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6-18 18: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与教育]从“念佛救度”
续-《●[佛教与教育]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彭兰闵)》
' e5 h+ S: | @: n- F3 o
3 Q( ]* P' W, W* t4 z. J2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L: a* Z+ m" n1 p R- {1 \
[29]李函真:《中阴解脱之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度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C8 d- b0 _. w4 f, N5 D
[30]林绮云:《死亡教育与辅导:批判的观点》,《生死学研究》第1期,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5年1月,第137页。
3 G9 r9 L1 C5 J: Z/ \. o [31]肯内斯·克拉玛著、方蕙玲译:《宗教的死亡艺术——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第92-93页。- s a+ R* K8 h) V7 d* j6 d; r
[32]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 No.0366,CBETA电子佛典集成Feb.2008,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编辑发行。
0 w: d- y7 O9 [0 ~, r [33]释印光著述、张育英校注:《临终三大要》,《印光法师文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第1654页。% Y$ y6 {" V# _# }% U h( Y1 N7 c
[34]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 @* b+ @* x0 g- r/ U4 L [35]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0页。
$ I' B2 Z4 j N& I1 P: Q5 q [36]莲花生著、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8页。4 r! ?1 |; s- J: B! W
[37]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258页。
2 u7 ^& ?: z1 a% N [38]Daniel Leviton,美国死亡教育与谘商协会首任主席。% d& B% y: Z: \" R; O2 w
[39] 刘明松:《生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http://www.dpa.nttu.edu.tw/teacher/doc/20.doc,第18页。
# R+ g a u7 P, q8 [ [40]肯内斯·克拉玛著、方蕙玲译:《宗教的死亡艺术——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第89页。, }* X# O4 J5 l6 ^3 y
[41]罗颢著:《此生可度:佛教生死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第37页。3 U! w1 [2 ~) r
[42]善导著:《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元普度辑,《庐山莲宗宝鉴》,《净土宗大典》(九),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 ,2008年,第408页。) v$ E4 H7 D9 x5 H% Q, }
[43]释印光著述、张育英校注:《临终三大要》,《印光法师文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第1654页。
% l3 O1 x: i; W7 j% E8 f0 o# i [44]莲花生著、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7页。5 t- g; d' q& g# ]; b
[45]同上,第37-38页。
0 V" R4 `* x9 b) @3 A. @ [46]同上,第8页。
/ L/ F$ @" S6 I [47]罗颢著,《此生可度:佛教生死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第88页。
. F. ]% F2 m; _1 d6 B; j [48]莲花生著、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60页。
" W9 [ v! T' s5 V6 p [49]李函真、郑善明、许育文:《以“中阴解脱”终极关怀开展矫治社会工作生命观》,《少年犯罪矫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2006年。
; M/ F3 R. n3 B" w$ r" E [50]莲花生著、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78页。
# u- D: l0 _# ` [51]林绮云:《死亡教育与辅导:批判的观点》,《生死学研究》第1期,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5年1月,第142页。. R; a4 o! B2 c, g3 `) x
[52]弘一著:《人生之最后》,《弘一大师文集选要》,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2月,第2页。
! r/ w4 ]) v. i0 | [53]莲花生著、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44页。; [3 `; t8 n% \* m7 m: E
[54]范古农:《念佛救度中阴法序》,缪涤源:《念佛救度中阴法》(又名《了脱生死全集》),浙江省天台国清寺法物流通处翻印,第29页。
* F" ~: P& S: K [55]郑石岩,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心理与教育专家,为台湾融合心理学、教育学与禅学于日常生活应用的倡言人,多年来从事心理咨商及教育工作。
2 g9 R- u& F Z [56]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 No.0360,CBETA电子佛典集成Feb.2008,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编辑发行。
7 Q% f) m* n" w% c! X [57]觉醒著:《清净国土:佛教净土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第93页。
% n) @: x5 r- @0 W& r( `; ^' H [58]释印光著述、张育英校注:《临终三大要》,《印光法师文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第1655页。: l, ]) R1 t' L g
[59]莲花生著、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71页。; a) w& y5 ~) U9 \% t2 w% |
[60]林绮云:《死亡教育与辅导:批判的观点》,《生死学研究》第1期,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5年1月,第150页。( r l) h, u0 m* }7 |' f
[61]何兆雄著:《实用生死学》,海洋出版社,2006年6月,第375页。9 l' D4 |! H. w/ B3 E
[62]傅伟勋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页。+ r0 \; _ P' b, H o9 @
[63]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21页。
4 T0 V# g( m: s
. k) T% u% P& M2 G0 O" D" Z5 `; L* _
# v0 g2 ^ E* B/ k" ~' t1 c; k* T; d3 q5 T
5 O& R* r. y& _# s4 l- Z
5 w8 ~ l7 s- v7 f
# P7 j, h& G3 {: W L"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