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3 2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再用妄心,这是真正皈依。真心,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法里头常讲的大菩提心。我用这十个字来解释大菩提心,大家好懂,这是真心,这就是自性,就是性德。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看破、放下」。看破、放下,看破是觉、正觉,放下是正知正见;「自在、随缘」是清净不染。这个三皈依真正落实了,三宝、三学、三慧圆圆满满的都在其中。最后,接受一切诸佛的教诲,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在这一生当中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议。
- p5 G" n/ b& S% a+ S8 A7 L" A+ C% h* E& t
( |9 p: t, q+ Y! ]" D& g5 r 佛在《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的因缘非常具足,现在问题就在个人的善根福德。什么是善根?能信、能解,你真正懂得了,这是善根;能行,依教奉行是福德。如果我们对佛讲的道理,了解不够透彻,信心不坚固,依旧还是随顺烦恼习气,你没有善根;你不能认真依教奉行,你没有福德。因缘是我们真的遇到善知识,遇到正法,遇到修学的道场。同参道友,这些因缘我们具足了。关键在我们能不能真信?能不能透彻理解?能不能依教奉行?果然都能的话,你这一生肯定成就。
' r( S) R5 D" N$ m* X2 `$ {* B$ a, z1 f
自度就是度他,自度跟度他是一不是二,自己做好了,做好的形象给别人看,这才能感化人。自己不能得度,而想度别人,佛在经上常说「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要帮助佛教化众生,先要自己认真的依教奉行。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得细心去体会。实实在在讲,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真正做到,你才体会得到;你没有做到,没有契入境界,你体会不到。你听,你也听不懂。不能够契入境界,依旧凭自己的想象,想象就有偏差,就有错误。所以这个事情,不能用自己思惟想象来学佛。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我们,教得很好,「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真正听懂佛法,真正能够信受佛法,真正能够奉行佛法,佛法是自性三宝的流露。4 H, _$ {4 H: R, D6 }7 _- \
# W/ Y* L. s* ^: Z$ E- b% I7 X* X/ { 三皈,经文里面的三条,「皈依佛」,意思是觉而不迷。佛现在不在世了,我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无论是雕塑或者是彩绘的,见到佛像就提醒自己,要像佛菩萨一样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所以用经典来做代表,经典里面所说的都是纯正的见解,纯正的知识、智能。见到出家人,不问他是持戒、破戒,这与我们不相干;他是个好出家人、不好出家人,与我也不相干。我见到这个形像,就要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来提醒我的,提醒我六和敬。僧代表和敬,跟一切众生能和睦相处,对一切众生真诚恭敬心,见到这个形像提醒自己,与外境不相干,回光返照,自己就得到真正的依靠,真正回头了。如果说这个出家人破戒,这个人不好,我们就没有回头,心往外面跑,错了!
# K$ h2 ]+ p y- q9 L2 y/ A1 v! m8 m: Z
8 C7 ^6 @0 w- _: x 所以觉正净是三宝,佛法僧就是觉正净,是自性的三宝。觉正净反过来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觉的反面是迷,正的反面是邪,净的反面是染污。佛在经上常讲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迷,分别是邪,执着是染。你看看,我们如果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就是迷邪染。现在如何从迷邪染、从妄想分别执着反过来,依觉正净,依佛法僧,我们自己得度了。自己得度这个形相,就是教化九法界还没有觉悟的众生。用什么教化?用我们自己的形相,用我们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落实在这个形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二十个字,在这两年当中,我们遇到许许多多的灵媒,从灵媒那里得到的讯息,九法界的众生、一切神灵都在学习,都依这二十个字来做。我们得到这个讯息非常感动,他们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我们总不能够落在他们后面,要急起直追,做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三皈的弟子。: A+ q, R3 D9 E) y7 H- }
1 Z7 r( q. Q0 C6 V2 h
今天我在这个地方把这个三皈的解说,比过去几次说的意思要深,说的意思要广,可以跟从前所讲的合起来看。从前所说的多半着重在事相上,今天所讲的是在理论上,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透彻,事你才真正肯奉行。事为什么做不到?理不透彻,不清楚。所以希望与诸位同学共同来努力,认真的来学习。
* ]6 F3 K" L- |' w7 E+ r( C+ }5 k
「受持」这两个字的意思,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我们以真诚的心来接受佛陀的教诲,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要保持不舍,成佛之后还要保持。为什么?做给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看。所以三皈、众戒、威仪是永恒的,决定没有一天轻易放过的。自己成就要帮助别人,要给别人做样子。成佛之后并不是就休息了,没事情做了;成佛之后事情更多,要处处示现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
# f- [: M, y1 Q: C6 T
$ _$ ?5 h" z) T8 L8 e8 q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前面将「三皈」介绍过了。现在接着看经文:
' D) L4 \( f- f7 C" B# d7 \* s3 \8 B+ C5 s& s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 Q9 [* t& q6 B9 v( }. R: k3 ~2 _
1 [: o8 c; P$ o: N u 看这两句。佛门里面常讲:禅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语,戒律是佛身,我们常讲身、语、意三业。如何能转凡夫的三业为佛菩萨的三业,这个道理、方法都在这几句经文之中。戒律,戒是指一切的禁戒,多半是指不善的思想、言行,应该要禁止的。不但老师教导我们,世间国家的法律,一般社会的风俗习惯,也有许许多多是属于这一类性质的。
: ~' e; }5 `! d8 u F
+ n7 b2 r! p! f, f- H) |+ V. V 佛陀当年在世,差不多是中国周朝的时代,印度这个国家没统一,中国也没统一。所以有许许多多的部落,我们讲小国,所谓百里侯,方圆一百里就是一个国家,实在讲是现在的一个村镇、一个县城。因此,每一个小国,它们的法律不一样。佛是游化在人间,佛弟子更是分布的非常之广,到处教化众生。于是佛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到哪一个地方,一定要遵守这个地方的法令规章,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决定不能违背,决定不能破坏。就跟中国人教后学一样,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到哪个地方,一定要守哪个地方的规矩。我们今天到日本,一定要遵守日本的宪法,遵守日本地方的法律规章,遵守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对它的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经上讲『具足众戒』,这个「众戒」的意思是在此地。
; R; Q* h8 [ U/ A" S5 ^" l6 W! {6 P5 {6 m* J% n
我们是初学,诸位一定要知道,真正是初学。初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