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9 18: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第二卷
续-《●[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卷》
, A( \, ~7 R- l/ ^% F3 c f+ U* E% r8 s( y8 s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e d u; e) T1 c1 q
答:“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这是《楞严经》的偈颂。说是“空生大觉中”,这个“空”不是真空的理性,它是一个虚空,它是一个色法。虚空,是怎么有虚空呢?是生在大觉当中,就是有一念的心性才有虚空,是这个意思。怎么会有虚空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的一念的觉性创造出来的,当然这一念的觉性当中它受熏,受业力的熏习。福报大的人,他现出的虚空清净庄严;福报差的人,他有罪业的熏习,大觉佛性这个罪业的熏习,他虚空当中就有各式各样的空气的污染。我们到美国去,空气特别地干净,就是美国人的共业啊,他那念心识善念强;到东南亚国家,空气就是潮湿啊、染污特别厉害,他就是有罪业。所以,世界是依虚空而住,虚空又由我们的心性所变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探讨了:一切的依正二报是由心所变现,那这个心是什么相貌呢?这个就是一个重点。因为生命的根源是由心所变现,那么这个时候,蕅益大师就“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什么是我内心的本来面目?他要把那个最初的原点找出来,就是我这念心还没有受熏习之前、还没有受染净业力熏习之前我内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开始探本求源、返妄归真,做这件事情。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心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嫉妒心、贪心,当然也有一点信心、惭愧心,但是这都不是本来面目,那是由于业力的造作——你不断地去造作,善业的造作、恶业的造作——熏习所表现的相貌。但是我们应该要把这种生灭的、因缘所生的这些善恶的念头都把它拨开,我们应该去看看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个,因为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源,也是一个成佛、成就佛道的一个关键。那么蕅益大师他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出家,“决意出家,体究大事”,这个是大事。' h1 [' b) O+ Y4 A4 `
; ?) o' j: H: @: w3 y! i
6 | {( a. f- r* }+ m
问:主任慈悲,阿弥陀佛!刚才主任又提到就是,学人还比较不懂的就是那个蕅益大师“顿见孔颜心学”这个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 f+ g/ |6 a6 W
$ w# F' n( Y1 f: C1 C
' T- j9 I4 a4 L
答:好!儒家的思想当然主要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比较入世,教一个老百姓怎么去齐家、教一个国君怎么去治国平天下。当然,它也讲出很多的方法,但是主要的,你要有德行,重点不在于方法。为什么开国的国君他立下一个制度,一代一代地实践,到了末代的时候就亡国了,同样的制度、同样的方法,就是问题还不在制度本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国君的德行有亏损,这个国家就不安定了。所以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身,为什么在儒家的修学次第它要先强调诚意正心?你这个国君没有诚意正心啊,你再好的制度都没用。你看这个古时候的君王制度,它那个制度照讲没有一个人能够推翻它的,封建制度对于帝王的尊严保护得非常坚固,军队都是君王在掌控的,他怎么会被推翻呢?德业有亏损,德业有亏损啊。所以,我们不是说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啊,非常有道理。你不得民心啊,“道之于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你只是用刑罚来处置大众,人民能够不犯错但是没有羞耻之心,迟早要出状况。那怎么办呢?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怎么办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内在的德行来招感众生,以外在的礼法、制度来摄受大众,“有耻且格”,他能够有羞耻心,“格”就是改过向善,从内心当中地随顺。所以说呢,孔孟之道,虽然他立定了很多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制度,但是关键点,就这个推动的人有问题。所以我们看这个《孔子传》,孔夫子也说,他说鲁国乃至于其它各国做出那些僭越礼的事情啊都是士大夫,士大夫都是饱读圣贤之道,他们都明白道理的,但是那些做出僭越礼的事情都是士大夫,士大夫的擅权。后来,孔夫子后来就说,我们不但是追求知识,不但格物致知,要紧的——诚意正心,要有一个爱人的心,真正有一种慈悲的心、要利益有情的心情,来实践这个制度,才有效的。是不是?孔夫子在《孔子传》后来讲到,那个时候好像是子路发问的,子路还是颜渊,那个时候在绝粮嘛,在陈蔡绝粮的时候,是不是?他就说,以后我的弟子我们不但是要学习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要紧要培养一个慈悲的心情,不能老是只考虑自己的私欲。所以他克己复礼,克己就很重要。你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再好的制度都没用,再好制度都没用。再好的制度,这个国家还是被你搞垮。是这样子的。所以他的要紧就是一个心地法门。不过当然这样的一个心地法门它还是在有为的事相,蕅益大师悟到以后,那那个心地法门更深了,更开阔,更开阔。. q& w! Y ?4 \8 j
5 {) f, g( ~6 @8 D5 p( @
$ l: s2 Z( u9 j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W" E4 F: `/ q7 k
4 b7 K! P/ c Z" r$ P7 L: ?4 L9 u, Q7 w; {
8 z# Q3 e g2 V0 Z- S5 {% N
5 W& A0 G, d0 e
* ?" l/ `" J3 m9 d" H% t
) x' U2 t' \' P# Z
# h8 @) E4 q6 O$ t/ i# {3 I4 s, X+ y, D9 z0 J, G2 |
[C1]出处:《了凡四训》中为“见”。
* C4 ]* r: b/ J; X, ^
$ y, P5 a# d. l9 K4 J% n
# j& X" K0 j) b/ A9 X! Y+ ^7 n8 ^. P ?7 g+ \* |- K
; O* {7 v/ p5 `8 e1 I. d' P [C2]书名: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学者文集- l) z- r) n. I$ ~/ ~ h
作者:杜继文 著
6 F' H- g" t8 Z o/ ], c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Y! W Y" s' _ y, Z
出版日期:2003-10-1$ H- O0 N5 x S. `5 w" B
# i& s$ ^" n3 T1 ?9 s7 w9 `
! r, J' x: o. M: t/ ^% L/ |( U
* p$ Z( Y, O* S( Z( w* D2 N5 j" ?
[C3]??
+ h- [# U+ J' k7 v
% i9 W# h$ P, r9 c5 b; ^- c. i; t- ~1 w8 e7 W
0 E+ I7 u" z# y, j2 t" Q2 l6 ]9 ^8 z# d' e& f$ e
; j1 j* P. N7 A% I, {5 D! n% n4 u8 }2 R7 J
. ?' D, E0 u+ I$ O* \: L# ^. A6 r5 A' f
, S' j% f. d- `4 K(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