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748|回复: 38

当代问题座谈纪实--星云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4 14: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c) D0 }" w7 w' T$ B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E$ D9 l% X/ i @7 |4 f

 

# \4 r7 {( {9 c) k! Y0 A

    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恶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而面对死亡时又往往过度沈溺在自己的悲伤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关怀临终者的身心状况。因此,如何使病人在临终时获得良好的身心照顾与关怀,这是死亡的尊严,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

1 u1 T$ N Y9 F# Q7 v

    根据佛经记载,人在临终的一刻,关系著未来能否顺利往生,是上升下堕的关键时刻,至为重要。但是,一般人遇到家中有人临命终时,全家人莫不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病人本身更是害怕、恐惧,根本谈不上什么临终关怀。顶多只在病人病重时,随顺他想吃什么就买给他吃,想要什么就尽量满足他;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病人往往是什么也吃不下、什么也不想要了。

/ y( R4 I2 f8 ~% @

    直到近年来由于医学及人文思想发达,尽管先进的医疗技术已能延缓许多过去所谓的「绝症」,大大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却也因此让许多人面对「老、病」之痛的时间增长。尤其现代的医学即使再发达,仍然有他的终极限度,最后还是免不了「死亡」的结果,于是现代人终于意识到,对生命的关怀应该从出生到死亡,从身体到心灵,因此有「安宁病房」的兴起,并且将「临终关怀」当成一项生命的课题来研究、讨论与推广。

& v3 p T6 z) W o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医院都设有安宁病房,对临终者提供最后的服务。其实佛教很早就有临终关怀的机构,是设在印度只洹精舍的「无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兴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想,这是根据弥陀净土法门的思想而来。中国的禅林更设有「安乐堂」或「涅槃堂」、「喜乐塔院」、「安养中心」等,内设堂主,职司看护病僧的工作;现在的寺院则设有「如意寮」或「安宁病房」,专为病患服务。可以说,佛教是最早提出「临终关怀」的创始者。

! }8 v4 n8 _- b; N6 Q6 {/ K$ G

    佛教从古到今,对于人生的生、老、病、死,一直是从教义上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实相、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轮回;希望从认识生死,进而坦然面对生死。另外,在实务应用方面,佛教除了有内容详实的医学经典,有医术造诣精深的医僧,佛教徒更办有各种医疗服务的慈善事业,为现实人生提供实质的帮助,达到从生到死、从身到心的究竟、积极之关怀,这些都足供今日从事「临终关怀」者之参考。

7 o: \6 k- r( R- ?

    佛教对「临终关怀」到底有些什么见解与做法?二○○一年六月十五日,星云大师应邀到成大医学院讲演,除了发表对「器官捐赠」的看法,并针对「临终关怀」问题,与二百多名师生进行座谈。以下是当天的座谈纪录。 

" \& B. _. l+ z1 h( n4 N0 b& B

    时 间:二○○一年六月十五日下午二时至四时
    地 点:成功大学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 象:成功大学师生二百多人

" c, X4 _; f& `! M# L# P% E# c


    一、生死问题,古今皆然,但是「临终关怀」何以直到今天才成为当代的社会问题?到底「临终关怀」的意义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 i1 J; ], L( ]! ^/ b* g7 p! }" Z

    答:「临终关怀」(HOSPICE),这是一门新时代的新兴学科,是结合医学、宗教、法律、伦理、哲学、道德等各领域的现代生死学。其主要目的在使临终者面对人生最后阶段时,藉由良好的医疗照顾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导,能认识死亡并接受死亡,心中不生忧怖苦恼,进而安然面对死亡;同时也给予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协助度过此一生离死别的时刻。

6 @( x/ s0 I0 U

  「临终关怀」一般又称「安宁疗护」、「安宁照顾」、「缓和医疗」等,所照顾的对象以罹患癌症等重病,经医师诊断确定无法治愈而濒临死亡的临终患者为主。病患可以住进医院的「安宁病房」,也可以在家中由医护人员「居家照护」;不管是居家照护或住进「安宁病房」,并不意味着等死,一样能受到完整的医疗服务,只是所做的医疗并不一定以延长寿命或苟延残喘为目标。「临终关怀」所强调的是「四全照顾」,也就是:

% [. @- Z, s0 e. x8 u9 o

    第一、全人的照顾:全面照顾到病人的身心状况,而非只针对他的病况或某一器官来医疗。

$ ^6 C% N1 w0 C: q% {

    第二、全家的照顾:帮助家人及亲友学习照顾技巧,并协助家人一起面对亲属即将离去的悲伤。甚至病人往生后,家属的心灵辅导,也是安宁疗护的工作范围。

0 V2 S: i0 J. z; w, I4 q

    第三、全程的照顾:除了陪伴病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乃至病人往生后,辅导家属度过低潮期也是临终关怀的范围。

" O: U( \, N" q/ U4 o6 i

    第四、全队的照顾:结合医师、护理师、药师、营养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师、法师、牧师、神父、修女、义工等成员,提供最完整的身心疗护。

* n! F6 G! l0 `! Y& D* W$ k* ]/ k% ~

    值得一提的是,人在临终时,特别关心死后的去处,因此佛教的净土思想、三世轮回、生命不死、因果业报等道理,此时都成为病人与家属最佳的心灵救护。

7 T) ]: y) \4 E

    尤其在过去一般人的观念里,总认为「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这是医生唯一的使命;其实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管医学再怎么发达,人终究还是免不了一死。所以面对罹患重症、濒临死亡的病人,如何透过医疗和信仰,帮助病患解除身心的病痛,在人生最后的阶段能够活出「有品质的生命」,这才是临终关怀的最大目标。

$ V/ I. s, G; C) a* I' Z5 a

  「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的西西里?桑德斯女士(DameCicelySaunders),她在一九六七年于伦敦创办了全世界第一家对癌症末期病人有特殊服务方案的圣克里斯多福安宁医院(St.Christopher'sHospice),之后得到英国女王的大力资助,成为教育示范中心,接着分布到全英国。八年以后,圣克里斯多福安宁医院的一组人员到美国,帮助美国建立了第一个有安宁疗护的医疗机构。一九九○年二月,台北马偕医院淡水分院成立了全台湾第一家「安宁病房」;同年十二月成立「安宁照顾基金会」,成为全世界第十八个有安宁照顾组织的国家。

1 S' u9 X) I9 [) z6 H' J

    目前在国外,由于人口老龄化、人们对有尊严的死亡之关注,以及各种机构在临终方面费用的增加,使得临终关怀的发展极为迅速。反观在台湾,一直到近年来由于现代人罹患癌症的人数愈来愈多,而多数癌症患者到了后期都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所以需要住进安宁病房接受缓和疗护,这时「临终关怀」才普遍受到大众的重视。

( a \+ Q- Z! |1 r: ^

    根据台北马偕医院安宁缓和医疗教育示范中心主任赖允亮引述一项统计说:「台湾地区癌病死亡之人数自民国七十一年起即占死亡人口第一位,尔后癌病死亡人数节节上升,例如一九八六年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人,一九九一年一万九千六百二十八人,一九九三年二万二千三百二十三人,一九九四年二万三千二百四十人至一九九五年二万五千八百四十一人,一九九六年二万七千九百六十一人至一九九七年二万九千零一十一人,其中大多数的人皆应接受安宁疗护。」

# i. ^7 j% |. X6 L' G' j+ G

    根据赖主任的估计,若以每十万人就有一百至一百八十人罹患癌症来看,每年至少有一万零五百至一万八千九百人需接受临终关怀的安宁疗护。而台北荣总呼吸治疗科主治医师郭正典则认为,台湾每年有十一万病人需要临终照顾。

3 y& w4 t O; u6 Q

    其次,国内对临终关怀意识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结构变迁,现代家庭已由过去三代同堂、五代共住的大家庭,转型为人口简单的小家庭;居家环境也由宽敞的三合院、四合院,转为坪数不大的公寓大楼。所以现代人生时固然「居不易」,死了停灵也是一大问题;甚至不仅在大楼的住家不好死,留在医院也不能安心,因为医院的病房费用昂贵。即使有钱人住得起医院,多数人也不欢喜孤零零地死在机器与管线围绕的加护病房中,因此「安宁病房」便随着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了。

! \5 N; n2 ^, F, W) k

    再者,现代人由于从大家族转型为小家庭,大家平日分居各处,亲情愈来愈淡泊,所以当一个人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应该鼓励子女对至亲家人给予一些临终的关怀与照顾,如过去的病榻守夜、侍奉汤药,以恪尽人子之道,这是值得提倡的好事。

, Q; `: C) _ w3 K! M

    总之一句,临终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旧情的怀念,是对恩义的回报。现代医学发达,虽然有助于延长人类的寿命,但是老人问题、社会老化等现象,都让举世倍感压力,所以对于临终关怀的办法纷纷出炉。例如,预约净土、生前契约、储蓄养老、预立遗嘱等,使得社会一下子延伸出许多新兴行业来,安宁照顾也是其中之一。

5 y0 Y( P5 T2 F. F; Z* ^

    其实,生命不是临终的时候才需要关怀,生的时候就要给予照顾;甚至临终关怀也不是只对临命终病人所做的医疗照护,而是对广大社会大众施以一种广义的死亡教育,让人正视生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不谈。因为有生必然有死,死前的临终一刻是每一个人必然要面临的;既然人人都或早或迟要步入不同性质的临终期,就应该早做准备,尤其是精神与生理上的准备。

. H! \: I3 `0 Q8 x( B

    即使说「临终关怀」是针对即将死亡的病人所做的关怀,也不应该只是在安葬遗体、处理完后就算结束,而应该对其精神事业,及其后代子孙继续给予应有的帮助,让其「死得安心」、「死得瞑目」。所以「临终关怀」不在于关怀生命活得多长,也不只是关怀死时的情况或死后的安葬问题,应该关心的是死后的去处,死后的安心,这才是临终关怀的真正意义所在。

0 M( w$ Y4 e; [+ E5 A


    二、刚才大师说,生命不是临终时才需要关怀,生的时候就要给予照顾,尤其现代社会因医药、科技发达,人的寿命延长,高龄化的社会带来的「老人问题」,已然成为举世共通的问题。请问大师,如何才能帮助老人安度晚年的生活呢?

2 y: `' A' i+ z% P0 j* \

    答:谈到老人关怀,不但「社会老龄化」是现在举世共通的问题,「独居老人」更是极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现在有很多老人不仅生前乏人照顾,有的人甚至死后多日才被邻居发现,真是老境凄凉,情何以堪!

b6 }0 ]" R: T% e% n

    老人最怕孤独,不能单独生活,就如小孩子不能让他单独留在家里。现在所好者,社会上有托儿所,也有托老所。尤其现在有许多外籍劳工,菲佣、越佣、印佣等,他们除了帮忙开发中国家建设外,也做了许多老人的侍者。

6 P0 W Z% L! ~/ M

    但是,老人纵然有儿女请来的外籍仆佣照顾,心灵上还是很孤独,没有依靠,缺乏安全感,所以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顾」,其次才是「经济帮助」。中国社会过去讲究晨昏定省,承欢膝下,能对老人嘘寒问暖,随时表达关怀,还是很重要。

R+ `" B0 w: a! q: r3 G# p

    中国过去一向以「礼仪之邦」自居,中国人是个非常重视伦理孝道的民族,但是曾几何时,现代人的孝亲思想已大不如前,所谓「人心不古」,尤其「久病床前无孝子」,多年前我曾因开刀住进荣总医院,在医院短短几天,看到「病房百态」,感触很多。

- n9 a8 i8 Q$ g, k3 o

    例如,在儿童病房里,父母每天都在一旁照顾,而老人病房里却难觅子女的身影。也有一些子女难得到医院探望父母,手上却带着录音机,他不问病情,只问︰「要给多少遗产?房子要给谁?财产怎么分?」等话录好,掉头就走了。有的病人则是送到医院时,儿媳一大堆跟着来,过世时,却一个也没到。真是「只有慈心爹娘,没有慈心儿女」。

& m) o' @( h7 N+ s/ P. `8 j

    所以,老人如何安养天年?自己也要有所准备,凡事应该在有生之年就早作安排、交待,尤其对于财产的处理,最好生前就能预立遗嘱,有的捐给国家社会,有的捐助公益团体,有的分给儿女;只要自己心甘情愿,早一点处理,免得最后儿女因为互争财产而兄弟阋墙,甚至自己也无法入土为安,像多年前的一位水果大王不就是这样吗?

0 ?7 W+ V5 F+ ~8 g5 v

    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经典中记载,人老的时候,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恼。但是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经验、智慧,都是无价的财宝,应该传承给下一代,所以社会应该重视老人的智慧与经验。

3 C% v$ a+ o8 Q

    在佛经里有一个「弃老国」的故事。话说在弃老国里,有一条荒谬的规定,凡是老人都必须驱逐到远方拋弃,不可以养在家中。因为国王认为老人是多余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费米粮,所以在这个国家里,举目所见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看不到任何一个老人。

. `+ w# ~" C# _) _+ K4 A& w

    有一位大臣很孝顺,眼看父亲年老,如果依国家规定,应该驱离出境,但是他不忍心把老父亲流放山林,就瞒着亲友邻居,偷偷地挖了一个地窖,把父亲藏在里面奉养。

) U/ _2 n; v$ J H) c

    后来这个国家的作为触怒了天神,想要施以惩罚,就以四个问题来为难国王。结果举国上下无人能解答问题,眼看即将受到天降灾难时,所幸靠着这个老人的智慧而拯救了全国,所以后来国王下令,全国不得弃养老人,要尊敬、孝顺、奉养老人;如果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人,都要治以大罪。从此弃老国因为有老人智慧的传授,变得越来越富强安定。

; w t; S0 V' ?" [( n

    年老的人,最大、最宝贵的特长,就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丰富,这些经验常常就是处世的智慧,这些智慧也是国家社会最珍贵的宝藏!所以老人们应该展现生命的智慧,自己要懂得如何安度晚年,这是很重要的。

! x( L3 T# @ |5 ]5 `

    老人如何才能老而不惧?我有一个「养老十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1 r, Q5 `: o; I# k

   (一)早起十念法:一早起床,心中称念佛菩萨圣号,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 c, M+ s' ?" D- J( m: r

   (二)晚睡一炷香:晚上睡前静坐十或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 S" f& Q7 V6 N- ~( d) x& F0 Z

   (三)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要增加肠胃的负担。

' S8 ?, t# G/ b6 h: E$ ]% L

   (四)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云烟般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着。

* [; M2 j3 O5 l# l+ F6 r0 R

   (五)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 O& u, F, `/ n3 O0 ^

   (六)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荡。

& Y \' {- @' e

   (七)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孝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来生得生善处,也能庇荫子孙。

5 I8 t2 V0 ]" h, e$ A

   (八)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与人广结善缘。

! @: m* k9 O: D# W) R

   (九)幽默常欢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不但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2 s5 @* N! u7 i/ j

   (十)健康要运动:「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 U @0 ^4 Q% p

    老人最重要的,要会安排生活,平时要会念佛、看书,身体好的人可以到处旅游,最少要欢喜与人谈话、莳花植草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自能安度晚年。

7 S+ E" y i8 e! d, f" |0 q( s/ {6 [& E

    老人尤其要保持心情的愉快,对未来要充满希望,若能早晚念佛,从信仰中获得心灵的寄托,当面对死亡时,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能因信仰而度脱苦厄,这是最好安度老年生活的方法,也是儿女对老人最大的关怀。

2 X4 H/ ?2 Q2 q5 ~7 H

    过去我曾提出「四等防老」的方法:

# [4 K; h) ~/ G. P& t

   (一)经济方面:多方开源节流,为自己储备养老金。

% d; Y5 n9 V/ B2 d2 }5 P8 d8 E# J

   (二)健康方面:常运动、生活作息规律、注意营养的摄取等。

4 e" a# ]+ n. \2 f

   (三)信仰方面:拥有正知正见的信仰,不仅在心灵上有所归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还能广结善缘,结识许多同道好友。

$ @$ T# g' |* ?: b" h

   (四)兴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闲活动及兴趣的培养,拓展生活圈。

) f3 L0 @6 b- F

    另外还有「四等养老」的方法:

; y4 k$ ?# o+ E" m6 t! t. x

   (一)第一等养老:要修好缘来养老。

$ q4 D4 t: ^( b+ {8 T

   (二)第二等养老:要靠智慧来养老。

5 X) D) J+ S% ~' M

   (三)第三等养老:积聚金钱来养老。

# D3 i* [, O# U3 ^# G- k4 \, W* f& ?8 F

   (四)第四等养老:依靠子孙来养老。

$ \3 i" w9 _! M$ L1 [' w

    老人固然是要靠智慧,靠自己结好缘来养老最好,但儿女孝养父母,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过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里提到,孝顺有三等:「生养死葬」,只是小孝;「荣亲耀祖」,是乃中孝;「导亲脱苦」,才是大孝。在佛教的《本事经》及《孝子经》也一致说道:「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毗奈耶律》也说:「父母若无信,则使起信心;父母若无戒,使住于禁戒;父母性悭吝,则使开智慧,为子能如是,始足报亲德。」所以我们关怀老人,孝顺要从这三点同时进行。给予甘旨奉养,给他心情愉快,给他念佛信仰,让他对未来有得救的希望,这才是对老人真正的关怀。

D1 H1 [0 p3 F


    三、人在生病时身心特别脆弱,这时往往比较容易对宗教产生信仰。请问大师,如何帮助病人藉助信仰来安定身心?甚至如何探病才是如法?

2 V b8 P) F! ~# N: `9 e2 i& C) _4 F

    答: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需要佛教,尤其有病的人,更容易接受信仰。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有名的书画收藏家高岭梅先生,在他八十一岁高龄的时候因病住院。期间他透过家人电话联络,希望我能到香港为他主持皈依三宝仪式。然而当时因为我的行程已经排满,一时之间无法抽空前往,于是我采取权宜之计,以越洋电话为高老先生在病床上作了一次皈依。

3 P3 E! J& U$ O# d+ t8 d% E. |

    高老先生虽然一直到最后才想要皈依佛教,时间上是稍嫌迟了一点,但也可见人生到了最后,都很希望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处。另外,钻研大乘佛法,对华严哲学多所贡献的一代文哲方东美教授,到了晚年也选择皈依承天寺的广钦老和尚。由此可知,人的智慧再高,最后还是需要寻求佛法的信仰。

. D% }% f1 i- u8 N. n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没有信仰,生命就没有依皈。中日甲午战后,日本首相陆奥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国来订立马关条约。正要出发时,女儿不幸染病在身,他嘱咐家人,没有重大的事故就不必通信。正当和约签订到紧要关头时,家书来了,说女儿病况严重,希望见父亲最后一面。

3 X; G5 `1 b* Y% ^* S' X" a) q

    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你放心回去好了,这里的一切我来负责处理。」陆奥宗光于是披星戴月赶回家里,奄奄一息的女儿见到盼望已久的父亲回来,很高兴地说:「父亲!我就要和你永别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一直梗在心中,等着您回来替我解答。」「什么问题,你说好了。」「我现在就要死了,我死了以后要到哪里去呢?」身为政治家的陆奥宗光,虽然博学多闻,但是对于女儿临终前的问题,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过他毕竟才智过人,就安慰女儿说:「死后去哪里,我是不知道。不过我经常看你母亲在念佛,我想佛陀会带你到一个很好的地方去。」他的女儿听到此话,带着安详的笑容离开了人间。陆奥宗光因为没有办法解答女儿的疑团,于是开始研究佛教,终于选择了佛教的信仰,并且出家当了和尚。

% o6 h. }8 i: p. @3 u5 E$ G, L

    这段故事说明,陆奥宗光的女儿懂得以信仰为生命的皈依,即使面临死亡也很安乐,毫不畏惧。一个人出门在外,天色黑了,不知将要住宿何处?这种无家可归,徘徊在十字街口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信仰如同我们的家;家,使我们的生命有所依靠。

3 F- D+ G- E0 i3 S5 d' H

    至于说如何探病才是如法?佛教讲「探病第一福田」,探病也是一门学问,首先,探病的时间要适当,不能太早、太晚,停留的时间也不宜太长。和病人谈话的音量要适中,内容更应谨慎、得当,例如不宜谈论刺激病人心情的人、事、物等,以免病人情绪反应过度;不与病人争执或辩论;不应教训病人,应说充满希望的语言,给予病人鼓励。病人焦躁不安时,可随机说法,使其心灵得到安慰,或者耐烦倾听病人的心声,纾解其心中的悲苦。偶而可以阅读报章杂志、文章或趣事,排遣病中的寂寞,保持心情愉快。

* W& |8 o/ Z! e2 m3 ?" E

    此外,进入病房时,表情应自然,切忌忧伤哭泣,以免影响病人及其家属的心情。最重要的,要心怀慈悲,真诚关怀,并应启发病人对佛教生起信心,让他知道这期生命的结束,不是死亡,而是往生;能把往生的信念带给他,鼓舞他对未来的希望,让他明白世缘已了时,要能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千万不要回忆、留恋、罣碍、执着,能随着一句佛号安详往生,才能解脱自在。

! j0 Y3 R& R- _+ { `6 ?. C4 R

    总之,探病时切忌说一些恐怖、消极的话,以免增添病人的不安。

, E. R4 w2 U# Q& l& |2 M. G


    四、生老病死既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我们如何才能坦然面对「人生之最后」?尤其当自己至亲的家人病危时,应该如何沉着面对呢?请大师开示。

: ]+ e2 ^7 T+ ~# B$ e

    答:人生之最后,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节哀顺变」。但是家中一旦有个亲人往生,整个家族还是会笼罩在一片哀伤、悲戚的气氛中。尤其愈是亲密、感情愈好的亲人往生,愈会感受到「爱别离」之苦。

. I+ P" v. u+ Z+ t

    经典中有一段记载︰波斯匿王在祖母去世后,极度哀伤的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

1 O. N6 c8 S5 W) _1 j

   (一)有生就会老。

/ l) [. B4 A$ U: \

   (二)病了就容颜枯槁。

& S. F. l# k3 o- e

   (三)死后神识会离体。

) }, D, J: C; D# k. r5 X# |! v

   (四)死后就要永别亲人。

8 r M1 l$ ]% y2 F7 j, f; n) Z. a

    世间凡事都靠因缘而存在,缘聚则生,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时,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6 H# R9 U; m& p1 l/ p: \

    死,虽然是令人感伤的事,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病了要死,死并不可怕,反而是病时的痛苦、病时的罣念、病时的烦恼,都比病还要可怕。所以当一个人生病时,医药固然可以减少病痛,徒添苦楚。但如果世缘已了,儿女其实也不必在他垂死的生命中,再透过医疗仪器给予勉强的抢救。因为人生在世,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人人都免不了的问题;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

1 L0 ]0 a3 ]8 t- l( j

    因此,病人一旦进入弥留之际,家人应该沈着冷静、坚强勇敢的面对,最好在病人病危时为他说法。有鉴于此,我除了手拟〈为老人祈愿文〉、〈为绝症患者祈愿文〉、〈探病祈愿文〉之外,也作了一篇〈临终祈愿文〉,由亲人代病者诵读,好让亲人与病者都能够安然面对:

- v* r5 z. Z. U% V+ J. z

    慈悲伟大的佛陀!

: {/ ^/ j' A0 s) b5 c/ u7 g

    我病了,

! M( t$ b4 @: }7 \" j8 J

   病得很久,病得很重,

& k' ]. T( [& f( b5 y

    我请人代我向佛陀您祈求:

& f2 Q% o, d* p' N) l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 \% e' P6 M5 o$ l

    我自知世缘将尽,

* U" b* x. [9 ~1 T/ S( k

   我不再牵挂亲友,

* ~8 Y' ~/ O3 D, N

   我不再执着身心,

/ x2 h, Z/ u: O N; o3 j0 X

   我也不再追悔过去,

. W# ]# Z/ f3 X4 o6 g9 Z

   我也不再妄求未来。

* ]! d- l8 y7 A; F0 A8 T

    当我流动的呼吸缓缓地减慢,

9 z# ^2 x5 g( N1 e7 |% B1 r7 A

    当我跳跃的脉动渐渐地转弱,

5 X% W. y$ k! x4 s. x! H4 s

    当我眼耳和鼻舌停止作用,

9 `$ y1 r4 a; v! {

    当我身体的器官不再运行,

; Q. A4 ?, c; s* }( M) {4 v) Z

    我像远处归来的游子,

, v( p, L' H: v/ b- u1 z1 L$ `

   乘着金色的莲华,

& b0 X2 X. ?3 Y; J8 t

   回到光明极乐的净土。

6 R: r) r) E2 d2 `8 q: F9 {

    慈悲伟大的佛陀!

3 Y6 ?4 j0 i$ p. S* `1 M5 x6 f. }) I1 G

    我要将我所有的骨髓血肉,

+ z0 p( K$ i3 d5 k. H

   还给天,付于地,

+ [9 M1 S5 ^6 i3 B0 v/ u- |

    随着大自然的运转,

3 j* R- S4 n5 E0 v

   化作熏风和养分,

. U1 a& m. D! n5 B) A

   年年月月滋长万物。

/ w1 ~4 ?) @( s! ~

    我要将我所有的全部心意,

9 P8 a4 s/ l4 D) g$ W: N- T2 ?

   施于众,施于人,

, P1 a& |' m0 v2 i8 I

    奉献给佛法僧的周遭,

" d5 y% G% x, Y1 d( ]( a6 @/ Q

   化作一瓣香花,

' E. q( D& q9 J7 G( G8 L( Q9 S

   时时处处地供养十方。

; B; }, b1 {+ ^5 P7 T9 o2 C+ M |

    让憎恨我的人,

* k. s0 w3 E* m" T# b0 N6 @: _

   得到我的祝福;

0 [6 I4 E$ t' \1 }& R4 I9 m

    让爱护我的人,

$ r0 e/ u% ^) i: ^$ O- d

   分享我的宁静;

& w- ?# ?+ D) n3 v0 V4 t

    让欣赏我的人,

$ |) J* {% z2 s1 \# f G+ K3 U

   散播我的善行;

1 f; ?7 D- F5 P: Q; S( U6 c

    让想念我的人,

$ ?4 s! c# l2 g6 Y$ q" _

   延续我的愿心。

! N: X( {" U5 p; A' M. f1 z: \

    慈悲伟大的佛陀!

& u' j: Y% D- c, e5 I9 ?

    我终于了然:

' L) Z& I, M7 t% P2 A

   生命如坚韧的种籽,

- T0 A( {0 W# E5 J& S v( N

   花落果成,生灭不息。

9 A; T# Y3 o; X; o

    因此,亲友悲伤的泪水,

7 j' n0 r& P& S& \% c

   不再是爱结缠缚。

1 S5 s2 l( a- `% w! r$ |

    慈悲伟大的佛陀!

2 a* e% Q. d6 B: L9 r- B/ g

    我终于可以听到:

+ w/ d3 K" S3 V- r z% B* l0 J) S

   生命如涓涓的流水,

, z% N, x- } A6 \8 r

   法音清流,绵绵不断。

# G/ C' D3 m# v3 }

    于是,展望未来的前途,

$ M* v3 Q3 L t' H: C3 B6 D% D

   不再是茫然空无。

# d _* i) L- M0 Z- d0 O! }, S$ Z4 T

    我终于洞然明白:

2 E u* x' y" X$ t1 K. n% P7 Q) q

   此时此刻,

$ U. m& M/ ~( ]! P3 s

   我只是短暂的告别。

. Q3 Y% d. P* R* d8 p, p

    在诸佛菩萨和诸上善人的接引之下,

( u! c, |* F; Z8 f: i

   未来的生命,

+ D2 ~1 C7 d6 ~

   希望我有乘愿再来的机缘。

9 V; X4 z/ L4 O$ x

    慈悲伟大的佛陀!

3 u0 a$ u0 m' D! F. r

    尘缘已了,世缘已尽。

" U/ b G# s T) p! W0 l$ x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 h0 i! B/ i/ E" H1 x' u

   如游子回家的欢喜,

) K. X3 J* N+ u6 s! @

   如囚犯释放的自由,

+ e7 m. T S2 ^& k+ R8 q t* M1 ^

   如落叶归根的自然,

* y8 R* r; G m/ ?* K4 Z( _! `

   如空山圆月的明净。

" I1 H' p7 H7 D* C+ K, n. K

    慈悲伟大的佛陀!

1 A9 D, v K+ F: I' @! a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5 u( w/ q2 P; }' \9 D& b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 }& J \5 }8 a8 h! ~, i

    佛门对于「死」,有一套情理兼顾的处理方法:

! y% ?6 D+ X1 D

   (一)在病重时,登门探病,与病者及家属谈论佛法,安抚身心,甚至可诵经祈福,作忏消罪。若因此康复,则前往道贺,并且观机逗教,举事证理。

8 P. N F. ^8 W/ z# D# |) T

   (二)在临终乃至往生时,为其助念,使之安然离去。

. j. X4 I( w5 z, x1 @! b

   (三)往生后,七七日内,乃至出殡送葬,家属可为亡者诵大乘经典,增添功德以为往生资粮。

. C+ j) j7 \. o8 D# O% @7 h

    总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圆型的。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灰飞烟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因此佛经对死亡的观念,有很多积极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狱、死如再生、死如毕业、死如搬家、死如换衣、死如新陈代谢等。

( f$ t6 H: X) V$ Y( t U" e2 Q

    此外,净土宗称死亡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游,或是搬家乔迁,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吗?所以,死亡不足惧,死亡只是一个阶段的转换,是一个生命托付另一个身体的开始。

) m% ]! S! a+ N) M3 A

    再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久长,色身虽然有老死,真实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样,赓续不已。虽然世间万象有生住异灭,生命也有生死轮回,尽管天上人间,去来不定,但是我们的真心佛性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人生重要的是,要珍惜每一期的生命,要为自己的生命留下历史、留下功德。而家属在缅怀亲人之余,应将他的懿德嘉行承续下去,把他的慈悲遗爱人间,这才是对家人真正的怀念。

2 c+ L" @& H( M1 P. j


    五、现在医学发达,透过「器官移植」已让许多垂死的生命得以继续存活。但是相对的,「器官捐赠」的思想却一直无法普遍推行于全民。请问大师,如何打破中国人向有的「全尸」观念,让大家正视捐赠器官的神圣性?

$ a N: a1 n f* b- k8 j2 U" e6 `

    答:器官移植是近代医学科技的一大成就,器官移植让许多生命垂危的人得以延续躯体的生命,也让捐赠者的慈悲精神得以传世。但是因器官移植所引发的诸多争议,也是目前社会大众一致关心、探讨的话题。

: I2 ?% h0 m) {

    关于「器官移植」,我国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早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九日就经总统公布施行,随后于一九九三年修正部分条文,其中第六条规定,医师从尸体摘取器官时,必须是在:

( V+ w7 d( C4 G) { s2 X

   (一)经死者生前以书面或遗嘱同意。

' t' q: q# \8 } m8 E* D

   (二)死者最近亲属以书面同意。

3 t0 t' E4 f0 w4 X& O2 O+ l/ e

   (三)或死者生前为捐赠之意思表示,经医师二人以上之书面证明者。

' e0 ^7 a: q. f& d# a. X2 q. ^+ n

    以上三者,必须符合其中任何一项,才能进行「器官捐赠」。

- m: O. V2 k$ B" _+ {( k' L1 s

    谈到器官捐赠,其实身体不是「我」的,身体乃四大假合而有,就如旅店般供我们今生暂时居住而已。所以我个人认为,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与其让身体被虫蛀、腐烂,不如将有用器官加以移植,让别人的生命能够继续延续。

+ P, I# q- f. O: x8 q

    在一篇名为〈如果你要怀念我〉的文章说得很好:「总有一天,我会躺在医院的白色被单下;总有一个时候,医生会认定我的脑功能已经停止。那表示,我的生命已经结束。那时候,请千万不要称呼那是死亡之床,而请称之为生命之床。因为我要将我的身体拿出来帮助别人,延续并让他们有更丰盛的生命……。」

6 |; T- s' z4 s0 n

    捐赠器官含有生命延续、内财布施、资源再生、同体共生等意义。试想:当你捐出一个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带给别人;当你捐他一个心脏,就能给他生命的动力;当你捐赠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注入他人的生命之中,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身体虽有老病朽坏的时候,但生命如薪火相传,是永恒无限的。透过器官捐赠,带给别人生机,也是自我生命的延续。

+ a3 N! [: i, L* A( P; t

    然而尽管现代医学发达,透过「器官移植」可以让许多垂死的生命得以继续存活。但是由于器官取出要在宣布脑死到器官坏死的短短时间内进行,而国人一向保有全尸及死后八小时不能动的老旧观念,因此「器官捐赠」的思想一直无法普及国人,造成台湾的器官市场一直呈现供需失衡的现象,有许多人需要移植心脏、肝脏、肾脏等,却苦等不到有心人捐赠,造成许多的遗憾。

- Z8 Q3 w5 X" e8 F& y2 u

    反观全世界器官捐赠率最高的西班牙加泰隆尼亚,当地的人认为:今天我把器官捐赠出来给需要的人,有一天当我的亲友需要移植器官时,同样也会有人愿意捐赠。他们这种心态,可以说真正符合「同体共生」的思想,值得国人学习。

5 m9 D* o" K6 b- ?7 I* H8 n# `

    为了建立「器官捐赠」的新观念,「中华民国器官捐赠中心」特别成立「宣导教育中心」,透过公益广告、文宣制作、街头宣导、公共电视、邮票发行及推动「器官捐赠周」等活动,希望能落实全民器官捐赠的观念。

) m! P7 I, Q8 t8 g' N

    其实,一个人活在世间,难免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后一定要「全尸」呢?再者,一个人只要有愿,有心把自己的身体布施出来利益别人,就不怕因器官摘除而因痛生瞋,造成无法安详往生极乐净土的顾忌,所以对于死后八小时不能移动身体,甚至不能捐赠器官的这种观念,早已不合时宜,现代人的思想应该随着时代而进步,应该正确地认识生死。

# l" |6 V, L) G; a9 Q# S

    我们如何看待生死呢?其实生死如植物的开花结果,春天播种,秋天收成,这就是生死;「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晚上睡觉,早晨起来」,这都是生死。人不是到了死后才是死,还有精神上、思想上,每天不都有几百次的「千生万死」吗?我们的心,每天都在十法界来回无数次,这不都是生死吗?甚至人体的细胞,每七天新陈代谢一次,这不都是生死吗?现在的人眼睛坏了,可以换一个;皮肤坏了,也可以移植;肾脏坏了,还可以再换一个。所以,生死就是好好坏坏,生生死死。过去一位禅师看到人家喜获麟儿时说:「你们家多一个死人。」这不是在触他的霉头,而是在陈述生命的实相。

% V( m2 [# S& F/ a5 o' N

    生死只是有一个「隔阴之迷」,就是换了一个身体就不知道了。就如去年收成的黄豆,今春种下去,今秋又再收成,这一颗黄豆不知他是去年的黄豆。从前世到今生,从此生到来世,只是形躯不同,实际上彼此并非没有关连。

0 s+ r7 j' a" t i; d6 G% G6 y

    禅宗讲要看破生死,佛门讲要了脱生死;了解生命的意义,解脱死亡的恐惧,这就是了脱生死。所以关于器官移植,当一个人老了、死了,器官于己无用,但却能延续别人的生命,这是多么美好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我自己早在三十年前就已认签器官捐赠同意书,我也希望大家一起响应这项庄严神圣的活动,希望社会愈来愈进步,大家共同缔造同体共生的美好世界。

2 J+ w4 ]5 f8 t) _2 T) V$ m% j, |; @ 2 \! |3 g% N; W* \; r$ X6 w&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4: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o7 Z( e9 {8 ?5 }5 h) v

    六、目前社会上吹起一股购买「生前契约」,或是「预立遗嘱」的风潮,由自己在生前就把后事安排好,以便临终时能心无牵挂地往生。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 x( Z3 _+ f6 y9 R; C+ k3 T ^

    答:人生在世,有很多事都不是自己所能预知或掌控的,尤其「生死无常」。但是,人固然无法掌控生死,却能为自己的身后事预作安排。现在流行的「生前契约」,就是因应现代人希望为自己的后事预作安排而兴起的新兴行业。

( u7 Q4 j, {5 h& ]% k& o4 f

    所谓「生前契约」,即活着的时候,由自己或家人预先与殡葬业者签订契约,于生前购买好死亡时的丧葬仪式,为将来的死亡预作准备,也就是替自己的身后事买好人生最后的一张保单。

3 I: g% J/ H, [# \# A' ~

  「生前契约」这种业务在国外早已行之多年,只是过去国人大都忌讳谈「死」,所以直到近几年来才在国内普为大众所接受。自从推出以后,市场反应热络,极具商机。这种风气的流行,可以说是现代人观念上的一大突破,显示大家已不再禁忌谈论死亡的话题。

. P! U5 j0 N6 Q( Q- x9 R- h3 e1 Z

    目前国内生前契约的销售型态大致可分为三类:

7 K8 A- F+ X+ w z

   (一)保险公司将本身的业务与生前契约的特色结合在一起,推出具有生前契约性质的寿险保单,或是与保户约定把一部分的保险金以信托的方式,来支付殡葬费用,以提高各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保单的附加价值。

; P( _) B* j( \- }# V

   (二)保险公司与生前契约公司合作,将消费者的身后事委外交由生前契约公司来办理。

5 }; r" ?% z$ e7 q, I$ T

   (三)一般的殡葬业者藉由业务员直接销售的管道贩卖生前契约。

5 n m. B1 y& x. Q4 l# T2 p

  「生前契约」其实是「生涯规画」的延伸,所谓「生死事大」,「生」的时候如何活得自在、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固然重要;「死」时能安心、放下,了无牵挂地走,也应该早作安排,预先规画,所以「生前契约」就像一张「安全卡」一样,可以求得心安,未尝不好。

* J# s2 F' o s, |7 a

    问题是,世间上任何一种商业行为,难免有利益冲突,有了利益冲突,就会有纷争。因此尽管业者标榜生前契约有诸多好处,例如:

" j3 G5 q5 z! o. b" M/ k1 d) R( f

   (一)以低价分期,负担小。

2 @: R1 F0 w+ |4 V1 A0 `# ]' E

   (二)有价契约可以转让他人使用,亦可视为可望增值的有价证券。

/ k; \5 a. |9 }, d: X

   (三)可预约自己想要的宗教仪式,保障人生的最后一道尊严。

6 y4 S) ~2 h7 Z! C0 A% [5 `' v

   (四)一通电话,由专业人士接手,省去亲友不知所措的窘境。

) j3 p* h- T, k+ {# N) d1 ~

   (五)死后不必让家人为了一笔不可预算的费用,而造成家人的二度伤害......等等。

' p7 f1 `7 _6 |

    但是,「生前契约」牵涉很广,其中还有法律问题。例如,如何兼顾亡者的意愿、家属的习惯、信仰、传统习俗及业者的利益;执行时以谁的意见为主?乃至签约后能否解约退款?这种种问题经常造成纷争不断。甚至不少不肖业者藉此吸金、卷款潜逃,衍生诸多的社会问题。所以,生前契约虽然有其时代性与需要性,但最好是由宗教人士来办理,不要用商业的行为来处理。

% K' d& V- S* F& a* \

    另外,现代人有的对自己的子孙有特别的信念,或者因为信仰不同,所以预立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包括财产的分配、丧葬的处理方式等,自己早作安排、交待,以免日后造成子孙的纷争,这本来是很看得开、很洒脱、很豁达、很有远见的好事。但是,不管预立遗嘱,或是订定「生前契约」,还是会造成诸多的纷争,并不必然就很圆满。

& y% o8 _/ r4 |7 u1 C

    例如,你预立遗嘱,也许你的财产太多,儿孙还是要纷争;你订定契约,如果业者不讲信用,或是双方对所约定的内容认知不同,尤其从签定契约到业者履行契约的时间,可能长达数十年,这中间随着社会的变迁,必然存在着很多难以掌握的变数,实非一纸契约所能完全保障。

$ j* m; j- _- g! F

    再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死后有人埋葬、送终就是圆满,人生应该要为社会留下贡献,为自己留下历史,为亲人留下怀念。人虽然有生老病死,但是真正的生命是永恒不死的。过去中国人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有的人自己没有生养,也总要想办法去认个干儿子、收养个义女,以期老来有人孝养、送终。

0 c" J9 ~1 x/ Z" S, U

    但是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有的不肖子孙不但不懂得回馈奉养,甚至希望父母早一点死亡,以便早日分得遗产。所以老人不能太有钱,最好是有德、有智、有缘,这是养老的最好方式与身后的最佳保障。

' K+ L( p/ M* d) f8 E) k, |! K

    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得到的学识与经验,这是年轻人所不及的,老来如能摒除外缘,多写几部好书,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学识经验,乃至技能诀窍等传授给后学,甚至告诉后辈怎样做好人、如何做好事,并以丰富的做人处事经验点化人心,自然能赢得大众的肯定,何愁老来成为孤独老人呢?

4 r, t, x. Z& a9 F, b1 k

    懂得靠智慧来养老以外,还要懂得结缘。人与人之间,是靠缘分在维持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因缘法。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上最宝贵的就是广结善缘。平时懂得护持佛教事业,老来乃至往生后,寺院自然会回报你;平时能够投入公益事业、加入义工行列,主动关心贫弱孤苦,以爱心、欢喜心培养好的人际关系,老来自然不必烦恼没有朋友,不必担心被社会人群所遗弃。

+ j- v0 k, S% Y+ B6 a4 i B

    所以,一个人最好的保障是结缘,死后让因缘来帮助你。平时我们要找人帮忙很困难,只要自己生前多结缘,有了因缘,让因缘来找你就很容易。因为自己生前有结缘,死后与你有缘的人自然会来与你结缘,这是最好、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反之,不肯结缘,即使留下再多的遗产给子孙,可能到最后连送葬、念佛的人都没有,所以广结善缘是人生最美好的事。

$ j* D+ E7 K6 y/ ], q

    总之,生,要生得欢欢喜喜,死,也要死得欢欢喜喜;不管做什么事,能皆大欢喜,就是最美好、最圆满的事。因此,与其透过生前契约来规画身后事,不如广结善缘最为圆满。

: \* ?- `- n4 C


    七、根据佛经所载,人因业力不同而有善终、寿尽、横死、夭亡等死法,甚至佛教也说「死如乌龟脱壳」,请问大师,死亡真的很可怕吗?

' E) A1 O1 |1 b r# ~

    答:死亡是历来人们最忌讳谈论的问题,但是时代进步,现在「生死学」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并视为人生必修的一门功课。例如佛光山在民国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创办的南华大学即首开风气,率先设立「生死学研究所」,随即引起热烈讨论,历届报考十分踊跃,包括教育界、医护界、宗教界、社工人员等,竞争之激烈,不下于热门的理工系所。

7 D& [# Q( O& I% e4 @

    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的设立,可以说写下了国内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一页。该所隶属于人文学院,院长慧开法师亲自开讲过「宗教传统与生死探索」、「生死学基本问题讨论」、「生死学英文名著选读」、「生死学概论」等课程。他的学术专长及研究专题为「宗教哲学」、「宗教生死学」、「生死学概论」、「生死学基本问题讨论」等,带动大家对生死学的重视。

; ~$ u) [6 g% g! q% F) p1 F+ l

    生死学的研究,早在一九七四年七月纽约时报(NewYorkTimes)报导,当时全美国已经有一百六十五所大学校院,开设了以「DeathandDying」(死亡与临终)为主题的通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更将其纳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开课的历史已达二十年以上。

6 a8 i+ a& Y' [; D

    其实,生死一直是人生最密切的课题。人间最大的问题,一是「生」的问题,二是「死」的问题。生要居处,死要去处;有的人为生辛苦,有的人为死挂念。佛学就是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死的问题。只是因为人有「隔阴之迷」,换了一个身体就不知道前生后世,因此自古以来对生死茫然无知,成为天下最难解决的问题。

5 c0 k0 n- O$ F# w3 W7 t4 x

    谈到生死,经典里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

3 ]2 N7 h' C2 a% I% X

  「寿尽而死」就是自然死,当一个人体能衰竭,例如肾衰竭、心脏衰竭等,身体的器官失去功能,就如老旧的车子不能快跑,又如破损的桌椅不能使用,这时就是油尽灯干、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3 h! g# e* X3 C' n) h+ ^/ G! b9 x

  「意外而死」系指遭受意外灾祸而死亡,一般称为「横死」。根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横死有九种:1.得病无医,2.王法诛戮,3.非人夺精气,4.火焚,5.水溺,6.恶兽啖,7.堕崖,8.毒药咒咀,9.饥渴所困。

. D6 ~/ v* O3 C

    所谓「横死」,例如山崩土埋、葬身鱼腹、被虎狼所噬、空难等;看起来不忍,但随着业报现前,剎那之间很快就断气了,没有拖延,也算善终。反之,有的人在医院里缠绵病榻,插管维生,难道就是好死吗?所以对于横死、善终,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F+ {* v7 T: Y3 r# X8 p

    人都希望求得好生,更要求得好死;佛陀的十号之一「善逝」,说明「好死」也是人生莫大的福报。其实,瞬间死亡并不可怕,有时间感受死亡,或因恐惧而死才可怕。立即死亡,无痛无苦,没有恐惧害怕,就是善终。

* q$ @" v8 h, j- ?

    至于说死是否如乌龟脱壳?如在医院里电击抢救即是;如果含笑而逝就不是。基本上,人之生也,必定会死;人之死后,还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环形的钟表,如圆形的器皿,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死只是一个循环而已,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也不是开始,收也不是结束;开始中有结束,结束中有开始,所以死亡并不可怕。

3 v, W6 [- q. {7 w! F, |% g0 K

    当然,死亡有所谓「好死」,也有「歹死」,有的人如睡觉般,一觉不醒。甚至过去的禅师,有的田园荷锄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终;有的吹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东门西门,向亲友告假而去。所谓「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来去去,根本就不用挂怀。正如衣服破旧了,要换一套新衣;房屋损坏了,要换一间新屋;连老旧的汽车都要淘汰更新,何况人的身体老迈了,怎能不重换一个身体呢?

1 q3 w6 o O9 r9 Q, G& _, u

    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说:「笑剧已经演完,是该谢幕的时候了!」他对于死亡表现得潇洒自在,毫无依恋;哲人卢骚(Jean-JacquesRousseau)临终时安慰夫人:「可别伤心,你看,那边明亮的天空,就是我的去处!」真是自在人生的示范。

6 }1 G7 q' r+ P X3 @: X! O; g

    美国的物资生活丰富,他们对死亡并不觉得可怕;反而是中国人苦难不断,政治迫害、战争频仍,但中国人怕死,希求长生不老。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 @' M% I5 u% _) O! s6 C& u' I

    其实,凡事自然最好,死亡也是。死亡不足畏惧,只是死亡以后就像移民一样,你到了另外的国家,你有生存的资本吗?只要你有功德法财,换一个国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 H4 f9 |9 }+ R( E2 e1 L& w


    八、中国人对于丧葬习俗有很多的忌讳和迷信,请问大师,亲人往生后,如何处理其后事才是如法呢?

; ]2 f% U& Q- V

    答:所谓「生死事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并且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养生」是孝的表现,「送死」更是大孝,因而对死亡讲究的是厚葬。在孔子时代,人从死亡到安葬,须经五十几种仪式,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Feuerbach,Ludwig1804-1872)说:「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所以身后事总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甚至还有很多不合时宜的风俗、迷信和忌讳。例如,一般人的观念里,总认为人死必然为鬼,为了怕亲人在黄泉路上没有路费,所以有烧「脚尾钱」,也就是烧冥纸的习俗。

9 U! K9 A. u9 z

    关于烧冥纸的习俗,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中国人烧些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像现在已经从烧纸钱进而烧房子、车子、家电用品,甚至烧一群佣人给亡者,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你烧洋房别墅给亡者,如果没有土地,你要他把房子建在哪里呢?你烧车子,如果亡者是因为车祸而往生的,难道要他再出一次车祸吗?何况佛经说,人往生之处有六道,如果是上升佛道、天道,那是一个极乐、富贵的世界,哪里还需要用到纸钱?如果是投生人道,出生在哪一国也不知道,到底是要烧台币还是美金呢?如果投生地狱、饿鬼、畜生,将受无边的痛苦,纸钱对他而言也无济于事,所以不如为亡者印经、布施、做善事,将功德回向给亡者,对亡者来说才有实质的利益。

: M' K5 b( k1 Y* o3 Y. S

    其次,中国人一向重视「寿终正寝」,认为在外车祸死亡的人遗体不能返回家中,否则就不吉利。其实过去农业社会里,人们多半一生守在自己的家园;但现代工商社会,许多人外出谋生,横死在外地的人愈来愈多。一个人死在外乡已经很可怜了,为什么不让他回家?如果能换个观点想:「他一个人死在外面好可怜,要赶快让他回到家里,他会感到比较温暖、安心」,那就没有什么忌讳了。

, Z. g, l4 O1 Z% Y+ B5 h

    另外,家里有人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要打一把伞。其实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所以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 Y7 e" @: g- ^2 {, R+ }

    再者,中国人重视伦理,从伦理里也衍生出不少习俗来,例如人死后,孝眷为表哀思,几天内不可以刮胡子、不可以更衣、儿女要从门外跪着爬进屋里等等,这些方法都没有顺乎自然。乃至生肖犯冲、生辰犯冲、八字犯冲的人不能送葬,甚至丈夫死了,妻子不能送上山头,否则就表示想要再嫁,将被视为不贞。

+ K7 a9 j$ U" S; L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里,还可见到一种现象,一家有了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乃至一些三姑六婆,这个人说这种习俗,那个人说那种规定,搞得孝子贤孙不知如何才好!

5 T/ w1 d* J, \' o0 s& ?+ r

    父亲在日军侵华时在返家途中失去音讯,后来猜测应该是遇难了,他的死亡我是不知道,不过在我九十五岁老母亲往生时,我不许任何人替我主张,因为往生的是我的母亲,别人不必七嘴八舌的乱出主意,所以我相信我的母亲一定是很安然而去的。

3 x- n3 x7 Q( x9 D- q

    谈到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确实有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都应该加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

5 Q5 q T+ k' P) F

    那么现代的葬丧礼仪应该如何办理才合宜呢?就是要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例如依照内政部印行的丧葬礼仪办法,或自己所信仰的正信宗教,如佛教丛林里有关丧葬礼仪的一些主张与作法等。

5 B0 w0 v6 K y. W; `$ w0 V9 M

    佛教对丧葬礼仪的看法,首先强调的是要建立正知正见。例如,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临终是「升」、「沉」最重要的关头,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眷属若在此时大声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却往生善道的机会,那是无益而有害的。因此,若遇家里有人过世,不宜哀嚎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等,尤其切忌杀生祭拜,如《地藏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又说:「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5 q3 i4 a% U* O t( B2 @

    是故四十九日内为亡者修福,利益最为殊胜。尤其当病人病危时,最好能礼请法师或道友前来助念,亲人亦应在旁一起助念,帮助他往生极乐净土。亦可请病人所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前来安慰开导,劝病人一心念佛,求生佛国净土。

0 }+ ~7 Z% u- |3 U5 Y

    此外,有关丧葬礼仪,尤应注意下列几点:

. q6 Q0 }. g- p4 g3 p

   (一)不要虚荣:现在的人遇到丧葬事宜,大家竞以虚荣心处理,要做得比人家好,很多人家在互比虚荣心,其实,应当要尊重死者心愿才是最重要的。

8 p0 }& ]& F v8 @, Q) D

   (二)不要铺张:国人对于丧葬事情,往往讲究你有多少乐队,我有多少花车。其实不一定要这样,丧葬是个人家庭的事,何必劳师动众呢?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9 ?( ^$ p! Z, ^8 v6 ]

   (三)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 F, s5 Y$ Q6 a. p

    总之,生死是人生的二件大事,依佛法的观点来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唯有以庄严的心情帮助亡者顺利往生善道,这比任何隆重的仪式都要来得重要。

. F) z; `) \# U2 ~2 n$ Y- b


    九、佛教把死说成是「往生」,又说生命是三世轮回的,请问大师,我们怎样知道有前生与来世呢?

; ]( x) n0 l/ R

    答:世间万象都离不开轮回的道理,举凡宇宙星球的运转,春夏秋冬的更替,昼夜六时的推移,善恶六道的轮回,身体的生老病死,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等,宛如车轮回转的现象,都证明「轮回」的道理。

# [/ l: [7 I, m; J0 _: v. q7 Z) Q

    自古以来,轮回之说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古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梨俱吠陀》一书中,已暗示人死后有灵魂之归趣。后来的《梵书》、《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记载着纯熟的轮回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哲人们对灵魂之说做积极的研究,其中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提出人死后的灵魂依照生前所作善恶,转生为人或其他生物。

7 D. f$ x8 f6 x

    及至今日,每个宗教都承认轮回的存在,其中道教主张长生不老;耶稣教、天主教认为人生的目标在于进入天堂和上帝同在,获得永生;一般民间信仰也渴求人生不死;佛教认为人生最究极的目的,在于证入无生涅槃的境界。所谓无生的境界,就是超越轮回,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来,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 @8 h2 q. T2 a1 C

    现在有许多人相信轮回的存在,研究轮回的原理,也有一些人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前生,或者正受着业力轮回之苦而不得其解。

0 P$ j) X; C! I. a

    佛教对「轮回」有一番透彻的解析,揭示生命轮回的奥秘,晓谕世人生命意义的真谛及离苦得乐之道。佛陀证悟后,出广长舌,教化众生,对「轮回」也提出许多看法,如《心地观经》云:「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终始。」《大智度论》云:「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

/ e3 m' e( u7 N# X

    佛教认为生命轮回的主体是「阿赖耶识」,而轮回趣向的决定是「业力」。阿赖耶识是生命受生的根本识,既不是灵魂,也不是精神实体。生命接触种种境缘后,产生种种的善恶行为,这些行为后果的种子又回熏于阿赖耶识,储存于阿赖耶识,当肉体死亡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而在生命体投胎转世时,最先投生,因此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根本。众生每日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有的是善业,有的是恶业,这些业因业缘形成两股力量,仿佛拔河比赛,如果善业的力量大,就把众生牵引至天、人、阿修罗等三善道去受生。如果恶业力大,众生就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去受苦,因此,「业力」是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

' f' C% W W- |3 H: b( u3 ~

    六道轮回的实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佛陀常常随缘向弟子讲述自己多劫修行的事迹,《六度集经》、《本生经》、《菩萨本行经》等,都是佛陀的本生谭。英国有一位老人亚瑟?福楼多,从小就常忆起前世在二千多年前约旦古城佩特拉的情景,他后来更协助考古学家找到许多新资料。在中国,轮回转世的记载自古以来更是不胜枚举。在近代史上也有一些发人深省的轮回事迹。例如,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在上海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车祸,二列火车迎面相撞,造成二百多个青年死亡。根据报导,这场车祸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不应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而当天距离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正好届满五十周年,所以有人说,那些死亡的青年可能就是南京大屠杀时的军人所投胎转世来受报的。这个事件让世人更加相信,人确有前世今生,一切都离不开因果。

0 Y/ r& r8 N" ~1 ^5 z

    在台湾,一九四七年发生的二二八事件,至今还有一些人心中一直充满了仇恨,一直想要报复,他们何尝不是二二八的牺牲者转世而来的呢?甚至在佛教的密宗也有「活佛转世」之说。活佛转世既然形成风俗,也不是无端的,也是有一些可信度。乃至近代西方心理医师利用催眠术唤起病者的前世记忆,震撼全球,生命轮回的事实已不容置疑。

0 p" F9 C) j) w" T

    生命如种子,是不会断绝、是不死的。因此,相信「三世轮回」,让我们知道,人不能只重现世,更要重视未来,并且要广结善缘,培植未来的福德因缘,如此未来才会更美好。

/ D' v1 d% R/ ~- [9 l( n7 J B


    十、佛教讲「十法界」,法界之中真有天堂地狱吗?天堂地狱到底在哪里呢?

) @/ r- Q& a: B

    答: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之中,一般人的思想、意识所及,除了今生所依存的世界之外,其次就是天堂与地狱。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人死后不是上升天堂,便是堕入地狱,天堂与地狱介乎人道的上下,一个代表享乐,一个代表受苦,这就是一般人对天堂与地狱的认识。

% d7 k* u. R2 A1 l# Q

  「天堂地狱在哪里?」在我弘法的岁月里,经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我通常都会回答说:天堂地狱在哪里?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说:

8 Y; W4 z- O# z- S, M

    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

3 a* q+ a k9 g0 V! W) ]' r

    佛教将宇宙分为十种法界,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其中,「天」即指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地狱则有十八种地狱。所以,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

) V7 N1 g- M. I7 t6 s

    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

, U1 ?8 n/ X' i+ @" x

    世间上,有的人生活富裕,住在花园洋房里,出入有汽车代步,就像生活在「天堂」里。有的人生活困苦,局促在陋屋小室,无钱无力的苦恼就像在「炼狱」里;饱受饥饿冻馁,就如处在饿鬼界;遭逢炮火焚烧,就像生活在「鬼域」般。

' Z! |' y1 p3 ] M( a0 X# L! Y

    第三、天堂地狱就在一念之间。

; F0 v# k6 M2 o: k I/ w

    其实,真正的天堂地狱是在我们的心里。许多人习惯与人计较、比较,心中充满猜疑忿恨,整天在贪瞋愚痴,或被烦恼忧伤系缚,就像生活在地狱。反之,如能以一颗明净的心,开阔胸怀,包容一切,时时保持心情愉快、满足、欢喜、安乐,这就是生活在天堂里。我们每个人在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来回不知多少次,因此,我认为天堂地狱就在「一念之间」。

2 @) v6 N9 j) y2 M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地狱的存在,佛教虽然也肯定有天堂与地狱存在的事实。然而,以佛法来讲,人死后不一定就上升天堂或堕入地狱,天堂与地狱只是十法界中的其中二界,上升天堂有上升天堂的条件因缘,堕入地狱有堕入地狱的业力道理,二者各有其不可混淆错乱的因缘果报。

- a/ F; q6 i9 W& a! w3 H% I7 O4 c

    甚至有人说,基督教的天堂就是佛教的净土,其实两者并不相同,其差异之处大致有四点:

) U* @5 x. a# C# g+ m9 t

   (一)净土里面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 V* E& a. l! `) F) s1 o, l5 f

   (二)净土里面还需要修行增上,才能花开见佛,不是往生净土就能完成。

6 s. r5 {/ X2 g8 d

   (三)往生净土就是上升佛国,佛国不是天堂,在天堂福报享尽,也会堕落。

+ u! F0 J& E7 a! r/ V5 Y G' T

   (四)净土是清净无欲的,天堂还是有欲的污染。

- d9 H+ O: i5 A# K5 s% ~4 w

    所以,净土与天堂是不同的。

& w0 I3 h Q0 ^3 V: \& H& A, L* t' f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里,在人间每天都可以看到地狱的惨烈状况。譬如到菜市场、餐厅饭店走一遭,但见鸡鸭猪羊等,倒悬提挂,切剁宰割、活剥生烤,这不就是倒悬地狱、刀山地狱、火烧地狱吗?到医院手术室、病房等,也处处可闻哀号声,可见地狱惨状。反之,现代的社会,人人丰衣足食,吃穿是锦衣玉食,住的是高楼大厦,不但地毯铺地,而且有冷暖气设备,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剎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运用自如。我们享受着这么多的福德因缘,过着极其平静幸福的生活,这不就是天堂吗?所以天堂也可以在人间实现。

7 T0 P6 j. ^$ \: r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里。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我们的心瞬息变化,捉摸不定,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涂恶道的心,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去来无数次。所以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

8 r" y1 Q5 V9 H* I4 w! \. j" A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像一个画师,可以画出美丽的事物,也可以画成凶恶的野兽。《维摩诘经》也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够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界便是天堂,便是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 V! i- v$ _9 H& _: ?' h" n

  「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如果我们懂得其中的深义,就会了解:人生不要光顾心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建设心内的「天堂」,如果心内的「天堂」没有建好,把忧悲苦恼的「地狱」留在心里,就会带给你苦不堪言的人生。所以吾人在世间上生活,就算身处「天堂」,如果不能认识它的美好,天堂也会转变成为「地狱」;如果你懂得以佛法来处理困境,转化厄运,那「地狱」也可以成为「天堂」。

2 Z( M8 i* ?8 _2 _/ L8 L( l

    佛经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福报,就算在天堂里也会「五衰相现」;如果有慈悲愿力,「地狱」也会成为「天堂」,像地藏王菩萨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弘愿,累劫以来在「地狱」里辛勤度众,但我们认为地藏王菩萨永远是在「天堂」里生活,因为他心中的「地狱」早就已经空了;佛陀虽然降诞在娑婆世界,我们也不认为佛陀生在五浊恶世,因为佛陀是在净土法性的境界里生活。还有观世音菩萨抱持悲心寻声救苦,所以炽烈的火焰也化为朵朵清凉的莲华;富楼那尊者抱定坚决的意志到边地去度化恶民,所以在别人眼里如「地狱」般的边地,在他眼里却如「天堂」道场般的自在。

) i9 E/ |# w) u# c) L* f

    俗语有谓:「境随心转」,一切都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即佛性,「心生灭门」即凡夫。是佛还是凡夫,都存于一心;心中有天堂的圣者,心中也有地狱的魔鬼。我们立身世间,若能以佛心待人,则世界也会跟着我们转成佛界;我们若以魔鬼的心处世,世间也会成为魔界。佛魔存乎一心,你要做佛呢?还是做魔呢?可不慎哉!

H% ^3 L: b, }* I. u( M: W9 W


    十一、目前社会上有不少医疗机构或慈善团体,都针对临终关怀而设立「安宁病房」。可否请大师介绍有哪些地方可以提供这种服务?以及护理人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 x; T( q5 U& d- J

    答:随着「临终关怀」的意识普遍被推展,目前台湾设有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计有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照顾基金会等。此外,不少医院都设有安宁病房,如:台大医院、马偕医院、耕莘医院、荣民总医院、彰化基督教医院、慈济医院等,组织更为庞大,结合了医师、护理师、营养师、药师、物理治疗师等成员,藉各种方式减轻、缓和病人身体的痛苦;并有社工人员、宗教人士的加入,令患者消除恐惧死亡的心理,更由于宗教的力量,能使临终者得到安慰和引导。

* V+ \5 K! D+ F0 M( d

  「临终关怀」主要目的是帮助病人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因此在护理的时候应注意以下的事项:

: k- T: l) ~; M8 J \" Z% B/ X

   (一)认识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临终者所面临的情绪变化各有不同,家人、义工、慈善人士、宗教师等,都应该要了解,而给予适当的协助。如:

8 s! Q! k+ Y3 X/ M) ^

   1.恐惧:要设法使临终者心生喜悦,无诸恐惧颠倒。

0 O3 {4 Q* C0 d) f# g2 _# S

   2.愤怒:要安慰临终者,使情绪平静,万缘放下,不生爱憎。

' K `+ W' c. P3 m( m; x

   3.罪恶:让临终者不要有罪恶感,教他念佛可以消除罪障。

3 c. Z+ M2 i: g: [% c

   4.不舍:劝导他对世间的亲人、财物不生贪恋之心。

* F$ ~7 |$ n0 D1 v" _3 |

   5.担心:让病患者放心,不必挂念闲杂人事。

" \! q4 H; }! |7 ^$ s4 Y7 U% O2 V! j

   6.无助:让他知道很多亲人朋友做他的精神支柱。

5 ~. M2 k0 g u1 f6 `% J

   7.自暴:鼓励他坚定信心,念佛必生极乐国土。

8 c& l! X% \# s: e$ |% d/ v

   8.孤独:不要让病患者感到病床上的孤独。

' g* i3 K6 k) j3 D; D7 L+ k2 m

   9.沮丧:病患者即将离世时,若有沮丧、无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

' a/ q5 O+ x6 Z9 |$ W: ?- B* D

   10.无知:告诉他将到清净安乐幸福的国土,让他知道未来有无限的希望。

% I# a" v3 N3 z c- o

   (二)正视临终病人的需求。从事临终关怀者,应为每一位病人制作恳谈资料表,以了解其个别的需求与愿望,或从观察而得知其所求。例如:

- P& y& E. `$ x% m. t

   1.希望明白病情。

, I1 [, {8 T# O" p8 v; J! O

   2.希望获得别人宽恕。

* B- |. u2 O" U6 s! N' H

   3.了解宽恕他人。

# C; y# _5 j2 `+ L, h8 Z

   4.希望别人对他的关怀。

# n' q: g8 Z+ p

   5.与亲友见面。

" {( S/ S4 j" @5 a& R: R

   6.对生命的了解。

5 E* [: U" X) _4 A* Y

   7.宗教信仰的渴求。

- k% q+ }; ~& T

   8.后事的安排。

8 e- ^% E$ i; r1 p/ @

   (三)给予临终病人的协助。从事临终关怀者,应有高度的慈悲、耐心,以及具备各种能力、常识,协助病人无憾的走完人生,为人生画下完美的句点。例如:

2 j5 I6 p; H( A

   1.以关心的态度专心倾听他诉说。

( h1 r2 j2 P' y

   2.让他所爱的人适时给予关怀,并陪伴身旁。

+ B' v% {3 C. ~0 U4 S* O

   3.尊重病患者的宗教信仰。

/ n/ V: Y3 T0 Y; Q! t4 r% `# l% i ^

   4.讲说忏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

6 k% z" w: I0 \

   5.安排法师或宗教人士与其谈话,或为其开示说法。

3 G" `9 I) i4 ?( s! B0 p

   6.尽可能满足他心里的希望。

! O7 T; e$ y6 `) Q4 @ B

   7.共同讨论他心中的愿望。

& c4 A% J2 K" \& f, V q& ?

   8.告知医师,减轻病者肉体痛苦,保持神识清明。

i" `! {- U0 e

   9.帮助病患及其家属维持正常生活型态,以及预备后事。

' _$ z! D' k) j: ?+ h8 ~

   10.保持病人心理的平和。

9 w5 ]* T. n# ]1 S1 p

   11.为他助念,使之提起正念,安然离去。

. B# i6 ?9 F: X3 G! L3 i8 L

    人的一生,有两个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时,有父母养育、老师教导;长大则结婚、生子、创业、功名富贵……;年老则要照顾,生病则要看护;死时的殡葬、告别式、火化、安葬……,为人子孙者要跑好几个地方,才能完成这人生最后一件事。

, R, u9 ^1 p% D4 ~2 M

    佛光山有鉴于此,为了圆满解决人生最后的问题,特于民国七十二年兴建完成万寿园,并做有系列的整体规画,三楼至六楼为奉安灵骨与牌位之用的「万寿塔」;一楼「功德堂」主要供殡葬奠礼用,共有「九品厅」、「莲华厅」、「圆满厅」、「福寿厅」等四间大小奠悼厅做为停灵、凭吊告别祭奠之用,另有东西两个客堂,可供信徒洽询及亡者家属休息。

- U( e! O" N" e5 v5 r2 u, R

    二楼「如意居」则专为病危者及看护的家属居住用,内有厨房、浴厕、医务室等设备,同时可供六位患者使用,分别是「如意居」、「有德居」、「菩提居」、「般若居」、「福慧居」、「和悦居」等。临终者的家属可以陪着一起住进来,全心全意的照顾临终病人。如果病人痊愈可以回家,一旦往生,弥留时,有法师为其助念。接着后事的办理,从入殓、告别式、火化、进塔,都由佛光山一贯作业,圆满后事。

6 w( o6 P+ e$ e) T2 D$ [

    有鉴于一般的丧事,从生病往生到安葬,家属都疲于奔命,佛光山对一个人生的完成︰从生到死,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且每天早晚除课诵外,并在春秋两季举行超荐佛事,不仅生亡两利,也净化了丧礼奢靡的风气。

6 y; q4 j2 o7 f. t' s; V, y2 l3 z

    佛光山对人一生的完成,除了本着「以慈善福利社会」,在慈善事业方面办有育幼院、佛光精舍、佛光诊所、万寿园、友爱服务、冬令赈济等养老育幼、老病死生之照顾外。另外并从文化、教育、社教、活动等多管齐下,希望透过佛法的教化,对世道人心的净化、社会风气的改善,人文思想的提升、精神生活的充实、慈悲智慧的开展,都能有所助益。

4 \& H; L& R; n3 x# R

    然而社会上有一些不明究里的人,他们无视于佛光山对佛教发展以及社会教化所作的贡献,经常批评佛光山商业化,指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很有钱,而是很会用钱,今年的钱用出去了,明年乃至后年的钱也用出去了。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我们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佛光山不以矫情的眼光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金钱而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源,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让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能在佛光净土完成,而不是等到临终时才想到佛教、想到未来的归宿,希望大家都能在佛光净土里圆满完成一生。

; }/ f5 ^1 s. d$ P% a, O( U


    十二、古人有「卖身葬父」的悲苦,现代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仍有一些穷人「死不起」,例如买不起墓地、付不起丧葬费用等。甚至在「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情况下,有时即使有钱,也是「一地难求」,因此现代人提倡火葬、水葬、树葬、洒葬,甚至天葬等,请问大师对于改良丧葬仪式有何意见?

5 h: s& G" a, Q

    答:人死要「入土为安」,这是中国人根深柢固的想法,因此一般人遇到亲人往生,莫不急着找墓地,有的人甚至生前早已预备妥当,造成土地使用效率减低。尤其一些有钱人动辄建很大的墓园,形成死人与活人争地。现代人口爆炸,「无壳蜗牛」的居住问题尚待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值得重视。

: C# F5 [/ t" y4 I1 Q* }+ Y+ X

    此外,中国人喜欢看风水,为了葬个好墓地,以期后代子孙能够发财富贵,乃至成为帝王将相,于是杂乱无章的墓园就成为中国特有的景观,不但有碍观瞻,而且造成山坡地不当使用,形成严重的环保问题;相较于欧美的「公墓公园化」,实有值得借镜之处,也更突显出中国式的丧葬仪式实有积极改良的必要。

: i" i* N% d1 t) F

    所幸现代环保意识兴起,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树葬、洒葬、海葬等自然、环保丧葬的概念,将由台北市政府率先开放木栅富德公墓二百坪面积做为树葬、洒葬的试办区,以及台北县的新店公墓、屏东县林边乡公墓也将启用树葬、洒葬区,同时政府为了鼓励「洁葬」,更将扩大补助地方政府相关计画,这些都是值得赞许的好事。

2 [ W7 ~$ E4 W M7 D! l+ B9 }1 _

    其实在佛教里,从印度开始就主张火葬,后来西藏的喇嘛教则采用天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树葬、土葬都好,当初佛陀涅槃后,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毗。目前火葬的观念已渐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后,将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纳骨塔,这实在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

) c4 O2 N+ X1 E3 I' @9 s. X

    佛教的纳骨塔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灵骨塔,它除了实质解决现实的问题外,更蕴涵着深刻的信仰意义。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业中,除了开办有育幼院、养老院、云水医院外,并设万寿堂,供信徒安放灵骨,周全的照顾信徒的生老病死,让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里获得圆满的照顾。

( P- R, R8 m' S- ^7 v+ \8 N

    不过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人专门从事贩卖灵骨塔的行业,公然与宗教争;甚至殡葬业者抢死人的情形亦时有所闻,真是有失礼仪的原则!其实「宝塔」本来就属于宗教所专有,未来希望政府能立法规范,让宝塔回归信仰,不要沦为商业买卖。

( R+ ]* B9 z* O

    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死也是很感伤、很烦恼的事。当一个人老病之后,先是医疗照顾,当医药罔效的时候,就要预备后事。现在有很多人可以说「死不起」,因为现代人大多住在公寓高楼上,左近各有居家,一家有人往生,不但哭闹会影响邻居,死后也不知如何出葬,所以现在的殡仪馆、葬仪社、太平间、骨灰塔、各种丧葬行业就应运而生。再者,根据内政部统计,台湾平均丧葬费用大约在三十万到四十万之间,而大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家庭一时都无法拿出这笔费用。

8 ~5 v, V- ^0 j

    现代人不但「死不起」,还有养不起、住不起、读不起、娶不起、玩不起等。其实,人只要懂得简朴,什么事都做得起;奢侈浪费,就什么也做不起。所以佛教赞成火葬,因为土葬造成死人与活人争地,而且太过执着。至于水葬、树葬、海葬、空葬,也太过无情,总是不忍,所以火葬最好,不但干净、节省,连棺木都不一定要用上好的材质,也不用太大,而且省时,只要殡葬业者车子送到火葬场,二小时即可完成,火葬费用又便宜。一般贫户还可以向政府申请费用减免,乃至民间也有不少慈善机构有施棺之善举,义务帮助贫困,解决死亡大事。如佛光山为了让困苦的人能死有所安,特别提供万寿园公墓二千个龛位给贫困无依者安置遗骨之用。

% Y$ I7 I. d% o8 [4 A

    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使用高雄市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灵骨塔之各项设施,得申请减免费用:

' |- W" V6 B7 F: M3 [4 X

   (一)设籍或驻防高雄市之现役军人阵亡、病故、贫困征属、公教人员因公殉职或其他对国家民族有特殊贡献者。

* {& ^: p* ?9 c8 @0 J

   (二)高雄市列册有案之第一、二、三类低收入户及仁爱之家公费家民。

7 Y& C- G6 s! J0 f x- N

   (三)高雄市未列入低收入户,但生活窘困经查明属实者。

. `9 l# n- I, e$ p

   (四)因天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之原因致死亡者。

: V. W6 D7 {, d

   (五)检察官因办案之考虑暂不殓葬,经主管机关核准减免者。

0 n$ v2 Q+ c1 A5 \5 t

    火葬虽然好处很多,但不少人还是坚持要土葬,总觉得人死后,再用火烧化,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先人的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嚙,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即使摆在床头跟人一起睡觉,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个世间上,再怎么脏的东西,用水去漂洗,用火烧成灰,都可以洁净。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 `( u/ W4 H* B" i; f* A' f! d. o

    其实,不管任何一种葬法,如庄子说,埋葬地下给蛆虫啃蚀,在原野给飞禽啄食,在海中给鱼虾饱腹,不都是一样吗?所以,不管什么葬法,只要不劳动别人、不浪费,就是最好。因为简朴并不代表不隆重,所以不管土葬、火葬、树葬、海葬、空葬等,一切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解决人生最后的大事,能够找出最经济实惠的方法,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 o; T4 v% ^; c# v: a+ ~# Y9 r& V6 u $ \; _, }: R- I7 W; }1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4: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3 [; ^# J. `. T( h1 }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过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给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 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 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 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阴阳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枪、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提倡本?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Y o/ x* t' V 2 _4 _ i a' v6 r# p0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4: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印」;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阳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阳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病。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 作 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

  (二)口 作 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 作 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鬼、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阴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阴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阴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隆、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习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阳、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 T- P( K; V4 C. W ( O9 d" ?' m: I# h7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4: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 l# L, o9 w4 Z" s8 C' Z M

    世间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最残忍的行为是杀生。人为了维持生命,想出种种的方法来保健与养生。例如,为了健康,三餐饮食讲究均衡营养之外,还要辅以药补,以及从事种种运动;为了让生命活得洒脱、舒服,更是透过种种方法来修练身心。但是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想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自杀的发生,有的是因为情场失意,有的是为了财务困难,有的是久病厌世,有的是为了情仇而自杀杀人,想要同归于尽。自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所做最大的伤害,同时也将造成对家人及社会难以估计的损失。现在几乎所有先进国家都把防范自杀当成重大的议题在处理,例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九八二年就把降低自杀率定为政策目标之一,同时在一九九六年重申预防自杀的重要性。此外,英国在一九九二年订下目标,希望在二○○○年把自杀率降低到一五%;美国在一九九一年开始订定国家忧郁症筛检日,并于一九九九年把降低自杀率订为国家的重要目标。芬兰、瑞典、丹麦、挪威、比利时、澳洲,也都很早就把降低自杀率订为国家政策。

  自杀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举世共同的隐忧,甚至不但人会自杀,连动物也有自杀的行为。根据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报导,澳洲有一只袋鼠企图跳海自杀,后来被四名海滩救难队员连哄带骗,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把它救上岸。报导幽默指称,这只袋鼠为何要跳海,原因恐怕没有人会知道。

  关于自杀的问题,虽然现在世界各国都有研究社会问题的专家在想方设法,希望能扼止自杀风气的漫延,但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自杀案件显然有与日俱增的趋势。

  人为什么要自杀?自杀者的心态为何?如何防范自己萌生短见?以及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走出自杀的阴影,重新活出生命的希望?二○○三年七月六日,星云大师在澳洲举行一场皈依三宝典礼,共有中澳人士一千多人参加。会后应信众之请,针对自杀问题举行一场座谈会。以下是当天的座谈纪录。

  时 间:二○○三年七月六日下午三点至五点
  地 点:南天寺大雄宝殿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 象:中澳信众一千多人


  一、根据统计,目前不少国家都有自杀人数逐年攀升的隐忧,尤其在台湾更经常发生父母强带儿女一同自杀的案件。请问大师,佛教对自杀行为与道德问题有何看法?

  答:中国人说:“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断。他认为这么做又不会伤害到别人,和他人有什么关系,哪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呢?

  其实,在佛教看来,自杀仍然是杀生,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不允许人自杀。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具血肉之躯,最初是由父母结合而生养,并且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生命的完成是社会大众的众缘所成就,当然也应该回报于社会大众,因此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但是没有权力毁灭任何的生命。

  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及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他们都反对自杀。前二者是从信仰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生命属于诸神,没有神的谕令,人不可以自杀;而亚里斯多德则是出于社会伦理学的考虑,在他看来,自杀是加诸于社会的一种不义行为,而且常常反映出当事人在道德上的缺乏自制。

  此外,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认为,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只有使用管理权,没有绝对的生死支配权。另一位宗教家多玛斯(St. Thomas Aquinas)认为,一切自己杀害自己的行为,都是不容于道德的自我谋杀。

  自杀到底合不合乎道德?直到二十世纪的西方国家,基本上他们对于自杀或尝试自杀,都认为是不能宽容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有些国家对于自杀未遂者还会判以刑罚,例如英国直到一九六一年都是如此。

  不过,自杀虽说是不道德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许多圣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为人类的利益而自我牺牲,你能说这不算是伟大的道德吗?如果把一个人害死是不道德的事,那么法官判人死罪,这究竟合不合乎道德呢?法官判处罪犯死刑,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公理与正义,你能说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吗?再如两国交战,一旦战争就要杀人,佛教不容许杀生;杀敌是犯戒,那么战争杀敌,合乎道德吗?

  其实,如果用嗔恨心去杀人,当然是不道德;如果用慈悲心去杀人而救人,却是大乘菩萨的道德。就像医生,为了医学实验,解剖人体,有时候把这个人的器官移植到他人身体,像这样基于慈悲的救人之行,是合乎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

  道德不道德的标准,应该从人心为出发点,于人有益的举止是道德,于人有害无益的行为是不道德。也就是说,基于慈悲所做的事,便是究竟的道德;相反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慈悲,虽然是好事,仍然是不究竟的道德。就如伦理学家赫宁(Bernard Haring)说,一个国家的间谍如果为了维护重大机密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算自杀,因为这种行为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为了保卫国家的秘密,是为了国家安全;这种为了某种高尚理想而结束小我生命的行为,不是“自杀”,而是“牺牲奉献”。

  依照赫宁(Bernard Haring)的观点,只有出于自私的动机或不道德的杀害自己,才叫“自杀”。例如有的人因为情场失意、事业不顺、经济窘困、久病不愈,或因一时承受不了重大打击而以自杀来逃避责任,却把问题留给人间、留给他人来承受,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尤其更应谴责的是,现在有些人不但自己自杀,还要别人与他同归于尽,例如刚才问到,父母带著儿女一起死,或者情侣共同自尽殉情,或者与仇家玉石俱焚,可以说都是丧心病狂的行为,令人难以同情。

  不久前,台湾彰化有一对中年夫妇,因为经济发生困难,一时想不开,因此夫妻两人先行吞下安眠药,然后带著小孩烧炭,准备一起自杀。所幸后来因为小孩子大声哭叫,才被邻居发现而把他们从鬼门关给救了回来。

  另外还有一个得到忧郁症的离婚妇人,她带著孩子从三楼往下跳,小孩子当场死亡,妇人自己没死,但多重性骨折,结果造成全身瘫痪,也把自己的未来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自杀甚或带著别人一起死,这种行为叫愚痴、邪见,也是不道德的。人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建筑在别人身上,也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感染给周遭的人。我们看历史上很多有德的君子,纵使自己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人前也总是强颜欢笑,他要把欢喜带给别人,而不会把痛苦传染给别人。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会,应该加强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宗教教育。尤其人要有正当的宗教信仰,信仰不当,没有正知正见,对世间的真相、真理认识不清,就容易胡作非为。像有些父母就是因为知见错误,认为带著孩子一起死是不忍心留他独自在世间受苦,这是为了爱他,是一种解脱。实际上这样的行为是不合乎道德、伦理,是一种罪恶,是无法见容于人的自私之行。

  一般说来,自杀的人大都只有想到自己,他把所有关注的焦点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他想到的只有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烦恼、自己的解脱。但是如果他的心中有爱,如果他能想到孩子、想到父母、想到亲人、想到朋友,或许他的生命就得以延展,而不会活得如此的没办法。

  在日本有一处“青木原树海”,因为经常有人到此自杀,富士吉田警察署因此特别在入口处立了一块告示牌,劝告想要自杀的人:“我们的生命是从父母那儿得来很珍贵的东西,请您静下心来,再一次的为了您的父母亲、兄弟和孩子们想一想。不要独自一个人苦恼,请您来与我商量一下。”

  人的生命要自然的生,也要自然的灭,强求的苟活与自暴自弃的放弃都不对。所以自杀前,请再给自己几分钟的思考,想想,人活著才能解决问题,死了怎能解决呢?只要你有心振作,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何必用自杀来逃避呢?所以为了要泯除自杀,我们要增加道德的观念与勇气,心中要有与众人同体共生的想法,要想到问题的解决总有第一、第二、第三方案,何必把自杀想成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呢?

  总之,世间的一切万物,从有情到无情,都有它的生命与生机,我们都应该保护尊重。所谓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类?所以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结束,或是因此又牵连、伤害到别人的生命,这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加以规范、防止。


  二、如前所说,自杀的人大都因为遇到困难,生活不如意,或对人生感到悲观、失望,觉得生命了无生趣,因此消极地以死来寻求解脱。请问大师,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建立信心,让他们重新活出希望?

  答: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杀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徒然留给世间及后人更多、更大的问题与痛苦,所以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杀,因为这是做为人的一种必要乃至完全的义务。

  但是,现在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呢?根据一项有关“自杀原因”的研究调查指出,一般人所以会自杀,除了精神方面有异常、性格方面有问题之外,“遭遇挫折”及“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自杀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如何防范自杀,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活出欢喜、活出希望,尤其活出心中有世界、有众生、有因果、有道理。

  就像前面提到,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天地间共生共有的,自己只有资格把自己奉献为大众,只有尽力让生命活出意义与价值,但没有摧残生命的自由。

  生命的意义在于服务大众、在于成就别人;每个人活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要想到奉献是生命的意义、服务是生命的意义、对社会的责任是生命的意义、造福大众是生命的意义。一个人能建立对自我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亲人的责任感、对自己所受恩惠的人,如父母、师长等,你还没有报恩,责任未了,如何能一死了之呢?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青年,因为情场失意,悲伤难过,想要自杀。当时我去看他,要他冷静一点,并且念了一首《中央日报》副刊上刊载过的小诗给他听:

  天上的星星千万颗,
  地上的人儿比星多;
  傻人儿!
  为什么自杀只为她一个?


  世界上的人这么多,难道都不值得你爱吗?何必苦恼、自杀只为爱她一个人呢?这样的生命价值不是太有限了吗?

  所以,虽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难免会有顺逆境,心情难免有高低起伏的时候;一旦发现自己的情绪陷入了低潮,就要懂得找善知识、好朋友谈谈话,或者自己看看书、听听讲演,都有助于纾解压力与转换心情。

  过去我在“中华电视台”每天有一个五分钟的“星云法语”节目,播出期间观众反应非常热烈,曾经有人本来想要自杀,因为看了“法语”而激起了再奋发的信念。也曾有一个家住高雄的国二学生写信给我,他说自己不慎交了坏朋友而跟著学坏,原本一些很要好的同学因此不再理他;虽然他已知错想改,但那群坏朋友并不罢休。就在孤独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觉世》旬刊所刊载的“星云法语”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想到自己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没有做,不能如此轻易了断,所以决定要以欢喜的心情从头开始新生活。

  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著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愣,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的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倒忘了寻死;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便不想死了!

  曾经在佛光山台北道场也发生过一件感人的事。有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法师们正在忙著准备共修的时候,忽然接到一通十万火急的电话,对方说:“我要找住持说话!我,我想杀人!”

  原来这位先生经营小本生意,不久前小舅子倒了他的钱,导致财务周转不灵,眼看著月底就要到了,公司里几十名员工等著他发薪水,真是又气又急,只想杀了小舅子一泄心头之恨。

  住持慈容法师告诉他:“您杀了他,自己还得坐牢,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啊!”

  “那我只有自杀了!”

  “自杀了以后,家里的亲人情何以堪?难道要他们为你背债吗?”

  “那我怎么办?怎么办呢?”对方的声音沙哑了,想必是在掉眼泪。

  慈容法师留下台北道场的地址,请他过来谈话。

  约莫半个小时以后,他依约来到台北道场。慈容法师安慰他:“人生难免有起有落,跌倒了,只要自己肯站起来,就有希望,况且人活著,不只是为了自己而已,更要为爱护自己的人著想。杀人、自杀,不过落得亲者痛,仇者快罢了。”

  看到他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望望墙上的钟已经十点了,慈容法师说:“您赶快回家吧!这么晚了,太太一定等得很著急了!”

  “唉!”他叹了一口气,接著说:“我的太太很贤慧,但是回家看到她,就想到她弟弟,心里更难过!”

  慈容法师继续耐心地劝导他。一番恳谈之后,这名男子居然请求住持收留他出家。慈容法师以出家必须知道家庭状况为由,请他填表格,然后按照上面写的资料,偷偷地打电话给他的太太。

  “王太太!您请坐。”中年男子听到这句话,吃惊地回过头,只见太太在知客法师的引导下,走进门来,一脸的悲凄。他不禁起身走上前去,与太太相拥而哭。

  三个月以后,王先生夫妇二人再度来到台北道场,拜访慈容法师。王先生欢喜地说道:“感谢您救了我的一生,也救了我的家庭。”

  如何脱离自杀的阴影?如何活出生命的希望?其实光靠外面的帮助是有限的;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未来交付给神明保佑,这也是不够的。人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当然,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完善,例如医疗制度健全、道路交通发达、民生饮水、公共路灯等设备都很周全,社会的富乐当然能减少人民一些生活上的不如意。但是尽管外在的朋友、家庭、国家、社会提供给我们帮助,也要自己能接受。有时候别人的好意帮助,不见得当事人都能接受,有些人不但心生怀疑,甚至把别人的好意当成恶意。这种人凡事都往坏处想,别人就是再怎么有心也帮不上忙。

  我曾经说过,有的人听了一句不中意听的话以后,旁人即使说了再多的好话来解释、相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他就只相信一句坏话,不相信一百句好话,其实这是自找麻烦。所以要想消弭自杀问题,必须靠自己有智慧、能明理,想想我为什么要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就上他的当,为他而苦恼呢?

  此外,我觉得每一个人平时要培养各种兴趣,例如读书写作、莳花植草、旅行郊游、参加社团等。多参加一些益智性的活动、对身心有帮助的活动,就不会自闭;一个人如果太自闭,就会越来越想不开。今天的社会之开放、广大,每一个人都要走出去,要走入人群大众里、走入朋友圈子里、走进书香学校里、走进社团活动里、走入义工行列里。当然,走到各种正当的宗教信仰里,都是很好的。总之,你要有很多调适生活、纾解压力的管道,尤其多结交一些善友、益友,平时多联谊往来,偶而相约喝喝茶、谈谈话,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也可能受到很大的利益。

  人生本来就是苦,人类的苦,有时是因为欲望太高,求不到当然苦;有的是爱嗔太强烈分明,想爱的爱不到,冤家却常相聚守,自然就会感觉很苦。甚至老年体衰的苦、疾病缠身的苦,乃至死亡的痛苦等;有时看到别人苦,自己也跟著苦。此外,还有自然界给我们的苦,社会上给我们的苦,甚至经济的、家庭的、人际的,各种的苦从四面八方推挤而来,真是苦不堪言。

  不过,我们可以转苦为乐,就等于一间房子,本来是黑暗的,我们只要点个灯,就可以转暗为明。人生懂得一“转”很重要,转坏为好,转恶为善。懂得转身,退一步想,海阔天空;懂得回头,后面的半个世界,更是无比宽广。

  曾经有人问:我们拿念珠是念佛,观世音菩萨也拿念珠,他念什么?“念观世音”。为什么自己要念自己?因为“求人不如求己”。所以佛教讲“自依止、法依止”,皈依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不但自立,而且能帮助别人,如此社会才有力量,才会更美好;如果每一个人都希望国家保护我、社会帮忙我、父母养育我、老师教导我、朋友对我好,那我自己来世间干什么的?所以人要在世间上生存,一定要靠自己有力量,要强化自己、发挥自己最重要。若说要靠哪一个人来救我们?靠哪一个人来帮助我们?总不如自己可靠。

  多年前,名作家三毛忽然厌世自杀,引起整个社会都在关心名人为什么要自杀的问题。功成名就的人常有这种情况发生,面对挫折无法承担时,就会想到以死来逃避。其实排遣的方法不外引开对死的注意力,情况就不会如此恶劣,一个人对死都不害怕,世上还有什么可怕的事呢?与其把生命毁于死亡,不如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对于有自杀倾向,或曾经自杀过的人,以后如何辅导他,就如对受刑人的更生保护一样,需要社会大众一起来关心。


  三、萌生自杀念头的人,虽然多数是因为活得不快乐而轻生,但也有的人则认为死后可以和亲人相聚,或是因为信仰因素而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请问大师,佛教对自杀心理,乃至因信仰而自杀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自杀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有的人以为自杀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实那是被苦逼迫到绝路,已经超过死亡的恐惧,他以为一死就能解决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为。这种人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怎能说他对死不害怕呢?

  谈到生死,其实一般人还是“宁在世上挨,也不要土里埋”,不过也有很多人因为生活、事业、功课、感情等压力过大,或因信仰偏差,乃至受了气、有了委屈,一时忍耐不了而走上自杀之途。不管自杀的原因为何,归纳起来不外乎:第一、不明白生命的意义;第二、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遇事逃避;第三、不懂得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因缘关系;第四、不知道自杀、杀人都是同样的罪业。

  总说一句,萌生自杀念头的人,必定是自私,必定是无能、无力、无明,不懂得制造欢乐,不知道营造和人的同体共生,缺少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意义是生生不息的,这才叫生命。自杀者因为没有看到“生”,只想到“死”,所以他活著,念头里只有自私、灰色、暗淡;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美丽,所以死的阴影就笼罩他,死的魔手就掌握他,因此稍有一些精神恍惚、意志不坚的时候,死亡的绳索就会捆绑他、束缚他。

  自杀的意念其实时刻都盘桓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遇到生命最脆弱的时刻,便容易化为行动,成为事实。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作家川端康成,两、三岁时父母病故,数年后祖母、姐姐,祖父又相继过世,这种对死亡的体验所造成的恐惧,成为他一生的阴影,终于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后的一天,在公寓里含煤气管自杀,实现他说过的话:“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正当三十五岁的壮盛之年,因感“人生比地狱还地狱”,因此仰药自杀;另一位同是日本人的知名画家古贺春之江则觉得“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因而毅然自我了断。虽然他们的死亡哲思不同,却都同样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璀灿的一生。

  “自杀”就是“自己杀害自己”。现代人不仅自杀的方式层出不穷,如服毒、跳楼、悬梁、投河、割腕、刎颈、烧炭等;就是形容自杀的词汇也不在少数,例如“自尽”、“自裁”、“自决”、“自戕”、“自缢”、“自刎”、“自刭”或“自我了断”等。甚至自杀的心态、动机,更是不胜枚举。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个人养了一条狗,人狗相处,日久生情。老狗总免不了死亡,这个养狗的人顿觉了无生趣,几天后就自杀身亡,随著老狗共赴黄泉。

  历史上燕太子丹与田光谋刺秦王,田光推荐荆轲,太子:“此事关系燕国存亡,务请保密。”田光:“是!”回家后立即自杀,用自杀来表示不会泄密。

  佛教“三武一宗”法难之一的北周武帝废佛时,佛教所有的经像几遭焚毁殆尽,当时静蔼法师以“毁教报应”力谏武帝,但不被采信,后来遁入终南山,因自愧无益于佛法,乃趺坐石上,自割其肉而死。

  宋朝的文天祥领兵抗元,失败被俘,元军统帅张弘范及将领李恒每日好酒款待,百般劝降,但在文天祥认为,死并不严重,失去名节才是严重,于是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过零丁洋〉一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从容就义。

  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世间上的人,有的人为了成全名节,他把名节看得比生死重要;有的人为了完成忠烈的志愿,宁可牺牲生命。所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其意义不能与一般的自杀行为相提并论。乃至为教牺牲,为了信念而死,那就是他的生命,是更超越的生命。

  佛世时,佛陀的弟子当中也偶有自杀或计画自杀者。如比丘尼狮子历七年修行,仍未能治其贪欲心,愧愤自身愚痴,遂萌自杀之意;然于森林投缳之际,顿然开悟。比丘萨婆得萨历经二十五年修行,仍未得平安,遂决意自杀;但于抽拔剃刀时,顿然开悟。比丘跋伽利亦曾因此立意自尽,欲跃下山崖,以了生命;就在迈足将纵之际,突然开悟。

  另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九所载,比丘瞿低迦曾六度开悟,六度退转;于第七度开悟后,因恐第七度退转,遂欲入灭。瞿低迦于第七度开悟后,已入超越生死之境,心中不再残留任何妄念,佛陀遂听任其自行般涅槃。乃至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自己曾“以身饲虎”、阿难尊者一百二十岁时因为不想再听世间的邪言杂话而进入涅槃等,以及佛教一些悟道高僧,他们预知时至、生死自如、坐脱立化等游戏神通、洒脱自在地面对生死,就非一般逃避责任而自杀,或是因信仰错误而导致集体自杀的行径所能同日而语。

  说到信仰,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时传出一些教徒因为信仰邪教,导致思想偏差而集体自杀。例如,一九七八年美国一位患有妄想症的牧师吉姆?琼斯(Jim Jones),带领九百一十四名追随者在圭亚那的琼斯镇(Jonestown)集体自杀,这是有史以来集体自杀人数最多的一次。一九九一年,墨西哥的一位名叫阿尔马桑的政府部长由于信仰上帝走火入魔,率领二十九名追随者在一个教堂中集体自焚;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和一九九七年,太阳圣殿教在北美和欧洲制造了三起集体自杀事件,造成超过上百人死亡的不幸;一九九五年,五十三名越南村民在一个笃信邪教的盲人带领下使用粗劣武器将自己射杀;一九九七年,三十九名“天门教”教徒认为不明飞行物会把他们带到天堂,因此集体服毒身亡。邪教害人之深,由此可见。

  其实在佛教里,根据《成实论》卷十举出,恶有“恶”、“大恶”、“恶中恶”三种,其中自杀亦教人杀是为大恶。《梵网经》也说,凡生者皆为我父、我母,故杀生即杀父、杀母。准此而言,自杀亦无异杀父、杀母。再如《大智度论》说,无论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杀之戒,亦将失其意义。

  因此,一般而言,佛教十分重视生命,因此反对任何戕害生命的作法,而主张应该在有生之年,发辉生命的光与热,以奉献一己、服务大众来扩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延续生命的希望与未来,这才是正当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们面对人生应有的正确态度。


  四、决定自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想以死来摆脱一切。请问大师,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答:“人死一了百了”,这种对生命的错误见解,普遍存在于一般人的心里,因此常见有人在遇到无法排解的困难或挫折时,就消极地想要自杀,希望以死来摆脱一切。

  其实,人到世间投胎为人,都是带业而来;现世所受的顺逆、好坏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为造作的结果,应该直下承担,才能随缘消业。如果遇到困难、苦厄,就以自杀来逃避,不但不能消业,而且更造恶业;如此旧业未消,又造新业,人生如何能解脱?如何能一了百了呢?

  所以,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自杀只有增加问题,甚至只会增加痛苦。比方说,我自杀了,即刻就会带给我的家人、朋友、亲戚、同学,乃至认识我的人无比的痛苦,有时还会把一些未了的责任加诸给他们,增加他们的负担。再说,国家栽培我、大众成就我,正当能为社会服务的时候,却因故自杀死了,这就是社会成本的浪费。因此,一个人的自杀,不但造成社会的损失,并且拖累了许多人,辜负许多关心我、爱护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自杀也会留下很多的后遗症。例如,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个前辈是因自杀而死亡,虽然隔了几代以后,后代的子孙都会觉得不荣誉,不但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拂不去的阴影,有时还会起而仿效。所以我觉得社会上有时候发生凶杀案,被人杀死还可说是不得已的,自杀是不可原谅的行为。因为遭受外力而死是没有办法抗拒的事,可是自杀则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愚痴,是因为一时想不开所造成;由于自己的愚痴想不开,造成了家庭、社会的损失,所以基本上自杀是不值得同情而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尤其,自杀者当时的心情,必定是带著一种心灵的创伤,是在痛苦、哀伤、无助、绝望、焦虑,甚至是愤怒、嗔恨、懊悔的情绪中死去,就凭当下这么一念,死后必定堕入地狱、恶鬼、畜生,这就是《俱舍论》所讲的“业道”。

  所谓“业道”,亦即贪、嗔、痴三业,彼此之间由贪生嗔,由嗔生痴,由痴生贪;前者能够成为后者之道,或者互相辗转为道,如此成为六道轮回之通路。也就是说,我人造作的业,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引生结果;业本身就像道路,随著善业能通向善的地方,随著恶业通向恶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要萌生自杀的念头,就不会有自杀的行为与结果。

  人在一生的数十年岁月当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问题,虽然让人感到生活艰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在思想上、心情上千生万死,从中慢慢进步。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困难,就想一死了之,总以为死了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是不对的想法。人,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慈悲、有智慧,世间其实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因此希望社区里的一些有德之士,能够经常举办各种联谊、讲习,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让邻居之间彼此互相关心、鼓励,从心理上建立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此才能防范自杀悲剧的一再发生。


  五、请问大师,人在自杀的时候,乃至自杀死后有痛苦吗?

  答:人一有了烦恼、痛苦,就想要自杀,希望就此一了百了;也有的人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觉得“生不如死”,因此也想以自杀来结束生命,总以为死了就能获得解脱,但是当他自杀死后就会知道,其实“死更不如生”。

  根据《醒世千家诗》记载:“吴江蒋某,与人争气不胜,服毒自杀。后来凭在他的妻子身上向人道:我不当死而死,罚入枉死城,火床铜柱,惨苦万状。方知在生一日,胜死千年,劝大家宁可气死,切莫自杀,以致后悔无及,大哭而去。”可见自杀只能逃避一时,但是却因此更增无边的痛苦。

  另外根据《认清自杀的真相》一书说,自杀者所感受的痛苦,千百倍于生前所受的苦,非语言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进,肺气外逼,内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缢而死者,气管闭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继而浑身麻痹,痛苦万状。服食农药、盐酸等药品中毒而死者,五脏坏烂,极痛难忍。服食安眠药而死者,头眩气促,五脏翻搅,有时暂时停止呼吸,心脏也停止跳动,与死无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悠悠醒来,却早已入殓,欲出无门,于是辗转棺木之中,恐惧痛苦而死。

  另外也有研究报告指出,开棺检视服食鸦片而亡者,伏著居多,侧者亦常有,唯平仰者甚少;此乃埋葬之后,鸦片毒退,棺中辗转挣扎而死之故。

  从以上记载可知,自杀的方法虽然有种种的不同,但自杀者自始至终,痛苦了了在心,而且在将死之时,意识转清,过去和现在的景象,映现分明,因此所感受的痛苦也就更加的深刻。

  自杀的人,在自杀前想当然尔一定是感到很痛苦,不痛苦就不会想要自杀,他因为熬不过痛苦,遂想要以自杀求得一死来解决。但是自杀将死未死之际,不管是上吊、服毒、刀割、枪杀、投河、跳楼,或是烧炭等,尽管方法不同,但其结果都是痛苦不堪。就以上吊而言,不是那么一分钟就死了,死前的一刻,呼吸闷绝,有时后悔了想要自己解救都没有力气,想叫也叫不出来。可以说上吊的过程中,真是千百种的痛苦,难以尽述。

  自杀者不但在弥留之际要受无量苦痛,就是死后所遭受的痛苦,比临死时还要增加千万倍。甚至死了固然苦,得救了还是苦。现在有愈来愈多的人以“烧炭”来自杀,他们以为烧炭自杀可以安详地在睡梦中离去。不过根据马偕医院及高雄长庚医院的医师表示,这类自杀幸存者可能因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造成迟发性神经精神症状,部分甚至无法恢复。曾有患者在获救一个月后出现意识混乱、幻听,甚至拿抹布洗脸、将电话当成饮水机、大小便失禁、无法自理清洁等症状;有些人则留下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

  自杀也是犯了杀生戒,即使如愿自杀成功,死了以后仍免不了要受杀生的业报。杀生乃天地所不容之罪,即使阎王老爷也不会给您好脸色看,所谓“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自杀者有什么面目见人?所以,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不是痛苦的结束,死并不能“一了百了”,生命是随著个人的善恶业报而一再相续不断的。所以佛教讲“善终”,唯有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六、有人说,忧郁症是二十一世纪精神疾病的头号杀手,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因忧郁而自杀。请问大师,如何防范因忧郁症而萌生自杀心理?

  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忧郁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疾病,全世界有四亿五千万人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平均每四个健康有问题的人,当中就有一个是精神疾病的问题。而所有精神病患中,忧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最高,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因忧郁而走上自杀之途,忧郁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第三大死因。

  人为什么会忧郁呢?有一篇名为〈卸下忧虑〉的文章说:“读书人为考试忧虑;年轻人为前途而虑忧;父母为孩子而忧虑;老人为来日不多而忧虑;穷人为钱不够用而忧虑;富人为保持财产而忧虑;病人为疾病而忧虑;忙的人为事情做不完而忧虑;无所事事的人为无聊而忧虑;孤独的人为孤独而忧虑;热闹的人为不能永久热闹而忧虑;未成名的人为默默无闻而忧虑;成了名的为名声不再显赫而忧虑。甚至有的母亲单单为孩子离开去远足几个小时而忧虑流泪。试问天下人,谁无忧虑呢?”所以作者最后结论出:“人无近虑,必有远忧,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形容:“忧虑是人的影子,走到哪里,它一样跟到哪里,不因地方和环境变化而消失。”

  诚然,现代人似乎都活得很苦闷,活得很不快乐,尤其功利主义挂帅,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互助、互尊、互谅,彼此冷漠,互不关心,造成心灵的疏离感。加上现代年轻人普遍养尊处优,缺乏抵抗压力及接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容易罹患忧郁症。在台湾罹患忧郁症的就有百万人之多,因为忧郁症而自杀的个案也愈来愈多,虽然并非每个自杀的人都是精神病患,但精神病患自杀比率约二○%,比一般人高出二千倍。

  根据精神科专科医师郑泰安在一九九九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针对东台湾一百一十三位自杀成功的个案家属进行访谈,了解自杀者生前的生活史及精神状态,结果发现有九成以上的个案都有精神科方面的疾病,其中最多的包含重郁症及轻郁症(约九成),以及酒瘾、药瘾(四成以上),和人格疾患(占六成)。而在国外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果,约八三%至一○○%的个案在自杀前都罹患了某种精神科疾病。

  因此,专家表示,降低自杀率一个可行的方法,应该把自杀当作是一种疾病来看待,而不仅仅把自杀认为是个人意志力薄弱,或是对生命不尊重。他们认为,将有自杀意念的患者当做是“意志力”、“态度”,或是“道德”上有问题,可能会使他们有更强的罪恶感,反而更不愿意向周围的人要求帮忙。

  在台湾,许多忧郁症患者初期时没能及时求诊,或是没有看对科别,失去了向亲友或是医生求助的最好时机,自杀意念高涨,因而导致自杀死亡的比率越来越高。其实有情绪上的困扰时,如果能及早观察、分析并寻求正确的治疗,将可减低许多自杀的机率。有鉴于此,像台湾新营医院已开办忧郁症特别门诊,并且提供忧郁指数量表,让民众自我检测,降低自杀的意念。

  目前世界各国预防自杀的重点,都放在精神疾病需要接受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的宣导上。因为许多研究显示,五○%至六○%以上自杀的人,在死前三个月都曾经看过包括内外妇儿科或家医科的医生。因此八○年代瑞典在 Gotland 曾进行一项计画,教导家庭科医师认识并治疗忧郁症,结果的确使得国民的自杀率下降,这可能是目前被证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忧郁症的产生,一般人认为是外在的生活环境动乱,例如政治不稳定、社会治安不好、经济低靡、失业率高、生活压力大,感觉人生活著只是受苦,干脆以死自我了脱。但是根据专家研究,有的人出生富裕家庭,一生顺遂,毋须为生活打拼,照说应该活得很安然,但其实不然,这样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觉得人生了无生趣,不知生命所为何来,也会产生忧郁症而自杀。

  就以澳洲来说,在这里不仅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还有医疗、养老金、免费上学、失业金等社会福利优渥。但是此地的人照样忧虑难解,仍然吸毒,自我麻醉,甚至放弃生命,以致成为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其实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嗑药、酗酒,长期戕害自己的生命,这也等于是在慢性自杀;有的人冒险玩命,例如有些特技演员经常玩命性的表演,乃至于青少年飙车、酒醉开车等,无形中也是在自我谋杀。另外也有人则是活在虚拟的幻境中,例如把情侣自杀殉情认为是很凄美的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也有的时候是一种幻觉,幻想死亡,结果弄假成真。更多的是因为挫折、忧郁而自杀。

  因忧郁或者受到挫折想不开而自杀,这都是由于自己没有力量抵抗外在的压力。抵抗外在的压力、挫折,平常要增加自己内心的抗拒能力,比方说用欢喜去抗拒,用明理去抗拒,用为人设想去抗拒,不要凡事只为自己著想。也就是平常就要培养很多的实力,要开发自己的智慧,要多读书、多亲近善知识、多参加社团活动或是各种宗教活动,在宗教里得到鼓舞。

  甚至现在的心理咨商、面谈,乃至透过旅游、运动、药物治疗、音乐治疗、动物疗法、技能训练、人际沟通、培养兴趣、鼓舞信心、找人倾诉、创造希望、融入大众、打开心田、走出去、忙起来等。如果在自杀前,或是面临各种压力时,自己能够备妥各种战斗武器,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也不怕压力的魔鬼打击我们,因为我们都有个办法应付、化解。

  因此,一个人平时要接受挫折教育,要增强抗压能力。因为从古至今,天地万物要想生存,谁没有挫折?很多成功的伟人,都是从挫折中突围而出,才有成功的一天。所以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一定要有力量,不要因为一件事就烦恼,或是被别人一句话就打倒。很多时候我们听了一句不高兴的话,说的人早已忘记,自己却几天几夜气得睡不著觉、吃不下饭,实在是很吃亏划不来的事。或者有的人遇到一点不如意,乃至经济陷入困境,就想要自杀,其实总会有办法可以解决,不要一下就闹自杀,实在是不理智。

  人除了要有挫折教育,要有抗压能力以外,还要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目标,路就会走得远,走得长,因此要防范自己萌生自杀念头,唯有找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活出生命的尊严与欢喜。

  人的一生只能活一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代替不了,所以要正视“生命的一次性”与“不可替代性”,对自己的生命给予重视与尊严。当你懂得尊重生命,知道生命存在的可贵与难得,就会珍惜生命,而不会因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丧失生存的意志而自杀。

  虽然专家说,二十一世纪将是忧郁肆虐的时代,但是我们不要停留在忧郁的泥淖里,要思想如何超越,例如对佛法真理有深入的认知,能够了解生命的真相,就有力量去忍受、接受、化解。所以,希望想要自杀的人都能勇敢、发心,把生命用来服务、奉献大众,这不是比寻死要好得多吗!

4 N# h- y+ n. n w u , o+ m- z2 d( B+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4: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根据专家研究,每当国家社会发生重大灾难,例如台湾九二一震灾后,灾区民众常有相继自杀的现象。请问大师,自杀也会成为风气吗?

  答:现在的社会乱象纷陈,不但赌博、吸毒、窃盗、绑票、家暴、性侵害等问题丛生,尤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自杀。

  自杀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以台湾为例,根据卫生署在二○○三年的统计,一年共有三千零五十三人自杀,平均约每三小时就有一人自杀。其中男性自杀死亡人数约为女性的二倍。若以年龄层来看,二十四岁以下的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比九十年增加百分之十八点一,二十五至四十四岁增加百分之十七点一,自杀已经成为青壮年人口的第三大死因,仅次于意外死亡和癌症。

  另外,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大城市的自杀比率远比居住在乡下者为高,中产阶级自杀者也比其他社会层级的人多。从年龄的分布来看,十五至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以及七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率也愈来愈高,尤其老年人自杀已遂的比率很大,但近年来国小学童自杀的比率也日渐升高。以性别而论,男人自杀成功的机率比女人高出三倍;但是女人尝试自杀的频率却比男人高。

  由文化的角度观之,西欧先进国家的自杀率远比回教、佛教、印度教等地区来得高。原因可能包含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宗教的逊位以及支配自己生命的现代意识高涨等。至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相比较,则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自杀率上升的速度快过西方,例如匈牙利,一九七八年每十万人有四十一点一人自杀,名列世界之冠。总之,经验统计的结果显示,自杀之分布与年龄、性别、职业等似乎不无关联。

  此外,国家社会的发展步调愈快,人民的自杀率也会愈来愈高,这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尤其当碰到经济不稳定,或者遭逢剧大变故,都会让自杀率明显上升,如刚才所问到的问题,台湾九二一地震发生后几年间,南投县的自杀率高居全省之冠。

  自杀不但会成为惯性,据美国的一项研究统计,平均每位自杀成功者约尝试自杀十六次。自杀也会成为风气,因为世间上的人都是有样学样,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就如瘟疫一样,有传染性,加上媒体对自杀的报导过分渲染,不但给了社会大众负面教育,对当事人更是造成二度伤害,因为自杀已造成身心的伤害,再加以大肆报导,等于又杀了他一次,所以媒体不能推波助澜。

  不过,媒体之所以会偏重这种负面的报导,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所以社会不能一味怪罪媒体,观众的心态也要反省,也要学习自制。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阎罗王在审判人犯,首先对著赵大说:你在世时杀人放火、贪污舞弊,现在判你到地狱受苦五十年,之后再到人间投胎为人。接著对王五说,你是个读书人,生前为文写作、著书立说。可是你写的书都是黄色书刊,不但造谣生非、而且淫秽人心,对世道人心毫无助益,现在判你终生在地狱受苦。王五一听不服,抗议说:“阎罗王,这样不公平,赵大生前杀盗淫妄,他的罪也只不过是下地狱五十年;我只是写写文章,为什么把我的罪判得那么重呢?”

  阎罗王说:“因为你写的书现在还在世间流传,你的文字对人心造成的伤害还在持续扩散中,必须等你在世间所写的文字影响力消失了,你的罪业才有办法消灭,到时你才能超生。”这个人一听真是大惊失色,想不到自己一时愚痴所造下的罪业,真是无边无量,不知何时才能消除。

  因此我就想到,有一次应内政部之邀在台北国际世贸中心举办一场人生哲学讲座,找我去讲演。记得当时我讲了这样的话:“现在我们的社会,每一个人如果笔下有德,就可以救台湾;口中有德,就可以救自己。”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兴之所至的一句话,随便说说,过去就算了,其实“声是无常”,声音没有了,但是影响力却永远存在,因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平时不能逞口舌之能随便说话,也不要逞笔下之能随便造谣,引人学坏。平时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写好的文章、报导好人好事,必定可以救自己,也能救国家社会。所以,社会善良的风气,要靠全民一起来营造。

  至于说到自杀,其实一个人之所以想要自杀,大都是因为觉得“活得很苦”。为什么会苦?不外乎太自私、太为自己著想,没有能力应付外来的压力。一个人如果天天只想“我”,我想、我要、我爱,就会感到生命很有限;一个人要爱大自然,这么美好的山河大地,为什么你要离开呢?一个人要爱国家、社会、众生,这么有成就的社会,你何以不爱他就想离开呢?你能想到家人、朋友,他们不是都爱过你、帮助过你吗?你何以忍心离开大家呢?所以能够活出责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会想要自杀。尤其假如心中有佛法,有“忍”的智慧,由“生忍”、“法忍”,一直到“无生法忍”的渐次具足,自然能够放下世间的人情冷暖、是非荣辱,进而淡化对心外世界的执著,则内心世界变得宽广、豁达,就能活得踏实、自在,而不致于会有自杀的想法。

  总之,如何活出自在,这是教育家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责任;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一旦国家遭逢重大的灾害变故后,如何防治灾民自杀,这是需要全民一起来关注的重要课题。


  八、宪法明文规定,杀人有罪;那么杀人以外的动、植物有罪吗?甚至杀人未遂有罪,自杀未遂有罪吗?

  答:现在是个重视生权的时代,不但法律明文规定不得虐待动物,尤其对于一些保育类的稀有动物更不能猎杀,甚至不准豢养。乃至现在的环保意识高涨,不但全民实行资源回收,而且不得滥垦山坡地,不能滥伐山林树木等。

  可以说,现在已由人权扩展到生权的时代,不只是有人才有生命,大地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与保护。所以佛教虽然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有时不小心伤害虫蚁、蚊蝇等,虽然法律上没有刑责,但于道德有亏;不该伤害的,如山河大地,乃至动植物,都应该善加保护,如果肆意破坏、伤害,都是广义的杀生。

  佛教是个严戒杀生的宗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当成佛,故当视如父母般供养给侍,岂忍杀之;若杀之,是亦杀未来佛也。佛教的杀、盗、淫、妄、酒等戒律,有自作、教作、见作随喜的犯行。所以“十重波罗提木叉”中的“杀戒”,有谓:“佛子不得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随喜杀、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生命者,不得故杀。”

  佛教不仅严禁自杀、杀人,乃至不准教人方便杀生或赞叹杀生等。有人问:杀人有罪,杀害昆虫动物有罪吗?譬如喷洒农药、DDT,杀害蚊蝇虫蚁罪孽重不重?一般来说,杀生是有罪业的。有的人听了这样的话也许会说:我是种田的,我是卖农药的,我不要信仰佛教了,因为佛教主张不杀生,不能杀死害虫,我何以维生?其实纵然你不信仰佛教,一旦杀生,还是一样有罪。何况佛教是人本的宗教,同样是杀生,杀戮人类的罪远比杀害其他动物的罪业要来得重。不过话虽如此,我们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滥杀生物,即使不得已而杀,也要存著慈心为生物祈福,譬如吃鸡蛋、鸭蛋时,心中默念:“我今送你西方去,免在人间受一刀。”当然最好是不去侵犯所有动物的生命,包括杀害自己。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自以为逃避责任,事实上所有的痛苦并不因为自杀就能解决,像现在的青少年自杀,等于花还没有开放就萎谢凋零,这是何等残忍;像青壮年,正当有为的时候,因为情场失意,或因经济周转不灵,也用自杀来逃避。再如老年人虽然久病不愈,但是现在的医疗不但发达,还有健保体系,总有一个延长生命的方法。就算是任何办法都失效了,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是自然的现象,并不需要我们强迫为之,所以不管杀人、自杀,都是同等罪恶的行为。甚至自杀未遂一样有罪,因为有杀心、杀念,有杀的念头,举心动念就有罪,虽然还没有成为行为,但是念头也是行为的根源,已经进入危险的边缘。

  总之,杀害别人有罪,必得受刑法制裁,那么杀害自己有没有罪过呢?在法律上对于自杀虽不加以判决,但是在佛教认为自杀不仅是愚痴的行为,并且是罪恶的行径,因为个体的生命是社会众缘所成就,个人没有权利加以毁灭,若用暴力强制截断自他的生命,都是违反佛教的不杀生戒,自己仍须背负行为的苦果。所以想要自杀的人,应该要有责任感,要有勇气来面对问题,要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千万不要用自杀来逃避问题。


  九、有些病人缠绵病榻多年,感到苦不堪言,因此要求安乐死,请问大师,如此也算是自杀吗?再者,妇女堕胎也算杀生吗?

  答:安乐死及堕胎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广受讨论,尤其对于安乐死能否立法通过,有些国家已合法化,有些国家一直抱持保留态度,有些国家则断然否决。

  在台湾,关于安乐死的问题,有一半的人说可以,有一半的人觉得不可以。赞成的人认为,当一个人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甚至成为植物人,活得很痛苦,你不让他死,活著的人看了都不忍心。而反对的人则说,上天都有好生之德,为什么要让一个生命提早死去呢?这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更是反对安乐死。只是反对或赞成安乐死都只是一句话,但对于家有亲人长期卧病的人来说,往往一照顾就是几十年,你们这些反对的人有帮过忙吗?

  大约四十多年前,台湾的中山女中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叫王晓民,因为车祸成为植物人,当时台湾有很多的官员、卫道人士都不赞成让她安乐死。但是她的妈妈很可怜,一直陪伴她四十多年,就为这么一个女儿奉献一生。

  另外,有的母亲怀了残障儿,或者被人强暴而怀孕,她不甘愿生下这个孽种,你说不可以堕胎,她就要扶养残障儿几十年,或和她不愿意生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她觉得对不起丈夫,怎么办呢?

  其实,安乐死或堕胎问题都不是宗教、道德、法律所能解决,只有爱他的人有权利决定,或是由当事人自己在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下,自己愿意担当后果,由当事人自己决定、负责。甚至安乐死到底算不算自杀,或者堕胎有没有构成杀生罪?也是很难有定论。只是当一个人生不如死的时候,等于世缘已了,其实也不必再去藉助插管、氧气筒等方法来延续,应该让生命回归自然。

  不过,有时候一个人即使重病弥留之际,能不能再生,也是很难断言的。譬如在台北,有一位赵老居士,非常热心于电台布教,并且经常往来于监狱,对身系囹圄的犯人说法。多年前,不慎跌了一跤,脑震荡,送到三军总医院,医生写上了红字,宣布回天乏术,甚至将他送到太平间,认为不久于人世。但是赵老居士至今仍然身体健朗,在台北各道场往来走动。

  大家听了这个例子一定以为佛教是反对“安乐死”的!事实也不尽然。佛教认为上天虽有好生之德,能够存活的生命当然不应该结束他,但是所谓“安乐死”是在一种已经没有意识,只是苟延残喘的维持住一时的生命,可是他的内心、精神却痛苦不堪,活不好,也死不了,这种痛苦比死更严重,他自己也希望能早一点死以免除痛苦,求得解脱。这种情形跟自杀不同,自杀是逃避责任,不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以死来逃避;安乐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自己不能自主,所以由爱他的人用爱来决定、来衡量要不要安乐死?

  安乐死能不能立法通过?堕胎能否合法化?其实世间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可否、好坏、是非、对错;世间上有很多的问题也不是法律、道德、舆论能够彻底解决的。所以安乐死的问题,应该由最爱他的人用爱的一念来决定生死。因为人一旦成为植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真是痛苦不堪!在法律上也无法解决这类问题,因为牵涉到“生权”;而医生也不能将他致死,因为这是犯法的。事实上,有很多病人活得很痛苦,对于照顾他的亲属而言,更是沉重的负担。能不能执行安乐死,只有最爱他的人以爱为出发点,基于慈悲来做决定,才能解决麻烦的问题。

  同样的,关于堕胎的问题,虽然天主教主张无论在任何状况下都不能堕胎,但是佛教认为堕胎固然是犯杀戒,逃不了业报,但如果已知孩子是残障,或是被强暴而受孕,勉强生下这个孩子,不但是社会的重大负担,母亲一生也会深陷痛苦,因此如果这位母亲愿意承担杀生的业力,就该把决定权交还给母亲,旁人无权置喙。

  佛教有种种的法门与方便,而一切的法门与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应的话,都是魔法,因此佛法以慈悲为根本,对于“安乐死”和“堕胎”并不绝对否定它,也不断然肯定它。对于每一个生命,我们都应该本着爱心、慈悲心,让它健康地存在。万一不得已,而施以“安乐死”、“堕胎”,如果确认是出于慈悲心,不忍病人、亲人受苦,也没有什么不对,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慈悲心为出发点。

  十、最近世界各国的自杀年龄层都有逐年降低的趋势,有愈来愈多的儿童有自杀的倾向,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孩童时代应该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最为快乐美好的时光。但随著社会结构及生活型态改变,加上资讯多元而复杂的大环境薰染下,现代儿童普遍思想早熟,但在没有获得适当的引导下,经常传出中小学童因功课压力、人际受挫、家庭变故等因素而自杀,使得自杀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例如在台湾,根据阳明大学卫生署福利研究所江宜珍所做的一项“国小学童自杀意念相关因素之研究”指出,台北市有二成六的小四学生有过自杀念头,多数是因为功课太多、心情不好、家庭支持程度低或是与同侪间的关系所致,而他们自杀的方法,大都得自媒体的报导。

  另外,根据内尔逊(Nelson,1994)的报告,在一九八○年中全美国有二千一百五十一位儿童和青少年自杀死亡,五到十四岁的儿童占其中的百分之十二。在日本的文部省也有一项报告指出,二○○一年日本有一百九十二名六岁到十八岁的学童自杀,比前一年的一百三十三名增加四四%。其中一四%的自杀是牵涉家庭问题,七%是跟在学校遇到的问题有关。

  而香港新华社也报导,香港在最近三年有自杀倾向或曾企图自杀的学童急遽增加,多达五百零七人。为什么短时间内学童企图自杀的个案会突然上升,原因与传媒广泛报导青少年自杀的个案,令年幼学童争相仿效有关。

  因此,香港当局认为,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是一个多层面的社会问题,学校、家庭、传媒、社会及政府等各方必须同心协力解决此一问题。他们除了呼吁传媒在报导青少年自杀时要更为自律,同时教育署并为教师、学童、家长及学校提供各项服务,包括:

  (一)为在职教师举办短期课程、研讨会及研习班,以提高他们对学童自杀问题的认识,并加强他们的辅导及沟通技巧。同时编纂辅导教材,并设立求助热线服务,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装备。

  (二)在小学课程内增加一门新学科,称为“常识科”,更委聘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在二十多间试点学校推行一项友辈支援计画。

  (三)积极成立试点家长中心,为家长教师会提供额外支援,并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四)提供学校支援服务,帮助学校采用校本辅导方式,建立一个正面、关心及吸引的学校环境,令受到困扰的学童可以求助。

  香港的作法,有其值得学习、参考之处。此外,澳洲的自杀率是世界最高国家之一,尤其年轻人自杀问题日趋严重。布里斯本的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于是著手推动全澳洲第一个防止自杀的大学课程,藉此对抗全球最高的自杀率问题。这项名为“防止自杀学”的学科,是专门针对辅导员、警员与处理边缘青少年的社会工作者,指导他们如何防止及处理自杀行为。

  儿童与青少年自杀,这是国家社会的损失,尤其有些资优生因为课业压力而自杀,或者有的孩童因为出于好奇,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所以亲身一试,也有的则是因为忧郁症而自杀,这些都是值得关切的严重问题。

  一般人活著都有希望,因为对未来有希望,所以能够忍受暂时的不如意。但是对于一个患有忧郁症的孩童而言,明天比今天更灰暗,未来比现在更茫然。因为对未来没有希望,所以容易陷入忧郁的深渊,甚至沉溺于死亡的思考中,尤其是遇到挫折、委屈,或因亲人死亡,都会推波助澜地把孩子推入自杀的边缘。

  其实,小孩子所以会自杀,多数是因为缺乏信心,没有安全感,他们内心孤单,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及父母亲人的爱。所以父母平时在家庭里的身教很重要,应该多营造家庭的欢喜、和谐,让儿女对生命礼赞,感受生命的可贵。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小孩要到学校读书,途中都会经过一座寺庙。有一天,他走进寺院的佛堂,拿出十块钱给香灯师说要添油香。香灯师问:“你这钱是哪里来的?”小孩说:“我捡到的。”“这么好,你能拾金不昧,不但懂事,而且守规矩……。”香灯师讲了很多好话赞美他。

  第二天,小孩子又来了,见到香灯师:“师父、师父,我今天又捡到十块钱。”香灯师说:“你的运气真好,都是你捡到十块钱,而且你又诚实、有礼貌,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第三天,他又来了:“师父,我又捡到十块钱。”香灯师心想,哪里会这么巧?每天都捡到十块钱?就问他:“你说实话,钱是从哪里来的?”小孩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钱对著法师说:“你看!我家很有钱,只是我不快乐,因为在家里,爸爸妈妈老是吵架,他们吵起架来就骂我,说得好难听,我在家里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不如天天拿十块钱来给您,可以听你讲好听的话。”

  所以,父母讲话不要伤害儿童,要顾及他们的尊严。虽然父母为了生活,种种的辛苦,赚钱养家,种种的努力,为前途奋斗,压力也很大,不过人生就是要能负责任,要有忍耐的力量,否则日子不好过。我们学佛,最主要的就是学习承担的力量、忍耐的力量。所以佛教有一个修行的法门,叫做“忍辱波罗蜜”,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都具足,对世间有透彻的认识,自然对世间的人情冷暖、好好坏坏、是非荣辱,都能放下。当一个人有了忍耐的功力,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遇到问题就会懂得用智慧去解决,而不是以自杀来逃避。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每一个生命的殒落,都是社会的损失,因此希望家庭与社会都应该加强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应予以更多的自由空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让他们认识,生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每个生命都有与别人有共同的关系存在。例如,每个生命都与父母有关系,与家人有关系,与学校的老师及成就他的善知识有关系,乃至与国家社会有关系,所以不能认为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每个人一定要顾念到父母、家人、朋友,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完全不顾念别人,这种人活著也没什么价值。

  所以,今后我们的教育,希望父母、学校、社会,能多多的在这方面加强教育、宣导,让儿童、青少年养成一种乐观的态度,养成一种开朗的性格,养成一种积极奋斗的人生观,我想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立身于这个社会。


  十一、刚才说到,一个人所以会自杀,大多是因为心灵脆弱,缺乏抗压能力。请问大师,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关照自己的“心”,如何才能增强自己心里的力量呢?

  答:佛教讲:“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人的主宰,心想好事,自然就能行善;心想坏事,行为自然偏差。一个人的心如果自私自利,每天只想自己,必然会缩小生命的空间。

  话说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小姐,神情沮丧的在河边徘徊,刹那间鼓起勇气向河里跳入,噗通一声,河中溅起了浪花。老和尚刚好经过,赶紧将她救起来。谁知小姐非但不感激,而且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让我死,我讨厌你。”

  老和尚问:“你为什么要自杀呢?”她说:“我长得很丑陋,大家都耻笑我、批评我、不喜欢我,我觉得活著也没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老和尚耐心的开导她:“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自私的,只想到我自己,凡事为自己设想,但是那个自私的生命,刚才已经死了。另外,人还有第二个生命,是专为别人著想的,现在我已经把她救回来了。从现在起,你要改变你的思想、行为,随时随地的帮助人,为别人服务。”

  丑女听了和尚的话,就开始行善,天天为别人服务,因此她的美名善行就传播乡里。由于大家都赞叹她,无形中心情愈来愈开朗,人也愈来愈清秀,最后也找到了如意郎君,结婚了。

  丑女投河,由于老法师的一句话──“第一个自私为己的生命已死,第二个利人的生命可以再生”,因而开创自己的第二个生命。因此我们为人不能太自私,不能只想到自己,有时要多为别人想一想,多关怀别人一点。一个人只要能建立信心,发愿为人服务,当自己把生命的光热散发出来,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必然也能点亮自己的心灯。

  其实,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帮助自己成长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正面的力量,像是父母家人的关心、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以及社会大众的助缘,让你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等等。另外还有一种负面的力量,就是有些人看你不顺眼,打压你、讨厌你、抵制你,这种力量往往也会让你奋发向上。就像皮球,压得轻,弹得低;压得重,弹得高。逆境、挫折反而让你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更坚强。

  不过,这种负面的力量很少人能懂。有句话说“少年得志”,其实未必见得是好,反而越早碰到困难,越容易坚强,越容易长大。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面,就像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后,很多人一时没有办法接受这种负面的压力与困境,因此选择自杀。其实只要懂得转化,逆境可以帮助我们的成长,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坚强。就等于再好的种子,如果没有肥料,也不能成长;即使是一朵莲花,也要有污泥,才能成长、茁壮。

  所以,世间上很多的不如意,很多负面的逆境,在一个有作为的人看来,并不是障碍,反而是一种助缘。等于暴风雨过后,经得起考验的树木就会更加的青翠,乃至地震、土石流等一些天灾以后,可能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世间是无常的,地震、台风会摧毁房屋,破坏建设,只要我们的信心没有被打倒,我心中有主,心中有信仰,心中有力量,再大的灾难都会过去,明天都会变得更好。因此,每一个人要成长自己的智慧,成长自己的力量;有了智慧,就能看清世间的真相;有了力量,就可以再奋斗、再出发。

  你看,蜜蜂、蚂蚁,或是小鸟,它们筑的窝被风吹倒了,它会再来一次,甚至一次又一次重来。小小的动物都有那种奋斗的毅力,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反而不如它们呢?所以,只要我们有信心,信心里有无限的宝藏,信心可以产生力量,而且这个力量还可以感染给别人,让别人也有力量来成就一切事。所以,人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自然会有力量。


  十二、佛教是戒“杀生”的宗教,甚至连“杀心”都不能有。请问大师,“杀生”与“杀心”之间的关系、轻重、区分在哪里?

  答:我们的身体、言语、念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果,有善有恶,另外还有一种叫“无记性”,也就是行为的当下没有善恶的念头。

  其实,善与恶有时很难断定判别,有些行为有时看起来是凶恶的,细细推究它的情形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助人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譬如杀人本来是犯罪的,但是当一个无恶不作的歹徒被绳之以法,执行法律的刽子手快刀杀了他,这种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的呢?当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可能也会耿耿于怀:“上天也有好生之德,今天我又杀了一个人。”同样的杀人,歹徒的杀人是怀著凶残、暴戾的嗔心而杀人,而执行法律的杀手对于杀害的对象,没有深仇宿恨,只不过替国家执行一项除暴安良的工作,两者的动机不同,行为的结果自然也会大异其趣。

  佛教非常重视心意犯罪的轻重,每一条戒相之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犯同一条戒,因动机、方法、结果等的不同,导致犯罪的轻重与忏悔的方式也不同。如杀人时要具足“是人、人想、杀心、兴方便、前人断命”五个条件,才构成不可悔罪,这与刑法因重视犯意和犯罪事实而制定的犯罪构成要件、阻却违法要件的道理是相同的。但是佛教心意戒的积极意义,在要求个人自发地观照身口意的起心动念,防范不法于念头起时,较世间法更为彻底。

  过去有一个小沙弥,夜晚走路时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知道以后责怪小沙弥说:“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阿弥陀佛,这样一来罪孽深重啊!你应该到后山跳悬崖舍身谢罪。”

  小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祸闯大了,只好含泪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去到山后悬崖,往下一看,又深又暗,小沙弥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无疑;不跳呢,三涂受苦,累世轮回,业报逃不掉,这可怎么办呢?”小沙弥左思右想,真是进退为难,忍不住掩面痛哭起来。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经过,看到小沙弥跪在路旁痛哭,觉得奇怪,上前追问,小沙弥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屠夫听了,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的说:

  “小师父呀!你只不过是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悬崖自杀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的,满手血腥,这罪过岂非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重了。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了,让我跳吧!应该谢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忏悔心生起,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看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这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义,正是显示修行忏悔的殊胜。一念的忏悔心有此功德,相对的,一念恶心想要置人于死,有时虽然没有行动,但这一念心就足以讲成犯行。

  所以,我们平时不要有杀心,例如摔碗筷、摔桌椅、用力关门、冲撞墙壁等毁灭性格,慢慢养成以后,不是杀人就是杀自己。不管自杀、杀他,或是见杀随喜,都会养成不好的习惯。

  佛教的杀戒,又称断人命,不仅包括自己亲手杀人,即使唆使他人杀人或劝说别人自杀,皆犯波罗夷罪。《梵网经》在止恶方面,尤其具体而又严格。以不杀为例,它不仅禁止杀人,亦禁止自杀,认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亦算犯戒。若自己没杀人,亦未自杀,只是鼓励,指使别人去行杀业也不行。若自己没杀,也没指使,但赞扬别人行杀业,如此心有杀生之念,亦应禁止。也就是说,该戒不仅要求身业清净,也要求口业、意业清净,不然就是犯戒。

  其实,宇宙万有都有生命,有的是肉体上的生命,有的是思想上的生命,有的是事业上的生命,有的是道德上的生命,有的是时间上的生命,其价值虽有不同,但都应该珍惜。例如,一件衣服,你能穿三年,总比穿三个月好;花在开放,一个月,假如您把他摘下,一天就枯萎了,这也是伤害生命;桌椅、板凳、沙发,你保护他,能用个几十年,最后甚至还能送到博物馆、古董店里,它的生命就能继续不断。

  所以,广义言之,杀生不仅止于用刀杖加害,在日常生活中,恶言厉色也能伤人于无形,也会招致重罪。反之,有时虽有杀生之行,但无杀心,罪业也会比较轻。例如有些地方的居民,因为生活环境使然,必须靠捕鱼维生。他们虽以捕鱼为业,但没有杀心,反能时时提起慈悲心,果报也会有所不同。

  另外也有些农药行的商人说:我们开药店,出售消除蚊蝇、蟑螂等害虫的药,有罪过吗?农夫也问:我们栽种水果,为了收成好,要喷洒农药,驱杀害虫,有罪过吗?当然,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但是根据佛法,驱除蚊虫等,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是以“人”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杀人,这是佛法所不许。但如果为了去除虫害,能够预防当然比杀害来得好,不过以人为本的佛法,为了生存,虽用农药,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即使受过戒律的比丘,犯了此过,依佛法上来说,也不过犯了“恶作”而已。“恶作”的行为,是可以用忏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杀人那样不通忏悔。

  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中杀害生灵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怀著嗔恨心而杀生,以嗔心而故意杀生,必然要堕地狱受苦。佛教之重视动机、存心,由此可见一斑。
8 Y) T* y" G" X, ]4 T 7 g* l( S: `; \( V6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4: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i# W' S- T4 F/ s4 _9 V k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须为生命的存在与意义而奋斗。因为,人活着不应该只是追求尸位永存,生活也不能只是为了三餐温饱;生命的可贵,在于活得对自他有益,也就是要能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如何才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乃至生命的本质为何?生命的真相是什么?这些都是提倡「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甚至当我们在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同时,如何与宇宙众生、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缘展现同体共生,彼此尊重和谐的共存共荣,这都是生命教育所应涵盖的范畴。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来才受到社会关切的重要议题,然而在佛教里,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宣说的「缘起法」,就已说明生命是彼此相互关系的存在。佛陀以「十二因缘」说明生命的由来与三世轮回的关系,帮助我们解答「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谜;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缘起」、「中道」、「空性」等真理,都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希望。

  由于佛教的教义最能贴近「生命教育」的意涵,所以多年来每逢寒暑假,教育部与国际佛光会合办的「全国教师生命教育研习营」,总是选择在佛光山上课。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二千多名参加「生命教育研习营」的老师们,就在这样的因缘下,与佛光山海内外主管共同在如来殿大会堂,参与了一场由星云大师主持的「佛教对『生命教育』看法」的座谈会。

  谈到生命,星云大师首先开宗明义说:「人活在世间,就是因为有一条命,没有命,也没有身体,就没有活动;因为有命,才有世界、才有人我、才有幸福、才有欢喜,生命的重要于焉可见。」

  生命不仅仅限于人类,广义来说,星云大师认为,他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心。例如,宇宙世间,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甚至一件衣服、一张桌子,都有它的生命。一件衣服,如果不懂爱惜的人只穿三个月就坏了;懂得爱惜它,可以穿上十年、二十年,它的生命自然比较长久。一张桌子,小心搬动,好好爱护,可能几十年不坏;假如才买回来的新沙发,让小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不要几天就坏了,它的生命也等于死亡了。不过,这还是浮面的,真正的生命是「心」,这是死不了的。因此大师认为,在大自然里,到处都有生命,生命就在时间之流、空间之流,乃至情爱之流中,就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认识它。

  大师并且强调,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生命教育。

  在二个小时的问题座谈里,星云大师从佛教的观点,指导大家重新认识生命,进一步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继而创造生命的价值、圆满生命的意义。以下是当天问题座谈的纪实。

  时 间: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晚间七点至九点三十分

  地 点:佛光山如来殿四楼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 象:全国教师生命教育研习营学员暨佛光山海内外住持主管二千余人



  一、现在教育部积极在推动「生命教育」,但是谈起生命,一般人常有「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迷惑。请问大师,生命到底从何而来?佛教的教义能否为我们解答生死之谜?

  答:「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自有人类文化以来,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扰着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虽然有不少人穷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开这个谜题,但千古以来唯有释迦牟尼佛和历代悟道的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却又不易为人所了解。一般人对生命到底从何而来?如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

  由于古今人士对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历程看成「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也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了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下交还了生命。」甚至连孔子都教诫他的门人子路说:「未知生,焉知死?」何况是一般人?

  其实,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生,不会像孙悟空一样,突然之间从石头里蹦出来。人既不是石缝里蹦出来的,也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说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从哪里来?从祖父母来!祖父母从哪里来?从曾祖父母来!曾祖父母从哪里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后就不得而知了。

  人从哪里来?人类学家说,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从哪里来?从爬虫类演变而来!爬虫从哪里来?从细胞繁殖而来!细胞从哪里来?再往上推进,也是找不出一个最后的答案。

  人从哪里来?基督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上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从哪里来?印度外道说,人是从梵天的口中生出来的!同样的,梵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从哪里来?佛教说,生命是缘起而有的。缘起是什么?就是由很多的条件因缘合和而有,他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

  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有情众生由于累劫的「无明」烦恼,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阿赖耶识在母体子宫里渐渐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体,是为「名色」;名是生命体的精神部分,色则指物质部分。数月之后,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称为「六入」;胎儿脱离母体后渐渐开始接「触」外境,并对外界的苦乐感「受」产生「爱」与不爱,进而有了执「取」所爱的行动,结果由于身、口、意行为的造作,又种下了后「有」的生命体,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于是「因为『无明』的关系而有了『行』为,有了行为就产生业『识』,有了业识,所以有精神与物质的『名色』,有了名色故而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入』,透过六入与外境接『触』,有了触觉就有苦乐的感『受』,有了感受就会拣择贪『爱』,有了贪爱进一步就会执『取』,执取的结果有了后『有』的生命,因为后有的因缘而出『生』,生命又会随着缘灭而『老死』」。因此在十二因缘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已。所以佛教的「十二因缘」,明示一个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转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循环不已,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对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

  一般宗教对生命的思考模式都是直线式的,佛教讲生命则是环型的。譬如基督教讲:「人从哪里来?」「人从上帝来。」「上帝从哪里来?」「上帝本来就有,不需要从哪里来。」这种道理不能普遍而平等,无法令人信服。佛教的主张是:「人从哪里来?」「人从死来。」「死从何来?」「死从生来!」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则有生住异灭,生死永远不停止,就像时钟一样,从一点走到十二点,再由十二点走到一点,循环不已,哪里是开始?到哪里才能结束?事实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等于常有人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先有鸡,没有蛋,怎么会有鸡呢?先有蛋,没有鸡,怎么会有蛋呢?

  佛教认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对生命的看法是「无始无终」,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轮回、五趣流转的枢纽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在六道里轮回,就是靠着「业」这条线来维系生命。业的生命线犹如念珠的线一样,一颗念珠等于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着「业」来串连,就像一条线把念珠串成,不会散失。所以佛教说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

  过去有一首歌〈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管流到哪里,又会再流回来。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里流转不停,而且佛经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我们的生命不是突然而有,也无法单独存在。例如,我们要仰赖农人耕种,才有饭吃;要有工人纺织,才有衣穿。甚至父母养我、老师教我、社会大众共同成就之外,还要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分等宇宙万有「众缘和合」,我才能存在;如果宇宙万有缺少了一个因缘,我就无法生存了。

  也就是说,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筑在自己的身体上,而是必须仰赖士农工商、社会大众的众缘成就;失去大众的因缘,吾人的生命就难以维系。尤其在众多因缘当中,因为父母相爱,有缘结合,再加上我的业「因」和他们为「缘」,因此生养了我。所以,我们要研究生命从哪里来?简单说,生命是从因缘所生,人是从业感而来,由于我们的行为造下各种业,最后就会随业而受报,所以生命就在「因缘果报」里随着业力流转不停,这就是生命的去来。

  人,生从何来?死了又往何处去?宇宙人生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个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们的自心里。我们的心,就时间来说是「竖穷三际」,就空间来说是「横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宇宙万有的根源,都在我们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论》,就是要我们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块黄金,把黄金做成戒子、耳环、饰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丢进阴沟里,或弃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黄金的本质却永远不变。正如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在中阴身时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变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转中,我们的「真心」却是圆成周遍,恒常不变的。

  所以,世界可以毁灭,而我们的真心不会毁灭;生命的形相虽有千差万别,生命的理性则是一切平等。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阴之迷」,也就是说换了身体就不知道过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生命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起源、终始,生命只是随着因缘而有所变化,随着我们的业力而相续不断,因此只要我们对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即不问自明了。


  二、就刚才所说,请问大师,「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佛教对「生命教育」能否提供一些积极面的启发与省思?

  答:谈到「生命教育」,前教育部长曾志朗先生说,有一次他问一群小学二年级学生对死亡的看法,当中有位学生回答他:「死亡就像睡了一觉,第二天就会活过来。」原来他们看电视里的人物,被打死了还会活过来,因此天真的把真实的人生当成像电视剧情一样。为此曾部长深感忧心的说,学生们对死亡的看法如此浅薄,我们又怎能期望他们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的确,一个人对生命无知,自然无法尊重别人的生命,更不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尊严。就如现在有些父母,放任儿童恣意地玩弄蜻蜓、蜘蛛、小鱼、小虾,直至死亡为止;从小就养成不知爱护生命的习惯,将来残杀人命又何足为奇呢?

  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贵的东西,杀生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人间虽有贫富贵贱,但生命都是同等宝贵,任何生命都应该获得吾人的爱护。

  所谓生命,依众生过去善恶业因所感得的果报正体,有天上飞的,有水中游的,有陆上爬的,有山中走的;也有两栖,或是多栖,乃至无足、两足、多足等类别。在各种生命当中,有的生命是独立的,有的生命是共生的,有的生命是寄生的。甚至有的生命是有形的,有的生命是无形的;有的生命会动,有的生命是不动的。

  可以说,在大自然里到处都有生命。一滴水有他的生命,一片菜叶也有生命,都要爱惜。山川日月,苍松翠柏,几千年、几万年,时间就是生命。乃至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时辰钟表,我用心、用智慧去制造它,时钟里就有我的生命。一栋房屋,因为我的设计、监工才能成就,房屋中就有我的生命存在。地球生态被破坏,海洋、空气被污染,环保人士用爱心来保护,环保也有生命,爱心就有生命。

  天地所拥有的生命,生生不已。因此,现在的生命学家也不能只是研究人类的生命,例如:地质学家研究地壳变化,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星辰,气象学家研究大气变化,生物学家研究动植物,微生物学家研究细胞分裂,考古学家研究古今渊源,历史学家研究人文发展等,每个领域都有他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生命的价值就是「爱」,生命的意义就是「惜」。有爱,就有生命;有爱,就有生机;有爱,就有存在;有爱,就有延续。生命不是出生以后才有,也不是死亡就算结束;生命是无始无终,生命是无内无外。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动;生命要用活动、活力、活用来跟大家建立相互的关系。例如,雨水灌溉树木丛林,树木丛林也能保护水分;人吃了万物后排泄肥料,肥料又再成为万物的养分。生命是相互的,是因缘的;想独存,想个己,那就没有生命了!

  生命是一门艰深难懂的学问,但是尽管生命深奥难懂,分析起来不外乎「生」与「死」两个课题。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死的问题。

  佛教不仅解答生死问题,佛教更是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佛教倡导惜缘、惜福、惜生、惜命,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慈悲爱护,载之经典,处处可见。例如佛陀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施食救鱼」,乃至为野干说法,他把生命融入真理,以真理供养大众。

  佛陀重视大我的生命,他说「我是众中的一个」,他「以众为我」,他知道有形的躯体总会朽坏,因此把有形、有限的生命融入大化之中,用无形的法身慧命来照顾众生。所以佛教的生命能普遍全体,不仅普及一切人,一切动物,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甚至「阐提也能成佛」,这在后来「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已获得了证明。

  佛陀曾为保卫迦毗罗卫国免于灭亡,多次端坐路中,藉以阻挡琉璃王的大军攻打祖国;他曾对雨舍大臣说法,及时阻止了摩揭陀国与越祇国的战争。这些无非都是为了爱惜生命、尊重生命,他希望唤起大家爱好和平,不希望战争造成人民死伤,生灵涂炭。

  佛陀对生命的爱惜,不是用武力刀枪来与敌人对立,而是用慈悲保护。例如提婆达多要攻击佛陀,阿难发动众人以刀枪棍棒保护,佛陀说:如果我还需要刀枪保护,还能算是正觉的佛陀吗?

  佛陀的生命不是一时、一世的,是无限、永恒的。佛陀的生命已融化到慈悲之中,当酒醉的大象见到佛陀,自然息下兽性,感动流泪;落单的鸽子飞到佛陀身边,好象找到了安全的庇护,一动也不动。甚至满怀杀心想要行刺佛陀的恶汉,一见到佛陀,不知不觉丢弃手中的刀子,自愿皈依,成为佛陀的弟子,这都是受到佛陀的慈悲所感化与摄受。

  《净心戒观法》说:「善门有多途,慈悲最是急。」谈到佛教的慈悲,记得很久以前曾在《地理杂志》看到一篇报导指出:「残杀才能维持生命。」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大自然的定律,所以一切动物弱肉强食,以残杀来维持生命,这是不得不然的手段。但是相较于佛教以慈悲来护生,如智舜「割耳救雉」、僧群「护鸭绝饮」,可以说形成「佛与魔」的强烈对比。

  佛教对生命的尊重,不是自己爱惜就好,如地藏王菩萨到地狱度脱苦难的众生、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到处寻声救苦,乃至最细微的「佛观一?水,八万四千虫」,佛教的慈慈,可以说无物不覆,无处不遍。

  佛教讲地水火风「四大」,地的生命就是坚固;水的生命就是流动,不流动就是死水;空气也是要流通才能存在;光的生命就是散发热度与温暖。

  佛教讲轮回、讲因缘,都是生命。轮回,就是不死的生命;因缘,就是集体的生命。佛教更提倡要建设无限、普遍的生命,例如,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意义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意思。什么东西能超越时空?那就是真理,所以真理就是无限而普遍的生命。乃至佛陀的三身,应身是有为的,有来有去;法身是无为的,是进入宇宙无限的时空。所以只有真理的生命是无限,其他都是有阶段性的循环生命。

  宗教旨在传播真理,宗教的生命自然能维持长久。例如佛教的寺院都是千年古剎,万年常住;佛教的经书不但经常要晒,而且设有特别的藏经楼,尽力保护,这是现代人才有的观念。

  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出家人愿为众生做马牛,都是为了成就生命;佛教徒对环保、生态的维护,建设桥梁、施茶施水来方便行人,都是在维护生命。佛弟子当中,「沙弥救蚁」是护生的表现;「南泉斩猫」也是为了表达真理。

  佛教的出家人手捧经书,恭敬谨慎,不敢亵渎,如此爱惜真理,就是爱惜生命。云水僧手执锡杖行脚,为了埋葬动物死尸,也是表现出对生命的爱护。甚至佛门里,弟子常以自己的寿命回向于有德高僧,所谓「回小向大,回自向他」,甚至「回事向理」,回向的思想就是生命的延续与扩大。

  由于宗教的生命都有传灯,都是代代传承,灯续常明。因此,佛陀的生命,只要佛教流传多久,就有多久的生命;佛法的生命,随着真理普遍流传,它就能无远弗届;僧伽的生命,只要从舍利弗、目犍连等尊者留下的道德风范,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所在。乃至神会大师在滑台大会,大作狮子吼,为六祖大师定位,那种旁若无人的奕奕神采,至今都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生命在跃动;唐?玄奘走过八百里流沙的身影,千年之后我们不是依然感觉得到他的存在吗?

  佛教的高僧大德撰写放生文,就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儒家主张「怜蛾不点灯,爱鼠常留饭」,也在表达对生命的爱护。佛光山在二○○四年的春节花艺展中,特设素食动物园区,不但教育世人爱护生命,并为「自然与生命」提供最佳的生活教材。另外,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也是提倡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一年佛光山发起佛教界从大陆「恭迎佛指舍利莅台」,许多人在见到佛指舍利的剎那,不由自主的跪下顶礼,有的人涕泪悲泣,有的人法喜充满,有的人感觉好象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又相聚首。这种感觉就是说明,佛指舍利是活的,他是有生命的。不只佛指舍利有生命,一张纸画一个圣贤,一块木头刻一尊佛像,都能赋予他觉性圆满的生命。

  过去佛教许多高僧大德为了维护圣教,不惜舍身殉教。例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时,大陆不少的寺庙、文物,就是由于许多僧众发挥殉教精神,毅然奉献生命而得到保护与留存。另外,一九六三年,越南总统吴廷琰为维护天主教而破坏佛教,不允许佛诞节悬挂教旗,造成广德法师等七位僧人引火殉教。说明人的生命在平时固然值得宝贵,但在必要时能牺牲生命以完成职责,更为可贵。

  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虽生犹死;杀身以成仁者,虽死犹生。此即儒家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乃至古谚说:「人死留名,树死留皮」;儒家也谓「立德、立言、立功」,无非都是为了留下不朽的生命。

  生命是可以锻炼、创造的,在冰天雪地里生存的人和动物,自然磨练出坚毅忍耐的生命力。一株墙头草,一朵路边的野花,他们在狂风中展现雄姿,也可以看出生命的力量。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严,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严是人生最大的本钱,做人最怕尊严扫地,现代人不但要活得有尊严,甚至提倡「安宁死」,即使死也要死得尊严。

  尊严不是傲慢,不是自高自大,尊严不是匹夫之勇,不是自以为是;尊严是在强权之前,不屈服、不妥协,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原则,保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

  人除了要活得有尊严以外,更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蒋中正先生曾说:「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福祉。」毛泽东也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他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因此,他非常强调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佛教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增进人生的真善美,在于懂得永恒的生命。人的色身虽然有老死,真实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样,赓续不已。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久长,乃在于对人间能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阳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阳;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一个人能够活出意义、活得有用,生命就有价值。

  总之,「蜉蝣朝生夕死,人生百年难再」,但是身体即使朽坏、死亡了,也不是生命的结束!所谓念天地之悠悠,感生命之无限。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出什么?拥有什么?尤其如何开拓弘观的生命视野,深化优质的生命内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这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应有的省思!


  三、基督教说:「信上帝得永生」,道教也说,人只要透过修练,就可以「长生不老」。请问大师,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甚至不死吗?

  答:永生,这是个很美好的名词,就等于永恒一样。但世间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佛教说人生、世间都是无常的,所谓「无常」,就是迁流、变易的意思。例如,我们的心念,前念后念,念念不断,快如瀑流;我们的身体,根据科学家研究,组成身体的细胞,时时都在新陈代谢,每七日或七年就是一个周期,尤其七年一次的新陈代谢,能使我们完全脱胎换骨,变成另一个人。

  「无常」是佛教的真理之一,然而一般人因为不了解无常的真义,因而心生排拒,甚至感到害怕。其实无常并不可怕,只要对无常有正确的认识就会知道,因为无常,才有希望;因为无常,才有未来。例如,上古时代,帝王专制,人民毫无自由,假如不是无常,而是一成不变,哪里有今日的民主政治;过去石器时代,民智未开,人民茹毛饮血,如果不是无常,而是一成不变,现在不是仍然停留在文化未启的蛮荒时代吗?

  无常,不限于某一人、某一事,它有普遍性的意义;无常,不受权利大小的影响,它有平等性的意义。无常不是完全消极的,例如:我贫穷,因缘际会,我发财了;我愚笨,经过勤劳苦读,一变而成聪明了。

  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许多房子倒塌,不少人受伤、死亡,可以说灾情惨重。但是因为「世间无常」,从无常中可以重新建设,所以地震后许多大楼、学校都更新了。所谓没有破坏,哪有建设?没有无常,哪能更新?因为无常,一切都可以改善、改好;因为无常,我们的未来才有无限希望。

  有人说,今生好苦,我要赶快好好修行,寄望来生会更好,这就说明因为「无常」,所以人生才有未来。等于汽车坏了要报销,不报废怎么会有新的汽车?人的身体会衰老,身体不衰老,怎么能换一个新的身体呢?

  无常,让人会珍惜生命;无常,让人会珍惜拥有;无常,让人会珍惜因缘;无常,让人会珍惜关系。无常是人世间的真理,永生也是真理;无常苦空虽为人生实相,但在无常之中,吾人皆有一颗不变的真心,也就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命本来就是「永生」,就是「不死」的,死的只是肉体。例如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茶杯打破了,要把茶杯复原已不可能,但是茶杯里的水流到桌上、地上,我用拖把、抹布把水擦起来,一滴也不少。身体虽有生老病死,生命之流、生命的水是永恒不灭的。

  有一户人家老年得子,老夫妇欢喜的不得了,正在家里欢喜庆祝的时候,门口来了一个和尚,对着众人放声大哭。主人当然很不高兴,说道:「出家人,你要化缘我可以给你钱,干嘛在我们家门口哭哭啼啼?你不知道我们正为生了个儿子在庆祝吗?」禅师回答说:「我不是来化缘的,我所以在这里哭,我是哭你们家多了一个死人。」

  这一段话很耐人寻味,因为一般人都是「生之可喜,死之可悲」,所以生了儿子当然要庆祝、欢喜,只有死的时候才要悲伤,才需要哭。但是禅师了解到的是「生死轮回」,生了必定要死,所以不需要等到死的时候才来悲伤,生的时候就知道必然会死,因此他说我哭你们家多了一个死人。

  生时就注定有一天必然要死,只是时间长短而已,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人死的时候才哭呢?我们视「生之可喜,死之可悲」,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死,有时候也是可以很欢喜的「含笑而去」,甚至「怀抱希望」而死。

  印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日本记者访问他:「老人家,你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老人家回答:「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快点死!」「为什么呢?」「哎呀!老朽的身体,吃饭已没有味道,走路也走不动了,快点死,可以换一个新的身体啊!」所以,死并不可悲,甚至还要欢喜,因为死后可以赶快换一个新而健康的身体,就如汽车坏了,也要汰旧换新。

  生与死是一体的两面,「生」就是「死」的开始,「死」也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生命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基督教说「永生」基本上没有错,不过唯一有意见的是,信上帝得永生,其实不信也是永生!因为物质的身体会坏、会死,而真心的生命是不死的。相同的,道教的「长生不老」之说,其实身体不可能不老,只有人的真如自性才是长生不老。

  生命的流转,它不是信不信的问题,世间上有形的东西,有生死、有得失、有好坏;可是真心的生命,它是超世间、超物质,它是无形、无相、无头、无尾、无来、无去,它是「绝生佛之假名,离空有之两边」,是永恒的。

  生命究竟是「永生」,还是「长生不老」?其实生命是流转的。依佛教的看法,凡夫在一期一期的生命中有生死,这一段一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甚至证悟成道的罗汉、菩萨,还是有烦恼,有「变易生死」,仍要慢慢进步、净化。能够超越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当然就是永生;但即使不能达到这个境界,生命也还是永生不灭。因为人人都有一个不死的生命,那就是「自性」,又叫「佛性」。

  因此,「信我者,得永生」,这话只说了一半,应该再补充为:「不信者,亦不死。」信,我们的生命固然生死不息;不信,也依然要在轮回中出生入死,因为生命是生生世世,是死死生生的。


  四、由于近代生物科技发达,中外相继有「复制羊」、「复制牛」的诞生,请问大师,站在佛教的立场如何看待这件事,佛教认为生命是可以复制的吗?

  答:自从一九九七年英国成功的复制小羊「桃丽」(Dolly)之后,紧接着复制牛、复制猪、复制老鼠也相继诞生,甚至美国的科学家表示,他们不但复制动物,而且还可以同时更改动物的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复制出对疯牛症具有免疫力的复制牛。

  此外,一个进行人类遗传学研究的国际科学家小组更说,末来复制人类可能比复制动物来得更为容易,因此一名义大利医生已经打算开始复制人类,用来帮助不孕的夫妻,让他们也能享有为人父母的喜悦。

  尽管科学发达,未来或许真有可能诞生出复制人,但是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科学家所复制的是有机体,心灵的能量无法复制。也就是说,复制品只是形体上的,身体六根可以复制,但生命的精神与意志无法复制,生命要用生命才能复制,一切都不离「因果」。例如,用花、草、树木,不能复制牛、羊、人;牛还是牛的基因,羊还是羊的基因,人还是人的基因,生命不能凭空复制,更不能错乱因果。

  基因在佛教的看法,就如「业力」,业的内容很复杂,有「共业」、「别业」、「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三时业」、「三受业」、「三性业」等。基因是生命的密码,但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基因的内容也有因缘业报的关系。根据一项报导指出,基因不是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就永远不会改变,他是从孕育时起就接受外界的指示而加以回应表现;也就是说,基因不是操纵人类行为的推手,而是被人类的行为所左右,所以「业」才是我们生命的主宰。

  其实,真正的生命应该说是一种精神的作用,是附于身体的另外一个层面。有时我们形容一个人没有灵魂,就说他像「行尸走肉」;一个人空有身体,没有生命力,这个身体也没有「用」。

  所谓「体、相、用」,佛教讲生命的本「体」是由外「相」来表达,「体」指的是「本体」,是内在;「相」就是外在的形相,比如这个人长什么样子,那个人长什么样子。「体」、「相」结合起来,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就产生了妙「用」,就有动作、语言,以及种种的精神作用,继而有世间种种形相、种种色彩的显现。

  生命的本体,从佛教的缘起法来看,生命是延续性的,生命是有传承的,生命是有程序的,生命也是会变化的。例如六道轮回就是变化;又如低等动植物慢慢发展成高等的动植物,甚至高等动植物也会慢慢退化为低等的动植物,这就是变化。因为有变化,所以生命并非一成不变;因为有变化,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你希望有善的因缘果报,就要做善事;不做善事,结下恶的因缘,自然有恶的果报。

  由于生命的本体「本来如是」,是由个人的业缘感应而有,不是人工所能制造。因此,我们看世界未来的变化,不管科学如何昌明,复制动物如何发展,基本上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一切世间法以外,还有一个出世间法。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都是以世间的知识来发展;虽说出世间法离不开世间法,但他有一点与世间法不同的是本体不变,能变的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不变的。因此,我们不认为现代的复制科技,真能改变生命的业和因;复制的技术尽管可以改造身体的形象,可以改变高矮、胖瘦、美丑,但是业报的善恶、好坏,本来就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能决定。

  所以,生命可以复制吗?生命不是科学家所能复制,也不是哪一个神明所能创造,生命的基因都是由业力所润生,「业」才是维系生命的主因,故知真正的生命──「心识」不能复制,真如佛性更无法复制。未来不论尖端科技如何以基因繁殖方式来复制羊、牛、人,或是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借腹生子等,我想最好能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化科学为用;同时融和佛法的真理为体,如此才能解除现代人的迷思。


  五、有生必然有死,死亡是很无奈的事,但是有人异想天开,想利用「冷冻」来保存「尸体」,希望几十年后医学科技能进步到足以让尸体解冻后复活。请问大师,尸体经过冷冻又解冻之后,真有可能再复活吗?

  答:「惜生惧死」,可以说是有情众生与生俱来的本能,所谓:「蝼蚁都懂得惜生,何况是人?」人之好生恶死,如中国人说:「好死不如歹活。」英国哲学家罗素表示:「为了生存,其他东西都可以放弃。」印度诗哲泰戈尔更是讴歌:「我存在着,是一个永恒的奇迹,那就是生命。」

  所谓生命,其实包含生和死。生固然是生命,死也是生命。死亡并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灰飞烟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就如同现实的人间到处移民一样,因此佛经对于死亡的观念,有很多积极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狱、死如再生、死如毕业、死如搬家、死如换衣、死如新陈代谢等。

  死亡是任何人所不能避免的事,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一体的两面,生死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转、更替。诚如《战国策》里范雎说:「圣哲如五帝要死,仁义如三王也要死,贤明如五霸也要死,力大如乌获也要死,勇敢如贲育也要死。」

  尽管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千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求长生不死的方法。例如古代中国的秦始皇派遣徐福渡海寻找不死药,汉武帝求助道家炼制长生丹等;在科技发达的今日,现代人则把头脑动到「冷冻尸体」上,希望透过科技之助,获得寿命的延长。

  根据报导,在法国西部索米尔小镇上,就有一名叫雷蒙德的男子,妻子于一九八四年去世后,雷蒙德就把她的尸体冷冻在地下室里,幻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朝一日妻子能够再次睁开双眼。甚至他也希望自己死后一样能被冷冻起来,以期将来可以被科技唤醒,重返人间。

  「冷冻尸体」是否能够再度复活?以现代科学的神奇,未来也许真有可能复活。因为冷冻前与冷冻后,总之是一个生命体,只不过是透过科技让他延长而已。但是透过科技把尸体冷冻起来,果真在数十年后又解冻复活了,试想,届时你会习惯,你会快乐吗?这到底是在替自己解脱呢?还是为自己找麻烦呢?都是个未知数。不过,「冷冻尸体」将来势必对世间带来极大的改变,这虽是拜科技之赐,其实也是人类自己的业力所造成。

  有一部电影「今生有约」,剧中的男主角便是在他活着的时候,自愿当了朋友「冷冻人体」的实验品,结果五十年后解冻复活,却发现亲人不在、朋友已死,一切都改变了,世界再也不是他所熟悉的世界,只觉物换星移,情随事迁,一切都那么陌生,那么不习惯,因此在没有人了解、没有人可以谈心的情况下,内心的孤寂、落寞,真是不足为外人道。

  其实,人不一定要活得久,重要的是要能活得快乐,活得踏实;我们与其关心冷冻尸体能否复活,不如思想如何在有生之年,活出生命的光彩,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人活着,不是为了一宿三餐;生命的意义,也不在于奔走钻营;生命的价值更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一颗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一堆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因此,生命的意义,应该是以一己之生命,带动无限生命的奋起。

  生命的意义,还应该让个己的生命结合到大众的生命里。如《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能够做个同体共生的慈悲人,将每一类众生都视为自己的六根,缺一不可,这样的生命才能永恒,才是不死的生命,何必一定要费尽心思,违反自然的去保留一具已经朽坏的躯体呢?

  须知,生命的可贵,乃在于发挥人性的光辉,展现人的精神、毅力、勇敢、道德、爱心等高贵情操;能以一己之命,去成就群体的生命,即使短暂如流星,毕竟它已发热、发光,何必在乎时间的长短?能够顺乎自然,不是更美吗?

  说到自然,回想五十多年前我初到台湾弘法的时候,每次外出讲经,经常要跟警察玩捉迷藏。因为那时候台湾还在戒严时期,不容许在公开场合集众,因此经常是我在台上讲演,警察就走到台下对我说:「下来!下来!」

  我在台上讲演,台下那么多人在听,这个时候要我下来,怎么办?我当然也知道不下来的后果会很麻烦,只好请人带动唱个歌,我自己下去应付一下。

  警察说:「你怎么可以在这里集会?赶快把人解散!」我说:「不行,我是叫他们来听经的,不能解散;要解散,你自己上台去宣布,你自己叫他们解散。」他当然不敢,就说:「你怎么可以叫我去宣布解散?你去叫他们解散。」我说:「其实也不必要我叫他们解散,等我讲完以后,他们自然就解散了!」

  所以我觉得自然很好,生命就是一个自然。所谓「自然就是美」,世间上最美、最好的,就是「自然」。人要「自然美」,举凡风度表情要雍容大方,说话谈吐要幽默流畅,做人处事要通情达理,行止进退要恰到好处。能够如此,那就几近于自然之美了。

  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自然的东西,不假造作。现在要用冷冻的方法,把人冷冻起来,暂时不要活,几十年后再复活,可谓多此一举,不但自找麻烦,也不一定能幸福。所以,世人很多的异想天开,固然是一时好奇,但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帮助。

& f/ P. I1 }- M- L8 C5 u ) O/ a8 y W4 S# e) |- n)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4: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2 G0 X3 y+ r$ s# y2 j- @0 W

  六、请问大师,信佛教和不信佛教有什么不同?是否信仰佛教就没有生死问题了呢?

  答:刚才谈到,基督教说「信上帝得永生」,但是佛教认为,信仰佛教并非就没有生死问题,而是要人勘破生死!生和死如影随形,不仅凡人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即使佛陀也要「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所以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如此说来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信仰佛教最后还是会死,那我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因为不信会死,信了一样会死,可见得信不信并不重要。

  信,很重要!我们的生命有了信仰就有力量,有了信仰就有希望,有了信仰就有目标。信仰佛教的人虽然一样有喜怒哀乐,甚至一样有生死问题,但是学佛后能认清生命的实相,就有力量面对生死的各种问题,就不会受「第二支箭」之苦。

  所谓「第二支箭」,这是佛经里的一个譬喻,说明一个学佛的人和一个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遇到快乐或遭逢悲伤痛苦的时候,一样会有乐受、苦受的感觉。但是,一个心中没有佛法的人,遇到痛苦的时候,往往悲不自胜,甚至仿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顿自己,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后,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样的痛苦难忍。

  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苦难的时候,他懂得从「因」上去探究、反省、改善,而不是只在「果」上怨天尤人、黯然神伤、自暴自弃,自然不会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乃至身处乐境时,也不会放纵自己,因为一旦陶醉在乐境之中而放逸身心,第二支箭便会带来苦受。因此,有没有信仰虽然最终都难免一死,但是没有信仰的人,临终的时候往往心生恐怖、迷惘、茫然,甚至死得很遗憾。反之,有信仰的人,就像天主教、基督教所说「蒙主宠召」,或者现在社会也惯用佛教的用语「往生佛国」,往生就如移民,是到另一个国度去住,自然不会感到痛苦、害怕。

  所以,信仰不是让我们不死,而是面对死亡时,能够认识清楚,知道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外一期生命的开始。生与死,是一而二,二而一,生固未必喜,死又何足悲;能够生死无惧,则自然会有力量面对死亡,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我自己出家至今六十几年,不敢说自己有多大的修行,但是我深刻体会到信仰有许多好处。就拿生死来说,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到荣民总医院做健康检查。医生很仔细的检查一天后,却又不放心,叫我隔天再去检查。我说:「明天不行,我要到宜兰为一位比丘尼举行告别式。」医生说:「你自己的生命不重要吗?」我说:「随缘,重要不重要很难讲。」

  医生又说:「你不怕死吗?」这个问题在我感觉很难回答。假如我说「我怕死」,医生会笑我是「没用的出家人」;如果我回答「我不怕死」,似乎又太矫情了,因为连蚂蚁都怕死,人怎么会不怕死呢?因此我回答他:「死不怕,怕痛!」因为痛有个限度,超过了限度,本来自以为是个英雄,痛到最后连狗熊都不如。

  多年后我因为心脏开刀而住进荣民总医院。开刀当天,经过八个小时的手术,从恢复室到加护病房,医生很关心问:「你痛不痛?」我想,要回答得艺术一点,就说:「好舒服哦!」结果医生不以为然,说:「不痛就不痛,还好舒服?」我心里想,你不知道啊!平常我的生活忙碌,每天要负担许多责任,难得有时间这么悠闲的躺在床上休息。再说这次开刀,你说痛吧?上了麻醉药,不痛啊!你说有什么苦吗?一点也不苦,睡在病床上,平常都是要我跟人家讲话,现在轮到别人来问我:「你好吗?」「你要喝水吗?」「你要这样吗?」「你要那样吗?」都是别人来关心我,真好,真是快乐啊!

  我想这就是有信仰的人最大的不同,心里有个信仰,至少他对生死能看淡一点,看得自然一点;能够无惧生死,人生就能活得更有意义。所以,信仰就有力量,就有信心;有信仰的人,即使受了委屈、冤枉,也不会失去信心,因为他觉得「我可以再来」。

  有信心就有光明。佛经说: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有信仰,就好象手上抓个东西,很实在;不信,就什么都没有,很可怜。所以对于世间上有一些人常说:「我就是不相信宗教。」「我就是不相信轮回。」「我就是不相信生命还会再来。」你不相信,就什么都没有,这不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吗?所以我觉得有信仰的人,不管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或是信仰民间的城隍、土地公,甚至是迷信也不要紧。有信仰,总比什么都不信来得好;不信,就什么都没有,不信,生命就没有目标,没有未来。

  不过,信仰最重要的,还是以正信最好。我们要信仰有道德的,要信仰真实的,要信仰清净的,要信仰有历史的,要信仰有能力帮助我们解脱的,不能信仰错误,信错就很难回头了。

  现在台湾邪教横行,但是佛教每次举行皈依三宝典礼,都有几千人、几万人参加,因为他们知道,赶快皈依正信的佛教,以免上错了贼船、误搭了别的车子。没想到邪法也助长了正道的弘传。

  过去一般人学佛,都是希望能「了生脱死」。所谓「了生脱死」,能够透视人生的真相,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当下活得自在,这就是「了生」;能够认识死亡后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而无惧于生死、超越生死,这就是「脱死」。若能进一步帮助别人认清生死实相,同样解脱自在,这就叫做「自觉觉他」,这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也是人道的完成。

  所谓「人成即佛成」,我们要想圆满人生,获得解脱自在,就不能没有佛法的信仰,不能没有佛教的律仪来规范生活,不能没有佛法的智慧来解决人生问题;有佛法的人生,才能了生脱死,才能圆满自在。


  七、佛教讲「生死轮回」,轮回是什么?怎么样才能知道生命真的有轮回呢?请大师开示。

  答: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的时代,也许有人并不相信生命轮回的存在,认为轮回是宗教信仰的范畴,是死亡之后灵魂取向的事情,和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因此毋须对轮回付与太大的关怀。

  其实,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不开轮回循环的道理。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递嬗,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这是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这是空间的轮回。

  轮回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了豆种,就长出豆子;种了瓜种,就长出西瓜,这不就是轮回吗?轮回就如今晚睡下去,明早又醒来,这不就是轮回吗?太阳下山了,明天又从东方升起,这不就是轮回吗?秋冬树叶落了、草木枯萎,到了春天,百花灿烂,草木再生,这不就是轮回吗?

  轮回就是生命的转换,人有「生老病死」,死不是没有,死了会再生。佛教讲生命有所谓的「三世轮回」,也就是说,众生无始以来由于身口意造作的业力,形成了因果相续、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而现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种多样性的生命现象,佛教称之为「五趣流转,六道轮回」。

  生命因为有轮回,所以有来生;因为有来生,未来才有希望。有一些麻木的青少年,犯了重罪,将要被枪毙的时候,他自豪地说:「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他虽然坏,仍对未来抱有希望,何况我们这么美好的人生,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没有希望呢?为何以为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呢?没有希望的人生多么可惜、多么无聊、多么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要相信轮回。

  轮回也不是定型的,现在的芒果和苹果接枝,就能生出新的品种;现在的动物也可以改良基因,可以复制。从动植物都有办法改良来看,因果也是可以改良的,故知造了重罪的人,只要忏悔、改过、发心、立愿,就能将功折罪,就可以改变因果轮回的果报。所以,信仰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命运,改变我们的前途,改变我们的未来!

  有的人不相信轮回,然而不信并不表示自己的层次高超,反而显示自己的思想肤浅。否定轮回的存在,不是和别人为难,而是局限了自己生命的发展。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先生说:轮回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有了轮回,前人的经验智慧、历史的文化遗产,可以传递给后代子孙。他认为,假如我们不能将一生的经验转接到未来,工作只是徒劳无益;如果文化宝藏不能留传给后代子孙,历史的生命是有限的。

  近代文学家苏雪林教授在〈宇宙大轮回〉一文中,介绍了一些古今中外轮回的说法,值得参考。例如,今已绝种的南美洲马雅人曾说︰这个世界经过四十七万年即完全毁灭,以后又重新来过。这就如佛教「成住坏空」的思想一样。

  印第安人曾说︰他们是逃过三次世界末日的人类,第四次末日为期也不远。但每次末日的情况都不一样,第一次是火山爆发,大火蔓延各地将大地烧毁殆尽;第二次是大地震;第三次则是人类大战事……。这不就和佛教所说︰世界末劫来临时,「火烧初禅,风吹二禅,水淹三禅」一样吗?

  此外,从历史上许多贤哲文人的记载,也可以证明五趣六道的轮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明儒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象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哪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一般信众有的人虽然学佛多年,但对「轮回」仍存有疑惑。轮回并不是一个信仰体系与理论,轮回更不是死亡的心理安慰,它是一门解释我们前世与来生的精确科学。生命如果没有轮回,冥冥过去从何而来?未来的希望更要趣向何方?如果没有轮回,生命是何其的短暂无奈,前途是多么的渺茫无寄!知道有轮回,人生才有回转的余地,生命才有下一班车可搭,才能继续驶向无限光明的世界!

  因此,轮回不是相信与否的问题,纵然有人不相信轮回,但是放眼宇宙的现象,如自然界、人世间、物理界,乃至你我,都在轮回圈里流转;如何理性的认识轮回,跳出轮回,超越三界,转生死轮回为诸佛菩萨的菩提解脱,才是智慧之举。


  八、现在的医学科技发达,科学家不断在研究、改造基因,请问大师,基因可以改造吗?那些圣者与江洋大盗的基因是否有所不同呢?

  答:「基因重组」、「基因改造」,这是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一大成就。所谓「基因改造」,就是科学家利用遗传基因工程及育种方法,把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特性加以改良,而达成一种新的生命体。例如透过基因重组、转殖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的生长速度、增加抗病能力、提高营养价值、延长保存期限等。现在市面上所贩售的「基因改造食品」,就是经过基因重组技术所衍生出来的食品。

  谈到基因改良,首先应该对基因有所了解。「基因」(Gene)就是决定生物特性的因子,它是由许多的 DNA(去氧核醣核酸)所组成,诸如花的颜色、植物的高度、人的胖瘦等,都靠基因来决定。中国俗谚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传达一种遗传的观念。

  基因,有人说它是生命的密码。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不同,因此长相不同,命运也各有不同。有的人长得高大美貌,有的人长得瘦弱矮小;有的人幸福无比,有的人痛苦难堪,这都是基因不同所致。

  基因在佛教来讲,就是业力;但是很多基因无法解释的问题,还必须透过业力才能解答。在一篇〈浅谈基因与业力〉的医学报导中,作者李梓就明确指出,「基因缺陷和疾病症状经常是互为因果」,但是「医学无法证明有基因缺陷的人就一定有相应的症状,或是有同样症状的人就一定有同样的基因缺陷」,因为「真正的病因是业力」。他举例说:「为什么不同的人罹患同样的疾病,但对同样的治疗反应却完全不一样?同一人在不同状态下对同样治疗的反应也可以完全不一样?」他的结论是:「因为治疗效果和业力的大小有关。」甚至他举出医疗实例说:「原来有基因缺陷的人,在修炼后虽然基因没有被改正,但与该基因缺陷有关的症状却完全消失。还有一些曾是糖尿病患者的大法修炼者,在修炼后尽管血糖仍高,但所有症状消失。这都是从根本上消去业力,从而解除了疾病。」

  「业」在佛教里被比喻为「种子」,播什么种子,自然就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应该为自己的生命播下好的种子,来生才能有好的收成。至于说圣者与江洋大盗的基因是否有所不同,根据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佛性论」来看,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性能,先天本具的基「因」其实都是相同,只是后天的「缘」不一样;相同的基「因」遇到不同的「缘」,就有不同的「果」。所以科学家讲「基因改造」,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行善不为恶」,就是基因改造。

  科技上的基因改造,应用在现在的医疗上,肯定会对人类的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报载,未来透过基因重组,只要把人的蛋白基因放入到某种生物体中进行复制,然后及时收集复制而成的蛋白,就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医疗所需的血液制品。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用来改良人种。例如日本人在七、八十年前都很矮小,现在的日本人则个个长得高头大马。据说,过去日本进行人种改良,他们将几千个、几万个妇女送到中国东北,经过与人高马大的东北人结合,一旦怀孕以后就回到日本,如此生出来的儿女就比较高大。

  另外,德国的日耳曼民族、英国「大英帝国」的绅士、淑女风范,乃至以科技成就而自豪为「优秀民族」的美国人,他们都有他们的文化和他们的基因;中国人号称「龙的传人」,本来就是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也有很好的文化与历史,但是由于现在大家不再重视道德观念,做人处世也不明理,自然我们的社会就是「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代)不如一袋(代)」。

  父母生育儿女,先天的胎教固然重要,后天做人的慈悲、道德、品格、操守,父母当然也能影响下一代。所谓家教、学校教育,甚至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会产生影响。

  不过,每个人的生命本质、命运好坏,虽然父母、师长的缘分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帮助,但是自己的「因」才是主力,缘只是附带的。就如一棵植物,如果种子很好,再加上有肥沃的土壤、和煦的阳光,以及空气、水分等善缘帮助,当然会有好的结果;如果种子的因不好,即使风调雨顺,后天的缘分再好,也不见得会有好的结果。

  因此,每个人的人生,不管上帝也好、佛祖也好,都帮不了我们的忙;能帮助我们的是自己,唯有改变自己的基因,也就是改变自己的业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业是身口意的行为,有善业、恶业、无记业。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只要是身口意造下了善恶业,都会像电脑一样,储存在业的仓库里,等到善恶业的因缘成熟了,一切还得自作自受,这是因果业报不变的定律。

  「业力」实在是佛陀一项伟大的发现。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生,从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续到来世,主要就是「业力」的绳索,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连系起来,既不会散失,也不会缺少一点点,因此「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的关系。

  诚如李梓说:「虽然业力在我们这个空间看不到,目前尚不能被科学试验证实,但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现在基因的发现,虽然对人类必定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与贡献,但是基因只能说明个己生命体的因素,而佛教的业力不但有个体的业,所谓「别业」,另外还有「共业」。例如,为什么有的人同生在一个家庭里、同生于一村、同生于一族?这都是「共业」;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条船上,或同在一架飞机上失事了,有的人命丧黄泉,有的人大难不死,这就是「共业」中又有「别业」的不同。所以,科学家们发现了生命的密码──基因,未来希望能再发展出生命共同体的基因──相互的关系。

  佛教的真理「因缘业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必然、永恒、平等的真理;科学家「基因」的发现,只是更明确地解释了「业」的内容与功用,如此而已!


  九、刚才大师提到,生命在「中阴身」时不得不受生,已生则不得不变老。请问大师,中阴身是什么,他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与影响?

  答:人死之后,下一期再投生前的精灵,称为「中阴身」,也就是一般俗称的「灵魂」,但佛教不称为「灵魂」,而称做「中阴身」。

  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和合的报身。当人一期寿命终了的时候,有质碍的「色身」不动了,「受、想、行」也失去了作用,这时只有「心识」会飘飘渺渺的要找一个未来的归宿。但未来是上升天堂?还是继续投生人间?或是堕到地狱、饿鬼、畜生?都还没有决定,这个阶段就叫「中阴身」或「中有身」。

  中阴身,可以说分开了前生与今世,但也连系了今世与前生,它介乎生死之间,是此生与来生之间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所以叫「中有」。也就是说,人生百年以后,旧房子似的身体已毁,新房子似的躯体尚未迁入,中间这段过渡时期的生命主体,便是「中阴身」,或叫「中有身」。

  中阴身非精血和合而成,非血肉相连之躯,它是一个约一呎大小的形体,像一股冥冥的光,在虚空中如蜉蝣一样飘呀飘,飘到哪里去,全凭业重,或凭过去的记忆与习惯而投胎。所以净土宗说,「临命终时」一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临终的一念,关乎往生的去处,因此很重要。

  中阴身以识为依,以香为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归宿,亦即经云「善寻当生之处」。而其归宿是否容易找到,还要看根器而定。如《涅槃经》说:

  上根者转生,只在一念之间。

  中根者转生,要十五天。

  下根者转生,则要七七四十九天。

  民间习俗中,有为亡者做「超渡」、「头七」、「三七」、「七七」等仪式,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超渡」佛事,有人质疑,人都死了,诵经真的有用吗?根据《地藏经》说,诵经的功德,七分之六生者自利,亡者只能获得七分之一,所以最好能趁着生前多做一些善事功德。因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所做所为,难免有一些过失。我们所造下的罪业,就像石头,把石头丢到水里,必然会沉下去;透过诵经功德,就像搭乘法船,把石头放在法船上就不致沉沦,而能度过生死彼岸。

  诵经真能超渡罪业?何以知道?举个例子,几十年前台湾白色恐怖时代,如果常喊「三民主义万岁」、「蒋总统万岁」,要办护照出国比较容易,要找职业也比较容易;念「三民主义万岁」、「蒋总统万岁」都有用,念经为什么没有用呢?

  有个笑话,有位法师在讲经时,一再强调称念「阿弥陀佛」的好处多多,诸如可以消灾、延寿、吉祥如意……。

  有一位年轻人不以为然:「哼,讲得太神奇了吧!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么大的功用?我才不信。」法师心想,对这种人即使讲再深的道理他也听不进去,于是不客气的对那位年轻人说:「你讲什么?混蛋。」年轻人一听:「出家人怎么可以骂人?」说着便卷起衣袖,作势要打架的样子。老法师这才缓缓的说道:「你看,『混蛋』才二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阿弥陀佛』是四个字呢!」

  中阴身虽然无形无相,肉眼看不到,但他六根具足,状如三尺小儿,具有神通,能够穿越铜墙铁壁,去来迅速,无所障碍,只有母亲的子宫以及佛陀的金刚座不能穿过。

  中阴身见男女交合,对未来的母亲生起强烈的爱念,出生后即为男孩;对父亲生起需求的爱意,出生后即为女孩。生男生女,中阴身的入胎出胎,就此而形成。如果堕入地狱,中有自身先感受风寒霜雪的逼迫,见到热地狱的火焰,生起暖想爱触,以身投去,即会堕入八热地狱;若是为热浪盛火所逼害,见到寒气,欲想获得清凉,以身投入,就会堕入八寒地狱。

  人死之后,既然有轮回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对于前世过往的事却没有一点记忆呢?如经上说:「人生真是苦,孙子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忘却过去,愚痴颠倒,甚至将过去世的祖母纳娶为妻子呢?

  根据中国民间流传的《玉历宝钞》一书的记载,人在投胎之前,一旦喝了「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西哲柏拉图则认为灵魂投胎前要经过酷热的沙漠,口渴难忍,饮用「莫愁河」的清凉河水,再去转世降生,但是一喝了「莫愁河」的水,对于过去生中的点点滴滴将遗忘尽净。罗马人则相信人在投胎时所经过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对于前生往事奈何再也思忆不起来了。

  佛教主张,人之所以会忘掉过去的事,是因为有「隔阴之迷」。阴指的就是「中阴身」。由于这个「中阴身」的隔离,使我们忘记前生的种种造作,不知身为何道众生?

  也许有人会很遗憾的说:多可惜,如果我们有宿命通,没有隔阴之迷,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人生不是很惬意自在吗?人类果真有了神通就很快乐吗?譬如我们能够测知过去,当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堕为猪马牛羊的畜生道,那时将情何以堪?当我们预知自己只剩下三年的生命,还能悠游度日、逍遥生活吗?有了他心通,看到对方美丽的笑容里面却包藏祸心、口蜜腹剑,能不痛心疾首、觳觫愤恨吗?没有神通,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处,多么洒脱自在!

  因此,宇宙人生的发展,有它自然的轨则,各安其位,遵循它的变化秩序,才能得其所哉。众生由于「隔阴之迷」,换了个好身体,忘记了不好的过去,何尝不是很美好的事呢?


  十、佛教把人死称为「往生」,请问大师,人往生后去哪里呢?一定是变成鬼吗?

  答:中国民间有一种习俗,人死后要烧金银纸,这是源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必到阴间做鬼,亲友为恐其在黄泉道上无资可用,所以才有烧冥纸的做法,为的是要让祖先在阴间的日子好过一点。

  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随着生前累世所造的业力而转生于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间。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为鬼,其能享用的资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如果是没有福德者,再多的冥纸对他也没有用;如果是有福德者,就算没有冥纸,也能得到供养。当然,若为表达生者的心意,烧一点冥纸也无可厚非,只是把祖先想当然尔地认为死后必然为鬼,实在是大不敬。

  人的投胎转世,根据刚才提到的「六道轮回」,以及从佛教的「业力论」来说,人在这一期的生命终了以后,会依业重、习惯、忆念而投生转世。也就是说,决定业报的先后,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三种:

  一、随重的业报 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二、随忆念的业报 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的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这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去。人在临命终时,也会随忆念而受报。

  三、随习惯的业报 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说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像一个理想国,是一个清净安乐的净土,是很美好的安养院。极乐世界又叫安养国,阿弥陀佛把这个国家治理得没有男女的纠纷,没有经济的困扰,没有恶人的迫害,没有恶道的恐惧,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彼此勾心斗角。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而且「黄金铺地」、「微风吹动」、「七宝行树」、「八功德水」等,极尽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有的人怀疑,真有这样的世界吗?其实说穿了,就如同在几百年前,如果告诉你可以用柏油铺地,你相信吗?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就如同现代的柏油铺地、地毯铺地,有什么不可行呢?

  「微风吹动」,现代的冷气不是微风吹动吗?「八功德水」,现在几十层的大楼上,一开水龙头,热水、冷水就源源而来,这不就是八功德水吗?

  极乐世界像公园一样美丽,所种的树,一棵一棵、一行一行的「七宝行树」,环绕着「七重楼阁」的建筑,所谓「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多么美好的都市呀!

  这么美好的地方,有没有?真的假的?这是佛经记载,是有圣言量为根据,自然不会假。其实,这样的世界在哪里?在极乐世界净土的地方,也在我们心里!所谓「心净国土净」,我的心胸光明磊落,心地善良敦厚,心中欢喜自在,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就是西方净土。所以,人不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往生极乐世界,现世就能建设人间净土。

  过去我看到很多信徒到寺院去添油香、做功德、做善事,寺里的法师就告诉信徒说:「你这么发心,阿弥陀佛一定会保佑你,将来一定会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负责任,因为信徒供养我,跟我结缘,我却跟他说「阿弥陀佛会保佑你,会接引你」,我自己不能回报信徒,却叫阿弥陀佛来代替我报答,这是放弃责任,实在说不过去。

  因此,我在民国五十六年创建佛光山,就着手推动养老、育幼、教育、文化等种种事业与设备,目的就是要让信徒的一生都能在佛光山完成,我要让他们生前就能「往生」佛光山,不一定要等将来才到极乐世界去,我觉得这样才能报答信徒的护持与发心。

  此外,现在有很多人念佛,我觉得也有一些问题。例如,问他「你今天到哪里去?」「我去道场念佛共修。」「你念佛为了什么?」「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能够莲花化生,入不退转……」。假如现在阿弥陀佛真的就要来接引他去,他一定说:「 No,不行,我的儿子还没有娶太太、我的女儿还没有嫁人、我的孙子还没有长大、我的先生还需要我的照顾......。」

  可见你在这里求生极乐净土是假的,不是真心的。不过没有关系,你也可以坦白说:「我现在先训练,先培养福德因缘」,就不必说得那么冠冕堂皇,说得那么好听。学佛要真实,不能虚伪,你的道德,四两可以充半斤,学佛,四两就是四两,半斤就是半斤。学佛的功力也是一样,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必装模作样,也不必蒙骗虚晃一招,实在、坦诚,直心就是道场。

  总之,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的情形如何,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渡,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渡、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因为常有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后就会到地狱去,因此要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渡,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让死者的神识可以安息。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为什么我们不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所以,对于一般人的错误观念,总以为亲人死了一定会变成鬼,或下地狱。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并不一定变成人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是往生净土安养,也许是到天堂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只要我们生前行善做好事,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还可以做个更好的人,甚至还能成为圣贤,成为诸佛菩萨,乃至如愿往生极乐世界。只是其结果如何,自然是但看自己平时如何照顾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而定了。


  十一、请问大师,古代的圣者如佛陀、孔子、耶稣、穆罕默德等,他们到底住在哪里?如果有生命的话,他们的身高多少?他们吃什么、用什么、如何生活呢?

  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跟大家说一则公案。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到这里,终于若有所悟,从此对禅师益加尊重。

  常有人问,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到底哪一尊佛最大?佛教讲「佛佛道同」,佛、菩萨并没有前后的名次及功德多寡的分别,也没有谁大谁小,彼此「光光无碍」,都是一样。甚至刚才提到孔子、耶稣、穆罕默德等,他们也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此外也常有人问: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儿呢?释迦牟尼佛现在住在常寂光土,那么常寂光土又在哪里呢?

  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而是涅槃的境界。佛陀现在是进入了涅槃世界,涅槃世界在哪里?涅槃世界无处不偏,无处不在。当一个人修行成道,生命完成了,就能进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就能与佛同在。

  如何知道自己与佛同在?当我们吃饭时,他在我们的口边;当我们睡觉时,他在我们的枕边;一天二十四小时,行住坐卧,他都在我们的旁边。如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如果你懂得,潺潺的溪水,都是如来的化身;如果你懂得,鸟叫莺啼,都是如来的说法。我们「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甚至诸佛在哪里?他在我的心中,我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我心中有佛,耳朵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我心中有佛,口中所说的都是佛的语言;我心中有佛,手中所做的都是佛的事情;心中有佛,三世一切诸佛都与我同在,真是妙不可言。

  其实,佛教并非要我们信佛,你信与不信,与佛有什么关系?他要我们信仰做什么?佛也不要我们拜,佛要我们拜他做什么?求佛,可能也很难有求必应。佛要我们做的是「行佛」,行佛之所行。佛慈悲,我就待人慈悲;佛给人欢喜,我就给人欢喜;佛有大忍耐、大勇敢的力量,我也能有忍耐、勇敢的力量。我心中有佛,佛所有的一切,我都能奉行,如此即使不求,自有无量的恒沙妙德!

  我经常在各地主持皈依典礼后,总叫信徒说「我是佛」!你们敢讲吗?你们敢说「我是佛」吗?(大众回答:我是佛!)这下很好,你们回家去,夫妻不可以吵架,吵架的时候,想想,我现在是佛祖,怎么可以吵架骂人?如此可能就不吵架了。假如你喜欢抽烟、喝酒,当烟瘾起来,或是想要喝酒的时候,你就想,我已讲过「我是佛」了,佛有抽烟、喝酒吗?如此一想,自己可能就不抽烟、不喝酒了。所以,只要你肯承认「我是佛」,你的人生立刻就会不一样。

  佛在哪里?佛在我们的心里,二六时中,都跟我们同在,当我们与佛在一起,真是美妙无比。一个人即使拥有万贯家财、显赫家世、高深学问、崇高权势……,都不能长久,也不一定能安心;唯有佛在我们心中,人生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佛,不能从形相上来看,如《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华严经》也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你要认识佛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吗?那就先把你的心净化得像虚空一样,你就会知道佛的世界了。


  十二、人生有很多的缺陷不圆满,请问大师,如何才能圆满生命,而不要留有遗憾呢?

  答:人生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所谓「缺陷美」,缺陷也蛮好的。例如,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人生要能不忌残缺,懂得欣赏残缺之美,就是圆满。

  平时我们追求人生的圆满,什么叫圆满?红颜薄命圆满吗?英雄战死沙场圆满吗?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圆满吗?有钱的人被人倒闭,能干的人遭遇不幸,圆满吗?

  世间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往往只能拥有一半,不能拥有全部。比方说:有的人很有钱,但是他没有健康;有的人拥有爱情,却没有金钱;有的人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儿女;有的人有智慧、学问,可是找不到职业,所以说「人生由来多缺陷」。

  在充满缺陷而不圆满的人间,我们应该寻求精神世界的圆满、悟道世界的圆满、信仰世界的圆满。例如,你认分就是圆满,你知足就是圆满,你接受就是圆满,你包容就是圆满。乃至现在讲究同体共生、尊重包容、互助友爱、共享共荣,都能有助于人生的圆满。甚至学习佛陀的「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自他两利」,就是圆满。

  圆满的世界不是靠别人来为我们创造,圆满的世界要从平时做人处事开始学习,一步一步去建设。例如,有的人做人非常偏激,左右两边,不是左就是右;有的人上下两极化,对于高低、大小,阶级分得非常清楚;有的人非常方正,多一点、少一点,他一点也不肯含糊、苟且,这些都不够圆融。反之,有的人做人很中道,只要正派,只要有公义,只要大家欢喜,多一点,少一点,他都能随顺,这就是圆融,就是圆满。

  宇宙间,我们看,太阳是圆形的,月亮是圆形的,地球也是圆形的!世间万物,如果是方形的,不管是正方形、长方形,或是四角形、六角形,一样都是有棱有角,有了棱角就容易产生摩擦。反之,只要是圆形的,即使是长形圆、椭形圆,都是「圆」,只要是圆,就容易为人所接受;不圆,就有残缺,有了残缺,就不容易被人接受。

  人间什么最好?真、善、美、净!我们要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就要从圆融开始。平时与父母、家人、朋友相处,要重视圆融和谐;做事能圆通,说话能圆融,做人才能圆满。

  追求圆满,必得经过努力付出,才能享有。修道者,为什么要苦苦修行?因为他感觉得到有一个圆满的世界;禅者要参禅悟道,为什么要悟道?悟了道又怎样?因为他体证到一个清净、自在、解脱、圆满的世界。所以美满世间处处求,重要的还是要求诸自己的心;心中开朗、通达、扩大、升华,就是圆满的世界。

  现在举世推崇自由民主,然而只有民主还是不够,还要能幸福快乐,才算圆满。面对现实的人生,我们不一定要追求荣华富贵,只要能「满足」,就能圆满。

  其实,世间本来就很圆满,但是因为我们不能悟道而有所缺陷。例如,有人问:「人从哪里来?」答:「人从生来,生因死而来,死因生而有。」再问:「先有鸡?先有蛋?」答:「蛋因鸡有,鸡因蛋生。」在不断的循环中无始无终,即是圆满。只不过世间上有很多人因为无知、无明,所以有痛苦、烦恼,因此沉沦在生死轮回之中。

  佛学,就是开展智慧之学;透过学佛,藉此把痛苦、烦恼等转化为经验、智慧,以提升自己、扩大自己,才能圆满。因此,在有缺陷的时代中,信佛、学佛、行佛,心中有佛就是圆满。

8 h! K7 l' p z& M6 f& N, j: _ ! P7 Q0 d; ^( Q; S! |+ _4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 ~; }4 p5 x9 T# a% j. L: l z# q3 K

  「世间上,不论是富商巨贾,或是贩夫走卒,每个人对自我都有一些期许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钱万能,有的人相信权势有力,有的人相信情爱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谊关怀胜过一切。当然,也有的人相信因缘果报,但是,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相信命运」。

  以上是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于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普门经舍主持「当代问题座谈会」时,针对「佛教对命运的看法」所做的开场白。大师认为,生活里,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而自己的问题之中,又以「命运」最为重大。因为一般人对于自己的明日不能预知,对于自己的前途无法掌握,便想探索命运,甚至把一切归咎于命运。例如,有的人从小到大,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爱情得意、家庭美满,一切都很顺心如愿,他就庆幸自己有好的命运;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断,他就感叹造化弄人,时运不济。究竟人有没有命运呢?大师肯定的说:所谓「命运」,其实就是「因缘」。

  大师引述佛言「诸法因缘生」,以及六祖大师说:「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最后结论出「命运与我们的口言身行,尤其存心善恶,有很大的关系」。

  大师不讳言:「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因为一句话,或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块钱、一本书、一个环境、一个观念、一个思想,都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不过,大师强调:「我们生命周遭的人、事、物,虽然有时可以影响我们的祸福、有无,但那只是一时的,究竟最终的命运,还是操之在我;命运绝对不是天神可以左右,也不是像算命先生所说,能够预知,如《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其一生的际遇不就说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吗?再如佛教里的『沙弥救蚁』、『乌龟报恩』,不都是命运可以改变的最好明证吗?所以自己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

  大师对命运的诠释,精辟独到,尤其对「命运操之在我」之说,给了与会人士极大的鼓舞与信心。以下是当天问题座谈的实况纪录。

  时 间: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 点:上海普门经舍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 象:北大、川大、兰大、京大之学生及一般信众


  一、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天生聪明,家世显赫,富贵到老;有的人则是终其一生努力奋斗,到头来还是潦倒以终?请问大师,人的贫富贵贱、穷通有无,到底是由谁来主宰的呢?

  答:世间为何有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的不同?这些问题常常使人误解世间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愤世嫉俗或偏激行恶。其实,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出身豪门,家世显赫;有的人门第寒微,卑贱低下?有的人天赋异禀,端庄美丽;有的人资质平庸,其貌不扬?有的人一生坐享祖上余荫,福禄双全,凡事顺遂;有的人即使再怎么努力奋斗,结果还是颠沛困顿,潦倒以终?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而一般人则将这一切不同的人生际遇归之为「命运」。

  命运的产生,其实就是三世因果的现象。就佛教来讲,生命是通于三世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而生命流转的经过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造作了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六根)成形,借着六根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望,进而有了执「取」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后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因为生命是三世循环不已,而三世循环的生命就是靠着累世所造作的「业」来贯穿,所以我们今生的命运好与坏,不是现世因缘才决定的结果,而是过去久远以来多生多世所累积的善恶业力,到了此生都能现前,都能发芽,都能生长,因此今生的幸与不幸,除了今生的行为因素以外,也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

  同样的,我们今生所做的善恶好坏,也可以在未来开花结果,成为来世的命运。此即佛经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的生命,好好坏坏,互为因果,所以今生的幸福、富有、荣华富贵,都与前世的好因好缘有关,这就如同我们赞美资质优秀的儿童为「天才」、「天赋异禀」;「天」就是因果,因为他有过去所做所为的「基因」,到了现世因缘成熟,自能显现他的聪明才智。反之,有的人今生穷途潦倒,挫折不断,也不要怨天尤人,怪你怪他,这也是由于前世的作为──业力所招感的结果。

  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每件事都有其因缘,而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力。在《正法念处经?地狱品》说:「火刀怨毒等,虽害犹可忍,若自造恶业,后苦过于是。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舍,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随花何处去,其香亦随逐,若作善恶业,随逐亦如是。众鸟依树林,旦去暮还集,众生亦如是,后时还合会。」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

  所以,人生要想改变命运,必定要从自我身、口、意的行为改造做起。也就是要从「因」上去探究,如果凡事只在「果」报上计较、追求,那是无济于事的。例如,有的人天生聪明,就是过去世勤劳、用心,得遇善知识,信受奉行的结果;家境富有的人,因为他节俭、有预算、勤生产。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贫贱显达,是依行为而决定;行为有因果的关系,行为是因,业报是果。业左右了人生的穷通祸福,因此我们的每一个举心动念,可以说都是在创造自己的命运,我们不必依赖算命、看相、卜卦、求签、掷筊来决定自己的前途与未来,自己的身心行为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例如,心思改变,态度会随之而变;态度改变,习惯会随之而变;习惯改变,人格会随之而变;人格改变,命运会随之而变。因此,改心换性是改变命运的药剂;回头转身是开创命运的良方。

  命运就如世间事,都是有因有果;种什么因,就收什么果。因果报应,毫厘不差,而果报的好坏,都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不由天神所赐。如果我们所做正直,即使阎罗王也不敢随便裁判、处罚我们,正如世间上的法官,一旦判了冤狱,自己也会受到制裁。假如我们的行为不好,即使阎罗王受到贿赂而判决不公,他也会受到报应。所以,人人有佛性,人人也都是上帝,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

  总之,佛教不讲主宰,而讲因缘,如果勉强要说有个主宰,自己就是主宰。因为世间无常,在无常里,只要自己改变因缘,就可以主宰未来的结果;因为人生没有定型,只要我们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运。

  因此,个人的贫富贵贱,虽然后天也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因素所影响;乃至朋友的资助或拖累,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与否,除了家长主宰着一家的经济生活之有无以外,家中每个成员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好坏,也会受到国际局势,以及国内的地理、气候、民风等因素所影响,所以一切都是因缘在主宰。但是,如何培养好因好缘,主权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所谓「善缘好运」,只要我们平时广结善缘,自然就会有好运。因此,想要有光明的前途与美好的未来,积聚善业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门。

  二、佛教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行善,却不得善终,原因何在?

  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报应的原理就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循环,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对因果生出许多误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恶多端,但他一生荣华富贵;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穷途潦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如此何来「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实,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时。有的人虽然今生作恶多端,但是由于过去世行善,累积了许多功德资粮,就如一个人过去在银行里储蓄了很多存款,现在虽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吗?反之,有的人今生行善,但过去作恶的业报现前,就如有人往昔负债过多,虽然现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债还钱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为他现在很有道德修养,就不用还钱了吗?

  所以,善恶因果不能单看一时、一世,因为因果报应依其受报的时间,有现报、生报、后报。正如植物,有的春天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种,多年以后才能结果。而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一)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二)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阴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由此理论得知,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作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善恶因果,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道理是很简单易懂的,只是一般人并不容易有正确的认识。

  话说有一位老和尚想在山里建一座寺院,于是下山来到村子里化缘。他把化缘的目的写成告示牌,竖立在路口,自己就在地上坐下来静静的念佛、诵经。但是几个月过去,每日来往的行人都视若无睹,没有任何人主动乐捐,只有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过意不去,就把当天卖烧饼的钱全部捐给老和尚。老和尚深受感动,对小孩子说:「日后如果你生活上发生任何困难,可以到某某山的某某寺院来找我。」说完摸摸小孩的头就离开了。

  卖烧饼的小孩起初并没有把老和尚的话放在心里,但是他回去后因为交不出钱来给老板,结果就被开除了。失去工作的小孩,从此流落街头当乞丐,不但三餐无着,而且居无定所,生活环境的卫生也不好,不久便眼睛全瞎,从此连讨饭维生都发生困难。这时他忽然想起当初老和尚交待的话,因此依言到山里找老和尚。

  老和尚是一位有神通的得道高僧,早已预知小孩子要来,因此昭告全寺大众,说:「明天有一位功德主要来,他是我们的大护法,大家要准备迎接。」隔天,当家师、知客师都没有见到什么大护法、大施主来。直到晚上,老和尚问道:「我们的大护法来了没有?」「没有。」奇怪!应该要来的。这时知客师说:「老和尚,大护法、大施主没来,倒是有一个瞎了眼的小孩子来过。」「哎呀!那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大施主啦!赶快迎回来,待为上宾,好好的照顾他。」

  于是在老和尚的指示下,小孩子被安排在寺院里住了下来。有一天晚上,小孩半夜起来上厕所,因为过去大寺院的厕所不但大,而且很深,小孩一个不小心,跌到厕所里淹死了。

  消息传开,一时闲话满天飞,大家认为小孩子不做好事倒还好,做了好事不但失业,眼睛也瞎了,现在又掉到厕所里淹死,这哪里是好心有好报呢?

  老和尚知道以后,就集合大众,告诉大家不可以如此看待这件事,不要以为没有因果,其实这正是因果。老和尚说:「这个小孩子由于前世造下的罪业,本来今生应该出生为癞痢头的穷苦小孩,下一世则是一个瞎子,再下一世又会受到掉进厕所淹死的果报,这本来应该是三世的罪业,但由于他今生布施建寺的功德,结果三世的罪业都集中一次受报,现在已经苦报受尽,升天享乐去了。」

  「因果报应」就像一个人欠了债就一定要偿还;吾人只要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果报。所以,三世因果一世报,看似不好,其实是消业,当业报受尽,自然无债一身轻,这其实是好事。只是因果业报的关系复杂而繁琐,实非凡夫之智所能认识清楚,因此一般人很容易错乱因果。

  有一个年轻人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工厂,他一心想要多赚一些钱,因此每天早上都会到王爷庙里去拜拜,求王爷赐福给他,让他发财。

  有一天,年轻人照例到王爷庙烧过香之后,骑着野狼150CC的摩托车赶着要去上班。因为车速太快,一头撞上桥梁,结果车毁人亡。

  年轻人的父亲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怨怪王爷没有保佑他的儿子,因此怒气冲冲的到了王爷庙,准备打坏王爷的像。

  这时庙里的庙祝上前对老先生说:「老先生,你千万不要怪我们的王爷不灵感,不肯保佑你的儿子,你要知道,你儿子骑的是野狼150CC的摩托车,我们王爷骑的是白马。当王爷看到你儿子即将撞上桥梁时,也想上前救他,但是你儿子的摩托车太快了,王爷的白马赶不上,结果『砰』一声,就出车祸了。」

  从这故事大家可以知道,车子太快,快有快的因果,你不能怪王爷。就像我们平时做人处世,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错怪别人,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关系。比方说,我常听一些人抱怨:「我每天烧香拜佛,为什么身体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诚,为什么钱财被人倒了呢?」「我吃斋念佛,为什么生活总是不顺利呢?」「我每天打坐参禅,为什么命运多舛呢?」我听了不禁感到奇怪,佛门又不是保险公司,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萨加被,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么能得到好报呢?

  再说,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经济有经济的因果,我们不能错乱「因果」。想要身强体健,必须注重饮食、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想要事业成功,必须精进勤奋、把握机会、分析市场趋势;被人欺骗,应该先检讨自己是否贪小便宜,伤害别人;遭到扒窃,应该先反省自己是否太过招遥,让钱财露白,或许也可能是自己前世有欠于他,今生藉此还债也不一定。

  由于我们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关系,不懂凡事都不离因果,因此无明烦恼,甚至对因果产生怀疑,如刚才说的,「某甲布施行善,为什么如此贫穷?某乙为非作歹,为什么这么富有?」其实因果业报有现报、生报、后报,好比植物有春种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业网比植物的生长因素更为错综复杂,之所以迟速不一,轻重有别,其间的「缘」也很重要,好比一颗种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阳光、空气、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世间之事亦然,一个人具有才华固然是一个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缘」,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一个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个恶「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缘」,也可以改变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或许会减轻将来的恶「果」。所以,平日里每当我看到一个人才,总会在心里思想着如何给他一些好的因缘,让他能够早日成就;每当我看到冥顽的众生,也常思忖着如何循循善诱,给他改过向上的机会。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养一些福德因缘,如《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纵使有方便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但毕竟不是完成;就如读书考试,没有考取学校,尽管给你插班附读,但是离毕业还有很长的过程,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达成目标。

  所以,因果不能只看一时,要看三世;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谓「无始」而来;望之未来,可说无穷无尽。面对谜样的人生,有的人回想过去生中,自己做了什么?也有人妄想来生不知道会如何?更有人怨叹此生种种的不如意。其实迷时不解,悟时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鉴古知今,从现知未,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吗?

  三、佛教讲,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我们的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请大师开示。

  答:过去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的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也能成为独觉的圣者。」可见佛教不是讲「唯我独尊」的神权,而是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我们每一个人,佛性本具,本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银宝矿在山中,如果没有开采,也如黄土一堆。人的内心世界纵有无尽的宝藏,但是如果没有开发,就如聚宝盆没有打开;又如一间仓库被关闭,里面的宝物永远不能呈现。

  正如世间上有不少的有钱人,他把黄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过着穷苦的日子;有的人本来可以开智慧,变聪明,但因执着,闻善言不着意,所以仍然愚痴。学佛,就是要开发我们本具的佛性、发掘我们内心的宝藏;信佛,透过对佛法真理的信仰,让我们找到一条可资遵循的人生道路,让我们的行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有了路标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又如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就不致发生意外。

  说到信仰,有一点大家必须认识清楚的是,信佛与信神是不一样的。过去在科学未发达之际,人们受着神权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为有雷神,刮风就想象有风神,下雨就认为有雨神,甚至树有树神、石头有石头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阳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这些神祇,人们出门做生意,远行谈事都要求神问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问自己,因为人的业力和行为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自我的行为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当成权威,当做赏善罚恶的主宰,但是佛教认为,最权威的人,最能赏善罚恶的,是自己的行为。佛祖只是像老师一样的教导我们,但是教导出来的人,有的以师志为己志,有的与师道相悖离,这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了。如《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咎不在医。」可见佛陀只是一个导师,一个先知先觉者,一个导航者,至于我们信他,固然有好处;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灾给你,但是后果还是要自己负责。

  谈到信仰宗教,在佛教里讲究信仰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真实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净的。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是确实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对象。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确的信仰,可以让我们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并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过去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一个人有了因果观念,才能慎行于始,才能防非止恶,才能众善奉行,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时我们内心的贪欲、瞋恨、邪见、嫉妒,就像绳索一样的控制了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在。学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由,就像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贵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无畏惧,解脱自在一样。

  所谓信佛,信的是什么佛?佛教我们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体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间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无畏,佛有力量,你对世间一切境界能有力量应付吗?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吗?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获益;信佛,不是佛能给我们什么,而是透过信佛因缘,自己能行佛,就能圆满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拥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没有善念、没有中心、没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钱财、没有老师,又如无祀孤魂,什么都没有,人生还有什么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们白天出门,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为我们人生的最后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遇苦难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缘、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会信。

  在世间上,我们要找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做为我们的老师,他是历史上实实在在有的,他确实有能力可以解除我们的苦难,他确实有慈悲、有道德、有愿力,是值得信仰的对象,但是信与不信,就全凭个人的看法与福德因缘而定了。


  四、佛教讲,一个人的幸与不幸,都是自己造「业」的结果。请问大师,业到底是什么?如何让凡事讲究证据的西方人士相信,人生真的有业报的存在呢?

  答:「业」,梵语 karma,音译作「羯磨」,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为、意志等身心的活动。

  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世间才得以运转不息;人类,因为身、口、意三业造作各种善恶行为,所以生死轮回不已。佛法将此主宰轮回的动力,称之为「业」,而造业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三者。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造善、恶之业,必定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祸福。也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道理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并且深植在一般人的心里,即使是笃信基督教的蒋宋美龄都曾说过:「自己的行为,决定未来的一切」,这就是业力思想。所以,业的真正意思就是:「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

  业,维系了吾人三世的生命,因为有「业」这条生命线,三世的生命才能永恒不失,甚至好与不好,在无限的时空里循环不息,牵连不断,于是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

  「业」有驱使造作的力量,故称「业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

  根据佛经说,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象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

  由于吾人一生的果报,完全由业来引导,此即所谓的「引业」,它具有强烈的作用力,能牵引吾人生于人、天、鬼、畜各道。甚至虽然同在人道里,又有贫、富、贵、贱、美、丑、强、弱、苦、乐差别的果报,此即「满业」牵引的结果。

  满业是次要的,例如同样是人,可是长相不同;引业是重要的,例如应该投胎为人或是畜生,他强烈的牵引你非来不可。引业的果报叫「总报」,满业的果报叫「别报」,例如:画师先以一颜色图绘其形状,此为引业的总报;然后再填以众多色彩,此为满业的别报。据《俱舍论》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引业乃以一业引起一生;满业则以众业引起种种的果报使其圆满。

  此外,众生由于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共业又分「共中共」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相对于「共业」,又有「不共业」,也就是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不共业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说的就是佛教所谓的「定业不可转」。也就是说,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反之,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就叫做「不定业」。

  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里,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称无表业。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但是即使是「无表业」,还是有行为的余势,仍有其作用力。

  刚才问到:「如何证明有因果业报的存在?」业,虽然是精神、肉体的感应现象,其实也是能用眼睛看,或用心感受的具体行为。例如从因果来讲,有了因,一定会有果,果报就是业力;因成为果,果报现前,不就看到了吗?

  一粒皮球,使力一拍,它就跳得高;拍的力量小,它就跳得低。跷跷板,一头使力大,另一头就跷得高;使的力轻,跷的就低。世间凡所有物,只要你使力刺激,他就有反应,这就是业力。所以业力很合乎科学的定律与原理。

  其实,世间上看不到的东西可多了。我爱你,「爱」在哪里?看不到,但爱是不得了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再如电,把电线剥开,电在哪里?也是看不到,但你用手一碰,就能感受得到。甚至,插头一插,电灯就亮,你能说没有电吗?

  因此,刚才问到西方人讲究科学,凡事要能验证,要能看得到才肯相信,对于因果报应,因为看不到,因此不愿相信。其实业力不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西方人没有业力观念,但还是脱离不了因果业报的定律。业力论是世界上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好或不好、幸与不幸,生命的关联,生命的好坏,都与业力有关。

  业是很复杂的东西,在善业里,有的人虽然做善事,但是他有某种企图,有自私、贪心,这种不清净的善业,也有恶的成分。在恶业里,有时他是为了替天行道,为了行侠仗义救人,当中也有善缘的存在,所以业是很复杂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见善恶业力,如此才能谨言慎行,才能免受恶报。

  五、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为什么唯独业力却又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请大师开示。

  答:有一则寓言说:一只毒蝎想要过河,就央请乌龟帮个忙,载它一程。乌龟怕毒蝎;毒蝎说:「你放心,你背着我,万一我螫你,你死了,我又岂能独生?」乌龟觉得有理,于是好心地背着毒蝎过河。游到河的中央,毒蝎对着乌龟的头上一螫,乌龟责怪毒蝎背信忘义,毒蝎满脸歉疚地对乌龟说:「我并不想伤害你,怎奈我已螫人成习,实在真是对不起啦!」

  所谓「烦恼易断,习气难改」。佛教里有一位牛司尊者,虽然已是证果的罗汉,但平时嘴巴总是不停的呶来呶去,因为他在往昔曾经多世生为牛马,反刍惯了,习气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虽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听到音乐,仍会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觉的菩萨,因为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圆满的明月,此皆因为余习未断之故。

  谈到习气,平时我们有很多的行为很容易习惯成自然,一旦变成根深柢固的习气,则生生世世难以去除。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如勤劳、诚信、谦逊、有礼、忍辱等,都能增长我们的道德,广结善缘,化险为夷,得贵人助。相对的,坏的习惯不但使我们终生祸患无穷,并且累劫遗害不尽。譬如一个人脾气暴躁,恶口骂人,习以为常,则必定人缘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不久便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其他如好吃懒做、阿谀奉承、欺骗违信等,都是自毁前程的陋习。

  烦恼余习,不但影响我们的一生,甚至和业力一样,影响及于来生后世。因此佛陀曾经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说明为什么在无常的定律下,业力却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

  所谓「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黄豆虽然雕谢、枯萎了,但是因为有种子保留下来,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所谓「业力如习」,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杀了人,杀人的行为虽在瞬息间消失,而杀人的起心动念,以及杀人的后果,却会严重的影响到未来。这种可以导致未来善恶果报的影响力,就是佛教的种子思想。透过种子说的成立,建立了三世轮回与因果循环的道理,告诉我们行为业力(身、口、意三业)的留存,不论历经多少劫,都不会丧失其「生果」作用。此即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所以,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力,有「润生」及「发芽」两种力量。譬如我们所播的种子,还要予以浇水、施肥才能生长,而「业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业力,生命才能继续存在。

  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因此,只要我们要能够确实体认:业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业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业是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业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如此则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 s" W" d; ]% |8 V0 ~1 j ( a7 e$ }+ c6 T4 ?! I5 s# o$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4: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w r0 @2 P/ @, N

  六、刚才说,人才是主宰自己的主人,但有的人虽然有心改变现状,但因为意志薄弱,无法坚持,这时可以求助神明来改变命运吗?

  答:一个人有心向上、向善、向好,总是善的因果,这时如果有求于朋友助他一臂之力,只要是好的朋友、有力量的朋友,都会不吝伸出援手。反之,即使亲如父子,如果儿女所做非法,素行不良,为非作歹,却不断向父母需索无度,明理的父母也不会满足他,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

  同样的,我们求助于神明的保佑,如果你如法而求,不做违背因果之想,就等于官员,不是用贿赂,不是私相授受,不是私自图利他人,不是假公济私,那么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况下,都能获得一些助缘。

  不过,佛教是一个讲究因果的宗教,所谓因果,就是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相对的,你想怎么收获,就必须先怎么栽种。所以一个人只要自己培养的福德因缘具足,即使没有神明帮助,只要缘分一到,什么都能如愿;如果没有福德因缘,即使向神明求助,不用说神明不能私自以他的权力来决定一切,即使他有神通威力,如果不依法行事,也不称之为神明。

  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人对神明有所祈求时,总是备办三牲四果到庙里拜拜,或是承诺装金塑像;人间的贪污贿赂,都于理不合,何况人与神道交往,更该要以道德、信仰、慈悲来广结善缘,才能得道多助。

  在佛教里,一般人总以为佛陀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其实,佛不度无缘之人,佛陀也有无奈的时候。

  有一个坏人名叫干达多,一生作恶多端,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就是有一次走路的时候,看到一只蜘蛛,本来一脚就要踏到蜘蛛的身上,可是心念一转:这一脚踏下去,蜘蛛就死了。由于当下生起一念的善心,赶紧收起将要跨出的一脚,于是救了蜘蛛一命。

  后来干达多死后堕入地狱,蜘蛛有心想要报恩,佛陀也想满蜘蛛的愿,于是把蜘蛛丝一直垂放到地狱里去救干达多。地狱里受苦的众生一见到蜘蛛丝,也都争先恐后地蜂涌过来攀住它,想要离开地狱。这时,干达多瞋心一起,用手狠狠的推开众生说道:「走开!这是我的蜘蛛丝,只有我可以攀上去,你们走开!走开!」

  由于干达多的猛然用力,蜘蛛丝断了,干达多和所有的人又再度落到地狱里面去。佛陀这时十分感慨的说道:「由于众生自私、瞋恨,一点利益都不肯给人,对人不够慈悲,不与人结缘,纵使我有心想救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啊!」

  所以,佛教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即使天神,也无法操纵我们的命运,我们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是创造自己命运的天才。神明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圣贤,上天也不能使我们成为贩夫走卒,成圣希贤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只要我们精进不懈,慧命的显发是可期的。

  因此,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创造,不能把自己的幸福依赖、寄托在别人身上。一个人的一生,并不是靠父母师长的爱护,就能立身处世,必须有自己的能量,才能成功立业,别人只是助缘,自己才是主因。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去勤奋努力,却一味地祈求神祇赐予,这是「缘木求鱼」。就如同种田的人,自己不去开垦、耕耘、锄草、施肥、引水灌溉等,如此即使向神明磕破了头,也不会有金黄饱满的稻穗可以收获。

  总之,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能主宰自己命运。所谓「求神明,拜神明,不如自己做神明」。我们向神明求助,只是增加希望和力量,但终究要自己努力,神明不能给你财富。神明不是我们的经纪人,也不是我们的会计师;聘请一个经纪人、会计师,也要有利润给他,简单的几根香蕉、几粒苹果,就能要求神明赐给富贵、发财、平安,这是不可能的。再说,我们求神明,这是建立在贪念上,所求本身就不合法;没有善因,哪能有善果呢?求神明,应该求其加被,让自己有智慧、慈悲、勇气、忍耐,让自己从信仰中产生力量与智慧,如此才能究竟解决问题。


  七、佛教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命运如果是前世命定的,那么佛教是不是宿命论者呢?

  答:佛教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人生的成败得失、祸福穷通、悲欢离合,都是前世已注定,是由命运之神所掌握,今生即使做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因此当他遭遇困境的时候,往往认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于是消沉、沮丧,不知奋发振作,而把自己宝贵的前程委诸子虚乌有的唯一神祇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隶,实在可悲。

  其实,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吾人所受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所谓「自作自受」,并非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穷乡僻壤营生,日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因缘果报不同。如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

  〈因果十来偈〉也说: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从这些偈语可以知道,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有因有果,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而其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力是通于三世的。也就是说,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并不否定前世的善恶罪福可以影响今生的命运,今生的所作所为,也可能影响来世;但不管前世、今生、后世,都非定型,而是可以改变。例如,有人说错一句话,招来麻烦,但即刻道歉,取得别人的原谅,事情就能化解;做坏事,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诚心忏悔、认错,法律也能从轻发落。

  因此,佛教的因果观及业力论不但说明,自己的行为可以决定自己的幸与不幸,尤其佛教主张诸法因缘生,空无自性,命运也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缘而加以改变,例如慈悲可以改变命运,修福也能转坏命为好命。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罪障滔天、恶贯满盈,永远无法扭转命运,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再深重的恶业也可以减轻,好比一把盐,如果将它放入杯子之中,当然咸得无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里或者大水缸中,咸味自然变淡。罪业的食盐无论如何咸涩,只要福德因缘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咸为淡,甚至甘美可口。又如一块田地,虽然杂草与禾苗并生在一起,但是只要我们持以精进,慢慢除去芜杂的蔓草,等到功德的佳禾长大了,即使有一些蔓草,也不会影响收成。

  佛教强调三世因果,虽然重视过去的命运,但是更注重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然如此,纵然再懊恼,也无法追悔;但是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实的现在,前程仍然是灿烂的。

  因此,佛教主张不应沉溺于过去命运的伤感之中,而要积极追求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命运。因为佛教并非「宿命论」,而是「缘起论」,一切都取决于因缘条件而定。因缘本身空无自性,若从「诸行无常」、「缘起性空」的真理来看,我们的命运随时都有很大的转圜空间,所以我们不能听天由命,沮丧消沉,空过岁月,应该要有洗心革面的魄力,无论在富贵顺达里,或是贫贱苦厄中,都应该正观缘起,了解命运,改变命运,如此才能创造圆满自在的人生。


  八、一般人相信,祖先的坟墓乃至住家的地理风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祸福成败,请问大师,佛教相信地理风水的说法吗?

  答:中国人自古相信「地理风水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祸福」,这种说法一直牢不可破的深植在多数人的心中,直到今天,不只买房子、搬新家要看地理风水,就连新官上任,也要改变一下大门方向,换个办公桌角度,以图个好风水,甚至家里有人往生,筑新坟更要请来地理师选个好地理,以致台湾到处都可以见到乱葬岗似的墓园景观。

  地理风水真能左右人的祸福吗?地理风水有其原理可循吗?佛教对地理风水的看法是,所谓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间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当然地理风水也有它的道理存在。地理是依据地的形状和天体的方位而决定它对于人的影响力,这是一种自然的常识。因此,顺乎自然,可得天时之正,获山川之利;若违背自然,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但是,地理风水虽然有它的原理,却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对时辰地理的执着,而且主张不要迷信,要从神权控制中跳脱出来。因为从佛教的业力、因果等真理来说,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因而感得今生的果报,并不是受到风水地理所左右的结果。如果它真有这般神奇的力量,每个人只要照着风水地理安置方位,每个人都应该有飞黄腾达的事业、幸福快乐的生活,为何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受苦受难的人?难道他们不希望过好日子吗?

  从佛教的时空观来讲,虚空并没有方位,譬如两个人对坐,你的右边是我的左边,我的前方是你的后方,到底哪边才是左,哪边才是右?哪边才是前,那边才是后呢?因此,虚空没有一成不变的方位,在无边的时空中,我们真实的生命是无所不在的,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空是一体的,因此,方位不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

  依此,对于民间一些堪舆师所谓最佳的地理「前朱雀、后玄武,左龙蟠、右虎踞」,说穿了,其实就是「前有景观,后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大道」。也就是:

  第一、要有通风,前后左右,顺畅不阻碍。

  第二、要有阳光,采光自然,通风而卫生。

  第三、要有视野,广阔不滞,有靠并能固。

  第四、要有道路,出入方便,自与他两利。

  只要能方便生活作息,心中愉悦舒服,那就是最好的地理。故知所谓「地理风水」,是在我们的感受里。这个地方风光明媚,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我感受到很舒服,我心里觉得这是一个好位置,这就是我的地理。我的居家环境,视野辽阔、景色宜人、通风设备良好,这就是好风水。地理风水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感受里,而不在于那块地对谁好、对谁不好,也不是什么样的风水对谁有利、对谁不利。一切都是「业力」,唯人召感,由于各人业力不同,际遇自然有别,所谓「福地福人居」,即使是龙穴,如果没有福德因缘,也不见得能待得住。

  地理风水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他的有无、好坏,是在因缘。例如,同一条街的商店,都是同样的方向,有的店家赚钱,有的商家赔钱,地理风水在哪里?同样一家人,兄弟姊妹,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同样的成长环境,长大后,成就不一样,所以,不能一味盲目的相信风水。

  但是,一般社会人士对佛法、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一有了不幸的遭遇,就怀疑是祖坟或阳宅的地理风水不好,于是到处看相算命,把一切付之于神明,让自己的人生受神明、风水、命运所控制,可不悲哀。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次,台风吹倒了一道墙,把地理师压在墙的下面,地理师惊慌地大叫儿子赶快来救命,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着急,让我去找黄历来看看今天能不能动土。」虽然这是一则笑话,却说明迷信的愚痴可笑。

  佛陀在《遗教经》里告诉弟子:「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大智度论》卷三也提到:「有出家人以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可见佛教不但不主张看风水地理、天象时辰,如果佛弟子以此维生,更为佛陀所禁止,因为这是不正业,也就是非正命的生活。

  佛教不相信地理风水,因为地理风水不究竟;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主权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变为光明,悲惨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成为坦荡荡的人生大道。所谓信佛,就是相信自己,凡事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这比依赖风水地理的支配更具有意义。


  九、佛教讲「自业自受」,但是中国人有所谓「父债子偿」,这是否有违佛教的业报论呢?请大师开示。

  答:佛教讲「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修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因果业报更要自己承担,别人代替不了。

  话说有一位年轻人信佛十分虔诚,对因果业报深信不疑。但是他的母亲没有信仰,自然不相信什么因果业报,所以总是告诉儿子:「你不必相信什么因果报应,果真有因果,就让我来代替你受报好了。」

  有一天,儿子不小心被刀子割伤了手指,他就趁机对着母亲说:「妈妈,请您赶快代替我痛一下吧!」这时妈妈终于知道,世间上有很多事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

  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在「自业自受」的定律下,一旦造了业,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如《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一语道破「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因果业报,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一个人除非不造业,否则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报。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即使已经成道的佛陀,也有「马麦之灾」,也要偿还。

  不过,「自业自受」是指自己的「别业」而言,别业之外另有人我之间的「共业」关系。例如,为什么一群人同生在一个国家,共享山河大地及国家的各种建设与资源,乃至承受一样的天灾人祸等苦难,这就是彼此的共业所招感。

  在共业的招感下,有缘的人自然会有「患难与共,祸福同享」的情感。例如,父亲偷盗抢劫,外人不会相助,但儿女看在父子亲情的关系上,就会去帮忙。因此,父母的业力无论是善业、恶业,都会牵连子女,甚至影响到后代子孙,而且在同业相招的原理下,行善则招感有德者为后代,行恶者则招感败德者为子孙。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有声望的民代,不但本人获得选民的拥护、信赖,一旦儿女出马竞选,也能获得支持。人望,就是父母留给儿女无形的资产。反之,父母素行不良,儿女也会遭受耻辱。例如张志忠任北京市长时,奉命与日本人周旋,被指为汉奸、卖国贼,儿女在学校被人丢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其实儿女何辜?但因为你是他的儿女,彼此不能没有关连。

  甚至中国人讲:「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乃至「父债子偿」之说,都是一种共业的牵连关系。「父债子偿」不是业力的转移,而是共通业因的分担,仍不离「因果」关系,自然也没有违反业力论。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佛教讲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所以,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

  因缘,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外在的因缘就如在同一块田地上播下不同的种子,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又如:一样的父母,养出不一样的儿女;一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缘,如父母、老师,可能相同,但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是各有千秋。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而内因不同,果报自然有异。

  因果业报的关系极其复杂,所牵连的层面也很广、很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例如同样是杀人,有心杀人、无心杀人、过失杀人,动机不同,罪业就有轻重。业力也是一样,不能只看表相的杀盗淫妄,内中的背景、因缘关系都要去深究。

  有人说打死蚊子变蚊子,打死人将来就能变人。这是邪见,因果不是欠人一元就还一元,不是看在钱的价值,有时可能是一条命,或是一生的荣辱。所以因果不是数量上的相等,而是有其另外的价值。

  「父债子偿」不违因果业报,因为彼此互为父子,本身就有业力的关系。再说,从法律上来讲,父亲的遗产是由儿女继承,当然父亲的债务也要由儿女偿还,除非儿女放弃继承,否则「父债子偿」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乎因果。所谓佛法不离世法,理是通达的,不能这里这样讲,到那里又那样讲。

  佛教讲因果业报,就是「做如是因,感如是果」,「因」到「果」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缘分好坏,对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淮南的橘子树移植到淮北,就成为柑桔,所以品种之外,也不能忽视气候、水土等其他因缘的培植。

  现在的社会非常讲究农产品改良,动植物都有专业人员从事研究,对品种的改良、取舍非常严格。其实,人也有品种的好坏,品种好的子孙,必然获得父母的爱护、师长的赞美、国家的重用。如果品种不好,不但成为父母的麻烦,也是社会的拖累。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检讨自己的种子,是优?是劣?

  好的品种,从因缘果报上来说,种子本身是因,是主力,但还需要外缘的助力,才能有好的结果。所以,好的品种如果没有得到好的因缘助力,可能也难以有好的发育;坏的品种如果得到好的因缘助力,可能也会有出人意外的成长。如民间台语有此一说:「歹竹出好笋」,这虽然未必是绝对的道理,但「因缘」对「果报」确实扮演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缘果报」的道理深奥而微妙,值得我们好好的深入探究!


  十、在历年的空难事件中,常见多人同乘一部飞机,但有人罹难,有人幸运逃过一劫,这是否意味着各人的业力不同,所以结果有别?

  答:世间的各种力量当中,最大的力量不是枪炮、子弹,或是无形的神通力,而是行为的力量,也就是业的力量。

  在中国民间的故事演义中,描写黄巢作乱杀人无数时,曾有一句谚语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在劫命难逃。」传说黄巢兴兵造反,要杀满八百万人,兵乱才能平定下来。在小说家的曲折描写之下,黄巢果然杀了八百万人,才被剿平。这件事的真实与否,留待历史去考证,我们现在要谈的是所谓「在数在劫」的问题。

  什么叫「在数在劫」?就是业报难逃的意思。如刚才所问,在历次的空难事件中,常见有的人原已订好机位,却因路上塞车赶不上,因此幸运的逃过一劫;有的人则在飞机起飞前,临时补位,于是赶上了死亡班机。甚至有的人一生不肯出门,经不起亲友热情邀约,第一次搭机出国,就此一去不返。更有的时候,同一班失事飞机中,全机的人都罹难了,只有一人生还。这是什么原因呢?简单的说,这就是各人的业报不同所致。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以说每天都在各地不断的发生。例如,台湾九二一地震中,有一对从加拿大回国的夫妻,不早不晚正巧赶上这次的大灾难而身亡。美国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发生时,当飞机撞上世贸大楼,并非应声倒塌,而是经过一个多小时后才因高温融化结构体而坍塌。一个多小时使得大楼内许多照理说应该丧命的人得以逃生,但也因此造成许多前往救援的警察及消防人员本不该死却殉难了。

  在那次幸运逃生的人当中,有一位国际佛光会纽泽西协会会长魏建国先生,在事发当时,他正在该栋大楼的七十四层办公室内准备上班。飞机撞楼时,一阵摇晃,经验告诉他,大楼出事了,闪过脑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快逃命!虽然过程历经艰难辛苦,总算逃过一劫。此事件不但让佛教的许多真理显露无遗,也让许多人对「无常」感受深刻。

  此外,二○○三年十一月三日凌晨,大陆湖南衡阳珠晖区永兴综合楼发生火灾,在救火过程中,这栋八层大楼突然坍塌,当场有不少警消人员因此殉职,而大楼的住户却能安全逃生。

  为什么同样身临险境,有的人能够有惊无险,逢凶化吉,有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背后到底有什么力量在左右?其实这就是共业与不共业的关系,也就是际遇、感受相同与不相同的业。例如,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身分的人同搭一机而死,这就是「共中共」的业;当中有的人因为错过班机,或是大难不死,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业,到底是什么?业就是「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我们每天的行为造作,汇聚成一股极大的力量,决定一生的幸与不幸。业来自身行、口说、意想,业有善有恶,善恶业力,决定不失,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也就是说,众生除非不造业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不管时间久暂,一旦遇缘,必起现行。因此《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不过前面说过,业的定义是「作如是因,感如是果」,一切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因果虽然不能改变,但是因和果之间还有一个「缘」,因为有「缘」的加入,其结果就不一样了。例如一棵大树的长成,本身的种子可以决定果实的酸甜、大小,但是成长过程中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气、阳光等助「缘」的条件好坏,都可以影响结果的品质。

  因此,佛教的业报说启示我们,如果你希望遇事都能逢凶化吉,都有贵人及时相助,平时要就种善因、结好缘,因为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的人生,造了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报。行为就是业,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以及截然不同的命运。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让我们更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开创自己的前途,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十一、在医学上有基因遗传的说法,所以儿女的长相、性格会受父母影响,不知命运是否也会遗传?

  答:近代科学家对基因工程的研究发现,基因( Gene)就是遗传的主要因子,他是由许多的 DNA(去氧核醣核酸)所组成,举凡疾病的产生、寿命的长短、性别的决定、长相的美丑等,都与基因有关。此一发现不但解答了人类探索已久的遗传奥秘,并且逐渐解开生命进程的神秘面纱。

  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工程,合称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广泛被应用在人类的生活中,包括医疗、环保、农畜牧、食品工业等方面,都受到基因学的影响而有重大的突破。例如,日本找到唤醒种子的基因、韩国通过基因差别鉴定野山蔘、美国开发出含 DNA 的防晒霜,可有效预防皮肤癌等,尤其英、美、中等各国成功的诞生出复制羊、复制牛,甚至复制人的出现,更写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尽管基因科学昌明,对生命的改造工程起了极大的影响(其实应该说是身体改造,不是生命改造),但是基因的发现,更加说明世间上无论什么事情,都与缘起、业报、因果脱离不了关系。

  「基因」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业」(karma)。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发现了「业」的奥秘,直到现代科学家才把「基因」使用在人类的社会里,由此更见佛陀的智慧高人一等。

  谈到基因(业)遗传,不但能影响自己的未来,甚至影响下一代,这是必然的。例如:儿女的长相、后裔的贤愚、族群的性格等等,都与基因遗传有关。

  基因号称为「生命的密码」,当然能影响生命未来的福德因缘、智愚好恶,因为人体里有了「基因」的因子,以基因为本,再加上社会环境等外缘的影响,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此中应该有共业、别业的关系,有的能够影响或是遗传给后代,有的则因自己的业因势力强大,不受外力影响。因此,平凡的父母可能生出资优生;反之,杰出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低能儿。或者有时候父母不好,却是子孝孙贤,有时候贤人也会生出土匪强盗的儿子,也就是所谓的「不肖子」,一点也不像父母。

  总之一句,佛教以自业为主,但是受到宇宙万有的关系,也会受到他业的影响,所以最后总离不开缘起,经过因缘和合就会产生其他不同的结果。

  至于说命运会不会遗传?我们读过中国历史,看到古代帝王专制时代,臣下一人犯罪,往往「诛连九族」,不但「祸延子孙」,甚至及于「祖宗八代」,就知道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是一家人,就得「患难与共」,彼此成为命运共同体。乃至过去美国的黑奴制度与印度的首陀罗阶级,他们的子孙世代都逃脱不了当奴隶的命运,这就是共业的牵连。

  此外,现代人愈来愈重视胎教,认为母亲在怀孕时,如果性情慈悲、温和、尊重,常行善事,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将来儿女出生,必定能受到母亲性格遗传的影响,这就是胎教。

  先天的胎教好,加上后天有良好的家教,儿女往往比较优秀。不但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优厚,加上有好的家世背景,将来在社会上比较有发展的机会,前途也能一帆风顺,这在一般人看来,总认为这样的好命是受父母、祖先庇荫而有。

  其实,不管今生投胎的家世如何、父母贤明与否,乃至自己的智愚美丑,与其说是父母命运遗传的结果,不如说是自己的业因感得的果报。因为业有约束性,如天才的资赋并非人人能有,视父母的遗传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代又一代的影响而增减,这是先天的业。业,也有可变性,一个人的祸福休戚,不是命中注定,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切得失成败还要看个人日夜呼吸之间是行善或为恶,善得善报,恶得恶报,这是后天的业。所以,命运的轨迹其实是写在自己行为的因果上,这才是佛教「因缘果报」的思想理论。


  十二、佛教讲「因果」,种了「因」,一定会受「果报」,那么坏人一旦做了坏事,是不是就永远没有得救的机会了呢?

  答:长久以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决定有报的「因果观」,一直深植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股维系社会道德的无形力量,并且发挥惩恶劝善的功能。

  其实,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它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谓「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而是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印证的真理。如《因果经》有一首偈语说:「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是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间上无论好坏、善恶、得失、有无,都有其因果关系,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脱离因果法则。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致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或是感到畏惧。如刚才所问,坏人造了罪恶,是否就永远没有得救的机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得救!因为佛教有一个伟大的「忏悔」法门。

  在佛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因为弒父篡位,后来业报现前,身上长满了很多的痈,心里不时悔恨交加,后来经过耆婆指引,向佛陀求救。佛陀对阿阇世王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的结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忏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门,平时我们的衣服脏了,身体有了污垢,都要清洗、沐浴,才会舒服自在;茶杯污秽了,也要洗净,才能装水饮用;家里尘埃遍布,也要打扫清洁,住起来才会心旷神怡。这些外在的环境、器物和身体骯脏了,我们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们内心染污时,又该如何处理呢?这时就要用忏悔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清净无垢,使人生有意义。

  如何忏悔?佛经里举出戒律门忏悔、功德门忏悔、无生门忏悔等,教我们要对诸佛、父母、子女、师僧、良友等对象忏悔。另外,平时我们也可以透过说好话、捐善款、勤劳服务、成就他人等方法来忏悔。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因此,一个人万一不慎造下了恶业,只要懂得忏悔、发愿,行善、积德,并且「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涤业障,离苦得乐。因为佛法讲「缘起性空」、「诸行无常」,罪业也是无常变化,空无自性的。所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则是清净无染;罪业是有为法,自性是无为法。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所以「心若无作,就是成佛」。

  在佛光山的大愿殿有一首对联,上书:

  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

  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

  说明罪业如霜雪,本无自性,不过是一时的沾染执缚而已,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阳光去观照它,自然能够溶化。所以再多恒河沙的罪业,都是有始有终,唯有佛性真如的生命,才是无限的生命。

  《法华经》里有一种「性具」思想,说明凡夫一念「具」足无明与法性。同理,作为事物之理体、成佛之根据的法性,也同样「具」足善恶染净。虽然在我们的本性中,行为有善恶,善恶皆有报,但只要积极行善,善苗长大,杂草就起不了作用。

  「性具」思想是天台宗的根本特色。「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称本、理、体。所谓性具,就是真如理性本来具足世界一切迷悟因果之法,这称作理具三千;此理具三千对每一个别众生随缘现起,则称作事造三千。所以在世间法来说,无明烦恼是无始无终,但从出世法来讲,成佛就没有烦恼,所以是无始有终。

  人的罪业,如田中杂草,会妨害禾苗的生长,但如果勤于除草(不犯过失,常行忏悔),有大愿的功德禾苗,罪业的杂草自然就不会碍事。罪业如盐,善业如水,一把盐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盐味稀释淡化,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缘,极为重要。

  因为佛教有忏悔法门,只要自己忏悔发愿、勇敢认错、勤做功德,就可以将功赎罪。如大乘佛教里,主张一阐提都能成佛,都能给予希望,乃至犯了五无间罪的众生,都有得救的机会。一个做错事的人,只要忏悔发愿,愿力的大水就能淡化业障,千万不能一错再错,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佛教也倡导「回头是岸」,只要我们懂得回头、转身,就有得救的机会,只要我们诚心忏悔、修福,就如同蛹破茧而成蝶,花开苞而绽香一样,则人生的前途必然光明无限,希望无穷。

! ]" L, {1 D4 O. C& n3 d 4 q5 W! J+ V* ~" j" X4 h- p)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5 15:43 , Processed in 0.2016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