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56|回复: 18

《星云禅话》:圆融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3 2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山禅师向石头希迁禅师问道:
「我对佛法三藏十二分教,已略有所知,但对于南方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理却始终不能了解,恳请禅师为我指点!」

石头希迁禅师说道:「肯定的不对,否定的也不对,肯定的否定,否定的肯定也不对,恁这么时,该怎么办?」

药山禅师虽有契入,但未接心,过了一会,石头希迁说道:

「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还是到马祖大师那边去吧!」

药山禅师去参拜马祖时,提出同样的问题。马祖说:

「我有时叫他扬眉瞬目,有时又不叫他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他,有时又不是他。你究竟怎样去了解他呢?」

药山听罢,一句话不说,便向马祖礼拜。马祖问道:

「你见到了什么,要向我礼拜?」

药山回道:「我在石头禅师那儿,正像蚊子叮铁牛。」

听明白后,融会于心,那是理解;见到什么,体会实践,那是境界。

境界的深浅,不可言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药山禅师游走「江湖」,从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到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江湖问道。所谓禅心,所谓本性,如果要能实践,石头禅师对他把肯定与否定放在一边,马祖禅师用扬眉瞬目也说是他不是他。是他是肯定,不是他是否定,其实,道--是否一如,空有一如。禅,原来是圆融之道。

9 _9 }% o( c/ B ) f$ P [5 n7 ^ b& V& I9 l+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经行,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就弯著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在旁的沙弥就说道:
「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又再说道:「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

当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非常愚笨,佛陀教他一首偈颂,会念前句就忘了后句,会念后句就忘了前句,不得已,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的尘垢髒时,要用扫把去扫,心内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

这样,周利槃陀伽就聪明开智能了。

鼎州禅师的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心里的妄想烦恼,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不去管它,心里的落叶捡一片少一片。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儒家主张凡事求诸己,禅者要求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人人应随时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
6 {" V, T% d2 D9 Z- H. _# m ) ?+ ^1 P0 C4 q9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0: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白隐禅师门下有位弟子,自认已经开悟,既不拜佛,也不焚香,甚至经常撕碎《大般若经》来作草纸,并且常说:「我就是佛,经文是记载佛的说法,既然现在有佛在此,这些经文,全是废纸一堆,拿来当草纸用,有何不可!」
白隐禅师知道这件事,就对他说:「听说你已经成佛了,可喜可贺!但是,佛的屁股是何等尊贵,用这种废纸当草纸,不是太不相称了吗?以后你还是用清洁的白纸吧!」

有些禅者,以为奇奇怪怪的状况就是悟道,「喝佛骂祖」,不能随便的。反常,要有反常的实力;矛盾,要有矛盾的统一。铁链可以锁人,金链同样可以锁人。把佛经当作废纸,这是通达三藏,彻悟宇宙真理以后才可以说的,否则,白纸要爱惜,废纸也要爱惜。
) x- z+ r! _) h/ @, I! ? 1 z6 i4 J; p5 R# Z0 A3 o' G. q+ @&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休禅师,在谈笑间有旋转乾坤的菩提心量。有一天,一位信徒来向他说道:
「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请超度我吧!」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啊!我自从经商失败后,现在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只有一死了之!」

一休禅师道:「难道除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地说:「没有!我除了有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已经山穷水尽别无所有了!」

一休禅师灵光一闪,说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呀!」

信徒仍然失望而着急地说:「师父!我的女儿是八岁的幼童,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道:「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

「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啊!好啦,好啦!不要再说了,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女婿,快去,快去!」

这位商人弟子素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能,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泻不通,一休禅师抵达后,吩咐在门前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一休禅师写起书法来了,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购买,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的。结果,买书画的钱积了几箩筐。

禅师问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够了!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长袖一挥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再见!」

有禅的人,就能这样方便解决问题。
! Y8 q5 q8 l' L0 \ U % ?2 _+ K: k4 ~$ E. a- ^! l+ s, r' O)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光禅师在参禅的生活中,经常忘记自己。一些从各方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禅师,面请教益,侍者通报时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见禅师问禅。
佛光禅师总是自然地反问:「谁是禅师?」

有时,佛光禅师在吃饭时,侍者问:「禅师!你吃饭吃饱了吗?」

禅师也像茫然地问道:「谁在吃饭?」

一次,佛光禅师下田锄草,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一下,寺里大众见到他都慰问说:「禅师!你辛苦了!」

佛光禅师礼貌地答道:「谁在辛苦?」

「谁在辛苦?」「谁在吃饭?」「谁在经行?」「谁在说话?」佛光禅师经常忘了自己这样回答别人,也反问别人。

不少的禅者学人,因佛光禅师的话而寻回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世间上的人,有时肯定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拥有,反而失去真正的自己;有时候什么都不认同、不肯定,又迷失了自己,像行尸走肉,没有灵魂,没有立场。如果一旦有了禅,虽然否定了一切,其实拥有了一切;虽然肯定了一切,其实解脱了一切。

所以,禅者的语默动静,都另有一番深意;禅者的生活作息,都另有一番境界。他们的机锋崄峻,言行虽然朴素单调,但妙味无穷;他们的警策虽然严厉,但风度亲切,达观超凡。「谁是禅师?」其实,这就是禅师了。
/ @" I3 A2 H$ r, `2 G& m- M* Z9 x9 K9 D- p9 u8 M: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住持的这一座禅院,由于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

「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个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僧将尸体搬到山边埋了,事成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僧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人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希望有别人打扰!」

门人哭著跪下来,诉说道:「老师!您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您学习,因为您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一位真正禅者的眼中,天堂净土在哪里?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原来天堂净土是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 z+ ~: ]* b, k' g 5 H( r5 q& Y4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的仰山慧寂禅师,在福州的沩山灵佑禅师那里悟道,一住十五年,受其心印,三十五岁领众弘法,有小释迦之誉。一日,有一学僧从他面前走过,他问学僧道:
「你是从什么地方来此参学的?」

学僧回答道:「南方。」

仰山禅师举起柱杖,指一指问道:

「南方的长老,还说这个吗?」

学僧老实回答:「不说!」

仰山禅师又把柱杖一挥,问道:「既不说这个,那还说那个吗?」

学僧仍是摇摇头道:「不说!」

仰山禅师就摆摆手杖,对恭谨站立的学僧慈悲地喊了一声道:

「大德!」

学僧立刻合掌道:「诺!」

仰山禅师指示道:「参堂去!」

学僧告辞,正举步要入禅堂,仰山又在后面叫道:

「大德!」

学僧回头,仰山禅师命令道:

「到我前面来!」

待学僧走近仰山禅师面前时,仰山以柱杖在头上点一下,又指示道:

「去!」

学僧终于言下大悟。

仰山禅师的教学法,实在说内中含有无比的方便,难怪受教者能于言下大悟。先是叫你停,告诉你没有南北东西的分别,没有这边那边的差异;然后叫你参堂去,告诉你处处有道,处处是禅;再然后叫你到自己的面前来,已经很明白地说出:道,就在眼前当下,等到你向前,又叫你去,这是说明佛法无来无去,横遍十方,普被三界。仰山禅师如此方便示教,学僧又怎能不悟呢?
4 P6 j( q1 S" z6 O5 o0 a; l3 J! q h) J# N( a- m) p5 Z/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地答:「究竟哪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地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地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沉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所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 d+ \. ?( a2 Z+ l! S 2 C# d2 m0 a7 i( a/ l, ]7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国代表佛宝的通度寺(因收藏佛陀穿过的袈裟),拥地两千余甲,另一代表法宝的海印寺(因收藏藏经木刻版全部),拥有土地四千余甲。这两寺的禅者,在行脚的途中认识,他们就结伴同行。途中,坐在一棵树下,谈起自己的常住(寺院),便互相比较起自己常住的大。
通度寺的禅者先开口说:「我们通度寺之大及住众之多可能在全国第一。」

海印寺的禅者不信似地问道:「何以见得?」

通度寺的禅者解释道:「我每次当行堂(供应饭菜),必得坐船去舀汤呢!」

海印寺的禅者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们海印寺才大呢!可以说,在韩国的寺院丛林,没有一个比得上海印寺!」

通度寺的禅者也不信,用怀疑的口气问道:「何以见得呢?」

海印寺的禅师想了一下,说道:「我们在海印寺上厕所大解时,要等三分钟后才能听到粪便掉到粪池的声音。」

这时想不到另外一棵树下坐着代表僧宝的松广寺(历代以来,此寺被各王朝加封过的有十六位国师)的一位禅者,很不以为然地说道:「我们松广寺才大啦!我们常住的禅者个个拥有了虚空,你们能走得出虚空吗?」

谁大?禅者的口气都很大,所谓「心如虚空,量周沙界。」这不愧就是禅者的境界了。
1 l! l( e% w/ J# \$ j" q+ _6 X& h% ~) k5 ~" y9 V; `! |7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位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丛内刚好钻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

学僧很不以为然地说道:许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地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地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著。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著,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4 D+ N6 ]; C& n0 } ( A9 Y' K2 b: {6 V3 t4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6 04:21 , Processed in 0.1065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