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1 S: y& d# Y& a" S
7 R$ N& z. f! T. s @& P( u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s- W% l; L: B4 h% Z& g* o
如同前面说的翳病人的眼根,饿鬼将河流看成是脓河的心识也是如此。不同的心所见不同,可以说明外境没有自性,但外境没有自性并不意味着心识实有。事实上,观待各自不同的习气功能,才有所见境界的种种不同。观待而有的心识也不可能有自性,所以这个譬喻还是无法成立唯识宗胜义中“境无心有”的主张。4 ]" Q1 M3 N+ `: Q2 U0 ?
而且,佛对这个譬喻曾有直接解释:当外境非真有时,内识也非真有;当外境显现、暂时有时,心也显现、暂时有。
. t& P& b, S6 P# x* u 至此,得出最后的结论,也即“破离外境识有自性”的“结尾”:$ c6 }* R4 F! |: v
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4 O D ~) C N) {1 e
总之,在一切名言观待法中,如同外境的所知法没有自性,应当了知内识也没有自性。( {( Y3 l3 l( |; p: l
“观待法”是什么意思?此有彼有,此无彼无。实际上外境并没有任何实有的事物,内心也没有任何实有的事物。这是总的结论。
. o1 l# C6 S& R) z 如同前面所说,修行人见到的白骨,翳病人见到的毛发,或由业力不同,六道众生所见的不同,这些或源于各自的毛病,或源于各自颠倒作意的积累,并非由于离开外境而实有存在的内识。7 v+ g7 N, u: L4 t
所以,最终还是无法确定离开外境的识。
* a/ c* I( `/ G. s$ t5 i& A 第六显现地内容纲要(表)
9 j6 J8 u0 Y5 s 一直以来,都在学习破他生。“破离外境识有自性”部分全部结束了。另外还有“别破唯识”的部分,对于他生还需要继续向下面辩破。下面用表格将前面所学的颂词进行归纳。虽然内容很多,但对照表格,便很容易理解。: \! j8 X; F* Y( {7 Q
0 |: S8 O# g5 S1 n: |. J表25-2 第六地内容纲要
$ [- [. C3 W3 x5 Y; t 传承方式、法器+ \7 o/ w/ a1 D
这是第六地的总纲要。从开课的第一讲,我们遵循的宗旨便是:顺应历代中观派祖师的传承方式,传播和学习中观法要。
, y, @, J5 O9 z# @ 在接受这一法要的过程中,首先了解了三个核心部分:
0 Y! T9 u2 n; F1 @) |$ O: z9 { 第一,传法的方式(传授法要的方式,以何方式传法)。
0 D! }% w k. I4 e. { 第二,谁能做法器(谁能有条件做接法者)。3 w2 Y, N( O, e. c. u9 Z& `
第三,传什么法(法师在这里讲什么法)。: Z" W8 e m& _" j1 S2 k
传法的方式:
) z5 J; p( P y( l8 |) e 如彼通达甚深法,依于经教及正理,
* {4 }) U1 V& s1 U+ H 如是龙树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 f L/ y5 A, B: @+ ^9 k0 f
若对颂词比较熟悉,或能背诵,这些应该开口便能诵出。此处学习和传授中观法义,遵循“经教”与“正理”两种方式。“经教”是佛经中佛亲自的教诲,“正理”是祖师抉择出的公认的大乘核心正道。我们依此方式,随龙树菩萨在诸论中所安立的道,严格按照龙树菩萨当年的要求,进行传授与学习。
, G, G- Q0 U" Y& U1 } 龙树菩萨为什么有如此权威性?为什么要遵循他说的法义?因为他非同一般,在五浊恶世的凡夫群体中,唯有他示现为初地菩萨弘法。他的生活与普通人不同,当时在那烂陀寺的状态便很特别。佛说,如果一个人示现为圣者,他就不能久住于世,需要圆寂。而龙树菩萨任那烂陀寺方丈时,却时时示现各种奇迹与究竟的证悟,所以他是一个特殊情况。9 A0 F$ Q. H& o# |& L5 R. G
佛曾在经典中专门为龙树菩萨授记。如《大云经》中说:
! d0 Z# y6 _4 n3 @. C: {" i* O* X 阿难陀!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苾刍,其名曰龙,广弘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
, y; A# I1 q3 x' B# @* y! y2 ~ 所以,后世便将龙树菩萨称为“第二能仁”。“能仁”是佛的别号,“第二能仁”指他代佛弘法,成为第二位佛。4 Q. n& w4 X! U
谁能做法器?
U7 @9 Q* y8 w# f9 L+ V, ^ 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5 a' R N8 W- S, M0 w( m9 l# m
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 }) k. Y, B3 {3 b: X; A3 P$ K
与中观法要极其有缘的人(这种缘分还不一般),在听闻法义时,内心数数地产生欢喜,而且由欢喜心乃至泪流满面,或“周身毛孔自动竖”。这是与《入中论》及中观学派相应的法器,是当机的法器。, p: o* X* u6 }; N5 M, A& j G
传什么法
1 X. R8 E3 I# h {; t6 }1 M( o 传什么法?分两部分:
+ s" m# O. ]2 B. y5 Y 第一,抉择空性。要通过抉择的方式将空性选出来。这个法并不直接告诉你什么是空性。到底有没有直接告诉?其实也告诉了,几乎每节课都在告诉。但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受,只用一次、几句话就解决问题?因为心中不正确、不确定的知见太多,需要抉择。在哪里抉择空性?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在内心中抉择,自己在抉择。
! [1 i3 U% A% [1 x j- M 第二,对空性进行归纳。后面会进行归类,归纳成为十六种、二十种,等等。) N! V# q! K) q, w5 z5 R4 ?% E
抉择空性的过程中,抉择哪些空性?首先抉择法无我空性,其次抉择人无我空性。
0 a0 ?- h& K2 a* r, P 抉择法无我空性,篇幅最大,也最难。抉择人无我空性,篇幅相对小些,大概只相当于抉择法无我空性的一半,难度也比法无我空性低。
- F' M4 V; L% ]- j 抉择法无我空性时,就直接深入。有三个部分:2 X8 g0 @4 Y! ~/ B, a7 @$ C
第一,“以理破自性生”。在抉择法无我中,首先以理破“一切法有自性的实体”。“自性生”即是说,存在的法要有实体,是真实存在的,有不被外缘解析开的、独立的自相。& A- y9 U- @. A' D# q l& p, `. I6 {
现在所说的“自相”几乎都是相对的说法,从根本上说,到底有没有“自相”?有没有独立、不可被解析的特性?学完后便会发现,实际是没有的。因明这对“自相”、“共相”的名词实际是相对的,所谓的“自相”范围有限。就是说,在一般层面上,在不讨论胜义谛空性的层面上,可以用“自相”与“共相”这对名词来进行区分。
( V' e. P4 X; U0 A 第二,“成立缘起生义”。破掉了有独立自性的邪见后,成立何种正见?成立“缘起生义”,成立一切法因缘生。这个“主义”比较难以成立。如果前面不懂得破除各有自体,后面的“缘起生义”成立不起来。
9 e4 x. O* C( [& R! \1 ~/ ]. V; I Y 第三,“认定观察之果”。通过前面的观察,后面会有什么结果?这在“认定观察之果”中进行说明。其实核心还是回到前面了,即“以理破自性生”。
/ s+ p* N' s3 u( u9 J2 I( d2 G% a 在“以理破自性生”中,分为“二谛中破四边生”和“破除妨难”。“妨难”即是由外人提出,与我们正面冲突的问难。先破四边生,然后破除妨难。用什么来说明“没有实体”这个命题?就用“破四边生”。因为,无论自生成立、他生成立、共生成立还是无因生成立,都会有实体,所以要破除实体,首先要破除四边生,而且是在二谛中辩破。因为二谛是大结构,对世间与出世间的所有判断都在此框架中。“在二谛中破四边生”便成为学习的核心。
1 P9 h% g4 e! | _& ]7 T “二谛中破四边生”,首先是“略说破四边生”,然后再“广说”,最后“成立最终义”。
: q" V# }& f! Q5 d “略说破四边生”中,有破自生、破他生、破共生、破无因生。
6 N% W1 V* u$ x “略说破四边生”:
$ h$ n* ~4 w6 t G 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 D" J& v' U) h, H1 P# o
现将颂词回顾一遍,便会很亲切。' I0 j9 H! `/ T0 t
“破自生”:
! i7 Q# E0 i9 @ ~- @9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