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21 21: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方法。要用什么方法达到负责尽职、日新又新?西方天王教你多看,北方天王教你多听,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真实的学问,然后才能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所以大乘佛法里,一切佛菩萨的名号、塑像,都代表教学的意义,完全是用来表法的。我们现在把他们当作鬼神来看待,这很冤枉!
8 }: R3 l5 t, J+ }- N$ e4 E! n k( u. n
( Q3 y0 t3 _% p, J' x' u- T. R2 v7 a" N: t
$ r/ D- H) z' u. v* r% x: B' i! c7 Z; L9 J9 W# Y
寺院的建筑,是学校与博物馆融合在一起的结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艺术教学’。世间法里,学校与博物馆是分开的;佛教教育与博物馆是结合在一起的。近代大家才讲求教学艺术,殊不知佛法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落实了艺术的教学。佛教的一切设施,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图样、结构,都含著启发的教育。这才晓得佛陀教育真的是尽善尽美。
' X& J0 ^: q, [8 ^( a
" m( x9 f5 r! y7 L , W0 Z! Y. v0 _
' B2 m+ z: s4 V. V
度尽众生愿,诸位想想,重不重要?我们今天有没有做到?我们是不是起心动念,念念都为众生著想、念念为社会著想、念念为国家著想,而绝对不想自己?一想自己,就错了,这一点诸位要特别细心去体会。为什么想自己就错了?因为想自己就增长我执。
) p( j- V; S2 y; m% ?( [" r$ _! Y( A, {2 ~
7 }8 o; m8 m: a% E \$ p/ `9 V
2 n0 l/ Y F R* Q/ D. `
佛法是教人破我执。破我执,才能出三界;破我执,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乱。我执是轮回烦恼的根源,有一个我,烦恼就断不掉。所以,大乘佛法妙极了,教你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不知不觉就把我执断了。不像小乘人刻意去破我执,证得须陀洹果之后,尚需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把我执破掉。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这七次往返,要多少岁月,这是天文数字。4 p& P" c$ U3 t; _
, h0 W3 Y6 X2 V
$ C; r8 I+ _3 K3 {& s6 C* T1 l' [. @# a- I
大乘比小乘高明,用的方法巧妙,就是念念不想自己,念念都想众生,‘我’自自然然的淡忘了,这个法子非常高明。大乘法里,念佛法门尤其殊胜,尤其巧妙。他教我们念念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的心愿,想阿弥陀佛的行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心量之广无量无边,确实不是其他大乘菩萨能相比的。我们完全依阿弥陀佛作标准,先要发心,不发心不能入门。入了门之后怎么修法?断烦恼,破我、法二执,就是用这句佛号,一向专念就行了。
5 Q. R' `. N& ] q9 X: p1 n
- c3 V5 h* S4 F ]' J ' E! e& e3 L9 V8 A; Z3 L
6 r% V* C. I1 @, d! g这一句佛号从什么心生起?从真实平等广大心生。因此,句句佛号就与广大心相应。广大心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不可思议!这个事实真相知道的人不多。 j: r/ F$ S5 W- A. u
4 E! G$ R' p+ s, Z
! C: W* I; R4 r) z* K6 M0 s+ ]9 V, w- x0 U/ C/ l! m$ Y
为什么我念这句佛号就是普度一切众生?因为你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一样,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你把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自他不二。自己的心愿跟阿弥陀佛的心愿无二无别,佛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这个事实,蕅益大师在《要解》里为我们讲得很清楚,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佛门做晚课的时候蒙山施食,只要用七粒米,用观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用观想的方法,也度了法界一切众生,心量是这样扩大的。要把这个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之处。不要在念佛的时候就观想跟佛相应,不念佛时,还是小心眼,还是搞是非人我,那就大错特错,这样念佛不能往生。佛教我们用一心,不可以用二心。对佛用一个心,对众生又是一个心,这错了,这不是一心。所以,能不能往生,关键在这个地方。/ B2 m& w! X G; l" f' o
0 p, @2 d4 s9 f: t8 N
, P3 ?2 u( X) M% z$ |) Q' Y! E' u, c [9 v7 E( U, `: p
至于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必须前面两愿做到了,才能认真去学法门。前面两愿没做到,不能学法门。我劝同修们多想一想,我不骗你,为什么?好像盖大楼,前面两愿是地基,地基还没有做好,就往上面盖楼房,不要几天就垮了,永远不能成就。你就晓得基础愈坚固愈结实,将来这楼盖得愈高愈大。何必要著急去盖楼房,为什么不回过头来打地基?我们这一生当中,地基都打不好,因此暂时把后两愿保留,留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修,这样才好!我今天在这世间只修两条:发大心,断烦恼。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那时我已经是无量寿,再学无量法门,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修学环境,决定成就。法门修学圆满,圆成佛道,四愿一生都办妥了。从初发心到成佛,一生办妥。6 N" o. q2 t, c7 y
5 v+ b# F% h5 [3 X' a X/ L% B
' G# h7 i) l. x, v
- P0 [5 I3 v: g2 ~
这一种心态,这一种见解,这样的思想,就是发菩提心。菩提是觉而不迷。现在我看到别人讲经,我也发心讲经,我也拼命去研究各种经典,那是逞能、好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费了几十年时间去研究经典,结果是什么?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为什么增长邪见?因为你烦恼没断,心量太小,纵然说法天花乱坠,心里还是是非人我、贪嗔痴慢,你那些见解全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与佛决定不相应。: R' I) V3 H9 \
5 o; t' b3 C) p& |$ O # i0 g+ b4 |/ z% g# X
/ f6 Z: E( @" A6 k8 `/ d9 L
学佛一定要按照顺序,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给我们做一个最好的榜样。一部《华严经》的内容就是四弘誓愿,特别在《四十华严》里显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十华严》分为本末二会,本会文殊菩萨。善财童子跟文殊菩萨时,就是修前面的两愿,在文殊菩萨会中发无上心,断了烦恼,成就戒定慧三学,老师再让他出去参学。五十三参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参访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即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一生圆满了。诸位要把四弘誓愿,把菩提心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讲这个。
& h1 m6 y. p5 M1 q# C
( S6 C$ f- x! | 9 P( d. ]9 L0 T* c* u8 c
5 g; I7 U" m0 s7 ?“修诸功德”。功德是戒定慧;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的是戒定慧,即是菩提心;利他的是一切善行,尽心尽力帮助别人,成人之美,这是功德。下句是功德的具体说明。4 V$ l D3 D- {* G) W
) m) V8 ?. b: p, g# e
\8 _0 {6 [7 X; d [+ s' p6 e( `& O/ q2 E4 q" @2 f" \
“奉行六波罗蜜”,这是修行人一生日常生活行为之总纲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一切众生接触,应该要怎样做,佛教我们六大纲领,我们要遵守,要照做。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是这六大类,每一类的细行都是无量无边。
W9 S% b% P1 f! M
* I& Y, E, h3 ~
+ n: D, s* f+ w. c7 n: `4 `8 L5 @+ I' l7 R6 I
第一、布施。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也就是舍。要舍,要放下。佛为什么教我们舍,教我们放下?你要不肯舍,不肯放下,就是贪,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佛说无量无边烦恼,归纳为一百零八类—百八烦恼。我们的念珠一百零八颗,念佛就是要断百八烦恼,对治百八烦恼,是这个意思。一百零八类讲起来很麻烦,所以在《百法》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