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3-18 15: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仁宗赐大觉琏禅师一个龙脑的钵盂,禅师当著使者的面前将那宝贵的钵盂烧了,禅师说:「佛门规定要穿著坏色衣,以陶钵为食,这钵不合法,应该烧掉!」大觉琏禅师这一位佛门龙象的做法,实在堪成为万世的典范。(《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二十八页)- [5 d5 x1 x1 L$ r- n6 `4 U* s
" g, S8 j& Y8 L% I
第二章 心念与损益
0 ?4 l+ S" F( u3 y6 D
6 x) [9 d8 Y* i3 m) C 对己不吉,岂可给人$ F) N- p5 {& O. f) m/ ]1 @, u8 M5 N
2 r' u2 Y5 b+ R2 m/ C+ j* ~; |# b 庾亮骑一匹马,精通相马经的人告诉他:「那匹马会妨害主人,你最好把它卖掉!」; ^. _& {, \' i* j; l5 w
庾亮回答:「如果我把这匹不好的马卖掉,一定会有买主。那里有人把对自己不吉利的东西,移交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埋两头蛇,以免後人遭殃,古人传为美谈,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吗?」(《世说新语》第一篇第二一则)3 b% D6 q3 N9 k, ]0 q
(评)孙叔敖埋两头蛇,是发自诚心。庾亮想效法他,未免心中执著於善。然而,他的事迹也可以传世。我们行善,最好不要抄袭别人!(《德育古监》第一四八页)
. M$ ~* w- T: o3 g3 l2 K" R$ c; H: k% {: K5 _, ~- Y: Z
埋两头蛇,设想後人
m, G( x$ E" B) V% ~; k1 D ; r5 Y3 r. D; R. \3 L
孙叔敖是楚国人。
! W; t/ B6 y# ]/ l' w0 o( K 他出外游玩回来,告诉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会死,我今天看见,过不了几天,我就会死!」4 @" W! g9 C7 A
母亲回答:「那条两头蛇现在在那里?」
, x( [% _3 D, e8 @* `! z 孙叔敖说:「为了怕让别人看见,所以我已经把它杀死而且埋葬了!」
, m6 d( R+ C6 F L) R0 b" o 母亲告诉孙叔敖:「你不会死了,我听说有阴德的人,必定会有阳报。道德可以胜过百殃,仁慈可以消除百祸!」% ~ P7 a/ _; U
後来,孙叔敖长大後,做了楚国的宰相。(《德育古监》第一四八页): M& ?( u3 f: I F
孙叔敖埋两头蛇,为什麽是阴德呢?因为他只有惟恐两头蛇会伤人的那一念,以人为急,以物为後,所以他母亲称这种表现是仁。现在如果有人模仿孙叔敖,寻找一条两头蛇来杀,未必是大贵人!(《感应篇注训证》第六十九页)
& x B# c }* L! @
: m. R5 t2 V1 d5 o1 C3 i (附)前世杀蛇,今生受报. L4 V/ t# _" |% |! a
) v7 Z+ o+ ^3 T A* Q$ j) _: L 我们同乡有一位宗伯,名叫顾锡畴。他在温州,被副将贺君尧所杀。不久,降乩於门人张调鼎家,说:「我前生误杀一条蛇,现在这条蛇转世为贺君尧,六月十六日他把我害死在江中,这果报是我应该受的,请你告诉我两个儿子,不要为我报仇!」- o7 z/ f7 X' H" P6 F9 t z
当时张调鼎尚未看见顾锡畴的讣闻,急忙派人到温州查访。太仓的吴国杰也在温州,日前曾在江心寺设齐宴款顾锡畴。翌日早晨听说顾锡畴被害,雇了很多渔夫寻找尸体,没有下落。5 [8 H8 b, L$ D. j5 Q7 m% T
当天夜晚,吴国杰梦到:顾锡畴站立在水中,说:「我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侣,击毙一条蛇,现在抵偿性命。承蒙你的厚意,非常感谢,因为你前世是我的徒孙,只要到某某江湾去寻找,就可以找到我的尸体!」& x7 R( O# a4 P A) g$ S' t
吴国杰照梦中的指示去寻找,果然寻获顾锡畴的遗体,扶著棺木回来,安葬在山上。1 V/ \6 k; D+ c+ I: Z/ X; X9 Q
(评)顾锡畴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人,後世位至公伯,而且文章节义,都非常显赫可以传诸後世,仍然难免杀蛇的果报。何况来历比不上顾锡畴的人呢!希望今世杀蛇的人,不要只以孙叔敖为藉口。(《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五十六页)
8 K: X+ X% ^: D# p. T2 b7 V& R" u5 ]# W3 d& ?" P: ]+ T
看见囚犯,悲悯勿喜
* U9 f# d2 v3 U; |& r; T# Z0 T# c
2 V8 C$ ^$ j Z9 k 浙江省鄞县(古代属於宁波府)的杨自惩,最初当县政府的佐理时,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A( J+ ?8 I- A! t U
有一次,县长严肃地鞭打一位囚犯,打得血流满地,怒气仍然没有平息。
5 z3 X% [, L" e 杨自惩跪下来说情,为囚犯宽衣解带,县长说:「无奈这个人犯法悖理,使人不得不发脾气!」; f! u7 t# k3 h2 S3 b5 w
杨自惩叩首,禀告县长说:「上级的官员失去道德,老百姓已经很久没法子依从了。如果我们知道他的实情,便应当哀伤怜悯他们,尚且不可以高兴,何况发怒呢?」
0 o) q9 d2 L, U9 z5 B( v4 T3 [ 县长听完,深受感动而平息了怒气。* e( s6 \9 R' m1 [, G
杨自惩家境贫穷,别人送他礼物,他从不接受。遇到人们缺乏粮食,他便想尽办法来救济他们。: I! ?4 o% E0 _: x R( t
有一天,监狱里新来了数位囚犯,非常饥饿。杨自惩心里想:「我家里缺米,如果我送米给囚犯吃,自己家人就会饿肚子。但如果我只顾到自己,则那些囚犯又非常可怜!」4 i4 @. j; Y; ^4 u' {
他回家跟太太商量。太太问:「那些囚犯从那里来的呢?」
1 f' d b% `) i 杨自惩回答:「他们从杭州来,沿途挨饿,现在已经面有菜色了!」
: m/ U1 v% Y! x3 c4 T 因此,杨家就拿出自己的米粮,煮稀饭给囚犯吃。
0 p: I) y. x/ f 後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名叫「守陈」,次子名叫「守址」,当了南北的吏部侍郎,长孙做了刑部侍郎,次孙做了四川的按察使,都是著名的大臣。现在的楚亭、德政也是杨自惩的後裔。(《袁氏训子四书》详注第二十八页), B4 A2 t1 F1 i6 b, a1 ^: p
& S6 `8 A: D* F. v2 Z8 c+ r$ n( U 杀一救百,宁自受罪- C! i( Z% Q; o) B' a4 f" w) s
; X0 H2 S8 h8 d* z* ?! W0 X7 L 燃灯佛时,有五百位商人,入海采取宝藏。遇到一个人善知兵法,时常当流寇和强盗,想要杀死这五百位商人,夺取宝藏。而这五百人都是不会退心的菩萨,杀了这些人,会得无量罪业,堕落大地狱很久。
+ }- k% e" I6 Y+ t/ m$ r$ J2 U' r 当时这些大众中有一位导师,名叫大悲,预先知道那位歹徒的意图。他心里想:「如果我杀死这个歹徒,我会堕落恶道。如果我不杀他,其他五百人都会受害,而他仍然生生世世堕落地狱。如果我公开告诉大众,又连累五百个人产生恶念,也会受苦报。」, T& i: _0 w' B* h" m; d: }! L
想到这里,他产生怜悯心。他决定宁愿自己受罪,而把那位盗匪杀死了。7 y1 ~3 g2 R6 Z# ~9 v0 O" }
佛说:「那位导师大悲,就是我的前身;那五百位商人就是贤劫中的五百位菩萨!」(大宝积经), ?8 U |# C! j8 M$ |
(评)必须先有宁可自己受罪的心,而後才可以做出这种「杀一救百」的方便杀生。否则既然要贪图「护救五百人」的功德,又要辞去「杀生」的罪,这种心念就没什麽高尚了,那里会有福报呢?(《阴骘文广义节录》第五十五页)
5 G1 W9 r5 t- ^/ G/ ^, A
3 n2 f" _4 L+ t$ K0 q9 p- | 恐误後人,追回前诗
/ F9 ]4 K5 r! B: `# x
6 z4 o% _! p; `- a8 W! ]2 } V+ d( Q 朱文公曾经患足疾,有一位道人为他针炙,马上感觉轻便。朱文公很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他:
; t4 l, W' r/ G, O0 z. e 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 Q3 X8 A, w; M3 j9 f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似从前勃翁。1 H9 _, n( q& t1 g8 W7 h. L/ ?
数日後,脚的毛病又痛得很厉害,他追寻道人,不知下落。朱文公感叹地说:「我不是要怪罪他,只是想要回我从前写的那首诗,恐怕这首诗会误人!」& l) {4 V0 Q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