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17 15: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能力都非常强,能看到很远,没有障碍。天耳,他能听,也没有障碍;有宿命通,知道过去生生世世。知道过去、知道未来就是知道因果,天人不会作恶,三恶道他也看到,真正懂得因果,相信因果。有他心通,别人心里头起心动念他知道。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变化,无论到什么地方,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哪里,身已经到了,活动的空间大。我们人的活动空间没有办法离开地球,天人活动空间很大,哪个星球都能去,去观光旅游,不需要交通工具。我们常常听说,有人说飞碟,外航天员,那是人道,不是天道。为什么?天道的天人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不需要交通工具。他还要交通工具,那他就是人道,他不是天道。鬼神也有这种能力,小,不大。鬼神的天眼看的范围小,所以鬼也有五通。很近的事情,像五、六天,未来五、六天的事情,一个月、半个月的事情,他知道很清楚;如果说是半年、一年,他就不知道了。
3 k4 d9 N$ F3 |/ W# V5 D& f- L 天人的能力强,所以他快乐。这是果报,果必有因,是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用这种心修布施、修六波罗蜜,对于天人之乐他很喜欢,他希望得到,真的就满愿,他就得到了。人间修行成就的,生天的人多!特别是在佛门。佛门,大家虽然都是修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但是真正往生,是到天上去的是大多数。为什么?极乐世界的缘没成熟,对于人天之乐没有完全放下,所以他落在天道。如果到极乐世界去的话,必须把人天统统放下,人间天上这些快乐要放下,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念到最后到天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想享受天人的快乐,他就去了。! k. R; P% T, i; [. A3 V$ F7 `
下面设个问答,「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为什么还念天?这个里头说,「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是我们善业之所感。那么不信仰宗教的人能不能生天?能,他有善业,是凭这个生天的,信不信上帝没有关系。你具备这个条件,不信上帝也生天。生天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善心,上品十善,善行,心善、行善自然跟天道感应。人死了之后到哪一道,全是业力所感,与什么人都不相干。要求往生,一定要念阿弥陀佛,自然就有感应;不念佛,就没有感应。「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那就不必念了,断恶修善就好了,何必要念?「曰:有人不堪入于涅盘,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有人对于般涅盘不能接受,般涅盘这个道理很深,对它不能够完全了解,事实真相不清楚,半信半疑。人天之乐他清楚,他的印象很深刻,所以虽学佛,到临终的时候他还是贪恋人天之乐,他到天道去了。这是念天。
$ t8 Q/ M# @6 F 下面总说,「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是念天的解释,大小乘不一样。「大乘依涅盘经,则天有三种」,有「生天」,三界诸天,这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第二种是「净天」,这个高了,这凡夫不能去,净天是一切三乘的贤圣。小乘是三果阿那含,他们修行的处所叫五不还天,在第四禅。第三是「第一义天」,第一义天是涅盘,大乘的般涅盘,称为第一义天。所以,二乘之人念前面两种,菩萨但念第一义天,就是大般涅盘,这个不一样。这个地方说,见《别译杂阿含经》第九、《涅盘经》十八,这是把出处都说出来,《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第十二卷,你都可以能够看得到。
0 P" W5 w8 M0 P$ Y) B! O1 ^( Q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天是善人,心善行善,与极乐世界相应,但是你要回向发愿才行,你要不回向,不发愿求生净土,你就生天道去了。那我们就知道,具有生天道的这种功德,我用这种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够得生。这是属于三辈往生最后的一个,别具一格的一心三辈,他不是专修净土的,修其他法门的。这也不是修其他法门的,是修善积德,行,修善积德临终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也能得生。「《观经》所示,与本品内容,多相吻合。」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y$ u# X/ E! A9 y" s" p9 i" B 现在我们看经文,「三类差别」,这就分成三段,第一段「尽持经戒二利得生」。这里面分两段,第一段「胜因」,这个因就有六句,这是第一个,我们看经文:, E# v5 ^) u# J% e0 j9 J; [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 K z/ R1 w1 X. s4 V4 Q: Z# W$ _
这几句经文是第一。请看注解,「上文」,上面这段经文,「乃本品之首段」,这第一段。「明第一类正因」,这一品经里头是讲往生正因,第一类的正因。「发心念佛,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这样子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一段经文,完全是采取的宋译本,《无量寿经》十二种版本最后翻译的,宋朝的译本。「第一类正因,共有六句」,第一个「受持本经」、第二个「求生净土」、第三个「发菩提心」、第四个「严持诸戒」、第五「饶益有情」、第六「忆佛念佛」。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六个条件如果是都具足了,你决定得生。
) x3 w0 ~, J A$ k5 W2 F1 o6 p 「《观经》曰:读诵大乘」。我们在《观经》三福上看到,第三福就是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第三句是读诵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观经约论》」,这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彭际清居士作的,说「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这说明为什么要读诵大乘。不读大乘你就不明了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是自己的真心。大乘经上讲什么?全是讲的自己。生佛不二,生是众生,就是说自己,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不明佛心」你就「不契佛智」,佛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里面自然有知识,知识里头没有智慧,所以古时候的中国跟印度人重视智慧。读书旨在开悟,宗旨是要帮助你开悟,记诵固然重要,不是最重要的,得定重要,就是得清净心重要,开智慧重要。能够明佛心你就契佛智,这个地方的佛是阿弥陀佛。「不契佛智」,纵然生到极乐世界,「不得见佛」,你见不到佛。为什么?有障碍,这个障碍是疑惑,疑是菩萨最严重的障碍。
5 F/ |; g: D5 Q2 N3 N. R 「今经首云」,这品经一开头,『闻此经典,受持读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