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8 2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本華品第四.8 q, ~% e# K. k; Z5 l' H
(二) 原刻作覺.今依麗刻改.* R# E4 L1 H9 k C+ i5 A
(三) 晉本作死生.勘秦本巴本應作死王.今寫刻倒訛也.次頌末句同.
: `6 k& G/ Y3 S$ T! u6 t
( t% r# Q% u2 F
: r" C: [; f8 _! r! U9 P3 F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覩生死。 ' q7 I8 t d4 N, h v- J) Z/ x
身病則痿 若華零落 死命來至 如水湍聚。
; A$ @; P/ k) T; ]; D貪欲無厭 消散人念 邪致之財 爲自侵欺。
2 S/ F4 Z) H* Q' l2 ]如蜂集華 不嬈色香 但取味去 仁入聚然。
k3 g: y% M: s8 [& ^: \# s不務觀彼 作與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 G4 ^1 S1 a2 T3 f4 ?如可意華 色好無香 吾語如是 不行無得.
6 A" k- p9 H3 C' ?如可意華 色美且香 吾語有行 必得其福。
6 [" o+ p4 P4 Y多作寶華 結(一)步搖綺 廣積德者 所生轉好.
- f" W! T' }, T) c6 H5 A2 Q(二)琦草芳華 不逆風熏 近道敷開 德人(三)逼香.
2 ]# Z7 y' Z4 ~! c栴檀多香 青蓮芳華 雖曰是真 不如戒香.
$ W7 t+ t9 p$ ~+ r; v華香氣微 不可謂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
7 V* X" U% m: X# G0 O戒具成就 行無放逸 定意度脫 長離魔道。4 i* ~ A$ d1 e1 S$ }
注:
# v& ~: j; W. `2 }- s7 X(一) 原刻作[王*步]瑤.今依麗刻及晉本改.5 ~5 ~; t3 ]) Y: |/ ^3 f j6 L
(二) 秦本此下四章入戒品.1 |$ P. j$ D/ C9 Z2 L. o2 T
(三) 晉本秦本均作徧.$ K+ v# [' z5 s% a: P" r
9 _; T! f" F( \
' ]* ]% b+ y% C0 ]3 [4 H1 }如作田溝 近于大道 中生蓮華 香潔可意. " f. T3 E. q3 z$ q+ k
有生死然 凡夫處邊 慧者樂出 爲佛弟子。( ~# P& E) W l+ p# {# n
(一)闇愚品第十三<(二)二十有一章>2 m4 v6 o/ H- r* c8 h1 ~
闇愚品者.將以開[目*((业-一)/冡)].故陳其然.欲使闚明。2 c& O& Y; c; ]# h/ O
(三)不寐夜長 疲倦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 M0 B: b0 \/ K" q4 ?+ B癡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疆 獨而無偶。
4 `6 u" Q! N% E(四)愚人着數 憂戚久長 與愚居苦 於我由怨。& U* _# T& v- D( V4 [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
" z" E( @. F3 e1 G6 x5 g(五)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预慮 莫知來變.3 M: \7 J& ~4 t, X" ^
愚[目*((业-一)/冡)]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 是謂極愚。! `4 w/ O* A) R2 j/ s9 p+ m4 g
(六)頑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 p1 S# ?% [: p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雖須臾習 卽解道要.8 E( D5 @& M1 Z5 D6 p, G
注:
8 y! U; q, e5 o& ?(一) 晉本品第同.巴本愚品第五.餘本缺.
. t' Z8 O6 }3 Y(二) 依巴本末二章皆六句實止二十章.: Z& a3 W1 _/ O' \, [! K
(三)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
; c3 W& T% F/ ~9 e( L7 [& {: X(四) 巴本缺此章.
* Z# ]7 f$ G- e. m2 A(五) 巴本第二八六頌.入道品.秦本次下三章均入無常品.5 l; V* V" H/ K/ v, Q
(六) 秦本此下二章入廣衍品.% C* F0 E: y' S+ f$ S
# g3 u( {- m M+ i& J
7 n8 ~3 j' n* J. z2 s3 p7 y% y
愚人施行 爲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 M& O, q3 ^2 R$ C
行爲不善 退見悔悋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
5 M! h; X, B/ l行爲德善 進覩歡喜 應來受福 喜笑玩習。
7 R2 y K4 I! f( I" D過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時 自受大罪。: K# n' I- s/ r6 i+ B5 D1 f
(一)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危地 乃知不善. f6 K2 z& R5 k, ~8 j- M0 j/ _( _
(二)愚惷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 ~) l3 u" {. l% X(三)愚好美食 日月滋甚 於十六分 未一思法。
* P' F6 y) c! X6 F9 S# K) g愚生念慮 至終無利 自招刀杖 報有印章。
7 a, Y) s$ `" v0 C. q觀處知其愚 不施而廣求 所墮無道智 往往有惡行。/ Z+ H3 i( I# E
遠道近欲者 爲食在學名 貪倚家居故 多取供異姓。
, L5 ?! `' I# Q4 y) ~& ^學莫墮三望 莫作家沙門 貪家違聖教 爲後自匱乏( l9 C" ]. `5 i6 G( W
此行與愚同 但令欲慢增。 : Q: U: T* v, _4 h
注:
# n0 E" c* z/ ^. {, k/ @(一) 巴本缺此章.又晉本此下二章次序互倒.* a' G1 D* r. Q. Z- F
(二) 巴本第一三六頌.入刀杖品.( k7 O% |! ~7 g, q" Y
(三) 秦本此章入廣衍品.譯文云.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搏食.彼不信於佛.十六不獲一.6 x) L1 V6 s$ M% {
1 ]& h+ A9 |: F. h6 n; D
2 c* u4 u3 R) h' z& M% J
利求之願異 求道意亦異 是以有識者 出爲佛弟子
- m& R) p X: @4 o. T q4 c1 `棄愛捨世習 終不墮生死。& m- i' b: M4 w L' h: p4 u* B
(一)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7 k$ N3 t0 h2 b0 Z
明哲品者.學念行者.修福進道.法爲明鏡。: }, n+ A6 \. z5 _
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7 w/ `% e/ }9 S, A+ z故世有福 (二)念思紹行 善致其願 福祿轉勝。 $ E' U" T5 e) }6 C" |; R+ k. ]9 |
(三)信善作福 積行不厭 信知陰德 久而必彰。+ u/ N3 ^, X* Y y ] |
常避無義 不親愚人 思從賢友 狎附上士。 / s+ E7 Q) }, o" ]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
* E0 |# o" J3 k仁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e2 |' g2 z" D
(四)弓工調角 水人調船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 1 V' Q# K: n8 v! n; b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譽不傾.
; ?, c# A' ^/ A$ M6 `注:; V# h8 i, S: }
(一) 晉本品第同.巴本賢品第六餘本缺.
, k' A/ c! O6 o6 i& q(二) 原刻作愚.今依麗刻改.次下不親愚人句同.0 k: D6 ~* u, p( a
(三) 巴本缺此章.# X% l7 t2 w( f6 ?3 y
(四) 秦本此章入水品.
5 `5 K, u1 O, [* T. R, d
7 |* T9 t3 `1 k' q
1 Y3 l6 }0 g1 {9 Y) d(一)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 n+ e9 j/ r* l. \
大人(二)體無欲 在所昭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
& \/ C9 r* t9 `7 i0 }7 B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常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
' v, m+ _7 b% u, }& [7 E' @(三)智人(四)知動搖 譬如沙中樹 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8 q, S2 i! r& I: _3 @: |$ o( h
世皆(五)沒淵 (六)尠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
; e4 `* Y* v3 R: r# C$ ]誠貪道者 (七)覽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脫死爲上。 5 @% q+ j0 @: F7 m3 U6 Z' L
斷五陰法 靜思智慧 不反入淵 棄倚其明。
# ~1 Y/ |4 ?& ?; k# ?, `7 E抑制情欲 絕樂無爲 能自拯濟 使意爲慧。
( r0 U! Q: n* F2 Y8 T' {: q4 T學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諦 不起爲樂 : R# d% [5 y( m7 p$ |& k
漏盡習除 是得度世。" O3 C1 O/ l v
(八)羅漢品第十五<有十章>
" `2 B: d+ g6 ?& n羅漢品者.(九)言真人性脫欲無着.心不渝變。
0 j3 g2 X( y9 x注:* C* j3 b2 x5 r- s0 Q o
(一) 秦本此章入水品.- t* l" |8 e1 y# N. e
(二) 原刻作禮.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h2 J! I6 L2 [# i% ?, C
(三) 巴本缺此章.0 a' x, R# g5 y5 O F! x0 o
(四) 原刻作智.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2 Z+ r# g$ U; v$ P" b7 L(五) 原刻作度.今依麗刻改.3 k# W# R0 X( V1 T( |/ @. J
(六) 原刻作解.今依麗刻改.# Q; }) n. d0 Q3 e. ?# Y0 s8 c
(七) 原刻作賢.今依麗刻改.
6 Y. m" q0 B% E. N, @0 {(八) 晉本品第同.秦本水品第十八.宋本水喻品第十七.巴本羅漢品第七.5 Q6 u3 \# |4 [6 o
(九) 此字依麗刻加. 7 n$ {2 O: `; F8 z
0 v2 a+ w$ ~ _) N R; I; b
, v- D( h; F6 F$ ]去離憂患 脫於一切 縛結已解 冷而無煗。 / Y4 q& A* G7 k4 j) l4 v
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 如(一)鴈棄池。 : x6 _- _& t8 G$ ^6 Y" a' U
量腹而食 無所藏積 心空無想 度衆行地% C0 ]0 p! ]/ `
如空中鳥 遠逝無礙。
1 o0 F5 r: u+ y$ e世間習盡 不復仰食 虚心無患 已致脫處 2 Y7 `' h" D; e
譬如飛鳥 暫下輒逝。 ' D; |# X, g- D' v, f5 p
制根從正 如馬調御 捨憍慢習 爲天所敬。' m0 X3 H v. W1 d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 5 [/ W* A# Y: l+ F5 m2 e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 Y) ]" k8 ~; Z棄欲無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5 q) P" C1 T' u- }4 C1 W0 o; D
在聚在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祐. + k1 ~% K, v, j: l% A b) w
彼樂空閑 衆人不能 快哉無(二)望 無所欲求。
1 J$ g. I- D/ I& n: I) I注:( B" c1 _* }0 |' r2 ?
(一) 巴本作鵝.
/ q$ n* h( s( C4 c/ G& D! K1 R(二) 原刻作婬.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l8 l: y: x, \0 Z, r3 Y( N
+ O/ [5 U) g( }" k
& `3 H7 K( I: f; Z
(一)述千品第十六<十有六章>
2 V% I1 U$ z: l4 ]# k) v' T述千品者.示學者徑多而不要不如約明。) d' `7 q9 \$ ^- |9 ?
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0 C" e5 G0 t9 E' z3 h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7 _- D5 d2 S/ H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v7 R: t3 S% ?5 d8 d
(二)千千爲敵 一夫勝之 未若自勝 爲戰中上。
$ f( ]" t1 s- Q a' z, y自勝最賢 故曰人雄 護意調身 自損至終。 + _1 E ?0 X T, J& e* q, A( \9 d
雖曰尊天 神魔梵釋 皆莫能勝 自勝之人。
2 Q3 x% b, }' @, A Q2 z6 f月千反祠 終身不輟 不如須臾 一心念法
6 c; D2 S5 C/ K' i- N# V一念道福 勝彼終身.+ G, E; H# `1 T5 X7 A7 l
雖終百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