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6 20: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家修行,但此举并非违背孝道,更非不报亲恩。反而是更积极于孝道,广报亲恩。
% r4 m( w P5 R$ r% x8 U# B佛经说:‘大孝释迦佛,累劫报亲恩。’佛教报恩,不止于今生父母,同时念及过去,甚至未来父母。今生父母,固应孝敬,过去父母,甚至未来父母,亦应孝敬。人道中父母应该孝敬,其他五道中的父母,亦应孝敬。然欲孝敬三世父母,尽报六道父母的恩德,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可。是以念报父母恩,为发菩提的第二种因缘。2 P8 i: I6 M: D8 h
念及父母深恩,内心不觉悲戚不已,故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怀胎,固然辛苦,及胎儿出世,三年哺养期间,母亲‘推干去湿、咽苦吐甘’,不知付出多少心血,精神,时间,以及金钱,抚养教导,然后才得长大成人。一般父母对于子女的希望,当然是聪明才智,能继绍父业,甚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此外就是:‘生有所养,死有所葬。’不忘春秋二祭,使一脉香烟,缀承不绝。若然子女,自甘堕落,一事无成,或不能生儿育女,继承香火,或子女对自己不孝,不敬,则抱憾终身,甚至死不瞑目。故言:‘只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
2 t; @: A) a% z& ]: ~7 M8 _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途既失,重罪难逃。7 U% B3 k, U( E
此说明出家人未能尽世俗为人子者应尽的责任。出家,即割爱辞亲,舍弃世俗之家,进入佛门,成为释尊座下的弟子。阿含经言:‘四河入海,同一碱味,四姓出家,同称释子。’是以凡是出家,为佛弟子的人,皆名释子。但释子亦有释子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若然出家,未能严守禁戒,如说修行,未能弘法利生,度己度人,则有失释子的职责,仅足滥于充数,名称上是释子而已。故言:‘滥称释子’。& v' v' S1 p# |' i7 |& Y
沙门是梵语,译为勤息,是出家人的通称。意思是说:出家释子,应该昼夜六时,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沙门有四种:0 t; Q5 j, [2 o5 G2 d/ ]
一胜道沙门:即能勤修三学,息灭三毒,自断烦恼,成就自觉胜道的沙门。/ T$ l* Y' k2 q2 Z) y! K. T* y/ o6 x
二示道沙门:能以自证真理,开示他人,令他人得入圣道,如舍利弗等诸大弟子。/ k$ Q4 o* w1 v0 d8 A( n4 ]4 }7 D
三命道沙门:又名活道沙门,即依佛出家,能多闻佛法,止恶修善,内调烦恼,使智慧的命根生长。如阿难等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8 K5 ?, |8 ], [& x) `& r! s, K2 N四污道沙门:即是坏道沙门。指犯戒比丘,滥受信施。前三种是名符其实的沙门,后一种只是忝号沙门而已,实非真正的沙门。
/ O4 e! Z2 o$ n! i清朝佛教,龙蛇混杂,能真正号称释子,号称沙门的出家人不多。省庵祖师见当时的一般僧众,既不肯如说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自利;更不能弘扬法,开示众生以利他。反而扳缘权贵,追逐名利,毁诸梵行,故言:‘滥称释子,忝号沙门。’此等沙门,何止未尽佛子应有的责任,抑亦未尽为人子的责任。因为,为人子者,父母在堂,应晨昏定省,供养珍肴,以满其口腹,以补充其体力。父母亡,则葬之以礼,春秋二祭,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礼。’今因出家,远别乡井,辞别父母,‘甘旨不供,祭祀不给,生不能养其口’,若然道业成就,尚可以导父母之灵于善道,或荐导父母先灵,早登极乐。
9 s5 I: q+ S) |1 w) N, t黄檗禅师等。檗禅师,字希运,二十岁出家,五十岁未归。家中慈母,因念爱子,时常感伤流泪,致双目失明,仍念念不忘其子,逢出家人到访,必设斋供养,并亲自动手为出家人洗脚。因为其子希运禅师,左脚有一痣。其母希望在为出家人洗足时,以辨认是否儿子。有一天希运禅师路过故乡,被其母请回家中供养,并亲为其洗足。禅师恐被母摸著红痣,不能脱离母子私情,因此,将右脚给其母亲洗两次,使其母亲当面错过。虽然,其母曾向其查询儿子的行踪,并说于三十年中,因忆念儿子,以致双目失明,但希运禅师,仍然硬著心肠,不肯认母。只说:‘你的儿子我是认识的,他现在在山西。’其母托他带信,教儿子回来一次,以慰其思念之情。
" S' _1 W, D6 M$ M, ^( ]/ {希运走时,离家不远,遇见熟人,此人来对其母说:‘你的和尚儿子回来了,你应该很高与,因何不留他多住几天?’此时其母,始知刚才那个和尚,就是他的儿子,赶紧向西追去,追至清福河,因双目失明,堕溪淹死。当时希运禅师,正在渡河,救母不及,悲伤而言:‘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语。’就在河边为母举行火葬,举火时为母说法:‘我母多年迷自性,如今华开菩提林,当年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
3 Y; ^8 {( }# t( \8 i时两岸观众,见其母亲现形于烟火中,转作男身,升天而去。一夜,梦见其母说:‘当年若受你一粒米,当堕地狱,何有今天?’再拜而去。这就是凭借个人的道力,超荐母亲的见证。可惜今之出家人,既未能弘法利生,亦未能精进办道,仅滥称释子,忝号沙门,未存道力,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更未能凭借自己的道力,导父母识神生天,对于世间的孝道言:是为损失孝道的职责;对于出世间的道业言:又未能得到实益。可谓‘两途皆失’,实在罪过,无法逃避责任,故言:‘两途既失,重罪难逃。’6 m; \, P& O3 k4 W
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2 d" X, z6 M5 M3 ~
以下是结成应发菩提心的因缘。‘如是思维’指想念到‘两途既失,重罪难逃’,能不深感内疚,而思有以补救?然补救之法,最好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度众生,令自己与他人的父母俱得度。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三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以唯一补救的方法,就是发愿自今以往:‘百劫千生,常行佛道。’: u6 [$ D0 Q9 S, X& ]. {% a* M
佛之道无他,唯上求下化而已。若能发愿,生生世世,上求佛果菩提外,即于‘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常行菩萨道,然则:不惟一生父母蒙受其益,得以超度,即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何止自己一人父母得以超升,即人人父母,亦尽可超升。因为无论今生,或多生父母,无论自己或他人的父母,凡未能超越三界,了脱生死者,无量劫来,或在此界,或在他方,六道受生,恒处生死轮回受苦,无法出离。今既悔悟以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