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5 09: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惟贤法师]严持戒律 勤修普贤愿行》
$ c/ D+ ]7 c0 {5 d1 E5 P5 s: N. R1 a6 s" h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8 g& L4 \6 Z( ?! q! ^' ?3 c
正信是什么?正确的信仰。我们信仰什么?根据定义,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什么是实德能呢?德,应该是三宝的功德;实,就是因果的真实,即四谛因果的真实;能,就是修持的功用。我们学佛首先要皈依三宝,对三宝的功德坚信不疑;对因果的真义、对四谛(佛最初说法就是说的苦、集、灭、道四谛,说的是世出世间的因果,这个因果贯通于三世,贯通于世出世间)这个真理,我们应该坚信不疑;对于修持的功德,修一分善,集一分功德,坚信不疑,所谓修证不二,你顶个礼、作个揖、插柱香、供杯水,功德不落虚空。
8 ~+ n6 Z# ^$ S/ M所以信,就是这么三种:对三宝的功德、对因果的真理、对修持的功德,应该坚信不疑。假设这三种你都不信,不信三宝、不信因果、不信修持的功德,那你出什么家?学什么佛呀?7 v1 g8 C1 V$ e5 _ t" Z
2.正见
% @$ J$ f3 G) z# s; d0 k这个见是以理、慧为主,有慧就指导行持,所以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什么是第一度呀?《金刚经》说得清楚嘛!就是般若。就要有正见,没正见不能得般若。佛法重智慧,佛在经中赞扬般若,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们必须要靠伟大的智慧到达彼岸。正见就产生般若,没正见不行,唯有正见才能指导行持。佛在成道以后说法,说四谛八正道,在讲道谛的时候就讲八正道,在八正道中首先就是正见,见解要正确。佛法之“见”最根本的是什么?缘起性空。不管小乘大乘法门,一个是缘起,一个是性空。缘起讲万有,性空讲真空,如两大车轮。缘起性空之见就是中道之见,也是中观之见,而不是世间那种偏见,世俗的偏见不是断见就是邪见。
% g" ]# n! D) z( d6 B断见是什么呢?只信现在,不信将来;只看物质,不看精神,所谓人死如灯灭,死了就没有了,生命相续都否定了,这个叫断见。邪见是什么呢?走邪道,如印度的顺世外道,他否定因果,当然进一步就毁谤三宝、毁谤佛法,这都是邪见。佛教就是缘起性空之见、中观之见,中观就是不落二边、非断非常。这就是正见。对于人生宇宙必须要以这个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 u! d2 `0 Z- y1 U有正见以后才能巩固正信,进一步就以持戒为先导,就会认真持戒。
' U" [5 c; N. s, H! P下面我把《佛遗教三经》之《八大人觉经》给大家简单提一下,我觉得《佛遗教三经》都很重要,我在初读佛学院的时候,首先就读《佛遗教三经》。我在佛学院讲课也是首先讲的《佛遗教三经》。6 H9 h {7 q' l5 v9 M' E& }
《八大人觉经》,什么叫大人?大人就是学菩萨成佛,大心之士。在佛的十个名号之中,有调御丈夫,调御丈夫就是大人,他能调伏烦恼破除障碍。过去的人赞扬出家、学佛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出家是大丈夫干的事情,一般王侯将相都赶不上,都做不了。为什么呢?出了家就是佛子,佛子就必须成佛。成佛就要修菩萨行,修大慈、大智、大愿、大行,所以叫大人。我们出家学佛,就要学大人、学菩萨。
4 w/ c( s) Z2 z o觉,就是觉悟。我们应该觉悟哪些?观点应该清楚、应该正确。《八大人觉经》就阐明了佛教的人生宇宙观,对人生怎么看?对宇宙怎么看?从而能够认清前途,走一条解脱的道路。这条道路,在大乘经典处处都指出了的。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分为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其中心是:出离心、菩提心、真空见。若是人生观、宇宙观不正确就不会看透世间、厌离世间,那就不会有出离心,你就永远解脱不了,那就是长轮生死,所以出离心很重要。具出离心,才可以发菩提心,自觉以后才能觉他,才能修大悲大智,从中发真空见,这个要般若智慧。《八大人觉经》的这些观点就是给我们指出要正确对待人生,对待宇宙,对待一切法。要有出离心,进一步发菩提心,真正做一个佛弟子,走向大人的道路,走向调御丈夫的道路!# O5 f# G. v& T; v+ N, g; s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 g N( u5 H' z U, z `# ~! ~这几句话贯通了佛法的基础思想。佛教的基础思想,不管小乘大乘是共通的,就是“三法印”。衡量佛法是不是世间法,是不是外道,衡量佛经是不是真的,那就离不开这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的地方提到四嗢陀喃就加一个有漏皆苦。这就是佛法教义的中心。印证是不是世间法,是不是外道,就以这个为中心。
7 j- A* L. B% [" e S* T我们学佛首先要有无常观点,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这是连带关系。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中谈到“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当别离,有命咸归死”。
, K( z- ]) e2 I: s& z2 O“积聚皆消散”,哪怕你钱再多,是百万富翁、亿万富翁,都是靠不住的,终归消散一场空,而且那个东西害人不浅,所以佛将金钱当毒蛇,是很危险的。( t7 I* s' r# T' o- \, x0 g P
“崇高必堕落”,你官位再高,政治地位再高,必然有一天要落下来,而且越高落得越惨,历史上都可以证明。
4 v4 w8 u% }' U2 g4 b- X+ g, r“合会当别离”,凡是因缘法,有合就有散,有生就有灭,你一家人再好再好也有别离的时候。吃点筵席,朋友在一起吃得酒酣耳热很高兴,但是一会就散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生离死别,人生是难免的。+ m; z" W- @" \5 w6 X7 L9 Q5 D
“有命咸归死”,有生必有死,死无定期。你说老年人该死,可不少小娃儿、青壮年还是死了,害各种怪病死,就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贱,这个是很平等的。
6 {. ~, `0 {1 r6 n* H要有无常观,才晓得人生是苦,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幻化的,这是佛家对世事的观察。一个正确的观察,的确就这么一回事。有为法嘛,是有变化的。- U0 E9 R& Y { n8 l w
“五蕴无我”,我们这个五蕴身,是没有一个实有我体的,你不要执着五蕴身。你为了五蕴身,想尽办法将之保养好,求享受,这就是造业!你看社会上的五毒:贪污、盗窃、抢劫、杀人、黄色、淫乱、吸毒、贩毒,说来说去为了什么?为了五蕴身。结果灾祸临头!那就是执着一个五蕴身有我,有我在享受。
$ ^ A Y* o H$ s3 K1 A, ?/ @ E“心是恶源,行为罪薮”,我们凡夫的妄心,是罪恶之源,我们这个身也是众苦之本。
5 A3 J/ F4 ]# O' C; j. E& j因此,你能够有这个观察那就可以生厌离心,有厌离心就真正地可以舍离一切、安心行道。你看我们的大祖师,那些修行者,抛妻离子,抛弃富贵功名,粗衣蔬食,过清苦生活,是什么原因呢?他就是看淡了这些!看得清清楚楚的,看得远,这样他就安心行道。这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我们应该具备。/ B' a2 n) V0 V1 q8 F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 I9 S. R+ J# {,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