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 15: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其神妙一至是也。】
8 w% {$ k* c5 K- N" C0 q6 c0 k7 H4 I% p) F' e* V
这就讲到我们这部小本《弥陀经》,所提倡的、所主张的就是执持名号,就是四个字:信愿持名。这四个字名号,是从清净、坚定的信心生起来的,是从圆满的大愿、愿生净土生出来的,所以句句佛号都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不但具足信愿行,而且具足戒定慧。声声就是戒定慧,声声就是闻思修,这个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 [+ r2 m8 i& r8 E* v
; J' R. u: r' k9 M; y! i, Y 『不稽岁月』,那就是快极了,不疾而速;『不假作为』,那就是太简单、太容易了,不行而至。怎么晓得?经上告诉我们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所谓上根的,一日就成功;下根的人,业障深重,七天也能成功。还有哪个法门比这个快?七天能够往生、能够见佛,诸位想想看,你什么业障消不了呢?经上给我们说,阿鼻地狱的众生,这是罪障极重之人,七天也能往生。所以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无量法门里面,找这样一个法门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十方诸佛不用这个法门,没有法子度众生,遍法界众生不用这个方法,不能在一生圆成佛道。这个法门实在是非常的简单容易,但是真正是难信。众生总是喜欢奇奇怪怪,很难修、很难学,大概这个法门了不起;看到这个太容易,这个大概不值钱。哪里晓得容易才能成大道!太繁、 ……' L: ^1 e3 v1 c& t# s, Y
8 ^( S Z+ {# a- }, t5 }, `
- b, J- |, t; a5 K! f3 K$ B( ?
15 01-003-0070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d& y) u! w3 M5 t" O , F- W5 J& k& `3 M/ q: ~4 w/ {9 {8 [0 y
……也没有看到一个,所以那种例子我们不能学。六祖在五教里属於顿教、圆教,他一下就从这里入了,这是我们做不到的。! r$ h! O9 t2 ~' M( l
* [$ j3 f9 M- Y9 T* J* A' w. U
我们修学虽然一入佛门就学大乘法,而且我们今天大乘还不是始教,我们从大乘终、顿、圆,从这里入门。因此有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用了一生的精神苦修,不但没能入门,连消息都没有,这是真的。学到老了,你问他:你在佛法里头有些什么心得?他说不出来。纵然学禅,没有得禅定;学教,没有大开圆解;念佛,没有得一心不乱。用了一生的工夫,没有成就!我们看到许多人都是这种现象,这是因为他不懂教义,不晓得自己的根性。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智,我们循序按部就班求学,必定能有成就。
6 p8 Q0 x+ F Y
9 Q+ u- L( o2 P6 F) u# S9 j 佛法与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修学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循序渐进,慢慢的在求进步。佛法里面把所有的根机分成两大类:一个是善根深厚的人,一个是福德深厚的人。当然有善根一定也有福德,他善根厚,福德差一点,这个情形很多;有的人福德深厚,善根差一点。这两种人都能入大乘法。什么叫善根?善根是讲信解。他听了就相信,信是善根;他一听就理解,所谓「一闻千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是善根厚。福德差一点,在行上比较疏忽,真正讲断烦恼,这一项他做的功夫不够;信解他有,行上就差一些。 ……
6 K2 W7 G* U! a! M/ q8 E8 Y" B e* I" `, I N2 M4 x. z3 V. Y6 U% _3 F
' d9 i; U" W* M) L3 R( ]1 G
16 01-003-0077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a- r" f' ~. z* ~2 n. c3 y ^
& r* K) w; y- j) d: V, w
……,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这就是开导教我们修行修止观。我们今天要不要用《起信论》这个方法?不需要,念佛就是修止观。念佛怎么是止观?念佛的时候,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止住了,止就是息掉、止住,那就是修「止」,这一句阿弥陀佛字字分明清清楚楚,那就是「观」。所以你不要惹麻烦,你学《法华》,用不著去搞摩诃止观,小止观、大止观都不必搞。你去念《起信论》,也不用学止观。就一句阿弥陀佛,止观都具足了,比那个方法容易,而且省事,还有力量,这个效果力量决不在摩诃止观之下,用这个方法来修学。
; S: _( q* z& q* N9 X( |3 f9 x
) i3 N; E% x$ Q, _2 T. |' m+ m5 u2 w 第七,「为示专念方便」。念佛,这是讲到上根的人。对下根的人,可以教他忏悔,这个消业障、护道心,这是礼忏灭罪;中等的修止观,帮助他修定;上等根机的人,教他念佛。《起信论》里面,上根教念佛,念佛是专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所以是千真万确的话。这个法门是所有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这是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讲的。如果不是在念佛法门真正有心得的人,他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微妙;不是真正通达教海的人,不知道这个经的殊胜。你真通达教海,一切经论都涉猎过,你有能力比较,你见得多!古人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你把《大藏经》展开,你统统比较,统统 ……- W; X- x- B7 a* ]4 ?6 l* j
* w+ T2 Y2 {$ ]2 I4 W* Q' Y, G6 w
: ^, t: r& o2 {( H+ A 17 01-003-0080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n& o% ?) U' q! e( ^, E( T
/ L8 c3 |4 ]6 }* t6 K) u……分作四段:「初随相,二唯识,三归性,四无碍」。这一段文有相当的深度,因为涉及到根据的理论,所以玄义里面这是最难懂的一个部分。/ I% m. b' v; R# }
) M, R" K& ~+ O! g# M( o! E, w ◎【初、随相】
7 ?, x% |$ Q" o0 G. G
- F4 F% X4 {0 p# W. r# I0 y 玄义【已知此经被机普遍,未知能诠,何为体性。】
, r$ s- e$ k8 Y( L. G* V" y
" [4 M* d6 V* @/ N3 Q7 ~* r 这是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方式是问答式的,先把这问题提出来。前面一段是讲这部经所对的、所接引的对象,我们晓得上中下各种根性的人,经上讲得非常好,只要能信能愿能行,都是这个法门接引的对象。换句话说,你不信、不肯发愿、不肯念佛,那就没法子,那就不是这个法门接引的对象。这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简单明了。在接引对象里面,上上根的人,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他接引的对象,下下根的人,乃至於不认识字、没念过书的、没知识的,他听了这个法门死心塌地念佛也能成功。甚至畜生里面还有念佛往生的。中国历史上历代所记载就不少,没有被人记下来的,我相信更多。所以,确确实实法门广大,普遍,『被机普遍』,被是加被的意思,非常的普遍。
3 F% k& z5 r& Q$ [! g5 k" U% E$ t! \, C0 a. |& _9 g9 ~
进一步我们要晓得,『未知能诠』,诠是诠述,就是这部经里面所说的这些文字、言语。『何为体性』,体就是理,它的道理,所依据的道理是什么?体与性都是说的理。下面是答覆:
- f1 ]7 }) K$ i, `4 n* {% p
* ^, T+ b1 S5 ^7 ~ 玄义【依古展转十门推本,约之成四。】2 a! t( Q3 T7 Z: f$ H
3 T1 G( g v$ y 『约』是归纳 ……/ u) r6 q3 w% j9 I" a' p) V
5 X5 |1 Q! F# U3 V
& Y9 f K4 l/ I+ o% q 18 01-003-0093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l7 l2 t' q4 c1 L3 C7 }3 ~2 x $ [* ]! X5 W! M* z( ^& T
……的,虽然能往生,不会有很高的品位。6 s: h/ Z) M5 U& Q9 h7 u
. Y& [, E( @3 ]# f- Q$ L
法门平等,无二无别,法门虽然平等,我们众生的业障不平等、根性不平等、知见不平等,所以有的法门学起来容易,有的法门学起来困难,有的法门我们能得究竟圆满的利益,有的法门我们学起来只能得少分利益,只要是佛法决定得利益,你得的多少不同。古今中外的大德都认为《弥陀经》持名念佛的法门是究竟圆满的利益,人人能念,人人能行,问题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干,你要肯信肯念肯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