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0 2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麽也没有了。本子一翻开时,的确无量义。合起来,什麽也没有了—一念不生。, f; z! J. i& |' h9 q6 R+ i
& K9 k+ \8 D) _2 L7 n) U0 J. O! e e弘扬淨宗,祕诀就是修自己的清淨心。所以,教大家念经,无非是把妄念念掉,把烦恼念掉,把一切分别、执着念掉,恢复到自性清淨。清淨心裡自然就生智慧。智慧现前,讲的就不是别人的经了;是自己心性智慧流露出来,跟释迦牟尼佛相应、相契合的经。这个不一样。
% O0 h e4 S2 C/ \% Z ; j2 O, c& S/ I7 a
(二)观像念佛。以供养圣像,注目观视,然像去还无,因成间断。 b o3 q6 T# C; z, T* b
: W- V7 {2 w1 X) a; h/ A
这个方法不如持名。持名可以不间断。这是像在,心裡有佛;像不在,就断掉了。现在方便,我们把像照下来,影印装在口袋裡,时时看,希望观像不要中断,目的在此。修『观像念佛』,是要有福报的人。他不需要工作,家裡建个佛堂,四面都供养佛像,走到那裡都看到佛像,一切生活有人照顾。如果没有人供养,没有这麽大的福报,这个方法还是修不成!9 H& y, ]! h; @4 t* s5 E
+ ]8 ^, ?2 D; P
念佛堂四面都要供养阿弥陀佛的像,我们绕佛的时候,无论你在那裡,眼睛都看到佛,这才真正如法。总是儘可能的,这四种念佛能合在一起,都相应。我们以持名为主,一句佛号裡,四种念佛都相应,这是最好。因此,佛像供养一尊,常常去看他。听到阿弥陀佛,就想到这尊像。将来我们往生的时候,来接引我们的阿弥陀佛,就现这个相,不会弄错的。因为天天看,天天想,想这个像,真的见到,真的来了。阿弥陀佛没有相,他变现的相是随众生心。所以,你想他是什麽相,他就变什麽相。假如供养的佛像太多,到临终的那一刹那,不晓得那尊像好?一耽误就糟了,阿弥陀佛就不来了,因为你起了个妄念,那就不好了。所以,平常只供养一尊像,一生不要改变,走到什麽地方都带着。这个很重要。/ w7 q5 B( |# X7 U
+ k( e) x# ?! X( M* ^, K(三)观想念佛。如《观经》所说:「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但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 K9 w8 o- `; ] ' k5 a" Y+ c2 w$ Z8 ]
这是第三种念佛,依据《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方法来修学。这种方法相当殊胜。6 C- o* ~! f2 \4 a$ i( ]
P) }1 }9 t/ i8 Z# w, g: s《观无量寿佛经》是淨土三经之一。《无量寿经》是淨土的概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起源、历史、状况都介绍得很详细。小本《阿弥陀经》着重在劝信,劝愿,劝行。《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说明,讲淨土的理论。其实不限于淨宗,整个佛法都离不开这些原理。它有理论、有方法,更难得的是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的因果,说得很详细,可以和《无量寿经》互相参看。理论非常重要,就是《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境界是由我们心性变现出来的,因此观想能改变环境。不但能改变环境,还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的生理。实在是非常奇妙,理论很深。
f/ T4 Z# U* o, ^. g- k 3 L% i$ ~. q5 V9 ~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裡告诉我们,总有十六种观法。真正讲「观想」的是从第一到第十二观。第十三观就是前面所讲的「观像念佛」。第十六观就是「持名念佛」。由此可知,淨宗所讲的四种念佛,全在《观无量寿佛经》裡面。所以,持名念佛是《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之一,它所以特别殊胜,就是容易修学。
3 P, N! X9 h# T7 i2 t* v w' I - p4 v$ e( b1 z5 O# y5 t+ f1 d
这裡引用《观经》的一句话,实在把十六观都包括了,就是『以我心目,想彼如来』。心裡要想佛,眼睛要看佛像,想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大势至菩萨说的「忆佛念佛」。
4 |0 t1 y) i) c+ t, u $ j! p% d2 e8 |' x, R$ C
『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我们今天用观想,为什麽不能把眼前的境界改变,就是心太粗了,妄念太多,所以观想不成。真正观想成功,佛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会现在眼前。这个道理决定真实,明瞭这个道理,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环境,改变我们的命运,改变我们的生活。' c7 E8 O2 ?- y7 Z6 z8 _/ J
& t* [, I! u0 t+ f( E, F, {现代人有句时髦的术语,就是要「改造体质」,观照确实能做得到。但是心要有相当程度的清淨,才能做得到。当然,心愈清淨,心就愈细,观想的力量愈显着。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修这个法门不容易成功,所以历代祖师常常宣扬《观经》的理论,可是依照这些方法学的人不多,原因就在此。在中国历史上,智者大师是修《观无量寿佛经》往生的,这是一个修得有成就的例子。这一部经是世尊给韦提希夫人及五百宫女说的,她们当然都修学这个法门。
2 _0 z, W' G6 H $ D! v% b( R, q
(四)实相念佛。远离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等相,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实相念佛,圆觉之性,虽然众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
9 \. K$ F1 A% |' A, ?5 A! d8 T
7 ]3 H8 k% {4 u8 Q+ l* I- D『实相念佛』,是念佛法门裡最高级的修学方法,境界很高。我们知道就好,你如果想学,是学不来的。怎麽学不来?你心裡有个「想」,就不行。这是妄念,实相即真心,真心裡没有妄念。我们老实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之后,就是实相念佛。证到理一心不乱以后,那时念佛全是实相念佛。
5 c$ f+ f, ]# P& ^5 V% v
$ ]) u% q/ N9 m6 L2 B0 M; u( r! z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理一心。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四十二个位次都是实相念佛。所以,在没有证得理一心以前,想也想不到的。理一心的境界,此地有几句话描写得很清楚。
% W* z) H' `8 H! p- z7 i; r1 a ( k( z4 k- {. u" ~# v) @' j5 f
『远离生灭』,心裡不再有生灭的观念,也就是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诸位要晓得,生灭就是念头。你能把生灭的念头断掉,没有生灭了,就不是普通人。阿罗汉与辟支佛,粗念断了,细念还没有断。《愣严经》上阿难尊者说的「微细惑」,阿罗汉与辟支佛还有。必须破除一品无明,生灭心真正伏住了,还不是灭断,是伏断。要讲灭断须到八地以上,才是真正断掉了。+ ]6 ^; Q' G, @- ?5 S' E
: r* {0 o6 S2 V: c) }『有无、能所』,这都说两边。两边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现代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人,生活在相对的世界裡。脱离相对,不得已给它取个名词,叫「绝对」。「绝对」跟「相对」还是相对。心地真正清淨,一个妄念都不生,所以动一个念头都是妄念。所以「有」要把它空掉,「无」也要空掉,这样才行。「有」空掉了,「空」还没有空掉,还是不行,「空」也要把它空掉。「空、有」两边都不着。「空、有」就是此地讲的「有、无」。「能、所」也是两边。8 [$ p3 r+ J3 m- K/ `) x8 Z; m
B+ K7 M' r# M. M6 F, S. |
『言说、名字、心缘』,就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他教我们学佛,是刚刚开始,才启蒙。但是这个启蒙,不是小乘,是大乘,所以标准很高。《大乘起信论》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