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4 1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x6 E, N6 d5 J. t% q7 D- U+ O
; J4 B( G- f- \& C% f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E8 X# w: s6 W- A/ G
第四、‘天魔’: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他能破坏我们的善法。三界内众生如果信了邪魔外道,就是魔王的眷属,魔王就生生世世牵著我们的鼻子走。发心修学佛法的人,当我们修持有了相当的成就,即将了生死的时候,天魔必定就来扰乱,使我们不能精进修行道业,这就是天魔。
( n8 d4 K: s& L) X# f S; {& [7 f: j7 q9 Q/ S8 N" e
4 n X c( q, y" F2 R- P- t8 v- k( P+ a
2 R3 |# U0 r3 @& }3 B
‘出阴界狱’的‘阴’,就是五阴,前面已经说过。‘界’就是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六尘,六识也是色、声、香、味、触、法。合起来就是十八界。‘界’是界别、界限。因为诸法,法性各有差别,各个不同。比如眼睛只能看不能听;耳朵只能听不能看,......,六根各有所司,各不相涉。色尘只是色,绝不干涉声尘;声尘就是声,也绝不干涉色尘。人们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没有一时一刻不在五阴十八界里面生活的。它们动作的善恶,可以使人升沉,它们动作的结果,可以带给人们苦和乐,人们生死轮回,辗转六道,都是五阴十八界在背后操纵。所以这个阴界好像牢狱,菩萨努力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然后出离这个阴界牢狱之苦。
: k+ q$ x" r6 S; }- V2 |& i$ C# ?( ] c [% L( X
. j- a( x/ T! W- @2 ~; {0 {/ a
* M0 C; q/ l* X5 i4 c9 O
修行人经常有这四种魔的扰乱,一定要把它摧毁降伏,才能解脱自在。所以要以最大的努力,勇猛精进力才能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断诸尘累,出阴界的牢狱,才能了生脱死,解脱自在。
+ q# r- f6 Y& v
- t' U2 I( p3 p7 ]# n/ N& ?6 ` + u; W T2 {: e
) Z# Z/ R* ?' l9 a! }" @如果懈怠而不努力用功,是会堕落的。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必须不断的精进,惟有以精进才能对治懈怠,才能破除种种烦恼恶法,摧伏一切魔障,出三界,了脱生死。8 j5 h9 B0 z& z# Y
4 `* Y. [ Z$ |. a) ~; F
: N1 k/ ~( g. e8 w% U$ a1 |, U' Y' {- h1 c! ~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9 O, m/ W! V+ e+ Z* c5 m9 z8 s4 i7 m1 G: Q8 Q
, _$ t% N& D- F, s+ x0 ]5 B& o- Y( `- [
7 k |: ]3 a) A9 G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本经所说的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事理当中,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所觉悟的道理,可以说是偏重于自利方面;从第五条到第八条的四种觉悟,可以说偏重于利他方面。无论大、小乘佛法所说的自利或者利他,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内;而大乘的利他,也必须先自利而后利他。所以说,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 {/ U; s, t0 a d! Z0 t' H J- O
D/ B& D( Q4 F, T- s" A" Z4 H
! Y* ]7 c8 G# J/ d- V# u4 e
/ @- I5 R v, X3 F# e% ^现在解释‘多闻智慧觉’: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是讲有关于众生生死的根本和来源。众生与佛是没有分别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有生生死死的业报现象。佛经讲:‘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因为有这种愚痴的业因,所以才受生死流转的痛苦。
4 a/ d9 R' i7 T8 j0 T X0 |
; ?) i* A& r( v$ y4 N 5 q) }" |7 s& Q! m |) M- S
& R' o1 R$ j. P8 ^4 d‘愚痴生死’:所谓‘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因而妄想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的。于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是众缘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迷惑不觉悟,所以说无明。如果把‘愚痴’两个字分开来解释,愚——就是闇昧无知;痴——就是不辨是非道理。由于事理认识不清,愚痴闇昧造作恶业的因,而感受生死的果报;所以轮回六道,生生死死,旷劫轮回永不休止,永远得不到解脱。所以说‘愚痴生死’。
# M, B0 {8 f/ s7 j0 ? c
) {4 [2 h+ d- {6 F
- l" l8 S, @- S' k' Y
- G {: W& K' M6 ~5 G2 \+ A2 C# L) k' M‘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广学多闻’是对学问要多学多求,包括世间法在内,凡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要博学多闻。9 h7 C B+ s" b5 t5 Y5 Q; h
3 a# ^8 Y* N, r) A% ~
2 L4 E6 Y* q% p G$ {1 m) W" \- m+ z" _3 F
这里所说的‘博学多闻’,完全指修学佛法说的。菩萨知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转,是由于愚痴无明而来,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惟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无明黑暗。要破无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要有智慧。‘智’是有选择判断的能力;‘慧’是有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叫做智慧。智慧能度愚痴,智慧好比光明,愚痴好比黑暗,黑暗与光明绝对不能共存的。所以菩萨就常常思念,要怎样广学多闻,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佛告诉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要广学多闻。
) n2 M% ]( N, O7 }; ]7 B2 t2 X
1 Y3 O2 z7 T+ w# w. A: }5 P5 h , p/ U# L/ x5 E6 q) D* |1 N, u6 ~
% T; }, ^$ {! ?; s( E3 C3 [9 [: g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佛学’,都是提示我们多亲近十方诸佛,及诸大善知识,广学多闻清净庄严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学佛法的人,绝不能孤陋寡闻,如果孤陋寡闻的话,就不能破除愚痴,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
7 G" g1 [4 r1 K G$ L- e- b9 ?, k H! [% k/ P! k' M
) \% J O" T; F, O. x
5 J ]% G% l; p. k M, i8 j‘成就辩才’有四种:+ G, q+ R$ j$ G" S& C
, o$ ]: B" @: a; E$ \/ `, o- f6 B
! |; a" Q7 G% L+ M
/ G3 ~! {9 M4 w4 U+ C5 F第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是法无碍辩才。6 {1 C$ A. r! H$ V9 g3 t8 B% d9 V
: g0 K( v2 [% p4 r- |" a
7 U+ R' t- K" ^) o2 Q% ?5 L% s3 d2 [! @( u. t' R- p! M( ~
第二、‘义无碍辩才’:对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通达,叫义无碍辩才。6 f& `1 |" L" ?% Z; y8 Q" v+ E& o5 G' m
+ F: n7 Z% I0 y6 |
+ D0 t: p4 ~8 h+ U" t6 P9 R0 g2 ]+ L0 H
第三、‘辞无碍辩才’:言辞辩说无碍,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辞无碍辩才。
: q. C0 I6 ]) D
8 K6 L; ^- z* b+ W/ G# q
7 V6 ^# I" P2 P8 \1 t: |7 d2 `
' y/ K8 }) Z( F1 l3 f第四、‘乐说无碍辩才’:对于佛教的道理,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很乐意为众生说法,是乐说无碍辩才。
`4 }- z+ _" Z; p9 S4 V/ v6 u1 }4 G. _6 C1 Z
0 G0 U! C/ e) c1 D w% F* Q- z8 F* m3 @4 M# T& r/ l' D
这里是说,从广学多闻中,增长自己的智慧,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而且可以成就无碍辩才,宣说如来的正法,教化一切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和辩才,说法度众生,不能引人入胜;度众必须还要善巧方便,言词通畅,应机说法。因此,我们要成就无碍辩才,度化众生,就要多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说法一定能自在无碍。
0 ]9 c" s$ H# B; j1 u/ p
U( v8 c$ _) A5 @ 3 W5 c/ z8 K7 V6 c9 }% K
+ L% a7 o- f7 u+ R‘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 R# L. t: G. y
d% L: z; G& S
: f ?4 f5 \ [ u% k9 r! g; p
7 E9 X6 @9 W- T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后,就应当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槃的大乐。
" X9 b0 b* i" R1 Y4 X" E v% W" v
! |4 M1 s1 t8 b1 ~+ F% V, |. ^9 H
% j4 W" i# O% n c g: C! _5 ]) U- Y5 ], b. A' i0 C
总结以上说明,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但是众生根性不同,当要教化的时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这些条件,然后才能应机施教,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 A/ n' Y6 \4 g* _, A2 K
4 e$ e9 ?) Q% _ n; c5 W. ^
5 M/ E" A. M: O P6 u
; O+ b' U6 |: l2 H' t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3 M& k, d2 K; N) t$ A9 g9 m; j
# X2 \. ]" d# K9 Q- E, P7 S3 A2 k : z. t& t- ]! m; z' y! t
, X% P( `; ~) _
这一个法门叫‘布施平等觉’,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 a7 z( z8 p$ d* p# U/ l* s
* s* h3 P+ p8 I2 r0 x# D / z0 F2 K+ d: _9 H/ k
/ [) J/ W( a' f) C6 n&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