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01|回复: 1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阿弥陀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7 12: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E$ }0 S$ s% m

* I' W# w" t) A! j" W* n●[佛教期刊文章选摘]《阿弥陀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王小明)  o/ C. a+ H! m0 B# ^0 `" H
《阿弥陀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 y$ ?$ o6 t% N2 c3 Z0 }
4 A# J" H& n) f2 q3 t王小明/ j; ]' `, a7 i2 G

: e/ I: w& a1 v0 K: X( x/ w( {' E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佛门课诵每日必念的经文之一,此经流传很广,很多人都能背诵。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人,对于经文从来没有仔细地思考和推敲过,对于经文根本谈不上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或是存在一定误区,从而导致盲目念佛,事倍功半,又如何能够往生净土呢?基于上述原因,我就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略作说明。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引起对佛经义理研习的重视。
2 B* `; \. v: |$ ^5 V! B一、“佛自说”的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 y) {; U4 f5 \& J% V    《阿弥陀经》在佛教十二部经中,属“自说”类经典。所谓“自说”,意指释迦牟尼佛未待他人问,而自行开示讲说。7 R" i" m9 k+ }. n- j" C! J
    大家知道,佛经不是释迦牟尼佛本人亲自写的,而是在他涅槃后由他的弟子结集而成的。其内容是记录释迦牟尼佛生前的事迹、言行及同他人对话的语录。而一般佛经的内容,都不是佛主动说出的,而是由一位启请人向佛发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请佛来解答,而后人将这些问答对话用文字纪录下来,也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佛经。由于启请发问的人不同,所提的问题不同,故而形成了大量的种类不同的佛经。如《金刚经》是由长老须菩提发问等。
/ M. v% `; T8 a1 h6 w    知道了上面的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佛陀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佛教每一部经典,都是佛针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实际问题和状况的教化实录。而这些人,都是生活在佛在世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那么可以说,绝大部分经典在佛所说的时候,直接针对的对象并不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而是针对当时佛陀时候的人们。现在有些人,诵读了大量经典,而且也按经中所说有所修行,但总觉收效甚微。这除了不得法之外,其中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那些经中所讲述的法门不适合你,不是针对你自身问题来说的。
0 t7 I' z0 U: z& C/ E    《阿弥陀经》既然是“佛说”的,而且是“无问自说”,这就告诉我们:第一,佛能主动讲说,不待人发问,其所述内容必定十分重要;第二,就是本经在佛讲说的时候,并没有针对一个具体的对象,而且没有限制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换句话说,本经是为普天之下各个时期所有众生讲说的。基于以上两点,《阿弥陀经》所宣说的“净土法门”,对于我们现代学佛之人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 W) x$ v9 a. x# a
二、 “佛告长老舍利弗”之略析, a6 H6 f1 I0 s4 \3 S
    在《阿弥陀经》开始,记述了当时在场听佛说法的,有常随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十六位大弟子和四位大菩萨,以及无量诸天大众等等。那么当时在场这么多人,为何在佛主动说法时,一开始就“佛告长老舍利弗”呢?这首先就要对“舍利弗”有一个认识。
7 Y* e3 B8 I6 c8 l    舍利弗,其母之眼似舍利鸟,故取名舍利,所生之子,则称舍利子;故舍利弗就是“舍利之子”的意思。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所以舍利弗就代表“智慧”。而净土法门,三根普摄,凡圣同修,圆融无碍,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也称其为“难信之法”。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相信理解这个法门,才能修习这个法门,所以佛陀要特别告诉代表大智慧的舍利弗。
! h, n' K& y& p6 o7 w- e% w    从“佛告长老舍利弗”这一句经文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净土法门非大智慧者,不能当下无疑;对净土法门深信无疑的人,必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所以说,没有智慧,对净土法门没有甚深信仰的人,即使他念佛,也很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7 R$ R# s$ F8 ?% W4 B8 z5 u% _三、什么人才能往生极乐世界6 u/ k! J1 O* Y; h: Q+ x
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么一句话:“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也就是说,如果众生听到了有关极乐世界的事情,应当发愿,希望自己能够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去呢?是因为可以和很多“上善人”在一起。所谓“上善人”,简单说就是指根善、最善的人。那么换句话说,你不是“上善人”就不可能到极乐世界去。
9 a  f* D! R% b5 [: j9 L! ^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往生极乐世界,首先这个人得是个“善人”,如果连一个“善人”都做不到,念再多佛号也不能往生。
7 g% O; h# c$ @3 M. L, e- f四、“七日念佛,一心不乱临终现瑞。”如何理解
$ P, p5 R4 z2 ~& c" C8 w% q    在《阿弥陀经》中讲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一段话,可以说是这部经的一个核心之所在,如何理解,下面分别解说。
* P+ J5 G7 t! o: ~& I; q% |    首先,佛祖强调的还是一个“善”字,把其摆在了第一位。不论男女,你可以连阿弥陀佛的名号都没听说过,但你必须具备“善” 这一先决条件。这从经文排列的次序上也可以看出,是先有“善男子、善女人”,然后才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L  m8 H- W) I1 r: V
    其次,就是“执持名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念佛。那么这七天如何理解,并不是让你连着念七天佛,就可一心不乱,就可往生的意思。因为经文中在每一天前面用的都是“若”字,“若”是比如、如果、或的意思,是指不确定因素,翻译过来可以作“要么”。这七天是指克期求证,现在所谓的“念佛七”,就源于此。这七天的含义,得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如果念佛一天就一心不乱者,是利根;如果念佛七天才不乱者,是钝根;中根者,二三四五六天不定。第二,利根者,可以七天念佛不乱;钝根者,只能一天念佛不乱;而中根者,六五四三二天不定。当然,现在能够念佛一天不乱者,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 k8 `* V9 K9 J
    再次,有些人说,经中讲临终十念、一念就可往生,何须平时念佛一心不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平时七天念佛的定力,何来临终十念、一念的清净。那些一生都未闻、未修佛法,或五逆之罪人,临终得善缘听闻佛号,并生信愿,得以往生的事情,万分中无一。所以修净土之人,不能心存侥幸心理,必须在平时下好功夫。8 m) P, K6 q6 W-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2: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教期刊文章选摘]《阿弥陀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王小明)》9 B; o, T* ]" E

4 Q( M/ e9 n+ c* D: E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U- W6 N' o7 b0 |; K
    最后,有些人问,临终眼前显相,岂非魔境?如何判断?所谓魔境,乃是指修行的人不做佛的观想,而产生的佛的现象。而念佛见佛,已是相应,不须疑虑。况且人已临终,并不是走火入魔的时候。$ J6 l# S/ D* u5 ~/ h0 \$ R( Y
    净土法门是末法时代众生解脱之快捷法门。当前修习净土宗的,无论在家、出家,宗门教下,人数都不在少数。如果大家对于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如《阿弥陀经》都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在理论指导上就有了偏差。即便再用功念佛,恐怕也是不得法,也就很难相应。事持理持,事理兼备,才能达到即心即佛,彼佛名号即我心中所起,西方极乐世界乃是我心中所现的境界。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念起佛号来,自然能够佛我不二,感应非凡。& S" V; k9 d2 `* Y4 q* [
摘自《洛阳佛教》1999年第6期
( \/ ^+ l% H$ b" k0 N7 Y& v" G
: d! a& Q9 C" x6 a- F8 c+ \" Y4 e! S/ o
( T) m/ y+ d) }( l  u! N

5 x" ]. O5 |: ^3 [7 D; X,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4 07:35 , Processed in 0.0852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