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C; r7 p* F/ A+ ^' L
* P8 r+ ]0 l) ?+ X; \( w●[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念佛法门在安宁病房施作时机之探讨
! Y! w% p b! p9 s念佛法门在安宁病房施作时机之探讨
2 }& N0 [& c& g+ Q' z一、前言 . F) o. e- m( n5 R
缓和医疗临床佛教宗教师在安宁病房对于癌末病人的身、心、灵照顾不断累积经验,其中发现病人因器官系统衰竭,相对地在心理、社会、灵性方面的需求增加,尤其愈到生命末期,死亡恐惧的灵性不安愈形彰显,因此,宗教的心灵关怀与照顾予以病人莫大慰藉与平安,而台湾民众大多能接受佛法,故缓和医疗临床佛教宗教师在病人的临终阶段,运用念佛法门引导病人安定身心,效果很好。 5 s; G8 [7 t/ s/ _" l% u
二、念佛法门概述 5 R/ @' \5 r- m0 E! ?; u
1.念佛法门的起源 ) d/ ~( M) o. z6 e( [
念佛法门的修持,源于梵语buddnanusireti“佛陀那息勒帝”,原意是“忆念佛陀”。后来随着佛陀教法的不断演绎,逐渐发展,演变成忆念佛身功德、观想佛身相好、执持佛名圣号、实想念佛等多种的修持方法。 + }" x% E$ b5 L- t; L9 a
2.念佛功效的经证 , n6 o; k9 ?: h- T: M, M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能够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 % n) R D5 E4 H8 ~2 I% l" ^
《大乘起信论》:“众生初学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教以“专意念佛”,由此“摄护信心”。修持念佛、念法、念僧等法,便可得度。 $ ~; }# I" \! x
《杂阿含经》卷三十五(九八一经)中教导独宿野外的比丘,受持念佛等法,可以克服内心的恐惧而得心安。 ; t& J4 u# o& A
三、念佛法门在缓和医疗的临床施作与疗效 : k# t7 ]7 M; l) \0 Z
1.目的:
7 h, ~# B8 V6 J9 b1 }) {9 B6 n1)磨练出定与智慧两种力量。
" m3 R6 l( S% `' `( g( X, r2)体认到佛法的“唯心所造唯识所现”,从而理解自己有超越的可能性,愿意开发自己内心的力量。
B3 n* Y9 b+ T! e, _1 I* i2.施作原理: . a: z7 Y: f& R$ N, X' _0 h" T J E
1)改变习惯:改变内心的语言,改变心念的方向。病患过去都以我为中心,念念都是“我”,法师引导念阿弥陀佛的清净、平等、慈悲智慧;念无我:学习看破、放下,因而得自在。
1 y4 L1 p! m% W2)自我沟通:借着佛号,让病患学习如何和自己沟通,尤其是在紧急时、恶梦时、痛苦时、不安时。 1 k* e4 H! h" e
3)发展潜能:念念从心起,念出自性佛,发掘自己本具的成佛潜能,提升生命的本质,庄严自己的生命。 7 y& i: {9 K) F8 o6 l
四、念佛法门在安宁病房施作时机之探讨 ) a. E' O$ E# i, O
念佛是三根普被、老少咸宜的修持法门,对于癌末病人显然亦有其安定作用,笔者多年从事安宁病房灵性照顾工作,经验中发现念佛法门最容易契入末期病患心灵,然运用时机之恰当性与否,关系着病人的接受程度,因此法门虽好,立意亦佳,只差了机缘不对,良药未必见效,甚且成为障碍。 3 n/ A, B; _* J
笔者曾以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美德病房病人念佛因缘的背景资料,探讨缓和医疗临床佛教宗教师在病人临终阶段运用念佛法门时机之恰当性对病人接受念佛意愿的影响,以作为宗教师临床念佛法门施作之参考。
' F. [3 Z/ Z3 ]9 t/ G该研究采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以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安宁病房病人为研究对象,透过个案分析并应用“临床佛教宗教师个案感应观察表”观察病人对念佛法门的感应。 2 \1 B9 q" Z/ a) x2 d$ p
1. 摘录临床佛教宗教师在安宁病房照顾个案的四则记录,藉以了解念佛法门的施作过程:【个案一:14岁皮肤癌的病患,头部开过两次刀,头盖骨切除、左眼眼球凸出。】 0 h3 z" s, K8 Q' w# P9 q
住院第5天,在病人苏醒时,法师送个案及妈妈各一串念珠,法师出声念佛,只见个案专心地拨动手中念珠,随即法师为个案说了三个小故事,个案用轻轻点头回应。 * g/ M8 V# C3 e7 B
佛法说因缘,凡事要尽力,要随顺因缘,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容许女儿往前走,引导她到很好很美的地方,希望她的痛苦有代价,希望她达到善终,我们要不断地祈祷祝福。妈妈听了马上响应说,个案从法师送给她念珠时,就一直握在手中,护士及妹妹要从她手中拿走,她都紧握不松手,有时也会抬高手用手指拨念珠,之后,更要求脖子上要挂妈妈那串念珠。于是法师朗读白话阿弥陀经给个案听,个案有时张眼看师父。妈妈又说,个案一直自责曾偷过父母的钱才会得此病,所以法师引导个案忏悔过去所造诸恶业,妈妈合掌虔诚代女儿忏悔发愿。
: f% B+ m5 ]$ E% s( p法师送个案一张莲花相片,让个案观想自己坐在莲花上,鼓励个案多念佛,开始在极乐世界种莲花,莲花的生长以念佛的虔诚而定,个案手持念珠与莲花相片,直到往生未曾松手。 / ~# b" F2 t% U
资料分析:由年轻女医师引导个案做生命回顾,开启个案紧锁的心扉,法师接续用念珠为媒介走入个案的心灵世界,个案抓住念珠不放,评估个案内心有恐惧,持珠令其心有所住。法师先后与病人父母三度深谈地回顾生命历程,聪明的病人感应到父母已经松绑忧虑不安的心结,也开始寻求内在力量的提升。 # m `" V, x3 X' G! }: Y
【个案二:57岁罹患肝癌的詹女士念佛求往生情境】
& n8 ~/ |! F& ]# z9 v% X2 e0 B8 f" G1.基于案女的学佛因缘,于个案罹癌就医期间,即苦劝个案念佛求生极乐。 X6 j" p) b" u2 ?$ \3 M9 @& R& H
2.个案住进安宁病房,最初因身体的疼痛与腹胀不适,显得人生无奈想早点死,有自我放弃的念头,但也不忘念佛。
% o/ Z8 m0 J! j; S% Z* N3.法师的开示及生命回顾,启发并增强个案的念佛信愿,却因个案回家过年的心愿落空,而无法提振信心。
! ^; [3 e0 }7 h; N4 ?7 _4. 农历年后请假回家,返回病房后,信心大增,精进念佛,案夫转述只要醒来就说要到佛堂念佛,急欲求往生,已无死亡恐惧及其它灵性困扰。
" }) m9 R0 X; h8 `: g) M$ l! b/ R7 W5.临终阶段虽有瞻妄现象,但个案往生信愿行资粮具足,故不构成障碍,反而有预知时至的瑞相。 . V0 Z t1 O; J$ ~5 n' ?% [
6.个案的临死觉知,引导家属接受死亡的事实,最后在家人、医护人员、志工、佛友的祝福声中安详舍报。
\4 g$ K* _( E" {9 e【个案三: 37岁陈姓已婚男士, 从生命回顾发现内心深处的恐惧】
$ Q0 ]0 W9 p! u1 i; P/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