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3|回复: 2

[净土社区]道坚随笔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3 14: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 ]7 S1 E/ `6 R
* w8 ~& ^: w- W: J) {# W
●[净土社区]道坚随笔之:
6 q- L3 q2 E7 Z& T-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19877.html8 R3 y: e- `6 v
道坚随笔之:
3 r0 E1 ?7 z3 @% s/ I; q: P' B5 t3 W2 B7 ^
陆游诗趣话佛教 作者:道坚法师
  Q5 p! k8 D* \: N/ S; m # B2 f2 {+ q2 c# ~" a) T
& ^" m9 |: I: U- k! W2 t  x! ?; k
  南宋著名文士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亦文亦武,孝宗赐进士出身。曾出任绍兴邑薄、镇江隆兴通判及夔州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乾道八年从军,后官至宝章阁待制。他出生在民族和国家惨遭涂炭的北宋灭亡之际,为逃避战乱而远离家乡。他主张抗战,充实军备以收复失地,受到朝庭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以诗酒自娱。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今存九千多首,内涵极其丰富。如抒发爱国热情,反映民众疾苦,描写日常生活,歌颂田园风光等,其风格或雄浑豪放如苏轼,或纤丽宛转似秦观。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著述存世。
# e9 m% R  [: X4 l8 C, m& r2 z7 G% \3 y# Z: a
  陆游博通三教,阅世深广,从苦难的人生中,体验到了生命的可贵与世事的无常,因而笃信佛法,为佛门居士。他在晚年所作的《白发》中写道:+ }( ^) ]2 N' }* S* d- M

" C- ]0 F3 I5 P, @% Q% \4 w3 D  白发千茎绿鬓稀,卧看鵷鹭刺天飞。
0 I. |6 H% h( a: j  平生窃鄙贡公喜,故里但思陶令归。
# v* Z8 [: @" B7 v& j9 `& d  d+ }  清坐了无书可读,残年赖有佛堪依。
  }  w1 O$ t: E4 e4 v* c2 J  君看世事皆虚幻,屏酒长斋岂必非!% Q) h& P' W8 a$ u
" q$ z5 q' ?% n8 R9 X( b7 V+ m
  青年满腔热忱投入收复故土,过得文士军旅生涯,晚年回归故里,终老田园。不再羡慕名闻利养,退隐乡里,禅坐静思。因为有佛可依,看得世事如梦幻泡影,淡泊宁静。他一生好酒,在晚年也受持佛教徒的五戒法,“屏酒”食素,过得相当安闲自在。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这是一位追求心灵平和的禅者。
/ P5 Q9 ^3 Q7 ~3 \6 I
9 m1 r! K* q$ E9 G' \1 U  晚年学佛,安享人生乐趣,是陆游看破人生,放下情执的淡泊。在年满八十四岁时,作《八十四吟》一首:1 N  c) ^3 T) ], z
( R9 c6 A* a" p% ]
  新岁八十四,自宜形影孤。
* L# k  ]/ N2 F  睡凭书摈相,愁赖酒枝梧。
# ^0 C6 a3 W+ e) C! L9 D  儿问离骚字,僧传本草图。
; ~* ~9 p7 l( c6 _( {5 y8 S  孰言生计薄,种芋已成区。1 ~+ g" M; n! e  v9 j; M

" K1 p2 Y/ D& K% C2 ~! t. ?  其中“儿问离骚字,僧传本草图”,很有趣味。他共育有七子,《陆游年谱》中有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当是陆游的一大责任,然其所授,已不限于四书五经之属,《高僧传》、《本草图》等,都是其教学范围。
5 e4 z) E2 j/ Z) k1 c' X/ q6 D2 V1 B4 g: ~( n0 t0 Z. R, k0 A
  陆游的哥哥陆沅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很有修行。陆沅,号省庵,居四明鄞之横溪,曾官至刑部都官。佛教志书上说他“凡天台教门,少林宗旨,无不博究”,每天早晨礼诵《法华经》达三十年,到了八十岁时,每日能诵《法华》三部。曾专心阅读《大藏经》,有“清晨三度到灵山”的诗句。据说陆沅临终预知时至,淋浴冠服而化,时异香满室。陆游为撰写墓志铭。这说明陆游的佛教信仰受家庭影响很大。! O1 ?6 F) }! D$ d- J6 O  }

+ t; H) `# }2 c' T& C& X  一、早年参学悟道& R8 ~% D2 e+ B
/ L: j0 K: s$ Y% W
  其早年参访诸方善知识,多不可考,据《佛法经汤编》载,令其大开眼界,彻悟无生的是松源崇岳禅师(1132~1202)。崇岳属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处州(位于浙江)龙泉人,俗姓吴,号松源。二十三岁出家,先后参谒灵石妙、大慧宗杲、应庵昙华等禅林大德,嗣密庵咸杰之法。历住报恩光孝寺、实际禅院、荐福禅院、智度禅院、云岩禅院。庆元三年(1197)住持灵隐寺,并开创显亲报慈寺。嘉泰二年示寂,世寿71岁。门人善开、光睦等为编《松源和尚语录》二卷,陆游为撰塔铭。* B5 d* k0 s  h! u1 [; \

- ^0 M2 `1 r: I7 R4 L0 s& z  一次,陆游问松源岳云:“心传之学可得闻乎?”师云:“既是心传,岂从闻得!”陆游言下大悟,口出一偈:
& ?/ u$ D: b8 }0 |! D- v/ J9 h5 q
+ Y( g" Y3 Q4 Z* W  几度驱车入帝城,逢僧一例眼双青。  R  c2 e2 a" X* e. s: G
  今朝始觉禅家别,说有谈空要眼听。[①]
6 k, r, x8 S  \: y& ?! L
7 Q% y3 b. L% P# A0 n6 M/ I' Z, H- [# `  在《松源崇岳禅师语录》[②]末,附有陆游所撰塔铭,有“读师之语,峻峭崷崪,下临云雨,如五千仞之华山。蹴天驾空,骇心眩目,如钱唐海门之涛。虎狗股栗,屋瓦震墮,如汉军毗阳之战。可谓临济正宗应庵密庵之真子孙也”,[③]文中高度赞扬了崇岳禅师的一生,也承认了这种禅宗特色的师师相授的传承关系。
: W! b. k6 m" {8 [1 M9 C" \% }9 F) Z
  禅家的妙悟,可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泥迹可寻。陆游游学法海,欲以见闻觉知心,体验真常妙用,故禅师一语道破,此千圣不传的向上一着,关键在于契机。当下一念回光觉照,原来妙处不可道也。尽管陆游有“说空道有要眼听”之句,实指道体如如,六根互用的妙境。至此,陆游自号“放翁”居士。“放”,与禅宗大势中的“收”(制心一处,屏弃一切外缘,神光内敛,专注于心)相对应,即放飞心灵,自然天真之趣。放翁为号,表达了禅者洒脱自在,不受世俗烦恼障碍的逍遥境界。( m4 ~; j2 T+ h0 I- q

# \( ]6 G( M5 @# L" {3 D' H+ s  二、与禅僧的交游
( b% K7 L+ d1 J7 d& I4 a) J) n% C
3 Z; _% ?  H9 p7 b) Q0 V, `4 L9 I  陆游喜交流,曾长期旅佛寺,与禅僧提唱,作林泉之乐。与禅僧相知,成为他一生的快乐时光,甚至在梦中,也与禅僧相晤。他在《八月二十三日夜梦中作》写道:" ?7 h( t8 O! c1 C& y$ o) ^- d
, M, L' A( l1 X/ S
  道士上天鹅一只,老僧住庵云半间。: {. T2 T6 h2 _* y( v$ Z
  去来尽向无心得,痴黠相除到处闲。' S& `' ~- ?# l: _- `" p, {. c9 R
  江山千里互明晦,鱼鸟十年相往还。# I8 s) r; T5 |. u
  高岩缥缈人不到,醉中为子题其颜。
/ J! C0 ~  P! x4 H/ ]! x# ?
/ [; }  g; q( O! i# N  “老僧住庵云半间”的诗意,把人引向缥缈的山间清虚妙境,无世间功利之害,无去无来。此“无心得”,是佛教三论宗的“中道正观”,是泯灭对待的真性观,无我我所,非破非立。其间妙趣,被放翁描写得生动活泼,渐入佳境。在另一首《宝积寺》中,陆游写下了暂避尘嚣,空门悟道的心境:
+ x- H( {0 {$ p# A' a4 j( ~7 j" F$ q) V+ }% P8 ^# W
  偶来游古寺,景逐眼前生。. {! f3 w5 n* r$ Z. ?" x/ n
  岩上高僧坐,林间野客行。1 m; |* H3 c7 Y, T+ x- m+ i
  望穷沧海远,吟久暮云平。7 I5 V% l" r; f# m1 B' s
  此境真难到,登临暂适情。
2 C  {, y1 q" r. g$ W
6 b: G& {" s# J2 M% f  据《丛林盛事》中载,涂毒老人居镜湖时,与放翁最厚。绍兴壬午七月二十七日示寂。放翁以诗哭之曰:
  o$ F) S9 V: }/ c8 E$ t4 d/ r
) r# u- w0 ]+ @" W  \  岌岌龙门万仞倾,翩翩只影又西行。
; \  Y6 F6 p& P3 z9 j  尘侵白拂绳床冷,露滴青松卵塔成。$ B2 |0 c7 l, e/ N1 g# d2 @. C
  遥想再来非四大,应当相见是三生。1 j! ]: b9 F7 N
  放翁大欠修行在,未免人间怆别情。+ [# a: |* T9 G$ a3 c

) V6 M# o# ~6 s: V6 Y  C  又赞其真云:
% V0 Y6 f" n3 c# h6 T0 P: E- }  n
! c% l2 e0 T2 `  骨格璝奇,精神潇洒。
5 q$ p8 [* k8 Y- }  貌肃而和,语尽而简。
7 o& m/ D) i% o( V1 }  画得者,英气逼人。* Q$ g% U! E& v
  画不得者,顶门上一只眼。[④]+ @2 Q+ K! l+ u& u+ K. c/ F1 v4 r( E* ]

5 d7 `: \* ]: g& F5 b  这位与陆游相往甚厚的涂毒禅师,即著名的径山智策禅师。二者相知,如东坡佛印,已成千古佳话。智策禅师圆寂了,陆游悲不自胜,放声大哭,并作挽诗、像赞,永恒怀念其出世知己。3 F, _! ?. \( e# s0 t

& r* y7 ]( `1 Z& ?- l" `' _/ J%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4: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土社区]道坚随笔之:》
( N( |& `) a* }1 C# Z9 @+ c9 u1 d$ X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3 Q! C1 Z6 \0 P; `: ?  古代的佛寺,兼有寄宿功能,陆游出行,多居佛寺,并与僧侣交流,写下了大量咏赞之作,如《中夜投宿修觉寺》、《追凉至安隐寺前》、《夜行宿湖头寺》、《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等,与寺院相关诗作达六十余首。他在《出游至僧舍及逆旅戏赠绝句》中道:
8 F  }7 o' c7 K/ U) Z% O2 m: _8 K: V9 x1 a/ p0 [" {
  山僧邂逅即情亲,野叟留连语更真。
, t+ Z! n% j3 q6 Y5 @4 ~) ?* A  淡淡论交端有味,一弹指顷百年身。6 E! T! I% C# K5 F0 b' q
  饭炊适熟如延客,犬喜来迎似到家。
0 I7 u/ ]8 _! q6 C  k9 c  雨滴茅檐草烟湿,不妨笑语暂諠哗。
) R+ _, y8 E5 f( s4 O) k, F  T: Q7 `3 Y: u6 b/ f$ Q1 I( \
  因为佛教信仰的缘故,每到僧房,如还自家,他看见僧人就像情人一般,与山间野寺的淡淡之交中,僧人们朴实的生活与言谈,令他留连忘返。与僧人对饮禅茶,吃僧人所作百家饭,为世间功名所累的陆游,甚至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 y# |+ \& s9 v" f3 D$ Z- o7 e2 g

0 l2 m( }7 d, a" r4 j7 u5 R* @4 ?, f  云碓舂粳白,斋厨爨桂香。
/ _% W* x! q2 ^3 y3 H  百穷惭燕颔,一饱慰龟肠。2 D" O: P+ k) f! v
  举世知心少,平生为口忙。
( k3 m# k# h7 h& R9 I6 P  何当弃簪笏,终老掩山房。
4 {* G" u4 t# m$ P7 {
8 d$ S9 |3 G! t* z9 i  世事难料,屡受打击的陆游,在佛门的洗礼下,豁然开朗,心境平淡。《法云僧房》中,他感叹“数点青灯经野市,一炉软火宿僧房。自嫌尚有人间念,却为春寒怯夜长”;在《访僧支提寺》中,信笔留下“高名每惯习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的诗句,并自比名冠天下文士的习凿齿,将遇到的世外高僧,比作晋代大德支道林;《独游城西诸僧舍》中,他潇洒地说“我是天公度外人,看山看水自由身”;《敷净人求僧赞》中,他赞叹这位洗碗弄盘的修行僧“有时与,有时奪,受用现前活泼泼”;《观华严阁僧斋》,他叹息“早知壮志成痴绝,悔不藏名万衲中”;《华亭院僧房》中,他对“殿背无人绿钱满,小盆零落珊瑚花”的美境醉心不已;行将老年,有僧送藤杖,作《简僧求奏望山拄杖》,“老病龙锺不自持,饱知藤杖可扶衰”;来到四川云雾山,作《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想起“少逢重九事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心中感叹不已;借居僧房,得诸快乐,作《僧房假榻》,有“旁观莫苦嘲痴钝,此妙吾宗秘不传”之妙。如是等类,不可胜数,而寓居僧舍,与禅僧游,已经成为陆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3 L# \, Z$ y" ~1 q$ ^" Q' r, w- F  n% V% X$ j
  三、放翁诗文与佛教杂淡
" [  Q3 K0 g# p9 K& _1 v6 d; \/ B% {/ v8 y: c' S
  陆游的诗中,每每提到佛教的点点滴滴,说明他对佛教感情真挈,并且非常了解佛教的仪规生活等。他在《故山》中有“打包僧趁寺楼钟”之句,将出家修行人起早远行的情形,描写得真真切切。寺院一般三点过起床,先打板,次撞钟,再擂鼓,闻鼓声开始进殿堂,准备早课。远行参学的僧人,伴着悠扬寺院钟声,开始“打包”,准备行李。“打包”本是禅僧出行准备行李的俗语,现在已经变成了通过词汇。在《远游》一诗中,陆游道出了与僧人交流的心里话:
( ]+ U" j; |6 }9 o7 h
; f. ]4 C. E1 u+ {$ s' H* T3 C: z  交游虽广知心少,香火徒勤愿力微。! s$ B( d+ t/ Q
  堪笑只今成底事,青灯无恙且相依。
2 a% w% D, o) a1 l) z" j: a- p/ p7 _$ {: t, k
  人间交游,多为权贵之交,交游虽广,而少知音。他本以为通过广泛结交朋友,达到相知的愿望,但这些香火都白上了。只有僧人不计贫穷贵贱,以平等待客,让他孤独的心,有所依持。0 c# ]) h/ h; P+ T, c, E0 r
9 Y* B, j+ i' g0 u1 Z
  出入僧舍,寄居佛寺,随着对佛门的深入了解,陆游发现朝庭给僧人颁发戒牒,也要受到世俗的管辖,心中不满,写下了“求僧疏搭袈裟展,钵盂却要护身符”之句,觉得僧人一衣一钵,已经放弃了一般人所追求的生活,专注于出世修行,就不该给予拘束。0 M4 J$ D  w2 z; e* B0 }
# R  P2 {5 _! L  m2 e/ `0 ^+ P
  陆游爱到佛寺,并参加一些佛事活动,如超荐祖宗的七月半,又称盂兰盆会。他在《老学庵笔记》卷七中载:“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他详细地记载了盂兰盆会的盛况,并将一些地方性的民风民俗,描写得相当仔细。& a. t+ r6 V; ?  `

5 j; M' F( k, G9 {5 k  m  @  每逢腊月八,寺院都施舍腊八粥,陆游每每到寺品尝。他在《节物》中说:“节物犹关老病身,乡傩佛粥一年新。”身体虚弱,就到寺院或乡社里看傩戏,喝腊八粥。《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云:“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吃着佛寺赠送的腊八粥,他感叹乡村里鲜活的生命迹象,正在升腾。《冬日排闷》中道:“佛粥春盘俱不远,离离斗柄欲东回。”腊八粥后,春天即将来临,喝着热腾腾的佛粥,陆游想到了未来的希望。
. e# m5 |6 g! x# g9 ~, l, j1 X: E2 v, m
  中国佛教对世界慈善公益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宋代佛教虽然不振,但仍然参与社会公益福利事业。《老学庵笔记》卷六载:“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梁甄彬尝以束苎就长沙寺库质钱,后赎苎还,于苎束中得金五两,送还之。”文中所说长生库,相当于现代的银行业,不以赢利为目的,属于佛教开办的慈善业。当人们经商或种地急需钱用时,可以到佛教的长生库中借钱,度过难关后,可以酌情给予利钱,以利益更多的人。也可以拿着家中的东西,到长生库来当钱,等度过危难后,赎回物品。这当是典当行的雏形,经佛教发明,已经成为一个个特殊的行业,如银行业、慈善基金、典当业、保险业等,对社会的贡献很大。8 I# ?9 e" M9 i0 k! D

* p+ m0 j; m/ m# U1 G1 w) r' J7 i  陆游的诗中,处处可见佛教的影子。如《湖上》的“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讲的是缘分,结缘;《抄书诗》有“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此习气是法相唯识学的专用名词,形容长久形成难以更改的习惯;《夜大雪歌》的“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以天女散花形容夜雪之气势;《山园草木四绝句》之“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有除尽妄想之说;《书叹》有“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缚裹”句,意思是人造业,因果报应不虚,如作茧自缚;《怀江公民表》引《维摩诘经弟子品》“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作“九州看如掌中果,天不遣为吁可惜”;《幽居》有“衰极睡魔殊有力,愁多酒圣弥无功”句,说佛家所述财色名食睡五欲难伏。
. E: g. r0 C" G
# O7 W$ _; M" f* y- ]  陆游援佛入诗,以诗言佛,佛教信仰,已经成为他的崇高生活,在他晚年《朝饥示子聿》中说道:
+ [* v0 Z' N' q" G6 h
) }; f6 Q% W' a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f% S5 r7 B+ k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7 p* e+ M& C' n9 u& h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1 f3 z  D2 i/ `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 n1 @' y" j8 f: s6 m; }3 V! g7 R/ e8 k) h- Z9 f3 P4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4: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道坚随笔之:

续-《●[净土社区]道坚随笔之:》/ [. \. H% U1 W8 a: _% e% o

7 F6 \: U4 p& c0 g  j: i" o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2 R" q# S: t. \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是诗”,这是放翁禅趣的深刻写照。在世间功名上,放翁屡遭不公待遇,但豪情壮志,不减当年。而悟入禅宗要门,更是值得他大书特书的,让他“死见先亲幸有辞”。行将晚年,他想引导儿子学佛,不知这七个儿子中,“陆老七”聿是否得其衣钵真传?
: v- Q3 R1 F$ N3 u$ m3 h; M& ^- V8 G0 {& H( F, P
) {# x2 Y: l: b) e7 L1 a%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5 06:53 , Processed in 0.0914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