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35|回复: 31

黄念祖居士讲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0 11: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8 `* s4 F9 l6 t+ o

) Y" ?  o! w/ d9 P- q, I " z. s8 u# p; u) q

( s5 D5 L, M! v% F- n黄念祖居士 主讲
" ~9 s$ |- g$ n( Q
9 m2 s, h# S  Q$ p4 k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x5 m- D8 n* d
, I& {) {' L% D
7 o$ T: p1 O6 u* b
6 f  D3 N: o1 y1 _  O( V
前 言
  D  \! \6 Y; `0 g' ?* _
/ M: z: s! q+ S! ^5 B- |* u; a第一讲; X+ l: ?+ E& K, ?4 D3 H

1 z% b1 g  Q  a5 P* Z第三讲( A1 y1 ~7 F, I3 H0 L

" H# \) L  M" @# B6 n' ^& y0 `第四讲
' U, y# }3 ]9 g- c% r3 M  Q1 |% F3 G" e* s  Q, T
第五讲
/ _7 c9 k5 M1 |$ j( F5 S: d% F1 f6 ^$ ?0 x
第六讲
/ B, E$ K9 H. q, @; {* }0 v8 [) u5 }
第七讲
% }5 A& n4 W% {$ e( \
3 b# D3 q1 _( A/ y; O- |
4 {8 D+ d% l% q$ j" S. X/ C; x2 M+ e
前 言
# J1 l- T* k  R& i3 V% A- `$ f8 Q( X0 `+ _5 O( @$ i+ R

& m+ N; u6 p: |6 Y: u" j$ R% D! u! g* F3 T
& f  J' n! L4 ^& \4 f' o! U8 P《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原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今海内外只保留有六讲磁带,通过整理现编辑成此书。9 G0 F+ m, ?; R

# r; {% {  n8 J5 m+ ~6 [5 ~0 }  X
6 @# ^5 `0 g8 N" `7 j7 U& l+ Q5 H1 S& r1 [0 ^
为便于阅读通顺,同时依据‘依义不依语’的原则,编缉时于个别口语及无关义理之言外话,均做了适当删节,于语法上也做了调整补充。如果仅依录音而实录文字,读者会发现所云诸语不知源于何处。幸好于整理中发现黄老所讲,主要参考《弥陀要解》及其个人所写《大经解》等著书,此发现为整理文字带来了很大方便,也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发生。但因整理者水平有限,肯定于个别处有所纰漏,还希大家予以指正。; b9 k) z; ?! [) f9 b* `# |

: n& ]3 R" _+ D. @- H% r' E 9 H  u: v" {; o* ?

" ~" I0 E& j3 d% b& V第一讲* H- ]  m9 |* ^) @  D
: E. K  r  _9 g) v' F- ^. W

, U6 n  ?/ x- I. ]3 _  C3 L: N$ _& Y2 @' {4 [8 M3 H$ s
作为佛学漫谈,我这次来可不是来说法的,更不能说是来向大家开示的,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看经、实修方面的一些体会而已。既是漫谈,那我们从今天开始谈什么呢?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吧。大家也许觉得这两部经很不相同,怎么能联系到一块讲呢?所以,这里有三个因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
7 D* E6 i+ n5 T" k5 Q' `+ G
2 m' i+ f+ Z, h  i+ } 5 V2 R6 s8 _7 I: f% [) C1 b0 u$ D
: c# V6 o$ y5 l; _6 K- L. `7 `
第一个因缘:正果法师一直在这个道场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委托我来代替他,所以这里有个接续的意思,因此还是先从《金刚经》谈起。大家都知道本人写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准备来向大家谈这个,后来就广济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边去讲《无量寿经》及净土法门了。当然我们这里接续正果法师的《金刚经》还是要谈到《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的。也就因此从‘般若’谈到‘净土’。此为第一个因缘。
0 K0 @9 f- s% e8 }8 o
% u2 E- e* Y+ n" J* z1 J' ~5 A1 A
  y0 L6 _# G9 v2 p% T9 K% I: n
6 O( X; a- U! E  h- t8 R1 F第二个因缘: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以后,开始印经,所印所念的那个经本,是本人所印,供养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经就正是这《金刚经》。秦译、唐译的两种版本,老居士们都得到了。接著所印的就是三种版本的《阿弥陀经》,应王居士所提议,我写了一篇序,其中就说明了这两部经先后印是很有意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径——‘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G$ O+ A- s' v& o; q

2 J# x( Q* i  |/ t
3 ~+ K9 x4 ?" a; w, A- j' y( v5 J; h
我们修行拿什么来做导引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导航、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这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这‘般若’——《金刚经》之类。但是我们要走到哪去呀?总要有个归宿吧!以什么为归呢?就是以净土为归!* U+ ~9 {& Z8 D8 h4 W; U6 O

. {2 ~# n3 B1 ~: L& F 2 f7 J, j5 o* W8 v& {

; R" Q8 C4 j. u% X* H+ V+ D我写的这篇序题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其中,这个‘归’字有几种解释:+ [- f* X/ H9 z4 s7 k& |

- l7 O5 X: \8 I. c" O
' D& w9 i8 {" a
( R' ^: n3 i7 N! O  i- V2 f9 s一是‘归宿’。总在外头跑要有个宿处回归呀!不然住在哪呢?这是‘归’的第一重含义。二是‘究竟终极’之义。如何能究竟、圆满呢?要究竟、圆满就要以净土为归,汇归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净土就是我们所要归的那个海!6 j1 O! ?& R3 d( S% l
* x/ Z) i5 D) I5 [$ ~  G

" Q/ j* ~  Z- s1 Q3 I2 J3 ^1 \# ^- Q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呢?因为我们修菩萨道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就必须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对此,《金刚经》中有此证明。所以,正如有人批评人时常说的:‘你是盲修瞎练’。因为他没有目标,可不就是盲修吗!如果没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评为‘盲修’了!‘以般若为导’如有眼目。一个人要行路,没有眼睛不辨方向怎么能行?佛经上也说:‘入佛宝藏,智慧为目’。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见宝才成。什么是你的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进了佛的宝藏,你看不见,不知拿什么,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么。那又用什么去拿呢?‘信为手’。信心就是手。用‘信心’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为导’呀!
. Q/ ?" m/ m2 ?5 }  C! l  @/ q
8 p) w, j4 v$ P
& Y! C, j" @# n4 P+ z4 N7 H- z; }: `- t+ E& U3 M
反过来说,咱们许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儿’一样。拥有财富但却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宝中,为宝所伤’。天天坐在宝藏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可偏就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儿受伤。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为目,为目才能为导,其中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 I# j3 i5 Y: C  ]) K* o& p0 F2 B6 c

  g9 O, ~! G% z1 e2 c0 |  [; W. j8 R5 b8 Q) R
什么是‘净土为归’呢?最高的经——《华严经》,八十卷中的最后,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再现成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整个佛法的宗旨就在这。所以,佛开始就讲《华严经》,一开口告诉众生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给了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的就是‘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萨所给我们示范带头的——以净土为归。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就是第二个因缘。% `* r3 h- S- r$ e9 {& {; T, C

8 ~' B" p% N. F6 c2 d $ m* E, B" ~6 c2 W8 r( m0 ^& i

0 Q3 J3 H4 k$ {' Q1 _3 T6 z2 |" V第三个因缘:就是我自己本人的因缘。有许多老同修总问我:‘你是因为什么而学佛的?’这就要让我首先感激《金刚经》了,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这‘叛徒’又转变为‘信徒’,就是由于《金刚经》的缘故。1 c4 N2 |9 S! g8 Q6 U) O

4 |$ D. r  O+ a/ Q 0 \/ L2 t1 W- G* w

$ I- P( Q) w2 \' @: d9 o* _( f7 W我小时候常跟著家长到广济寺来,可以说寺院里没有一处角落我没有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是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淩晨。当年这地方有条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从这到天王殿来回地绕著念佛号。当时钳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的也好。夜里了,我母亲她们都走了,我还不肯走,还跟著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多,才把我叫走......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时侯是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很深。那么,为什么又成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于知识增加了一些,于是我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结果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居士,他们的名利心还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还是有很多分别,还是有时嗔恨,有时贪,贪、嗔、痴心都不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还有一些计较分别,佛教圈内还是有勾心斗角的现象出现。由于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这许多情况,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错误结论,我以为:‘这些人修行几十年,看来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么还是这样呢?’正好当时看过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所以就更以为这些人这么拜、这么念,实际上根本没起作用。
7 d6 r* v) y, z5 Q5 g& X* I" M' B* _, R
9 a# N* l% T0 ]5 A3 n+ d: J" @

7 x2 L; T5 L+ g! ^1 _- z直到我上大学三年级考试完了的之后,书也不想再看,也不愿出去玩,于是把母亲的佛书拿了两本来看,一本是《灵魂论》,另一本就是带注解的《金刚经》。这本《金刚经》看过后,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从身而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能比的。我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刚经》的道理,恍然而大悟:不是佛法不灵啊!是这些修行人辜负了佛法!
. s1 y2 t; `- J: i6 g0 l* F, g
1 ?. `8 Q( A2 i8 s- j* P   W6 U0 I, M5 N" ?/ O: W; N4 ?
0 e0 R# E6 w  j: m! y6 q% M! t+ F$ K
通过重新认识佛法,也就从中看到了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这时我才思想转变了,也不再是‘叛徒’了!同时,自己也有一个体会:这‘无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如果想要‘无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无住’;一旦‘无住’你就不能‘生心’……
) L; x( v6 r6 s/ k3 {
$ q) o9 |: v% t
. w6 ]  E0 |& d/ C) U3 K( ]% A2 s$ G, |- H- u/ A+ Y5 J
那时,第一遍看《金刚经》的时候,我刚二十岁,当时还有一个体会:看来这念佛法门很巧妙呀!你念佛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住生心’。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也就是从《金刚经》才到了《阿弥陀经》,也就是到了净土念佛法门。也就是从《金刚经》才体会到了净土法门的道理。这个道理的体会是第一次的开蒙,是开蒙的第一课。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就深化得多了。下面我要谈的就是深化后的一些体会、感想。这是第三个因缘。0 ~7 l, z/ P: I# {6 E

0 C7 Y; d, |& k, y( Z$ B 4 I# W/ O0 ]' r) @" o3 Y/ c1 Y8 c
% g9 c3 H# I& Q  H& i. ^$ p' L
通过对许多大德的论著、遗教的学习,多少年后回顾起来,当年我思想上的这一转还是正确的!当然,当年的体会、感想还毕竟很幼稚、很肤浅。其实,基本上说,一部佛法的道理也就是如此一回事!
1 h  W( u; A+ O' l1 g4 R0 Q- Y3 s- p6 ]& C8 @9 e

1 h9 d6 A# L3 P1 {1 j: g8 x3 F9 ^/ _! m* L5 F5 ?
关于‘无住生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因缘事迹中看得很清楚!六祖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劳动者,很孝顺!自己用砍柴担水挣钱来养活母亲。他之所以信佛就是因为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也就是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当时,六祖给小旅店里头送水来正欲出门,一个店客在念经,他就听,当他听到此人念到‘无住生心’的时候,心中豁然,于是便问:‘你这经是从哪来的?’客人告诉说是从五祖黄梅处听来的,于是六祖便要去黄梅。从广东(岭南)去黄梅路还不是太远。六祖就是听了这一句‘无住生心’便去了黄梅的。
4 o4 B% a  ~4 q0 W
; t1 W+ D* o- L# Q$ H3 ]; B# N  [
; n4 H* d( y, t( m& i' O  ^9 r% I9 p$ b1 Y
一个不识字的,也从来没听到过佛法的人,就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水平,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后来见到五祖时的对答的这宗公案,我也常提起这个公案,因为这则公案实在太有意思了。不老去提,咱们总是体会得不亲切。; m0 w" w" Z4 I( k- A
7 T' m) f. L4 H* `' E( S

- F* U$ r' n  W+ M" l; I1 G9 M2 O: t+ q5 l' B
我们看,六祖当时就是这么个水平,既没有多少年的修持,也还是一个字都不识的劳动者。等他见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说:‘你这茖獠,你也来学佛呀!’‘茖獠’当时是骂南方少数民族的话,好比‘南蛮子’之类的歧视的话。言外之义:你一个不开化的野蛮人,你也来学佛呀!" D. f5 b0 K- [, r
, H9 T2 A1 m. `" i; @( V( V# y

: X8 u3 J  C) N8 s; Z7 _
% F. K2 C9 ^2 x' g* V; [6 x梅山五祖弘忍是禅宗祖师,所以说起话来都带有禅机机锋在内的。六祖当时就回答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人是可分南北的,但佛性即不分呀!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难道还分南北吗?你看看这是什么水平!这么一问一答,六祖便显出了真水平。五祖就说了:‘这个根基还是很利的,你到操场上去劳动吧’。六祖后来又回答过一句话,这话就更利害了:‘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他自称自己是‘阿那’,阿那每天都生出智慧来,除了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还要让我干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该是什么人啊!仅仅听了半部《金刚经》,仅仅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我们一定要深刻体会,道理就在这!五祖讲:‘这个根基太利,快去快去!’后来六祖做了个偈子,对于这个偈子,当时很多人都误会了,其实在修证上他已经超过了神秀。这就说明有许多人不相信顿法,这是很可惜、很遗憾的!你能不相信顿法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事实,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讲多少部的经论,那《楞严经》在皇宫中第一次讲,就是神秀给武则天讲的。神秀是五祖弟子五百人中的善知识,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说:‘你们谁来做个偈子,我就传衣钵给他。’听了这话,五百人中没有一个敢做的。因为他们都以为,当然非神秀莫属了,众望所归嘛!我们就不必再做了。由此可见,当时神秀是有这么高的威望了。+ V9 L2 S- G+ S' N) R

' h# {- f# x( A; j , S  U- s! T5 a2 W7 ^$ @

' z, {) `+ }# [/ Q% k+ R虽然神秀最后做了个偈子,但他还是没有得到衣钵,倒是让一个劳动者,一个南方来的,还没锑头出家呢,只是寺院里一个干苦活的人给得了去……后来众弟子追衣钵,对此很多人都误会了,认为佛教徒怎么还抢衣钵?不应该呀!其实不然,佛教徒水平不是低到这个程度,咱们可不要低估了、错解了!我要在此给五祖的众弟子们平反!他们之所以追钵,是因为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么一个在家人把衣钵拿去了?想想看,连戒都没有受,连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师了。现在能有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们追慧能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 A& v1 K- I' J/ {# t, z. U; U+ u
& E2 y( V$ u2 L$ r

/ Z5 _( r: U) R  ]4 Y那么,慧能他虽然超过了神秀,但毕竟还没有‘见性’。五祖所以夜里才又把他找来,又给他开示,于是便讲到这《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住生心’是一部《金刚经》的宗旨。现在香港出了一本《金刚经》的注解,其中对‘无住生心’这句话,一句也没发挥而加以再说明,这是很遗憾的事!4 ?$ r, p5 q& {- a( D3 ?4 V

& s  v" f9 v% |1 Z* j) h. x * X% O' s5 T- b5 [* @; l8 w

9 i, M4 l/ U8 B' Y在那个时候,六祖是第二遍听《金刚经》,他没有别的基础,也没有见过别的经典,他就是因为《金刚经》最后才大彻大悟的。大彻大悟之下他感叹:‘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这么一个文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给我们以启示,告诉大家不要总以为‘我不识字’就学不了佛,其实大家怕什么?学佛开不开悟,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的佛性一点不减,一点没减啊!
( I7 ?! W  Q! G6 b) w# B
8 A  j! _, c4 ^) i: o ) Q3 c3 t) ^6 z4 c

$ h8 T0 o) _! \  }7 }% \, j‘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想得到呀!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其’是哪里想得到的意思。! D% m8 F; b/ g, \

' |- H8 a/ D) t8 r9 h
1 y& H% c. A" U5 s* Z2 T& S3 r
) t/ b4 L7 l+ ~7 U5 S& H‘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
6 Z) w1 m! u7 ?
1 N- S5 \- O7 A# `2 w6 l0 T3 ~1 e& V3 b
! Z, A3 j: |4 w# B5 V3 r
5 V4 c# W# V4 e, Z7 n/ ]& ?/ F‘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没有任何欠少,一点都不缺呀!! [; a# V6 Y% }5 X/ w

+ l5 J( s% t( T # b  ]# p1 s, {1 S' w2 @, \
" y& d& M7 _$ j8 q* e1 J# C$ S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咱们这个妄心有动摇,但哪里想得到,这个‘自性’却从来不增不减而没有动摇过呢!
, }( C. I8 u* n: R; s- A
) T2 f) L& |3 r8 T, m
0 R/ c+ D  `% v; a- J) J% g3 T
3 T- u+ Q  |2 \- o- Z: z$ c* s$ D‘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真正认识了‘自性’,一切万物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 s4 G4 _& ^' i, r
( W- t0 \6 D) |1 l7 E
6 D6 s$ D" Y! q& k
! x# b- K/ k0 L
五祖也对六祖说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当然,不是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毕竟还是种了‘福’,但是,对于解决你个人的生死根本,就必须要开智慧,明心见性!你如果总愚昧,这就达不到了,所以也就学法无益了。. V" ~; R  R" G3 d. M2 m
3 i9 g6 w; h  v& l9 ^1 z/ G

/ E: [3 u3 j, D6 ]! I# t6 Q( P2 `  i7 H) d' I/ A+ N& r, R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怎么样呢?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所以,这是顿法,正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五祖没有全说,言下之义:你是这样的大丈夫、天人师,我就把衣钵传给你。所以,这部《金刚经》的殊胜,也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上,道理也有于此!' |$ y2 f: D% m0 X  s$ V

8 D' o2 [3 z" S; S
5 d+ Q& S& X  y: M, O% V
6 [$ Z* }# {1 m* y: g$ z( w6 W: |关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讲过的‘如聋如盲’。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刚经》有言:‘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心里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但行的却是什么呢?就像一个人进了黑屋子似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等于进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P$ S/ d$ O8 Z( Y. Z4 M7 B

, y" `, G( e6 v! U; H. B7 B ! p' V. _( U0 R% d% E% @: A
- t# U% f3 M6 y8 e  F3 s
又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能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无住生心’又怎么样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现在大家都是愿意‘练腿’,想跑本来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无住生心’。
: ^- y2 \3 s* `& \. N2 e1 n+ ]0 u; B  t7 a) ~
0 |/ W6 Z( G/ E, y& B7 D7 x
+ m; f2 A: j$ [  T  k& q; ^4 M
‘般若’的重要,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经文所说:‘若是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亿劫,而且还是拿生命来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这福报大不大呢?这要看跟什么比了,如经所说:‘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如若有个人听了《金刚经》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这个百千亿劫以来能拿生命布施的人。1 y9 _# ^7 e. M, s! M' G

1 l4 Y, X! W/ E  ^6 u& |9 M4 |, ?' x2 o0 v9 Y " O% U2 A+ u' [

2 @3 G4 n$ y$ q' V# C- w2 G+ E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入暗无所见’了。总之,《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是什么人呢?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所讲,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见到了‘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但他证的是‘有余涅槃’,他证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槃’了,也就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了。所以他虽是‘无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声闻乘的菩萨为‘娇芽败种’。其实,他们已经入圣人流了,但就是因他们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萨,他虽也发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脑髓来施舍,拿种种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虽是发起了这个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而是‘有所住’。那么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贤’才成。(几十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只能有时候是‘无住’,在‘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时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无住’。相交换的,一段时间‘无住’,一段时间‘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才真能做到: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 s! L: E6 {# ?# }

3 \/ h* x0 p" d* s. y
5 I; u: O5 t0 Y% q+ l5 M
1 ^- @6 z( T# S6 r《金刚经》的殊胜,前面我们通过蕅益大师的《破空论》了解了:虽是如此殊胜,但要知道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罗汉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三贤菩萨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萨的境界!虽然我们如此赞叹《金刚经》,大家是不是认为高不可攀呢?
5 M1 m3 v/ v# @9 U8 Y& M) C1 S! [# X" m8 |+ {: N- B

3 B0 Y% `# m) K( M
( m/ `* S$ x" X6 b$ K刚才不是说过吗,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当你这么单单纯纯地、老老实实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时你心里没有想别的,所以,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级,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当放下,你万缘放下了,不就是‘无所住’了吗!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声声不已,相续不断,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吗!你的妄心毕竟还没有断灭,所以佛经告诉我们: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不好的。但以我们这种生灭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诸法实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为这种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之法是‘即事持达理持’,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这就是事持。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这样持名号,再从这个事持便可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蕅益大师这样的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一句的佛号,而暗合道妙的。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
0 |! w6 J. Q7 ~8 g3 h. o. l& p8 d: `1 w. ?
8 j5 e/ x+ r( b7 z% b# ^
/ ]! I4 o) R  ~6 J+ @* R- q
蕅益大师说过:‘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人能够信愿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能从《金刚经》谈净土宗的《阿弥陀经》(即同《无量寿经》),就是全摄自己的功德!我们虽然知道了《金刚经》有如此的殊胜,但还要知道这并非是我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净土法门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下面就我们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结合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向大家做一汇报。
3 U, d7 R. `/ O; z' ]) E; [4 P2 B! R- A/ q- T1 m2 L

0 A0 c) h& m9 ^  |  T: T6 C8 d
8 l6 S. K6 B1 [3 C/ Z% k. U, m刚才所说:从《金刚经》谈到《阿弥陀经》,其实《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所以也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句:‘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部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这说明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一定要信这部经。同时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这么说的。说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什么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就是在这样一个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一切世间人都太难相信的法。大家在赞叹释迦牟尼佛!大家为什么做这样的赞叹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原因告诉我们清楚了,下面就拿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的话来供养给大家听。
) Z+ s. v  `9 F  l: O6 ?* r7 x
4 a! F+ _3 X$ f
& P, o& R" V- m7 P. V# n, h0 T! A; C' q
蕅益大师的这个《要解》是九天中写出来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大德印光大师,咱们现在推崇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曾赞叹:‘所有的注解之中,唯有蕅益大师的这本注解最好!而且这一本注解,即使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这话只有印光大师才敢说,正是他说这话,我们对于他,被称为现代中国三大高僧而深信不疑!确实是和虚云老、谛闲老并列。印老,过去我个人总觉得印老‘弱’一点,当然这也是我的妄见。现在才觉得不是,可以并列的!
$ U( `! k3 y1 Y! C  L& M( l5 O+ j) y' u, f" n2 w2 d
9 v5 v$ u& ], }
  S( {3 I3 m1 E
蕅益大师这些话说得太好了:‘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籍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意,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弥陀要解》。虽然佛所施的教化是有难有易的,实际上佛之功德是没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就可以比较了。3 m& {% A% J! p! j9 v. ]$ S0 i
+ ?' s/ b& S$ b, D. G7 K

9 h( x) h: c; \! F( K! b1 q4 j4 l9 s9 l2 e+ Q/ b" N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本药方书,里面的药方没有一个不是好的,都能够治好病的,收集起来都是经验的总结。你不能说某一个药方好,除非你有科学试验的证实,随便说是不成的。虽然都是好的,都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人来说,那就可以说:你用这个药方最对,而用别的药方对于你是不对症的。就如人参是好的,但你患感冒发高烧,你吃人参这样就会死的,所以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药好就什么病都能治。那个砒霜能治病,一结合到具体的病这个有比较了。
3 W( e1 J6 n% @$ e' |
. J/ W+ v% ?, v; X
( Q8 k6 D# p- P* o4 z
+ ~5 _7 ~3 F/ f" P; D/ ?回过头来,结合咱们这个具体的修行实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便可以说,称赞净土法门最得当!施化有难有易。为什么称赞释迦牟尼呢?是因为他给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出了这样殊胜的法。给五恶众生说一般的法容易,说些渐法也已经就很难了,但是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他还要给众生说顿法,告诉大家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就可成佛。这话信起来可就太不容易了!《大乘起信论》就是讲‘三大阿僧祗劫’才可成佛,这个还是渐法。但是众生信起来已经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在这个五逆、十恶都有的世间,一个人于临终能十念,便能往生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你就等著成佛,这是顿法!禅宗当下开悟就成佛,这也是顿法。这个不容易说呀!难呀!难有人信呀!佛说‘三大阿僧祗劫最后才能成佛’,他(泛指有些人)以为说得对,他还能慢慢修去,所以他能接受。而佛说到‘当下就成佛’,那他就不能接受了,佛给咱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其他的顿法,比如禅宗、密宗、天台……这些个还容易接受,而说净土法门,这种横超的法,就不容易说、不容易信了!佛给众生说一般的净土法门中的法,比如念法有四种念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要说前三种大家信起来还比较容易,可是你要是给他单说是‘持名’,‘说此无籍劬劳修证’,告诉大家:不需要怎样闭关、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证,‘但持名号’就成了,只要去念,你就‘径登不退转’,直接达到‘阿鞞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转直到成佛。‘奇特胜妙’,出奇、特殊、殊胜、微妙的。‘超出思议’,不是众生的思想、言论所能达到的。‘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难稀有’,能做这样的事情,给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说这样的殊胜之法,真是‘难中之难’!‘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所以,没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释迦牟尼能做这样的殊胜的事情,真是太勇猛了!
2 k: C3 _/ r8 \- \$ B" L8 g3 C; k. \2 [

. q, h0 E2 o6 @; }3 [& S8 @; z7 g" y3 C
下面《弥陀要解》解释’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劫浊’是个总的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这些浊法都聚汇了。见也浊了、烦恼也浊了、众生也浊了、命也浊了,这些浊都聚汇了,这样一个时代就叫做劫浊。那么在这样一个一切浊法聚集的时代,你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逼、所限制,为苦所逼,有种种的苦来逼迫你,你必然要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谁都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苦在心里头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劫浊谁都不例外,要不是带业往生,这种‘横出’的修行方法必不能度,这是肯定的!& L, r' R0 W6 J$ I" p

8 A5 \- D8 v( V 7 G6 _1 ^; D1 }

8 V# }2 G; i) y  \; ]* R结合这个时代,这个‘药方’也就出来了。佛法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你要是跑到药师琉璃佛世界,或是跑到其他别的什么国土,那可不一定能实现呀!但是净土法门不然,《要解》这就绝对肯定了,这个净土法门最殊胜!否则‘必不能度’。没有这个法绝对不能得度!而且这个法殊胜就在于可以带业‘横出’。现在有人在国外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法,还写了许多著作。这还是一个修学密教的人,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师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师父,密宗修行最要紧的就是‘尊师’,可他却背叛了师父,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么样的一个人,他忽然写了些文章,而且还办有他的杂志,大肆反对‘带业往生’。有些人也写文章跟他辩论,但这些人说:‘带业往生是指带善业往生’。其实这么说也不对。所谓‘带业’指的就是带恶业。业深罪重不容易消,所以佛大慈大悲,让你罪业不消的情况下也可以往生。这也才是佛的大愿,也才是净土宗的根本!殊胜就殊胜在这!可是就是有人反对,我们看这就是劫浊时代的特点呀!2 h1 u2 O$ B. t- ~

1 W  x. p# j; {. v# F7 @ * I1 `: t2 u& N: M- L  |

( ^. y4 f5 C4 Y/ u) ~'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见浊’呢?‘见浊’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又称为‘五利使’。因为它非常之迅速、灵利,所以它比谁动得都快。所谓‘见’,就是你的观点、看法。对于一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你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这都属于‘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但这个‘见’是‘五利使’,也就是见惑的前五种。- J! h0 a2 ~7 {2 q7 I( L; C& y4 s/ p! W

2 M$ n) D  Q; |. B; p* Y  g
! T, f) c# J0 Y( U& d! B% j) }' k* [/ V: u0 T- \/ [5 c
第一个就是’身见’。也就是说我们常把一个本来由‘五蕴’假合而成的血肉之身当作真实的自己了,贪爱这个身体,想种种办法来营养它、保护它。特别是女同志,‘身见’更重些!她总觉得我这个身很美,留恋它、装饰它……有很多修练的人,比如练气功或是练这练那的人,又是想通大周天吧,又是想通经通脉吧……而且产生了奇异功能使得这个身体有了些变化,便以为如之何了,这些人都属于‘身见’。这也是‘见惑’里的第一惑。‘惑’就是惑乱,就是迷惑。‘浊’是混浊,都是贬义词。
' U. I' o4 `4 }- s- ~2 x! {
) Y1 P1 R7 ?. o! o% T( g+ v 6 d7 Q  c% i% d

' ?# h1 k* U; u第二,什么叫‘边见’呢?所谓‘边’就是指落到了边上。一个事情要一分为二,一分成二,那两边就出来了。一个球就没有边,你用刀子中间一切,就分成两边了,也就出来‘边’了。一边是‘空’,一边是‘有’。有的人持‘空见’;有的人持‘有见’。比如,有的人把一切都执为是实有,一切都看成是真实的:人民币是真实的,彩电、冰箱也是真实的……,直到临死的时候都还留恋而舍不得。这些人所持的都属于‘有见’。另有些持‘空见’的外道,看什么都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断灭,也属于‘边见’。
1 j8 M( x, |+ E  s+ u( @, |
) a8 V- u0 V; a9 r6 s
' w% o4 C8 S: H6 O0 H1 N" M" R$ I6 [3 a
再有些人执断执常,这也是执两边,是‘断’、‘常’二见。有些科学家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断见’。现在,国外大量的试验资料已经证明了人有前生。可就是有人还持这种‘断见’。‘断见’当然就不对了!还有人持‘常见’,特别是一些宗教徒说‘常’。比如耶教(天主教 )讲:人死之后将来要等待耶稣来审判,有罪的人就入地狱了,而且是永远地入地狱;善人行善就升天,而且是永远的升天了。这是常见,老是如此也是错误,是边见,不落断就落常,种种边见,这个见浊里面有许多是是非非的边见,这里就不多举了。见浊就是这样一个性质,蕅益大师说:在见浊中决定被邪知所缠。所以现在有很多练气功的想和我谈谈,我说这样的一位也不接见,因为现在他们连外道也不是了,他们走的不是老子和庄子的道路,这些人只能称为养生家气功师,都被邪知所缠。在这种情况之下有身见边见怎么办呢?如果不加方便,他已经被邪知所缠没有智慧了,你没有特殊方便的办法叫他修行,他就不能得度,他还觉得很艰苦,那么度他就没有这个心了,这是见浊。  ]: y# a% g% K
& \7 Z( G& r0 a5 ^4 y  a1 Z
: R  I! i; m! Y! p6 Z/ P

" W6 S4 U* D/ ~& }/ v‘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烦恼浊’呢?就是‘见惑’中的‘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是‘三毒’。‘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用‘戒、定、慧’这三无漏学去对治人心的‘三毒’。‘慢’就是‘我慢’,这个‘我慢’仅次于‘贪、嗔、痴’。我们人人都想一想:总觉得自己不错,如果两个人发生点意见 ,总觉得自己对而别人错,总觉得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强……这些都属于‘我慢’。还有一种‘大我慢’,就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 _4 b3 y7 ]! Y: |$ p: o
# p$ t4 D% W) L* f' }/ p

2 q  W; _5 f0 M( ^1 t
9 }7 x3 k3 G5 z& b# T% ?* j% c‘疑’就是怀疑。对什么事都不信,总要有点怀疑,尤其是对正法加以怀疑,这就最不得了的!‘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的那个根没有断,就是犯罪的那个根没有断!‘贪、嗔、痴、慢、疑’称为‘五利使’,就是我们的‘烦恼浊’。‘烦恼浊’就是烦动恼乱。‘烦’是烦燥;‘动’是乱动,这个人喜欢热闹,静不下来。‘恼’就是苦恼;‘乱’就是心里很乱。人人种种的心情,实际说起来就在‘烦、动、恼、乱’这四个字里头。很烦燥,心里总不安,心里老在动,这样很苦恼,因为心都是散乱的,所以叫做‘浊’,又称它为‘钝使’。因为痴钝、痴重,所以就好像有了惯性一样,贪就让你老贪;嗔就使你老嗔,总也转不过来。那么,处在‘烦恼浊’之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师说:‘处于烦恼浊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为贪所限。’你在烦恼浊中,一定被贪欲陷进去,像陷井一样把你陷进去。各种的‘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利、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贪欲所陷,为恶业所蜇,就如同蝎子、黄蜂蜇了一样,决定有这样一种遭遇。
. N5 F) l9 \) W* E( B* Y6 G3 J4 y5 M7 {( m
" c( F% O1 f6 Y% _9 L1 d( }
4 t% ]' _* v) I% @2 h
在这种情形下的众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这个念佛之心是什么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这个凡心变成为佛的心了。若不是这样的妙行‘必不能度’。‘必’字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当下就成为佛的心,没有这样的妙行,你决定不能得度的!所以这也是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这样的妙法,怎么说是’即凡心是佛心’呢?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 ~1 j2 ]% s5 `+ o+ a$ k4 I
8 `- c0 W+ h1 e: ?
) q. p. K1 p% [

/ m- q7 Z/ M0 j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
. [# |1 S: _( o. ?& h( ~8 r$ u
: q: ]  M# f3 Y, B  s 8 N8 u, a+ A8 h1 ?! v( ?( A

; ?3 q) M; z; L. I! i7 C4 M‘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众生浊’呢?你又是见浊又是烦恼浊,这样所感便形成了‘五蕴’假合的这个肉身,所以‘色’跟‘心’都痞劣。身色就是这样,一旦把这个肉身之皮扒开,人就成了一个行动的厕所。这个身很劣呀!那么‘心’呢?也就是‘见浊’、‘烦恼浊’,同样也是很劣的!所以众生身心都痞劣就叫‘众生浊’。这个五蕴假合的身体,假名为‘众生’。在‘众生浊’中,你也决定安于臭味而不能洞觉,因为你是‘浊’的,所以安于这样臭味的环境之中而不会洞觉到。昨天晚上,我还批评我的两个女儿,我老是这么举例,我说:‘大家就是粪坑里的蛆。’从农村来的人或在农村劳动过的人都知道,这粪坑里的蛆,就在那忙忙乱乱的,争呀!这块粪好,那块粪不好,我丢掉这块粪去奔那块粪,那个蛆不如我这个蛆,我比它强……争来争去,想来想去,可就是不想著我如何出粪坑。对此,蕅益大师说了:大家在烦恼浊中,你决定安于臭味!你不认识这粪坑,就在这争,这个是大富翁的营养充足的粪;那个是病号的粪,我要补充这个粪,换那个粪……甘于劣弱而不能奋起。有人很自卑,总以为自己不行,要问:‘我还能往生吗?我念佛就只求一个好死。’我妹妹就是这种人,她念了一辈子佛,用她的话讲,就是求一个好死。还有一位居士跟我说:‘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个亡者(她死去的一个亲人)。’这些人就是不想: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 }( i" }( ?! r5 z; a# I9 m0 p

4 }; w. G, Y2 N  [
4 a' T% M! [# C+ X( B; A9 v: u( F0 ?! L+ A; c! Z* v( n$ g
所以我们决定是可以往生的!我们决定如阿弥陀佛一样,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这些人不能担负起如来家业。所以很多人虽然都关心佛教,如若真关心佛教,你第一件事就应该把你自己这个‘灯’先点燃!你不要去管别人!这个寺院怎么样、那个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这样,你这个‘灯’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奋飞,而只想管别人的事,这就是‘众生浊’的表现。如果在这种情形下,就没有弃厌之心。因为众生陋劣,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广大的愿力,所以他安于这个臭味。其实这个弃厌,是苦空无常的啊!一定要厌离呀!极乐世界你可以欣厌,这个弃厌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一般人没有这种弃厌之情,其实它应该对我们的人生是很实际的!人生无常,翻看年轻学生时代的照片,我一看呀,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时候,现在一半都变为鬼了。所以只有到这个时候,说到弃厌,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呀!
3 w7 e+ N  E3 |
4 `- |  {8 j( Z3 @8 A) s1 i
$ Q1 j% }: j7 \% P/ t. G$ m
( K* S+ R$ S( p* N0 r9 R+ p‘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再有就是这‘命浊’。因为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寿命就不满百岁。现在到一百岁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称‘命浊’。我们最苦的就是‘命浊’。学佛也发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寿命却没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见错误而不觉悟,等到当他也明了、理解力也强了、决心也有了……可是身体却不顶劲了,人也老了。释迦牟尼佛曾告诉我们:人老之后,修行就如同那个吃过后已经没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轻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学道。《涅槃经》讲:老年人修行如挤过水的甘蔗。到了糖厂,把甘蔗挤出水后,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浊’就是这样。0 I" H2 y* t* {( p

* ~7 z" X6 x) M" z; H. p) q  W! a
5 q4 z0 e8 {4 b! K" p1 i# S
. k/ Q8 C% x7 n5 n8 l- J在‘命浊’之中,蕅益大师说:‘决定为无常所吞。’‘无常’是很快的事,就像打石火闪电光一样措手不及。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既便不花多少时间,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时十二年闭一次关,一个关接一个关,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现在不需要让你费时节,像明真长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样也可以往生的。比如你早晨起来向著西方念十口气佛号,特别是像退休的同志,你并没有别的事,你完全可以这么念,但你还是不想念呀!明真长老是修禅的人,他还禅净双修,他这’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让你工作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往生决定你的‘信、愿’有无!而往生后的品位则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时节、多少勤苦。也只有这个法你才能得度。现代人命浊呀!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会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萨道修行的一部分。净土宗的好处就在于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一样也不要废除,还能证佛法。这句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没有离开佛法行世间法,你在炒菜时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觉的时候何尝不可以念佛,而且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
5 r. ^# b" z% Q1 a4 b( s7 s: q7 _* _& \; f6 E8 N0 L

6 r8 w6 S* h* ]) h. ]
2 U. o7 `- _$ H1 z, `0 W" ~' u‘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弥陀要解》。你有信、有愿,用信、愿的心来庄严你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愿持名!只是持名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是最要紧的!用信、愿来庄严你的这一声‘阿弥陀佛’能怎么样呢?‘五浊恶世’就可以转了!+ N$ ?) d6 m1 ~" Q9 K& W5 G$ x

; @' K; ~- f2 ?. } $ x3 N/ X# X$ J0 j% }2 [0 N

/ D3 H" M% @% P‘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这个时代是‘劫浊’,一切环境都很浊:核战争有可能爆发,到处闹各种灾荒,恐怖分子到处搞爆炸……这些都是实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坚持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把这些变成你的清净海会。只要你真能往生了,这个是很好体会的。诸善人聚会一处了,也就清净海会了。大家要知道:你一声正念的时候,当下对于你来说,就是清净海会。
: T2 n7 x+ s4 c4 l' k% |* }( q$ }+ s7 Z0 B6 g& p

( i, h" j' K( k, v$ e. |* V) w- z1 j0 D
‘转见浊为无量光’。所谓‘见浊’就是污浊,就变成智慧之相。‘无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这‘见浊’完全变成‘无量光’,把‘烦恼浊’变成‘常寂光’了。《金刚经》不是讲‘无住而生心’吗,你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照’呀!这不当下就是‘常寂光’了吗!‘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现在众生这样一个污垢之体,成了莲花化生了。‘转命浊为无量寿’。人本来不过百岁,这一句佛号就这么庄严之后,你就把‘命浊’变成了‘无量寿’了,就是无量寿佛了!
) l1 A1 i3 I. p, h5 j0 A- l, M: s1 h# p0 l0 ?
" _- L/ X4 n9 I

  ^- I1 U' b; j$ @+ y( ]- K‘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一声‘阿弥陀佛’,今天我来以此供养大家,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拿这句话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的本来的导师释迦牟尼在这个世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 ^) {  {4 Y5 m7 A4 A$ t- W9 b" E$ ]9 [( \' ^
6 d+ }  x3 M2 \
# t. ]2 q7 ~, m& `1 D  K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把佛所得的这个果实的觉悟,全体授给浊恶的众生,一点没有保留地授与浊恶的众生。) X' p8 H% r0 M1 v1 j

/ o: P" A, U/ Y0 m& O! \ " w6 Q- O& D; p& k" ]$ O
4 O+ ?/ n6 I7 H4 m
(第一讲结束,由于第二讲没有被录音,故下接为第三讲,特此敬告,敬请谅解)  z! L3 B& W8 X; g# B. w

( t4 O( i. g' e7 c6 ~
' V- k& k: W2 m! T. l
) K) _$ x0 c  A9 D第三讲$ H5 J: ~) _" Z

; {6 h/ k4 W0 W. U% Z, f+ m , f- X/ V* O- e( [& z
- o1 }& H# Q# w$ U( U% {) V
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要依靠般若作为我们导航的方向,引导我们,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我们还是以净土作为归宿。所以我们就从这《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 i6 z1 f6 ^, p' J
6 W! M- [+ C% m- w, T, |) h' W* o
* z6 K3 ^& b- u2 F8 Y8 u
9 n$ M3 o+ Q  V: z& S) c# y
《金刚经》的经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没有适当的中国字可以翻,因此就翻译了它的音,而没有翻译它的意思。这是古时候译经家的一种规定。咱们国家没有适当的名词恰好跟这个‘般若’一样,但是这个音有点走了样,注了这个音,这个音还是接近的。要是翻译了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有的翻译的是音,有的翻译的是意思。‘般若’就是音。因为我们中国没有适当的字相当于‘般若’,勉强叫做智慧。这很容易混,因此就需要‘般若’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深智慧或者大智慧,以区别于咱们一般所谓的智慧。尤其是要区别于咱们所谓的世智辩聪,这两个词的意思恰恰有天渊之别。我们如果把世智辩聪当作了般若,那就是禅宗的话:‘把驴鞍桥当作阿爹的下巴颌(铠Kai)了’。那个桥跟下巴颌没有共同之处,如果把般若体会成世间的学问、世间的聪明能干,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世智辩聪是佛教所讲的‘八难’之一,学佛是有八种人是很困难学的:聋子、瞎子、哑巴......。哑巴,他就不能问话;如聋如盲,他就看不见、听不见。还有神经病等都属于‘八难’之一。这个世智辩聪是跟‘八难’并列的。我们有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有的人还以此自负,不知道这是一种缺点。所谓‘般若’既不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也不是指学问,而是一个大智慧,极深的智慧。‘六度波罗蜜’里头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只是这前五度而没有般若的话,不能称为‘波罗蜜’。你只是布施,就是布施,不能成‘布施波罗蜜’。忍辱,只是忍辱,而不能成为‘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彼岸到’。外国文法是倒过来说的,咱们的话就是‘到彼岸’。众生生生死死轮回不断,这生死是一岸。我们在这岸里头,八宝山一烧,又不知驴胎马腹哪里去了,轮回不休。现在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轮回是事实!很多人都记得他前生的事情,还出了大量专书,是外国人写的书。生死这一岸是可怕的,我们死是很苦的,这个死是无穷尽的死。一个人说:‘我难过的要死’,那就是用这个‘死’来形容难过到极点了。这个死是极难过的,如果只死一回就空了,这事情也好办了,但是这种死是无穷尽的。而且这‘六道’里头还有‘三恶道’,‘三恶道’苦趣的时间就更长了,三途一报就是五千劫呀!释迦牟尼佛修精舍的时候,很多大阿罗汉看见蚂蚁就哭了。因为前一个佛在这说法,这些蚂蚁当时就是蚂蚁,它们一直到现在还是蚂蚁。你看前一个佛过后,另一个佛出世得多少年时间呀!可它们还是蚂蚁。所以堕入这种恶趣就很难得再从这恶趣里头出来呀!因为它结的缘只是这个缘,它思想里头只是这个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就出不去了。所以这生死之岸很可怕。
0 g6 Q8 K5 B  @2 i2 y3 }
2 t, D5 i" H3 y. D3 Q
, B) L! [- W0 M  e" X$ r' S5 n  L/ d% A+ R7 I
那么我们都希望永远离开这个生死。所谓‘涅槃’就是彼岸。但中间还有个中流,这个中流是什么?就是烦恼,烦恼是中流。度过这个烦恼的‘中流’这才能到‘彼岸’。那么,要想通过‘六度’到彼岸,就必需哪一度中都不能离开‘般若’。般若是大智慧,甚深的智慧,不是我们所谓的世智辩聪。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有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写成文字的、写成书的、写成经的、写成论文的,这都属于‘文字般若’。用文字来表达‘般若’的。那么仅仅是文字行吗?底下第二就是‘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菩萨’(《心经》语)的那个‘观’;‘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你这读了经之后,闻到文字般若了,你得实修,要实践哪!
$ u; v' o, l1 p. I9 ?* x: p& N$ R4 b

8 W% o" s. [" C8 V: S* D
0 X! S; @# r0 h9 Y8 a: ], D学佛和佛学是两件事,佛学只是佛教的学问,还要真学佛呀!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大悲、六度万行。佛学院曾有一个学生问我:‘我们到底要不要搞佛学?’我说:‘既然名子叫做佛学院,当然要研究佛学了。’但是要知道,佛学里头真正的内容都是告诉咱们怎么去学佛的。
, D/ Z+ E! V. X0 W4 T) g. Z& ?7 C9 t

8 l7 ]4 l) r8 p& o6 d' X, i. R3 N
& z5 E# B. ~  Y) y5 I& t8 e2 B你这么去研究佛学就对了!不是给你写一篇论文,考个博士,而是告诉你如何去修行,如何去成佛的。我们要学佛吗,学佛就要‘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的那个‘观’,‘观自在菩萨’的意思很深!老要观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当家做主。你的‘主人翁’在不在?你这烦恼一来就跟它跑了,音乐一响,你就想到音乐上去了,你这‘主人翁’就不在了。再加上一些分别颠倒,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老‘观自在’才行!这是‘观’。《心经》还有‘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那就是‘照’。我们要学佛也就是这个意思。
  f- H0 T# _  C0 G8 O7 i; L$ P4 o
( p6 ^8 ^2 i6 g" c' C( X2 ~6 K * }, Y5 W7 T* V: n) e; s
: q, C* P9 x7 T5 g; w
我们要学佛怎么‘观’?怎么‘照’?。所以这里头就需要实践,不光是懂得理论就完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你要去做才成。要去做当然很难了,上头说了‘无住生心’,这个凡夫是做不到的。我再举一个例子,证明我们也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比方《金刚经》里头大讲‘忍辱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讲:‘我前生为忍辱仙人,那时歌利王出来打猎,带了多少宫娥彩女,他打猎之后睡了个午觉。这些宫娥彩女没有事就出来转转看。附近有一个青年男子在那打座,很庄严很清净,有人过去问问他在做什么?他就回答了。于是大家就觉得他这些话都很有道理,便请教他,他就给大家讲。人越听越多,很多人都围过来了,听他说法。歌利王他睡醒一觉一看,宫娥彩女都没了,唉?大吃一惊,于是去找,发现都围著一个青年男子坐在那听他说话,歌利王这时,男人的那种嫉妒心就起来了。! L! O' A! q5 v1 [, r" ^

/ }3 V/ K$ `$ C, H, N0 I 9 o1 ^: A1 S- u6 g  {8 l4 K
( w4 g- I8 r! s9 ]7 R
‘你是干什么的?什么妖鬼?你敢调戏引诱我的妇女。’。
+ X. r# m2 |, X5 c+ z
2 N+ e; Y# `9 G* V+ _2 N
! n. C5 I! t: }  ?! W) i
8 ^& [% ^( x$ ?. H‘我哪里是引诱,是她们自己来找我,听我讲话的……’
. l# Q- K7 B) A6 @
9 K" E6 n+ t8 w9 K- P , S2 D* T. [- `, i
! [/ i$ O$ d) H: X/ Y0 Y/ c
‘你是干什么的?’
, b- b. n7 `7 @3 g" W, F
/ k" G- E0 g0 t4 l. |3 \ & q8 D1 Z8 l1 z# e: a
' }) t+ D2 ?( p" [, P
‘我在修忍辱,我是忍辱仙人,’7 W/ }5 Q2 T2 c
$ V5 {& `/ @+ K/ t

, g" [* e5 d( U4 W' N8 |: p7 b  c* L2 V7 G8 P1 y
‘你修忍辱?那我拉你一刀你忍不忍?’3 H  o  e! `  p3 w

; {/ C# q( t# u% @" v) l& |9 N+ [
* |/ p  _" _) {& L9 U" ]2 ^, [8 i( f0 ^* U1 ~9 S' c9 I& V
‘你拉我一刀,我,无我相无人相,不生嗔恨。’3 \1 ~. {% l7 F/ a" L
( f& \- U! M* A  Q" y+ ~

5 T/ ?0 ]8 K/ A  X. z- _* h
' W1 }$ m4 \  o1 r* {9 F: ^) b! U于是歌利王给他一刀,拉下一块,‘你恨不恨?’
3 C$ C: [8 {# k8 l9 w6 O
* c0 _( f& P% h 8 f$ Y# J' b/ n7 R' i" f9 O

$ t$ \! a% Q0 s9 p# a‘不恨!’于是再拉一刀,‘不恨!’于是就节节支解……1 o- R' f: E0 d( @9 e& l

: _  U  n9 p$ h- V1 S) i 1 {  v- Y' n, k. I& c6 d- v/ w' F$ T
' D# T  R  K6 ^  ]
《金刚经》里谈到这个具体的一个事例。节节支解之后,歌利王看这个忍辱仙人始终不生嗔恨。佛就是这么大慈大悲。但是,我们现在要学当年的忍辱仙人,捅你一刀,你也不生嗔恨,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做不到的。因为这要有个程度。, a) T% j' ?2 X/ e7 J5 D  ]
2 V0 t0 L# ]) I- g- \: Z7 [
; a" }6 e0 R: H0 ~# W  e0 G
( r( i; `  H) S
这个‘忍’有‘六忍’,今天我们谈谈这‘六忍’。对于我们生活一切还都有关系。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
. P3 q, ]+ {) c, r  z3 n* z, T2 P

, N5 I+ i0 B0 d7 V& q- X2 f$ ]3 n+ Q+ E* R0 K! z
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脸唾沫,我当然是生了气了,动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应当跟他一般见识,自己努力克制,这样也就不思报复了。他骂了我,我没骂他,他打了我,我没有打他,他批评我向上级汇报我,我不打击报复,这样不报复就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气了,还是动了心,动了烦恼,但是不去回报他,这只是第一步。
2 D$ C7 a8 M) H
6 h: P2 P/ c* H9 p! W7 [ 3 q0 M' z( d1 \3 u
  y8 k, _6 G& W2 O2 i$ v4 k3 x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事我就把他忘了,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里好撑船,你对于我如何,我从不计较,于是就把这个事给忘了。过去有个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帅把敌人的元帅抓了来,因为他把敌人的元帅都给放了,于是自己的元帅就生气了,‘啊!我这么辛苦把他抓来,你却给放了’,说著就在宋襄公的脸上唾了一脸唾沫。而这个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干。唾了一脸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让它自己干,把这事给忘了。这又进步了。# M( U5 o6 d: D1 [9 L$ u) W
, l5 ^' c6 L' T% _
4 D) {; d' s4 N4 v  A! ~

5 A3 o' h+ T8 I& n8 H& q5 z3 q再进一步叫‘反忍’,虽然人家对我无理横加种种事情,我回头想是我不对,责怪自己,一定是什么什么原因,由我引起来的,这是第三种叫‘反忍’。
+ p  j* Y5 f) c3 `# h$ X& X" n1 Z# \6 |7 v/ `% R2 L& C
4 c# v: ^% B1 L0 }
2 g. k7 p) _' h8 T5 [$ P2 Y
第四种就是‘观忍’。那就用上了咱们的《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了。这个来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将来都是要破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了,总之是肥皂泡。这个肥皂泡还是红的,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各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差别,这差别反正是转眼就空的,这么一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观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这是第四个忍。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咱们对于‘忍’受用一点,就能安乐施慧。你就变了,种种问题就改了。
2 \; _) v* e+ e$ z& Q- M& O
2 l+ ~; r8 m4 p2 h% j) T
, }' ]! f8 `' ]+ I( [  B: w6 p7 H7 {  Q1 v
第五种是‘喜忍’。碰见种种无理横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却很欢喜。没有苦这个事怎么能锻炼我的忍呢!欢喜有这么个机会,那就不是生气了,排除了烦恼,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3 k. h  N4 [7 y8 H

2 d% c5 Q5 {* Q7 Y+ X, W
: Z- V3 r6 s" |  t# I' r6 w7 L
第六步就是慈忍。对我的种种无理取闹,是愚痴的人所为,我要怜悯他,因此我就要度他。这就不是要报复了,最初一步只是不报复,后来想让对方得到好处,得到度脱。
# }" h* h" h1 D0 T9 l" L- q, h$ l! Y2 |: f3 F

1 O5 v+ D7 M* e/ U, n1 w& K* o( A; R  q4 H
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不是空谈,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这个歌利王,后来他是谁呀?世尊睹明星悟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度五比丘。五比丘之中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是乔陈如。乔陈如就是当年节节支解世尊的那位歌利王。
7 i& U+ j, m. N8 V" o0 k; a; s# U6 z9 [" r. j& N

4 r  \# \  b* K5 n6 @; t  W5 |( p( @
) K8 Q# |/ V! j; p3 R3 T& _1 c我们就是念经,当然得好处,念经之后,你还要在一切日用中,能够用心去观行、去觉照。这是第二种‘观照般若’。7 l1 R: b4 q: B! P/ r7 I, L

7 H' U1 T1 w3 x8 e, n7 Z5 D $ z: I$ a% `  p8 B* A/ g

0 c4 _2 ~7 Q3 V. G. T/ z第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之后,最后所证的就是证‘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觉等等,都是‘实相’。说到‘实相般若’,这里不免首先要强调一点,就是现在对于‘文字般若’,大概有两种不正确的对待:
& K" K3 C  i* K. ?+ m6 o1 p, Y5 v0 M5 ^; X: U4 e+ J

/ k) I- Q  J- ?: S7 e1 h$ A! V- V6 |4 z6 U5 P4 r8 Q( e; c
第一,研究的人只是重视了‘文字般若’,以为从这经典上我懂了,看了一些注解明白了,我也会跟人家说了,这就是‘实相般若’了。其实一切文字,不管你是经典,还是禅宗老和尚的语录,总之,就如禅宗的一部书《指月录》所喻的那样,文字的一切一切不过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对此不认识就会产生二种错误:一种错误认为:既然实相是离开这一切,就不要‘指’了,对于经典我也不用去看了,这是个错误。这个茫茫太空之中,哪个是月亮?从来没见过,你哪里去找啊?所以需要一个指,才能得到很大的方便哪。连指都不要了,看‘月’就困难了,所以不要‘指’的人是一个错误。再一种错误更严重,以为这个‘指’就是月亮。错把指月亮的手指当成了月亮。虽然我这些话都是对的,我用手指著月亮的样子说‘这就是月亮,月亮就在那’。我这句话跟我的指都是对的,可误解的人就以为我的话及我的手指就是月亮了。正是由于这样去认识月亮,才把经典上的文字错当作‘实相’。那么这样就有二个严重的问题:一个严重问题是,再也看不见月亮了,因为把手指当月亮了。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把月亮认为是指月的样子。
) W, g* A  D; H" n7 h) @! ?4 o" ^# p, `+ T  D; F7 O2 G

. m8 a4 V8 \5 u. V
& o! I: ]. z$ e/ a) j对于般若,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力来悟入‘实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再引证一下蕅益大师话,深入地解释这个‘实相般若’。‘实相’是什么呢?‘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那到底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又有又无……?这些都不是,所以‘实相’是离开了一切相的。我们总是在这些相之中,为之迷惑,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有无具相?……都没有了,才离开这一切相。那么如果‘实相’就是离一切相,这就又跑到‘执空’的另一边去了,众生虽好懂,但是底下还有一句话:‘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一切法都依这个实相而成相,所以这才叫做‘实相’。
" A. u9 K  p; N$ `' B/ ^. C; M5 R$ `9 ?9 u

/ t0 ]& ]; Q' E# `/ W5 K% i) b9 ?2 y- H& A! Q. G
打个比方:就如这个水上生波,这个水本来无所谓有一定的什么波相。没有这些相,但是因为风动之后,水可以出现种种的波,种种波都是实相,因为风吹动之后而显的相,所以水就遍为一切波作相。水本来没有这个波相,但是它给一切波作相,这个话好懂吧!‘实相’是离一切相,可是‘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所以就能显现一切相,无相而能显现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于此。‘此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体,体自寂照,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寂而常照’空寂之中而常起无边无尽的照用。所以空到了极点,彻底了。而这个用也就无穷了。我们现在就是因为不能空其心,不能无所住,所以我们的妙明真心就不出生,就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了。+ O2 T, ~6 d7 S. t; Z( n" z
" ~  I7 ^& b  u5 X! G) t! |0 R
9 o5 O1 E; P. i$ \+ }
# v/ l* h: s6 Y% A
这个‘实相’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本体。那么《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实相’。在《弥陀要解》里头,蕅益大师说:《阿弥陀经》以什么为本体呢?就是‘以实相为体’。那些水、鸟、树林等等事相都是依止这个‘实相’而成的。‘寂照’就是本体,就是实相般若。如果契悟到这个‘离一切相,遍一切诸法作相’,这个实相也就‘实相般若’。能够稍微证一点‘实相般若’那就是地上菩萨了。这个体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所以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最高是‘常寂光土’,本体就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议的。+ |, v- f  c- ]/ b9 ^+ _

5 l; S: c! U1 p' y" z % V1 ]$ s1 _% u* [
) j" k! M1 W, o' [5 A  b8 e# w
这个‘观照般若’是什么呢?‘如理而照,照不异寂’。我说众生若真正像我刚才说的那个‘观照’,那还只是个初步,还是粗浅的。真正的‘观照’是很深的境界。‘即理而照’完全是合乎这个本体的去照。这个‘无住生心’就是‘理’,用这个事照,我这个心寂然无住,又不断灭,以这个为我们心的镜,这就是‘即理而照’。‘照不异寂’,在照的时候,跟这个‘寂’并没有不同,所以这也就合乎了‘无住生心’。在照的时候跟那个寂,跟那个空寂没有相异。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很寂,它可是能照,镜子并无心,而它能照,而且镜子的照就比我们高,它不留一点痕迹,你什么人来,给你反映的真真实实,一点不错,毫厘不爽,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这种作用。这个镜子就是我们很好的一个譬喻。所以这样叫‘观照般若’。
0 u( m: R" I( x0 Y1 G( W0 b/ x' `5 u* i4 J8 l

- o$ g- X* h4 E8 I: t+ G1 f8 C: }
4 W. O8 u, j2 G5 q) d+ l  y7 g7 Z‘文字般若’是什么呢?‘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就是‘如这个实际的理体’来表明什么叫做‘寂’。无有音声,无有所住心,应生清净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是修一切善法,无住而生心,用这些来表达这个‘寂’。那么在‘寂’不离开‘寂’而能够做一些表示说明,这就叫‘文字般若’。这个‘文字般若’,用我自己语言粗浅的说,也就是说是从‘实相般若’中所流出来的,‘实相’就是咱们‘观照般若’的本体、‘文字般若’的本体。这三个是互相联系的。
  H2 D1 d: {8 q  N+ c: u
9 w9 j1 P: I- F- ~5 j
9 b6 @2 `$ U' i$ _
& E; w7 S" e% N. w% {; z4 a* e那么‘观照’是观照什么呢?‘观照’也就是照实相、照文字。那你观照什么?也就是照‘实相般若’、照‘文字般若’去。那‘文字’是干嘛的呢?‘文字’是表达‘实相’的,表达如何‘观照’的。说这三个般若,一也就是三,三也就是一。因此我们读经,我们思维,这里能起很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说你早上拿多少生命布施,中午拿多少生命布施,晚上又拿多少生命布施,这么布施多少千年万年,还不如对《金刚经》的道理你能相信、你能不违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没有信这《金刚经》的福气大呢?就是因为这个‘文字般若’,它也即是表达了‘观照般若’、表达了‘实相般若’。你只要读‘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认为‘这就是月亮’这句话就是‘实相’!这么你只要这样去执著,那么你所积的福就胜过拿多少生命去布施所得来的福。这个道理就在这!" ?% t  g- D& Y6 V( H* k6 T/ |0 n% h
& p) n* O/ z# l. E3 @9 ~& z( P
1 V& v6 R3 z* I. I- ]
1 r# V. \  V: b0 L
关于般若的妙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举六祖慧能的一个事。上次我们讲过六祖的水平,他得了衣钵。他只是听人念过半部《金刚经》。他给一个小饭店送水,有个客人念经,他旁边听了,就大悟,这就是他的全部理论基础。他的修行经过就是这样。到了黄梅去,他劳动,最后做了个偈子,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小段,他大彻大悟,于是得了衣钵。这是六祖,因此禅宗才‘一花五叶’。
) a) _; i! q* o
4 V# \5 i( i3 L+ e6 N5 P
/ ^9 N7 |* L$ s9 Q! S1 s9 ]' j
; V: m# M9 O- g0 B现在外国人非常重视咱们中国的禅宗,他们把佛学归为是印度的,这是应当的,确是印度的!对于中国的学问,外国人最重视的、在世界上最推崇的就是禅宗和老子。老子是中国的。这禅宗在中国是大放光明,所以他们把禅宗归为中国,其实也还是印度的,也还是达摩祖师传来的。他们之所以没有把禅宗归到印度,是因为印度没有这么发扬光大。只是到中国才‘一花五叶’,流出这么多公案。所以他们把这禅宗列为中国的。六祖就是这么一个水平,他得衣钵之后,有多少人在六祖这开悟啊!我们底下就举他的一则公案:
! n7 w( v5 ^$ R8 }$ F3 U) F
' t* `2 V. ^/ d4 h8 C
6 `+ D9 M' X1 M/ E* D, F( ]
2 Q5 \6 |# b& z9 k! Q9 |这个人叫法达,从七岁就出家,他一辈子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法华经》很厚的,有七卷,他念了三千遍。那么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经》,法华是以什么为宗呢?’同样的,我们讲《阿弥陀经》,一部《净土资粮》就讲了《阿弥陀经》的‘宗’。《阿弥陀经》的‘宗’就是‘信、愿、持名’。可见这个‘宗’很重要,我们要研究什么经,先要知道这个经的‘宗’是什么。这个念《法华经》的人来,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以什么为宗呢?’他就回答说:‘弟子根器很愚、很钝,从来我就是按著经文念,我不知道什么叫宗。’(有些修行人,能做到这样还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了。)那么六祖就说:‘我是不认识字的’(一个比丘尼也曾请教六祖《涅槃经》,他也说:‘好,你问吧,你念念给我听,我不识字’,那比丘尼说:‘你不识字怎么讲’,六祖当时说:‘字我是不识,道理你只管问’,所以证悟佛道可不是什么搞学问的事,有学问更好,没学问一样。六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人一有点学问就以为,我这个比别人强,其实不见得。你有学问,很容易生所知障)。‘你把经念念,我可以给你讲’,于是法达就高声念,念到〈方便品〉时,六祖说了:‘好,不用念了’,他就给法达讲这个经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佛为何因缘而出现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来?也就是说:佛出世是因为一个大事因缘,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事,是一个大事、大因缘。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成佛了,给我们说法四十九年,最后给我们说《法华经》,说明一个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开佛的知见。就是把佛的所知、佛的所见让众生都知道。所以这个《法华经》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法达念了三千遍,他还始终不知道什么叫‘宗’。他还没有念完,六祖就给他开示了,而且开示得非常好:’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空,于空离相,即是内外不迷。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  Z3 R& H4 a# p+ L) Y, B; P

7 R. C) Y9 i0 @# ?( E2 L0 V
3 i" d% N/ L$ V4 F& D3 W; Y
; t. |. W8 m  a% l在世间的,教外的人容易迷于著有相,执迷于世间种种身色、货利的繁荣相;教内的人则迷于著空。我要空,放下一切。其实不用空呀!见色闻声你只管见色闻声好了,离相就完了吗!用不著你空,用不著你躲著。那么于相就要离相,于空就要离空,所以‘空异空’。如果你要死守著一个空,那这就叫做‘转到阴山背后’,是很可怕的事!只有‘于相离空,于空离相’才可以‘内外不迷’。‘悟此法’你对于这个能够悟入,‘一念心开’,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我们这个念佛跟禅宗是一回事,六祖也就是从这里头‘悟入心开’的。咱们净土宗念佛就是要像母亲想孩子或孩子想母亲那样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有这样你才会‘自得心开’。你一旦‘一念心开’,就是开了佛的知见了。有的人会说:‘《法华经》也讲了佛的知见,这是佛的事,我们没有份’。说这话可就错了,你这么去理解就是谤经毁佛。有的说:‘我怎么能谤法呢?’其实有的人是整天在谤法,你这么认识本身就是谤经毁佛。六祖都是佛了,他已经是佛知见了,他要开佛知见,悟佛知见,示佛知见使大家入佛知见。示佛知见干什么呢?就是给我们听的,让咱们自己要信佛知见。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就是直指人心。这跟净土宗《观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一致。你作佛是谁在作佛?是心在作佛!这个作佛的心就是佛。
9 U( Z- t! y7 b" G5 {5 i: V! w' r# [8 A

" y) N7 }8 f( _5 {: N; H
# {8 N/ M/ E6 k  a) t( v  R‘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不二,故云开佛知见。’所以,一切众生是因为自己障蔽了光明,贪爱尘境而受到外缘内扰的。外头有种种缘,心里头自己干扰著自己,甘受驱驰,就这么整天跑来跑去。所以,世尊才从三昧境界中出来,种种苦口劝勉大家:不要向外求,你本来跟佛无二。你要是真正能够信受了,你就开了佛的知见了。‘吾示劝一切世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这个‘吾’就是六祖,他也劝一切世人,如若把佛的知见都推到佛那边去,于自己无关,这样学佛那至少得‘三大阿僧祗劫’。其实‘刹那即成佛’!这话是大圆满的话,密宗叫‘大圆满刹那即成佛’。六祖接著又说:‘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惨躏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口上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但心中却很恶,坏事做尽,心里想的却都是坏事。轻视别人,害己夺物……种处的干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3 18:26 , Processed in 0.1015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