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恶,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体是同的,所以体叫同真。‘以即真之大愿,潜至即真之苦处,令彼潜消即名为代。’这就是诸佛菩萨冥冥之中加持一切众生,所以有一些人做恶,他会受良心的责备,那就是佛菩萨加持的。有一些人做恶他良心也没有自责的,这就是佛法里叫一阐提,没有善根,这种人是少数,毕竟不是多数。- i3 t  O& i- L' x7 k
2 v* I( p9 }- ]% ]

5 F7 K2 ^/ Y: u4 e% C
5 @5 v3 o" V7 `譬如前几天报纸上判刑那个卖馊水油的,法官问他有没有后悔的意思,他一点都没有后悔的意思,这在佛法叫一阐提。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断善根的人果报一定在地狱,他是一点善根都没有,造一切恶事不知道后悔,没有良心责备;我们一般讲丧尽天良,没有良心,这个罪恶是很重的。只要还有一点良心在,佛菩萨冥冥之中都会帮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会发现,一定能够改过自新。那么第七‘指体,菩萨以法界为身,自他不二,故众生受苦即菩萨受苦,无有异也,故须代苦。’这就是佛菩萨为什么要发心代众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萨的观念跟我们不相同,我们不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他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众生苦的确就是自己苦,众生乐确实就是自己乐,所以后面讲到恒顺众生就是基于这一个道理来发明的。为什么令一切众生欢喜就是供养诸佛,就是令诸佛欢喜;那么你叫众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众生受难,就是叫佛受难,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而后才晓得如何来修供养佛、供养菩萨、供养三宝,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一段我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然后我们再看经文。# {1 k. @7 e. [3 q0 {3 Z6 S
* U( f4 ]& e7 B5 y: Z

: f8 }3 K7 q% `+ F6 r
/ o" b4 I( P& L  n- h‘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恶业的确是如此,不仅我们这一生一世在那里造,其实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恶业。怎么晓得呢?我跟同学们说过,你们把十大愿王一条一条地自己好好反省检点一下,条条都违背了。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对人就做不到,我们对几个人有礼貌、有尊敬心呢?没有,我们这条没做到。菩萨修这个法门;当然一切众生所谓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恶,愿意接受我们礼敬的,我们对他一定要礼敬;不愿意的,我们回避,回避他心里欢喜。总而言之,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不愿意看到我,我回避他一点,让他心里欢喜,不要叫他生烦恼,这就是礼敬。一定要明白礼敬的意义、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么修法?称赞、忏悔,一直到后面普皆回向,我们没有一条做到,所做所为与十大愿王、十种行法完全相违背,这就是积集诸恶业故。所以我们今天感的果报是极重的苦果,这是我们自己当前所承受的。怎么样消业障呢?给诸位说,你要好好地记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业障。
8 B% o7 A, u0 t: O7 g+ e1 x# p/ g& @1 T
9 E  Z* S) q6 h% k
$ a% S' V# z* U
业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够觉察得到,心里面清净了是业障消除了;常常生欢喜心,业障消除了;夜晚不作恶梦,业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缘都很顺利的时候,业障消除了;得失懊恼的心天天减少了,这是业障消除了,要从这些境界里面堪验自己的工夫。我们认真自己修行,帮助别人,以佛的教理、教法为人演说,这就是代众生苦。尤其是后面两句,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菩萨发愿代苦到了极处了,众生不成佛,菩萨代苦之愿就一天不能够间断,那么这一段是回向菩提。! Q8 z$ F. \3 n1 V# Y3 q% S% q& Q
7 @, w4 V, `) N8 Y3 A4 N

2 z1 }/ M' N7 m2 P4 ]  m
+ @. \4 x; b1 F  e' b: j5 _再看下面一段回向实际,‘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我们在每一科里头都读到,尽法界虚空界它的意思与回向实际一样。注解说,‘大疏云,回向所以要向三处者’,这都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凡是菩萨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须离众生相,及菩提相,故须三也。’道理在此地,著相的修行不能够圆满,所以一定要向三处,原理就在此地。下面它又给我们举例说明,第一个‘证实相’,那么你必须回向众生,你要不回向众生,换句话说你证不了实相。证实相,我们换一句话来说,譬如我们念佛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乱,证实相就是理一心不乱。你不能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个理一心不乱得不到,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
* ^  z. Z7 R3 P# Q
+ B) a; \9 R8 ^0 r   F7 k3 i( K5 T
! }! e2 k& }1 k6 k8 ^  |9 {# v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把我与众生的界线突破,我与众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体,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乱。那么度众生必须回向实际,必须回向菩提;为得菩提,那也要回向众生,也要回向实际,可见得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是分不开的,这是说明为什么回向一定要向这三条,注解诸位细细去研究。再看底下经文,‘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到这地方是一小段,这一小段是接前面而来的,下面是结归到三处,‘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成熟就是证入。‘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就是回向菩提,成熟一切众生是回向众生,这回向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这就是回向实际。一切菩萨广大的愿海、行海都是以十大愿王作根本,所以十大愿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圆满一切菩萨的行愿海,而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5 f, K; v- m2 U
* D2 E+ I( d5 B
  g1 p7 F: X9 t* ]6 R3 e; \9 s
5 Y. {; S" e! E- l: q我们念佛人要在这一句佛号里面,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佛号里头圆满具足十大愿王,那你这个念佛就是修普贤行愿,你这种修法跟华严经的善财童子是无二无别,这个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讲的具足圆满,随顺趣入。具足圆满是讲你这十愿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的,你要注意随顺趣入,什么事情都要随顺。随顺的心是清净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缘,攀缘的心就不自在了。攀缘有烦恼,随顺没有烦恼,攀缘是起了分别执著,起心动念了;随顺里头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才能够趣入这三处,众生、菩提、实际,唯有随顺才能够趣入三处,趣入三处是真正回向意思,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v8 W9 j( {5 b

! ~+ y! N/ n) T3 \" Q4 A7 Z ) o3 `0 J# c, y- N: [" _! s

( m" d. {/ }/ t/ b7 V. N6 K末后这一句是劝勉我们,‘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你对于上面所讲的道理一定要晓得,还要像上面所讲的这样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行。为什么呢?上面普贤菩萨所讲的,就是毗卢遮那佛所说的,佛知佛见,所以劝你应如是知,这是正知正见。如果我们的见解跟此地所讲的不一样,你自己要觉悟,我们的见解是错误的,要依照经论的见解修正过来。换句话说,把我们自己的知见要舍掉,取佛菩萨的知见来修正我们自己的业障、习气、毛病,修行就是修这个东西。李老师在讲经常常讲修行修什么?去习气而已。习气没有了,你就是佛菩萨;有了习气,你就是凡夫,凡夫与佛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P1 ?- p8 y+ K9 Z' [# b
' `3 Y+ m7 E% j" _/ G) F$ M

2 }& Z# M* [/ i! U; O6 x! X& u2 F
; p+ B1 l6 p7 @* \3 p2 r( o底下一段经文‘校量功德’,经讲到此地,我们大科上写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这里就结束了,就讲完了。底下一段是比较功德,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我们把文念一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一句是能比较的人。什么人能够较量、比较呢?要善男子善女人。那么善的标准在华严经,尤其在这一会,诸位要知道必须要具足十大愿王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那么换一句话像我们都不够格。如其不然的话,对于净土法门真正具足信愿行也行,也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愿行。其实信愿行跟前头讲的十大愿王没有两样,你仔细去观察信愿行三条开出来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一归纳就是信愿行。信里面有十愿,愿里头有十愿,行里头有十愿;那么再观察十大愿王,礼敬里头有信愿行,称赞里头有信愿行,供养里头有信愿行,乃至于普皆回向里头都有信愿行。所以具足信愿行就是具足十大愿王,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善财是这么修的,文殊菩萨是这样教给善财童子的,我们也明白了,我们也会了。
) M3 {: O3 a& W0 M( A5 V7 \0 C+ e
& \/ Y" J9 ?; j % o* I! O; o3 y$ s, [8 B7 M& u

0 u# J6 R0 x  E, G% [+ X& i; J善财童子一生能成佛,我们这一生怎么能不成就呢?当然成就。所以这个经一定要与弥陀经疏钞演义合起来看,你才晓得弥陀经跟华严经是一部经,是一不是二。我们看下面较量,‘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前面是讲物质上的供养来布施,数量诸位去看注解,我在此地不多说了。数量比金刚经上讲的要大,金刚经上讲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地是讲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这个数量比金刚经大得太多太多了。
. X7 Q* Y& M& n
$ H( R, E4 Y- [3 a: K, F * T* Y0 Z3 s  K9 T" N/ V
6 y# w2 X7 F  Z  \! I0 g
末后这一句诸人天最胜安乐,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无量无边的,以这个来布施。‘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不是布施一个人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境界的那些众生;不但布施这些众生,而且‘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上供诸佛,下事众生,这个福报不得了啊!真是无量无边,广大之极。供养多久呢?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你看一层一层地比较确实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这样大的数字,这么广大的境界所得的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千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金刚经上讲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宝不如为人说一四句偈,这就说明了财布施不及法布施,这是在广修供养的时候一再劝勉同修要认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无量无边。$ w" Z# S1 V1 e' V" g  [9 F8 A

/ }+ ]; a( C4 _ 7 s- C; U# g# ?4 d; G( ^7 A% T

$ c7 y3 T0 J" }! L3 h: ?( W* `0 l尤其是这一部经,这十大愿王,纵然听了一愿,纵然听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议呀!这一段经文大义是教人以法为师,在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说出比较的用意,‘谓人但能闻此愿王,不说全文’,但能闻此愿王,‘唯闻一四句偈’,这是讲时间少,时间很短暂,不是长时间。又说是‘一经于耳’,指很短暂地听到,又闻一偈所有的功德就像前面一样,无量无边微尘刹土的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供养的功德都比不上。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的福报是有尽的,再多,享受得尽;法布施是启发你自己的智慧,开发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无有穷尽的。所以世间财物布施决定不能与出世间的法宝相提并论,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一定要认真地修学。下面讲到法宝的功德能灭罪,能生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法界如来与法身如来,意思是不是相同?相同的,这个意思是相同的。/ l6 I. W$ j$ }4 j( u

2 z5 S  M/ h4 [ * s: d; _/ I6 V" \+ _

$ C9 U, A) `/ o+ h6 l+ `; |; `# M今天是我们这一年最末的一会,普贤行愿在大专讲座我们讲得很圆满,每一位听的同学都很欢喜,那么在这最后希望同学真正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更愿诸位发愿为阿弥陀佛的侍者,以普贤行愿力故,专弘净土,普度众生。更希望大家要能够直下承当,不要客气,不要谦虚;这个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吧!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当,做阿弥陀佛在这世间接引众生、度众生的代表人,那么你将来决定能往生。# s+ u  G) X& s- H3 p# d

( J( L8 u0 r4 K+ g- u
4 c5 ~' x6 Q( p4 ~6 [  y
- t3 Y6 R$ @  K! Y2 Z6 W普贤行愿品讲记( Y; ?, J6 c' A( M6 u6 J& s# ~+ b( u

9 i" ~6 L. D5 c+ B4 i8 \(第二十五卷)
4 J/ y" a. ~& @4 Q  S
" P. {8 g, h* U2 z  g
4 B' A$ B# P! C+ I# Z2 ]9 z% U& Y  m* G9 l
净空法师讲述
* i4 g3 J+ B. {% H# {; v7 G; r4 M! e4 c, w5 s) p% _5 R
华藏图书馆
) u+ R/ U8 k! ~/ m0 S. S& ?# K: l2 B- V/ g) c) q

% ~3 R0 P. X4 J: l- b1 o& t1 ]" G' i) w3 V+ [, N! _3 K8 ~
请掀开经本六十四面,‘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灭。一切魔军、夜刹、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那么这是讲到总明法行。诸位都有慈舟法师的亲闻记,翻开亲闻记六十五页,因为亲闻记在注解里面注得比较浅,容易懂,深入浅出。‘显余众行德有十种,第一书写,第二供养,第三转施,第四听闻,第五披读,第六受持,第七开示,第八讽诵,第九思惟,第十修习。’
7 g6 N' ~) v& p5 v1 ]3 r+ S+ d# \0 O$ t# h; D) b/ K

2 y9 n( D- R5 [; G- P- Z) V' `/ e# k5 A, S3 D
下面几句说得很明白,法行,总说法行,什么是法呢?‘法即十大行愿’,前面讲的十大愿王。‘行即书写乃至修习十行也’,十种都是修十大愿王。‘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佛法里面讲信心,这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第一个要相信自己,‘信自,即理三宝为因也。信他,即事三宝为缘也。信此十大行愿之法宝,秉受于心执持不忘,乃至书写超略余行也。略说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学此法门者,信心未生起,故难信及此教。’这个教就是华严经末后的教诲。‘有等不学教之人,但执佛法无多字,何用学教。妄说行持即得,此乃权实不俱,故偏于恶取空边。所谓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方便慧缚。恶取空,即无方便慧。或往劫已学,不假学,而所行与大愿符者无过。’那么这一段实在讲把意思说得很清楚,诸位要把这两种注解合起来看,意思就相当地圆满,有些地方谛闲法师说了,慈舟法师没有说到,慈舟法师所讲到的一部分,谛闲法师也省略掉了,所以两个本子合起来看意思非常地圆满。
+ g. `: {2 t! J6 h+ [' t& I
$ L6 i: u1 x: _
  O( r- ]# ?9 ~3 @/ B( ], h
/ D/ f2 t4 b0 H& u今天这是我们这次讲座最后的一堂课,讲到经文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关系我们修学成功与失败,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没有不成就的,这个因缘实在是太殊胜了。可是我要把这段介绍给诸位,我还不依这两个注解,因为这两个注解你们看得懂,自己看就可以了,我要用大疏给你们介绍,大疏印给你们的是从六百五十二页开始的,我先跟诸位介绍这十种法行,第一种是书写,书写是写经。昨天也略略地跟诸位说过佛法一定要流通,流通佛法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现在人往往是为了一点小利,实在讲迷惑颠倒,为了得小利,把大利失掉了,你看经上常常给我们说的现在世间人看重钱,看得最重。就是讲书店吧!我们不说一般书店,一般书店其实也是一样,讲卖佛书,你要来卖了,后头还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为了保护自己的版权、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世间人短浅的眼光,他真正是迷惑颠倒。. ^: M: L0 j9 }
7 A* E, r, H" r# E8 X8 u0 L
% s! b/ }0 G! u5 ]
  c: {& i* j& ~7 s" i9 m5 n
你说那些人,他又懂佛法,你叫他讲吧!他又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看到钱就钻到钱眼里面去了,就迷惑颠倒了,就不能出来了,实在可怜,他真正是不通啊!钱财之来是财布施得来的果报,那么印经这个布施是财布施、法布施,你要是能够真正流通,不但你财富源源不断地来、智慧也增长,一举两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印的经书,这经书是据为己有,版权据为己有,不准别人翻印,纵然你自己翻印,你得到这么多钱,你只有这么多,太小了;你要能给别人翻印流通,你的钱财不晓得从那来,源源不断不知道有多少,享用不尽的。其实为了保全版权,为了得到一点小小的钱财,把大的财源给失掉了,愚痴到了极处。从前经书流通要靠写,所以发心书写,功德非常之大,使法宝能够流传下去,现在我们方便了,不须要写了,我们印经流通。! t6 X9 q! h4 A. G: |+ }1 t9 C

; m, X+ {; d# B# k - H( b+ W9 k' s, Q' D9 w/ w6 W
, M6 G3 t2 w. i6 r
所以我常常劝大家你们要把钱财存起来,不要叫它贬值,而且源源不断地保存在那里,放在什么地方最好呢?印经最好。放在银行里会贬值,你做别的事情,你做买卖会倒闭,都靠不住,都不能够保持,最好保存方法是印经布施流通,不但你的财富将来源源不断而来,你的聪明智慧也增长。我告诉诸位你们如果看到我从前的照片,跟我现在完全不一样,我是一点福报都没有。所以以前看相算命,连甘珠活佛都给我说、那是以后给我说,从前他不好意思讲,他说我很聪明,没有福报,又短命。是在前些年,大概有八年前了,我们经国先生任第六任总统时候,我们在中国佛教会举行一次仁王法会时,我又碰到他,他就给我说这些,他说法师你现在这些年弘法,你的相貌、命都转过来了。; a7 t: g7 L: _! N
& H, C1 E+ W, @9 u6 _/ f1 W
2 F7 Q+ {% y/ B( g% D

: U8 W1 h3 b4 o8 _我跟他认识很早,我是民国四十二年认识他的,刚刚学佛的时候认识他的,他住在新北投的普济寺,我也住在新北投,所以我们常常到他那里去,晚上跟他聊天,很熟。那个时候他有一个秘书唐老居士,那时候大概就有八、九十岁的样子,人很慈悲,他说他们常常在背后议论我,当面不好说。我说这个事情我早就知道,不用你们说,我晓得。他说你现在好了,你现在不但有福报,而且寿命很长,他说都是你自己这一生修的。) Z; y/ S9 k& Q2 T# `

- m9 \+ |" M1 L% \% V  H$ S
% A, ?4 h* g, a% b; l
; D$ o( B0 G& P7 f! o那么我修是修什么呢?就是修第一个,就是印经,布施经书、善书,现在的福报的确我觉得是很大,你看有很多出家人到国外去总是要带钱到那里去买房子、去买地、去建道场,很辛苦啊!我现在到国外,口袋两袋空空,什么都没有,走到那个地方都有一些人,法师,你住在此地好不好?我们这里有房子、有地都可以送给你。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要送房子、送地,我分身无术没法子,不敢接受。接受,一年顶多去一个月,一年去一个月要占人家一个道场,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不需要。都是从布施得来的,印经是财、法两种布施都有了。所以我从到台北来讲经,民国五十六年回到台北来讲经,一直到现在我们所印经的钱没有详细统计,概略地估计总超过两千万以上,我们印的书一共差不多将近两百种,种类将近两百种,数量是决定超过一百万册,这也没有详细统计,因为我也不记这些东西,超过一百万册了,流通在全世界。
- F& U* ?, k, M/ Z% o( k0 _
5 ]5 {9 ~7 A/ _
. W' F" r- n/ v) E1 F, x6 f. n( \) B
我们晓得的有廿六个国家地区,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同修们转送的,我们就不晓得了。所以我劝大家一定要发心印经,把你们多余的钱通通印经来修法布施,你们的福慧增长,不要烦愁我将来没有钱用,不要想这个;到时候什么样都圆满,你想要什么东西,东西就来了,这个多自在呀!我这些年就有这感应,有求必应,心里动个念头要什么,这个东西马上就来,马上就实现,感应不可思议。书写今天就是印经的功德。第二供养,供养不单以香花供养三宝,这是讲住持三宝,更重要的是要以经法供养修学的人,无论是出家在家四众佛弟子,最殊胜的供养是法宝供养,我们以好的经书来供养。
" O, ^2 h5 }+ r$ E) K8 r2 Y9 F6 d4 |; G: |0 E$ ?2 D

8 ?! i3 n9 t0 H+ I) h
$ \( ~+ H8 r/ A( ^3 r除此之外,后面有开示有这么一条,如果没有这一条,讲经说法也是供养,这一点诸位不能够疏忽。尤其是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送人经书,法供养;你讲给他听也是法供养,乃至于讲一句,金刚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可见得法供养功德非常殊胜,大家要修要常常能提得起意念。朋友同学常常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你就给他讲佛法,讲一句也行,讲四句也行;他不晓得,你自己明了我在这里修法供养,我在这里修无量无边的布施,比大千七宝布施他还要殊胜,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杂心闲话,那个时间用得太可惜了,太浪费了;你跟他讲佛法,他能听很好,他不能听,他总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强迫他听,不听也不行,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够修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得要会呀。
3 s7 j2 I; [+ N" _% a" G* {5 j- h( `; U. l6 A) x
0 t) k# c; K) n1 J( g  X5 d/ D4 ]
2 S/ V7 w$ v8 s) U9 d
第三转施,肯把自己所收藏的经书,你所珍爱的,你能够割爱转赠给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转施。或者是我们自己读诵修学,将功德回向给他人,这也是转施。所以十大愿王末后普皆回向,回向就是转施,所以这十种行法里面修十大愿王,转施这一条是特别讲的回向。不仅是我们收藏的经书可以转施与人,而且应当转施与人。转施与人你明白这个行法以后,所以我们对于经本要爱惜,特别是缮本书,这我要在此地特别嘱咐诸位同学,缮本书你得到了之后,决定不能在书上加圈、加点、在上面写字,不可以,你要保持他的完整,为什么呢?你读了之后,还要传给后代;你在上面加上几句,他也加上几句,传到后来就一塌糊涂,所以一定要保持得干干净净、圆圆满满的。
4 h  ^2 n7 u. g  O. Y3 w! ]! ]2 [/ {  x: Q; w: n  G/ Y, ^

5 e6 H) L  P( y  Z5 _3 j3 H8 N6 v" z. P& f. o( s0 U, W8 w1 ]
尤其在现在的照相、影印方面,像这些缮本书都可以作为将来影印的底本用,决定不能在上面做记号。像现在这种印的书无所谓,你怎么样写都可以,所以就是原本可不能动,要珍惜,这是诸位要记住。像现在你看到线装本的书,决定不能把它糟塌掉了,你要在上面写字,在上面加注,那就是罪过了。这种书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藏,自己读诵,可以,读诵用这个本子来读诵,那读得很舒服,那是一种享受,的确是一种享受。那么将来有机缘,拿去影印作底本。影印往往印刷厂不懂,不晓得珍惜,我们很多的线装书,一次影印拿回来之后面目全非,看到都痛心。所以现在影印又方便了,好的影印我们先去照相影印,拿照相影印去做版,你的原书永远能够保存,所以一定要珍惜缮本书,这是转施。除此之外,我们道场也能转施衣物,没有一样不能转施,这是修大福报,是修真正的普贤行愿。
" v. A5 H4 u  q8 b. O% F  @/ X, |$ L5 ]+ T+ O
9 V# A2 d$ ?# |

; \2 u5 ~: p, S9 P你看古来的祖师大德有一生到处建道场,建好了之后就转施给别人;真正是有德有学能够弘化一方,但是他的福报不太大,所以大福报的人建了道场就请他做主持,转施给他,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愈转福报愈大。譬如说你命里头有一个道场,你的道场接受了马上转施掉,你命里头还是有一个道场,你到另一个地方必定又有一个道场去,这示现。如果你住一个道场,你命里不错就有一个道场,没错的,你这个道场给人了,你没有了,又一个道场来了,所以这样你要是肯转施,你的道场就是无穷无尽。诸位一定要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佛法教我们布施,布是舍,舍不尽的,愈舍愈多,财愈舍,财愈多;法愈舍,聪明智慧愈增长;道场愈舍,道场愈多。
/ n. K) Q* c& p  n
# @) S7 \4 m2 R& _- H3 c. s ; h0 D: H" Z2 i3 ^# v0 y
% `' [- K" e7 n# m3 u" H  o
虚云老和尚,如果他老人家要不舍的话,他一生大概就是一个道场,我们看他老人家年谱,他一生所建所修的道场总是上百了,我没有统计,我只晓得太多太多了,他一接过来,或者自己建立,建好了之后,自己住不了几个月,他就去找人去了,就送给人了。道场衰微的时候,请他去做主持,他只要做主持,挂上个名,没有一两年道场就兴了,兴了之后他又找个人来接替,交给别人,自己又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诸位要记住一个原则,转施使福德智慧增长得最快,真正是无有穷尽,所以这一点要明了。; R" D# _6 U' `" |  q$ D
9 G9 b6 W- x$ g5 f
3 y, i  ]/ @4 x& L
6 j  J- `8 ^& h& T
第四听闻,就是听经,除非我们自己没有时间,或者忙著别的事情,那个地方有法师讲经一定要去听。但是我告诉诸位要听正法,那个一贯道讲经就可以不必去听,邪魔外道的,我们不听。讲正法要去听,尤其是你发心讲经,讲经一定要有法缘,如果你不肯听经,你不肯听别人的经,你讲经也没有人愿意听你的经,这是一定的道理,因果报应嘛!你种什么因有什么果,我们很乐意听别人讲经,那么我们自己讲经,人家也很乐意来听,必定是如此。我自己除非是我有讲经,时间冲突,否则的话我一定听经。星期二星期四祥云法师在那边讲经,我一定去听,我这里星期二、四不讲经,我就一定去听。我不讲经的时候,附近有别的法师讲经,我也去听,像从前南老法师讲经,我去听,所以是一定要发心听经。
: j2 D: ~9 t9 N. K9 r8 x: s4 p3 \$ {5 [- t& U4 p

% y! o% ?/ Y$ m$ M2 g
: g8 Q1 f, ?0 L- O5 T" v& p我在没有出家的时候,初学佛的时候,几乎台北市这几位法师讲经,我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南老讲金刚经从头到尾,我一天没缺;过去演培法师讲经、印顺法师讲经在善导寺,很少我会缺席的。所以听经与道场结法缘、与法师结法缘、与听众结法缘,这个功德非常地殊胜,不可以不与大众结法缘,去听经很重要。第五披读,披读就是读经,披览读经,读经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一条也非常重要,接受佛菩萨的教导。这个读是精读,披读是精读,细心地去读,一字一句都不放过。读经,经文里面有许多不常见的字,读音一定要去查字典,好在现在字典也愈来愈进步了,像中文大字典收的就相当丰富,许多经典里面不常见的字,它都有,而且它有国音的拼音,所以应当要勤于查字典。2 T, M# N5 k: I3 @) i6 D
8 q; B1 R: t# c; j7 I2 _
$ L, ^% _" v' v; F& J" U

: O- G( n, T& X2 o第六受持,受持是讲经里面的义理,义理明了之后,我们要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义理真正明了通达,常常孕育在心里面,常常要想著,还要去做,要把它做到,因为第十讲修习,第十条就是要照做,这一条著重在明理。第七开示,为别人演说,说法要有善巧方便,说法不是很呆板的,要看时节因缘,所以说法也相当不容易,能够叫大众欢喜信受,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看看对方是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程度,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给他讲,这里面是时、地统统都有关系;在什么时候说,什么处所说,除了对他说之外,旁边还有些什么人,你统统都要照顾到,使开示能够达到最大最深最圆满的效果。
3 m6 |0 M/ T$ p
6 Y8 e  f# C# [: j3 T1 F
! g* ~5 t8 b+ |6 W
; H7 Z2 f4 t' k% v; [第八讽诵,就是背诵,全经不能背诵,经里面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能够背诵。因为你不能背诵,你就没有办法做到,忘掉了,你怎么去做呢?所以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背诵。第九思惟,就是常常想经里面的道理,也就是拿著经教来反省、来检点,这是真正的忏悔。那一些教诲我做到了,那些还没有做到,那些我做得圆满,那些我做得不够圆满,所以要常常反省改过自新,这是思惟,不但能消业障,而且能长智慧。第十修习,这就是实行。修是把我们心行,就是心里面的想法、看法与经典上讲的相违背的,我们要修正过来,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为里面,天天去做。习就是练习,要天天去做,天天实习。这十种就是修行的方法,这是总纲领,修行的总纲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十条我们一定要把它牢牢记住。在辨中边论里头有一首颂,颂就好记,就是讲十种法行。) U  x2 C- j# O

. @7 e* t) J5 k% e. b " `7 }% }- l# A) r* }7 I+ _
& Q' l+ d! k9 B; b: ]4 |+ ]( c
颂是书写及供养,诸位可以把它记下来,它是五言颂。‘书写及供养。施他听披读’,施就是施转,听就是听闻,施他听披读。‘受持及开演’,开演就是开示,演是演说。‘讽诵与思修’,讽诵、思惟、修习。这是五言颂,四句二十个字,把这十种行法统统都包括尽了,你只要把这首偈子能够念得很熟,十种修行的总纲领你就能够记得了。我再念一遍,书写及供养。施他,施是布施,施他听披读,听是听闻,十条里头第四个是听闻,第五条是披读,这都有听披读。受持及开演。讽诵与思修,思就是思惟,修就是修习。这十条一定要记住,你要是记不住的话,你修什么嘛?这十种行法跟诸位介绍出来了,你们现在看大疏从问答开始看起。' W. K' ^; X; O( e4 ?6 P; X
9 l! k: h5 c1 Q! N3 q) B

' C4 P2 y+ v) s; h
: F% S7 G5 v! L8 w0 v7 j‘问云:众生修行,为要受持圣教耶?为要舍教耶?’这个文是唐朝人写的,它的意思也并不难懂。讲一个修行人要不要依经典?是须要依靠经典呢?还是不要经典?问这个意思。有很多人的确疏忽了,他说我修行就好了嘛!我何必要听教、听经呢?他不搞这个。还有一些误会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他不要去看经也不要去听讲,这都是误会。有些人执著在经教上,不修行,那也是错误。下面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答有十类,十类里面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我们都要明了。这十类亲闻记里头有,但是文字写得比较简单,深入浅出,诸位可以做参考。
6 s% V2 P$ P  [& {3 S4 |0 T1 P
. ^/ g9 G- x# Q- e6 x , M0 e9 s& W+ {+ W

; [% h  N5 }# B& m我跟诸位讲大疏里面的,第一种人,‘自有众生无识,悬舍圣言,师自愚心,复随邪友,违教修行,巧伪诳惑,此为恶人也。’像这一类人真有,而且常常你能够见得到,我们自己要留心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这种人就是愚痴无知,他舍经教,现在人很多舍经教,因为经教太难了,文言文写的,看不懂,他宁愿不读经,看现在人的白话著作,他看这个,这就糟了。尤其现在还有人用白话文来翻经,怎么能翻得出来嘛!好!白话文翻经,你去依白话文的经教,舍去原本的经教就是属于这第一类的人,师自愚心,自己愚痴,以这个为主,就是自己有成见,自己想到怎么样,大概就如此。那么再随邪友,邪友就是同一类的,同一个见解的,同一个知见的,这些不得了,违背了正教,盲修瞎炼,拿这个东西巧伪诳惑众生。他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很能够吸引人,但是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正法是邪法,看到好像是正的,其实是邪的,似是而非,迷惑众生,欺骗众生。现在这一类的人相当之多,这是恶人,你不能不辨别;你要不辨别,你跟他走了就上了当了。你是好心是不错,可是最后你不会有成就,而且你有过失,你虽然是无心,无心造的罪业还是有果报的。这是怪自己愚痴,没有慧眼,认错了人。* E, l: W5 n; x8 ?1 H
  K  C% \$ k3 x  |( ]2 W; y
) v# r! g1 g6 y

- T+ ?& T; {9 k  @% I  c第二种,‘又有众生,亦背圣教,以质直心,谓为出要,勤修苦行,进无所益。’这比上面稍微好一点,但是这是盲修瞎炼,没有结果,也是浪费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光阴。他已是背教,违背圣教,心是个好心,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人指点,也是属于盲修瞎炼一类的人。自己以为我这样修行,尤其是很多修苦行的,到深山里面甚至于住山闭关,他不与外面接触,我这老实一生或者是参禅,或者是念佛。他为什么不能成就呢?诸位要记住刚才我讲的十种行,我们念亲闻记最后,‘往劫已学不假学,而所行与大愿符者无过。’这个可以,你必须有这个条件才行,虽然是你一个人,你不听经也不看经,你自己参禅也好,念佛也好,但是自自然然与十大愿王,与十种行法相应,那这可以,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没有学自然相应,这没有过失。& M; }* m: Y8 R" |4 u! z
& w5 X) W9 U/ L8 p, G6 z
- y# S4 G/ Z  H, l
9 C6 \3 I$ H2 P' X/ O, I$ C
如果不学,自己与十条行法,与十大愿王完全不相应,那就不能成就了,那就大过失了。所以也有人一生可以不听经的,不看经的,你要晓得他有他的条件啊!我们不能看他是这样的,我要跟他这样做法,你不行!你没有这个条件。人家不读经,你看六祖大师不认识字,他不读经,他的心行没有一条不与十大愿王相应,没有一条不与十种行法相应,他自然相应。他前生前世修的,他这一生可以不要修,这是我们不能跟人家比的。所以不可以看他是这样地,我这样修就行了,很容易吃亏,很容易迷失了道路,这是要注意的,不能得利益。此上二人,就是这两类人是背舍圣教,不依义理,他不肯依教奉行,教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理。祖师是给我们讲解、给我们开示,提供我们作参考的,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经为主,注解是帮助我们的,是提供我们作参考的,我们不一定要全依靠它,我们要依经。; q# Y8 w- u' j3 C+ d

8 l! c7 \9 p* p6 u" C * I% g; _# z  Y$ g$ n8 S

# ?/ y9 {7 D% S3 w5 _) m- R他所讲的与经相应,与经旨,我们愈想愈相应,我们可以依他。如果他讲的与经里面的道理不太相应,我们有怀疑,我们就不取他的,只要有怀疑就不采取,采取我们毫无怀疑的,觉得他所讲的跟经里头意思是相通的。更因为如此我劝诸位念古人的注解,为什么呢?古人是有修有证而后才敢注,不像现在人,现在人年纪轻轻,他没有修没有证,他写了好多书,怎么写的呢?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凑起来的时候他的著作出来了,知名度增高了,他搞名闻利养,不是自己修证从心性里真正体会到的心得提出来给我们作参考的。
( p; U- U# U: D2 N, P! B+ H( H* p% E: u8 z

& u1 A% m; s' B+ q9 R1 Z9 G& [" R1 |6 b; [. y1 j
他写的那一套都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大家要晓得,他是看的多、记的多,不晓得的到处去问,回来就写了一大篇一大篇这些东西。古人不是的,古人是自己依教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悟处,把这个东要写出来留给后人作参考。不一样,真正不一样,所以你们要读注解一定要看古人的注解,今人的注解决定不能够随便看。实在讲我们光阴有限,那有那么多时间看今人注解呢?没那么多时间。而且学东西要专,选经要专,选注也要专,注子选几种,里头还要有一种为主,主参考的,再选一两种是帮助,这样子才好。
! U: z( ~) i: T
" k  p$ W5 ~/ u; o& {. a: f$ ? ) P8 H4 c0 k# H5 t1 @4 @4 e# }: _

! \; a( h" F- z* r譬如将来你们要是真正读普贤行愿品,应当以大疏为主,像我们现在用的注解可以作参考,一定要用大疏为主,这就不一样了,这是主修的教科书。再看第三种人,‘唯诵圣言,不解义意,依傍圣教,求名求利,违自所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名恶人。’这样的人也有,打著佛教的招牌去求自己的名闻利养。甚至于他也讲经说法,你听听也讲的没错,其实他解不解义呢?不解义。不解义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依照别人注解说的,自己是真正没有能够懂得。为什么?自己要是真懂得了,他绝对不求名求利。所以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你说我看破了,放不下。假的,看破没有放不下的,没有放下就是没看破;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对于教义就是没有通达,就是不解。真正通达教义的,会求世间名闻利养,会染五欲六尘,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我们自己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有放下,自己要觉悟我这个经虽然天天在读,意思没有读透,没有真懂得,这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警觉。) A; l7 d; P& j

) b% P/ x, q0 k% d6 _- D% V( E
. e& t" F8 F8 @$ ^7 i
2 j0 |: |% `6 N" Y. v6 d) z# p有些人自己以为懂得了,而事实上他放不下,那是假的懂得,不是真的懂得,真正的懂得没有放不下的。就正如这些教理,佛说的这些八万四千法门,你要对于净土是真正懂得了,对于整个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净土才怪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识货了,真正识货了当然取最殊胜的,这一定的道理,没有话说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胜的法门修,你传授给别人也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法门送给别人,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我们自己要警惕。
) I2 F$ @- O8 O9 [( h% @
5 X) t* m. J( A* C# N3 k2 H# E
; E% _" X7 V9 b; @8 F& l: I: P' n* G+ v8 R
第四种,‘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但以直心读诵,虽无巧伪,亦无所益。’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点,他也是不能透彻义理,可是他并没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个直心,是个很老实的人,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不求这些东西。可是没有益处,这一生当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经里面所讲的益,是讲殊胜的利益。尤其是此经,此经讲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够得到了这才是益。无益就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没有份,这是讲无益。可是要讲到究竟处呢?也不是无益,总是恶心去读经,他阿赖耶识里还是落一个种子,不晓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这一生是没有法子,得不到殊胜的利益,我们要求的是要在这一生得殊胜利益。这两种人俱不舍教,不像前面两种,前面两种人不读经,甚至于读现在一些人写的白话的东西,他用这个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经,这是错误。这两种人读经,虽读经不解义,这是得不到利益的。+ s% @! ]. A+ z: P& @. |2 Y7 _# s

6 ~3 y% j( K$ t3 } . k2 O* j- w' n: w# t" i
1 z/ b, x7 p! `& i/ T2 m% s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过就很重了,罪过极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时候,求到了增长贪心,求不到增长嗔恚心,再以嗔恚、嫉妒障碍大法,那果报是在地狱。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头舔蜜,得不偿失,眼前能得几何?能享受几天?祸患无穷!我们一定要觉悟。所以真正发道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是见人家有一点小小的善都要随喜,经上前面跟诸位讲得很清楚,都要随喜、都要恒顺,都要帮助他、成就他,决定不能障碍阻挠,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果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上面这四种都不可以,有这四类的情形马上要改过。后面这六种是教给我们要依靠的。5 ]( j/ k+ b" [( k+ D7 _) F

' ?: K& @; q0 P1 E . f! u# `# Z  }, X* J1 e8 @$ p) n3 c
" v; m$ c7 I. g+ a. L/ Q0 [' |
‘五者。读诵圣言,分知解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这个他能够得一点利益,这就是偏重在解上,对行就稍微疏忽了一点,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为什么会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彻底,解得不圆满,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圆满的解。这是好的,这在修学里面算是勉强及格,前面那四种是全不及格,这是勉强及格了。! X" _  A2 V! s4 q6 a( ~3 [

- ]* N, l; e' g) e9 f0 B- U & y3 _/ q6 L5 `! |1 m

- G' d, R4 D9 h/ a' j, q第六种,‘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略圣言,取意专修。’这比前面那种要好了,他虽然是读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么他最大的长处,诸位要晓得就是后头两句,他能够在许多理论法门当中,他知道取舍,他专修一种,那他当然有成就。渐略圣言就是从广里头慢慢地略,广里头慢慢地约;先是多闻,多闻之后他才晓得取那样东西,他真正明了了,他有所取舍,应当舍的统统舍掉;应该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专修。那么说到这个地方。6 a: G7 k( s0 X: j8 j% i
  {: }, |8 p& ^( d9 z( p) r
7 C, i# n9 p2 J4 J3 A% }; x
  _, g% H6 Q& w$ G  K
普贤行愿品讲记
7 M7 _, U4 P/ ?! C
1 Y, G/ }' S( j0 f" l" \(第二十六卷)
' P6 ?8 R6 h) k: i' q8 @" G$ ]7 v# z0 j/ B6 D

3 J' j: k# }( X8 e9 q" e, P/ z3 S( {& W
净空法师讲述. X3 w  \( _- l/ _
0 t6 ?4 y9 S/ \& V: Q, ]
华藏图书馆
3 g  Q  w/ s! ~' D" L' ^/ `4 V! `; w8 J1 j* y% h; |7 x$ y, J

5 k' w  e8 U, v5 y
: z% c0 P( k/ B" h9 ?‘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复寻言’。这就更高一层了,我现在还做不到,这就像六祖所传的禅宗一样,得旨归宗,他可以把经教统统束之高阁,不要了,专修了,完全离开文字言说,到这种程度。‘八者。寻教得旨,知一切无不称性,是故于教亦不待舍,即此言教称性,约教修行。’到第八下面就属于圆教了,它是无有一法不称性,法法称性,这是经论里常讲的圆教根性的菩萨。他这个教舍与不舍是一,依教也称性,舍教也称性,无所谓舍与不舍了。前面第七称是顿教的人,他完全能舍离一切经教,第八是圆教,无有一法不圆,他的修行非常地活泼。+ Z! g& X* T, t

8 L  R9 o/ c' M0 L( a  r8 J
5 a% j& z& O6 T( L. ^( Z  c6 P3 p( H3 A8 ?! [0 R( i4 C
第‘九者。常持称性之教,不舍不著’,这也是圆教,他不离开经典,他决不执著文字,不舍也不执著。‘恒观绝言之理,不弃不滞’,绝言之理是三轮体空,他不执在这个里面,这比前面更活泼了,这真正是圆到了极处了,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此上五门犹未究竟’,它一门比一门高,一门比一门殊胜,但是没有到究竟,究竟是最后一条,‘十者,寻教得实’,实就是真实义,我们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他是真正得到了。这个实也是诸法实相,也就是明心见性,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这都是实的意思。真正得到了,所以‘教理无碍’,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入这样的境界。‘常观理而不碍教,常持教而不碍理。’,这是理事无碍。‘此即理教俱融,合为一观,方名究竟。’,这时才真正到究竟圆满的境界了。
/ z: Z9 G$ ]  d3 y0 c& d1 W3 B4 y+ t0 K* l0 N  Q. F( H/ K* D
- T' s3 C  t1 ^+ S, V

/ A  V7 v8 h" e% i0 j7 s学佛实实在在讲,我们要培养出一个圆顿的根性,但是培养圆顿根性要从什么地方培养呢?最殊胜的方法还是要从华严经里面培养出来,那是以这一部分是主要的,必须要读全经才行,读全经,依照这一卷来修行,就是依十大愿王来修行。因为全经不读,理与事不能够贯通,不能融通。读全经还要去研究注解,注解自古以来有两部权威的注解,一部是清凉大师的疏钞,一部是李长者的合论,这都是相当大的分量。当年弘一大师在世的时候,他是特别提倡疏钞,华严经疏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他老人家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应当从华严大疏下手,因为华严大疏能贯通之后,以后你看一切经都没有问题。所以在这上面多下几年工夫是值得的,华严大疏等于佛学大字典,尤其华严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以后不管学那一宗,不管学那一部经都不费力气。: g3 M/ m* J( r# E7 }  a5 H. ]' X
3 E8 _7 W, S( m# y2 t9 p

4 [3 C4 J6 G. F' w5 ?
/ S8 _/ E( q* H1 ~( d2 n* h可是学这样东西也是相当辛苦就是了,清凉,唐朝时候人,疏钞完全都是古文;李长者也是唐朝时候人,比清凉稍微还要早一点,年岁还要大一点。所以诸位要学文言文,读经读疏就行了,实在讲用不著念其他的古文,就是常常读经,读上个三年,文言文自然就通达了。‘此上十行,前四门全不可依。’,如果我们要有前四门的毛病,赶快要改过来,要修正过来。‘次五门从浅至深,随根悟入。’,可以依靠的,可以来依靠修学。‘然但是革凡成圣之方便,犹未究竟。’,这就是你要明了后面这五种不能停在一个阶段,因为它是方便法,你要明了。明了之后你自己才会升级,才会提升,一层一层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不要老执著在一个境界里面,那你就没有进步了。所以到第十才是究竟,‘唯第十门方为究竟也’,这得要紧要记住。提升也不是一下就能提升的了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下工夫,都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经历,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
3 l2 G; b( z3 ]6 P6 e8 m2 e
0 V" y! {5 `6 P, i( u+ u : I" s" C! v( C  ~; }1 l! v6 V9 f. j

; z3 b% V- B' D+ n" V6 M% Z8 y0 N尤其是华严经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讲别的经,没有记载的,讲华严经历史上都有记载的,这是最为殊胜的法会。讲华严经的法会,龙天拥护,诸佛护念,跟讲弥陀经是一样的,华严经的功德跟弥陀经的功德是平等的,真正不可思议。再往下看,底下这个也非常重要,‘又贤首大师云,受持大乘经须知五法’,这一段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记住。贤首是清凉的老师,是华严宗第三代祖师,实际上华严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所以华严宗也称为贤首宗,前面虽然有两个祖师,他的老师,但是并没有把这一宗建立起来,到他手上才建立的,所以实际上认真地讲华严开山的祖师是贤首,清凉继承,发扬光大,所以他有不可思议的功德。4 N5 ]' s$ G. T4 e& ~, a7 j  o( H

/ y( l8 q4 I% F2 M/ W ) I5 d4 h" Q0 h% I

8 M' F) `+ o2 ]- Z* }9 Q- {! m- s那么这个五法呢,第一须明其文,第一个你要懂得经文,这都是你将来研究经很重要的层次,经文,‘谓知分段起尽前后相属,次第连合,诠旨圆满,无增无减。’。实际上这就是科判,我们过去印的华严经表解,科判表解,那就是这一条,你要懂得全经章法、结构、脉络、起承,你首先要懂这个,这个懂得才通达文,文字通达了。文通达,意意才能够显;文都不通,意思怎么能显示得出来!这是第一条先通达文字。第‘二解其事,亦五’,也有五个小纲目。‘所处’,佛这个经在什么地方说的。‘说主’,什么人说的。‘徒众’,就是听众,那些人听的,跟那些人说的。‘请仪’,请法的仪式,请仪里面有启请的,像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这就是不同了。7 q3 l! x% v3 Y* D% |) m

2 I; Z/ l& l1 A0 z* e% a 2 b$ P* {$ G! c' a0 h' u

* O1 O5 o9 }9 H3 ~8 x. K请仪不相同,里头意趣也不一样。末后‘及知圆音所说’,晓得佛说法用意之所在,这是解其事,不可以不知道的。第三‘达其义’,这个义是教义,一定要通达教义。教义里面也有五,‘谓略标纲要’,你要能在一部经上要能把纲领,最重要的大意要能够掌握住,这就是达义,纲要就是大意。‘广释除疑’,释是解释,因为解释得详细、透彻,你才能够断疑生信,所以讲解一定要透辟。‘譬喻令解’,怕讲解了你还没有法子理解,没有法子体会,再用比喻,希望从比喻当中你能够悟入。‘引事证成’,还要举事实的例子来给你作证,证明道理是真实的,行法是正确的,像我们这部经举例证成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举益劝学’,标举功德利益劝勉修学,这是教义。‘第四得其意’,这个意是意旨,就是教理,比教义又要深一层,到这个地方才真正圆满,信心就清净了。那么第三达其义,达教义的时候,信心确立,真正信心建立了。能够达其意,底下这个意,信心清净了。
  W8 C6 @. ?7 ~, a" ]. W9 E6 U' x

8 Q; w4 {8 Z8 l0 m; P* E( P- ]! ~/ r& Z
第四条如果没有,只到第三,你能够依教奉行,我们以念佛来说可以能够到事一心不乱,不能到理一心,你要能到理一心不乱,一定要能做到第四得其意。这里头也有五,‘谓令发大心’,大心是菩提心,那是真正菩提心发起来,不是口头上的菩提心。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怎么晓得没有菩提心?诸位要记住,如果我们心里还对于任何一个人、一个物有讨厌的,稍微有一点讨厌的意思就没有菩提心;对于一切顺的境界,还有一点点贪爱的心,你就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净心,像坛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那是菩提心;菩提心里头什么东西都没有,一念不生,这是菩提心。所以我们念佛理一心不乱,理一心是菩提心,事一心,菩提心没有现起来,理一心才是菩提心。所以对自己是清净、无为,就是深心,自己的享受永远这个心住在清净无为上,这个快乐啊!对待别人的时候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发愿回向心,这样菩提心才现前。所以不得教理,菩提心不能现前,菩提心现前是得其意。7 }' N8 s5 T% ?1 p" ]3 L. j' L& X" [

5 S( [8 ]4 e% h5 m% Z! \! `2 ^1 o0 d ) k& j8 t4 p) D3 m& k

* r3 b4 C& M+ [1 L4 y‘观真理,伏烦恼,慈悲救物,勤修万行’,菩提心现前必定是这个样子。第五讲修行了,把前面文、义、理,把它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这就是菩萨行,这才是真真实实的受用。这里头也有五种,‘第一于前四门法行,在身在心,未曾暂息。’,念念不忘啊!意持不忘啊!这是心行,意持不忘是心行。‘第二历前四门以起胜心’,胜心是菩萨心、菩提心。‘谓于前文教起难遭想’,对于经典百千万劫难遭遇啊!‘于前事相起尊重心’,就是解其事的佛说法之处、说法、那些听众,以及代代翻译流通,一直流传到我们今天,我们也能遇到,这要生难遭遇想。‘念佛难逢,伤己薄祐’,真正修行我们不容易遇到,这是自己福薄,自己福分薄、善根少。‘于前义理起爱乐心,于前意旨悲喜交集’,要能生得出这个心,这都是修行,这就是忏悔法门,这几个念头都是忏除业障。4 t5 N: |% x' t2 a1 E/ G
. e$ U# U. `) [! x

) k. V9 e: S# g3 V8 `; R( s0 Q/ ?, O1 n3 A. y
第三‘取持正法’,这就真正要行了,要把这些东西在行为上兑现了。‘谓于前文教,书写流通,图画形相,表佛法会,撮略意旨,曲示行人’。那么在受持正法里面最要紧的就是流通法宝,要开示行人,就是要帮助别人修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流通法宝帮助别人修学。帮助别人,你看看这个文上写的曲示,自己要委曲自己,才能叫别人得佛法利益,不容易啊!释迦牟尼佛要不委曲自己,他怎么能到人道里来受生?因为他太高了,我们见不到他,他要迁就我们。你要教化众生要迁就众生,要委曲自己,这样才能行菩萨道,才能度化众生,众生刚强难化!凡是礼都是委曲自己,你看礼记一打开第一篇的篇名叫曲礼,礼为什么要曲?委曲自己,礼才能够周全;不肯委曲自己,礼就不能周全。佛法也不例外,你要想弘法利生必须委曲自己,必须自己要受一些苦难,受一些折磨才行,否则的话你如何叫众生得佛法利益。
9 \0 g8 g2 U$ w0 K0 J3 q% E6 }6 T/ D: A( W5 i( |

) }+ {9 `2 T4 z/ W, t% @, k; K7 T; e7 W/ L, F8 i
第四‘自行增’,自行增里面最要紧的是‘亲近善友,系念思惟’,念念不忘经论里面的教诲,要把这些教训统统要做到。所以善友第一亲,诸位要记住,善友不见得是天天跟你笑,天天喜欢你的,不是那个人;可能一天到晚板著面孔,见到你就气呼呼的,那是善友,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什么叫善呢?于我自己真正有利益的,我有过失不肯讲的不是善友,肯讲的、肯骂的,那是善友。为什么?我们觉悟了才能改过自新;看到你有过失,笑笑的不说你的,你的过失永远他在旁边笑话你,笑话你在造罪业,看到你堕落,那不是善友,所以善友是规过劝善,这是善友。所以你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释迦牟尼佛是以提婆达多为他第一善友,提婆达多在我们看来是他的怨家对头,释迦牟尼佛把他看作第一善友,所以他成佛了。他要跟我们一样,那是我怨家对头,释迦牟尼佛今天还要当凡夫,他成不了佛。要明白什么叫善友,真正能帮功自己改过自新,帮助自己增上道业,这是善友。所以今天一般就是善恶不能辨别,这是没有法子了,真是可怜。
- L/ r: ^4 C! I, Q' N" N
, W/ g, w3 @) w) ~# X* y. x* i
6 u6 [( M) f. A( d& U
3 ]: t4 g: a2 e第五‘成无碍行’,无碍行就是事事无碍,这个修行是到家了,达圆满了。‘谓得旨亡诠,故不可守。亡诠由教,故不可舍。是故于教生无舍无守行。’教就是经典教理,对教理不执著也不舍,不执著教也不舍教,不即不离。为什么呢?全都是自性显现之物,这是成无碍行。后面是总结,‘今此虽开为十法行’,十法行是总纲领。记住!法就是讲十大愿王,行就是要依教修行。‘但是众缘资成,正助相兼,总曰受持修习。全依此者,可为圆因,精勤不退,皆证满果。’满果就是无上菩提,满果到那里证呢?到西方极乐世界证。换句话这个满果就是讲上品上生,理一心不乱,上品上生,这是圆果。这一段的注解我只跟诸位讲到此地,我们再读下面经文。0 ]* E9 N* m2 W

' v. U6 y* b+ i7 ]8 l / h5 A* ], P: R, n( g, F! r
% v% A# B; x: M0 z9 s
给诸位这两种本子的注解都非常重要,自己回去要细细地去读、去研究,同学们在一起可以互相讨论。请看经文‘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诸位要记住这个诵字是十法行里面的一种,十法行有一条,其余九条都具足,你不要望文生义,诵此愿,我天天念就行了。你天天念,走出门来还是处处都有障碍,你要晓得一就是十,十就是一,随便举出那一种都要晓得,依照十法行修十大愿王,那你就是无有障碍了。真的无论在顺逆境界当中,待人接物没有障碍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有障碍,一定是你做得不圆满,或者是你修行有欠缺才会产生障碍。8 G7 {" R1 [) Y7 V6 ^
) i9 A* e2 M" ~: M7 g

+ X7 n9 \* L7 V8 K0 j5 t( |$ R4 T, a4 u4 B7 t
第二是比喻,‘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这是举无障碍的意思。‘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皆供养。’这些这都是真实的,众生对你供养是你自己所修的福报;因为你肯供养别人,这是修因,别人愿意供养你是果报,有因有果。我们自己不肯供养别人,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困难,人家帮助你都是有因果的。我们用什么巧妙手段欺骗而得到人家来供养的,后头果报无穷,祸患无穷!那就是经上常讲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很可怕,自己要多想一想。我用不正当的手段,尤其是学佛出了家了,像十法行前面那四种搞名闻利养,享受五欲六尘,用种种非法不正当手段欺骗一切众生,得到供养来了。好,供养愈多,你这一生享受了,死了之后以后是变畜生、变牛变马还债,一个一个还;即使还清楚了,几时才能够脱畜生道?这事情麻烦,太麻烦了,所以这种供养真是得不偿失,决定不能要,宁愿饿死我也不干这事情。
4 _3 \2 {+ c0 z% a, r
8 l9 i) r5 d' N; c7 R& S. u- K
/ T: w/ g& ?$ n6 X! O, s
; p1 F) j* U. k1 L: C我饿死能生天,我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绝不能欠众生的债,这个不得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透彻这个道理,他不干这事情;他还干这事情,他对这道理没透彻,事实真相没看清楚,以为释迦牟尼佛讲这个话是唱高调,这是教人要老实,我不上他的当。自以为聪明,其实上了大当,凡是自以为聪明,师自愚心的没有不堕落的。堕落了恶道,堕地狱、变饿鬼,受尽了苦之后,还要变畜生还债;债不还完,你修道的修行当中障碍重重,魔障就这么来的。; {5 S1 J" a  ~  i4 n

! H) q' s! T: D/ d/ j4 k) _- x - n7 e* T2 B. ^% f) r

2 B* o8 m$ t: k3 D3 a3 B4 \' S再看下面经文‘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大丈夫是指佛,这是等流。意思是说明真正能够依教奉行十大愿王的人,真正照这个去修,照这个去做的人,这个人不久就像普贤菩萨一样,也入了普贤菩萨一类了、一流的人物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那么他是实报庄严土的菩萨。所以念佛我们想想要不要修十大愿王呢?如果不修十大愿王,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行!凡圣同居土。你依照这个去修,用十大愿王来念佛,华严经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在心行上完全是十大愿王,以十大愿王修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上品上生,确确实实提高了往生的品位。所以古大德很多念佛人以这一卷经作为日课,道理也就是在此地。
% I  U2 R) e6 _! p, Z) ?* }5 B$ u" i+ h- a" }- M3 ]( u! S! I

0 n* c- \/ }) ?) u& m4 U& i- Z1 P; _' O8 h: K8 R  O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这就是没有能够往生的,他照这个法门去修,为什么不往生呢?往生的意念不亲切,他就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条件就在信愿,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非常清楚,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坚定的信愿;品位高下,那在持名之深浅,也就是十大愿王做的多少。如果是信愿没有,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依照十大愿王去修行,你将来果报在人天,享人天福报,这是异熟果。‘悉能破坏一切恶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这讲作用,必定有这个作用,现在世间法弱魔强,妖魔鬼怪太多了,如何能辨别呢?你心里面有十大愿王,你所接触的人、你所接触的环境,与你这十大愿王不相应,那就是魔境、那就是恶友,你自自然然能够辨别。而那些恶人见到你的时候,他跟你话不投机、意见不合,他当然远离你而去,这是一定道理的。! w( j# d3 u, A3 s, {4 r
" w9 _' K1 ]' d! S) ]) A' f: `6 n, q
7 K$ ^' N( N0 m+ v* Y2 v4 Z
2 E2 v/ L) |& Y
所以降伏外道有两种,第一个先降伏自心的外道,你自己心里面不会为外道所动摇,是降伏你自心外道。你自己修行得力了,你能够感动外道、能够令他回头、能够令他改过,你只要修行真正把成果拿出来给他看,他自己用了几十年功夫没有成就,你的几年工夫有成就了,他觉悟了。他最先开始学的时候不相信,他不以为你那个是真的;你的修成了,他也修他没有修成,他才晓得还是你对,我算了,我要改行了,我跟你学了,他就回头,一定要拿出成果来才能够教化外道。再看下面经文,‘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这是离烦恼的果报,修十大愿王是修智慧心,是修清净心,心地清净,智慧增长,烦恼当然消除了。不但烦恼消除了,罪业也灭掉了,有资格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这不要还债的。为什么有资格呢?他来供养他得福,因为你是世间第一殊胜福田,他供养你他得福,你是一个真正有道行、真正有成就的人,他能够消受得了,道理在此地。. o: S  K: y6 a8 v' v

+ k2 r9 A# [3 ~# [  w. _) @3 x$ w
# P) Y! R8 d: Z$ r* [+ }
# Z0 Y: d, r+ \  f# B再看末后这一段,这是最殊胜的果报了。‘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诸根就是讲我们身体,身体会腐烂,腐烂就是败坏,所以身体是不坚固之物。如果人神识离开身体了,身体几个小时就变坏了,就有臭气放出来了,就开始腐化了,几天统统都化掉了、都坏掉了,身体是不坚固之物。‘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亲属也是短暂地相聚,所以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到来生这些关系统统都没有了,缘聚缘散,只是短暂相聚而已,要明白这个道理。短暂相聚要好聚,不要做怨家对头,不与一切众生结怨仇,菩萨第一个条件。如果众生讨厌我、恨我,我看他来了,我就躲避起来,他心里欢喜了。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行菩萨道,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他喜欢接近我,我就跟他接近;他不喜欢,我躲他,他心里欢喜,总而言之叫众生心里欢喜,这才是菩萨。
  ^+ s, h2 `9 Y/ T" j8 d2 e4 m
$ U# |& k. _7 a0 U " l, e! f; r: G3 t' I6 D6 W
1 Y6 d$ }( P/ V( ]  `* k) I9 D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不管你有多少财富,你有多大的势力,你一死了全都没有了。‘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你一样也带不走,没有一样你能带走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你要是一定说这个是我的,你是迷惑颠倒,你要执著守住这个东西,守不住啊!死了没有办法守,你连身、尸体都守不住,他还要腐烂,你有那一样东西能守住,那个是你的?其实你更应当觉悟你每天晚上都小死一次,你睡著了,你想想那个时候什么东西是你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你睡熟的时候,人家把你抬走了,你都不晓得,每一天晚上是小死一番,你都不警觉。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世间是一切随缘,缘聚缘散;晓得我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要知道所有权决定没有,暂时使用而已。我一睁开眼睛,暂时这些东西都是我使用的,我受用的,我有这个享受,决定没有所有权;包括这个身体,身体也是我的使用,我使用它,这身体不是我所有的,我没有所有权。我如果有所有权,我叫这个身体千年万岁永远不坏,那我才有所有权。
3 q9 ^; e2 B. H' Q* r4 W1 o- I, P. ^
9 T! q. C2 X7 \. W

9 Z* U5 i  c* B" v% e+ b, U7 j/ ^身体细胞刹那刹那新陈代谢,平常还有疾病,到时候还有老死,这身体不是我的,不是的,暂时使用它,没有所有权。连身的所有权都没有,何况身外之物!一定要觉悟,觉悟之后心开意解,你烦恼就没有了,你生活就愉快了,真正能得乐了。苦那里来?不知道没有所有权,偏偏以为有所有权,偏偏执著有所有权,无量无边的烦恼、苦恼都来了,罪业都跟著来了。晓得没有所有权,得失的观念就淡薄了,很淡很淡;得到很好,我就受用;没有也好,我不受用,反正都不是自己的,与自己都不相干。可是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得去的,‘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为什么?它是无漏业。‘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一部经最重要的宗旨,也是这一部经最后的结果,所以华严经就是讲的弥陀净土。
5 x' X3 [3 v5 N/ q3 T; E, I0 r" }5 p6 J' q- O' a+ R

+ k/ h$ [& |  o7 s
# h+ H) a4 n8 g/ L8 w. g: r佛在什么时候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最初讲经就劝我们了,你要记住啊!我刚才跟诸位说过真正的善知识,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他必定是选最殊胜的法门,也是拿最殊胜的法门来供养众生、供养大家,这是真心。佛成佛了,他在一切法里面,他一定有个最殊胜的法门,他成佛了、成就了,他今天要把这个最殊胜的法门拿出来供养给我们,什么法门呢?求生西方净土,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了,修十大愿王,为什么修的?为求西方净土而修的,修十大愿王目标就是要想求生西方净土,注解里面诸位细细去看。5 N( }. L4 r3 P. t
/ H. B7 E, T1 D
5 b- o2 {7 |( W

  Y9 B1 S  t7 O0 l8 r5 o再看底下这一段,不但生净土,而且是上品上生,‘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这是上品上生,所以上品上生是花开见佛悟无生,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就开了,就见到阿弥陀佛,这个见阿弥陀佛是见报身佛。通常像我们一般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或者方便有余土,都是见到化身的阿弥陀佛,不是报身。因为你生在莲花里面,佛很委曲要入你的莲花,在你莲花里头化身来教你,因为你花没开你出不来,只好他到里面来教你。可是莲花很大,你不要一看到莲花,哎呀!莲花那么小,我在那里头,很可怜的样子。你看经上讲的莲花最小的一由旬,最小的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造五逆十恶的,那个莲花小。小,我们看起来也很大,一由旬是直径,四十里,那么大的莲花,比我们台北市大得多了。这么大的莲花,这是最小的,大的莲花经上讲的有七由旬,比我们的地球还大。我们地球放在莲花里头那是太小了,放在莲花叶子里头大概像小玻璃珠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想想看那个大莲花多大。所以我们今天要争的是什么呢?这是讲比喻的话。
% ~4 u: Z8 n" K% d9 w% E' u$ }1 t
: ]5 }( p% E+ v
/ |) `# Y$ `! T% C7 i$ S4 p: Z
2 m. l$ j/ ^- X5 a, D# Y( X3 _凡事不能够争,真正要争要到西方世界争要大莲花,我们跟你比,我的莲花比你大,争这个;不要搞世间争,世间名闻利养你一样带不去,你就是争到全世界的总统了,你到死的时候还是一样带不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莲花,那真正是自己的,那没有话说的,所以要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的时间,争取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争取这个大莲花。花开见佛是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这是理一心不乱,见到阿弥陀佛了,‘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等就是太多太多了。有许多人也是没法子,他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太远了,十万亿佛国土大概很不容易到;弥勒菩萨很近,就在我们第四层天,娑婆世界在欲界天第四层,这个大概好去,于是乎修弥勒法门,要想亲近弥勒菩萨,其实他弄错了!修弥勒法门要修唯心识定,唯心识定不容易修,唯心识定修不成功就去不了。所以要想亲近弥勒菩萨有近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里去了,弥勒菩萨在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是个佛教大学,他在那里教唯识,他是唯识老师。所以你要到那里去了,老师,我们到你那里去参观参观好不好?老师一定很欢迎,走,跟我一道去!你看走近路一起去了,捷径啊!要想到兜率天弥勒净土有近路,稳稳当当去了,而且去得非常自在。所以生西方净土就是生诸佛净土,见阿弥陀佛就是见十方诸佛。0 T+ B; @- e, q: `) g4 v

6 `! n/ T6 ?) ]3 T0 F; x
# h' }2 l" I/ ?1 a6 m+ f: H# I5 j
! g  V% l# x- F‘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这是上品上生,不是上品上生,不是蒙佛授记的。‘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他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这是教化众生,你就有这个能力了,花开见佛的时候就有这个能力,到十方世界有缘的众生,你就可以去帮功他,你要去度脱他。应以什么身去教化,你就现什么身相去教化,跟普门品讲的观自在菩萨一模一样,诸佛菩萨的能力,你统统都得到了。‘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这是讲究竟成佛。8 @8 n" y0 T6 o: i4 Z2 v) o
3 T: N& o& A+ a- ?% C( L7 C2 c

! S2 F0 }& A5 Y0 I8 q) Z7 n( [7 o
这一段看起来是用八相成道来表法,其实不是的,这是成圆教究竟佛果。因为圆教究竟佛果不可思议,不能说,用藏教八相成道来代表。因为藏教八相成道的意思在前面一段,就是士用报这一段,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增上报就晓得他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圆教的佛果。那么我们从华严经上就得到一个结论,十方三世所有的菩萨,我们今天修行不管你修那个法门,不管你到那一个世界,你将来要想成就最上的佛果,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在华严经上得到一个证明。所以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说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最后要想成圆教佛都得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西方极乐世界不庄严,怎么能叫十方那些诸佛菩萨统统到那里去往生?你们好好地想想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想通了,你才晓得什么禅,什么密,他们成了佛还要往生西方。我们为什么不直接了当直生,何必去拐弯抹角吃那些苦头,干那些冤枉事,最后还是要去的。
, c* n! X" a& R" a: N9 y
4 @+ t  K- A6 S% t; c
" X$ C/ T3 I7 P2 M& x; A2 I8 }& K: p4 M) W
所以你们今天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去成就了,将来以后他们学别的法门拐弯抹角,好久好久才到,你看到他,我等你等了好久了,你怎么才来?他见到你,惭愧惭愧!没话说了,知道太惭愧了。选择法门重要啊!太重要了!今天我们的讲座到此地圆满,这七天常住虽然没有好的东西供养你,但是法供养为最,我们是以最殊胜的法供养诸位同修。诸位同修要信得过,那你真正是有大福报;如果信不过,那么信得过的人往生了,信不过的人后去的时候,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你怎么到这个时候才来呀!那么信不过的人也只好我很惭愧,没话说了。好,我们下课。
; a5 C/ [$ W6 j* J# B+ o+ @7 W; Y" ]

  J9 m7 n" }+ t* f2 D6 Y- x" R3 f6 ~1 k3 O
普贤行愿品讲记
  |' N6 i# o" r  E( f& M/ p4 E. o% A" f5 z3 A6 Q! P
(第二十七卷)# B) t( u! r& C! o2 e5 a
* M, m3 ?5 [1 ]8 T5 \

) c! m6 k. F  F, d% F" a/ U3 S
; }( \! M/ h$ A* O净空法师讲述( i% D6 H6 S: [0 H5 i

+ H* r2 p( y/ D, t7 c" M6 M华藏图书馆
. p7 R7 G0 L- ^* @8 \# N. |' t) j; L

; i% u% b. J  n; E: A1 o
3 D$ {7 c. _, E5 [/ {: G请看七十二面,‘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这一行是结集经的人为我们叙说说偈的仪式,尔时是长行文讲完的时候,那么普贤菩萨非常地慈悲,又以偈颂将前面的大意为我们重说一遍,这个偈颂叫重颂。为什么前面既然已经讲完了,后面还要再说一遍呢?这个意思注子里头有,注子里面一共说了有八种,颂有八种。在宗密大师的疏钞里面给我们说有四个意思,这四个意思就是此地注解里面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就是这几个意思。
) }( ]! D7 K+ n6 `4 k1 [8 `( R9 f( z1 S* V8 H( Z. ^4 B8 J
2 x7 Y. ?' n& T$ y
: x% m3 v6 O& J
我们依照他的注子这几条来说一说,因为这都是属于佛学常识,将来我们读经或者是研究注疏会常常遇到的。第一种叫‘孤起颂’,孤起颂是长行文里头没有讲到的,前面没有讲到,这多半是补充前面所讲的不足,前面讲的不够圆满,后面再用偈颂来补充,多半是这种情形。第二种是‘重颂’,重颂也就是我们此地所讲的,‘为后来未闻’,因为佛菩萨讲经的道场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听众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他就得来;佛教里头讲经听众没有一定,有先来的有后到的。先来的不错,从头都听完了,那么从当中来的、后来的,前面所说的东西都没有听到,所以佛很慈悲,为了后来的这些同学,当然不能像前面详细地把前头所有东西都说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讲的纲领、重要的地方,用偈颂的体裁再重复地略说一说,使后来的同学也能够听到完整的经义,这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了,这是第二个意思。
5 U6 Q. ]. z0 N5 i# n0 G0 B$ ]& l. j4 }# U

2 K( \0 |7 m" @5 y7 K
5 R3 m- m, `8 S6 ?那么第三个意思‘复颂’,复也是有重复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样。这是从头就来听的也许他的精神没有集中、没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虽然听了还是没有能够理解,没有能够悟入,那么佛菩萨再用重颂的方法再说一遍,加深他的印象。所以它与一般教学的确是不一样,总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而悟入,这是第三种叫复颂。第四‘广颂’,这跟孤起颂不一样,孤起颂是前面完全没有讲到的,广颂是前面讲到了,但是讲得很简略,所以用偈颂再把它详细说明,长行文简略,偈颂详细。像前面的重颂、复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26 23:08 , Processed in 0.08431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