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V7 P/ i" t8 p
0 I9 c4 x# U$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2 @- Y2 P, r% u
如果说诸法都是实有,有定性,那么先前有、后仍不灭(有),这就成为恒常;如果先前有、后来又没有,这就是断灭。由于二谛之中都不承认有自性存在,所以就避免了断见和常见。6 B( k: n( q; N2 g- ~
以前讨论过“极微”这个概念。其实小也是大,为何这样说?因为任何事物,如果有一个小的实体存在,众多的实体便凝聚成巨大的实体。就像微尘,承认微尘无法再分,地球就出来了——微尘多了,就是地球,就是器世间。所以,极微就是无边,就是广大。
{3 B( u. B( p. r4 V8 j 对于“极微”这个知见的判断,也要离开断见和常见二边。如果“极微”无法再分,就属于常见;如果“极微”无法再分,同时也可理解为断见。因为在不可再分的“极微”体性上,生出其他事物的因和后来被生出的果之间,如果“极微”本身仍旧没有任何形态的变化,第一因到第二因之间是常见,第二因到第三因之间是常见。但世间的发展往往不是平衡的,任何一个发展的链条中都会出现问题。如果这个发展的链条向另外一个链条进行转移,就会形成断见。断见和常见,只有在远离极微的实有,远离实有的总前提下才能不成为问题。
* s4 n( J$ P- {% i, o: g 2.善成业果联络之功德2 S0 o% K1 f2 D. H. r
分“无阿赖耶而已灭业生果之相”和“释妨难”两部分。+ q" t: g) I0 `, W+ f2 ]# w d
(1)无阿赖耶而已灭业生果之相+ \' f( s' x5 G) J2 E; O1 R
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2 L1 u# ]6 J) t. B, z% a5 X
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自果。' M. C0 H7 A. M; O" N! d
如见梦中所缘境,愚夫觉后犹生贪,, P0 H0 r' e! R, z n$ Y
如是业灭无自性,从彼亦能有果生。
; z) m: ]5 r. {% T 执著于阿赖耶识存在的人认为,没有阿赖耶识便没有业的载体。此处,中观师提出另一种思路:
, E# r! c' L4 ~& m$ v6 C4 n 没有阿赖耶识,没有种子大海,众生的业依然能向下延续。) g! a7 H0 s; a0 f. X; y
就是说,没有唯识宗三自性的理论,没有阿赖耶识、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从因到果的世间照样运行不变,“没有唯识宗地球也能转”。6 m) j4 K5 Q1 y$ _: k2 l
(2)释妨难
& r* K' D( ]8 \8 N% C+ f& ~ “释妨难”分为:“释异熟无穷难”和“释违阿赖耶有之教量”。
^5 O7 S. i# X/ K% }3 f3 z! E ① 释异熟无穷难. z) L, d9 m0 i$ J
“释异熟无穷难”分成:“二义用比喻说明”和“具比喻义生果相”。0 l% {- c' s" E& z
a。二义用比喻说明) F2 s; u5 a% L+ P4 U
如境虽俱非有性,有翳唯见毛发相。
' [( u8 o( P8 j( U7 N b。具比喻义生果相1 ~- W9 Y% N% r3 ?/ q$ d0 P
“具比喻义生果相”又分成:“不生无穷异熟”和“不生错乱之果”。
/ \1 z! o, W7 ^0 B! s 不生无穷异熟
7 e3 F8 M/ T; G) L! X; [ “异熟”是“果报”的总称,与“异熟果”是两个词汇。“异熟果”是《俱舍论》谈的五种果中之一。因有不同的因,果有不同的果,“异熟果”是由“异熟因”感招的。就其性质来定义,“异熟果”指不在当生而在隔生成熟的果,如人这一生造的业,下辈子感受果报。异世成熟的果报称为“异熟果”。. t9 f/ N; J0 `; |, b% `$ ?2 |8 l# w
而非见为余物相,当知已熟不更熟。
& K/ q, g# b' F5 r# K 此处,中观师用有翳病的眼睛能看到毛发,但看不到龟毛、兔角的譬喻,来说明如果对世间不以他生和自生方式观察,会发现什么结果?世间无论是有明智所见,还是没有明智所见的人,都正常地、自然地发展,不会有“生了又生”的问题。一个果生完以后不会在同样的业力范围内生出同样的果实,不会错乱,不会“生了又生”,形成“无穷生”的错误。3 g6 E" c' D7 ?- O/ f
不生错乱之果
5 C$ _3 |: ]* S' g4 f$ | 故见苦果由黑业,乐果唯从善业生,
, S! r0 c1 q% _ 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
0 ^$ e5 c& U4 t 如果不用他生、自生的道理去限定世间的道理,世间的发展便自然恢复常规、常态,不会出现造善业得恶果,造恶业得善果的情况。世间现象遵循造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果的正常规律。这都是破除他生以后能产生的效应。# ?$ P( J% f$ y( q
依照小乘的理解,尤其《清净道论》,因和果都是实体。如果造了实体的业,那么,受果报是无法改变的。有很多业不通忏悔,这种恶业必然要遭受实体果报。这样实体的因生实体的果,即是他生关系。 t* N4 q+ A* Y, W
月称论师使用了更宏观、更符合空性正见的方式分析因果。他说,一定要将因果确定成为缘起生、无自体的生,才是合理的。这便是“无自性的因果联络”。破除他生,能成就因果联络的功德。因没有实体,果没有实体,而有功能在其中相续。这样的因果才是佛要建立的。0 R2 b, Q( E, f
② 释违阿赖耶有之教量
7 B5 Q. h x) }- h" M 分成两部分“彼教示为不了义”与“彼等之喻”。
6 B, E( D2 ?( Q8 q0 Q( M a. 彼教示为不了义
" e6 @2 [& P6 ?! U' e( O 说有赖耶数取趣,及说唯有此诸蕴," P- j; S: s) d8 T0 y
此是为彼不能了,如上甚深义者说。- T9 f$ [+ F {# I; v
反驳者又提出妨难:“佛亲口说过,有阿赖耶识、数取趣、五蕴这些名相,你怎能违背佛亲自说过的教义呢?”
. w# y7 W; @. {- \& ? 中观师解释佛说“阿赖耶识”这些名相的初衷:不能了解甚深义的人,佛暂时为他们说阿赖耶识、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 \# o* W+ h* P
学完中观以后,不要看见唯识宗的人就破。说话要小心,别见人就刀劈剑砍,摧枯拉朽。虽然有问题,但要知道别人的心理基础在哪里。如果没有接触过此种甚深智慧的学习和训练,很难不去找一个心理的依靠。
2 M+ c' C4 G! o 尤其关于“业”的问题。既然要承认业,必定要假设一个阿赖耶识的大海,不然,业往哪里装?既然装了业,从无始以前的“无明”到“识”产生,就总要有一个自己证明自己兴起现行的依据,必定要承认“自证分”和“依他起”。在这里,别人的问题可以原谅,自己的问题不能原谅。
- F+ d# }# Z% C7 u b. 彼等之喻 ^4 P1 G7 o+ E5 `) d# i4 b
如佛虽离萨迦见,亦尝说我及我所,
' p k, H. r) w% n, ^ 如是诸法无自性,不了义经亦说有。
) L) ^* V3 z( z" I I: n “不了义经亦说有”,佛说了,这是“不了义”,直接指明了。
) X/ r. f6 F- C7 l 我们学习过,知道不能再犯这个错误,将“不了义”当成“了义”,将“了义”当成“不了义”。这是我们学习之后必然有的能力。因此谈正见时,要依再无密意的“了义”,不能依还有密意的“不了义”,这是要遵循的规则。
; o5 z7 j' Y1 X4 i% A 诠释过佛说阿赖耶识的本意后,表格中“破他生”的“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就结束了(表25-5 破他生——别破名言中有自性生纲要)。, M5 w& T" n. p) p
- j" Y, Z' P8 e6 ~7 }+ @( E5 H5 e& f: O
3 u& k( k9 _: ], D* W2 h9 U) ^& H( B" J4 S! F6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