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2 20: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产生无量无边的痛苦。6 P+ V! s( _! T' x0 k5 T' N0 f
. P5 ^0 n6 j4 s/ l
/ u) x6 C# o! V0 y/ w. u$ O
% `. Y$ i. a0 _7 Y3 e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是说明菩萨慈悲利他的心愿。大乘是对小乘来说的,‘乘’有运载的意思。我们拿车辆来作比喻,大乘佛法就比喻为大车,能运载很多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说,大乘佛法能普济一切众生;普通车子比较小,把小车子比喻小乘佛法,运载的人也一定少。大乘法不但要自己成就佛道,求解脱自在,还要发大乘心,将解脱自在的方法,教化一切众生,使每一位众生也都能达到了生脱死,到达解脱自在的彼岸。这是说:发起慈悲心,普遍救济一切众生的菩萨,他们深深地觉悟‘生死炽燃,苦恼无边’的道理,不但求自己的生死解脱,更要立志解救一切众生,而发起大乘的慈悲心愿,灭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大利益,使众生都能出离生死苦海,而且决心做到普遍救济一切众生。
; `7 M. y5 a% q% V
, P) l) h5 Y, f R# W" H( [2 P
2 T7 V9 O9 V* o
3 x" t$ V2 e7 R+ m‘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是说明菩萨普济众生,舍己利人的精神。发大悲心愿的菩萨,牺牲自己的一切享受,忍受众生给予的一切烦恼,愿意代替众生受无量苦,而不愿意众生自己受苦、这才是菩萨救苦救难的伟大精神。+ d5 p) X. G4 L7 i9 C9 {
; w$ ~1 B& j- I
: Q4 B3 `0 f- A' a
+ i$ q5 H* m3 D: Z‘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里最主要是说,菩萨利他的慈悲心。‘毕竟’是彻底的意思;‘大乐’就是大菩提寂静乐。菩萨度化众生,愿意代众生受苦,目的无非是使众生成佛。发心的菩萨,他更深切的觉悟到,只有代众生受苦,不是彻底的办法,还不能算是完成广大的悲愿和度众生的任务,必须要更进一步,令诸众生永断烦恼生死,得到无上菩提法乐,才算是菩萨圆满了度化众生的悲愿。由此可知,菩萨的真正精神是‘利他’的。在菩萨的眼光里,天下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发大悲心的菩萨,感觉众生的苦恼是可怜愍的,为了救济众生,就是自己肝脑涂地都在所不惜;只要众生得到安乐,他愿意勇往直前的去做,绝不因为有了危险,退失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心愿。我们更应当知道,佛法说的利他,不是单纯的利他,而是在利他之中,也含有自利。因为利他的本身,就是一种功德,如果能够多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是为自己多积功累德,世间没有所谓劳而不获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肯不肯去做。( ~" m( w6 `6 n+ r( |
8 v/ P0 X+ o( E2 H- V& T" I 7 \: k2 `4 a" p* `
# u$ D7 s* [/ E9 `! o# @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互相勉励,向著这一条道路往前走,只要能够不断的精进努力,一定能做到自利利他,事业功德圆满的。这个法门再作个简单的介绍:生死炽燃的苦恼是无量无边的。因此,菩萨发起大慈悲心愿,慈济一切,代众生受无量痛苦,使一切众生得到诸佛究竟的大涅槃寂静之乐。这就是所谓的‘大心普济觉’的道理。到这里,本经的正宗分经文全部介绍完了。下面是结叹的经文,也是三分科式的流通分。在结叹经文中,首先说明自利,而后说明利他,最后是说明诵念本经所得到的殊胜利益。' O0 z2 ?+ z1 Y/ p* L. U
/ b/ m5 Z B4 u" ~
1 E" t4 n; n& C. }9 H) F5 a! Z' l' u* W. q: I( [( | a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0 K) e- x5 I9 ^% \2 ]
1 A1 R y7 W" E' V $ ^6 o* l$ j: t! D+ g
8 k5 J8 |! E. g
上面所说的八项事理,是本经的总纲,不是普通三界内的天人,或者是二乘人所能觉悟得彻底的。这些道理,乃是十方三世诸佛自觉化他,觉行圆满的道理,也是诸大菩萨自行化他的德业妙行,并且也是发心行菩萨道,自利利他的道理。这八种道理,也是成就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的妙法门。如果我们能依照这些道理去修行,就能从凡夫的生死地,趣向于佛的境界。, y8 _6 Y% P( X% w9 m! K- l' s
7 V' w1 M6 ^, ], D9 E3 F) w ) P& e0 u/ l0 n8 q9 J* _3 J
5 D( }8 \5 C. |. D3 V" S! v# c t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7 l# R. d0 H7 D' I, X
" m8 s( Z' r( d) F$ r3 ?' c, ? * b3 D9 G9 S* r+ Z% o
) o/ M% w0 U, D; a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自利成就功德。
3 ~, _5 p2 P9 W2 U' L4 U m- N7 P7 q$ d. i
! h9 {5 i8 K2 o3 O' s+ c$ |- T- m/ S% z% l
‘精’,纯一不杂叫精;‘进’,勤而不退叫进。‘法身’就是一切功德圆满,离一切障碍,而积聚恒河沙数的殊胜功德法。法身也是理体的一种代名词。‘涅槃’是寂静安稳自在的意思。涅槃有四种:8 `0 `- d) ~1 [6 g# B2 y" E
) G) V4 E. o r& @" x $ ^7 u0 G& s5 r9 @
3 ^0 v7 f( d% ~7 t0 Z$ P, w4 d
第一、自性清净涅槃:自性是众生的真如本性,本性是清净不染的。众生虽然被烦恼盖覆,但是,本性并没有被烦恼所染污,它仍旧是清净不染,不生不灭的理体,所以称为自性清净涅槃。这也是每一位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 D( F: D4 W& F h; E. X% |
0 t; L$ F# J" k8 O* H: n
3 I1 V* B) S: U. y
1 {; H' B4 E; z6 k) Z第二、有余依涅槃:我们这个有漏的身体,就是生命的依靠;身体的存在叫做‘有余依’。比如当时佛在世的时候,有弟子们已经证到圣果,但是他们的身体还存在于世间,所以称为‘有余依涅槃’。如果把身体也舍掉,连微细的痛苦也没有,证得永寂涅槃。- Q) y/ H" N6 Y3 L" q1 s
) U, a9 v0 B: C( F5 a 1 T d* M& n6 U) z( g }9 a
3 i$ s& D* |4 h' S4 A' J' j3 M. |
第三、无余依涅槃:没有所依的身体,叫做‘无余依’。修行人,内心得到解脱,同时也舍弃有漏的色身,入到空寂的境界,叫做‘无余依涅槃’。. M+ a* n/ J; c B6 C0 l& L/ e
* |* e, ^' A3 x2 w* | 6 k* j$ M1 q( p4 P
/ T: r& O, A7 f! i w* b- e
第四、无住处涅槃:无住处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是大乘圣人独有的,小乘圣人所知障没有破,不了解生死和涅槃,本来没有差别的道理。所以只求了生死,而贪得涅槃之乐。但是大乘人烦恼障、所知障已经断尽,证到了实相般若,来去自如,不住生死,而且也不住涅槃,所以称为‘无住处涅槃’。
' A+ n- x D" H& L4 i1 G! x% V# D2 R
0 [/ H: {8 n4 T$ Y' C, r2 A* L8 u; U+ I# |2 L, c9 p
众生只有前面的第一种,小乘极果的圣人有前面的三种,唯有大乘圣人,破除了无明,证得了法身,才具足四种涅槃。
, o* Y7 m: z% L5 B
4 T: |. e# Z* [5 [ _; R! R : L* Z+ |2 h* D V9 Z1 x
, H( V3 } p7 W" U‘涅槃岸’的‘岸’,是一种譬喻,依佛法来说,众生在凡夫地受生死轮回,中间有烦恼的障碍,才不能了脱生死,而成就佛的果位。所以就将众生的‘凡夫地’譬喻做此岸,‘烦恼’比喻做中流,佛的‘涅槃地’,譬喻做彼岸。涅槃的境界,是我们学佛的人,共同想要求得的,我们时常听经、念佛、拜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假若我们也能依照前面所说的慈悲和智慧的行门,努力精进修学,一定能到涅槃彼岸。. a0 {! F# A3 W9 Z4 \7 z+ A N* w* j
. I; R* \# B- D7 _ % _$ q3 a' o& T
1 E m, u, s) l* }% _ h8 g: S) \‘精进行道’:是说菩萨觉悟前面所说的八项事理以后,不论任何时间,一心一意的勇猛精进,脚踏实地的依教奉行,永离生死罪恶的痛苦,得到寂静自在的大乐。# O9 Y5 M3 ~+ h
$ ]4 U$ ?$ w! r6 I* P
# K' P' V- c1 Q* V! ], ?$ V1 p; W3 L
( E) X1 K6 a5 g8 |$ R‘慈悲修慧’:是说菩萨要想成佛,必须先修般若。像本经前面所说,一切道理都是用甚深般若智慧去观察,才能彻底觉悟。所以本经前面有‘惟慧是业’的语句。但是菩萨修慧是自利,同时还要发大慈悲心,教化度脱一切众生,而成就‘般若德’。
# `6 u8 Y/ T! k
/ h4 O1 v8 o: `# ?+ W
. H8 c% E- K+ B. {) m% ^
9 i* y" @) ?) h) _4 W3 a- u6 ?2 h7 `4 z‘乘法身船’:法身是理体,遍一切处,没有形相、音声可得。为什么称为船呢?这是说菩萨自利利他,普度无量众生,万行具足,福慧无缺,证得法身理体,就比喻作法身船,也就是菩萨所成就的‘法身德’。
n6 C- }$ H; H. M2 |1 z0 J) S* Z# @, |
) a/ A& ~6 Y, [5 d5 r$ N# {
) x0 e2 u( T* f! |$ s$ K其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