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86|回复: 40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6 20: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G5 t" V. p3 Z# X) A% f5 b; ~* e. `* K5 S4 e8 K

% s* T! Y' @$ F2 l- e8 i( \0 i3 G# n0 Y- e3 v& \+ N- c0 F
宣化上人讲述# R; g9 W" v) {" a& G6 ~% Y2 d
% W2 t1 U  z4 g
1974年于台湾
# u6 b7 N8 R4 V  j$ w* x) `4 _0 s* z0 A  V
, {' c" p8 n0 {9 a: D
+ T7 R. p% X4 j& e8 F2 w! N3 R" {, X5 P- q
前言
  T3 d+ K9 O7 _1 I
% B( v6 I' l$ Y$ v- Z+ n智首问举德征因
: Y& @, @7 Q( ^' F
/ G6 ~1 w/ B+ L% h; z0 O7 J+ c1 v文殊答标德显因/ [2 {, l# f: w

" F, Q0 K) y2 P4 g8 e) E' M+ n  H有十一愿明在家时愿
1 r0 s' z( Z" U# P5 w5 E- o
5 g6 l2 ^0 Q8 g( V0 F有十五愿明出家戒时愿
0 L$ W3 k7 C4 s" T0 H3 z3 o- s8 J2 Y( h
有七愿就坐禅观时愿
- Z+ @. M7 i; l8 j! E& y+ X! K, j2 b( o0 W! E9 N+ p! d2 `
有六愿将行披挂时愿' G9 N( r/ d  Y9 d# n0 H$ R* K

. a2 d0 O! a1 X! Q. d. H$ v有七愿澡漱盥洗时愿
: e8 N6 E0 m. w2 Z$ _! o) ?, N: a; S: y  p) w0 n3 Q
有五十五愿乞食行道时愿7 T7 J0 o6 u4 m1 |$ Z# A  H# Q( e

4 i8 p1 [' Q. q6 d9 m# v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5 V* o. c/ F0 Q7 V
# J6 y1 Z! |% x' R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T, v$ g4 R, b  L* m. `+ ^
* u0 G3 }0 |3 F  f! @* W- t/ i
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U6 B5 I. e1 O. R) x
, K# n% D- |5 B+ {+ i
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 A6 k5 z) W# q. Q$ h; m' @: i" d4 `! G& L5 K
总结* C4 ^( ]' h: j% `4 R, ]

( B2 I9 |$ H0 i1 ^+ d8 }圆满菩提心" c3 Z( S6 \8 v# ~& _9 x1 @
( B  `2 f- D2 L$ B6 ^% F# n
培育佛教新血
( Z: {& P* S; q6 x) m% r
$ n/ `9 S+ T" o' Y* s6 n心灯永明
$ S: _  N* P" V" c- x
5 E: M/ {0 w2 \* V; X
) b/ v1 S! A( \2 J8 x+ l  `
# t9 w4 b8 f" }壹、前言: |4 X5 H7 q; I. n; I% d6 O0 `" D
) {' t! y+ U$ Z# r% o& {; F- _' }/ E
6 H  M+ k6 A, w1 v/ N* b+ e

8 K/ H& c5 @- a% W7 k. u1 u南无常住十方佛
% w5 X7 C7 r" _4 i: s; j" I/ C
, |) }& ~% h$ u" W' j南无常住十方法
- x8 e# W3 `9 a8 c2 s4 Z4 T$ b
, E6 O  b* H$ {; O' Y! J- x1 O% ]南无常住十方僧' j9 O" G, @2 [9 }: b
4 ~* m* ^0 j) w2 `3 L.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6 T( L6 f6 r/ E0 ?

& d0 y4 |8 j- k; A3 t+ I南无佛顶首楞严
4 h5 ~7 e2 h0 Y  @; o5 V& L
% k1 E2 N# f8 }3 E8 w% Q4 x3 `南无观世音菩萨
6 A4 F" Z7 Z; p8 Z; u( T5 G9 U) s
南无金刚藏菩萨7 \& f% [9 d8 X7 Y4 O, S5 b

7 [+ U) I% \& g, I( x8 Y4 R
! m8 V: \) {' j, j* j9 V6 S  ^+ a, w) K; w7 A
〈净行品〉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品,若要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经名,那要很长的时间,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讲经题。至于翻译这部经的实叉难陀法师,是唐朝时于阗国精通三藏的沙门,现在也没空详细讲他。
4 Y* R$ J- I: X) C, `5 d
7 n3 n( f. |8 w4 N9 w0 a# m
" e4 Y" H* ^5 b
0 C. M( k, v' W- e现在要讲的是〈净行品第十一〉。净,是清净,清净是对著染污而言。要是染污,就是不清净;清净,就是不染污。什么清净了?身口意三业清净;什么不染污了?身口意三业不造恶业,这是没有染污。如果你身口意染污的话,就是凡夫。那么说:‘二乘人已经得到无漏了,他也是清净吧?’不是的。二乘无漏是无漏,但是没有利他的这种德行;因为没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谈不到真正的清净。这个清净行就是菩萨行,菩萨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萨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觉,更能觉他,所以他修这个清净的行门。这种清净行门,是所有修道人都应该遵照去修行的。
3 Z- `! P8 a# }* t8 C4 D0 f% h; _7 u" f- E( Z
, s9 H7 B8 I, p( x1 _9 {* s
) m# F/ a9 k2 H
在这一品里,有一百多个愿,这些愿都是为众生而修行,所以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一种行门。净行(音横)也可以读成净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这一部品前讲的是‘信解门’,而这品就是‘修行门’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没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实践,老老实实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应该特别注意,特别著眼这一点——应该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实践,以身作则,老老实实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虚伪的宣传,就是事事求实,实实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点就行一点,知道两点就行两点,不是知行不合一的。3 ]/ Z* ?2 `5 ~& Y5 Y

' @5 C# i2 {8 @. L0 T 2 E) W6 y- f( M

9 p- x0 o0 _# [; g( _( s# T中国明朝时,有位王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他说你为什么不行呢?就因为你还没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没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这是‘知行合一’这种学问。那么这种学问,虽然它是儒教的道理、学说,不妨把它借来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论,虽然可以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但是不实行,这就像什么?就像说食数宝:
9 l4 R0 b3 u0 R0 Y* b/ V1 i* g  e8 ?
$ {( G' p& R4 o ! j6 N6 O8 k4 c* D/ y. g3 m
' }& b/ \! \: @/ s. t, w
终日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 u' F6 ~  ]' J, ^2 D' s. W8 X( b: o6 c* z6 L6 b
于法不修行    其过亦如是4 p) x: G7 n9 J

! d3 x: f) K8 u6 y: `1 P% V6 a
- f/ H* o& f% c0 I5 M3 V8 [* k
; X+ K2 K+ U5 j; {8 w; \好像银行的出纳员每天数钱,不知数了多少,但即使数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数钱的。所以说‘终日数他宝’,一天到晚,数他人的宝物,但‘自无半钱分’,自己连半钱那么多都没有。‘于法不修行’,在佛教里,你若不修行的话,‘其过亦如是’,就和那个数宝人一样的。那么说食呢,也是一样的,譬如你说这个饭好吃,这个菜好吃,又这位黄代表在新店买那个什么锅贴,什么大饼啊,能放两个礼拜也不会坏,又可以做汤吃。你单单这么说,若不真实去吃,那是没有用的。这说食、数宝都是同一道理。
+ _3 g: r: v* D$ A% `4 w" u% M: j" t: ~9 o& [2 Z( y

0 h) J$ H1 Z$ E7 J' c
0 |( A2 ~: i2 A5 }" B佛教的道理是最高无上的,所以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不容易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还比较容易,就行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见闻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愿解如来真实意’,我愿意明白佛这真实的道理。为什么愿意真明白?就因为要老老实实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实实去修行。
& P# j7 W  w* g! S7 B8 S
* d2 z4 ?2 L; Z
( V$ e5 C; l$ G+ |. m- A( z! s9 }( r- o) ~$ K- ~
那么〈净行品〉,就是出家人所应该遵守的一种法规,出家人所不应忘的一种准绳,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为你遵守这种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从出家到觉悟成佛,都是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那么这部经前边所讲的信解,就是明白了;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是这一品的意思。‘行’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净,不单一种的行要清净,种种的行都要清净,所以有一百多愿。! b% O$ T7 {  R% G1 b# F* u1 {

7 _; x: t6 d8 V; g, W* s , Q& B( E$ r3 J' i" H$ T( |% \

  l( q2 c* W! D  X" @在这一百多愿里边,有二十个‘云何’;二十个‘云何’里边,又有十一段;在这十一段里边,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来是一百一十种的愿,一百一十种的德。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三业是什么?就是身口意三业。我们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回光返照,修我们的身业清净,没有杀盗淫;意业清净,没有贪嗔痴;口业清净,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本来这一些事情,学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净。你要能三业清净,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都没有过失了,三业清净,这就是修道人最要紧的。
7 O: K2 Q- u# ~  d' G( }4 I# e. g& E
3 @3 u/ r& K7 U' F" b- m
( }  G+ h6 Z/ f) A& y+ d, t3 x6 p$ P1 f( k9 D; _
身有三恶:杀、盗、淫。我们要将杀生改成戒杀放生,为什么要戒杀?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们认识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杀。再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们如果杀了一个众生,就等于杀一位佛一样;能这样想,就不会杀生了。还有众生都是好生恶死的,无论大小的众生都愿意活,不愿意死。你看蚂蚁那么小的东西,见到人都赶快跑;可惜它没有火箭,若有火箭,见到人它也会坐著火箭到月球里去,就会跑得那么远!虽然它没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6 w- n( L* x# Y9 x7 p' ~

4 N8 Y( B/ ^% R1 z0 _! ^
( n7 @! p/ U% B" F% a( A) P- n9 `6 s9 s( m, r
我们人身上有虱子,在南方人这个虱子很少的,因为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气寒冷的时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里就有很多虱子生出来。你把衣服一脱下,这虱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来。为什么它这样?就因为它好生恶死,这么小的动物,这么小的畜生都愿意活,不愿意死!各位想一想,由这一点我们人都应该戒杀放生。
8 z  L9 ^$ s. A' F: K3 U" n9 \0 u5 X# P
; f% m5 v6 k! i# ~; E
- y" p; G& p5 X" Q: C( }/ {
古人有几句话说得很好:9 U" _$ \4 r7 l( F
) H. |7 Q5 x$ Q7 Y
" j/ l9 t7 v4 A. O6 S; j+ _

/ g6 o- w+ s) J: i' A千百年来碗里羹    冤深似海恨难平# g1 ]( w% |8 C

& V; S) ~& |1 P" `* Y欲知世上刀兵劫    试听屠门夜半声5 u9 H& J7 Y  p# A! _. w8 _

; x6 ^/ V2 v3 k! J
% \4 V0 A9 d& }. ?/ Q% n" {; F- Z$ Z, a& G
‘千百年来碗里羹’,这千百年来,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汤,这一碗羹汤不要紧,但是‘冤深似海恨难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0: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头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么样深,这个恨不容易填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战争从什么地方来的?‘试听屠门夜半声’,半夜的时候,你去听一听屠宰场是个什么声音;不是猪哭起来,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来。这样看来,这种的冤气越结越深,所以就结成世界上战争的浩劫。这个道理是很浅的,可是也就因为很浅,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忽略了,就造成浩劫。这是一个杀的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戒杀。/ G, z! Z1 G' N' N

5 S/ P$ ~; x, ?3 n/ _( O
2 L' c) p. k* I) \; d# X1 C  R  p. H6 Z" [. H
盗,‘不告而取,谓之盗。’古来廉洁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随便送给人的,也不随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为什么这样?就是廉洁自守。廉洁自守就是自己要干净,干净也就是净行了,这廉洁就是净行。廉洁自守的人是这样的——不随便要人的东西,不随便送礼给人,也不随便受人的礼物。这是很清高的人有这么一种的行为;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过了。‘盗’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东西,你没有告诉人家,就拿走了,这就犯盗。譬如别人的东西,你或者没经过他的允许,就拿来送给人,这也是犯盗的。
; m% k7 n. w+ `1 Q5 K9 M0 m
9 x# b" @) p- w# }$ \  G/ _) i. ~+ l ' E$ e8 z  n& `' w7 q+ D

% ?, P3 \7 l7 @4 j% W5 b: q在《论语》上,孔子说:‘孰谓微生高直?’谁说这个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为什么我这样说他?我告诉你们各位——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就说了——你们知道吗?这个微生高,有一次有个人向他借一点醋,‘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生高自己没有醋了;但他想讨好这个人,就到邻居去借一点醋,再来借给这个人。孔子说这样不是直心,是弯曲的心;所以有人说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评说不对,他不是耿直的人。因为你自己有,就借给人;没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到邻居借醋,来讨好这个人!所以孔子批评他,说他不直。直的就不会盗,那么他这个弯曲,或者近于盗,但也不能说他是盗。讲到‘盗’字的微细处,即使在心里想要贪求人的物质,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1 l9 [. }2 z$ m0 p+ a7 R/ r# A

* s- l+ L4 Y3 U" [
5 K% I3 A& q+ D# j6 C! X7 p/ s# O+ k% k; ^! G6 ^6 @
至于淫,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从无始劫以来,都从这个染污法生出来的,所以淫欲的念头也不容易清净。净行主要的就是对治淫欲,《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心要是不断,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饭’,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饭,无有是处。那么淫欲的念头是很要紧的,我们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断欲去爱,能这样才够上清净;若不这样,就谈不到净行了,所以〈净行品〉,就是要真正清净。
# O$ R' W5 f, j6 N  \# G6 h5 d! \( ]' A9 E8 [
" Q& }3 \9 A2 ~; X2 y
4 h! d, v: j1 k3 l
那么方才说身有三恶:杀、盗、淫,意也有三恶:贪、嗔、痴。贪,是贪而无厌,不知道厌足,再多也觉得不足。这个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种忧患,知足就会常乐。贪,贪名誉是贪,贪权力、地位、领导也都是贪。不过话说回来,你要是为大众谋幸福,不为自己,那不一定是贪。
2 {; c, y: W' T$ O' P3 T- g* u$ W# V! ?2 ~6 r
( x  ]3 Y% S! u% ]3 D  L( t( p

- ?2 r  ~5 n8 Q* n! {; p2 u嗔,就是你贪不到,就生出嗔恨心。嗔心一起,八万障门就都打开,‘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为什么人有嗔心?这就是业障重,脾气就大,无明火也就大;要是业障轻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脾气。
4 b6 e8 }# u, U* u; p: E
6 t9 y; g1 ^0 f6 w! x" D
1 B' D4 @6 R! e4 ^+ e. ?; a/ K- n1 @
痴,就是痴心妄想,不应该想的他要想,不应该得的他想要得,不应该成的他要成,不应该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为人讲这几句话,好酒色财气的人,贪花的人就想:‘啊!我这花若天天都开著,多好啊!它总也不谢,总也不落。’就打这痴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艳’,希望我种的花天天都能这么新鲜艳丽。欢喜玩乐的人就想了,他说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间都这么圆,每天晚间我都可以在这月下赏月,你说这有多好!所以他说:‘明月何妨夜夜圆’,这个明月为什么不每天晚间都是圆的?白天太阳每天都是圆的,怎么月光不每天是圆的呢?它也应该每天晚间都是圆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变成酒池;这醉猫就想所有的水都变成酒,他也不用拿钱买酒,到处都可拿酒就喝。而财迷呢,他打什么妄想?‘长林无树不摇钱’,所有的树林都变成摇钱树,我一用钱的时候,到那儿一摇,就有很多钱来,你说这有多好呢!那么这就是一个痴——愚痴。( o8 G  K) ?; t( g, a/ X

2 t4 b( n2 k1 {% Z5 e ( H9 @4 g+ j* W+ D9 ?8 z: |
) d1 P, B& d' u- ?
还有,关于愚痴又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为各位说明这痴。什么呢?他就想了,想什么?没有读书,却想得到某个最高学府的博士学位。你说他根本连小学也没入过,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几担,就想要做博士,这是不是痴心?这还不算,还有没有种田的,到时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要收谷;春种秋收,你春天不种,秋天怎样可以打粮呢?这也是一种愚痴。还有,没有买彩票,就想中头彩;没有读书想中状元,这都是一种痴心。5 ?, |' \0 w+ G8 ~3 ?* I
  h: ?/ s+ @5 Z4 R$ O6 n% n

4 \' X' f9 P2 v7 S
! P! L/ Q) v1 I* G/ b& y7 E! Z4 s; l这个痴心,说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意有三恶:贪嗔痴。
% l% q- ]# c: w. j9 \) \5 v4 w/ c9 N' N7 b% a7 P  x
# ]  }; l+ u' ^$ c$ a/ q4 R0 h
6 ]" }, `5 E/ f3 f* A3 v
口,我们人所造的罪业都因为这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讲错一句话,就得到一种灾祸;你若吃错了东西,就生了病。又有恶口,恶口就是骂人,无论见到谁都骂。我遇到很多这种人,就会骂人,文章除非他不写,一写文章就是写骂人的文章,和人家来做笔战,这也是恶口之一;说话骂人,也是恶口。
& O( `; _4 x: u; ~: @. a, R
8 p2 S; W6 l% `
, L3 y  Y9 R$ j( r* J6 `# O  \* `" g0 |  S. E3 ~, Z
两舌,专门会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对甲就说乙怎么怎么不对,对乙又说甲怎么怎么不对,来回挑拨离间,挑拨是非。绮语,就是说一种很不正当,邪知邪见,很不清净的这种话。妄言,就是打妄语,无论说什么,他一定要打妄语,不打妄语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语,就会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语,他就依赖打妄语而生存。' H3 R/ s- M& |7 ^( n& P( C
1 w  F( A5 t2 R% x/ I: O4 p

5 i$ w$ }4 K9 L& v/ _7 K( k
) O/ k9 F9 ?+ y* m3 v+ G3 X口有四恶、身有三恶、意有三恶,合起来身口意三业应该清净,才能修行;三业不清净,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课诵本上,有四句话说得很好:
. p( U. c' k6 C9 ]: y9 V3 X  Q" m& k1 C# p9 F
/ T1 q9 Z6 W. G* C& g6 v2 r

6 |; f" q* U; J# \& g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o/ K2 v. F7 Q: ?, Z- X

& k0 T9 F; N* z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 \0 j+ u' T# p$ ^. h/ p! t
- O, C9 s8 H: m  E! s# w
5 y+ p8 Y2 Q7 o# u$ O3 {0 H  @2 [2 U
! q+ n1 d; Z+ l1 Y3 y$ Q‘往昔所造诸恶业’,我们往昔所造来的一切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都从无始劫以来,因贪心、嗔心、痴心所造成的;若没有贪嗔痴,不会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就因为贪嗔痴才造出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从身语意之所生’,从我身,从我口——就是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0: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意念所生出来的这些罪业,‘一切我今皆忏悔’,那么一切一切,我现在都要忏悔。你能忏悔,就能清净;不忏悔,就不能清净。你不能三业清净,就谈不到净行,净行就是一切的习气毛病都没有了。, }# g8 p9 X7 [1 g# m" z* Q! K( f

$ P0 C! k: t( b0 d& Z& M' e / D3 M# m- H) g) t1 N# K& Z; _0 d$ W
$ u7 ^8 u' H/ n- t3 l# K
我们多生多劫所有的习气,好像我们一讲话就笑人,人家有一个什么不对,我就笑一笑,讥笑这个人。为什么要讥笑人?这都是往昔的习气——就欢喜替其他人洗衣服,为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样?不会照。不能回光反照,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业就不成就。我们听佛法、学佛法、研究佛法,必须要身体力行。不身体力行,你就学多少年,我相信尽未来际,也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只是得到一种狂慧。说起什么,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没有做到,这就像那个石头人,能说不能行。我们佛教徒要是每一个人都注重实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则,给其他人做模范,做个真正好的好榜样,这对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0 z( v* u3 }; J. l' q3 H  g+ i
3 Q, n) x  k- w& d$ S
: }1 ^1 n. Y2 f. d6 d7 s8 z+ N: l: d; o2 [$ P
我们要真真实实地做佛的一个弟子,真真实实替佛争一口气,我们是个佛教徒,佛教不兴就是我没尽到我的责任,每一个人要负起复兴佛教这种责任,佛教一定会发扬光大的。所谓末法,一般人说:‘现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这是魔王所说的。末法,越末法我们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给释迦牟尼佛争一口气。我们要做释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实行者,依教奉行的一个弟子。我们若这样,每一个佛教徒,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负起佛教的责任,那么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现于世了;正法出现于世,就会有证果的圣人出现;有证果的圣人出现,众生的苦也就没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我们佛教徒不是说佛教末法了,我们不要管了。末法,是谁做的末法?是人为之,是人做出来的,不是生来就是末法。所以我们要发愿,要护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个人不要袖手旁观,我是个人,就要拥护正法,况且我是个佛教徒呢!你是个佛教徒,佛教衰了,你还看笑话,说:‘佛教没有了。’佛教没有,对你很好吗?对你很有面子吗?不要这样想。佛教没有了,我们应该生大惭愧!在有生之时,一定要护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负起来的一种责任。
: [- B+ P3 n& ^0 C! `+ y
6 @( ~: n1 ~; A 7 ?3 c  p* k, P* Y
, R+ j5 a& g) ~# e# q5 ^  Y
上列说明三业离过成德,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没有错了。' P- Q2 h* Q2 ~' L: `

7 Q, g: W' K3 L. D 9 ~# ^8 f# q6 o4 ?5 S6 K. `

& q; ^) t' v" F0 w/ g0 C1 O: G2 l〈净行品〉以随事巧愿,防心不散,增长菩萨的悲行和智行,为它的宗旨。至于它的趣向是什么呢?就是以成就普贤菩萨这种真实的德行,为它的趣向。我们每个佛教徒都应该依〈净行品〉里边所说的每一个愿去修行,我们立定这个志愿,立定这个目标,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这种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i/ i& d! j* d: o- R" _( c& h
3 @: C5 J6 f$ u' j4 b

+ k6 F+ m  R1 i
4 f  \% \4 l, K2 N# J; P+ W! p( W〈净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净就是清净。就是要你所行的清净,才能得到圣果;如果所行不清净,这一定不能得到圣果。那么这一品的文,在《华严经》它是第十一品。
: n) a4 W1 s5 R8 T4 M8 J/ d; f3 D2 ]* k/ X7 Q' @  g0 z
0 f2 S8 I; F8 [" ^7 A

$ z) z: l3 r8 l5 v" [9 U7 C卍                卍                卍: |7 s: ]- r+ _" u- Z8 `
) G# u! U* N9 _3 e3 `  c9 k7 \* T

5 F# G" n' I; {- @3 n+ p3 D8 D
/ u- w) W7 O/ H$ B) E- \这次讲经法会的成立,各位佛教的耆宿都在百忙中来参加,我觉得很惭愧,很对不起各位,因为没有什么好的法食来供养各位。但是我的愿力是不错的,我的愿力是什么?第一、愿意本堂曹居士夫妇两人,祝他们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护法成就一切人的道业,这是很值得人来赞叹的。第二、愿意来这个法会结法缘的大众,都是智慧开朗,善根增长,早成佛道。第三、我还祝愿当今总统政躬康泰,福寿绵长。这是我三个意愿,希望各位护持道场的人,早成佛道。至于我所讲的经典是很普通的,并没有什么玄妙来谈,我就是老老实实地讲,你们要老老实实地听。最好把心的门户打开,心的门户打开,没有门户之见了,那么对佛法一定能领会得多一点,这是我今天对各位所说的。0 H, i2 m# [  K. h
( h# k8 s. I: X5 e) d
! ^. F, _* i* \6 O
' Z4 [' ]+ |" z; W" r
再者,我在美国金山寺,每天晚间讲经,礼拜天、礼拜六则讲两次,都是我讲。为什么我每天都要讲经?因为我每天要吃饭嘛!每天要穿衣服啊!我若一天有衣服穿、有饭吃,就一天要讲经。我讲经不求任何代价的,所以在美国那儿天天讲经也没有人供养,也一包红包都没有,那么我到外边也是这样。我常说我有一口气的时候,就要为众生说法,不管我说得好不好,我都要说;甚至没有人听,我也要说。没有人听,我就为桌子讲,为板凳讲,不管有人听、没人听。所以我也不需要哪一个说:‘啊!给这个法师一点面子啰!明天还去拥护道场。’如果不愿意听的,只管请便,因为我讲的的确是很普通的道理,这是我一贯的宗旨。因为这样,我在美国那儿讲经,不管人多人少,人多一样讲,人少也一样讲;但是有很多外国人都常常来听,不会中国话,他们也欢喜来听,这是在美国那儿的情形。你们若欢喜听我在美国的情形,有机会我可以介绍给各位听一听。今天各位若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问一问,我们就以普通谈话的方式来谈一谈。* X, q. s/ R4 C$ F, o; a

: ?1 G1 s0 m+ j3 h" B( @# H
9 T& j+ w4 t6 w; g
, J, w3 W. ~6 p+ U卍                卍                卍
4 v7 g9 y/ U% n
! _7 V" m1 O* F - l, {' q2 V# V% |( \, E" h
+ A, e& e0 O5 c# {( o6 t
贰、释文6 h4 E. N2 r$ u" l' I

8 y' z" ]: h" X! g% k( _4 u# v3 T" L
" `5 }. I  B; |! V- W2 P
! Z- T4 H* z5 E2 R* {A1、智首问举德征因         A2、文殊答标德显因% p0 r5 b- B0 [% ]) r

: m  Z( s5 a% dA1分二  B1、标问答之人     B2、陈所疑之问% s6 k) W! F$ N$ B# S  W: T; x# G
8 [: a# x- z* A4 J
今B1、
* Y) W( W! `' j4 U, ~& |: j; {; n0 }( r5 \* h/ y+ \8 R" g/ @
: j, w# d4 }3 r, X+ K3 @; b% q
& x% z, t7 s3 C5 ~1 U' m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H; {2 r( P. M8 d9 q
& Q) G' _  v8 H* A2 n5 ^* \
1 b7 f+ I* n9 M. k: J! K
) A% Q* O1 l! ~2 z" o$ i
这一段文就是解释正文了,昨天晚间已经说过在解释正文里边,有二十个云何,这就是问,问种什么因能结什么果,怎样可以得到菩萨的果位?怎样才能得到十住这种的果位?所以互相设出来问答,来表明这种因果的道理。在这二十个云何中,分出十一小段,每一段又有十句,这十句也是表示重重无尽的道理。《华严经》的道理是重重无尽的,也是无尽重重的,这个道理说不完,只用十句来代表,所以每一段里边就有十句,合起来就是一百一十个愿,一百一十种德。
  T# o% d4 ]1 v$ r  ]; N
9 A! @/ I5 r2 X; w. r % `; H: {' P8 Z! h; e
$ m( M' K; ~8 _  K
第一段是说三业要清净,要离开过失;三业离开过失,业就没有了;没有业,就成就修德,所以第一段就叫‘三业离过成德’。第二段是‘得堪传法器’,得堪传法器这种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为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说法,教化众生。第三段是‘成就众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缘’,具足修道的因缘。第五段是‘于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0: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语,中译是不生不灭。第七是‘满菩萨行’,修行要满菩萨所修行的道路。菩萨所修的是什么?就是六度万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护’。第十是‘能为饶益’。第十一就是‘超胜尊贵’。
: G& ~  d' z0 ~; ~3 `
. p/ B; g$ D1 l2 w+ X/ J
- N9 C, U2 ?' L5 [: ~
" [& M; f' Y( x现在讲讲六度,常常听经的人,一定对六度知道得很清楚。可是清楚是清楚,你行了没行?这是个问题。所以已经听过经的人,不妨听多一次;没有听过经的人,不妨注意听一听。% X1 Z0 [' M1 i

/ D6 E6 D  d0 A2 S( s+ g
4 Y* R3 _# m' u9 S7 ~- X# |8 y* t9 q
六度,第一事布施。布施对治悭贪,就是要舍。贪的人就吝啬,不会布施给人,就叫人家布施给自己,这是刻薄悭吝、吝啬。那么若没有贪心呢,就会布施了,所以布施就对治每一个人的悭贪。说:舍得舍得,你要舍才能得,你若不舍就不得。《地藏经》上说:‘舍一得万报’,舍得一分钱,就得万分那么多的报。其实我们做布施的时候,也不应该有一个得万报的思想,不应该说:‘我布施一文钱,将来我就富贵到极点,或者得到什么好处了。’不该有这种思想。为什么不该有这种思想?你若存一个得报的心,那还是一种贪,说:‘我布施了,现在我舍了,将来我得优厚的果报,得最多的利。’我不是毁谤你,你这个莫如去放高利贷,这也就等于放高利贷一样。你要是布施一文,将来想要得万报:‘你看我布施一文,就得万万文这么多的报。’这不是高利贷是什么?
7 W* d# j& B3 ]  U  J6 d1 k0 ~$ u" t- T8 \  a0 P

+ Z7 r1 d- w# n- j1 U, H
' q5 R9 v$ r2 F那么我们布施应该要怎么样呢?这个布施就是我本来就应该布施,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职!不应该存一个获报的心,绝对没有一个所求在我这布施里边,这才叫净行!各位听经听到这一点,明白这一点这价值已经是不可思议的。好像我常常这样讲,怎么说?我说:‘我这个出家人,绝对不拜韦驮菩萨。’各位或者想我这种思想一定是很不正常的:‘为什么韦驮菩萨你都不拜?他是护法嘛!你不拜韦驮菩萨,那他不护你的法怎么办?’我告诉你们,我之所以这么穷,就因不希望他护我的法,而希望他护旁人的法,不要护我的法。为什么?我要是一个真修行人,我不叫他护法,他也要护法我的,因为他应该尽他的责任。如果我不修行,单单给韦驮菩萨叩几个头,请他来护法我,他就护法我了。这样一来,我说他不够韦驮菩萨的资格。为什么?他也贪污,也卖法啊!哦,人家向你叩几个头,你就护法;不叩几个头,你就不尽责任了,这岂不是贪污吗?各位想一想,我要是修道的人,我不向他叩头,他也应该护我的法;我若不修行,就是向他叩头,他也不应该护我的法;所以我不向他叩头。这是我的思想、宗旨。
, U) R6 u+ R7 f7 {. ?# k3 o3 r. Y( Z0 z, q

1 w8 |; j6 |+ Y
6 r+ _- K8 S# R' n5 C8 E- E讲到这个地方,你们各位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真真明白佛法的真意,不要糊里糊涂地一天到晚拜佛,磕一些个糊涂头,这把菩萨笑得嘴都大了。为什么?他说:‘唉!这么糊涂,这个人真不堪教化!信佛了,说是没有贪心,还一天到晚向我叩头,又求发财,又求升官,又求什么事情一顺百顺,诸事平安。你说这种思想,这个......,你自己心里平安,还要求我干什么?你自己心里若没有毛病,没有贪嗔痴了,那自然就一顺百顺,何必向我叩头?真是呀!可怜可怜!’你看这样子,本来菩萨都在那儿入定,你这一拜、一求他,把他求得也笑起来了,所以我说这把菩萨的嘴都给笑大了。
2 N' q2 `8 a0 l- {) ^& F5 O$ u2 H( d! M4 g8 O, C

4 J: {% w1 k. F9 w9 E! u( K
9 T* ?7 o+ g% y# H那这该怎样?我们向佛叩头的时候,不要有所求。有所求就向佛叩头,无所求的时候就不叩头了,是不是?在佛教里这种的思想,应该改善。我所说的道理,各位不妨用你的智慧来想一想。如果我说的不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我绝对接受你们告诉我:‘你讲错了,这个地方不应该是这样。’如果你的理论比我这个正确的话,我绝对绝对接受你的思想。) q% R( f  D* G' @3 p& K0 ^
: ]& j3 b6 W. w' _) k
! I' L6 g! I* p4 U0 u
+ v! J5 V' O, i
所以谈到布施,不应该有一个获报心。古人有一副对联说得很好:
$ M  Q5 a$ g9 O" }. e; P& h
4 m7 r! h; Z: i3 v6 m4 T
/ E% d, o6 g( J, U6 }2 e" |
$ R# e9 \8 V: ~/ N: R4 L读书虽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M# d* P& t& D, s% ^4 V# L8 K  @& F4 T

6 h, q: \2 K' c$ Q+ y为善不期获报    自然梦稳神清7 N8 l6 n4 C& {; M

% u% A0 h# h; j9 d  g0 Z  Q
" [" M2 F# z  X3 H
9 z% Z6 y; r5 T3 h& m1 ?‘读书虽未成名’,我读书虽然没有中状元,没有成就我这个名。这个名,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没有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也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所以‘究竟人高品雅’,人格也清高,品性也雅、也好了。雅,就是很好的。为什么你人高品雅?因为你读过书,不会很粗气的。4 n/ |2 b; _& H; n3 n7 M  |
' k( k# `  Q5 Q2 J, P& o/ @
/ ^: C' Z) \* W: u% J1 p; u

6 r6 A$ r6 I, r* h) H; _! {‘为善不期获报’,你做善事不要等著,这个‘期’就是等著,做一点善事了,就站到那地方等著。等什么?等好的果报。你不必等著那好的果报,也不管它有没有好的果报,可是怎么样?你‘自然梦稳神清’,作梦也没有噩梦,因为你做过善事,心里都很慈祥的,没有暴力;没有暴力,就不会作凶梦了:‘啊!我作梦,人家拿枪要打我。’不会的,你自己不用枪去杀人,人也不会杀你的,你在心里上已经很平安了,所以梦稳,你自然作梦是作好梦,做平安的梦。神清,这个清就是明白、清醒。你的精神也非常地明白,精神一定很快乐的;很快乐就是很清醒的,你脑筋不会愚痴。" y$ ?* D! i+ |- M  U7 W6 z7 u7 ~

, j3 G3 @0 `: _; H
2 v6 B8 G% z. n9 {) t6 }4 G" {5 ^: a+ g! ^8 R0 n: W' d% w
这样一说,所以我们布施应该认为,这个布施就是自己的责任。各位想一想,我所说的这个是一种理论,不是像有的人说:‘你做布施啦!布施,你的功德无量。’我告诉你,无量就是没有,无量嘛!所以不要听这个,你若听这个,我保证你永远不会明白佛法的。你不要尽说:‘啊!这是个大居士!他做了很多好事。’很多,有多少?拿个秤秤一秤,喔!没有。那么要怎么样?这个做功德,不能说没有功德,有是有,但不要存一个有功德的心。要所谓:; f* g0 ]/ Y/ x* X9 v& ^
& N9 s! Z. y% T- i% w

% g% z/ |# A' @
/ h( r" I2 G  G8 K+ a+ r有心为善,虽善不少;无心为恶,虽恶不乏。
! m0 _4 N8 `9 ~/ o3 _5 q$ S! C7 a
* U6 s! f& i1 ]8 R) Y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 q2 z  a6 D9 J5 A& Q1 _

, }4 E* v! x% e7 u- [) i4 S * X; B; u/ @2 b( S

  J; I; I0 Z+ b1 |3 ?' s0 O各位若明白这两句话了,今天晚间这堂经就没有白听。说:‘这个我们早都明白了,法师你不要讲,我们很不愿意听的。’就因为你不愿意听,我才讲给你听;你若愿意听,我也不讲了,就这么奇怪!这个法师就是愿意讲人家不愿意听的,方才恒由不是说了吗?尽讲我们的毛病,一讲,有的受不了就要跑。你跑就跑,你跑我也不留,你在这儿我也不撵,我就是这种宗旨。
8 m8 m) H; Q" s$ I4 @* O# I. ]* u" |' r

9 B* v' `( P$ Q6 W  F  b3 q
6 i, s$ t  S# v2 M谈到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不是说我们捐出来几亿造个庙,这就是功德了。你看人家诸佛菩萨所布施的,难行能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舍能舍,有外财、内财。外财,家、国、城池、妻、子都可以布施。哪一位能有这样的勇气,把自己的家全都布施了?布施了,还没有一个布施相在里头,还不存一个:‘啊!我把我家布施出来了。’要没有这个,要行所无事,这才是根本的布施,这叫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国,我的国,我把它布施了,让给旁人了,不要了。谁能这样?你看释迦牟尼佛,舍弃国荣,国家的王位都不要了,到雪山修了六年,每一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骨瘦如材,皮骨林立,因为吃一麻一麦嘛!他有太太,太太也不要了,也布施了,我不管你,你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子,又有罗侯罗,也都不管了。你看!这才叫大丈夫、大英雄、大豪杰,这才叫超人呢!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这样的人,所以他成就道业,创造伟大的佛教。以上是往外来讲,这是外财。
9 z0 f7 n# R& w9 q; N/ ?$ c1 a: ?3 G) x0 ?2 C4 V; h

4 ?; V: F8 O/ p( ~3 }( {
' a" t0 C: z2 d* i5 G6 o/ D( P往内来说,身心性命、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都可以舍了。行菩萨道,把一切一切都看空,看假了,有人需要我的头,我割下来布施给他。各位想一想,这个难不难?有人想要头,他都可以布施给人。这种菩萨道是不容易行的,所以舍利弗听佛提倡行菩萨道,他也想要回小向大,行菩萨道,就到外边去行菩萨道,遇到一个人在路旁哭。他发菩萨心了:‘哎!这个哭的人一定有苦,我一定要帮助他,有什么困难的问题,我都帮他解决。’于是很亲切、很慈祥地问这个人:‘你有什么困难的问题,可以告诉我吗?我愿意帮助你。无论你有什么困难的问题,我都要帮助你,你不要哭了。’这个人睁开眼睛看看他,说:‘你真能帮助我吗?’他说:‘我是想要行菩萨道,我一定会帮助你,有什么困难你告诉我,大家不客气,你说啦!’1 ]# ]- H5 [$ |! m$ }) k! c# w

8 {6 x) D' ^5 g  D" y ( Y5 A" g5 O9 f5 M: Q7 K1 ~

( S5 `/ \. n$ h4 P7 Z6 c" `这个人就说:‘我为什么哭?因为我母亲有病,去看医生,这个医生一看这病,要用一种药来治。我到各药材店里去买这药,都买不著,所以我母亲的病一定治不好了。’- ]' E9 j' [" d

5 ~0 W8 T" E3 K/ f% f * u5 M( U$ K: ~$ \1 v: @) E; W" ]

- \3 i; l; r1 k5 l, [/ ^9 a" ]舍利弗一听,说:‘那你究竟要买什么药,告诉我一声,我可以帮你去找。’这个人就说:‘我所需要的药就是人的眼睛,若有人的眼睛,就可以把我母亲的病治好了,这是医生说的。但是我到各药材店去买眼睛,没有一个药材店说有人眼睛的。’当时不像现在,现在就有眼库,保存眼睛,可以换人的眼睛,或者可以做药品;当时科学没有这么发达,所以眼睛这种药品就没有。
4 t# k- w% @! ?3 f- I: i3 Q/ ?& |7 W6 n& L( b* p) h
0 t' D5 t7 b5 F1 H2 J

, q9 t% y3 d; L6 }" K舍利弗说:‘这没什么问题,你只要用眼晴,我可以布施一只眼睛给你,你拿回去给你母亲治病。’‘好啊!你真能布施吗?不是说假话吗?’‘唉!说什么假话!’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珠挖出来。挖出了,很痛的,但是还忍著,就把眼睛给这个哭的人。这哭的人拿起一看,又看看他,说:‘啊!你弄错了。’‘怎么弄错了?’‘我母亲所需要的是左边的眼睛,你现在给我的是右边的眼睛,这个不对了!你右边的眼睛不能治我母亲的病。’说完了,把这只眼睛拿起摔到地下,一摔,就摔碎了。摔碎了,舍利弗这一回,啊!考不上了。我常说有这几句话:
# [6 Y; }1 g+ b# g, x% c  p2 O
) t( c7 Z1 _' X! i8 e2 R- N! B # e8 ]1 S* L8 Q, `7 o1 t4 s4 L  w

3 }; ^$ g- m4 F" D' f4 i一切是考验    看尔怎么办
/ j  e1 O7 c' A( q9 X# T* B' G6 R
对境若不识    须再从头炼
2 R1 K$ ^/ C4 R; A) T
- r! v2 j5 i! t/ } ) g( E, ?; B& T& T' q4 c& W

1 O0 s% H# T9 J. Q9 B那么舍利弗把右眼挖出来了,人家是要用左眼,他舍不得了;舍不得,就退回来了,说:‘唉呀!这个菩萨道,真难行,我还是要去做比丘好了。’所以退这个菩萨位,又回来做比丘。你看!大智舍利弗行菩萨道都不能难舍能舍,何况我们平常人呢!不要说要我们的头,就要我们的眼晴,不一定就舍得。所以这个布施,行所无事是不容易的。
( g8 Q3 @. X* b# X, _+ H6 [; ]+ l8 [  b
" u) U" p7 n3 w) r% R! F# x
; s3 @; V+ X; E; k
那么外施还容易,内施不容易。内施就是头目脑髓,甚至于自己整个身体都布施。各位想一想,能不能做到这种行菩萨道的程度?若不能到,那你切记不要自满,不要说:‘哦,我是个什么大修行人哪!或者发菩提心的啊!’你发一发菩提心,要经过考验才甘心呢!考不上,那还像读书的学生,没有及格一样的。$ S& i; @6 W" K, C- `
0 z% F6 @9 j0 D! m

; y! B; [' F- l0 @7 `5 H7 G4 d- k, I$ F4 Z6 p
这次我到越南,有位法师,他有一个皈依弟子,能言善辩。他说什么?他说:‘我们在家人也不杀生,也不偷盗,也不邪淫,也不妄语,也不饮酒,这和受戒是一样的,何必又要去受戒呢?’和他师父常常这么辩论,他师父也没什么话讲。这次,他又拿这个话对我辩论:‘我们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受戒,只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守五戒嘛!何必又受戒呢!’‘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你在家里读书和在学校读书一样的吗?你在学校里读书,会得到一张毕业证书;若在家里读书,有没有人发一个证明书给你呢?’他一听我这么讲,说:‘这个有点道理。这个有点意思,啊!还是要受五戒。’还是要经过考验,要经过证明的。我说:‘那你明白了,我也不用再对你说什么。’
3 {! |  Z% }5 `* V6 A' {& K! ]( w) Q: Y. I, V
! l6 g/ P% k7 @; l4 l

4 R3 X3 X0 ]3 ]) ^1 u我相信各位也有这种情形的,也有说:‘我们在家居士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不需要拜师父,也不需要受戒,这么就算了,我们就是大居士,我们或者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为什么你要这样想?为什么不想:‘哦!我很惭愧的,我明白佛法太晚,修行功德不如人!’为什么要想自己比谁都好?人的习气就是这样,自己本来不如人,但是觉得:‘哦!我比谁都好,我比谁都好!’你看!各行各界都有这种的麻烦,都觉得我比谁都好。一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菩提心就不容易长大。你要没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没有唯我独尊的这种思想,不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佛可以这样说,我们是佛的弟子不可以这么骄傲,不可以觉得:‘啊!我比任何人都高。’其实比任何人都高,那又有什么用?莫如和一切人都平等,人还不会讨厌你。你若比人人都高了,譬如人现在五尺高,你长一丈高,人人看见:‘哦!这是个什么?’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怪物,各处开展览会时,一定拿去展览的。人家都五尺高,你一丈高,拿到那儿展览,这是一个——广东话叫高佬,国语叫大个子。拿去展览,这没有什么用的。修行人一定要把这个须弥山打倒,什么是须弥山?就是我们的贡高心,就觉得我比谁都好,谁都不如我。就因为这一个念头,就把我们的道业都障住了。
- A- F# b$ e7 T" L( a6 Q5 J
2 {/ _" W2 L4 [* W ( `' l( @7 v3 a1 x, e, r
/ r3 }/ Y3 s+ Q2 G# Q+ R
布施,又有法施。法施就是为人讲经说法,以法来布施,‘诸供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0: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供养最。’一切布施里边,用法来布施给人,这是很重要,很要紧的。因为假如有人明白佛法,依法来修行,这样乃至成佛,这个成佛的人就是你帮助他成的。你帮助人成佛,那么人也会帮助你成佛。这叫自利利他。但是还是说回来,也不要存这个心,也不要说:‘哦!我帮助人成佛了,将来他成佛,我也成佛。’你发愿让人人都成佛,我不成佛,那才真是菩萨发心。我就愿意帮助人成佛,你们谁愿意成佛吗?我都愿意帮助他成佛。
  r' I4 @4 d$ O5 D, M4 c
1 R  c1 M1 l% ^- ]& H: ]. ~' d7 n2 `
- G% C! H8 h! J7 Q- ~
& O* d2 G0 m2 D4 L讲到这儿,我再对你们说一说我在美国狂的样子。怎么狂?我对大家说,我是个工程师,I am an engineer.什么工程师呢?我说我是造活佛、造活菩萨、造活祖师的工程师,谁愿意做活佛,就到我这个工厂里来。什么工厂?就是金山寺。金山寺不是我的,可是我在那儿暂时做一个工程师。那么谁愿意做活菩萨、活祖师,都可以来,我是来者不拒,往者不追。谁愿意来,你是做祖师的材料,我就造一个祖师;你是个菩萨的材料,我就造一个菩萨;你是佛的材料,我就造一个佛。我这个佛不是木雕的,说你这工程师造一个木头佛像、铁的佛像、铜的佛像,或者金的佛像、银的佛像。不是的,我造一个活的佛像,是有血有肉的佛。谁愿意做,我都愿意造,所以我不主张造庙,我主张造佛。
/ K- X5 A& _/ A1 P8 _0 {; l$ f& W2 D' d
# Y8 `+ I; N; S: }

/ X! c1 i( m! ]( e$ s3 Z* R怎么造法?就是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没有钱,真修实证,要认真脚踏实地去做。怎么苦也要受,怎么难也要受,要忍、要受。所以这一些美国的青年,都是没有超过三十岁,都在这个地方想试一试,看看倒是怎么样?因为这个,就有十多个美国人来出家。在过去,西方人出家的人也有,但是很少很少的;那么现在开始,西方人对佛教有一点点认识。在过去,西方人想研究佛法,没有什么经典可看;现在我们大家共同研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们那儿有四、五十个人,天天从事翻译的工作,这也叫法的布施。我们在西方转正法轮,我们是要正法,不要末法的,我们要人修道证果,不要没有真正实证的,也要有证果的圣人出现,所以这也是法施的一部份。) }- v8 e1 p+ w0 F+ }0 x

& }' K' @* j. _9 D4 u( E
2 |6 q4 O* ~3 I9 q( ~$ L( C% S
* h( ~' r8 q; i5 h  H" u/ j除了财施、法施,又有无畏施。人有时会有一种恐怖的事情发生,这种恐怖的环境现前了,吓得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忐忑’两个字就是‘上’下边加一个心,‘下’下边又加一个心,忐忑不安就是心里七上八下,心里跳啊跳啊,很不平静的,这都是恐惧的表现。所以《四书》上说:‘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你一恐惧,正念就不现前了;正念不现前,就会误入歧途,或者走错路。那么在这个时候,需要善知识来安慰他,帮助他。这个善知识到这儿告诉他:‘你不要害怕,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帮助你。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谁有怖畏,观世音菩萨都能帮助他没有怖畏,你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没有事了!’这是安慰。或者你告诉他:‘你不要害怕,世界上是有真理、有公理的,这件事情对你不会有什么麻烦,你不要恐惧,心定一定就会好了!’你这么对他一讲,他就觉得没有恐惧了,这叫无畏施。
+ q" T$ }* r9 a7 L/ {6 {
) F( l$ z( }6 N: T/ d# K
( Q& O9 d  Q6 l! l+ U% v, ^0 T$ o7 h+ m
那么布施是一度,布施度悭贪。第二度就是持戒,‘为什么要持戒?这才是胡闹!他们佛教里,又是五戒,又是八戒——猪八戒,又是十戒,又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又是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啊!太麻烦了,这才没有意思呢!’那个不懂佛法的人就这么批评。其实这个戒,怎么叫戒?戒就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把你的一切恶停止了;防非,防备你的过错。你要是恶不止,则善不生;善不生,就不会发菩提心;不会发菩提心,就不会结菩提果。就有这么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止恶防非,也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_8 ~4 {& c( b5 u
$ g4 _0 x" Q; {) C
2 B" w2 O. n- q3 _( Z

' G, Z! E6 I3 `) R! [) R/ ]3 r  ]诸恶不作就是众善奉行,众善奉行也就是诸恶不作了。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你翻过来就是菩提。你诸恶不作,也就是烦恼即菩提,你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烦恼的外边另找菩提心,你把烦恼变过来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头上安头,说是:‘把我这个烦恼断了。’不要断,烦恼不要断。这是我的说法,其他的法师不这样说。不要断,要转!你若一断,烦恼即菩提,你把烦恼断了,那菩提也断了。断个什么?有什么可断的?根本不要向外驰求,回头是岸,你只要觉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烦恼。烦恼的本身,菩提就在烦恼里边,烦恼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会用,也就是烦恼。不要在头上安头,离开烦恼另找菩提,这是错了!因为做恶也是你这个人,做善也是你这个人,发菩提心也是你这个人,生烦恼也是你这个人,成佛也是你这个人,做鬼也是你这个人;不是另外去找一个。所以说:# Y& b. A+ @5 o' \
' l9 j: d4 v0 X2 z6 F2 m

+ Q& i/ F6 t0 C% u8 V& o* B# _( T) B; h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 _% A- [/ U( X: W% M0 M2 H8 y9 c6 Q' [/ |, ?! Y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y1 r! [9 q7 o# Z# R8 a  x+ E8 d! Q. }) x+ A, j$ u

2 ]' x0 c  P* ?+ `6 Y5 {! l
  c; m( `- r' S9 w3 F3 G( X. V7 E‘若人欲了知’,你要是想明了,‘三世一切佛’,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应该观看观看法界的这种情形,‘一切唯心造’,这一切一切都是由自心造出来的。自心可以成佛,自心也可以做菩萨、声闻、缘觉,也可以升天、做修罗,又可以做人、做畜生、做鬼、堕地狱。所以有人说他是信佛的,却还问我说:‘法师!我对佛法很相信的,但是对于鬼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有鬼。’我就问他:‘你相不相信有佛呢?’‘我相信有佛!’‘那你相信有佛,佛就是鬼!佛是鬼修行成的,你怎么连这一点都不懂?’所以说‘做佛也由它’。人这个‘心’字写得很好:
. ]6 z. Y1 R; y7 I: H
- S" ~* B  V, Z4 M) [" z 9 W/ O* G( `+ \: {: k% n6 x; v6 ]
) R: F, L: t9 k8 I
三点如星布    弯勾似月牙
6 c3 \- E+ M! X' V. b
% q5 D) m% ^. p$ \: {披毛从此起    作佛也由它/ d7 P8 n0 z- q# K+ o! E7 r

: B+ U* D: A0 T4 y 2 A( [# F- E1 j" T

$ q5 G! o- s, e& V‘三点如星布’,三点好像星星在天空那儿排布著。‘弯勾似月牙’,心的弯弯勾,好像一个月牙在那儿。‘披毛从此起’,披毛戴角也是从这个心做的。‘作佛也由它’,作佛也是从这个心,所以头先说‘一切唯心造’。
2 @: n) c- G7 s5 T; ^$ X& c# ]% U

2 L) d$ \( ]* [. u! o/ B0 t0 P9 g1 O4 R9 `
佛说一切法    因众生一切心6 R' P! Z% F! q" P  N: @5 r% p
( @0 c; @# m1 f, h$ O
若无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H5 ~  v/ F5 c3 u
1 v; j, q! W) S3 ]2 h

1 z  m0 e1 p2 \
( o, Y- e$ \1 O# z' L无心便是道,你若真能无心了,‘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内观心,连心都没有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外观形,也没有一个形相了;‘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远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也都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看这个物也没有了。‘三者俱无,唯见于空’,这三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俱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观这空也没有了,再那空都没有了。三心已扫,四相已飞,外不知其物,内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这时,连真空都没有了。0 [$ S8 C8 p4 m# R
0 X* R3 v+ i+ u  D" ]8 N
' b" b8 Z# T' @

! f5 F6 S+ H* J1 m7 T0 q* R‘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所空也没有了。无真空、无太空、无欲界、无色界、无想界、无思界,粉碎虚空,‘湛然常寂’,这时候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无所寂’,在静也没有了的时候,‘欲岂能生’,欲就是欲念,欲念不生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你能欲念不生,没有欲了,这就是真净,真正清净了。能这样,这还是修行的一个小境界,不是全体大用。但是也必须要经过这个小境界,然后才能得到耳根圆通,六根互用这种境界。. R$ a% y& @2 w6 ]3 j

7 L9 E' m2 U* O+ B5 d   K) i2 Q1 ]9 U  K1 y3 X0 m
9 h6 |/ P! Y2 }3 n" y3 S& h
说起这个,你们都不相信的;六根互用,眼睛能吃饭,也能听声,也会说话。说:‘这个我不相信。’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但是我一定要说。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种的神通,都有这六种的能力,这叫六根互用,六根互用得到圆通自在。这是不容易的,不是我这一说,你就会了,就得到六根互用。若这样,那我就永远不要讲经了,因为一讲,你就懂了,还讲它做什么?
5 [5 F6 k7 `6 t* N1 d+ `1 \0 {! X( H5 x% k# I( ^3 z) A5 E
! p+ f7 N) _4 x$ g, g
8 [1 K7 j4 o0 w3 n. @% N+ L
持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种境界,要是你能真正去做,这时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那个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你知道吗?’这一声,把那个惠明吓得开悟了。我现在讲的声音也很大,可是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开悟?这种境界,是真持戒。戒,一定要持,修道不持戒,那不会成就道业的,所以持戒是很要紧很要紧的!因为这个,出家的比丘一定要受戒,在家的居士也一定要受戒。你受了戒,然后才能得到这个证明书;若没有受戒呢,就得不到毕业证书。你看有很多人自己读书,读的书也很多,但是得不到博士的学位,就因为没到学校去;那么持戒也是这样。
9 s: Z* d8 n2 b
  o1 M: D( u2 m, q0 _+ J. ~
6 K' D( L; {# l7 p3 u1 {2 [- n3 p) m1 L" J
戒,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时间的关系,只说个大概。你们记得能以‘不思善,不思恶’,到这个境界,这是真持戒!持戒就度毁犯,你若尽犯过错,就要持戒。我们人很奇怪,你叫他守规矩,他一定就要犯一点规矩;你若不叫他守规矩时,他反而不犯规矩。你叫他受戒,‘哦!我就要犯戒,试试看是个什么味道?’犯了戒,看看这个味道是什么样子?没有旁的样子,只是堕地狱。以上是第二度持戒。
$ q5 H% I. K+ D/ a" s4 W' p. \. j5 o! ]

. b. O7 m! q8 w" w+ p  m# q* N& e3 V
5 o1 @, Z* K! l第三度就是忍辱。这个‘忍’字,我们都知道,就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好像用刀扎心那么难忍、那么痛。那么痛,还要忍!所以说:‘忍字心上一把刀。’这一把刀不容易受,可是你若能受了,能忍,这就是有办法了。所以佛说这个‘忍’字,我们又要忍苦、忍热、忍饥、忍寒、忍风、忍雨、忍法,一切一切都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还要受,所以我常说这几句话。这是很浅很浅地说忍:( P3 C' c" v( ]; y: J

: e: r) C' M: d8 u 4 r" o( C$ [% ?5 c7 A

2 x& A" N& J4 G! u- P( T. y1 T忍是无价宝    人人使不好
  b9 J/ J, a  q$ n; F$ l. m& L
  m" u& ^2 }# @( s& s, s: {若能会使它    事事都能好2 p# u0 `# i& O: j8 I; V. `
; e2 }3 ]9 d, R6 [
; q& X) q' u% M% ~

+ @3 E; \) [/ Y% s6 o# m' [‘忍是无价宝’,忍就是个无价宝。‘人人使不好’,可是人人都不会用它,一忍、两忍、三忍,就不能忍了,火里冒烟了,就像炮竹响,所以说人人使不好。‘若能会使它’,你若会使用‘忍’字,‘事事都能好’,无论什么事都会好的,都不会有什么烦恼发生。忍,又有法忍,我们研究佛法也要有一种忍耐心。佛法深如大海,我们不要一见著佛法像大海,就望洋兴叹了:‘哎!海这么大,我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些水都吸干了?唉!没有一天可以吸干它的。’就好像佛法这么多,我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些经典都完全明白,都看完、读完,都了解了?不要有这种思想,你有这种思想,那对于法你就没有忍了,没有法忍。) Z* ~; N% h4 w7 L" j" N
& c% C* U4 @- X9 g

$ P, |. O9 \' m! t5 s0 [$ t0 j+ ^: u) K9 ~
生忍、法忍,还要有一个无生法忍,忍有这么多种。所以各位要回光返照:学佛多少年,脾气还没有改变,这一点要特别忧心哪!不可以马马虎虎的。我知道不但居士对忍这一度不能修,就是出家人也不容易修的;忍辱仙人有的时候都忍不了的,有的时候都会发脾气的。忍辱就度嗔恚,若好发脾气的人,就应该修忍辱行;你修忍辱行,就度过嗔恚的彼岸了。
7 G2 E/ A# [1 l0 W1 }; N; V7 k3 Y- H2 L* z& Y- r0 p

: o* \, f; [! s0 i* @9 l
" L+ a4 w! Y2 ]& v第四度是精进。我们天天讲六度,可是天天都要懒惰,不精进,明知故犯。知道精进是好,但是就不依法修行,一定要懈怠。甚至于——我说这话,各位不要多心——吃完了饭,一定要睡睡午觉,休息休息;若不休息,这一天就觉得不舒服。这是天气热的关系,大约也是热带的一种习惯。那么在三藩市金山寺,哪一个人也不准睡午觉的,所以到外边也习惯不需要睡午觉。8 b# ?; W0 K: R: U& d5 N
) g; d4 f" Q& W' [

9 \7 b) D, r" R& Q9 x1 ?# O/ M* w4 Y4 R( C5 z' l
这个精进,要把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要错过。古人说:
3 s  {7 k; C" ]- O+ g* z, v: x
; v; B; B6 x9 q8 L) T9 X; w1 P6 V 9 ?6 o4 x! D3 H5 {: V
7 v4 A3 y% ~3 i, j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3 M& A5 K$ L! W6 A
8 y# d+ b- N4 W寸金失去容易得    光阴失去难再寻5 u7 B0 {# V: i2 M1 C) P

* r" u& U( P  u# Y3 Y) B- p
, e: y7 u- Z) Z: f2 d; p" F/ Y+ H! `2 W0 k
各位!由这几句古人所说的‘废话’,我们应该把它拿来做一个擦心的东西,擦一擦我们心里懒惰的习气,把懒惰的习气用这个‘废话’擦去。古人又说:‘一寸时光,一寸命光。’你看,这话说得多重要!一寸时光就一寸的命光,这一寸的时光过去了,我们就少了一寸的命光!听见了没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不要以为:‘啊!他那么老了才学佛法,我也等八十岁以后再念佛好了。’哈!你等著活到八十岁?你有他那么大年纪就好,你不要二十岁就死了,二十岁就死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各位不要等著,今天知道佛法好,今天就要努力,不要等明天。你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明天再有明天,哪个明天是你修道的时候?哪个明天是你了道的时候?哪个明天是你成佛的时候?各位,想一想、想一想!在这个地方要痛下决心:‘我绝对不等了!’不要 wait a minute (等一分钟),waiting一个minute,两个minute,三个minute,哦!不知道waiting多少个minute。说是等一分钟、等一分钟、等一分钟,等一分钟就不知错过多少分钟了。
% ?  g. J, v3 z4 U1 h
$ M5 \2 q1 ~% { 2 Y: G( O7 o6 f0 Y; ?

  ^" y/ E4 W& }. g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你看古来在因地佛修道时,站在佛前七日七夜,眼睛也不闭,目不转睛恭敬于佛,站了七天七夜,这才是真正精进,真正修道!站了七日七夜也不知道疲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0: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这种精进,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站在佛前七个钟头,眼睛也不闭,目不转睛地来瞻仰佛?没有过。没有,那还是不够功夫!各位不要自满,不要以为我不得了了。有什么不得了?你有什么超人的地方?我所说话,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听。) P" Z8 [% s8 b' L9 C2 H/ Z# [

. v* V6 ]$ |- i   z3 h7 h3 q& [* B" o' i
' \. f5 }6 K2 C- K( w8 v
古来的人,又有这样修行的,例如药王菩萨因为供佛把身体都烧了,用棉花把身体缠上,灌上香油,点著了,来供养佛。我们燃一根手指头,就叫痛得不得了;燃一个臂香,也觉得不知几辛苦。要是把身体烧了,绝对办不到!一定向后转的,我不行。你看!这是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根基了。过去诸佛菩萨为求道业,布施身心性命求法。有的人就说了:‘哎!这个!我认为很笨的。’所以你就很聪明啰!这么久的时间也不肯布施,也不肯那么样苦干,这真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没有那么精进。/ z; L9 k# D+ v) R9 o  U
# X% n, A/ i; n' o

3 A6 m* V: N5 v# I/ ]9 G9 g) u. i4 h% k# p
精进就度懈怠,懈怠就是懒惰,就是于佛法不肯精进,不肯用功修行。你看他去跳舞,就有精神;拜佛,啊!不行了,拜佛拜多了,头发昏。可是去跳舞,在舞厅里蹦蹦跳跳的,也不头昏,很精神,回来说:‘啊!今天玩得真好!’你来回这么一比较,就知道我们人是修道精进?还是贪玩精进?4 D  P$ {$ `$ x3 v1 P; v

% b- x' A+ G5 n& ~  b7 A0 v ! {& {; n7 K5 W7 B* e+ p2 b% `& d

8 D1 y& J1 H+ L第五度是禅定,禅定度散乱。禅,所谓‘久坐有禅,久住有缘。’你在什么地方住久了,就会有缘。你坐禅,坐得时间久了,也会生出定来。禅是梵语,中译是‘思惟修’,又叫‘静虑’。静虑,就是把你的妄想没有了,清净其心。所以这个〈净行品〉,你若不净心,就不会有净行。你心里不干净,行为一定不干净的;你心里一定要清净了,行为表现出来才能清净,所谓‘以行于示,示之而已。’凭你行为的表现,就是你清净心的表现;你若没有清净的心,就不会有清净的行,所以这个禅定是很要紧的。  s! l0 Y$ {$ l6 C9 }# {: e

9 k3 b& O% [7 F9 [
! T! p9 R, U; R" F4 Y; M
6 V- N8 A% z9 k5 I- Z/ A禅定有四禅八定,有现前九次第定,《楞严经》上有九次第定。各位若要研究禅定这一度,要自己去用功坐禅,并且研究《楞严经》。《楞严经》对禅定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各位要是想真正研究禅定这种功夫,就要熟读《楞严经》。禅定就度散乱,你若散乱心、妄想心太多,就修禅定。
3 h3 ?) W  b2 U7 N+ w9 z3 I0 B6 f7 ^  Q# `  Y5 F

7 x1 v+ R& |0 [  @8 I; {0 C6 e' d
2 H* `$ ~! |+ \& H+ ^5 j, g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梵语,中译是‘智慧’。为什么不直译智慧?因为多含不翻。智慧只有一种讲法,般若有三种讲法,有文字般若、观行般若、实相般若,因为有这三种的般若,所以就译音不译义。般若度愚痴,愚痴众生就熟读般若。《大般若经》六百卷,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翻译这六百卷《般若经》时,‘桃开六度’,桃花在一年间,曾经开过六次,这就是一种树神献瑞,来表示《大般若经》降临震旦(中国)。那么当初玄奘法师翻译《大般若经》时,就有这一种祥瑞,所以现在能听《大般若经》的人都是稀有难得。3 n4 E/ F) z/ C5 ]6 ?) A# H! a
0 o$ |8 g' {/ s: Z

1 Y3 A3 b, N% `" T
7 ]4 F+ J/ g! O" s) j2 B; O% s  q6 y以上是六度,前面所说第七‘满菩萨行’,就要修六度万行。现在解释经文,‘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这一开始来设问答,就是这位智首菩萨来发问。+ L$ p8 u" Y6 Q7 m8 X

1 m! R" H1 \$ z! `3 e; c* H
/ n: R# h% N4 ^; P6 l* y/ j3 s
2 s9 J3 n$ }8 C+ |* h$ d/ U' g尔时:就是说〈净行品〉这个时候。在这个时候法会大众之中有一位智首菩萨,是一切菩萨中的一个大菩萨,也是菩萨里边很有德行的一位菩萨,他向文殊师利菩萨就说了,就是请问。那么他这个问是不是他不懂?不是的。这都是法身大士示现来互相问答,令众生知所遵行,知道怎么样去修行。. M( s2 o: ]) o+ P; P

  W$ |0 S" C  A0 W 3 a. T8 k1 u5 a1 C$ _

6 |" P) P6 Q  J* z. N3 \" v0 J) A- Z智首:智慧之首,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菩萨。菩萨:什么叫‘菩萨’?很多中国人说:‘去拜菩萨啊!’你问他:‘什么叫菩萨?’他把眼晴睁得大大的,没有话说,却说:‘菩萨就是菩萨嘛!还什么叫菩萨!’这就叫‘猪八戒吃了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菩萨也是梵语,具足叫菩提萨发,因为中国人愿意省文,愿意说话简略一点,所以把‘提’字和‘发’字都去了;又有的读‘菩提萨埵’,好像〈大悲咒〉那个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一个具足的称呼。那么具足叫菩提萨埵,或者菩提萨发,英文叫Bodhisattva,这是梵语,它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因为它不是中国的语言,所以就不知道。那么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就永远不知道,就算了?这不可以的,我们应该要明白它的意思、它的义理。所以我们听经就是对这一些个名词要认识清楚;不然,方才讲的:‘你去拜菩萨。’为什么要拜菩萨?你去拜拜鬼,不也一样吗?1 o, R; r& z5 m

- ~: J+ o; F- F( y9 i: t1 a" C4 P: I 0 O* x2 Z* A$ d; U% w4 a

" [: Q; n# l1 u: p; e& d5 W/ u! G菩萨,译为‘觉有情’。觉是觉悟,有情就是一切的众生。菩萨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我们有情没有觉悟,他已经觉悟了,已经自觉而且又能觉他。因为自觉,是有情中的觉悟者;又能觉他,他不但自己觉悟了,又能够帮助其他的众生觉悟。菩萨又叫‘大道心的众生’,又译成‘开士’或‘大士’。那么佛叫‘无上士’,菩萨又叫‘有上士’,这都是菩萨的名字、名称。
% L/ C! \4 `, A/ e8 w7 R$ n0 Q% ], @8 ]' n; M/ q& i) K2 a" T

0 E" K- m% K! J
9 P" k2 K" _0 j' W! P: i4 T这一位智首菩萨,他因为有智慧,所以就明白怎样来请问佛法,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言:文殊师利也是梵语,译为‘妙吉’,所以有时就叫妙吉祥菩萨。言,就是说了;智首菩萨对妙吉祥菩萨就说了。这位妙吉祥菩萨也是有大智慧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智与智通,智与智和,他这个智首菩萨和这个大智菩萨,彼此都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可以说是知音,也可以说是知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么他们设这些法来问答,也是要大家互相了解,他才问文殊师利菩萨。
  c% s: k1 v5 S8 i2 f) T  u) g: Q9 q4 [) G9 G4 \
0 f1 V  A; y' n& [5 t9 B& v, C
' e. s; N& a; M0 I! k
B2、陈所疑之问分二 C1、一段总问其果 C2、后十别明
4 f8 z7 }0 r4 \4 {* \: p& s$ J
1 J* J! z3 k5 ]( C0 _) A( b% ~* I; o今C1、
( `8 b2 A7 _( Q/ d/ G
& G8 p6 t* I$ ^+ b2 o. J0 \
5 `: e% ?. e: ^7 _2 R0 U7 [+ w% Q6 v2 w2 v# c- w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C# `" [, m5 F+ C
* N3 b* l: Z6 [- y# \; E/ J3 ~  D

+ a! J2 \8 I# f( L* h) s' D
0 _: A6 U0 `, I: |* ^' ?7 u4 Q+ ?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智首菩萨称了一声文殊师利菩萨,佛子:佛为法王,菩萨就是法王的弟子,这佛子,有的人讲是佛的儿子,其实这是佛的弟子。文殊师利是菩萨中的一个上首,是法王之子,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智首菩萨称他为佛子。4 |2 K2 l+ V$ ]0 A- A& {6 F
8 M* y: k1 w8 S0 H" Z; x$ M

$ M! J- F1 {6 ^9 W$ R6 `5 W* W# c3 l! \* P( h; M
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这个修行的菩萨,这一位菩萨没有一定是哪位,就是所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都包括在内。甚至于过去的菩萨、现在的菩萨、未来的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0: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包括在这一段经文里边,所以没有称名,而只说菩萨。智首菩萨问:‘这个发心的菩萨,怎样才能得到身语意业清净,没有过失?要怎样修行才能三业清净?’这个地方就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你勤修戒定慧,身语意业就没有过失了;息灭贪嗔痴,贪嗔痴不单没有了,而且过失也不生了,这就是菩萨能得到三业无过失的一种方法。
2 P+ t+ M3 T0 i" ~7 n
& G" i6 \- Q' F# B- q
8 J/ s& U/ H: M5 i- K9 E+ f! l( b  f3 [7 A! C2 b" Z
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这个‘云何’上边,还应该有‘菩萨’两字,不过翻译经典的人省文,没有加上‘菩萨’两字,就用上边这个‘菩萨’两个字贯串到下边这一句。我们研究经典的,应该知道这一段文还是说菩萨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不害:是不妨害,就是身语意业清净了,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破坏它。这要怎么样?就要有‘坚、诚、恒’。菩萨修行要有坚固心、诚心、恒心,不要再被染污法把身语意业破坏了。菩萨修行要时时刻刻都特别谨慎身语意三业,不造一切恶,愿修一切善。
. \3 V1 |) R  a6 T8 O* D  l& v# |% {: W  X, j$ @9 H
. O: O+ H" U1 ~7 y

4 R- ]- s3 ]5 H* t; E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再问,菩萨得怎样才能得不毁犯身语意清净呢?前边是不能破坏身语意。这个是不可毁犯。破坏,是或者由其它的境界来破坏;毁犯,就是自己有时不小心就犯戒了,身口意三业不清净。这得怎么样?就要常常持戒,就不能毁犯身语意业了。
0 Z; @2 l% A/ p( r' a
+ A$ I- M3 R( i/ O
/ I5 \4 e2 ~: J4 E4 t% J
8 j3 g1 {; G5 c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菩萨得怎么样才能得到不能破坏的身语意业,修得清净身语意业,犹如金刚那么坚固,任何的境界都不能破坏身语意业。
6 \' `$ h4 \# p" D' @8 g  t; N' L
& ?5 b% B$ j  L; T
/ |/ q4 r) q9 k) B3 o) U2 ~
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我们人发心,有的时候发了几天就退了。譬如发心修道,或者修习坐单这个法门;修习坐单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坐在那地方,怎么样也觉得没有躺著舒服。好像在我右边这个大个子,他也坐单,他说:‘坐单的人应该把床搬走了,若有张床,坐到那儿就想躺著;若没有床,想躺也没地方躺了,就要坐著。’所以他练习坐单就有这么个感觉,有这么个经验。那么想要躺著,这就是退转了;虽然有床,又不躺、又不卧,这是不退转。身语意本来是清净的,你若一不注意小心,就又犯了过错。最容易犯的就是打妄语,无论哪一个人都很容易不知不觉中就打了妄语。打了妄语,还要给自己做一个辩护律师,说:‘我不是打妄语呀!我这是说方便语。’自己给自己辩护一下。你看,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气,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这都是退转。
9 V5 G7 R# E% Q, E4 W4 `' h7 R& q( \' d/ T7 R  S
+ }' w" q& w! f9 ~/ o
# ~, _- ~8 W5 r& G
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不可动,就是不可摇动。身语意业修持得犹如金刚那么坚固,任何的境界来了,都不会摇动自己的身语意,所以就不会造恶业了。4 `! ^; U2 d: B  }( v

& _, W, T. R0 _0 C 4 J( c4 A  u1 g7 |

; Y% d) F( e' r$ o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了:一切修行的菩萨,怎样才能得到这种殊胜的身语意业?他不单不造恶业,而且还成就善的功德、殊胜的功德。% L) c# \/ Q# y1 s

5 s8 v: I5 o# J
' ^* `0 V# P- d0 h8 ~$ o; u6 z5 B* n+ Z3 _* e7 n8 a: G' R
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清净的身语意业?就是把染污心去了,自然就得到清净的身语意业。* j* W$ Y  J/ o! w$ p
( g) W% Y8 W6 `, B, B% ~% U: Y

( i! L1 R0 \8 ^. S2 ]1 T- r3 r3 @8 X
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染污的身语意业?没有染污就是清净,也就是前边所说的那个清净,你染污心没有了,也就是清净心了。
3 @9 r0 q9 A% h7 P, P* N
( Z  m' j" x( Z! E 7 _' y, E$ n5 j: z0 B$ o
7 X: ?/ v  [0 d- L. q9 |0 A
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那么菩萨发心,怎样才能得到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帮助身语意三业清净。人为什么造恶业?就因为般若智慧不现前。般若智慧不现前,愚痴心就做主了,所以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身语意业也都不清净了;你若有智慧,用智慧来领导身语意,自然就会清净,也自然就会聪明有智了。; B) p$ f8 [$ C( C- b( @
+ x3 s$ R. ~: ^8 U, }' N

* \  `( U. t9 F
* S5 C  R7 Z3 s+ K6 z3 t4 ]2 ^9 sC2、后十别明分五    D1、一段明异熟果    D2、四段明士用果# C+ D2 N! P3 T5 J! ~

+ e. c3 r: Q  Q& M0 W( S, h9 b0 qD3、二段明离系果    D4、一段明增上果    D5、二段明等流果- N; t* \, D! B# l% w+ U
1 |! `5 w9 g. d$ }
今D1、
/ {7 Q$ i- V5 p% U1 t. y8 M/ @+ ~' b8 \' k' h9 Q. I, d

' f6 O; F) P6 t) u" I
- a: S( G9 A5 ~2 |+ ]( I, |* X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7 C# \( q, h; b$ a1 q  ?7 A
* }" L0 n1 x" j8 n
( g; M, }# E% w5 W: M. {' b  ]

5 K& H' D( U0 S3 Z1 g& L第二段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得堪传法器’。
, Q! J1 D7 `" L& k. Q
; {+ N5 r; h! o5 }- n9 ?
+ z4 U6 j, z7 Y0 D: U; N( f
3 i. P2 q+ t: h' Y' s- D5 x( f4 z4 u8 d: J- L
云何得生处具足:这是说菩萨修行,怎样才能得到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圆满道果了?怎样才能这样?就是要去修行。生处具足,就是这一生成佛了。1 f" \% l/ |9 a& H, ]

$ ]7 W2 E7 Y* [9 `& J
, B, D* l; L6 r+ H' A, O, j- Y
- F* K' W# {0 _: I, k种族具足:这就是生在尊贵的家里。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罗门、做生意的、要饭的。要饭的这种贫贱的种族,印度的庙里都不准他们进去拜佛,说他们太邋遢,太贱了。在印度,种族的观念很重,甚至于贫贱的种族要走那贫贱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别得这样子!那么种族具足就是生尊贵家,不生到贫贱的家庭,要饭的家庭。
( o8 ?  W" t8 [- T& g. m
: x3 ~) h" I; t. k# v6 t7 ^
! Y4 m/ `& k6 {+ H8 t7 d
9 C/ I2 ]  \& {' q+ `我这次到亚洲来,首先是回到台湾,见著台湾我们的同胞,非常欢喜!以后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个时期,打了一个佛七,又到了泰国。泰国的天气非常地炎热,比台湾这儿热得厉害,真有点过不惯那么热的生活,所以我说快点走,就到印度去。到了印度,所看见的是什么呢?就是满街都是饿得面黄肌瘦的要饭的。这要饭的有多少?有苍蝇那么多。你坐著车从街上一过,前后左右就满了,都是要饭的,伸著一个碗,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我听来好像是说:‘南无佛,南无佛。’是不是这么说?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钱。这是印度唯一的特产,要饭的人最多。还有,印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洁,人到处随街吐痰、小便,到处都是牛粪、狗粪这些东西;所以在印度关于卫生的问题是谈不到的。( g: e6 U  r7 D# j2 \( ^
4 x7 Y$ s7 j. |7 r- x6 n

& I9 q" z/ M- {/ i  g
. P3 G$ }# z. U7 n3 w( q* U我们去朝佛的八大圣地,这八大圣地,每一个地方都没有清洁的维护,都很邋遢的。它那么邋遢,你进门口,他还叫你把鞋脱下!那个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粪、狗粪,但是他叫你把鞋脱下,沾得袜子上都是沙和泥上。到了佛殿叫人脱鞋,这还可以;他不是,就在那个院子里,就叫你把鞋脱下来。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它脱鞋,你说奇怪不奇怪?不单不叫脱鞋,他还让它们把这些肮脏的东西拉到那地方,他们也不管。
" T- T# \" K# M- q
% D2 k+ l( N- ]5 T* L   \3 e% O# j* G+ O: F

; Z  F( u" b' _2 Y还有政府里导游的人,就是要饭的,一边导游一边伸著手和你要钱,你看!买火车票,三等的火车上没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还挤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于都有人挤死在火车上。二等的车票也是那样,你只可买头等。买头等火车票,要先给一点黑钱,没有黑钱,无论谁,他也不卖,印度的情形就这样!佛的各处圣地,也没有一个完善的保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这回到印度,看见这种情形,很痛心的!也没有人在那儿修行,也没人在那儿保护。这样庄严的圣地,都很荒凉的样子。5 s1 K" Y3 g2 ^$ p6 Z

6 b# J' \7 B0 M7 y$ z
" t+ [' o  n2 m8 \2 U' o+ [& Y: A
那么种族具足就是不生贫贱的家,生尊贵的家。怎样才能种族具足?也就要修种种尊胜的法门、高尚的法门,才能得到种族具足。: z- I' q, Q  `" m. S$ x, S

; W7 r, x& S( V2 ^; y" X* @4 z
6 u, N4 y: O+ s7 i+ U
" [# g+ y: c. G1 S( w. o! X9 n家具足:家,就是每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家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b1 F) R; H+ P' @" q

( |5 m+ ^5 T) V# B+ F  z/ O7 E
( p2 o# g7 u- A1 b& `
2 L: m) h5 S' R$ E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过去生中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都是色具足,相貌圆满端正。那么下边这一句又说相具足:色是颜色,相就是三十二相也具足。: ?( S  c5 w+ l; V7 \5 Y1 f6 W- z

" t& Z5 s% c! h
$ X6 O3 E7 W6 ]0 N. G+ K* z3 h. E- E, @* u) m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见,不生出邪知邪见。
+ w2 K4 J% u  ~4 e# J( |  [1 [( L4 K! p, W  Z2 c2 y
+ q% C- N  L1 f- o/ k5 c( y0 R

1 z- w% l1 d# i9 q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帮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认识修行的法门;真认识修行的法门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没有智慧,就不会认识;不会认识,就不会修行,所以这慧具足也是要紧的。现在智首菩萨问怎样才能慧具足呢?
. c1 ~! i3 P/ D+ |% Q. g; P$ ]- P. v- L- {3 x4 h5 X

- Q, Z- P$ B, a( }. i+ H0 ?
- r- `/ K% ?' B5 ^3 m& P3 g行具足:怎样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门具足?
+ @; v  P  M6 W6 Y9 t3 {6 C# r6 R. E3 I; V3 Q

& c' I& r+ L7 L3 z8 n+ c- L1 C8 j  H- o: X  l: U1 Y. f9 M
无畏具足:怎样又能得到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恐惧这种具足?- q* e! \6 Z) r* `2 B

" ^/ L% k% T" B" p9 B3 [+ t3 \ & G$ x0 ?4 k+ \9 e& L4 C% W' |

& E+ k! |2 _7 C觉悟具足:怎样又能得到觉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R; ~: \* X7 L; ?6 |! d+ a, b" `
$ W: v1 _# k3 H
, G# A( i7 G0 b. ?. e$ V5 F) c7 \' e
; r, Z7 B1 d: [7 Q4 A5 f4 p. c2 x# n
D2、有四段明士用果分四    E1、慧为捡择    E2、力谓修习
! b) n' \# U  M2 b6 I) j
6 N; I* t8 _, J, rE3、善巧谓智    E4、道品助修
4 h7 r) v1 K0 X' N/ N
3 P+ @) R4 ~' a! l今E1、
. O% c. \; A& [5 Y# n: Z6 }# D$ _3 j! T; ?; S
& o% N3 i( b$ ?6 w! H . G" _5 o1 J% T
5 s, c; l! E- F: B  l' t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0 J1 p8 }' i9 u2 z: j- G
; e3 h' L' F% j' \
4 _( C4 h. o& A) e7 c- A
8 K8 Z9 B& {7 C* B
这是第三段,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成就众慧’。
' P3 s2 G% `+ E# n$ b! i. X8 _" K& ]8 e. v- f& w, H

- X' I8 n- D) b6 t2 ?" O/ a! T; k; T# t4 p' @3 r, C
云何得胜慧:智首菩萨又说,怎样才能得到殊胜的智慧?
. U; W. E+ \0 r# q/ T  b
/ N- [7 N7 i( }
- F" a; q$ Y& ^" O! `" e7 R, D0 K$ _( d' b3 ?" G5 p
第一慧:怎样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 k+ @1 `, b! T3 F+ h2 U/ M2 `
4 R5 R' _, p4 v6 \7 S6 ^2 y & ?$ A6 c8 h2 X( j- v( A' s

+ d* a% V. P/ \- [最上慧:怎样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P" e9 p& o. x( w: ^" w# \3 \9 {
5 p' X% C2 i7 a0 c6 Y1 Y

% T+ f9 B* p/ p0 o, Y; s! {2 S1 ]+ d! R9 X" w9 Y4 q3 q
最胜慧:怎样又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
1 q9 U) ~9 o) [- k0 r4 _
$ @! ~. N% H' O6 Q 3 \$ j0 u6 F8 h! P

4 s5 B& k+ ]+ H- P5 ~无量慧:怎样才能得到无量的智慧?0 H* L% }: O$ W- j! p) p

+ I9 d$ V$ a/ E* @+ N: c" Z
6 e" F$ P" c, R- e5 l5 g& t* Y, c% a: B" V9 x% D
无数慧:怎样才能得到没有数那么多的智慧?/ c! b2 D' F; u0 U+ S

/ X+ h1 z/ \* ~ $ f4 f8 u2 y% k, m

9 U/ H0 a4 f9 L# Q不思议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智慧?
7 g0 Y1 @' Y! T2 x5 D3 i6 P* y5 n/ r, N  M" A2 g: V( N

# ?: ?0 _/ B5 ^5 ^7 H- G0 c2 i
" i$ Y$ d# j/ s. r9 z; H. Z7 t无与等慧:怎样才能得到没有再可以和他比的这种智慧?; i+ f$ f, j7 j' `8 t: |/ M0 t
0 M6 h: H/ R1 }0 P5 G: j5 D

) G$ j/ x6 _, R; n: t0 x8 K2 S; g. F6 v8 b9 L  }
不可量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以称量的那种智慧?* d6 g4 R' `0 G* W7 X0 ^( {
, F7 O! b9 I6 a* U" `; [1 x7 o- P

% b6 X+ U2 `- r: A. g6 P" q0 h! s" v' c
不可说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说的那种智慧?
# C' l- v) d: z( K- i) p% o: B
5 x0 k$ @, J& i! }" z* L: U ! V" p* K! `- P# ^, }" F  D3 q- Y) L
# X. I1 E8 R0 W
E2、力谓修习
: ?5 T) q6 T( k9 v1 t- r3 O
" @; ^4 {7 s0 c
9 _, y6 m$ j, A! i- g
/ @6 f4 O+ m( J+ S$ H( o6 A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9 u2 ]3 o" ~( c6 t3 Y  ?
. M2 d* `7 h% R6 k
! o" j  U" R- o9 h

2 r' p) ~6 k" D1 J4 M; G" G/ t7 S第四段智首菩萨问如何‘具道因缘’。
( N6 C7 T  Q; n  a/ o/ a
* B' b; X! s$ d5 i. u ) \& j3 w6 i; P! P. `) K
& J- S: Z7 e* b, e4 y. h% n/ @
云何得因力:怎样得到正因的因力坚固?7 J( g! L" s$ g# c

: o. ^8 m- W" q& l! E0 S' O. h8 C 2 W* r; e& d  k+ S  T# X8 H* v. }
* r+ X  h3 ]( E' F
欲力:怎样才能得到欲力,自己愿意修的这种力量坚固?
% \' K. l! M* i1 N
. p% r6 D; j4 d' S# @. I5 H* M
* K4 R0 y1 W# G0 U3 }7 m% k- \9 X
方便力:怎样才能得到方便这种的力量也是坚固?2 U$ ^8 t4 M# u
2 J9 y# b0 s! w. o% r
6 y- M8 {- \3 K* X

0 M: a1 Q* ^5 i- e/ X缘力:怎样才能得到缘的力量坚固?
. A  u7 N, Z# a
+ G$ L6 f+ z+ l& s: o$ E4 ~
& M9 |6 c: _' o, S% g8 _4 x. m+ @+ I- J) B# ]/ _+ J2 b
所缘力:怎样才能得到所缘的这种力量坚固?
/ {9 f9 S3 ]5 c$ y. g7 {* }  ^+ ~' A* R# ?. F) V2 t* i' ?! ^

/ C8 r0 d8 H' F: u& _+ j
% ~, i# s' K, I! F3 X根力:怎样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坚固?
* Z: \/ C0 f8 V' F& b  V0 Y
7 O9 D% m9 x- U: e
( I9 a; d( V9 d9 n$ F0 o" A* |* R6 @
观察力:怎样才能得到观察的力量坚固?
! E+ S7 ~3 a/ T
, K2 R  u4 K+ _- Y7 v
6 w/ N* q9 v  b3 n/ q" }% f; {3 ]% v. p$ w( c
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止’。毗钵舍那也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观’字。怎么叫止呢?止个什么?怎么就可以止呢?这个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种静的意思;观,是观察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叫‘止观’。佛教的名词是很多很多的,讲这个止观,修习止观,怎么叫止?怎么叫观?止个什么?观个什么?都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在这个讲经法会,都不用那些个古有的名词。这个止,止什么?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淫欲心,止你的无明,要生出一种智慧。观察你是不是还有无明?观察你是不是还有妄想?观察你是不是还有淫欲的心?这样比较合用一点。, s8 c, x: ^! Y' N
- e8 I" \# A- B
! Q3 X2 ?/ V4 H7 U* {& j& J* K8 a

( @2 e, k! ]' k* z( O又可用两句古诗来把它说明了,这两句古诗是什么?
6 F* j/ \  f( u/ h3 p1 x  n1 y  z5 Z1 @( p

1 u1 B* n, z+ K$ B1 n- ~! i; I5 Q% S/ H9 P2 w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 I9 C0 M$ `  L; \+ K7 ]) [
0 Y) _3 @, K& f; ?' z3 k$ u; l# d( K 7 A2 U2 Y. \; }
2 r* \" g" j, @- n, v- X
‘万物静观’,也就是止观。你能止观了,就明白万事万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说的格物的功夫。怎么叫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欲,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除物欲,返本还原,明心见性,然后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来。智慧生出来了,才会修行,所以这止观是很要紧的。万物静观,那个止也就是个静,静止,在英文上叫guiet,就是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停止了。甚至于你修止观修得呼吸都停止了,脉搏也停止了,说那是不是死了?不是。5 Q7 ?$ V; H  S/ z2 d8 P' `

; k) |, D/ v$ A: F* S* @9 U , J; ?  M# q3 H
2 U7 t2 f1 H" {: X, U
所以在儒教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能得个什么?能得一个明白。明白就是观察力所产生出来的,也就是‘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是春夏秋冬;佳兴,就是最好、最高兴的事情。最高兴的事情不要自己独有,不要自己独占,和所有的人来一同欢喜,一同快乐,所谓‘与人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你单单自己一个人得到快乐,这还谈不到是真正的,你要能和所有的人都得到这种的快乐。
$ {/ k2 G6 t/ K0 r1 T' d# z2 ~7 a0 ^- r' t4 o  S% g

( S. p" I8 {  q  o1 c& F6 }
( d" |: l; t4 V那么止观,把一切的妄念习气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来观察。这个止,古人又说:
; H) Y" o2 A7 Y8 J4 @( H: s4 a) a. S

3 ^8 u6 g$ I7 @/ {2 C5 C
5 R5 _- B8 ^0 P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 Z/ {+ }& X( E; N, K3 s: N& ~" I$ [0 E1 ]

: l: J- P: v2 U% O2 x, {
/ A! c4 |7 a/ v" H; J( {$ h你若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侮辱就是外人对你不客气。你若不知足就有一种贪心,有一种贪心就会受到侮辱。因为你贪,其他人也要贪,那么彼此都有贪,就会生出一种斗争来。有斗争就是优胜劣败,力量大的就可以把力量小的压迫,小的就受到侮辱。你若常常知足,不去贪,就会没有侮辱。‘知止不殆’,你若能知道所止,无论做什么都能知止,也就是不妄贪,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的,能这样就不会有危险。你要是不知足、不知止,就会受到侮辱和危险。
9 p) h1 s# Z3 A# B/ d1 w
) \, ?7 H5 ?  M7 g
- ~" O1 s" Z, [$ C& q/ n+ V) E* J5 X
4 X+ C5 ?$ V8 {9 V3 h修止观的人,先要停止贪。你把贪停止了,再观察你的贪根还有没有?所以下边这一句就是思惟力:有这止的力量了,又有这观察的力量了,就要思惟。这思惟也就是禅定,禅是梵语,译为静虑,又叫思惟修。那么你思惟修,也就是思惟你能生出一种定的力量。- [0 G' R; a9 _$ @  l. N( T1 V& }
& P) U8 O! \; c7 ~& o4 V8 q) t" B) q
2 {2 J7 [# ^" e! ?" ~' C+ g
3 O' q7 U9 {& F+ n
止观讲起来很多的道理,不过我们现在可以这样讲。怎么讲?拿它当戒来讲。止,就诸恶不作;观,就要众善奉行。你能诸恶不作,就是止;你能众善奉行,也就是观。
7 ?1 t- k; p0 [
) R! P7 U/ ?! W3 i# i3 k# ]
! L* E9 Y+ P) C) }( O3 X$ B0 [( W4 Q3 v1 o2 P  L: V$ B
我们人修行,不要知道得太多;知道太多,不去修行,反而误事。你尽仗著口头禅,口头三昧,说得是很妙的,行得就很不妙,那是没有用的,就好像开谎花,不结果一样,花是开得很美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17:03 , Processed in 0.0907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