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内室应该就是客厅里面还有厨房,因为灶神一般牌位供在厨房。所以俞净意公立刻就起来追随他,跟着他走到灶下,忽然张先生不见了,于是就觉悟,知道这位张先生正是司命之神,就是灶神。这个感应十分的明显,不是在梦中,也不是恍惚、迷糊的时候,俞净意公是清清醒醒,他没有在作梦,跟这个张先生谈了这一大番话,应该也有个把小时了。结果他忽然不见,这就断定,一定就是神明。这对俞净意公震动就太大了,不能不相信,所以对灶神的那番话就全盘接受,依教奉行。
3 H  s$ @* c- t: T  o6 n* H( P) c, S2 r4 T
  【因焚香叩谢。】% u5 f- x* e! i' h  Q4 v& v# Q; }
) s# D$ J5 P( N/ z6 A6 D3 @- V6 q
  点起一炷香,向灶神牌位叩谢,感恩灶神爷对他的这番教导。以前对灶神爷只是一种迷信,也不知道是真有还是假有,人家拜,他也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个心态。也从来没有想到,奉事灶神是真正要断恶修善,过去只是一种巴结讨好去供养灶神,然后把自己的一些怨气全都写在黄疏里。现在整个就转变过来了。
# `9 Y! l  w, z# ^& p0 @  C6 @" `. y2 Z2 a* o5 m4 V' o  y
  【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
  W" ~" r& C7 G6 D4 ^
% f- M6 [( q. T( z! X  觉悟了就一定会有真实的行动,行动就是改过自新。第二天,就是元旦,我们说春节,大年初一。他就『拜祷天地』,礼拜,向天地祈祷,也是发愿。『誓改前非』,发誓一定痛改前非,过去像灶神对他讲的这些意恶,下狠心把它改刷掉,而且同时要『实行善事』。改造命运,我们看《了凡四训》,未论修善,先须改过。能改过,就好像把漏的瓶子给补上漏;如果不改过,光去行善,那行善的功德都被漏掉了。过恶实际上是有漏,这是个漏器,就没办法装福报和功德。所以改过是首要的,行善就随缘随力。
, W8 \5 ~  @% b( s# P' j) g: `: x  e& G
  【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 @9 q4 I* U, D
' s9 H3 w0 O4 G9 u' Q+ H/ N
  古人除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字以外,还会有号,号通常是自己起的,名是父母起,字是同窗、兄弟、好友送给他的。号就是自己用来提醒自己的,当别人称呼自己的号,自己立刻就会想起,「我为什么要起这个号?」俞净意过去没有讲他有什么号,他是名都,字良臣。现在有了这个号,叫『净意道人』,意思很明显,他是个修道人,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哪修?从意地上修,把意地清净。这就是禅宗讲的从根本修,因为身口意,意为根本,意清净,身口自然就清净。这个号也是提醒自己,别人一叫「俞净意」,他自己马上就想起,「我曾经发的誓,我一定要清净自己的意念,把那些意恶全部要改掉」,这是他要发心真干。底下是他去落实。
$ |9 T1 x$ b- A4 k- @8 B; b. E1 r2 [) \2 H& V; Y" p
  【志誓除诸妄也。】
9 x4 `8 y1 V' G& ?. H+ ?# A8 L3 T; F, }& {: V, n6 |- p
  「净意道人」这个号就是为了纪念他的誓愿,要除去所有的妄念,使意清净。8 `. z% `" Y4 N% n- @5 U

- U5 L; L" A  a( W# D/ x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
+ u4 F# I" d& q& f1 c( D
: }* ^) I# h2 u7 r7 G( x+ Q  这是几乎所有修行人刚刚发心修行都会遇到的状况,觉悟了,想要改过自新、改毛病习气,不是那么容易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气都不会是这一生才开始养成,是过去多生多世,所以积习难改,但是又不得不改。一开始真的会很挣扎,『初行』的时候,就是刚刚开始修行,就发现自己『杂念纷乘』,妄念纷飞,一个接一个,想停都停不下来。就是灶神跟他讲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就在心中翻腾,甚至可能觉得比以往还要厉害,这也是常有的事。譬如说念佛的人,刚开始念佛就发现自己的妄念多得不得了,好像没念佛还不感觉得有这么多妄念,一念佛怎么就这么多妄念?这绝不是你因为念佛把这些妄念念出来,是你心里妄念本来就这么多,只是你没有觉察,当你念佛的时候,心地稍微清净一点,就觉照了。是你能观察出来,不是原来没有,现在有了;是原来有,你没观察出来,你的心太粗,现在稍微清净一点,你就观察到了。怎么办?继续得念。用念佛来净意,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一句接一句的念,用它来断妄想。这些杂念纷乘、妄念纷飞,就不去管它,任它翻江倒海,我就守住这句佛号。时间久了,那些翻腾的妄念慢慢就平稳下来,愈来愈少、愈来愈淡了,这就是功夫得力。
( p5 Y# V9 }! R/ K% _+ ~1 D/ O* K( ?( w; B" |) ^) i( S: y+ ?9 q* _
  一开始就得咬紧牙关,也不要跟这些妄念作对,也不要想「我一定要把它压下去」,这些念头都是妄念。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念佛开示里面讲,念佛不要断妄想。黄念老说,你有断妄想的念头,实际上「去一添两」。想断妄想,本来只有一个妄想,现在还又加了一个「想断妄想」的妄想,添了俩。所以就不去管它就行,妄想由它打,佛号我就守着,一句接一句。俞净意先生没有用念佛,那功夫确实就不容易,这是属于难行道。念佛法门是易行道,为什么?念佛的时候就能有阿弥陀佛加持,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借他力来降伏妄念烦恼。但是俞净意公难行能行,这不容易,可贵!这里说他杂念纷乘,就会起怀疑,「我这样子修,能不能修出来,能不能修成功,是不是方法有问题?我这些恶念,几十年积习难改,到底还能不能改?」很多的疑虑,疑虑一起来,难免就会退心,就会退堕、懈怠,功夫就用不上力了。这都是讲的初学人的情况,很真实,进进退退。『忽忽时日』,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们现在想想,自己也是如此,还不如俞净意公,人家那个初学,时间不长,我们非疑即惰、忽忽时日,时间好长了,好多年都是这个状态。你问问自己,什么时候皈依的,到今年是第几年了?到现在是不是还是忽忽时日?没有像他那么认真,所以功夫不得力。『依旧浮沉』,就是习气依然常常现出来,在自己的意恶里面浮沉,控制不住。你看俞净意公是怎么对治:0 m6 ?9 R) x0 A5 R; y
4 k, o3 D: Q: h# \, l/ \
  【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傥有丝粟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圣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 A/ m8 M# W( L5 Z$ F% `8 x- M2 |) T/ I8 r# l4 h9 }. Q
  俞净意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真干。他知道自己习气重,他并没有退心,跟这些习气顽强的斗争,屡战屡败,屡败还屡战,愈战愈勇,还要祈求观世音菩萨来加持。所以在他的『家堂』,家里的佛堂里,所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前。这是一个学佛者,过去读书人,儒释道都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家家都供观世音菩萨。他在菩萨像前『叩头流血』,发起狠心,非得要把自己的这些习气改掉。『敬发誓愿』,很恭敬的发起了誓愿,愿自己『善念真纯,善力精进』,过去那么多的意恶,现在就一个念头,行善。这个善念包括,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念头不动;事情来了,一动念头就是为一切众生。这是后面讲的,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念头要真、要纯,就产生力量,就是善力。要精进,不能够懈怠,功夫在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用功,这是真修行。我们修行往往是做早晚课的时候算是比较认真。早晚课完了,没事了,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习气毛病一点都不去改,甚至都不去观照,所以功夫不会得力。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时,你有几小时心是在道上,几小时不在道上?譬如说你每天做功课,做两小时,那你还有二十二小时心是往外跑,这就不能善力精进。所以真正用功,我们念佛,印祖告诉我们,要「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能够把自己的妄念排除掉。" i# }+ q3 l3 u3 a7 B
1 k- k# S* V' T6 m
  倘若有丝毫『自宽』,『丝粟』是比喻很细微的念头,有自己宽恕自己的念头,就宁愿『永堕地狱』。这是发了狠誓,真的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修行必须拿出这一分勇猛心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修行为什么几十年好像进步都不大,基本是原地踏步,甚至还有退转的?就是勇猛心没发起来。常常是自己宽恕自己,习气毛病现形了,给自己找借口开脱一下,找些理由让自己心得到一些安慰,因循惰怠,甚至是自欺。有过失,不肯认真的改,这就是过失,这就是自欺,疏忽、懈怠、懒散,一天一天就在堕落。俞净意就是能够这样的真干,不自欺,所以他功夫得力。每日清晨起来,他做早课,他早课非常简单,虔诚的恭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一百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念一百声,不用很长时间。可是因为他的心虔诚恭敬,所以这一百声的圣号功德就很大,每一声可能都超过我们一百声。念佛号也是如此,念佛号的功德大小就取决于我们自己念佛的这分诚心。( r0 j* ~8 `5 j7 _# u

0 g$ }2 l( Q( k0 q9 i/ d8 }3 v9 v  怎么才能够把佛号功德念出来?要念兹在兹。佛号从口里念出来,从耳朵里听进去,听到心里,口念得清清楚楚,耳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记数,用十念法,从一数到十,再从一数到十,这样循环。心里记数,记得清清楚楚,杂念杂不进来,夹杂不进来,这样每一声佛号就有很大的功德。所以这句佛号要认认真真的念,如果随口滑过、心不在焉,自己听不到自己念佛,你让阿弥陀佛能听得到吗?俞净意这一百声观世音菩萨圣号,句句都踏实,用这种念佛的功德来祈求菩萨的保佑加持。『阴相』是冥冥之中帮助他,相是帮助的意思。可见得要改过,也要求他力,俞净意公这里也是二力法门。跟了凡先生是一样,云谷禅师教他,不是念观世音菩萨,而是念准提咒,实际上准提菩萨也是观世音菩萨,用念咒来祈求菩萨的加持保佑。因为我们的习气重、业障深,光靠自己力量是真的达不到、改不了,而且可能还会出现魔障,要靠佛力、靠菩萨加持。所以我们改过必须是跟念佛一起,用念佛帮助改过,用改过使我们的心愈来愈清净,念佛功德就愈来愈大,这叫正助双修。念佛人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改过。
' |7 x3 I1 V6 o4 I/ }1 J3 u
* H1 C0 @8 [9 U! t  Y: u4 ^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1 S; S( ]1 h3 {1 I2 N$ n
0 z0 }, c' d& j$ [) B' E- g' w
  发了真心,老实真干了,人就变样。他的言语动作每时每刻都能够观照、都能够检点,不敢放肆,就好像鬼神在旁边来监察自己。这都是事实,不是好像如此,事实就是,鬼神就在旁边监察,头上三尺有神灵,怎么敢欺骗鬼神,怎么敢肆无忌惮?之后
% w8 T) D! X: C( [" x" F3 n7 }! R
6 z1 P7 B7 f" E! A$ ^1 ?8 x* o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
( ~9 ?( n- L& v
, ~( u& L2 n6 R+ z3 A. f  除了改造意恶以外,还要尽量的行善,行善随缘,遇到了就做,没遇到不攀缘。所以,凡是遇到了有帮助于人、有利于众生的,这个『物』是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就不叫善。这些善事不论是大是小;自己是忙还是闲,有没有工夫,有没有时间;或者是别人知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够继续,使这个工作完成,这些都不考虑。只要有机会,我就尽量做,『皆欢喜行持』,欢欢喜喜的做。不是很勉强的,或者是别人做,我很不好意思,就跟着人做,不是。自己由衷的欢喜去帮助人,尽心尽力,这里讲『委曲成就而后止』,这就功德圆满了。实在说,这个善事不能成功,例如自己可能是这个事太大了,做不来,超过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自己很忙,没空做;或者是力量不能够持续帮助这个事情圆满。总之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可是主观上已经是善意圆满。自己也会在行善的时候遇到挫折、障碍,都努力的突破,这叫委曲成就。做成了,很好;做不成,心里没有遗憾,只是众生福报不够,这事成不了,但是自己已经尽了心。所以
; Z5 l4 w/ d. h4 U) [+ Q$ r! J% J, H( ^# q2 F4 @
  【随缘方便。广植阴功。】3 g# c) ?. v. y9 b2 I6 X) a- m) v& A

3 w2 j6 |8 e! ]% G  随缘分,有缘便做。『方便』是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适宜,用最适宜的方法去帮助众生。而且种这些福叫『阴功』,阴德,就是别人不知道你行善,这叫阴德。如果行善希望别人知道,就没有阴德了,实际上也不是真善,连福报都没有。所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果是并不希望人家知道,但是别人知道了,别人赞叹你行善,就变成阳德。阳德,你享受的这些美名已经给你报掉,你就没有后来的福报了。别人不知道,别人不赞叹你,这是阴德。所以这个心我们要了解,要怎么样去用心。如果还想让人知道,有这分心,根本就不是善,那叫伪善,不仅没有阴德,阳德都没有;如果还享受别人的美名、赞叹,反遭其祸,损自己的德、损自己的福。俞先生这里说:
' b' ~+ v7 B! l; I
5 }6 h! W4 a$ j7 w: o$ S, ~- J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4 l) e1 V  t% I# F" S2 o
" p/ T. x0 k1 U3 C6 p9 c  除了自己努力断恶修善以外,他还教化别人,自度度他。用什么教化?圣贤教育。教人『敦伦』,敦睦伦常,五伦关系要和睦。还要『勤学』,勤奋的来学习圣贤教诲,多读圣贤书。『守谦』,养自己的谦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谦受益,满招损。『忍辱』,人家的侮辱、人家的毁谤,自己要忍。曾国藩先生有一句名言,就是「千万忍耐,忍耐万千」,就是千万一定要忍耐,而且忍耐的不是一件事,万千的事情。不管何时何处都得忍,忍成功了,你就作圣人、你就作菩萨,所以菩萨是得成于忍。还有『因果报应』,这是帮助众生认识因果,深信因果就能断恶修善。逢人就教化、就引导,只要人们能够听,他就讲;不听,当然就不需要去跟他们讲了,跟他们讲,招人反感,就不好了。『惟日不足』,天天如此,没有满足。不会觉得「我做够了,不再做了」,就厌倦、就退惰了,不会。这说明他已经有法喜了,所以天天都这么精进。
# S) M( H, }- g4 X) V+ F+ a$ b! x1 h
1 T, x1 v' x8 P: ?% x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4 s7 s) D% A1 o  S( b+ k
& W3 P2 e% j( F1 d* e) P  他对灶神爷依然是虔诚的奉事,他知道灶神是月晦之日上天禀奏的,『月晦』就是每个月最后一天。于是他那一天就把这一月所行的一切言行,『所行所言』,包括有善、有恶,他都很诚实的写在黄疏上焚化,祷告给灶神爷,在灶神的牌位前写这个疏文、化这个疏文,做汇报。而实际上灶神爷是不需要他做汇报,都了如指掌,但是俞净意公这么做是显示他的真诚心,他不忘灶神对他的教诲,每个月、每一天都这么坚持。
: E0 r; D; t3 |$ F4 v+ c( R1 ]( k% |  w' r. y
  【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6 U- r) C* s( w
, H  ~% i; n5 ]" U( F
  这达到一个境界了,断恶修善的功夫用得很熟,恶念自然就不生,控制住了。控制久了,它就自然不生,功夫用到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所以他能够动念就是『万善相随』,纯善;不动念的时候,就是静的时候,『一念不起』,心地清净,这是得三昧了,得行善三昧。如果定久了,就能开智慧。但是俞净意公,这里没有交待,他可能没有开悟,功夫还不够;如果继续用功,开悟都有分。这里是讲他得定。% {. j# S  W3 A6 D5 Y4 ]
7 V& Q8 w/ Q: R
  【如是三年。年五十岁。】
6 y8 z0 s9 C4 R, C, Z3 O
- @) v% e) e4 n- ^$ _: c  用了三年,功夫就成就,我们念佛人要是像他这样努力用功,念上三年,一样也能得定,那就是念佛三昧。我们是求往生,俞净意公只是求他一生改变命运,我们求往生,会得到十方诸佛护念、阿弥陀佛加持,比他更容易成功,就是我们不肯干而已。所以三年有成,这时候俞净意公已经年五十岁了。
4 p$ \8 b$ L/ [8 d9 u# h( N. `* Q7 H5 o( I2 r' D
  【乃万历二年。】
: @7 v0 [8 d  l2 s
9 [8 v& C, N' G& M" f% S  明朝神宗皇帝,『万历』是他的年号,『二年』。
4 O/ a9 {/ P5 i: J2 R6 x# C
/ o7 f" F  [6 [0 n, V# r% r" V  【甲戌】
3 M/ r" c( u3 t9 ]! X% d* G5 V% i# F$ P' N5 X# `
  这是那一年的天干地支,这个排列是年号。
7 S! a& P8 w# I- z* f8 {6 F+ B) a" U4 T7 v5 ]5 n/ a+ o
  【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 E, N8 q# C. B0 ~

2 j! m$ @* B' c& _) P, ^8 z  『会试』就是明朝、清朝科举制度里面,每三年就集合各省的举人在京城考试,这叫会试,大家集会在一起。『张江陵』就是当时明朝的宰相张居正,他是湖北江陵人,所以称他张江陵。他是『首辅』,首辅就是首席大学士。这里说:
  r3 t- n* o( |( r- d6 ]/ o8 u+ N) V8 c5 N$ p+ i5 I* w! W! a
  【辍闱后。】
* \! d& v  e/ @# i1 g" e: R, S1 w' n4 \0 ]( K( J
  闱,就是在考试场中,就等于是一种围墙,也代表考场。辍就是停。『辍闱后』就是考完了。4 g& u- v" q+ r5 e
3 I; ~# b, U; J; X7 t, `
  【访于同乡。为子择师。】9 o$ I9 F# w3 X3 b& C- T2 D

. e" }9 G. N; {3 I. j% R  张江陵当时在他同乡里的读书人里面,为他儿子找一个老师,当然他要找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D, p' G/ o' {- K& }' [9 V( \: o  y7 }4 _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6 k  p( B7 ^, `3 G' ~5 q

. |* g2 H8 l0 _8 |, ^  大家都交口称赞俞净意公的德行学问,因此张江陵就聘俞净意公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请他到『京师』,就是到京城里面来,当时京城就是北京。
4 L; L2 K) v, {, Q9 W; q+ t
/ @) q) t6 i. o+ h+ q0 ^" u9 V6 p- c  【公挈眷以行。】5 r5 c& }. U' N, @+ h1 q5 N
  {+ L+ h* L9 ~& G; G
  俞净意公很高兴,携带着家眷上路了,赶赴京师,投奔张江陵。
5 a# F* C+ @( W2 H
4 @% D( T4 S( m: ~  【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6 ^9 d( Q8 _* D+ o+ A/ d/ A
9 o# m$ n, P5 Q( v" j. o  张江陵见到俞净意公,确实是一位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也是经过这三年改过,毛病习气都改了,人的气质就完全不同,所以得到张江陵宰相对他的尊重,尊重他的德行、人品。就为他按照规矩,『援例』就是按照成例,『入国学』,请他到国家设立的这些大学,就是国学馆,来读书,就是到太学读书。
% s3 B( J8 r3 `6 N, w2 i3 _9 C% s% i1 ]7 `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 p5 n% _1 i" i# r: W+ y* ?

+ J$ B; d- Y: h( G8 V& v5 y  『万历四年丙子』,这一年俞净意公就五十二岁了。他在京城,附属在京城的乡试里面来考试,因为乡试是每个省每三年考一次,这时候正好他在京城,于是就在京城这里考。结果考上了,乡试中榜的就叫『登科』,就是举人。你看,他本来是十八岁就考上秀才,后来想考举人,怎么考都考不上,到他五十二岁终于考上举人了,这是他改过三年之后的效验。
7 u6 Q. H/ E# ]: V5 }6 f# t% v& L% }: d7 m6 R* ?5 \5 ~
  【次年】6 t7 E- @" c  Y& E

% ~6 x' ]5 o& N  F( H  就是第二年。
1 ~& X1 ]2 x" P8 E
5 J4 y6 N9 ]3 D  【中进士。】
  B% H7 A6 @9 ~( U7 X7 O( i' C+ I; O2 Q% @1 \9 F4 o* {
  连考,连续的考,第二年就考上『进士』。进士是在皇帝的殿上去考的,叫殿试。
) c/ T3 I$ r$ i* k
+ a! P7 q, j8 ?% b" s! |  【一日谒内监杨公。】  @( v0 t: [! t6 J9 b& |

2 ^5 c- p6 P. X' k* W* q( N3 @  有一天他就拜见了一位公公,就是太监。这位太监是一位老太监,姓杨,称『杨公』。
1 Y9 v7 c6 M5 }. z  \/ X
$ T' L. s* I. }5 c! w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j4 P' Z$ X: G* X/ J: s
9 O" A8 {$ ~7 V1 h. w2 d
  这位杨公公见到俞净意公也很欢喜,没有把他当作外人,于是就命令他收养的五个儿子出来拜见。这些都是他在四方寻找来的,就等于是买来的,因为太监不能够生子,所以他希望收些养子,能够为他做养老,就是所谓养儿防老之用。老年有这些孩子陪伴,也做为自己的后代了,子嗣就是后代。
. x2 x6 Q/ D4 I; @$ e; _; L  {! }4 Q
  【内一子。年十六。】3 j  a. r$ }: w" j

0 \2 p5 K1 W. Q- w3 {7 O  其中,这五个孩子里头,有一个孩子年十六岁。& ]2 P$ S9 ?4 m6 `, c) P. F& h

5 ]' p% |# w- C7 S  【公若熟其貌。】
) `/ w! A  D) l3 g/ x' f  {+ l+ W/ ~$ ]/ v/ p
  俞净意公看了,觉得这个人很面熟。
' f1 K% Y. |  }, h0 K- l4 ?+ U: k1 ?5 F2 N4 x5 u+ i$ g
  【问其籍。】' w5 R" ^0 [, t) B6 Q. |8 J

8 o; w: u$ n- x( p! z, y  o0 }  就问他,「你籍贯在哪儿,家乡在哪里?」  L4 P! _8 x( k& D1 d

0 X0 J" B$ u; m9 \) S  【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 ?) ?3 N8 X0 p

* V8 m9 p5 S  O1 f9 J+ U1 A  这个十六岁的男孩就回答俞净意公,说自己是『江右人』。江右就是江西,正是俞净意公的家乡。这孩子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走丢了,误入了一个『粮船』,运粮食的船,所以就被运往他方,就跟他父母联系不上了。但是他还依然记起自己原来姓什么、原来家乡的样子。『闾里』就是乡里,那些样子,于是也当然就会跟俞净意公说。他还记得自己就是姓俞。家乡的样子一说,俞净意立刻就想到,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所以
" O6 A6 f% E% B" }
* R8 ]2 J8 q$ a! A& m! C9 \$ l  【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3 I* Y" ~8 U7 w$ S
5 m; Q, e2 J0 g2 Z% s: D8 Y
  俞净意公,前面有交待,他剩下了唯一的第三子。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死了,剩的第三子,夫妇都很喜欢他,左足底下有两颗痣。所以俞净意公很惊讶,立刻叫他把左脚鞋给脱掉,一看果然有两颗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清晰。) ~" M8 s9 K9 l+ p/ M. \0 X3 O

# k* E7 q$ f/ d2 H. j& f" R* u  【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 Q0 x, c+ W6 N* |! d
6 ^( t, C: y8 k: d: u1 F% B  正是他的儿子。# y3 E: Q, X9 }, ?4 X2 q  l

$ s: F8 ?+ @- n0 }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z8 A& w+ o9 m2 j3 B) Y9 \* W- E

3 D$ {( i' }7 j$ ?( ?& X5 k1 \. z  这位杨公公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看到父子相认,也觉得非常惊讶,立刻就把这个孩子送回给俞净意公。然后这个孩子就随着俞净意公回到他的住所。俞净意公这时候很激动,拉着孩子奔跑回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因为眼睛哭瞎了,看不见自己的儿子,只能够抚摸自己的儿子,非常的悲痛,于是连『血泪』都哭出来了。他这个儿子也认了他的父母,所以也跟着哭,捧着自己母亲的面部、脸上,用自己的舌头来舔他母亲的双眼,结果没想到他母亲双目复明了。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用科学角度没办法理解,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母子之间的孝心、爱心互相的感通,把她的经络都打通了,所以双目复明了。不是说这儿子的口水能够治眼睛,不是这意思,是经络打通了。所以; ~8 n4 j9 X# C0 C6 u2 i

3 {6 T2 @1 G$ U; N  ?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
% ^& }* T* s0 A% d8 A/ t
# [( p, s1 k% s6 \' [- K  俞净意公意想不到,自己改过自新竟然有这样的命运扭转,所以非常的欢喜,同时也非常的悲哀。悲哀,他也是感受到跟这个儿子重逢,悲喜交集,所以不再愿为官了。虽然考了进士,还是辞别了张江陵首辅,回自己老家。$ ?! D/ f9 u& d

/ l8 q. |; r' G7 |3 O6 N4 x  【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1 `) S. ~2 k! _1 _. z$ s: P7 H! P: [
% _7 C. z( v  N" ^  张江陵首辅也没有挽留他,知道他这种志向,也觉得很佩服,于是给他很厚的赠礼,送他回家。+ y+ W0 u" t# D1 g. {+ {* M4 P) {
  k* s. t/ A* i( h/ d
  【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妻。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 R3 g# U/ T, t: F* z- N( U2 U

. |! z6 l4 ~3 D5 s, T3 D  俞净意公回到家乡之后,继续更加努力的行善,因为信心更足了。结果他的这个儿子,唯一的儿子,后来娶妻生子,连生了七个孙子。而且这些儿孙都读书,后来都考上了功名,成为了书香门第。
9 f8 H. |: I) B6 @& X' O: E2 i( @* @4 a# s2 s8 U! k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同里后学罗祯记。】
1 e  r' \- w0 e+ i  k7 t; k( ^3 {8 X8 P  L  q
  俞净意公于是亲自写了遇到灶神点化而改过行善、改造命运的这个事迹,来教训、教诲自己子孙,这篇文章就流传下来了。俞净意公的寿命到八十八岁,也是高寿。大家都认为这是俞公『实行善事』、改过自新,能回转上天的报应。本来是要受到恶报、受天罚,现在得到了上天的善报,能够证明确确实实善有善报。这是他同乡一个学生『罗祯』给他记录的。- H- u/ Z/ |. m( j6 q/ l' G

3 w0 A4 L9 @+ N. @* h2 `/ _  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完了。从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够产生信心,只要能够努力的断恶修善,而且从自己的意地上下功夫,改造命运会非常的快速,愿我们一起共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V8 X- T4 |0 v
: d& N; V4 p- H% R& [( l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完)
5 `& \+ N. Z+ ^; Z3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2 00:30 , Processed in 0.08111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