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3 14: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土社区]道坚随笔之:》
( N( |& `) a* }1 C# Z9 @+ c9 u1 d$ X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3 Q! C1 Z6 \0 P; `: ? 古代的佛寺,兼有寄宿功能,陆游出行,多居佛寺,并与僧侣交流,写下了大量咏赞之作,如《中夜投宿修觉寺》、《追凉至安隐寺前》、《夜行宿湖头寺》、《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等,与寺院相关诗作达六十余首。他在《出游至僧舍及逆旅戏赠绝句》中道:
8 F }7 o' c7 K/ U) Z% O2 m: _8 K: V9 x1 a/ p0 [" {
山僧邂逅即情亲,野叟留连语更真。
, t+ Z! n% j3 q6 Y5 @4 ~) ?* A 淡淡论交端有味,一弹指顷百年身。6 E! T! I% C# K5 F0 b' q
饭炊适熟如延客,犬喜来迎似到家。
0 I7 u/ ]8 _! q6 C k9 c 雨滴茅檐草烟湿,不妨笑语暂諠哗。
) R+ _, y8 E5 f( s4 O) k, F T: Q7 `3 Y: u6 b/ f$ Q1 I( \
因为佛教信仰的缘故,每到僧房,如还自家,他看见僧人就像情人一般,与山间野寺的淡淡之交中,僧人们朴实的生活与言谈,令他留连忘返。与僧人对饮禅茶,吃僧人所作百家饭,为世间功名所累的陆游,甚至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 y# |+ \& s9 v" f3 D$ Z- o7 e2 g
0 l2 m( }7 d, a" r4 j7 u5 R* @4 ?, f 云碓舂粳白,斋厨爨桂香。
/ _% W* x! q2 ^3 y3 H 百穷惭燕颔,一饱慰龟肠。2 D" O: P+ k) f! v
举世知心少,平生为口忙。
( k3 m# k# h7 h& R9 I6 P 何当弃簪笏,终老掩山房。
4 {* G" u4 t# m$ P7 {
8 d$ S9 |3 G! t* z9 i 世事难料,屡受打击的陆游,在佛门的洗礼下,豁然开朗,心境平淡。《法云僧房》中,他感叹“数点青灯经野市,一炉软火宿僧房。自嫌尚有人间念,却为春寒怯夜长”;在《访僧支提寺》中,信笔留下“高名每惯习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的诗句,并自比名冠天下文士的习凿齿,将遇到的世外高僧,比作晋代大德支道林;《独游城西诸僧舍》中,他潇洒地说“我是天公度外人,看山看水自由身”;《敷净人求僧赞》中,他赞叹这位洗碗弄盘的修行僧“有时与,有时奪,受用现前活泼泼”;《观华严阁僧斋》,他叹息“早知壮志成痴绝,悔不藏名万衲中”;《华亭院僧房》中,他对“殿背无人绿钱满,小盆零落珊瑚花”的美境醉心不已;行将老年,有僧送藤杖,作《简僧求奏望山拄杖》,“老病龙锺不自持,饱知藤杖可扶衰”;来到四川云雾山,作《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想起“少逢重九事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心中感叹不已;借居僧房,得诸快乐,作《僧房假榻》,有“旁观莫苦嘲痴钝,此妙吾宗秘不传”之妙。如是等类,不可胜数,而寓居僧舍,与禅僧游,已经成为陆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3 L# \, Z$ y" ~1 q$ ^" Q' r, w- F n% V% X$ j
三、放翁诗文与佛教杂淡
" [ Q3 K0 g# p9 K& _1 v6 d; \/ B% {/ v8 y: c' S
陆游的诗中,每每提到佛教的点点滴滴,说明他对佛教感情真挈,并且非常了解佛教的仪规生活等。他在《故山》中有“打包僧趁寺楼钟”之句,将出家修行人起早远行的情形,描写得真真切切。寺院一般三点过起床,先打板,次撞钟,再擂鼓,闻鼓声开始进殿堂,准备早课。远行参学的僧人,伴着悠扬寺院钟声,开始“打包”,准备行李。“打包”本是禅僧出行准备行李的俗语,现在已经变成了通过词汇。在《远游》一诗中,陆游道出了与僧人交流的心里话:
( ]+ U" j; |6 }9 o7 h
; f. ]4 C. E1 u+ {$ s' H* T3 C: z 交游虽广知心少,香火徒勤愿力微。! s$ B( d+ t/ Q
堪笑只今成底事,青灯无恙且相依。
2 a% w% D, o) a1 l) z" j: a- p/ p7 _$ {: t, k
人间交游,多为权贵之交,交游虽广,而少知音。他本以为通过广泛结交朋友,达到相知的愿望,但这些香火都白上了。只有僧人不计贫穷贵贱,以平等待客,让他孤独的心,有所依持。0 c# ]) h/ h; P+ T, c, E0 r
9 Y* B, j+ i' g0 u1 Z
出入僧舍,寄居佛寺,随着对佛门的深入了解,陆游发现朝庭给僧人颁发戒牒,也要受到世俗的管辖,心中不满,写下了“求僧疏搭袈裟展,钵盂却要护身符”之句,觉得僧人一衣一钵,已经放弃了一般人所追求的生活,专注于出世修行,就不该给予拘束。0 M4 J$ D w2 z; e* B0 }
# R P2 {5 _! L m2 e/ `0 ^+ P
陆游爱到佛寺,并参加一些佛事活动,如超荐祖宗的七月半,又称盂兰盆会。他在《老学庵笔记》卷七中载:“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他详细地记载了盂兰盆会的盛况,并将一些地方性的民风民俗,描写得相当仔细。& a. t+ r6 V; ? `
5 j; M' F( k, G9 {5 k m @ 每逢腊月八,寺院都施舍腊八粥,陆游每每到寺品尝。他在《节物》中说:“节物犹关老病身,乡傩佛粥一年新。”身体虚弱,就到寺院或乡社里看傩戏,喝腊八粥。《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云:“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吃着佛寺赠送的腊八粥,他感叹乡村里鲜活的生命迹象,正在升腾。《冬日排闷》中道:“佛粥春盘俱不远,离离斗柄欲东回。”腊八粥后,春天即将来临,喝着热腾腾的佛粥,陆游想到了未来的希望。
. e# m5 |6 g! x# g9 ~, l, j1 X: E2 v, m
中国佛教对世界慈善公益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宋代佛教虽然不振,但仍然参与社会公益福利事业。《老学庵笔记》卷六载:“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梁甄彬尝以束苎就长沙寺库质钱,后赎苎还,于苎束中得金五两,送还之。”文中所说长生库,相当于现代的银行业,不以赢利为目的,属于佛教开办的慈善业。当人们经商或种地急需钱用时,可以到佛教的长生库中借钱,度过难关后,可以酌情给予利钱,以利益更多的人。也可以拿着家中的东西,到长生库来当钱,等度过危难后,赎回物品。这当是典当行的雏形,经佛教发明,已经成为一个个特殊的行业,如银行业、慈善基金、典当业、保险业等,对社会的贡献很大。8 I# ?9 e" M9 i0 k! D
* p+ m0 j; m/ m# U1 G1 w) r' J7 i 陆游的诗中,处处可见佛教的影子。如《湖上》的“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讲的是缘分,结缘;《抄书诗》有“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此习气是法相唯识学的专用名词,形容长久形成难以更改的习惯;《夜大雪歌》的“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以天女散花形容夜雪之气势;《山园草木四绝句》之“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有除尽妄想之说;《书叹》有“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缚裹”句,意思是人造业,因果报应不虚,如作茧自缚;《怀江公民表》引《维摩诘经弟子品》“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作“九州看如掌中果,天不遣为吁可惜”;《幽居》有“衰极睡魔殊有力,愁多酒圣弥无功”句,说佛家所述财色名食睡五欲难伏。
. E: g. r0 C" G
# O7 W$ _; M" f* y- ] 陆游援佛入诗,以诗言佛,佛教信仰,已经成为他的崇高生活,在他晚年《朝饥示子聿》中说道:
+ [* v0 Z' N' q" G6 h
) }; f6 Q% W' a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f% S5 r7 B+ k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7 p* e+ M& C' n9 u& h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1 f3 z D2 i/ `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 n1 @' y" j8 f: s6 m; }3 V! g7 R/ e8 k) h- Z9 f3 P4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