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 15: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但学佛不能成就,世间真正的学问他也不能成就。《论语》里面,孔老夫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德能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圣人,可是他有一点毛病,「使骄且吝」,傲慢瞧不起人、吝啬,「其余则不足观矣」,这人不必谈了,他那个才华是假 ……0 V0 x, v& k9 W0 _. v
; X1 j% a3 v- [& Q. G1 ?; K
6 n$ Y$ `( [- \" j 10 01-003-0061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6 q+ [# S1 H# f1 K( [
0 s# t% ^2 Z6 I$ i# Z. z
……给他讲,怎么讲他也不懂,他也听不进去,你叫他老实念佛,好,乖乖的一天到晚老实念佛,结果他上品上生,他念到一心不乱,反而他成功高。可见得不能用利钝来判定品位的高下。
, u: \7 c6 \; n, H+ [
& h9 H5 S1 J' R, i% L 利根的人,要有相当的警觉。所以,许多聪明智慧的人不如那些老太婆们,她们真正成就了。她什么也不要知道,什么也不要懂,这理论凡是用脑筋、用思考的事情,她一概都不要,你叫她老实念佛,行!我就老实念佛。她心里真的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老老实实这一句佛号,声声求生西方净土,她成功了,她那个品位决不在人之下。- a" W4 o% q1 \1 V, b' Y7 `4 m
# a5 d8 U! c0 n% V( V
玄义【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 O; f1 ~. z' o4 I9 \) H1 C( h
6 z7 N. ]' o* K9 p 『诸余法门』就是除了这个法门之外的一切法门,经上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太高的,中下根性之人没分,太低的,中上之人不愿意学,不能尽摄。
4 ]2 ~6 O( T6 I, T
7 x; z0 f. f$ V5 ?! m% y 玄义【是以华藏如盲,萤光增结。】( d8 z+ }/ m# j7 Z. ]1 w
" |5 ?9 J' s+ m# V* {
这是举一个比喻。『华藏』是指《华严经》,《华严经》是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二七日中所说。就迹象而论,佛最初说法是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四谛法。《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定中所说的,我们肉眼凡夫不见不闻。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哪里晓得他在定中说法?中下根性的人如盲如聋,听不到也看不见。他老人家定中所说,跟 ……
$ K. @; J) M4 {& C0 h# d1 q3 I
! k0 K* G9 ~- U4 i11 01-003-0062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R d1 V, j8 i& E + G8 q5 e, A! L( M; g+ W
……再发发愿回向心,不是的,是同时的。同时,这叫圆,这叫顿。
. [, V* r" } ^1 x; [* V+ f1 |" y7 a& r3 C; |' z* g0 b+ v3 E
演【又圆融,无彼此故。】) T4 u% L! \, E% f$ h2 `0 E9 |
' A& {# Q7 R% X* ^ 这是圆的意思,圆融的意思,无有彼此。
' l/ N6 n1 L9 l0 N
/ J5 q) d5 H) D! f: O! w 演【又圆满,无缺少故。】
7 O. @# ?' s- u4 u
. w0 M& _. a0 ]# ?! j5 j7 v) a+ m 这是圆的意思,圆含很多意思,圆满而没有欠缺。
9 V& l+ q% }2 w( f/ S
: q1 J ^# M- i( E( x0 b* s 演【此是圆人。】 J* o- X- _5 ]' i6 X* L4 \7 o
3 s2 W2 w+ h6 T2 a 真能发这个心,跟诸位说,在五教里面这就是圆顿的根性。所以,看人的根性是大乘根性或是小乘根性,是别教根性、通教根性还是圆教根性,从哪里看?从发心上看。发心,你一接触一观察,谈几句话就晓得了,就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心,在藏通别圆他是哪一等,换句话说,应该用什么法教他才能契机。圆顿根性最利,是上上根性的人。唯有三心圆发,才能接受《华严》、《法华》,像《梵网》,这都是一乘法,他乐意接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是真发这个三心。3 Y# I) i' Q2 k5 P
3 n5 S" f/ D4 G. [2 A# d 演【就圆融三法而发心也。】
% g* H0 _3 q( H9 y9 |0 r% w& L9 `9 L# `0 c" M" U" S
这就叫圆顿根性之人,或者我们称圆顿的种性。
3 q0 q W9 ?* ]5 D7 j' F0 J, C. s5 M! M" h2 v3 O3 r1 B
演【当知发此三心是因。】2 R$ U+ j' r8 x/ C
: X: D% y/ z% p( y7 K. ~
有因再加上缘,当然就有果报。& {5 K3 x% z# M: Y: ~
, @* q: {- p) O) [# [+ |& ?* ?0 [
演【是未生净土时事。】
2 ]5 J1 y% x: f& x& j% b2 V3 y3 K0 r7 s8 ?% p
这就是告诉我们,三心圆发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我们现在还没生净土,求生净土,还没生净土。你能够三心圆发,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叫理念,你得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三心圆发的人很容易开悟,为什么?他障碍少。为什 ……
3 K! P* P% I$ m% ? }- C6 m& u! f4 }( P
- g1 ~6 a) A* N! O7 u1 m 12 01-003-0063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F* n/ m# r# m1 |- X2 I3 P
# s0 [/ K0 ]; z, W5 C1 o
……们今天就是讲这一段,后面还有四段,到时候我们再讲。知道前面这个来由,我们看今天这个文就可以接得下去。7 }7 x9 [) S; a9 D& t8 A* `3 x
3 P$ @ z( [4 D2 b2 `
『惟此念佛法门』,惟是唯独,仅仅只有这个法门。『三辈九品,悉皆度脱。』这句话是总说,「三辈」是讲这个人的根性,上等根性、中等根性、下等根性,这是三辈。「九品」就分得更细,上等根性有上上、上中、上下,中等有中上、中中、中下,下等有下上,下中,下下,这九品,还都是略说,就是把所有众生的根性全都包括在其中。
& O# ^. F1 ^5 e& u; V) i% B8 ~2 b5 B7 V) @9 w; a% j0 L8 r* }
底下这个文是具体指出事实来给我们说。『彻上』,讲到最上面的,什么人?『三心圆发,直入无生』,这是最上上根的人。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所接引的众生、学生都是上上乘人,就是这一类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的人,在佛教里面的地位,以《华严》圆教来说,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萨;如果从别教来讲,是初地以上的菩萨,那不是凡夫,比阿罗汉、辟支佛要高得多!这个话有没有根据?《华严》就是根据。《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就是证明,真的一点不假,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没有一个不发心求生净土。由此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
: G8 l9 T, ?2 u' f3 j
3 S* L! C" H0 B 这里说到几个名词,「三心圆发」,三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 ……9 M! ~2 Q, \+ V) i
! G5 g3 O& ~, b 3 M2 G3 f' t% v7 I+ @0 [
13 01-003-0067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v S# G+ t, H8 q& Q/ I2 e( d
+ J) d, U" a/ q; ^/ I……能办得到。这就是大乘比小乘,大乘是径路。「径」就是小路,很近的一条小路。径路里头还有径路,还有径路是什么?禅。在一切大乘法里面,禅比较其他的法门那又是径路,「径中径」。比禅还要快、还要稳当、还要近的就是念佛。「径路修行」就是大乘,「径中之径」,「径」是指禅,末后这个「径」是指净土。由此可知,念佛往生净土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
6 x8 c+ p. t: d% n+ a) A% U5 z2 N$ Y( f7 m. r6 W: N
下面给我们解释这个意思,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说『余门学道』,其他的法门、其他的宗派好比是『万里迢遥』,这就是要渐渐断惑,渐渐证真,渐渐了生死,这个路相当远。禅虽然是一个近路,禅只被上根,中下根性的人没有分,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就是认识自己,晓得自己的根性。禅要不能成就,依旧是六道轮回,所以历代参禅的人很多,真正见性的人不多。拿禅宗六祖来说,这在禅宗史上,他的会下成就的人是最多的,也不过是四十三个人而已。他在曹溪三十七年,跟他学佛的人几万人,成就的也不过是四十三个,可见得这个东西难,真正是难。今天参禅,纵然得禅定,得禅定不能了生死,果报也只是在四禅天而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天。如果连禅定都没有得到,他的果报还是出不了欲界,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我们真正要成就,除了念佛之外没有 ……
A: |& b, X$ j& ~0 s, o
! k$ i& g6 U) Y5 f1 A$ \
& ]/ c6 d! k! ^! T" \2 `5 N 14 01-003-0068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U! ]7 G8 |2 q/ Q
# a. j+ E/ s' j6 \……就好。
- C4 o6 P: W- |/ T8 S
3 S& _/ u# s: D" r0 ?1 h$ N 疏【今则不稽岁月,不假作为,七日一心,即生彼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