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6 20: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若这样子修学善法呢,你会得到利益,就是真实得到安乐了。所以这个「利益意乐」和「安乐意乐」不同。
9 X4 Y6 D* b7 O但是我们佛教徒若不学习佛法呢:「安乐意乐就是利益意乐」。只是我给你做一个医院,没有饭吃我送你一个面包,这就是利益意乐;这样子暂时的有一点帮助,实际上这个暂时的帮助很快就过去了,你还是苦恼的。所以真实的教化众生呢,是要改善众生的思想,那才对于众生有利益的。但是众生就不欢喜这样子。你现在给我多少钱,我同意;你叫我改善思想,请你走,不要管我的事情,众生是这样子。这个一般的众生都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已经出家了的人不应该是这样子,应该比一般人进一步,高尚一点。1 s" a& p8 a; `* i' Q6 Y0 s
我那天说,做个梦,梦见我房子里头有毒蛇的这件事。你一定要拿这件事注意,我心里面有烦恼,要把这件事调转,叫心里不烦恼。境界如意不如意不管,我心里面一定不烦恼,要做好这件事。我心里面有瞋心、有贪心,你要拿这件事当一回事。若是我们没有学习佛法呢,没有学习《瑜伽师地论》,那也就算了;若是我们学习这个方法了,就是你有般若法门了。般若法门是能够令你心里面没有烦恼的,能把你的房子里面的毒蛇赶出去的。你有这个方法你不肯用,这是个问题,是有问题的。
# L* o) N: L g% ]3 C这上面说是:「又决定行地菩萨一切有情利益」的「意乐」,利益一切有情的意乐、「安乐」一切有情的「意乐」,非常「清净」,非常的清净,就是『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那是高尚的境界,「是故此说普利有情」。5 F1 H1 z! j- B. P1 Q# Q
一般的说,我们佛教徒有大悲心,我们不会次于基督教、天主教的,天主教、基督教也会做这个事情,也能做医院、也能够办学校、也能做慈善的救济事业,我们佛教徒也这样做,我们和他有什么差别?不是说不做这件事,就是你一定加上般若;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你要加上般若波罗蜜。很多的佛教徒,出家、在家的佛教徒多数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句话是什么?你是应该布施,但是应该无所住,应该这样子才可以。但是这件事,这个无所住是般若;你若不学习般若,你就是有所住行于布施。有所住行于布施,你有什么值得高慢的?你和外道一样嘛!也是这样子嘛!所以有人说:「佛教和其他宗教都是劝人行善的。」这句话也有点道理。9 W' G$ }+ ^; T5 [) S
「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是故此说普利有情。」所以这里面说:「普于一切利有情行如其所欲,随所造修,终无空过」,所以叫做「不虚修行堕决定者」。这个「终无空过」这句话也有一个意思的。有什么意思?譬如说我们不是佛教徒,也可以用佛教的话,他也有慈悲心,感到社会上很多人生活困难,那我去想办法来救护这一切众生,改善他们的生活,能福利社会,政府颁一个奖。你做这样的功德,当然你死掉了以后,你就会或者再来人间,或者生到天上去,那么你享受很殊胜、很如意的这些安乐的事情。安乐的事情,最殊胜、安乐莫过于做皇帝了,也可能做一世皇帝,可能做两世皇帝…几百世做皇帝,也可能生到天上几千万年享福,但是时间过去了,这件事就没有了,和以前没有做功德的时候一样,就是空过了。这件事,你以前做了功德,在现在说等于没有做,就是空过了。若是你用这个:「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若有般若波罗蜜在里面呢,你所成就的功德是无穷无尽的,没有结束的一天的,永久是清净自在的,那就是「终无空过」,有这样的意味的。但是这件事呢,就是要有般若波罗蜜,你一定要有这个智慧才可以。
0 U" V# s- b" k) L. y
% R, |- {, q, s3 ]4 S申五、结
6 M0 e+ ]* c4 B2 ] O1 y% C8 A于此三种堕决定中,依于最后堕决定位,诸佛如来授诸菩萨堕决定记。
8 g5 e4 F% d% {; Z# m5 P这是第五科,结束这一段文。「于此三种堕决定中,依于最后堕决定位」,这个不虚修行这位菩萨。「诸佛如来授诸菩萨堕决定记」,你若在佛法里面这样用功修行,你达到这个程度了,「诸佛如来授诸菩萨堕决定记」,就开示你,你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什么什么劫中,在什么什么的国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怎么地…「堕决定记」。当然这表示说,佛来说这是真实不虚了,真实不虚的,一般人说话都不算数的。
- m7 j, z. L2 G5 t# c " [9 _- N, b m/ y0 N6 [6 O
未三、定所应作 (分三科) 申一、标: d8 ~) m$ W; W: ?$ N# {4 b1 }
又诸菩萨略有五处定所应作。若不作已;终不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菩提。
. \3 g+ [- i. S* d「又诸菩萨略有五处定所应作」,这是第三科「定所应作」,前面是第二科「堕决定数」。现在这是第三科「定所应作」,就是这件事你一定应该做。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z M, O. W5 x; K- O/ ^# ^
「又诸菩萨略有五处定所应作」,简要的说呢,有五个地方你决定应该做。「若不作已;终不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菩提」,若是你不肯做这五件事,或者做的时候还没有做圆满。这个「已」有圆满的意思。那你「终不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菩提」,那你无论是怎么样情形,到最后你还是不能得无上菩提。这是标。
# ]$ [, A6 I8 \9 | 2 e2 t5 o4 G$ j& X: T; b
申二、征3 v6 }% X2 `$ { T
何等为五?
1 x# S& d6 T0 L! P8 N# Y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出来。3 G( ~$ e) ?4 ?/ n% n
' B8 H2 `9 H0 H- P. R9 o$ i
申三、列7 O7 b2 A2 l+ F1 n6 V9 z
一者、发菩提心。/ D; J+ z q& ~; r
这件事你一定要做。" Y1 T$ D, c$ X' ~8 Z0 t1 e
0 X+ _5 q" @2 g2 o! s$ F
《披寻记》一五三六页:" \8 `5 I6 t) m; `& j J
「发菩萨心者:此说菩萨最初发心。」这个不是说证法性发心,就是在资粮位,初开始来到佛法里面,按理说还未必能发菩提心。你若来到佛法里面来,只是对于佛法有点信心。有点信心,又继续地欢喜学习佛法,继续不断地学习佛法,你内心里面的智慧逐渐地增长,逐渐地思惟、观察,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发菩提心。「最初发心」,这就是世俗发心。
6 } U$ \( l, q% d$ z* a+ ?「由此发心为诸菩萨行加行持」,由于你有这样的菩提心,也就是有这样的意愿了。有这样的意愿呢,这个意愿它会发生作用,发生什么作用呢?「为诸菩萨行加行持」,只要你这位菩萨有这样的菩提心呢,这个菩提心就能够为行加行的持。这个「持」,就是有堪能的意思,能轨范你,使令你继续向前走,有这个意思。能导引你去行菩萨道,你有这个愿。
$ _& N- g# j% J% t这个「最初发心」是愿菩提心,「加行」就是修六波罗蜜了。而这个六波罗蜜的菩萨道,是由那个发心导引的。你若是没有发愿,那你不能行菩萨道。若没有发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