》这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我作佛时,一切众生生到极乐世界,精神、物质、生活所需,如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都能随自己心愿现前,没有不满愿的。 2 e% t# b- e# V: t+ f# y" Z
《注》 % F' H5 V+ A: Y; z4 C2 G
(1)(种种供具)指香花、幢幡、宝盖、璎珞、卧具、天乐等。
  q. R2 \. _( p0 g& f% n' G. q; J# X; E
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V) X4 R- H, |# c( B5 e
《解》这是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我成佛时,一切生到我国者,如果要想供养诸佛的话,十方诸佛都能应他们的心念接受供养。以上二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取正觉。
& ~3 L0 F. q( D0 v2 J. F' g( D, L- g0 i0 `; f* F4 B& `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1)。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 W6 B% c; Y7 B' I2 c8 [- ]《解》这是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我作佛时,极乐世界的一切万物,庄严清净、光明华丽、形状色彩殊胜奇特,真正是微妙到了极处,是无法称说衡量的。极乐世界的众生虽然具足天眼,对于国中万物如果能分辨出它的形状、色彩、光明相状、名字数量,以及能总说出者,我就不取正觉。
8 B( f$ n* Q% U2 A  [《注》
) f8 ~3 k$ [: s1 ?(1)(国中万物)指极乐世界的居住、修学、生活等依报环境。 * c) X- ^% m; [
5 r1 G' r6 d' n; ~9 q' T9 x  w6 E, f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1)。高或百千由旬(2)。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3)。亦能了知。
! G9 u, y9 D6 Y5 \( C/ Y+ d, S《解》这是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我作佛时,极乐国中有无量光明彩丽的树。它们的高度有的百由旬,有的千由旬。道场旁的菩提树高达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的菩萨当中,虽然有些是善根劣的,但是他们对这些宝树的庄严,都能了解知道。
+ F5 j& {0 j3 Q4 g$ d* c《注》
- b' {$ A: V; S; V8 _(1)(无量色树)指极乐世界一切宝树。因为极乐世界的树都是七宝和合而成,光彩明亮,颜色美丽,所以称为‘色树’。
9 v" U6 P& u( t" v) L(2)(由旬)是印度的长度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相当于中国的八十里,‘中由旬’相当于六十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由旬’相当于四十里。 5 l+ \0 x+ T* \: x- k
(3)(善根劣者)指下下品往生的人。 ! v. \. _+ }3 A% S2 g- k

3 p3 U7 s5 c3 h/ q" J; U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O! Q. ^( X+ {《解》这是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我作佛时,极乐世界的众生,想要看到十方诸佛国土的人、事、物等种种庄严,都能在宝树行间看到,好像从明洁的镜子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样。如果以上两愿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 t  s' G& w: N5 O7 ~0 h# M" p4 n) |' x. B1 D7 c  w: }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1)严净。光莹(2)如镜。彻照(3)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4)。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E4 W$ ]) v2 w3 b
《解》这是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我作佛时,所居住的极乐世界广阔无有边际,庄严清净,光明晶莹得像镜子一样,能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国土。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的光明,都能生起希有殊胜无上的菩提心。如果此愿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 z7 {! W# |1 P( f$ H* L《注》 / N8 q5 l' _5 d7 l& x8 K* `* p
(1)(广博)广阔无边。
& W$ t! b9 F1 }(2)(光莹)光明晶莹。 9 @& ?$ y2 P. _9 e0 q
(3)(彻照)无所不照。
3 x" `" x2 u2 B(4)(希有心)指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 T4 `, J/ x$ ^* a
$ M% k$ c$ P: W3 S) H9 ^  W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q' u' O) w) o# M* R《解》这是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我作佛时,从极乐世界的地层到虚空,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以及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无量的宝香和合而成。宝香气味能普遍熏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世界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学佛所教导的种种殊胜清净之行。如果此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
1 q) \- y1 J. O2 L7 M' K' N《注》
) E; S8 H3 ^6 I(1)(修佛行)就是修习圆满觉悟的行为。
1 [/ ~+ @8 t! |# ]1 x! i
( R/ U% G- Y+ Q( ~4 `* I* S, B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1)清净(2)。解脱(3)。普等三昧(4)。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 8 l3 \* a+ h9 C' Q& a  C/ D8 Y+ B
《解》这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我作佛时,十方一切佛刹中的所有菩萨,只要闻到我的名号之后,就能随即证得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也自然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能安住在念佛三昧中,一直圆满成佛。 0 O& J) |7 R0 a" r7 @" [2 j  e4 Q8 A
《注》
  a8 Y  S' H; G4 i- C) B: Y(1)(逮得)随即得到。
4 ]0 c. [. U$ h7 w9 `1 I) l(2)(清净)清净三昧,离开一切污染执著的正常享受。
0 l6 J) ?1 O0 W. h(3)(解脱)解脱三昧,离开一切烦恼束缚,自由自在的正常享受。% x2 U8 o2 c& B* `2 D
(4)(普等三昧)‘普’普遍,‘等’平等。九法界一切众生都能依这个法门平等成就。‘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 9 J3 v( u# T. t6 {: A

5 y& D- B& G' n+ {3 x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6 y3 v9 K4 H1 S) r% ^! C《解》这是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只要闻到我的名号,就能住于正定,常在定中供养十方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而且不失定意。以上两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g% Y0 B' q& g0 |- {4 G" ?
《注》
- }8 Q/ a+ g8 i% L(1)(不失定意)常常能够保持清净的心,不被外境所转,这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4 P+ C* b% m6 G4 ~* H6 b) ^, ^9 j0 z* S" m; I" e+ f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1)。获陀罗尼。
2 f2 I7 \/ u% R5 [9 C% z《解》这是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我作佛的时候,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听到我的名号,就可证得永离生死之法,脱离十法界,证入一真法界。同时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对一切众生契机契理宣说妙法。
9 A6 O; E# f. {# s, J《注》 # u0 I: D. Y" {' }
(1)(证离生法)‘离生法’远离六道生死之法。‘证离生法’也就是脱离十法界的生死之法。
9 F* k( s& J* ]2 I. O6 R) [' I+ J" S& e' z+ y/ x# b. b$ h* Y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1)。修菩萨行。具足德本(2)。应时不获一二三忍(3)。 2 Y" i, Z7 z7 I/ o
《解》这是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闻到我的名号,身心自然清净欢喜,得如佛一样的平等住。以菩萨的心行利益众生,自然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立刻获得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此三种忍的解释见后面第十五品)。 , ]% I/ q6 k7 z; }" ^
《注》
* o* ~, f( U( P  e(1)(得平等住)‘平等’就是佛法界。‘得平等住’就是与佛一样安住在平等三昧中。
8 J8 i7 m; j7 s3 A, k" `(2)(具足德本)指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就是清净、平等、觉。
8 C( q& J0 ^2 Y0 Q6 K: I(3)(一二三忍)‘忍’是认可的意思,就是能深信难信之理,而不疑惑。‘一二三忍’就是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详见第十五品)
* p; _5 b* i, T5 r4 o* g3 K5 l
  t" i. H+ ?' j8 |) W0 z. `, S9 N0 s9 t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1)者。不取正觉。
1 N. z8 |5 V  W  C/ b" d! d2 `# V《解》这是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听到我的名号,就能圆满证得三不退转的果位。以上三愿若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 j3 U! b* \# i) |  y' O: o
《注》 + j5 X  ]% Z# q9 _# U
(1)(证不退转)指圆证三不退转。 " V% T1 D* _- J% j+ l. y4 M
1、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即小乘初果须陀洹,不会再退到凡夫位。
- Q6 f; }- }/ N- f2、行不退—行指菩萨行。行不退指菩萨度生的行持,不会再退到小乘位。
0 @$ I: o3 y( z. q2 v3 T3、念不退—是念念要圆成佛道,再不会退回十法界。 9 S/ o: c+ c4 K

* K9 a0 M1 P& h2 f7 ~: S: @' J% E! w+ x& I; G# ^9 H
) F; F5 k, `' @7 q  u
【必成正觉(1)第七】
- v2 s# ]. b/ a7 V) J" _; @
+ S6 T9 L. S( G$ d《解》法藏比丘在老师的面前,说出‘四十八愿’以后,又以偈颂的形式,来表达他至诚的行愿。所以即时感得雨花动地的瑞相,而且空中赞言,必定成佛。 9 z+ R" z9 @  d
《注》 : R# H; A1 p( a/ @' Z
(1)(正觉)即佛果。 ) O$ X" S9 r0 p

3 ]+ s: C  i; Q! p% J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1)已,以偈颂(2)曰。 6 @' n; g. d3 M. ]- f
《解》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当时法藏比丘说了‘四十八愿’之后,又以偈颂歌赞来表达他的心愿。
1 E1 Y0 \- }0 G) X% R8 C《注》
9 \) F  ^+ }4 Z1 f1 q: |6 ?) ~) k) F+ I(1)(此愿)指‘四十八愿’。
. o0 U6 Z2 n2 j( j' Z+ H(2)(偈颂)此下‘五言颂’,即每句五个字,四句为一首。
) c' h. T' [2 z# A% X" b4 ?8 c* R* U/ O* X9 y% \
我建超世志(1),必至无上道(2)。斯愿(3)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 k2 @5 t0 l! J" |+ _2 H; K《解》我(法藏比丘)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间的志愿,决定成就无上佛道。这四十八大愿如果不能圆满实现,我决定不成佛。
2 N% r, @9 m: P: Q《注》 - m8 h+ ^4 S/ Z: ^
(1)(超世志)‘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间。‘志’是志愿。这里指不但超过声闻、缘觉、菩萨,而且超过诸佛。 : t7 x6 H! R5 ?1 f, k
(2)(无上道)就是最高无上的成佛之道。
4 y2 \5 ?- g; M2 I(3)(斯愿)即四十八愿。 $ G9 A" s0 E" W: P- C
8 A+ A5 o; j/ e! M: k/ F
复为大施主(1),普济诸穷苦(2),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3),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4)。3 n& @' T% R  E3 e: d
《解》 我成佛时,还要做十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施主,救济他们的贫穷(福慧未圆)与困苦(无明未尽),要让各类众生永远脱离生死的无明长夜忧苦,出生种种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就菩提佛果。
& I; t; I2 q( v) o9 e/ ?" Z《注》
) ]4 x* ]' W* w4 s(1)(大施主)即是给予一切众生究竟圆满的‘财’、‘法’、‘无畏’三种布施,称为大施主。
1 w1 U3 e' ^0 i' j% E; g0 Y* f8 j6 u7 J(2)(诸穷苦)指没有智慧的众生,在三界六道受苦。 9 m  ~; d6 c) p7 p  ?0 l
(3)(长夜无忧恼)‘长夜’是比喻众生沉沦生死,无明而不觉,如同长夜一般。‘忧恼’即忧悲苦恼。
0 R3 {( M# `' c1 g(4)(菩提果)就是佛果。 4 o9 O" p8 F$ B: `

+ Y8 d5 E, a+ l+ G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1)悉圆满。
" j# q, M: h: b' Z《解》我如果成佛,名号就叫‘无量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听到我的名号,欢喜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我的极乐世界。生我国土的人,都如佛一样具有紫磨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圆满之相。
, R% S' i) q9 }: a5 X. M+ {《注》 1 V/ K6 C7 S5 |4 k2 z6 w% U
(1)(妙相)是指三十二种胜妙之相。 1 B' i0 W* X) i& Z

" |; u( s8 y, a! W4 E/ u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1),离欲深正念(2),净慧(3)修梵行。( j& D: R6 p" X3 I5 Z4 M; N  T
《解》法藏比丘发愿说:生我国土的人,也能像我一样,以大悲心利益十方一切众生。为了利他,首先自己示范修习远离一切世间贪欲,深入正念,以净慧来勤修清净无欲之行。 # l: C. C+ C& P. p) \3 C
《注》
8 H" V8 |$ `7 [* T3 T3 x' v(1)(诸群品)‘品’是品类。‘诸群品’指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 # t" d! O$ T" B4 N% A, P
(2)(离欲深正念)‘欲’是贪欲。‘深’是深广,‘正念’是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 4 Y! ^8 z* R1 U% y6 g4 e* l
(3)(净慧)由清净心生起的智慧。
) }% [: b) H3 u+ Z0 G. q' i& ^7 l) j, s8 Y' ]1 Q( i: L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1),明济众厄难(2),悉舍三涂苦,灭诸烦恼暗(3),开彼智慧眼(4),获得光明身(5),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6)。( u* P7 O* Z0 ^
《解》愿我无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诸佛世界。消除一切众生的贪、嗔、痴三种垢染所产生的愚暗。救济十法界一切众生种种的苦厄和灾难,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舍离三恶道的剧苦,灭除烦恼的黑暗。帮助众生开发自性本具的智慧眼,并证得同如来一样的光明、清净法身。: M  x0 K5 F/ m5 O7 R% f( R- G
封闭通往一切恶趣的途径,开启通达极乐世界至善决定成佛的门。为众生开示种种妙法,其目的就在于广泛施予众生,念佛成佛功德之宝。
+ S5 x7 ~5 d! G8 O- @) Q《注》 % S7 d4 ?6 {2 u+ x9 S% x
(1)(三垢冥)‘三垢’就是贪、嗔、痴。‘冥’即无明,没有真实智慧,不明宇宙人生真相。 7 v5 p9 q. H0 J+ O, @+ k
(2)(明济众厄难)‘明济’即明智济度,‘众厄难’种种的疾苦与灾难。  y2 a, j/ E/ `. e% t8 A; ?
(3)(烦恼暗)‘暗’是比喻无明等烦恼障蔽了自性的光明,使人愚昧无知。 $ z% J( d+ \8 R
(4)(智慧眼)五眼之一,就是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能。 ' ~$ `$ M! T# U
(5)(光明身)就是清净智慧身。      
" z; d; Z1 Q1 G# d! m(6)(功德宝)指念佛有功,往生是德;往生有功,不退是德;不退有功,成佛是德。‘宝’是比喻这句佛号的无上功德。
1 L* {/ }1 J1 s. [. J, [% S5 d
4 @6 C$ w! }# Y' M/ [, A  E/ G如佛无碍智(1),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师,得为三界雄(2),说法师子吼(3),广度诸有情,圆满昔所愿(4),一切皆成佛。1 s) _; C  U( D2 A" V5 P. A
《解》愿我有诸佛一样自在的无碍智慧,以大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常作天人的大导师,成为三界中的大英雄。说法有如狮子吼,广度一切众生,圆满我过去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使一切众生一生平等皆成佛道。
/ A) m4 B& i. w- c0 r《注》 ) v$ `4 w* d" V6 M
(1)(无碍智)指没有障碍的佛智。   j, j  V+ P2 U
(2)(三界雄)佛断尽一切烦恼,雄猛无畏,所以称为三界中的大英雄。
* x% l5 N  W: b% J6 a+ C+ _(3)(说法师子吼)狮子一吼,百兽张畏;比喻世尊所说之法,可以使大众震动,外道降服。
0 N+ R* A1 n, ^& _: D/ [5 U(4)(昔所愿)就是指法藏比丘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 5 c8 n) ]- v7 l% h
4 N/ A1 U7 a8 N3 o# E7 [2 s
斯愿若克果(1),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2)珍妙华。
" T4 J5 s+ q4 q- A! C- a7 ~8 C, y《解》我发的这个大愿如果能圆满成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人、神、仙都应受到感动,而且空中诸位天神自然欢喜,示现瑞相,从天上降下珍奇美妙的天花(为他作证明,愿愿皆圆满实现不虚)。 ) ^; A2 T% p3 ]
《注》
% _! z" e7 X- L) }; N+ e' h: x; n(1)(斯愿若克果)‘克’成就。即以上所发的大愿如果能圆满实现。
5 m; ]/ o+ e; y' s$ u/ V(2)(雨)(音玉),由空中降下的意思。
- {8 o1 {0 @, `% u( R% `
9 ~0 E3 g; S% e+ ]) G& [) H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1)普地六种震动(2),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6 Z% A8 O1 o% ^, P《解》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刚说完他的愿望,立刻就有瑞相感应,大地普遍显现六种震动;从天降下妙花,散在法会的上空。而且空中自然就有音乐,并赞说,法藏比丘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 x" }) e7 i/ _) A# f8 ]1 ]《注》 ) d4 Q# d" y# D0 |; ~6 x# E
(1)(应时)感应之时。
" s3 ]  f4 T9 z6 x* M: g3 r(2)(六种震动)即震动有六种现相:‘动、起、涌、震、吼、击’。‘动’是动摇,‘起’是上升,‘涌’是波动,此三种是形变。‘震’是有声,‘吼’是巨大的声音,‘击’是如撞击之声,此三种是声变。 & M: C# f+ D9 i
  ~" F; U/ }0 Z7 N. B; z$ L

5 S3 {# ]5 U) b【积功累德第八】9 f6 [! O# ~% [9 `$ b7 M* m0 s
- C' i* U. V5 J2 o) t! \, d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1)已。住真实慧(2),勇猛精进。一向专志(3)庄严妙土(4)。所修佛国,开廓(5)广大。超胜独妙(6),建立常然(7),无衰无变。
  }$ m" y- g6 L. w《解》佛对阿难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前,及在法会里天人大众之中,发了以上的弘深誓愿。于是安住在真实智慧之中。勇猛无所畏惧,精进修持,一心一意庄严净妙的国土。这个所修成的佛国(极乐世界),开通无碍,广大无边,殊胜超过诸佛国土,五乘人往生平等成佛,尤为独妙。且建立常然,永恒不变,一切万物都是不变不坏。
" B0 _, B9 W: P! O6 y《注》 , v; i5 _  I* U/ ?* L
(1)(弘誓愿)在此指‘四十八愿’。
) n4 ]; K, _. M$ B0 n) `! `(2)(真实慧)与真如实相相应的智慧。
1 ~/ ~- t4 f% I0 l, C4 A2 v, n(3)(一向专志)心志专一,一往直前。
/ u# F9 ~4 s3 K* R2 l7 W(4)(妙土)精美绝伦的修学生活环境,在此指极乐世界。 - S% Q6 U* G: p3 S% S& t
(5)(开廓)空旷开阔广大无际的意思。
' `/ W3 @5 H! g+ A" h# q% t(6)(超胜独妙)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齐入报土,称‘超胜’;只有极乐世界五乘大众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称‘独妙’。 ( z* ?! j; Z8 S' z  k3 c
(7)(常然)是永远不会衰退改变,自然永恒。 6 w" O4 @& r* Y4 A# k! r

( F. ^' C, B& y于无量劫,积植德行(1)。不起贪嗔痴欲诸想(2)。不著色声香味触法(3)。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4)远离虚妄(5)。依真谛门(6),植众德本。 8 j3 j% N/ y1 I- ?+ a1 Z' @+ e% u) u
《解》从这段经文起,到(清净无染),都是说明法藏比丘在因地时的修行。原来他在无量劫前就已经积植德行了。这个德行就是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的念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外自然也不会贪著色、声、香、味、触、法。一心所仰慕、所爱好的,只是过去诸佛所修的种种善根。所以他在自行化他时,内不起心动念,外不为境缘迷惑,行寂静之行。远离一切虚妄,依于事理真相相应的真实方法门径,培植一切德行的根本。 6 o8 R( T# F9 Y* V% {4 g: J
《注》 & B. C1 B  G4 |0 h
(1)(积植德行)‘积植’是积累培植,‘德行’是指身口意三业清净的行持。
0 W$ g; o4 _/ K(2)(贪嗔痴欲诸想)‘贪’非分的希求。‘嗔’ 是对违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环境起怨恨不平的心理。‘痴’是愚痴,指不明事理真相。‘欲’指种种欲望。
4 ~- I) T" t, b(3)(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不著’是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外面境界叫六尘。眼所见的叫色尘,耳所听的叫声尘,鼻所闻的名香尘,舌所尝的叫味尘,身所感觉到的是触尘,意所分别的是法尘。因为这些外境能污染清净心,所以比喻为‘尘’。
3 K6 R- N7 q0 o/ H(4)(寂静行)是认真积极的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心里不起妄想分别;外不著六尘境界,内不起心动念的心行叫寂静行。
  A$ i3 ]  P( l: s1 G2 d(5)(虚妄)指虚假不实。 ; D1 j. [2 j! Q- b, W9 L
(6)(真谛门)指修行成佛真实的方法门径。‘谛’是‘真实’的意思。
4 z; |" d6 m) b' B
8 w! S; Y2 ~' _/ e8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1)。专求白法(2),惠利群生。志愿无倦(3),忍力成就(4)。
( U, h5 Q* x8 P; e& Z《解》法藏比丘不计较种种苦恼,他能少欲知足,一心专求善法,惠利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所发的大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所以成就他的忍力。 + {; b/ ]+ R3 [4 C: u9 \6 g
《注》
; i) R$ q9 m0 W(1)(少欲知足)‘少欲’是不多求,‘知足’是虽少也满足。
0 e" m/ v4 S6 D, H. ](2)(白法)是指善法。古印度人用黑白代表善恶。' X1 E& N4 j* p# h$ y1 @8 ~
(3)(无倦)没有疲厌。 4 x1 ?+ _! ?# r" w  q( p. o  _
(4)(忍力成就)‘忍力’是六度中忍辱的力用,就是对于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以及修学上所遇到的顺逆境都能忍受,忍辱功夫圆满,称为忍力成就。
( ]/ z: ~$ \5 a; i0 W3 V! e6 w& a6 r' T; B! n% Z) x: h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1),劝谕策进(2)。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3)之心。   R& U: U- ^9 i  B
《解》于一切众生,心中常怀慈悲忍让的心,对待别人总是和颜悦色。用真诚、关怀、爱护的语言来劝勉策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又能恭敬尊重奉事师长,依教奉行,完全没有阳奉阴违的心。
' S- r" P0 E  m9 V& T, V- C& T$ [9 o《注》
$ l  M$ {; v. L" Z1 K(1)(和颜爱语)‘和颜’是温和的容颜。‘爱语’是以真诚关心、爱护的话,叫爱语。
! _& y3 O) N; R  g5 O(2)(劝谕策进)‘劝’劝勉。‘谕’是晓谕。‘策进’是策励促进。
1 \* Z1 O) d; ?/ k2 p! P" p  {(3)(谄曲)‘谄’是谄媚巴结,‘曲’是歪曲事实。
4 P* G$ _# C1 Y; b; l9 T* I, H) b1 Q5 v( x9 a4 P
庄严众行(1),轨范(2)具足。观法如化(3),三昧常寂(4)。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 ~! f0 V5 @, j+ Q+ b+ H《解》法藏比丘的生活行为与福德智慧相应(圆满具足福德智慧),以此为庄严。他的言行都可以作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都是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得来的。因为观察得知诸法如幻如化,才能永断妄想、分别、执著,得到正常寂静的享受。具体落实在生活上,自然就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人的过失;善护身业,不犯戒律威仪;善护意业,不起妄想分别,内心清净无染。   ]/ d% i' `# ~# J- {# ^( G* I
《注》 # v1 `  k+ P" ~8 Y* A+ Y( {8 J- R
(1)(众行)指六度万行等一切生活行为。 # f$ X- b3 S& E- t
(2)(轨范)轨则、模范的意思。
% D( k$ q, z( z! c(3)(观法如化)用智慧来观察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犹如梦幻泡影一样的不真实,变化不停并不是真实存在。   ?/ s, L4 b& Y4 p5 l
(4)(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恒常清净至极处称为寂静。这是说平常生活享受,身心永远保持最极清净。
1 ?7 g. v* K; m+ e- J9 p) B9 ^5 O& [  L8 u+ [( X0 u; @1 `" Y
所有国城(1),聚落(2),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3),住于无上真正之道(4)。 . Y8 F% e! r) v& [% n, S* o
《解》法藏比丘于所有的大都市、小村庄,以及家亲眷属和世间珍宝,他都无所执著。这一切他都经常拿来布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菩萨生活修学的行为,来教导度化无量的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
+ a4 o0 h% h) d+ u8 g& |5 a! F《注》
( c1 C; t" Y2 U9 J: S. s$ d(1)(国城)国都、大都市。 ( g8 H$ E, Z  S- ~$ N1 X, z0 p
(2)(聚落)指小村庄。 3 a/ ]& ]' H9 K4 ]8 ^& u8 o- N! _
(3)(教化安立众生)‘教’教导,是把生活修学的方法,传授教导给社会大众。‘化’谓教学成绩,帮助众生化恶为善,转凡成圣。‘安立’建立,指建立菩提心。 $ u! f7 X3 _& G& H3 v7 i* t
(4)(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是安住于究竟圆满的成佛之道上。 5 F' W' R) {& Z. h( x
9 M& K0 p# m( ?5 H3 C& o
由成如是诸善根(1)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2),自然发应(3)。或为长者居士(4),豪姓尊贵(5)。或为刹利国王(6),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 _9 [+ V) D) J) ]7 I' v
《解》法藏比丘由于成就了如上所说诸善根,他所得的果报,是所生之处有无量的福德智慧宝藏,自然开发显现。感得生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足。或者是国王大臣、转轮圣帝,或做六欲天王,乃至大梵天王。4 q" U, H; }+ l
《注》 2 g6 ], q6 C6 Y% E  ]3 S& l: q
(1)(由成如是诸善根)‘由成’是由于成就;‘如是诸善根’指积功累德的种种善根。
0 x+ t9 n: d$ j- S! @(2)(宝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宝藏’是指福德智慧宝库。   z" a% U6 X, ?1 c( X/ ?( N' e9 g0 \
(3)(发应)是开发显现。就是说无量积集功德妙宝宝库感应显现,自然开发。
& H3 q/ F6 K! k" V& E4 F(4)(长者)指年长德高及有财富的人。(居士)谓在家学佛修行者。
8 d  M/ t) X4 c$ H& A8 D$ U) X(5)(豪姓尊贵)是豪门贵族。 . @' R, X8 h1 \1 o% s6 c5 H) K2 }! q
(6)(刹利国王)‘刹利’又称‘刹帝利’,是王族之通称。‘国王’一国之主。 9 M$ }# l: ~/ B: ?5 ?
8 w6 T& T* N$ i, W. Y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 @. ~* i* b( K% S. S
《解》能于诸佛的处所,他永不间断的尊重供养诸佛。如上所说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说也说不尽。
. c/ z" b6 }) O7 ^4 {5 E5 i; x! Y# C7 e/ _4 |) K" q7 |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1),优钵罗华(2),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3),八十种好(4),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5)。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 T( y3 w/ T: i$ f9 A, `
《解》法藏比丘身口常常散发出无量妙香,就如同栴檀和优钵罗华的香气一样。他的香气能普熏无量世界。不论他在什么地方出生作佛,他的色相端正庄严,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果报。 ! U" a% l) g: l$ p# ?6 C" f( p
他的双手万能,常创造出无尽的庄严器具。所造之物都是人们所需的,而且是最喜好的。他的种种才艺能利益一切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大众、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造福。
, M) q2 I5 G8 n3 \7 d《注》
5 j1 [" |5 I% h3 a; l' s! C6 G(1)(栴檀)古印度名贵的香木。 & ~3 Y; l& h$ l: f6 O+ Y& r4 [
(2)(优钵罗华)是梵语,译成中文为‘青色莲花’。 + i3 u) u# c6 A" H
(3)(三十二相)见前第六品,第四(三十二相愿)注。
; T' @8 k( z' C# s9 [(4)(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见《教乘法数》:
) Y! @9 c5 l) m9 H7 M- j2 [1、无见顶相;2、鼻高孔不现;3、眉如初月;4、耳轮辐相埵成;5、身坚实如那罗延;6、骨际如钩锁;7、身一时回如象王;8、行时足去地四寸印文现;9、爪如赤铜色;10、膝骨坚著圆好;11、身清洁;12、身柔软;13、身不曲;14、指长纤圆;15、指文藏覆;16、脉深不现;17、踝不现;18、身润泽;19、身自持不逶迤;20、身满足;21、容仪备足;22、容仪满足;23、住处安无能动者;24、威振一切;25、一切乐观;26、面不长大;27、正容白不挠色;28、面具满足;29、唇如频婆果;30、言音深远;31、脐深圆好;32、毛右旋;33、手足满;34、手足如意;35、手文明直;36、手文长;37、手文不断;38、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39、面广姝好;40、面净如满月;41、随众生意和悦与语;42、毛孔出香气;43、口出无上香;44、威仪如师子;45、进止如象王;46、行法如鹅玉;47、头如摩陀那果;48、一切声分具足;49、四牙白利;50、舌色赤;51、舌薄广;52、毛红色;53、毛软净;54、广长眼;55、孔门相具;56、手足赤白如莲华色;57、脐不出;58、腹不现;59、细腹;60、身不倾动;61、身持重;62、其身大;63、身长;64、手足软滑;65、四边光各一丈;66、光照身而行;67、等视众生;68、不轻众生;69、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70、说法不著;71、随众生语言说法;72、发音报众声;73、次第有因缘说法;74、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75、观无厌足;76、发长好;77、发不乱;78、发旋好;79、发色青珠;80、手足有德相;+ A4 `  X: B3 t: T% O- c+ w" J
(5)(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这两句引申的含意,指法藏比丘多才多艺,双手万能,能服务广大的群生。
) R) Q  t6 ^1 d9 s2 z2 C' b
3 U1 w% |- D/ d6 D# x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4 w/ N* M, z0 Z4 `" T. r; G! H0 O
《解》因为法藏比丘以上面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感化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发成佛的心。 3 m8 u) l2 A  Z
(按)这品经文是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后的具体成效。经过无量劫的积植功行,累积万德,其依正二报具足殊胜庄严,一切众生由此感发无上成佛的心。
6 X) U( m5 H3 x2 G
8 ?  r( H9 i$ Z! U" |! y5 j: Z# D7 U" E
【圆满成就第九】
4 G/ X0 h* d: F" n& o4 |! `; U$ z; |4 Q, E: ~. x5 K( `
《解》前面是介绍法藏因地的修行,这一品显示他修学所获得的圆满成就,就是说明法藏成佛后的圆满果德。 5 D, d( s' R6 j/ g, e, Z3 x' @

- N4 I) Q" a* i0 M+ m/ z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1),具足庄严,威德(2)广大,清净佛土。 4 q1 ^! [  p$ z. R! I
《解》佛告诉阿难说:法藏比丘修菩萨的六度万行,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能于一切法中得大自在,这种果报,不是用言语思想所能表达理解的。他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已经圆满成就了。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如实安住于诸法真如实相的一真法界,所以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无有边际的清净佛土。
* C+ u" @0 I' A《注》 , d' B" i, `7 d9 `2 c" S# t, d
(1)(如实安住)‘如实’真如实相。‘如实安住’就是安住于诸法实相之理。
1 b/ ^" n( V) r3 s& ~. J(2)(威德)‘威’有折伏的意思,‘德’有摄受的意思。
( \: Q8 \+ D8 c2 }
6 w$ S' z  |2 h0 |$ F.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 # ?4 ?. S2 `  U: R2 T3 U/ y
《解》阿难听了佛的所说,就问世尊:法藏菩萨修学成就的大觉佛果,他是过去佛?未来佛?还是现今示现在他方世界的佛呢?
( k, K/ t! c9 F$ V% C9 S
: V6 A# ?: Y# l7 D4 L; u6 k世尊告言,彼佛如来(1),来无所来,去无所去(2),无生无灭(3),非过现未来。 . n- ?: g* P6 ^. m" x
《解》世尊回答说:阿弥陀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所谓生,无所谓灭,不可以说他是过去佛、现在佛或者是未来佛的示现。" R; a0 @& m7 ?7 ^* M! x0 q5 Q/ p
《注》 ; T6 P) s% N% E: T" p8 N
(1)(彼佛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
* W4 t: h3 ^2 t. v/ A. a' T4 E6 R! K(2)(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所以是无来也无去。
# l3 W& @+ A( I' R4 s(3)(无生无灭)即不生不灭,这是佛究竟的涅槃境界。
. G; v0 x7 H& M$ M  }5 N6 i# |! }7 }  @% T9 R
但以酬愿(1)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2)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3)。
8 k9 }  ]. }% y! X3 h" h3 K《解》阿弥陀佛为了实践他所发的度生誓愿,示现在西方,距离我们这个世界有十万亿个佛国土,他所建立的世界,称为‘极乐世界’。
$ F$ n9 c" T( P. |; Z. v3 ^- Y( d《注》 # d" x2 W& P. X& n. X" S* v
(1)(酬愿)实现他过去所发的大愿。
& A% M$ U4 g# E0 X& i(2)(阎浮提)是印度话,意思是南赡部洲,指我们这个世界。
# e+ `0 ~: S9 P2 R* g. O" y$ E(3)(极乐)就是阿弥陀佛建立的极乐世界,因彼国永无诸苦,但受诸乐,所以称为极乐。 4 d  O" O9 I) m8 w8 I% `- C1 h

; j; L' g& j  n: _* O法藏成佛,号阿弥陀(1),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 Z, n& \, I) U8 w4 \* X* V) _" Z《解》法藏比丘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称号为‘阿弥陀佛’。他成佛至今已经十劫了,现今示现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在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声闻圣众,大家恭敬围绕,听他说法。 7 q" J$ L; [5 a. l' N) r
《注》
( x( X% N% r$ @. O; ?, {# w(1)(阿弥陀)印度话,‘阿’译为‘无’,‘弥陀’译为‘量’;‘阿弥陀’就是‘无量’的意思。在一切无量中,以‘无量光、无量寿’作为代表,是极乐世界教主的名号。
% L& T  E, w$ Y4 a' B
3 v! Q, [- T% p* h1 q+ z" X# \4 M$ n0 R  f7 T" |5 z0 l
【皆愿作佛第十】
& ?+ {  W. c" G+ D. `) i8 E
* a3 }$ |; d7 i+ M8 z/ X《解》前面讲阿弥陀佛的修因证果,这一品经文讲众生听闻释迦佛说法,只要发愿往生,都能普遍成就,平等成佛。
, I8 u6 z: ^7 L# E& z! i1 G9 M# {( \- ~' f$ O2 a; |7 g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
+ ?$ E7 `9 H" ^( e& _《解》世尊介绍阿弥陀佛过去在菩萨因地时,发愿修行证果的事实。当时参加法会听经的阿阇王子与五百位大长者,听了之后,都生起大欢喜心。
: U* x4 @' ^* u. H& }; S% Z" w0 z( e- N6 J" W3 q1 z
各持一金华盖(1),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2)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 P& C& T. K, ]+ `- F《解》他们每个人都拿了一个金华宝盖,一起到佛前礼拜,将金华盖供养佛,接著退回自己的座位,在一旁安坐听经。这时,他们心中都有个愿望,希望自己将来成佛时,一切都像阿弥陀佛一样。 3 P! _! h0 r3 P( T) I7 \
《注》 ) t6 `9 Y2 f/ w
(1)(金华盖)就是金华宝盖。 ' y# J  }+ A) j0 N/ ^+ O% d
(2)(却坐)退后坐下。 . P" f  C- e2 w2 Q
8 m$ u  `. J8 u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1)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复相值(2)也。
( S& ?, }1 f6 }) e# R7 o! I4 ^: B& z《解》阿阇王子等,心中发起大愿后,世尊立即知道。就告诉与会的比丘大众:阿阇王子五百人等,以后必定成佛。他们前世一直都修习菩萨的大行,安住于菩萨之道。经历了无数劫,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佛,广修功德。往昔在迦叶佛住世的时代,他们是我的弟子,他们今天供养我,我们又相遇了,这是一个殊胜的因缘。 6 ?8 Y: ?5 F" @
《注》 % c5 U: {8 \, [7 Q
(1)(迦叶佛)是贤劫第三尊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尊佛)。 7 T6 k% _% m- ?( f' Z
(2)(相值)相遇。
7 n1 q0 U0 Y& u0 _) S. S, o: i! f  e: ?# }% }  F% ]* a
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 G- D6 f# H$ w! w/ z4 Y
《解》当时参加大会的比丘大众,听佛所说,都为阿阇王子等五百人感到欣慰欢喜。+ Q5 R( Q  m" h# w

+ n+ D; [; G/ W  E【国界严净第十一】
3 }" a, e4 B1 \  ~' x6 D3 m. Q
; |$ b, _* F& G《解》这一品是世尊介绍极乐世界环境的庄严清净。
% E5 ], }9 j! z. x8 y8 }1 ^) E& e( I1 C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4 n: U2 v, t) t, |6 x) @
《解》世尊告诉阿难尊者:极乐世界具足无量功德和庄严,一切美好,没有缺陷。 # d3 g% g% @2 P8 D6 s
2 A' w8 [5 P$ e$ S
永无众苦(1)、诸难(2)、恶趣、魔恼之名。 : r, u$ d$ z! ~) D* m4 u
《解》极乐世界永远没有三苦、八苦等种种苦恼,也没有三灾、八难等种种的灾难,没有三恶道及魔恼等名称,那有此事呢!
% Z2 [* Z$ }! v+ M《注》 4 W1 f* G9 J* m1 Z% A
(1)(众苦)指种种苦恼(三苦、八苦等)。 ) F. ?) S; F8 E! R
(2)(诸难)指天灾人祸(三灾、八难)种种灾难。
3 j& r- U) P" R* I7 \3 P& s
$ w5 W0 ?2 {' l5 q亦无四时(1)、寒暑、雨冥(2)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3)、荆棘沙砾(4)、铁围(5)、须弥(6)、土石等山。 9 _1 ]) }& t& m
《解》在极乐世界里,没有四季、寒暑、雨冥这一些气候的变化。也没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这一些地理环境的差别。
/ ^' `! _9 r& d- a《注》 4 t9 u2 N8 C+ o. E4 H- B" o
(1)(四时)春、夏、秋、冬。
: [- i3 A5 |$ j5 M7 T, z; h(2)(雨冥)指阴雨天。 5 A% i; _8 n* \& P" T9 b, `
(3)(丘陵)高山。(坑坎)深陷的洼池。
! C) b4 K+ N& ]( A(4)(荆棘)带刺的植物。(沙砾)小石子。 9 `- j& o' k8 s2 O) p# i
(5)(铁围)指一个单位世界外围的大山。
" x0 W9 J* W& w8 |/ |( q! j(6)(须弥)印度话,中文的意思是妙高山。它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
4 x0 i+ D" v# R/ Z: ]% P  ]. |; B; G" K) R* z: g
唯以自然七宝(1)。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2),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7 s" V6 t) E1 S: C/ f' L《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物质环境,都是以七宝自然所成。黄金铺地,面积广大无法计算。而且国土微妙奇特华丽,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 , N( b% R, q) j$ D4 I
《注》 , d; y" K0 C* D& f$ V7 ^1 ]8 l
(1)(七宝)指金、银、玻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七’在这里表圆满,‘七宝’也就是指无量珍宝。 # u  Y9 N7 d8 ^4 d
(2)(奇丽)奇特华丽。 6 r0 J: ~& P$ I8 R0 K

7 m& l- G0 ^; x8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1)及忉利天(2),依何而住。
" T3 d% C& q% g0 {《解》阿难听佛所说之后,就请问世尊说,假如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靠什么地方而住呢?
6 p7 C3 V! @3 D8 k/ ^5 f5 ?《注》
- e( U7 s5 [  J* F3 ?* {( e(1)(四天王天)指欲界的初层天,住在须弥山的山腰。 ( j, h. Y: a6 K
(2)(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层天,居住在须弥山的山顶。此二天都是地居天。
* Y, ~) k3 w5 q; I
$ B) q$ O9 y# N佛告阿难,夜摩兜率(1),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2)所致。
+ v- B7 _- a, Q: ^$ i) N0 J《解》佛反问阿难,夜摩天、兜率天,乃至色界天、无色界一切诸天,依靠什么地方而住呢?阿难回答说:依靠众生不思议禅定功力而住。 8 D+ a( e/ ]% a) J5 g9 h
《注》 / Y8 H5 z8 b) v! J8 }4 a
(1)(夜摩)欲界的第三层天。(兜率)欲界第四层天,从夜摩天以上都是空居天,居住在虚空中。 2 N6 R6 g7 R* @" f
(2)(业力)在这里指禅定的功夫。
/ `" N1 ?. X) b+ u/ w& ]# |3 q" t( }& Y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1),汝可知耶?汝身果报(2),不可思议。众生业报(3),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4),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5),住行业地(6),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 Y* [2 u, |+ h7 @* J
《解》佛告诉阿难,不可思议的业力包括的范围很深很广,你知不知道?你自身的果报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三途六道的区别?因为众生的业因、果报差别不可思议,众生学佛的善根也不可思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的大愿大行及真实功德,所成就的智慧、慈悲、德能、国土都是不可思议的。
0 i# H* u  k! Q1 W6 T  J+ J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以一句名号契入弥陀愿海,所以他们能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大业所成就之地。极乐世界是依众生的功德、善力及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所成就的,所以不必依赖须弥山而能自然安住。 3 W+ R8 Z- U  ~+ Z, [# y* J! F; k
《注》 2 R/ \, d! z& @7 E/ _2 ?; X
(1)(业)指造作之意,一般指行为、言语、思想。
) R$ T" M5 z2 O7 i$ ^! m1 b2 J(2)(果报)指过去所作善恶事业,感招今世的结果与回报。0 |8 g# C1 t. b" R9 w
(3)(业报)指业因与果报,也就是所造作善恶之业因,而感受苦乐之果报。 " U( @, }8 s: O1 O: {
(4)(圣力)‘力’指能力、力用,这里指诸佛威神之力。 8 q: \! e; U: T+ V" T8 |  e% D
(5)(善力)依法修善所得的力用,称为善力。
- c2 y8 g6 Y8 ~% s. E0 ?7 a(6)(行业地)指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的地方,称为行业地。
' w- o) u  y2 x# T! s# T) p) q2 H- h) w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1),故发斯问。
2 a. ]0 M, G' @《解》阿难说:对于众生不可思议的业因果报,我一点都不疑惑。为了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他们情执深重,对于事理往往疑惑,我为了帮助他们破除疑惑,所以才请佛开示的。
" k; @2 M3 m8 V! Y; r* C2 J《注》
2 I" Z# T! ?& y2 z; O(1)(疑网)‘疑’是疑惑,‘网’比喻多而复杂。
- ]+ m. q# X9 O# Q5 ~9 `& P$ _, K  j9 c8 x

) Y$ v  ^4 ^3 ?2 r2 ^2 C【光明遍照第十二】; d( J- F: L3 H: w- D5 p& p
' P7 Z8 [/ g- D$ g& E: a
《解》这一品是介绍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普遍照摄十方一切诸佛世界。 5 t( i% r4 Y8 j0 W4 j- `$ f
6 Y3 r; q+ U$ v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1)上下,亦复如是。
7 s4 t  }1 T$ V. ?; r《解》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威神和光明,是最尊第一殊胜,十方一切诸佛所不能相比的。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东方无量无数佛刹,其余南西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也是如此。
4 ^) l2 u. |  g《注》 ! Z6 r8 ^$ n7 g5 ~8 Z* m
(1)(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 o9 L5 [8 t3 g9 u4 l
. q8 q3 t0 z9 }6 x$ j- Y
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 ' o; _( w) ?. s# ^' [$ _
《解》若论诸佛顶上化现的圆光,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是百千万亿由旬。至于诸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二佛刹,有的照百千佛刹。唯独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到无量无边无数的佛刹。
2 C  Z& s! Z2 ]6 ?8 w: O9 M5 d" R" c: D1 |3 ^
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为预计。 : w& ?& R) b, _% p4 D
《解》诸佛光明所照的远近,是根据他在因地求道时所发的愿、所修的功德大小不同,到成佛时,各个自然得到不同的果报,这都是自然所成就,不是预先安排造作的。 ( c3 ]6 d6 X: D; I. m" c. q

4 T* _' r8 E/ a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F7 p9 w! d0 x/ [) x& z
《解》阿弥陀佛的光明妙善美好,超过世间日月光明千亿万倍,所以释迦世尊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一切诸佛光中极为尊贵,是佛中之王。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就是代表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 1 q8 z$ ^3 j& e' u8 |  U

! y* c3 r- o7 W8 i4 c% b-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1)佛,亦号无边光(2)佛,无碍光(3)佛,无等光(4)佛,亦号智慧光(5),常照光(6),清净光(7),欢喜光(8),解脱光(9),安隐光(10),超日月光(11),不思议光(12)。 5 D& q; w8 {. ?7 l
《解》所以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也称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也称为智慧光佛、常照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解脱光佛、安稳光佛、超日月光佛、不可思议光佛。
8 n/ V" K9 h, Y8 N《注》 - k: I1 c3 x2 l) V  _9 b
(1)(无量光)‘光’代表智慧,佛的智慧光明不可限量,所以称为无量光。 ' ]% n7 q1 k6 K; G
(2)(无边光)佛光普照,广大无边。   I+ r5 c* J, m5 h6 w
(3)(无碍光)佛的光明自在、无所不照,没有障碍。
6 B% K" c/ \, t; d0 j(4)(无等光)佛的清净光明,没有任何光明可以与它相等。
# f8 |: d  M# t# H- y(5)(智慧光)佛光能破一切众生无明烦恼。
; `3 e4 s  |& f& H. c7 }; A(6)(常照光)佛的光明在一切时一切处,没有间断的普照一切众生。
$ z; ^% P+ U9 f- W3 d(7)(清净光)佛光能令众生断除贪嗔痴三毒烦恼,得到身心清净。 ) Q' _9 q7 ~" T$ B5 @. i' K
(8)(欢喜光)佛的慈光普施一切众生,能使众生得到欢喜。
2 T% O3 J  ]# [8 ]3 g0 r1 x(9)(解脱光)佛光能令众生,消业灭罪,解脱生死得大自在。 * A, S' k* {8 b* g! w) i' q
(10)(安隐光)佛光能令众生在三界里得到真正的安乐。 # }3 a7 k5 n3 [
(11)(超日月光)佛光超过世间的一切光明,无比殊胜。 * P5 w3 w0 h; ]. p/ A3 w
(12)(不思议光)佛的光明善好是不可思、不可议的。 " {! t$ V- P5 {
6 J* k2 C3 c: r$ L2 c4 x; c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1),身意柔软(2)。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3),命终皆得解脱。 / T8 h% y# |+ s& i$ h1 o* y
《解》阿弥陀佛十二种殊胜妙好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有缘见到佛光的众生,皆得烦恼消灭,善根增长,身意柔软。即使在三恶道里受最极苦的众生,见到佛光,都能停止不再受苦,在命终之后都能得到解脱(脱离苦道)。
' w( N; P" X: w5 ?7 K4 l6 H* _《注》 2 j7 D1 K4 W+ v( {% S- U
(1)(垢灭善生)贪嗔痴等烦恼消灭,善根增长。
4 y4 D- d+ \; R, ~. T& {(2)(身意柔软)身口意三业柔和,随顺于佛的教导。, |9 ?7 i' j8 r
(3)(休息)这里指停止受苦。
) p0 Q4 ]# W& j% g5 T( `  n9 U; ^
- K* ~- d9 U8 i& P9 C) e$ c9 Q9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 V; }1 L4 x  }+ T2 I( J
《解》与佛有缘的众生,闻知无量寿佛的光明、威神、功德,能以至诚心、不间断、日夜称扬赞叹,就能得到弥陀威神加持,随自己心意所愿,往生极乐世界。 ! G+ v8 T; Z- a# ^0 A/ _

  ~- r( l) A/ C% p: q
; p+ l+ O4 d) q  T6 X, t3 D! c【寿众(1)无量第十三】
0 F$ h$ R) d, J( q& o+ ~" R# E' N  q/ Z
《解》这一品为我们说明,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极乐世界的人数无量。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的寿命同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寿。
# O% C; ]+ T' Y( n0 ?. b. s《注》 5 E( L" G) e3 D" N* C9 T" [2 w
(1)(寿众)‘寿’是寿命,‘众’指人民大众。
. ^6 r" n0 M' q0 w1 M  a+ ]: X1 @4 Y+ @3 R0 g7 k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1)。 ( p4 F% t+ D2 J9 W- `
《解》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寿命长久,不可称说,不可计算。
& d# n. l* M+ t" H$ w- s3 x+ l/ v《注》
: L% K/ |9 z+ }* e, t9 v(1)(称计)‘称’是称说,‘计’是计算。 # E" r- h. G4 c

8 q9 W" {0 h( `( P" P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1),威力自在(2),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 C6 L. [. u7 l《解》极乐世界有无数的声闻大众,他们都是神智透彻通达,威力自在无碍。这里特别举一个例子:他们能够在手掌中容纳一切世界。
7 J4 ?8 a( Y/ D/ B* k; k5 L《注》
+ k" J: k, |! O- \! C  A* t' \(1)(神智洞达)神通、智慧透彻通达。
! `% R" N# f8 s7 u(2)(威力自在)威德神通的力量自在无碍。   n9 O. N/ J/ V  T9 x3 ?7 P
: m& R/ f, ?8 @. C3 ]1 S3 z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1),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 f0 m# h" b6 J5 h! H# x《解》佛说:我的弟子中,大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的星球、星球上有多少的众生,目犍连能在一个昼夜,就全部把他们计算清楚,知道一切星球上众生的数目。
& C1 B9 [& \/ [, ^, l1 @7 ]《注》
( C0 S0 M& A" I3 b6 `(1)(星宿众生)‘宿’是星球的集合体。‘星宿众生’,就是各个星球上的众生。
4 S2 F8 j5 l# W' u; w. l" m$ x# L4 @7 ?5 M
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9 ^5 i8 Q/ l2 `+ C; b, S" A5 C7 J《解》假使十方众生都成缘觉,每一个缘觉有万亿岁的寿命,神通都同大目犍连一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竭尽他们的智力,共同来推算极乐世界的声闻人数,他们所能计算出来的,还不及极乐世界人数的千万分之一。 # L4 r7 d8 D! |$ B- f
. W" i) {' ?6 F$ X
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4 A: ~7 @/ `& |* b9 a4 ?
《解》譬如深广无边的大海,假设把一根汗毛竖直分成一百份,它的细小像微尘一样。拿这样细小的汗毛,沾大海的一滴水,这一滴水跟大海的水相比,那一个多呢?佛就告诉阿难,前面目犍连等无量的缘觉,所共同推算出来的声闻数目,就如同毛尘上的一滴水,所不知道的数目就像大海水。 4 W. k' {6 y! p  p( N1 `3 t
! Z. n$ l& v. v1 G6 a; z6 V' n7 D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0 W& K: D1 C) a; |- o$ N9 o/ g《解》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以及极乐世界的一切菩萨、声闻、天人,他们的寿命也是同佛一样的无量,这个数量不是以算计、譬喻所能知道的。
$ `" k! F& R4 e3 B8 ~+ m# i& G
$ W8 m+ T2 q0 G4 U! Y! N5 i% b+ J& K

1 j/ w6 r! e& a7 ]【宝树遍国第十四】
4 `; j) \" K4 [
0 g9 C* n: [. l% n《解》这一品是介绍极乐世界的宝树。这些树都是种种珍宝自然和合而成的,而且宝树遍满极乐世界。9 J$ E7 k: g5 v8 Q4 X7 B
6 }/ h3 d( M5 w; h1 K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
2 S' k7 S( R* U% G& [) V  O《解》在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宝树。有的是纯金的,有纯白银的,纯琉璃的,纯水晶的,纯琥珀的,纯美玉的,纯玛瑙的等等。这些树都是纯一宝而成的,没有掺杂其他的珍宝。
4 d7 _. U$ O1 A& B0 i0 {/ J9 A' S6 S# S0 o$ i$ H% }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26 19:44 , Processed in 0.10404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