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3 A" h6 ?) ?8 m# y# ^9 A5 p9 }
3 `2 N1 d+ d* W5 |( p3 g O( b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5 v, @ Y6 E& _) k9 ?6 e$ _2 O6 L/ S 世人怎么会执著因和果任何一个是实有?就像父亲说“我儿子是我生”的时候,他会不会认为,“我是一个实体,儿子是一个实体?”他此时是将自己与儿子看成一体,不会将彼此看成实体。若较真儿看成实体时,便会发现:“他不应该是我生的啊!他还有别的因素,怎么是我一个人的作品?他怎么可能与我成为一体?”
2 X5 U/ A7 j& I7 e) m2 D. \ 在这里,父亲是不较真儿的。在不较真儿的状态之下,彼此都不会将两者看成是实体,就是概念而已,就是一个笼统的“一家子”的概念。
) R3 C3 M* u$ a 在世人、世间名言层面,由于无自性,所以他生无害世间。这都没有问题。老百姓的、概念的、临时的“主义”,可以建立。* \2 g, N/ C& p! W
但是,这个建立要受到限制。回头看前面第一部分,应如何限制。& F5 A0 m3 x& ^8 `* Y9 S7 E
1.虽世间许他,而自宗对世间的所许无害8 ]2 f, s3 j9 ?( h, F6 _4 \9 K& X
(1)区分能境所境正邪之略说二谛! r) u* m4 l+ u$ t+ l& \* W- v+ ?
接下来,要为世间和出世间确定规矩了。怎么定?要分世间、出世间;还要分邪的颠倒世俗和世俗。有了这几个层次,才能划分规矩,为随许世间确定一个准确的范围。6 p2 C6 S2 J7 z) t' `
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 a5 c7 K `8 D: }, ` 用此种方式区分世俗谛与胜义谛。有能认知的人,有被认知的境。能境是去认知外境的心,所境是被认知的外境。能境与所境是相互观待的。圣人以其智慧见到真实法性,这是真谛、胜义谛。俗人以其妄识见到虚妄法体,这是世俗谛。, k# }, Y+ _& c' ~4 o% ^2 v0 I
(2)广说
4 K- x" S6 l9 Z& b 区分二谛后才能广说,才能说关于世俗,哪部分能共许,哪部分不能共许。
% T/ ^% o" Q6 ? | “广说”分成“以能境量无害世间”和“以所境二谛门无害世间”。以“能境”和“所境”这两部分来说明,对世间无害。
& v- w @% @4 a! g+ \7 r ① 以能境量无害世间
. l' q' B. b. _- Q' G1 e 分成“宣说能观察名言量”和“彼无害观胜义量”。
& `+ }9 y# d+ a' C# q9 o) N a。宣说能观察名言量3 Y" L8 a6 c/ @2 {2 c
妄见亦许有二种,谓明利根有患根,$ |, @4 H4 {+ F0 u# o& W5 p$ f
有患诸根所生识,待善根识许为倒。7 H" o2 e* J6 z2 I8 U, A+ ^8 d, @
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 M& C% M7 `% O# M* x
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 ]; @3 o6 I6 W
无知睡扰诸外道,如彼所计自性等,1 n# o( o% }1 f! L: _& U! I
及计幻事阳焰等,此于世间亦非有。
% k$ w, M" a5 v4 Q+ `2 R 表格25-4上说:“有患、无患二种见,唯外道计世间无。”. D. i$ U& d$ j2 f; a0 p
能观察的名言量,无论是有患的颠倒见,还是符合暂时世间正理的无患的知见,虽然不是究竟解脱的,但都没问题,在世间都应该同意。唯独有一点——外道计的世间是不存在的,不能被同意。
; O' D6 T/ A0 f 外道计什么?计取各种外道修行所观的世间。有的外道将世间观察成地狱;有的外道说诸神在自己身体上;有的外道说人应该像鹤那样生活,游行于野外;有的外道说应该修苦行,拿铁钩子把人挂起来;还有的外道认为人应该吃草,要持这样的戒。$ o# [: Q( f1 R8 w! v1 |; r
所以俗谛中也分两种能境:一种正常,一种颠倒。这些外道就是在颠倒中,他们所计的世间不属于世间正量。其他凡夫不折腾自己的意识境界,比如睡得迷迷糊糊的有点颠倒、有点错误知见,这属于“有患”;身体健康的便称为“无患”。普通世间人有患及无患的六根暂时见到的现象界都被承认,但外道的这些“世间”要被否定。 |/ d- V9 E3 z' D1 P2 V
b。彼无害观胜义量% v Q' r4 d( k
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0 l; Q. A9 K; E A6 Y4 f5 y+ h
这里其实也是一个区分。眼睛有毛病的人,虽然见到环境中有毛发、龙凤飞舞、白色的棉团,但这毕竟损害不了没有翳病人的视野。这两种情况我们都承认,一种承认有病,一种承认没有病。同样,世俗谛也不会违害胜义谛。
* w: n( w, R5 J: r1 _ ② 以所境二谛门无害世间- Y! S+ e" G% X( M5 O8 O$ U7 Y; H
分为“倒境世俗谛以释词而说”和“无倒胜义谛以譬喻而说”。
/ G n1 ` D) d* K 净眼所见乃是实体。在前面的颂词中,划分出颠倒世俗、世俗和胜义。“无倒的胜义谛”即是:7 T& O0 `; c, s$ v
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
0 }3 Z( M! s4 K, b+ f# h6 ?, b 这是一个譬喻,因为佛的境界在此还无法说。圣者的境界与凡人相比,就像好眼睛的人与有眼病的人一样,好眼睛人的所见比喻圣者的所见。这是在二谛中来说无害世间的正理。( D$ f7 ~; W' o6 m5 R
(3)何境于世间有无妨害之结尾/ S! M( Q6 C3 F: X0 y
① 观察真实义时世间无害
! T3 y# L7 M# j" q 世间一切非正量,故真实时无世难。* }2 x$ }/ G9 Z0 M" V) ^, `& K
观察真实义,拟定了前面的观察层次以后,再观察时便没有问题。获得了出世间的正量,对于世间没有妨害。 c5 P* A6 Q8 {) S. ~) E8 N4 N
佛以圣者的观察证悟到,一切外境无实体。这对于世间有没有妨碍?没有任何妨碍。因为二谛在同一总体框架下,一个是正量,另一个是非正量,不存在两个正量彼此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总体框架下,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正量,不能作为终极标准。本来就不是终极真理,所以,圣者以智慧现证的真实,不会与之发生正量抉择方面的矛盾。 }+ a4 E+ L$ y4 A$ p D
清辨论师认为,一切外境永恒实有,证悟佛果只是内心在领纳、觉受这种证悟,外境是永恒不变的、实有的器世间。如此一来,当一个人证悟“佛果”时,便会与他所承认的外境发生矛盾,他心中会满怀“证悟”的不满和矛盾:“以前的大德说,外境是真实有的器世间,为什么现在,在我的入定智慧中,了解的外境没有实体?可理论上却说,应该有实体,是不是我的证悟错了?而且,如果执著于自己这种证悟,不就破坏世间了吗?”如果执著此种知见,便会发现定境是错误的,要放弃此一定境,这也是个麻烦的情况。6 s9 ?' B5 x0 S- e- K9 Q+ a
确定世俗谛和胜义谛后,再观察世间,对世间就没有妨碍。
2 w8 r6 k* m2 O5 Z3 @& `. K" W ② 世间自义有害3 N% \& Z2 E, I2 s( E3 a4 T) B
若以世许除世义,即说彼为世妨难。
& X: K- D- M, A4 F9 X5 r 如果世间人对于世间的“所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前者所许和后者所许不同,那么他们之间的辩论我们管不了,因为他们没有确定二谛,知见有问题。% D3 k2 C# r% G# h4 r% u
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之功德(总破他生之三)# O1 s- p& j* n+ ^# v1 N7 P0 ?
(三)如是破他生功德& ^2 g o$ g3 W0 j- h% J. s/ V' s
由芽非离种为他,故于芽时种无坏,) E- q' Z" |8 q( g
由其非有一性故,芽时不可云有种。4 G& k4 _+ C) W9 p6 Q* h2 x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芽和种各有临时的自性,如同在世间,有人说“他就是我儿子”,有人说“这花是我种的”,还有人说“这棵树是我栽的”……虽然从真实义上讲,它们不能成为同一个相续,但在表面意义上,在临时性的随许世俗中,一般人基本便将它们当成各有自体的。但谁都不会去追究“各有自体”,如果一追究,各自的自体也就消失了。- v. F$ X; T/ k- H0 W1 i9 s, v
所以,承认临时性的自体是有的,这样便不会堕入断见。(不堕断见,关键在芽不是离开种而另有他体。《入中论自释》云:“若芽是离种他者,则有芽时种亦可间断。以无他性故,如芽体性种亦不断,故离断失。”)/ Z- g- J! M, R. M0 W1 }5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