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30 13: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没有一个讲堂,怎么样讲法呢?所以要有一个地方,这叫处成就。
, o6 H& C Z$ X. V& b5 A6 [- X j% Q. _% l% G
/ | ~" [+ B! h3 }& g4 e2 F n( U; ?* [2 T9 [
下边等到那个比丘和菩萨合起来,这叫‘众成就’。那么也有人讲经了,地方也有了,又要有人去听。佛说法如果没有人听,他自己给自己讲,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必须要对众生而说法。
; g3 X ]& Q2 K4 C# S; H: R1 a; Y3 }+ z7 V
, L; B9 O; g6 F+ ]8 _! J* ^% `, ^3 G9 E) R" M9 `- a
那么在每一个法会都有他的众生,都有和他有缘的众生,好像你们各位,现在到这个法会来听经,这都是有缘的。若没有缘,想来也来不到的,因为没有这个法缘。你看这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可是这是在多生多劫种的善根,才能天天有机会来听经,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不过你自己还不认识自己,有的时候,就躲躲懒,偷偷安。说是:‘师父也没有来,我这回溜溜号啦!’于是乎就去看看戏、看看电影、跳跳舞、喝喝酒,开一个party(宴会)!这是把自己的精神,都浪费到那没有用的地方。* o) o4 I& H; j$ R
! H% l5 v1 t) m. e$ @7 l 8 h$ p# d8 a7 k6 g
' @& Y, E; y& m; ~# s所以来到这儿听经的人,第一,你到这儿听经,听著这个法音,把世俗的那些个尘劳妄想都减轻一点,也就是学智慧,经典上所说的都是智慧,都是般若法,那么你就能懂得多一点。
; N( {1 u! L' p* I
7 ?- V# ^3 j: i; e C' V I$ g" T
3 S1 p k( [1 Z' f说:‘我已经懂得很多了!’那你懂得更多一点不更好吗?你怎么嫌多了?你往银行里存钱,没有看见你什么时候嫌说:‘我钱存在银行太多了,我这个钱,不得了了,太多太多了!’有多少你都不嫌多,多多益善!那你学智慧,学真正的佛法,怎么你又怕多了?这岂不是颠倒呢?没有算过这个帐,所以就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不真正研究佛法,而尽把时间都浪费了!所以这个乐音树,是说这一部《药师经》的一个处所。
$ W R4 @5 N. o1 e! z1 ^5 X6 X1 z8 K" a, N3 o w3 H! K' F8 e |2 a
9 o. X4 ^7 L3 z' V7 G% J* l( V% d
8 E7 ]) z. S. l4 W‘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这个大苾刍就是出家人,怎么叫大呢?他都是长老,出家都超过二、三十年了,所以叫大比丘。为什么不说老比丘呢?因为这一老啊,就没有什么用了。人一老了,离著那一头就很近了,所以不说老,说大,是很大的比丘。这很大的比丘,就是德行也具足,智慧也圆满,品行也高超,所以叫大比丘。
* t4 t3 P# ]7 w
) F8 h$ h4 S" q, o" i4 B5 l4 P; q
0 x) X6 ^' M+ q2 Q1 [# X- B$ t( t, l4 F% i" x
比丘是梵语,翻译过来有三个意思,你们听过经的人都听过很多了!这三个意思,第一就是‘乞士’,第二是‘怖魔’,第三个就是‘破恶’。
4 W# s: q* G$ Y& D0 k4 X& E+ y( c- ?5 T, k4 x. L( L
. G i, O j& p) D8 a
; U( X! [; ?9 l+ @怎么叫乞士呢?乞士就是个要饭的,比丘另外一个名字就是要饭的。要饭的那个化子不叫乞士,他叫化子,也各处去要饭,但是他不择手段,不平等。人家给他多了,他就高兴了;给他少了,他就烦恼。那么比丘这个乞士呢?乞士是你给他好吃的东西和不好吃的东西,他都不注意,也不管。你给他多,给他少,他也不管,他就是为著给众生种福,你能放多少种子,就种多少福,什么时候也不起烦恼,没有无明。0 R" Q/ P& F" ]# i6 m$ S
/ V' p# e2 w1 N. A. s3 i
2 y ^: e: k$ p% Q1 q, D; |" K, P. r' |# e; n
他是走路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出家的比丘,什么时候走路也不会东张西望的,都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貌他不看,不合乎礼仪他也不听,他在乞食的期间就是合乎礼。不合乎礼,他都不看不听;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他也不去做去;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事情,他也不说。
5 \: b% [9 {) k9 ^0 o8 o
& b i8 X0 J# k6 P: D. q
+ r% E+ A, { r+ y. G9 C8 \
7 `0 j: J4 \! v+ F. x2 R) a1 ?比丘乞食,根本就不讲话的,不像那个化子要饭的时候,到人家门口就:‘哎!大爷爷、大奶奶,发福生财呀!指日高升呀!’尽给念这个好听的话。比丘乞食,什么也不讲的,到那儿,你若布施,给这个饮食,他就拿著;不布施,他就走了,心里没有一种烦恼。这乞士和要饭的是不同的。
+ K Q8 {1 I. I; w- Z* }- e5 ^- z8 Q* d0 Z \. s6 u1 ?
+ f1 W$ `+ N6 d# O' U
2 J( h8 b- }5 B6 v0 m怖魔,这个比丘,因为他端然有正气,天魔外道一看见他,就都害怕了,邪魔鬼怪一看见他,也都远远就跑了。所以,他为什么能怖魔?就因为他有正气,以正降邪。
* I0 y% i; h3 O% R; f$ g: P. H1 o1 @# g
: q- v$ j& O$ N4 u) F v- J' `7 [" W
) l; f0 b, d* a1 j那么破恶,一般人不容易破除他的恶习气,修道的比丘呢,就专门把自己这个坏的习气能破了它,这个恶劣的性质也改了它,改过自新,改恶向善。因为能改恶向善,所以叫破恶,这比丘有这么三种的意思。有多少这样的大比丘呢?有八千人俱,有八千人那么多。" O3 F' R* y G/ }& p
4 J4 i0 Q" S- M: z: }/ E; B* y
. @3 x! I% Q1 t) B J1 p) n6 D$ h) h# y' e, L" l* U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菩萨是梵语,可是在中国这个名词很流行的,人人都是拜菩萨,也都会说‘菩萨’这两个字,究竟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包括佛教徒,你问他,他也不知道,他说:‘菩萨就是菩萨!’怎么样解释法?‘不知道!’
2 r _* m/ ` t$ p1 y8 d2 ^
! K9 K% y3 h* Z7 T5 k
P6 `0 Z1 L3 Z# u, _
2 o4 d: X a& N那么我们一谈到‘菩萨’这两个字,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大乘里边一个圣人。菩萨也是半梵语,具足就叫菩提萨埵,英文又叫Bodhisattva,翻译到中文,它就叫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之一,菩萨是九法界众生之一,也是四圣法界里边一个圣人。怎么叫觉有情呢?就是说他用这个觉悟的智慧,来度脱一切的有情众生。有情,有血有气的,都叫有情;没有血没有气的,那叫无情。好像一切的植物,这叫无情,可是无情它们都有性,它们都在佛的大光明藏里边来生长,所以虽然是无情,可是有性。6 v, _& V# N/ e0 o( q
3 Y, [7 f% e" o- ~, x5 M3 C 0 _+ S! J; D3 C! B, B) M
& T: B* K1 w: ` c2 V Z9 `6 I& h
那么菩萨是有觉有情的,又是有情觉,怎么叫有情觉呢?这是说菩萨和我们人是一样的,和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不过他觉悟了。觉悟甚么呢?觉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觉悟了,能去一切的习气毛病,而修这个无上的智慧,所以又叫有情觉,是有情里边的一个觉悟者。这觉悟是对迷而言觉,就是有情里边的一个众生,他不迷了;不迷,就是不用无明去做事了。
$ S6 J1 n9 y- e- ?; w0 J4 x1 p
* Z% V/ Y, F% H 1 B2 O, t, G+ `9 M6 D
2 E) y3 k( h% }6 Y5 x) m3 G我们现在这些众生都是在用无明来处理一切事,为甚么用无明呢?就因为没有真正的智慧,遇到事了,也不知道怎么样做好?进不知进,退不知退,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叫一个不觉。我们众生是不自觉,二乘就是自觉了,自己明白了,不那么糊涂了;可是他只是自觉了,而没有用自觉这种的法门,去告诉其他的人,令其他的人也觉悟。
/ b; p9 f. M- q( {3 \' G
( E0 g4 K7 j( o/ u, L
4 C. }8 m5 d: ~# M
- m& A0 o m* O4 [菩萨呢?是既能自觉,自己也觉悟了,又能用这种觉悟的智慧来告诉所有的众生,令所有的众生,如果愿意觉悟的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觉悟。所以菩萨是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可是他没能觉满,觉悟是觉了,可是还不圆满。- @: R* H& `8 q
: z0 E* ~) ^; k3 p. V6 x8 K 0 f* z1 c3 Y4 j' R- f" W
) D# e1 m# r7 k @佛呢?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又能觉满,所以三觉都圆满了,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那么自觉、觉他,都圆满了,所以这叫‘三觉圆,万德具’,万德具备了。所以故名为佛。
( ~, t1 ^. |/ Z0 \
6 |& F8 b0 J( Y% @5 H, r 7 k4 c& V/ Q: t/ C0 o
/ u {, h. M; C7 t8 W2 F5 F3 o0 _
那么现在讲这个菩萨,菩萨再往前求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