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3-11 19: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见性见的是色性,这个就是属于圆成实的意思;我们用眼识见的是色尘,这个就是依他起的意思;如果生第六意识在一切色法里面,起贪瞋痴慢,这就是遍计执的意思。你把这些道理想通了,然后读一切经论你就发现这里面句句都没有矛盾的,他说空也好,说有也好,原来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横说竖说都是正确的。如果要是不了解这个意思,我们乍听之下,免不了要生许许多多的怀疑,如果我们用现代的名词来说,称法相宗可以说就现象论上来建立的名称,要是称唯识宗呢?在本经里面讲,它是就观行上建立的,来源还是依解深密经,解深密经里面分别瑜伽品所讲,“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是根据这个意思来建立的,称作唯识宗,由此可知,它之所以称为唯识宗呢?是就本体上建立的名称,那么它一共有五个名称,我们只介绍二个,诸位如果要细细去研究,可以参考近代一些学者,像唐大圆居士、梅光羲的相宗纲要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宗的意思我们了解了。# P$ L- Y% ~ ^8 l7 R
唯识的承传多少也要知道一点,唯识承传在印度可以说最初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出现在印度的时候,我们要是以公元来算,是公元二百七十年到三百五十年,弥勒菩萨出现在印度最初讲瑜伽师地论,弥勒传给无着;无着出现在印度,是在公元三百年到三百八十年之门,我们有这个记载,就可以知道无着菩萨住世八十岁,他传给他的弟弟天亲菩萨,他在世的时候是公元三百二十年到四百年间,世亲传给陈那,陈那是四百年到四百八十之间,再传给护法,这护法在唯识宗里面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大师,因为玄奘大师译成唯识论,就是以护法的批注为主,他认为护法才是唯识宗的主流,护法出现在公元五百十年到五百六十一年,他传给戒贤,戒贤就是玄奘大师的老师,他出现在公元五百二十年,到六百四十五年,这是在印度的承传。戒贤以后可以说唯识就到中国来,他的传人就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是公元六百年到六百六十四年,他住世寿命不算太长,玄奘大师是六十四岁过世的。玄奘大师的传人主要是窥基大师,唯识在中国建立为一个大宗,是在窥基大师的手上,通常我们称他做慈恩大师,因为他一生几乎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慈恩寺,我们为了尊称他,不称他的名号,称他居住的寺院,称为慈恩大师,所以唯识宗也称为慈恩宗,慈恩宗的来源是那个寺院的名称,就是慈恩寺的这个宗,这是它的来源,我们都要晓得。窥基传给慧昭,慧昭传给智周,这是在中国的承传。可是这一宗到了唐朝中叶以后就衰了,一直到明朝末年,明末四大师再来提倡,虽然提倡还是没有办法把这一宗的教义给振兴起来。' q3 p6 p |! u: G: ]
在历史上我们晓得,隋唐的时候,日本的学者到中国留学的人很多,可以说日本派了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来求学,而多数的都是来学佛的,日本人确实有他的长处,当然他的缺点也不少,他的优点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他把中国的东西学去之后,一直到今天,还能够原原本本的保持住,这个精神是可嘉的,不但是把中国佛法传到日本,他都能够完完整整的保存下来,连生活方式都还保持在今天,日本穿的衣服叫和服,也叫吴服,那是中国的衣服,日本人原来不会作衣服,日本人住的房子,那是唐朝以前的样子,宫殿建筑这些型式,你到日本去看,就看到我们古老的中国,这些生活方式统统都保存到今天。而我们呢?古时候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了,连痕迹都找不到。我们今天读《礼记》,有许许多多地方我们简直莫明其妙。比如说我们今天宴客,入席,大家是圆桌方凳子,坐在那里,那叫入席。席在那里呢?席明明是铺在地上的嘛!你到日本去,日本人宴客那就是入席了。地下铺的榻榻米,榻榻米坐垫上那席小桌子,那就是入席。对于客人尊重的,叫重席,就是二层垫子,这是恭敬的,所以到日本那里一看,你拿中国礼记去念就是那个样子,在我们这里是看不到。如果再看看月令,那生活方式,到日本还能看到,饮食起居他统统学我们中国人的,而他能够保存到今天,日本人可是有心人。, ~, A5 Y3 k, i5 W
唯识是在那个时候是刚刚传到中国来,他们一些学者对这个大概也很欣赏,于是乎把这个经卷总是偷偷摸摸的都给运回日本去了,特别是窥基大师的著作,他们偷走了,偷走之后,在中国就失传了,诸位晓得,在唐朝那个时候,还没有印刷,连本刻的版本都没有,木刻版本到宋朝时候才有,唐朝那个时候都是写的,抄的手卷,诸位想想成唯识论,那么大的一部书,那个东西要抄一遍要多少时间,他一偷走,中国就失传了。所以中国至唐朝末叶以后,研究唯识的人看不到窥基大师的著作,主要的著作都被日本人偷去了,所以在中国就失传了。明末四大师,你们看看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很不起的人,他有一部成唯识论的批注,叫唯识心要,那个里面因为蕅益大师没有看到窥基大师的著作,所以凭他自己的想象来解释唯识论,里面有许许多多地方解错了,这个是在所不免的,就是祖师第一手的资料,没有看到过。
3 M$ E9 W, S H$ I5 d" m7 ~" u 这个事情到清朝末年光绪年间的时候,杨仁山居士,那个时候,他被满清政府派到日本,在大使馆里当参事,他是个学佛的,于是在日本交结了许多佛教的朋友,在日本经典里面发现到我们中国所遗失的经典,全部都在日本,于是再从日本把它带回来,自己办了一个金陵刻经处,把这些遗失的典籍重新刻版印刷流通。所以民国初年那些学者,就比从前的人要幸运得多了,他们直接可以读到唐人的注疏,就是读到唯识第一手的资料。可是困难的问题来了,唐人的文字深,不像其它的经论,每一代都有注疏的人,比如说像《金刚经》、法华经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代代都有人批注,对于我们初学的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如果要没有代代承传,假如说我们今天要来学《法华经》,直接读智者大师的注疏,那就困难得很,智者大师藏经里头有,不容易理解,文字太深了。我们今天学《法华经》读清朝人的注疏,就容易得多,它距离比我们近,《唯识》我们想读近代人的东西,没有了,只有直接去读唐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