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8 N3 f/ W5 d+ ]: W
! ~9 B( M# {, k- e6 M9 l+ j佛陀拯救无知的农人; k5 R; x3 j( g% v. J3 K" }# R
恶业是造作之后会后悔的业;' ]5 @1 k; B2 D2 ~8 F, I% J
恶业是当接受业报时,使人涕泗纵横的业。 (偈 67)
1 X8 X, r' L5 L& W# o3 s- w4 O
4 J: E4 n4 B# L2 a3 K有一天,几个小偷在空旷野地分赃。分赃之后,他们就离开了,但却疏忽地留下一袋子的钱。
2 w9 Z" s: L1 [. T1 Z& V! s6 j$ D
- c: Q& T2 N! [# H8 Z当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观察世间时,发现在那空旷地附近耕作的一位农夫会在当天领悟佛法,因此在阿难的陪同下前往该地。农夫看见佛陀时,向佛陀问讯,然后继续耕作。这时候,佛陀看著装满钱的袋子向阿难说:, W; s% u# C" M
: N" [$ }3 m: t- a「阿难!看啊!那只奇毒的蛇。」
* [2 f; ]5 i& o9 D* b
& t) I$ y7 J2 b$ e9 p, |, {5 M阿难也回答:「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
1 y! G& R8 ~' Q+ I; D/ i' C
# Z) N& z3 {2 n4 `" n9 E; W6 K2 A, L说完后,佛陀与阿难就继续上路。 3 k7 m- i9 ?9 D! H' Q; I
n, q5 w7 B; A5 K6 Z
农夫听完佛陀与阿难的对话后,就去检查是否真有毒蛇,结果发现是一袋子的钱。他拿起袋子,并把它藏起来。这时候,被抢的人也追捕小偷到空地来,他们顺著农夫的脚迹找到农夫和钱,就将农夫痛打一顿,并把他抓到国王那里去,国王也判他死刑。
8 Y) E/ {1 \4 l; V3 i: G, T2 H
4 n, f7 n. ^5 ~6 K1 {农夫因此被解送到坟场去,淮备受刑,但农夫一直呢喃著:
. c5 [8 P0 I$ K7 h% k' A+ Y' r6 a% u' E7 L7 @+ X3 t
「『阿难啊!看那毒蛇。』『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
9 h6 ^4 W! _: l, I. J8 u# F$ ?+ t; U4 t0 {, T& {# O
行刑的人听见农人一路上都重複这些话,十分困惑,就把农夫解回,交给国王,并报告这件事,国王猜想农夫可能想请佛陀作证。就带著农夫去找佛陀,佛陀因此向国王说明整件事情的经过,国王听完后,说:
& R3 ], S8 M, R7 i4 V4 k
' n4 n+ l9 c) S4 P$ n9 _「这农夫若不祈求佛陀证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杀了。」
( c* }& L4 r0 C! c" `4 l$ I8 z% @8 I$ r. `
佛陀如此回答国王的话:「智者不做会令人后悔的事 !」. M, s; a8 I3 m# k: m
+ n! E4 u+ ]# E4 J
2 E& d( [5 j$ ?信仰坚定的插花匠
, K0 Q. A. S5 x+ H, A2 v( _善业是造作之后不会后悔的业;/ C6 |- Q" Z' x p& Q( E
善业是接受业报时,满心欢喜的业。 (偈 68)
' K) d9 [" t G! A% d3 j& A
/ h ^) M5 B8 Q8 Y( R& w$ ~须玛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应频婆裟罗王茉莉花。
/ y0 N' \3 b. k: p
- t' a8 _5 f% H7 s8 O: x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宫的路上,他遇见佛陀与比库们入城化缘。刹那间,他内心产生强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养佛陀。他立刻下定决心,不管国王是否因此驱逐他离开国土或是杀害他,他都要献花供佛。他果真用最虔诚的心供养这些茉莉花。佛陀与比库们于是在花团锦簇下进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来顶礼问讯。这种场景让须玛那整个身心充满法喜。
( t: M" `8 L5 e8 i/ ?/ @: H7 K$ x9 f
须玛那的妻子向国王说,她丈夫未能将花送至王宫这件事与她无关。然而,事实上,国王很高兴须玛那能用鲜花供养佛陀,国王也利用这次机会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 6 E/ S) ^6 L$ ~; J- j, U
4 A/ ?$ u. F8 {( ?4 X5 E. D; F+ a& @2 i
供养之后,佛陀一行人回去给孤独园。国王就召唤须玛那到王宫来,称赞他对佛陀的虔诚信念及供养鲜花的勇气,并大大奖赏他一番。 8 @' s' W) U0 K* o8 a" A( q
6 |. c0 l2 p+ b/ G3 x" a5 T0 W% g9 }! D而在给孤独园的阿难尊者则问佛陀,须玛那能从他的供养得到什麽法益?佛陀解释说,须玛那不顾身家安危,而用鲜花供养,因此不会堕落四种恶趣。最后,他也一定会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T. I* N8 n. p1 h6 ]
0 l2 U: @4 {0 `6 U
1 }0 H* H; M8 g! I" u强暴比库尼的年轻男子
/ P! s1 e5 ] s6 R# f" E o+ b愚痴的人在恶业尚未成熟的时候,以为恶业甜如蜂蜜,一旦成熟,则受苦受难。. [/ R/ x/ t- E- M( m O! A
7 x: V4 _! |. Q( {+ d: J 沙瓦提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连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库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注)就证得阿拉汉果。; G' @( i! y2 e4 L
2 I& ~4 ]% j1 V7 e8 G 后来,她一个人到森林里去独居。有一次她外出化缘时,她的表兄难它跑进她的屋舍并躲在床铺下。他一直暗恋她,所以企图以武力强暴她,等她回来后发现难它时,她说:“不要做傻事,不要伤害,不要强暴我。”但他还是强行玷污她,而后扬长而去。由于强暴圣者的严重恶行,他必然得长期承受恶报的惩罚。. F$ |& ^& E2 X( P/ T1 W# O
c1 b: D% G r3 J" O" R! A: A
佛陀知道这件不幸的事后,就请巴谢那地王来,向他说明比库尼住在森林里修行时会面临的苦难和危险。国王便在城里为比库尼兴建精舍,此后,比库尼只住在城市里。
4 n1 y/ y2 D- w. M& j5 x' Z& b$ M
$ F& E% J7 s* Z3 ~% B/ R/ i (注)请参考《清淨道论》上册268页。4 X) v( n/ U1 R% F9 |7 {
- Q% O/ c& p/ E. V1 n: h- s ; u4 U3 X. G% F' t
欺骗他人的苦行者
# `5 z# e9 X) j' b! c+ S愚痴的人虽然经年累月只吃用孤沙草尖所能掘取的少量食物,但所得到的善业仍不及明瞭正法的人的十六分之一(注)。
7 L9 I- F$ j% ?. q. Q; o
9 x9 s# |$ j4 q8 S1 u阎浮车是沙瓦提城里一位富翁的儿子,由于过去世的恶业,他生来具有怪癖。小时候,他喜欢睡在地板上,并且不吃米饭而吃人的粪便。长大后,他的父母就把他送给苦行的人,而当这些苦行者发现他的怪癖后,也把他赶走了。7 s! r+ h# b' U4 E, c2 o0 A; ^
, J4 Y( T Q5 A' d$ p# L: Q+ }. b( L 晚上,他以人的粪便为食,白天则金鸡独立,张开大嘴。他吹嘘地说他只以空气为食,所以大口常开,而且地球无法负荷他的重量,所以一足鼎立。“我永远不坐下,也永远不睡觉!”他如此自夸。$ l2 k& i% N: l: X& {& O
: f; |' U9 Q6 K3 J( O5 A$ R& [
很多人相信他,而供给他食物,但他都予以拒绝:“我只吃空气!”如果他们再三恳求,他则只取少许的草叶尖,并且说:“好了,走吧!这些小草叶尖就能够给你们足够的功德了!”
0 ~5 C* {6 p4 x$ E
- O& M7 P8 E" L- s8 M$ o往后的很多年里,他就如此这般,裸身,秘密吃粪便过日子。. I7 x& V& x. `# n" Z* z
1 C& b8 }7 g: m3 M
后来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阎浮车有能力于短时间内证得阿拉汉果,就在傍晚时分到阎浮车停留的地方,向他借住一夜。阎浮车用手指向山上他住的山洞。佛陀就到那里去休息,当天夜晚,诸天神来向佛陀顶礼问讯,林子里因为他们的发光而灿烂通明。阎浮车也看见这异常,第二天清晨,他就请教佛陀原因何在。- }( @; i, j0 r* [
" n3 D. P$ |. N7 ]5 \ r, U' I/ y 佛陀告诉他是诸天神前来顶礼问讯,阎浮车内心大受感动,就说:“您一定是真正的圣者,诸天神才会来向您顶礼问询。而我,虽然苦行五十五年,并且只以空气为食,又一脚站立,诸天神却从未来找过我!”# h6 v; e, |( `6 D/ l. \: O% B# Z, {/ x
3 u1 ?4 D8 a7 X “阎浮车!这麽多年来,你一直在骗人,但骗不了我。我清清楚楚知道,你多年来一直吃粪便,并躺下来睡觉。”佛陀回答他。
/ e8 b* X& C) B, b
9 j" @9 `9 g Z0 f: c$ S% t/ [* S ~ 佛陀进一步指出,过去咖沙巴佛时,阎浮车曾经阻止一位比库前往一位正在供养的居士家中,而且阎浮车更把那位居士托他带给比库的供养品丢弃。由于这些恶业,今生他才会有吃粪便与睡在地板的怪癖。阎浮车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才了解自己的错误,并且深深后悔多年来欺骗众人的行径。他向佛陀跪下,佛陀也给他一片布遮身。佛陀接著向阎浮车说法,阎浮车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并立刻加入僧团。, y5 V! H* M) k, v1 i
8 Y; x; a) V+ v! n6 j7 @ 不久,阎浮车的弟子们也来了,却讶异的发现阎浮车与佛陀在一起。阎浮车比库向他们解释,他已经加入僧团,此后只是佛陀的弟子。佛陀也向他们说,虽然阎浮车修习各种苦行,但所成就的却比不上他现在修行成就的十六分之一。. Y8 v1 n1 ]2 S X# e. g7 q) I* y+ `
2 Y4 b5 ^' J( k3 \' k) h: Q1 m* m(注)佛陀在世时的印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