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学佛网文章集锦》) N4 B* l; }3 S, l$ P. _1 i
7 a& t6 N7 C' v; T: {( U7 E, {
●[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演义(第四集)( W& P- y; r0 Z) @$ q% _; @
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演义(第四集)
& T: C. G3 o2 D: Y! X* I3 F2 c7 J* {$ }* }7 a
# k0 G# p4 H. c' r& t5 ?
( W+ ?, D9 f7 }2 D/ C4 K4 |
发布:心源 [转载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41813.html] 日期:2010-10-4 11:38:00 收藏2 h8 j+ K% u! h+ N% r: l
% Q0 W' g3 b. N- }2 s阿弥陀经要解演义 (第四卷) 1995/01 台湾高雄元亨寺 档名:1-15-04 W% s2 A- @7 s7 F# I0 \3 d. A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 ?. E \ v' N8 w$ s
佛法里面所讲的三十七道品,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的纲领、教导我们的原则,因此我们不能把它局限在小乘。天台大师,就是隋唐时候的智者大师,他老人家就以这个四教来解释道品。譬如「四念处」,他就有「藏、通、别、圆」四种说法。由此可知,这个原则纲领是统摄一切法门。因为众生机缘不相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根性不一样,程度不一样,乃至於我们的生活环境、意识形态不相同,所以佛的说法真的是无量无边。不管说得怎么多,归纳起来总不出这些纲领,不超越这些原则。所以这个大小乘经里面,名义虽然不同,我们能够掌握到纲领,就能真正得到修学的利益。- g4 o8 f) H, k, Y0 }
在「七菩提分」里面,除了择法之外,其余的六条都是对治我们修学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几乎都是共同的,不但现在人有,古时候人也有;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也有,所以这个不足以为奇。
& c" R: c* I, x0 r 大致说起来,一种就是「昏沈」,所谓昏沈是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特别是在禅坐的时候,禅堂里面打坐的时候,还有我们念佛堂里止静的时候,绕佛的时候他不会,拜佛的时候不会,到那个盘腿一坐,几声佛号念了,他就睡著了,这个就叫做昏沈。当然功夫提不起来,这是一个毛病。
3 g1 `' x7 n s 另外一个毛病是「掉举」,跟这个恰恰相反。他一坐在那里,心里就七上八下。不坐好像心还满清净,这一坐下来妄想纷飞,不晓得从哪里来的,吓得他就不敢坐了。他说:「我一坐就有妄想,不坐没有妄想。」其实他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平常就是那么多的妄想,你不坐没有觉察到,这一坐的时候才发现这么多。绝对不是你止静的时候、禅坐的时候会有很多妄想,不是的,这个一定要晓得。
, L: T1 x. Z' R) B 你要有对治的方法,「七菩提分」后面这六条,就是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这在注解里面都说得很详细的。
( n4 m) m7 `6 o# L+ u3 U! j% Q, _% x& y 「八正道」是修学成就,正智现前,就是我们在三皈里面讲的觉而不迷。可是这个也是说的原则,大小乘宗派不相同,解释就不一样。譬如,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禅宗的正见跟我们净土宗的正见就不一样。禅宗要用净土宗的正见,就叫邪见,跟他的法门不相应。我们净土宗的要用禅宗的正见,我们叫做恶取空,那决定不能往生。禅宗的正见,就是《坛经》后面讲的「本来无一物」,心地一念不生,那个是它的正见。我们净土宗的正见,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是我们的正见,可见得那不相同。禅宗所谓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法门不相同,所以解释就不一样。都是这八个名词,每一个宗派有与他本宗修学相应的解释,所以它也并不是有一定的一个解释,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但在佛学常识里面讲,解释名词的定义,那就是融合各宗都可以接受的一个讲法,所以晓得它有各宗、各个法门不同的讲解。
4 G' k) Q$ D+ [( D; n5 d; }% _8 Y 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念三宝」,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要晓得世出世间法,「念」的关系最大。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在我们佛法里面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今天在科学家的说法,宇宙、人生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实在讲今天科学所能够观察到的这个宇宙,在整个大宇宙里面是很窄小的一部分,并不完整,只看到一个角落。科学家现在也承认也明了,知道空间是无限次元的。我们能够观察的,现在只能观察到三度空间、四度空间,超越这个次元的就观察不到了,而空间是无限度的次元。由此可知,今天科学能够觉察得到的空间是非常的有限。- C' s# u" \7 N l
佛告诉我们无尽时空里面的这一些现象,这个现象就包括了十法界,包括了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那个能变的根源是一个,所变出来的境界无量无边。由此可知,那个心想的关系太大太大了!心里面想什么,就变现什么。所以你想佛,他就变佛的境界,你就成佛了。怎么成佛的?想佛就成佛,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换句话说,你想菩萨,你就成菩萨。, N/ B' }# o/ v# s R7 N
也许同修们要问:「我想了好多年,我也没成佛。」你想了好多年之所以不能成佛,是你不如理不如法;就是你想的与理论不合、与方法不合,你想错了。想错了就是打妄想,想念佛的时候,心里面还有许多妄想,还有很多贪瞋痴慢夹杂在里面,所以你那个想是乱想。乱想,你的结果就乱了,就得不到你所想像的那个果报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专想,那个力量就大了。你要是专想佛,你一定成佛。1 n$ w( E9 e0 f. X" u# t, ]! a
所谓专想,我们想佛的时候,就是你念佛的时候,里面决定没有夹杂。不但世间法里不可以夹杂,佛法也不能夹杂。你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很好,他说念佛最怕夹杂,夹杂些什么?念佛人又去念经,又去持戒,又去参禅,又去做法会,搞这些拉拉杂杂,这就是些夹杂。夹杂就把你的功夫破坏掉了,什么功夫?心力!力量散掉了,不能集中,这是你观想不能成就的原因。所以要专想,专想那个效果很容易见到。9 o2 M; x6 A7 B# _5 a% t/ t
咱们世间人念佛不专,有些事情他倒满专心的。你看年岁大了,退休的人,退休了没有事情。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他一天到晚就想他的工作;当然他也不是专想,他是乱想,所以他的工作成绩并不是很显著。退休之后没事情,没事情想什么?想老。他不想别的,想:「我老了,社会上老人没用,老人被瞧不起。」他想老。想老,他很快的就老化掉。没有退休的时候,他一年一年过,看不出他老。退休之后,一年比一年衰老得明显,好像一年过了十年一样,老化得好快。这一老之后,他就想病,今天这里痛,明天那里痛,所以一身都是病。怎么老的?想老的。怎么病的?想病的。这一病之后就想死,就死了。这完全合乎佛法里面讲的道理。. a' O7 q; u. o' A9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