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9 18: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第二卷
续-《●[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卷》# V, W5 [& S D* d3 J8 r d' k
& x( ^8 B& O# d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4 u' H& a6 S1 L到十七岁的时候,他去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跟《竹窗随笔》,知道佛法的义理的高超殊胜,就不再诽谤佛法,就把过去这种闢佛论的论点全部烧毁掉。十七岁等于正式地皈依佛教、皈依三宝。
: X( k) m- H3 Y! C: r6 n8 G! p! O+ d5 S7 e
1 g, X1 ^/ D0 ]5 E' Y, y {! Y9 g2 U
二十岁,注《论语》颜渊问仁章,至“天下归仁”语,不能下笔,苦参力讨,废寝忘食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9 O! {9 f& A' x0 C) R0 |
1 F9 h' m9 \; W: H2 o5 d; ]9 r
6 N; W# z( B* n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为《论语》注解。注解到颜渊问仁这一章的时候,讲到天下归仁语,不能下笔,经过三昼夜的苦参力讨,才最后忽然大悟而真正地明白孔颜的心学,就是儒家的心地法门。
! y ?* ~. }1 r6 w4 i0 e# X
: P b: W$ M# ^4 [8 I& g
% K3 s+ q& c) a% U* O, z天下归仁这一段我们引用原文来说明一下。看附表第二、天下归仁。这是出自于《论语·颜渊问仁章》。0 j& c" h$ ]8 `( P7 I% _, ?
) u( y4 V" Y5 ]" d8 Y5 I2 g& H9 b. c: Z! h5 Y( \3 m D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9 w; B/ [' ?) t7 e
! f* Z, n* `0 ^, Z" O: _
8 U! h [1 g# H有一天,颜渊就问孔夫子成就仁的方法。仁是比君子更高的境界,可以说是在儒家的修行当中最圆满的功德叫仁。就像我们学佛,什么是佛?如何地成佛?那个道理一样,怎么样才能够成佛呢?怎么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仁德之人呢?问这个仁。孔夫子就回答四个字——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地方我们解释解释复礼。这个复就是随顺,礼就是随顺圣人的礼法。古代的圣贤他安排一个礼法,这个礼法是说人和人之间的接触有一个规矩、有个章法,那么在儒家当中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层的关系。这五层关系每一层关系在互相应对的时候它有个章法,比如说父亲跟儿子的关系——父慈子孝,兄弟的关系——兄友弟恭,父亲所要遵循的是慈,儿子是要孝。就是说,圣贤对于人跟人之间的相对操作他安排一个规则,我们应该去随顺于圣人的礼法。那么怎么去随顺圣人的礼法呢?这当中有障碍要克服,就是克己,你要想办法去克制你自己的私欲,因为你的欲望一活动的时候你就不遵照这个章法做事了。所以说呢,儒家的修学就是你要想办法克己,你要调伏你心中的私欲,使令你的身口二业能够随顺于圣人的礼法,那么这样子,你的内心就慢慢慢慢趋向于仁的标准。是这么一个修行的内涵。
/ \( w# u& q6 N* V) b$ j* F6 o. N6 ?: h$ z' `+ `5 j$ T
$ K! _# Y) L) t" j% Q这以下把这个观念再开展出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一旦你能够达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就被你的人格所招感、被你的仁德所摄受。这句话是蕅益大师之所以能够明白儒家的心地法门、孔颜心学,就在这个地方。
b9 R7 W0 Z% m1 V$ v% `
7 U: o- \# O, ]& w- M& P9 b, F
6 O2 h* Q. T$ q5 W0 u. E, w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一个国家去。这个国君说,说我这个国家里面很多盗贼,怎么办?孔夫子你是通达圣贤之道,你讲出一个道理我听听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把这个国家的盗贼减少一点?孔夫子答得非常地妙。他说,有盗贼是你这个国君生活得太奢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你这个国君的德行就像风一样,你有影响力,小人、老百姓的思想是跟着国君的思想跑的。你那么奢侈、浪费,大家也是奢侈浪费,生活不够用,所以只好做盗贼。所以你应该要调整你的德行,你应该要节俭一点。从孔夫子这样的思想跟佛教思想是相随顺的——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你看《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也是这样的思想,说这个菩萨他庄严国土的时候,他未来的应化身佛这个国家里面为什么没有盗贼?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持什么戒。这个国家的人长相特别庄严,为什么?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有什么功德。换句话说呢,这个外在的事相完全是你内心的德行所招感。所以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你今天要以仁德来治天下,使令每一个人都克己复礼,你要紧要从自身做起,你从内心当中达到仁的标准,你整个国家慢慢会被你的仁德的德行所招感,慢慢慢慢天下就能够随顺于仁的这个操作,天下归仁焉,仁德的实践是由自己先做起,而由人乎哉?!我自己的经验啊,我也觉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一个制度,这个人操作、这个人在做执事的时候、他在统理大众的时候,它是这样的相貌;同一个制度,另外一个人在操作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相貌。所以,制度的本身啊它无自性,这个心,心为业主,用什么心情,这个人他是这样的心情、他的这样的德行,它就表现出这样的相貌出来;另外一个执事的另外一个心情,同样的操作,它又另外一个相貌。所以这个事情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句话是讲到儒家的一个心地法门。( w. W7 f* _- D, f+ D, t+ @- b
$ Q% \8 H9 a" Q. b9 D' S& E+ R
9 S. d' ^) R2 U, a6 x I颜渊曰:“请问其目。”7 [* J5 G$ W* [6 f
, V. z2 R2 e0 ~3 \# r
$ P( N# j* @, L这以下呢,颜渊明白了这个道理,请问这个下手处。前面是一个大原则,就说明实践“仁”的方法。0 q& Y, y( l& l$ C
5 A$ }) N% o+ Y/ F# s6 c6 C1 k' B' h+ o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j: K9 W/ U' t' O5 {
4 ?% |2 N1 K g- N% l
' ^: p, X! x. o就从视、眼睛的视、耳朵的听、嘴巴的言跟身体的动这个地方先下手,先试了你的视听言动都随顺于礼,就是你的身口二业都随顺于礼,慢慢地你的意业也能够随顺于礼。刚开始先从外表的随顺礼,慢慢地内心能够随顺礼,这就是下手处。颜渊就回答了:; M+ I9 \4 Q, ]3 C( c. u
, X4 ?: b5 s, W9 Q3 f \
! N6 W' Q- s& D/ g+ G' b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 g( L) m( S4 p0 a5 `% V2 ]! z! D% a1 T# p4 c, c
" W7 N7 f0 E% O- O& F" m我虽然根器不好,很愚钝,但是我愿意去遵循老师的这番教诲。
$ X$ x, r" C5 B
8 c" e, M* I ?( p
* t% N5 E/ k. M" o这段就是讲到“天下归仁语”的原文。
& ^& X/ x& C) X8 e9 f# s( Q
6 v% t& y7 X2 P# X5 ?2 e
* _; n, z, Y, D我们再翻回来。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经文当中可以说是苦参力讨,废寝忘食者三昼夜,最后就明白了,大悟了,可以说开悟了,不过这个地方是有为法的开悟,顿见孔颜心学。真正明白儒家的心地功夫。8 p* q* ?) T6 G2 e1 w
3 `1 B: _7 ~5 Q7 I
& b4 v) l7 O* Q. k' Q3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