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道源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上)》
* }% ^2 H: t1 H1 j; ^( ?# w
9 z3 }; r, y+ }: j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v# B1 w# l# m/ e2 m「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先讲「四相」,生、住、异、灭,名为四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正报,我们的身体无常;依报,山河大地世界无常。怎么无常呢?被生、住、异、灭四相所迁动。我们正报的身体,父母把我们生出来,叫生。暂时在世间活着,叫住。但是住不常住,常常在变,叫异相。小孩子变大孩子,大孩子变成大人,变就是异。由大人变老人,老人变死人,灭了。依报,山河大地也是生、住、异、灭,换一个名词,叫成、住、坏、空。成,这个世界成就了,就是在虚空生出来一个星球,暂时住在虚空之中叫住。但是住不常住,要坏,坏到星球爆炸了叫空。真心是常住的,为什么常住呢?因为它不是生灭法,没有生、住、异、灭。生灭包括有住、异二个相在里面。真心既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四相迁它不动,因为一迁动,即变成无常法,真心是常住的。) e; P5 T9 c: o z( T( @" k
「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际」是时间,「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易」是变动的意思。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怎样无常呢?被时间迁动,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正报如此,依报也如此。如我们人,过去的都已过去,今天是现在,明天是未来,三际要给你变易,变易着、变易着,这个法没有了,被时间变动了。真心没有去来之相,《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有来有去,才分三际,它无去无来,怎能分时间呢?「莫之能易」,就是不能够变易它,真心是常住的,「真」者不虚妄,「如」者不变易,故称真如门,上面两句就把真如门说完了,再讲「丙三、明生灭门」。
; _. w) O7 {! u$ \# p! K& z: ]丙三、明生灭门. m% j* Q% U' Q3 H3 e# ^6 v
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歧;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缘而起灭。
2 B/ x! c9 v; b) S2 V先消文,「派」者,水分流也,一条水流出来分流。「歧」者,路分径也,一条路再分出来岔路。「逐」者,随也。「任」者,从也。「迷悟」、「因缘」,众生在迷中,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众生在悟中,以本觉内熏为因,师教外熏为缘。真如门不生不灭,无去无来,怎么会有生灭门呢?「但以无住为性」,「但」是转语之词,真如不是住在真如不动,它以无住为性。「随派分歧」,水就分支流,路就分岔路,于是就有迷有悟。
0 P/ A& p3 B. j0 N2 i「逐迷悟而升沉」,随着众生之迷,它就沉沦下去;随着众生之悟,它就超升上去。「沉」,包括六凡法界,沉沦于六凡法界;「升」,包括四圣法界,超出三界,上升于四圣。「任因缘而起灭」,随从因缘,而起而灭。凡夫的因缘,《大乘起信论》正文会详细解释,「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一个众生九个相都是迷的相,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悟呢?悟是以真如内熏为因,真如就是我们的本觉心,「本觉」是本来觉,就是真如换个名字,叫做本觉。本觉有内熏的功能,这就是因,我们怎么会开悟呢?因为本觉有内熏的功能,在内心里给你熏习觉悟。我们听到大乘佛法,人人皆有本觉,本觉都会内熏,那等着开悟就好了,你要是等着它,永远不会开悟。为什么呢?有因无缘,一定要有师教的外熏,这是悟的缘,要遇到善知识给你讲教法,这是外熏的缘,熏动了你内心本觉的因,因缘合和就开悟了。迷、悟都是属于生灭门,就是「起灭」,「起」是生起,「灭」是灭没。2 z E( U( x# h* E
丙四、二门不二(分三) 丁初、法 (分二) 丁二、讲喻 丁三、讲结- W2 J2 U- I/ a/ S0 |( b
戊初、正明不二
. ]- z* q" |8 g n( |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尝乖于业果。
" f) p+ U2 O4 T8 A, \. g下面讲「丙四、二门不二」,真如门不是生灭门,生灭门不是真如门,但是真如与生灭两个门,并不是二个。再分三科,丁初、讲法,丁二、讲喻,丁三、讲结。先讲丁初、法,再分二科,先讲戊初、正明不二,真如与生灭怎么会不二呢?按佛法上讲它不二。
3 z- Q9 b1 T8 `「虽复繁兴鼓跃」,这是生灭门,「繁」是繁多,「兴」是兴起,「鼓」是鼓动,「跃」是跳跃。「繁兴鼓跃」是形容一切法的生灭妄动,繁多兴起,鼓动跳跃。「未始动于心源」,「『未始』者,自初即不曾有也。」真心的来源,就是真如,它自初即没有动,真心之体是什么样子呢?就像个大圆镜子,生灭是大圆镜子照的相,大圆镜子照出来很多相,「繁兴鼓跃」,大圆镜子的体动了吗?没有动。这就是生灭不碍于真如,真如不二。& X; ~5 a' D5 m, _( |& N
再讲真如不碍于生灭,生灭不二。「静谧虚凝」,「静」者不动也。「谧」音密,寂静也,静之又静。「虚」者无碍圆通也。「凝」音宁,寂而常照也,湛然不动的意思。真如的体,是静而又静,虚凝不动。「未尝乖于业果」,「业」是业因,「果」是果报,业因果报绝不乖违。所以学大乘佛法,把业果拨掉,是学大邪见。真心之体不动,但是随因缘而起灭,不能把业因果报拨掉,它不乖违业因果报,这就是真如与生灭不二。
" |' W j5 M0 m4 C* U, b8 U" E 戊二、释成无碍, c# w. M+ N$ b2 c- N& {! O
故使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
" x, R) k) Q/ n2 o7 M; ^; N「戊二、释成无碍」,真如与生灭不相妨碍。「故使不变性而缘起」,以是之故,并没有把真如的本性变更,可是它能缘起。随染污之缘,就沉沦于六凡;随清净悟缘,就超升于四圣。「染净恒殊」,「恒」者常也,「殊」者差别也,染法与净法从来不一样。真心的体性无染无净,但是它能随缘生起来染净诸法,染法与净法从来不一样。* b- ~7 u9 Z, L6 e! J( O
「不舍缘而即真」,你懂得此二而不二的道理,真如与生灭不相碍,缘起的是生灭法,不要舍弃生灭法,当体就是真如。不是离开生灭法,另外有个真如,就在缘起诸法上,你只要悟到就是真如。「凡圣致一」,「致」者理也,六凡法界之理与四圣法界之理,没有二个,凡圣之理只有一个,凡圣彼此不相妨碍。「丁初、法」讲完了。
2 C6 E+ A; _( q) ^& H' a 丁二、喻4 u, ]* j) N; i* F3 s2 j5 a3 M+ J
其犹波无异湿之动,故即水以辨于波;水无异动之湿,故即波以明于水。
4 c4 ?" `& |) ~. i) m5 O「丁二、喻」,真如与生灭怎么不二、不碍呢?这个法很难懂,说一个比喻,使你容易了解,用比喻解释无碍的道理。用水与波来比喻真如与生灭不相碍。「其」指真如与生灭。「犹」是犹如,犹如波和水,水随风的缘起了波浪,湿性并没有变异。「波无异湿之动」,不是起了波浪就与水不同,没有不同,没有异于水之动,波就是水的动相。「故即水以辨于波」,所以你明白水的性,就能明白波的相,波的相就是水的性。
; Q& Q: `' u! A%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