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3|回复: 9

第1358部~法句经二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5 1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k) L2 O. Z% \( d, w! C% k% j3 M* D
; B2 Q, x" A( V0 k. M1 ]; O
西土圣贤撰集·第1358部 & B  f3 Q! t% `9 l. q! V
法句经二卷
5 l: A& O, F8 T- O尊者法救撰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
5 c. M7 E. _, m- C( @' K; ^: H7 H+ Z9 q, e, D* ?( ]  |3 ~

% p7 D1 o: O& O% g! O9 Z  
: m+ |0 @; F* a- t; G- c) J, w0 F2 {7 T5 d
法句经序
0 u  Z; Q  J3 H% n, y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诸经。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显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为数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在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由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梵为秦。实得其体。斯已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常贵其宝粗得大趣。始者维只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焰为译。将焰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梵语。或以义出音。迎质真朴初谦其为辞不雅。维只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坐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梵义实宜经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修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寔可谓妙要也哉。昔传此时。有所不解。会将炎来。更从咨问受此偈辈。复得十三品。并校往古。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问焉。
+ T- o2 a% z" f, U3 a/ V法句经卷上
$ m" @" ~7 |/ E) G. ]& X无常品第一 , U& Q( u4 W  O
  二十有一章。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唯道是真。
; D8 W/ s/ U/ x& s  睡眠解寤  宜欢喜思  听我所说
8 r% T' U. P5 ~  b  撰记佛言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7 m7 u; C9 q) X: ~+ S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 X) E# E! W" I- X8 e' ]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0 y( L' i. t& z8 {3 l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2 T9 u  e. n' J$ ~# b
  逝者不还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 n9 z% ^2 L3 k$ M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3 p3 I+ Q0 `. r$ y* z0 C" k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 S- s6 B6 c: I6 i: x- ]2 |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7 b( r7 P& {! F9 `# }4 @
  如[榮-木+巾][雨/井]水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 l3 @. U$ L7 ~( P+ ?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众生相克
1 W4 X% G- P0 Z  以丧其命  随行所堕  自受殃福 $ A& q6 V2 K1 V/ B* O: ]4 O
  老见苦痛  死则意去  乐家缚狱
) K* _+ i# M1 [9 `( P  贪世不断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0 u% n. y9 i( w0 y* I: d- F
  少时如意  老见蹈藉  虽寿百岁
/ q4 ^5 C2 a0 _' A  亦死过去  为老所厌  病条至际
  g' e& n" o/ j  v7 y5 h/ T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 V4 Z) o; D6 `# a  v. k% j# _  斯有何乐  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 n/ i! W0 N1 o. j0 C6 m0 t  形败腐朽  命终自然  是身何用 0 X% A' Q$ P2 |3 ^
  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 _; {" A$ p8 t3 ]1 g. O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 R8 T: V& T; O; w1 y) |2 k0 `
  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2 c9 y6 U) T0 I( q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昼夜慢惰 9 a8 k4 ]3 v( M) r& N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3 `* P( p$ c$ A5 n/ P' H3 |
  有此四弊  为自侵欺
" b7 I: E& c, F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0 z6 s8 m/ I! o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 W! A) ]( G. f$ W2 U  L
  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5 ~& t$ X; d9 B2 ~  L. O  人为此[跳-兆+參]扰  履践老死忧 $ C) ~0 B) A/ e4 F* z) ^! H4 t
  知此能自净  如是见生尽 6 ?' Y( I' e/ [" L" g/ [$ |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 U- k( m2 T/ S+ d( j3 Z7 A
教学品第二 9 Y0 l% k( Q! L  g3 Q4 F2 T3 u
  二十有九章。教学品者。导以所行。释己愚闇得见道明。 & ^& M2 e. t; q; d  q! f7 x) b
  咄哉何为寐  螉螺蚌蠹类 8 _8 T( u3 O* @& p. p/ S
  隐弊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 H* s% J$ k3 N' a0 M3 V  a* I) _  焉有被斫创  心如婴疾痛
8 w, S, m" s, Z+ S/ f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4 r- ?' ~% _6 y0 B) X, B
  思而不放逸  为仁学仁迹 - Z/ l, z- t$ h7 j# S- F  n! N: R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 M8 `8 R  ]1 X' i8 ~9 T  正见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H8 p) l. s- w7 y0 a0 C5 m
  所生福千倍  终不堕恶道
$ F7 D; e2 ^  M  莫学小道  以信邪见  莫习放荡 - f' Y% @! F0 }$ C( ?  ]
  令增欲意  善修法行  学诵莫犯 & ]( u. u! i% ?" f" M
  行道无忧  世世常安  愍学摄身
& [8 T" H% u- @# h0 W9 Z* G: Y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灭得安 ' |! C5 C5 h8 I0 c& S
  非务勿学  是务宜行  已知可念
: t! C2 e" a9 h4 f8 B0 f5 k  则漏得灭  见法利身  夫到善方 0 I! e1 I# i! \" y" Q0 d
  知利健行  是谓贤明  起觉义者
7 g5 j- V. R7 L/ u! m  学灭以固  着灭自恣  损而不兴 ( R6 B1 `6 S5 ^( Q! A2 P: [
  是向以强  是学得中  从是解义
- U( h8 q9 _. b( N$ Y& |, [  宜忆念行  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2 s# G- R! L  J7 Y& q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学无朋类 + ~- I* L* G2 M0 ^2 A5 @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 q$ j1 Z' H4 e' c+ L9 ^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 {$ ]$ y4 {% v  如空野象  戒闻俱善  二者孰贤
/ M$ F4 S" p( L3 L5 [. \! s  方戒称闻  宜谛学行  学先护戒 8 k, u3 l( R6 t* y
  开闭必固  施而无受  仂行勿卧
4 p( w$ P  t' Q8 [+ D" s  若人寿百岁  邪学志不善 & R/ y- j4 o8 m, a: \$ b
  不如生一日  精进受正法 # l( m' }9 S; k3 b) v6 N
  若人寿百岁  奉火修异术
& j; \+ A3 v4 n# C  不如须臾顷  事戒者福称 & {, v6 @& _+ u( a# [
  能行说之可  不能勿空语 - Y- v. ^/ H, P9 ~
  虚伪无诚信  智者所屏弃
2 w; t% y5 i! i3 h  学当先求解  观察别是非
, {/ q/ Y6 l' A% v) t  受谛应诲彼  慧然不复惑
+ f( S* G# `! I9 U: |  被发学邪道  草衣内贪浊 7 M' F2 b' \4 r& P8 k( n
  曚曚不识真  如聋听五音 / V9 [0 B9 @3 @% ~
  学能舍三恶  以药消众毒
5 t) M8 x$ A" p2 S: [" a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脱故皮 , y# {/ \; H% z. y# }4 v3 w: O) B
  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两世见誉 : q# t6 W1 N# N$ l* ]$ z
  所愿者得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2 v( n4 }1 o  j+ l  j/ ?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  夫学有二 ) ]. T6 o' _7 `( I( l( S
  常亲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邪
, b) X. u1 `' p1 e* x& J  稊稗害禾  多欲妨学  耘除众恶 & K. S) h. T. {, |1 G, q
  成收必多  虑而后言  辞不强梁
3 V* Y! q! Y+ T2 k  法说义说  言而莫违  善学无犯 ; I$ A9 t  L6 V' X$ M" T
  畏法晓忌  见微知者  诫无后患
* v' ]2 O! j; p, K# H  远舍罪福  务成梵行  终身自摄 " n$ N8 J) h! l7 g- \  B- r/ q
  是名善学 ! K6 X( f$ {6 G* m" r( g
多闻品第三 ! Y4 t% q+ Z$ V" ^. Z
  十有九章。多闻品者。亦劝闻学积闻成圣。自致正觉。 , q+ r& Q- ^# b# X( v+ c( D6 s
  多闻能持固  奉法为垣墙
- Y8 q9 u  A# F! L" v: J# e  i  精进难踰毁  从是戒慧成
" [3 ^  l* @, Z3 s: T7 _  多闻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 h. ]5 P1 N( f* m  智则博解义  见义行法安 2 q  w4 Z7 ]$ \$ K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 X) B: [5 s) O. ]
  善说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4 D1 n4 g( Y8 N+ J  闻为知法律  解疑亦见正
1 j+ n( R0 r) H+ j7 v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a$ k, O/ P6 {0 E8 i& n9 Z: [" y
  为能师现道  解疑令学明
% m' b9 D/ j# ^( m% D  亦兴清净本  能奉持法藏
2 P' y7 z5 h$ O; B7 @4 A6 D8 T( Y  能摄为解义  解则义不穿 & K% {" r. J. [, F*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法猗法者  从是疾得安 ( {# g) R1 H% J! z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 M% t  ~+ z5 g7 {! b- e4 X
  是如盲执烛  昭彼不自明 # B* m8 m1 m+ P8 v  q4 h$ Q
  夫求爵位财  尊贵升天福 ! \( Q/ e0 Y7 y. q
  辩慧世间悍  斯闻为第一
# d9 m( q. h: Y+ M4 Z6 J" K  帝王聘礼闻  天上天亦然 / S  y- h4 a* d" u8 B) P) P0 b
  闻为第一藏  最富旅力强 7 u6 q# p- Y- }; Z% |
  智者为闻屈  好道者亦乐
2 \2 f4 n$ L. Q, z; E) m  王者尽心事  虽释梵亦然 $ ^; F$ V# I# O  \6 N2 {
  仙人常敬闻  况贵巨富人
1 x7 i, {5 e' N& @3 W  是以慧为贵  可礼无过是 " f9 E3 A# ^( p" p1 J' S. H+ t
  事日为明故  事父为恩故 , D; V' i% _! W
  事君以力故  闻故事道人
8 u4 v- B2 x$ C$ u- F5 i7 r  人为命事医  欲胜依豪强 ) x5 |: |. C* P+ F6 e6 S6 \2 W
  法在智慧处  福行世世明 / M  {: u- K% X. J  D% v2 t7 P, \
  察友在为谋  别伴在急时
/ \# r: G+ y, f4 f' M  观妻在房乐  欲知智在说
  j, G6 H" T/ R" }  闻为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 S6 h7 X6 ], r0 S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9 O8 m$ n6 g7 u  h8 O
  是能散忧恚  亦除不祥衰 - k- [# r6 s& U* O, m; ~
  欲得安隐吉  当事多闻者 % U# o4 X/ @6 G; Y$ F
  斫创无过忧  射箭无过愚 ! _6 ~" D! B& o: G. \+ b
  是壮莫能拔  唯从多闻除 4 n8 \1 m$ M8 V( o1 o5 F- ?
  盲从是得眼  闇者从得烛
7 h1 G2 E7 S. E+ \  亦导世间人  如目将无目
" Q; U! M% Z2 J$ ?  是故可舍痴  离慢豪富乐 , i# A! U! M% u- d+ V# N- O
  务学事闻者  是名积聚德
# H/ e. W% Q/ A+ S/ m+ a. }% k笃信品第四
" C& K7 j0 w2 @/ F1 w9 b% X6 F  十有八章。笃信品者。立道之根果。于因正见行不回顾。
8 B( F. [) F0 f, P  信惭戒意财  是法雅士誉 # ~- p) L; z& {' k" I
  斯道明智说  如是升天世
, y5 D" k$ {: t; B  愚不修天行  亦不誉布施
. C+ ^# F0 J' K. U3 `  信施助善者  从是到彼安
! J& s4 h3 r1 _. ]; u- }  信者真人长  念法所住安 $ l8 j7 U8 c( I) D
  近者意得上  智寿寿中贤
0 V' G7 R5 U4 \' J7 U# P5 v  信能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6 b2 V8 N+ }4 @: T, H/ M9 O
  所到有明  信能度渊  摄为船师   D; ?  C  y# K2 T  v" ^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5 a1 i8 m7 L& c' Z& m9 \3 E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 ^% C0 ~/ T& _7 U: Q3 n  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 ' b) l8 e% D- O( Z  p. i
  从是脱渊  信使戒诚  亦受智慧 9 z6 o2 W+ H4 y$ [
  在在能行  处处见养  比方世利 . Z- I9 S' o9 R* P6 ?4 N
  慧信为明  是财上宝  家产非常
) k0 T0 i; B$ ^! W& v8 o  欲见诸真  乐听讲法  能舍悭垢 6 ~& |# }5 D; J2 q! }
  此之为信  信能度河  其福难夺
6 r* u( I$ [4 M9 P* I' w  能禁止盗  野沙门乐  无信不习 1 l5 S5 D# e! ]
  好剥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扬泥 9 G% G' o3 _- n- l" N; B( V
  贤夫习智  乐仰清流  如善取水
7 I) h% Q1 G4 s' l1 v9 \  思令不扰  信不染他  唯贤与人
) H4 ~7 O/ T' R  可好则学  非好则远  信为我舆 % a6 ~9 X) n/ w6 B3 n; Q. U
  莫知斯载  如大象调  自调最胜
9 X+ A* _4 K% N4 \/ |  信财戒财  惭愧亦财  闻财施财
3 p$ `% M+ e' v) |  慧为七财  从信守戒  常净观法 " P. v6 |( R& g" c  Q/ O
  慧而利行  奉敬不忘  生有此财
5 o3 L) s/ H4 L; l2 W* u# o  不问男女  终以不贫  贤者识真
! S, K+ n( E6 p! D$ m戒慎品第五
* x9 t7 h9 I5 K1 F  十有六章。诫慎品者。授与善道禁制邪非。后无所悔也。
* C- M9 ^4 O2 ?; x3 r- c. l  人而常清  奉律至终  净修善行
# g9 j3 |  U; \2 q  如是戒成  慧人护戒  福致三宝 $ D3 \5 C/ }1 A# ]3 i( p# }
  名闻得利  后上天乐  常见法处
8 z2 ?9 |2 F: h5 W, ^0 ?  护戒为明  得成真见  辈中吉祥
2 E& C2 X3 v- P; E  持戒者安  令身无恼  夜卧恬淡
2 i4 b" m1 w$ T7 z0 A  寤则常欢  修戒布施  作福为福
2 g! L2 @% a; \/ L1 K  从是适彼  常到安处  何终为善   `1 [% M& u" a5 W' Z) b! C
  何善安止  何为人宝  何盗不取 ! @0 ]9 z' p9 _% W0 x
  戒终老安  戒善安止  慧为人宝 # R9 P5 U  h' s* T1 s6 e' s0 ]! c
  福盗不取  比丘立戒  守摄诸根
8 U% \7 m1 z( W* e  食知自节  悟意令应  以戒降心
) U( L) C9 ~1 G) ]  u6 X  守意正定  内学正观  无忘正智
0 _$ s" W2 r7 E5 g" s  明哲守戒  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
- y* P1 n$ D+ N6 h/ q1 @! V  自清除苦  蠲除诸垢  尽慢勿生
6 c3 M! {$ D3 p  终身求法  勿暂离圣  戒定慧解   p- w7 ]2 o/ L2 g4 ^
  是当善惟  都已离垢  无祸除有 9 `4 G  R9 H" i$ s( J& \
  着解则度  余不复生  越诸魔界
- V4 x. R: a5 Y" ]& B. L" J  如日清明  狂惑自恣  已常外避
& p3 F0 d$ ?/ g6 B3 y  戒定慧行  求满勿离  持戒清净 5 |8 A4 x% p3 n7 V- P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睹邪部
2 F* |9 B  [+ o. U# d2 N  是往吉处  为无上道  亦舍非道 , T) ^, u% m3 F' j. m. @/ T
  离诸魔界
7 A) W$ U; E4 k9 T惟念品第六 # i4 `* t/ e5 b6 f1 ~
  十有二章。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内思安般必解道纪。
- u4 _( n& }9 m' J: L  出息入息念  具满谛思惟
  ?+ f. ]2 T& s+ z: D* _0 u  从初竟通利  安如佛所说
1 |2 ?1 Q+ h- D, P) k1 `  r- G  是则昭世间  如云解月现
( p, v* Y: ^4 C7 u7 O  起止学思惟  坐卧不废忘 1 N* ]) E& l5 O, V4 h  E% p
  比丘立是念  前利后则胜 " g- K! H6 T& l: @) p+ v" i
  始得终必胜  逝不睹生死
  @& |3 I# f# U  若见身所住  六更以为最 7 ^, x1 _: G7 x7 W9 U9 t" Q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 @) A; I7 N* T7 ]8 I4 b
  已有是诸念  自身常建行 ) o9 p) h: `3 W1 J7 {# r# ]
  若其不如是  终不得意行
. G+ ?+ V; X4 v" Z  s' V: S" j  是随本行者  如是度爱劳
) X/ |4 v1 P# O) j; G  若能悟意念  知解一心乐
" d. y# J0 |/ }! L6 y  应时等行法  是度老死恼
3 e+ c: \# z) P1 q$ e3 S  比丘悟意行  当令应是念
4 S" j1 m' i$ i& k& \  ^  诸念生死弃  为能作苦际
% W% b. C7 |$ ~# k  常当听微妙  自觉悟其意 6 w. E" o0 `9 M4 O! L
  能觉者为贤  终始无所会 5 {$ Y- Q$ p- A' Z* u; l# ~$ P
  以觉意能应  日夜务学行 : y1 T( J. e8 Q/ `
  当解甘露要  令诸漏得尽
8 ?9 Z: `) J/ t2 a( h1 @  夫人得善利  乃来自归佛 + {0 l+ p3 W6 @( f
  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
0 E: V9 J, V" ?  己知自觉意  是为佛弟子 4 r+ I+ a: H$ T) ~6 W. ?
  常当昼夜念  佛与法及僧
, ^2 Z9 J6 _3 q  t7 h2 L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 b. B, Y! {$ q% c, }
  空不愿无相  昼夜当念是 ( P- ]* U1 s( Y, I6 y: n
慈仁品第七 " M9 i; @, A) {9 Z2 q' N1 H1 ~% ~
  十有八章。慈仁品者。是谓大人圣人所履德普无量。
. H# i0 r! P5 |' z  为仁不杀  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
* F( R; C  v  h$ Z+ t0 n* n: V  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  慎言守心
2 D$ ]3 C  L5 Z# Y% f: H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彼乱已整 9 j8 S/ R8 q# R& K
  守以慈仁  见怒能忍  是为梵行
5 M$ z7 v5 W, Z/ E* c! Y7 n  至诚安徐  口无粗言  不嗔彼所
3 d2 k- {: H$ T. q1 w. k1 ~  是谓梵行  垂拱无为  不害众生 & n; V/ B: e; P" q7 H& Y* W! c1 X
  无所娆恼  是应梵行  常以慈哀 5 t& X3 q9 T: N4 z; f
  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 @4 v6 o8 X8 g% K9 m& C  少欲好学  不惑于利  仁而不犯
( R% |0 l. R7 v. l+ L' r  X/ a+ ?  世上所称  仁寿无犯  不兴变快 0 Y1 T. X  X1 L& `3 Q& R6 a
  人为诤扰  慧以嘿安  普忧贤友
6 L8 r, `  L- h7 e  哀加众生  常行慈心  所适者安
/ w" k. \. b9 k0 `$ \; F  仁儒不邪  安止无忧  上天卫之 + L3 Q) w- N# |2 Z
  智者乐慈  昼夜念慈  心无克伐 ( [$ Q% W; n; a+ h# t; d
  不害众生  是行无仇  不慈则杀
9 F% g0 R8 o; W! s, k/ Z4 x  违戒言妄  过不与他  不观众生 : R9 ^9 \1 }  u$ I
  酒致失志  为放逸行  后堕恶道 1 U4 p: Y+ ?. \" C  V8 f
  无诚不真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 [5 v  T0 q  ^; s, U. Q* S$ J  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 @' O5 K2 j: {' P. E7 ~
  不见恶梦  天护人爱  不毒不兵 ; E& T+ U' T, T* ?1 ~- e
  水火不丧  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
! _7 ~( |, N! T7 y/ v  是为十一  若念慈心  无量不废 $ r7 m3 O. {' s: s' P
  生死渐薄  得利度世  仁无乱志 & G& G% d0 W; D* g. S( P* b! N" \: s
  慈最可行  愍伤众生  此福无量 7 d$ ~5 @! {; M
  假令尽寿命  勤事天下人 " l, Q3 j7 y. N
  象马以祠天  不如行一慈 , h* O: X" `/ y2 d4 Z1 G0 I& Q# o1 |
言语品第八
/ y- R7 j9 f% V5 M6 O  十有二章。言语品者。所以戒口发说谈论当用道理。
" p; v# Y/ N3 H& d5 U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 D2 S1 r3 V) b! a0 \- ^1 w
  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 E+ _$ x0 M; K# ~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 m0 c& C& x4 |. B" }9 v9 g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其恶言
: t5 x4 R9 @8 _& d1 K8 d  诤为少利  如掩失财  从彼致诤
4 C& {3 e. y1 L, v- y8 l/ T  令意向恶
  q8 L2 _' J8 X" c, M  誉恶恶所誉  是二俱为恶 + J5 ?& X2 ^9 _" |9 O  H
  好以口侩斗  是后皆无安
$ ~2 i' r  X+ ?1 V7 u: d4 h% g" W  无道堕恶道  自增地狱苦
+ c% m2 j9 x8 Z! a  远愚修忍意  念谛则无犯 5 D0 W) j: A! a  i
  从善得解脱  为恶不得解 . ]; b4 |3 }3 K
  善解者为贤  是为脱恶恼 . E8 A6 h5 Z  L; p3 G5 j
  解自抱损意  不躁言得中 : M6 d. M% V( `# }/ o4 J; y
  义说如法说  是言柔软甘 # F6 v8 @# {% j; Z8 _; E
  是以言语者  必使己无患 , m- G% ^7 p& `
  亦不克众人  是为能善言
/ P% Y; J, [1 y0 d- ?% [  言使投意可  亦令得欢喜
/ j3 u, Z5 E8 w% f' V$ |4 P0 y  不使至恶意  出言众悉可
/ L( ?0 ?) c1 G6 C0 R: S  至诚甘露说  如法而无过 , ^; I! x$ Q# O) {. y( Q& Q
  谛如义如法  是为近道立 - C: i; a' `( U, P3 \  J
  说如佛言者  是吉得灭度 0 q4 S3 ^0 h: `& Z3 }
  为能作浩际  是谓言中上
- d& d& c; I" M( |双要品第九 0 A3 W; {6 t$ _: N& m
  二十有二章。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4 P8 ?' f6 I* I( ~! c+ b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 e' D" o3 K- \  P/ `$ p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3 {$ @5 H- H8 o+ D, Y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9 l! u  a2 \9 W$ |0 F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 V4 F' V! i8 \2 r
  随乱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无法
8 P- \1 G9 H+ ^2 o$ Z  何解善言  随正意行  开解清明 0 c! }/ N% v, s1 l5 b
  不为妒嫉  敏达善言  愠于怨者
( p% H: ]" k# N8 B$ K8 F  未尝无怨  不愠自除  是道可宗
/ X$ ]7 ?7 G+ s+ b( d: @$ l2 R  不好责彼  务自省身  如有知此
/ ?! P" g7 z: L1 S- W8 ^. w  永灭无患  行见身净  不摄诸根
/ A6 {! X. H. B$ h) @  饮食不节  慢堕怯弱  为邪所制
* r. J2 \- F# D  如风靡草  观身不净  能摄诸根
2 O6 }$ O$ C  A, D, u- f# W7 p! L  食知节度  常乐精进  不为邪动   H: W! p0 E( P
  如风大山  不吐毒态  欲心驰骋 8 H  n) @% J4 ?# t6 t! V4 c3 W
  未能自调  不应法衣  能吐毒态
  M' P7 d: u! \# ^* {  戒意安静  降心已调  此应法衣 6 y: U& w9 j3 P1 G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2 w) I( C$ `( v$ \  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  见伪知伪
+ O: k7 |) V( \( X5 K( q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盖屋不密
, H: t. R+ b! F# H8 S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 F) f& {) z: ?$ k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 m8 ^8 e! h6 q" B* s1 l1 J, P9 I
  淫泆不生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7 o) ^2 m9 E  N  i/ v" Z4 k  M2 g/ W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 $ E6 Z- p: p5 N
  如近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洁芳
8 {3 p' A9 K& H+ g- t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彼忧惟惧
3 y% E: S3 l: }" ~  见罪心懅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 q  a2 V3 P6 o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今悔后悔
" {8 j  m0 x* {' }8 s5 \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 [+ s. \: E0 F" C  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祐
& k" h( U* @* k0 p  受福悦豫  巧言多求  放荡无戒
2 f1 }& Z; R& b( Q6 A3 w8 ]9 O# I  怀淫怒痴  不惟止观  聚如群牛 . i& b- K# m# O, I# z. U
  非佛弟子  时言少求  行道如法
) S1 @& F' \  t  K  除淫怒痴  觉正意解  见对不起
+ L$ s# T4 V) a# I  是佛弟子   v' y3 l8 B9 \
放逸品第十 2 q: S3 M' A3 _) D' ~
  有二十章。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捡失以道劝贤。 3 Y& O) Z8 L- o+ C5 i$ Y+ I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 j: V" ~, i1 P! A- G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 J+ V/ G" @9 e- b4 V
  慧智守道胜  终不为放逸 : ^" ?1 X  W+ P' J0 h
  不贪致欢喜  从是得道乐 2 f, ~8 }6 z0 F; y
  常当惟念道  自强守正行 3 e: z5 K2 \8 f( k* x- i- p$ m
  健者得度世  吉祥无有上
) z9 @8 h; `/ F2 `  正念常兴起  行净恶易灭
$ {! V- l2 S4 w" \( ]  自制以法寿  不犯善名增 # m9 w. g6 K  ^* K5 [/ V
  发行不放逸  约以自调心
3 c' V( G8 u# N: T4 }2 G& S  慧能作定明  不返冥渊中 & w$ }9 `9 ]4 J
  愚人意难解  贪乱好诤讼
1 J5 t; ]7 c( N) r: g  上智常重慎  护斯为宝尊
) x% f& [! Q" x4 p$ p" c  莫贪莫好诤  亦莫嗜欲乐
1 V& @/ e; s$ k6 ^5 v9 M  思心不放逸  可以获大安
% y1 X( Z2 K' R" A; g4 q  放逸如自禁  能却之为贤
$ J, }; }* P0 s  ]/ M8 D  已升智慧阁  去危为即安
, _" v6 B. L  X7 t% s1 _1 g  明智观于愚  譬如山与地
* r2 j( K: g9 ^6 C: I1 m7 w  居乱而身正  彼为独觉悟
6 m1 H/ X: {5 g" W% i  是力过师子  弃恶为大智
  V' U  m3 T% |" o  睡眠重若山  痴冥为所弊
0 W, J4 u, h9 ?0 b; ^" [& |  安卧不计苦  是以常受胎 4 g3 [9 q+ a' t9 ?7 e( F( E  r
  不为时自恣  能制漏得尽
" a' W9 e# C; H$ [  自恣魔得便  如师子搏鹿 # T9 P+ z2 }7 q9 t  F
  能不自恣者  是为戒比丘 ; `: \" M) Z- Y6 F; k; ]( `
  彼思正净者  常当自护心 / _# J7 L. N6 y+ `0 q
  比丘谨慎乐  放逸多忧[億-音+(夫*夫)]
1 d3 O; {% m8 ]! k3 ]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焰 : O$ g3 f7 \/ `
  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惧心
2 e' D0 y0 v" T, A6 w3 {1 m  p2 v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0 B- i) O; }1 F; U# d0 G/ {" Q0 h  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昭世间
: b: r8 `% {; {  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 C( P9 A2 m+ Q( p. J. w/ Y$ Y  是昭世间  念善其宜  少庄舍家
) ]/ `) D( ]* c8 b  r0 F  盛修佛教  是昭世间  如月云消 / P% |+ v; U  b" t. B* T& M* v
  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昭世间
! W  i0 Y. b: ^6 `$ s6 ?  如月云消  生不施恼  死而不戚
* j& a! I% ]2 q+ T6 I7 C" v7 L  是见道悍  应中勿忧  断浊黑法
! O9 i6 K+ {$ p  学惟清白  度渊不反  弃猗行止
  d5 I4 a- J; m( v3 d; T1 N4 Q; C  不复染乐  欲断无忧
4 ?' `& X3 Q% _" L心意品第十一
4 r: Q" T+ I+ N0 @) J+ g& i6 r  十有二章。心意品者。说意精神虽空无形造作无竭。 # p& \9 }) S! Z; W& I
  意使作狗  难护难禁  慧正其本
; i  W3 s' u, w/ l  其明乃大  轻躁难持  唯欲是从 9 h; c1 q; ^" y+ V1 O/ W6 u8 o
  制意为善  自调则宁  意微难见
( ?* Z" K! o% c' \# b% O  随欲而行  慧常自护  能守即安
( u$ b& `. f) v9 y% }+ P  独行远逝  覆藏无形  损意近道
  Z/ M* ^/ ~3 y! @  魔系乃解  心无住息  亦不知法
5 `+ p* v% z, ^% W& N" h1 D  迷于世事  无有正智  念无适止 - ?# w5 J+ }$ Z5 B
  不绝无边  福能遏恶  觉者为贤 ) K& y# b9 p; v. x% @( R
  佛说心法  虽微非真  当觉逸意
( ], ]0 a; B% s7 I$ ~# ^  莫随放心  见法最安  所愿得成
/ q9 o0 O) Q" ~# l' Q  慧护微意  断苦因缘  有身不久 - Y2 n( w1 ]% ^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9 G# |1 ^( d; W8 ?' `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 s! q4 G0 ?; c& K
  自为招恶  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1 p8 V6 z, Y, M" s$ s: H) y
  可勉向正  为福勿回  藏六如龟
$ J/ }3 S: D# |4 L7 ^- |! N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 z3 }  H8 Y) A9 D
华香品第十二
5 `# L9 z' i, i3 t$ E2 x  十有七章。华香品者。明学当行因华见实使伪反真。 / [8 |4 s$ M1 U, a# l; P
  孰能择地  舍鉴取天  谁说法句 ) ]2 X: ^" b8 K6 `, G3 m
  如择善华  学者择地  舍鉴取天 - D* k; C0 v! H- b& ]- t% k
  善说法句  能采德华  知世坏喻
. P: l+ v: m$ Y& `$ D9 q5 {  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  不睹生死 " ?) i3 B$ L8 d& P2 l0 J9 l. D
  见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
) l# ^) @1 X4 Z4 c! F; C1 x  不睹生死  身病则萎  若华零落 ( S$ y, G& e: ?7 k8 a0 k: I" C, w6 o
  死命来至  如水湍骤  贪欲无厌
" ^  w, G; w  s  S( H9 N  消散人念  邪致之财  为自侵欺 7 j. b* y! z+ ]' z, l
  如蜂集华  不娆色香  但取昧去 ! I$ W# _& f& \, a1 I
  仁入聚然  不务观彼  作与不作
& W3 x: J6 x9 i% _( O2 }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如可意华   U) o" {. n" z) G2 |) R% f
  色好无香  工语如是  不行无得 . I7 _, M, R) \$ d$ @0 d
  如可意华  色美且香  工语有行 5 o. H8 N' ^2 X# u  y& a
  必得其福  多作宝花  结步摇绮
& T: t6 v( Y3 T6 O  广积德者  所生转好  奇草芳花 2 r1 S& {( p5 t. ?% p
  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  德人逼香
" o' w5 U( a8 i+ ~# J+ }6 R  旃檀多香  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
4 {& |: e; o- }( C1 Q( ^  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  不可谓真
* G& p1 G$ y  F+ Q* h! b9 @  r% J  持戒之香  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
6 a0 N' h1 J: ~9 C4 l  s, E2 d' {  a  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  长离魔道
! m( K: r9 J" [9 i  如作田沟  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 * O' ?% j8 N0 Q0 ?& J6 I0 P
  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处边 " }4 X  Z8 ]) Z0 J
  慧者乐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佛弟子
3 K) O4 A# _3 r6 k8 J: q愚闇品第十三 1 m/ a, m  B: ?9 a9 E4 F% Y% b
  二十有一章。愚闇品者。将以开曚故陈其态欲使窥明。
4 O3 `0 z# u6 i# I$ e  不寐夜长  疲惓道长  愚生死长
5 ]6 u+ F0 _- A* j/ Q$ j, j  莫知正法  痴意常冥  逝如流川
+ D8 c& w4 _! T2 T; V  在一行强  独而无偶  愚人着数
- t2 r2 A; I) @# K  忧戚久长  与愚居苦  于我犹怨 & O) S0 H' j: \' T* R4 n  e
  有子有财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4 v8 u3 c$ n% r6 X) g& w& x  何忧子财  暑当止此  寒当止此 # [" A# o) ]" K2 U  {
  愚多务虑  莫知来变  愚曚愚极 7 s) e1 }8 r% C- j
  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  是谓极愚
) [! Y! ]: C4 T. s+ y4 G$ b6 |3 ?; d  顽闇近智  如瓢斟味  虽久狎习
2 l! k4 r- A1 V  {5 ~  犹不知法  开达近智  如舌尝味
  J8 P4 U( `. X# J& M, W: {2 s  虽须臾习  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
! A3 N1 n( a8 J  为身招患  快心作恶  自致重殃
) C& E" \& m  Z' X  行为不善  退见悔吝  致涕流面 5 M2 ^5 d0 l8 `: ^3 U* @# C0 }
  报由宿习  行为德善  进睹欢喜
9 z. p: i/ B4 W; T( U4 f  应来受福  喜笑悦习  过罪未熟
( C  q& _% y9 r/ t# r& R3 n/ n  愚以恬惔  至其熟处  自受大罪
$ \2 I% n8 G9 S6 k' y. N# M* B3 g  愚所望处  不谓适苦  临堕厄地 ! e5 \- C% {& K4 o$ |) e
  乃知不善  愚蠢作恶  不能自解 $ i5 a* a! Y* v' F
  殃追自焚  罪成炽燃  愚好美食 % e" e3 ~7 O) J* A, |7 q
  月月滋甚  于十六分  未一思法 6 _6 L. r  X8 C1 `+ K" t/ l
  愚生念虑  至终无利  自招刀杖 - A' S/ b+ K% }' i  T8 K1 N
  报有印章 * b/ u5 J6 f# |
  观处知其愚  不施而广求 ) X2 A3 P/ h  |
  所堕无道智  往往有恶行
& \9 m- N3 W. F1 a$ T  远道近欲者  为食在学名   h' `) k) A4 a) \  Z/ N4 t
  贪猗家居故  多取供异姓 7 ]3 B- g1 s8 |  F5 U
  学莫堕二望  莫作家沙门
; L1 m- j# ]# W4 D6 t7 p! }1 }  贪家违圣教  为后自匮乏
' n! D' I) I5 f6 w2 u  此行与愚同  但令欲慢增
  n9 f+ _  {4 N$ \" |2 Y4 D  利求之愿异  求道意亦异 . d& K% d: [0 x% c! C' S' W8 s
  是以有识者  出为佛弟子
, n9 X; I5 B; @- }3 v) ^2 h  弃爱舍世习  终不堕生死
/ D9 V+ Z6 `% a1 V# w  O明哲品第十四
  a( c( }! H  c3 C  明哲品者。举智行者。修福进道法为明镜。 . w1 g& w, N; Q* N* u; O; q
  深观善恶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9 R' z. l6 u; P1 ?  终吉无忧  故世有福  念思绍行
7 S. T' ]9 z4 `  善致其愿  福禄转胜  信善作福
; f, g2 |  K8 q+ b3 z) j% l  积行不厌  信知阴德  久而必彰
( @" }* r& \' P% f) N2 b  常避无义  不亲愚人  思从贤友
0 W: Y6 Y8 |2 N# _4 Z. D  押附上士  喜法卧安  心悦意清 9 W9 ]* Z; M! ?9 z
  圣人演法  慧常乐行  仁人智者
# V, g! N# a1 q. o: }( X  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间
9 Z# q! |& b' `" _, P. A  弓工调角  水人调船  材匠调木 0 Y$ J' Q. ]8 s
  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  风不能移 + H8 P. v$ N# i5 P9 |5 K9 a+ N% S: M
  智者意重  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
8 j! q) E0 S4 q5 u  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  心净欢然 2 Q0 G: b! `" G+ Q; n/ p/ a
  大人体无欲  在所照然明 . D) T2 X5 l) c4 v2 }
  虽或遭苦乐  不高现其智
# z! Y6 y3 W5 Y2 F( p% o  大贤无世事  不愿子财国
5 i: S0 B4 X- N9 }$ i2 ]5 f  常守戒慧道  不贪邪富贵
- u( y' ?! a6 y; j4 t- R1 q  智人知动摇  譬如沙中树
+ v' o* J$ r) |1 n/ \, W% j  朋友志未强  随色染其素 - A5 G/ |8 Z1 f- ^5 N
  世皆没渊  鲜克度岸  如或有人 , T, r( y4 g- i! O2 T2 V
  欲度必奔  诚贪道者  览受正教
9 l" U# ~) y' @  x  此近彼岸  脱死为上  断五阴法
% l) i3 J* s5 T. x  静思智慧  不反入渊  弃猗其明 & G: ^7 Q8 l1 a) |2 ]0 t$ |
  抑制情欲  绝乐无为  能自拯济
# v) E" X8 y" A! `% R. t: K  使意为慧  学取正智  意惟正道
% ~: b) |$ [" U  一心受谛  不起为乐  漏尽习除
% `7 C# k4 M3 o# G. j+ S  是得度世
/ S- `' A3 C4 B; b) b- N4 B罗汉品第十五 * o$ S5 Q, L7 i! i8 M5 [6 [! B
  有十章。罗汉品者。言真人性脱欲无著心不渝变。
# R  t3 l4 s4 _) T) Z! `4 x3 o  去离忧患  脱于一切  缚结已解 * Z% M$ T) O5 V& ]5 e% W' V
  冷而无暖  心净得念  无所贪乐
, v8 I2 R! g; Q) ^) n  已度痴渊  如雁弃池  量腹而食 5 v0 l  S& P# r
  无所藏积  心空无想  度众行地
! V+ _$ z- {( z1 R- j; i6 M9 D  如空中鸟  远逝无碍  世间习尽 / h. P9 G2 r+ W* ^$ R7 j6 t
  不复仰食  虚心无患  已到脱处
1 h" Y7 A8 k/ }  b  譬如飞鸟  暂下辄逝  制根从止
, s& y( `% z, b9 b, A  如马调御  舍憍慢习  为天所敬
7 a; Q, U/ @! T+ ^  不怒如地  不动如山  真人无垢 5 U3 B. E3 @& J& t7 B
  生死世绝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正
: L9 ?' n8 y! X# L$ g  从正解脱  寂然归灭  弃欲无著
  E# A" O% w* Q+ j  缺三界障  望意已绝  是谓上人   J  }5 Y# U" N  \, w' @2 x
  在聚若野  平地高岸  应真所过
5 n# c1 L; e& Y4 d% X+ o  e: F- J  莫不蒙祐  彼乐空闲  众人不能 + V' O' f, x. M3 v( u! ~* u
  快哉无望  无所欲求 1 p, I2 p; P; o4 y* ?* h
述千品第十六
1 ^5 V9 M  e" i, H% e0 w* V& r  十有六章。述千品者。示学者经多而不要不如约明。
+ _" \0 \: U/ R& J5 L5 R0 W8 P  虽诵千言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 D& @% Q. m6 L' Q, h  闻可灭意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 O% I0 ^% @6 Z6 m6 }
  不如一义  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 3 |9 R/ e# [/ d  T0 h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 Z7 z7 s( M/ F/ b) N# J/ k
  千千为敌  一夫胜之  未若自胜 0 Q3 r. V7 h! _
  为战中上  自胜最贤  故曰人雄 # n2 Q+ F. C, x" C, x* C) y. g; v( I
  护意调身  自损至终  虽曰尊天
% l( o; ]/ S/ m& Y  神魔梵释  皆莫能胜  自胜之人
( C+ v9 p3 r7 b" u0 r% A  月千反祠  终身不辍  不如须臾 + j8 t/ d+ @- d0 a$ k, W1 z
  一心念法  一念道福  胜彼终身
* ]% r; e( _  ?( T  P6 v+ D  虽终百岁  奉事火祠  不如须臾
' R, a6 L' a" X2 L9 [  i. H7 K  供养三尊  一供养福  胜彼百年
# R% Y- C1 O" k* @" T  祭神以求福  从后观其报
; u/ a8 E8 n8 A$ E' o8 M  四分未望一  不如礼贤者 2 s; n! g6 X. }; m  e$ W
  能善行礼节  常敬长老者 ' b6 r: B' R7 ^2 A
  四福自然增  色力寿而安 ' s! Z( J5 N' @% B
  若人寿百岁  远正不持戒 * N: x) n8 B) _2 \' L( r
  不如生一日  守戒正意禅 - U! n. ]( I7 Y6 f, y" u/ r
  若人寿百岁  邪伪无有智
% n; `% G5 Q- p+ g) d% j! p, ]/ d  不如生一日  一心学正智
) F$ V8 _; E! W1 S. M2 a; U" l  若人寿百岁  懈怠不精进
2 q& i3 r1 K6 U$ _$ f* [; o  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进
7 q0 W4 W( X! c; s  若人寿百岁  不知成败事 9 S# W. k5 ?$ ?* s, _! Q
  不如生一日  见微知所忌
* O9 F9 m( p+ G$ x! W6 }9 i* j! T  若人寿百岁  不见甘露道
1 X! ^& o2 B. |* U3 Z7 ~& m  不如生一日  服行甘露味   R7 o7 E, T) N4 D- z: i0 k* m6 E
  若人寿百岁  不知大道义
# G# \& e: U! ?: q7 w" v  不如生一日  学推佛法要 8 t& v, Y/ i. y5 U" d8 U/ N+ C+ N
恶行品第十七 - r2 F: c) L  ~( y1 H: q, z
  二十有二章。恶行品者。感切恶人动有罪报不行无患。
* I0 @! S; x3 o  见善不从  反随恶心  求福不正
: U8 C$ b" J# u2 K- l: D3 |3 v1 U  反乐邪淫  凡人为恶  不能自觉 " {9 c( ~$ R$ c
  愚痴快意  令后郁毒  凶人行虐 ; H4 o) H: W2 a  O; V, X# f
  沈渐数数  快欲为人  罪报自然 % l+ l/ N3 W2 R+ R$ _/ I6 H& C
  吉人行德  相随积增  甘心为之 ( d7 x4 [0 ~# m7 R5 ^9 v* Z$ y
  福应自然  妖[卄/(阿-可+辛)/女]见福  其恶未熟
7 A& B' U! j1 E/ v! K  至其恶熟  自受罪虐  贞祥见祸
0 T/ c; }7 e/ b( f* A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 O+ b- t) n  f
  击人得击  行怨得怨  骂人得骂 % M0 o: t" N; C, G" ^1 l6 `1 _
  施怒得怒  世人无闻  不知正法 5 m+ ~6 [, e4 C) U
  生此寿少  何宜为恶  莫轻小恶
" P$ t9 M0 H1 c  M: i& i, n2 U  以为无殃  水渧虽微  渐盈大器 ) ?: r2 M7 G  U6 ~: k5 {+ A4 u0 t
  凡罪充满  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 2 Y5 T) c. x0 f  t* N
  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 Z5 [& F4 O* \2 @2 V* \# o* b  凡福充满  从纤纤积  夫士为行 . K$ x5 u( V0 M  d  D, o) M7 ^
  好之与恶  各自为身  终不败亡
) y, ?2 a8 l* }; u$ H2 j' a+ P  好取之士  自以为可  没取彼者 9 }' Q/ M0 a2 M+ Q  K  `
  人亦没之  恶不即时  如构牛乳 - Q0 z; d  O* @4 c- H- I+ a
  罪在阴祠  如灰覆火  戏笑为恶
- R+ S0 }6 e/ j0 T" n  以作身行  号泣受报  随行罪至 . g) W9 f2 e9 ?/ I  |# C+ q
  作恶不覆  如兵所截  牵往乃知 * M0 T1 `1 }/ X/ o# \
  已堕恶行  后受苦报  如前所习 5 m9 ]5 k2 F8 I$ ~
  如毒摩疮  船入洄澓  恶行流衍 : x3 B' X# I: `; t9 d$ `: {
  靡不伤克
4 H  [0 ~5 c) Z' q/ X2 t* d4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恶诬罔人  清白犹不污 3 ]. P' D4 R0 s5 |
  愚殃反自及  如尘逆风坌
' }5 H, ?9 H# `9 Z- N1 B: }3 ]# _  过失犯非恶  能追悔为善 # t# m2 f7 Q1 y) F0 g  G8 P
  是明照世间  如日无云曀
: q/ }& n3 T3 G2 q* Z  夫士所以行  然后身自见 9 ]* C- x1 E4 y$ l, R
  为善则得善  为恶则得恶 . F5 Z7 X; _0 S+ J5 s
  有识堕胞胎  恶者入地狱
9 o, ~7 P9 O  ?) g2 ]  行善上升天  无为得泥洹 3 G3 p$ I1 H/ d. w0 U# Y
  非空非海中  非隐山石间
1 V8 {8 L4 \8 d; [0 l" p3 X4 T  莫能于此处  避免宿恶殃 + C2 d1 }6 n7 f6 T% I
  众生有苦恼  不得免老死 ; |  s, B, a" s: \, z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恶
# X( v" J, {5 B/ M: p2 \+ |1 a5 E刀杖品第十八 2 W% [+ Z, C& j) \% J
  十有四章。刀杖品者。教习慈仁无行刀杖贼害众生。
; Q, H% k6 T! V3 e9 F# q  一切皆惧死  莫不畏杖痛
& Q- q3 K+ ?3 r2 i* O/ C  恕己可为譬  勿杀勿行杖
/ w3 M; {' b3 a0 S/ X' z' z" L  能常安群生  不加诸楚毒
4 |0 a( G3 G- b% U$ X: |/ v' |  现世不逢害  后世长安隐
& a$ H& c  o. w7 q5 _: x4 ?7 b  不当粗言  言当畏报  恶往祸来
' E6 y6 G3 C! z, }: f  刀杖归躯  出言以善  如叩钟磬
' r9 k* d9 P& S& s/ r7 z; Z# Y7 L* i  身无论议  度世则易  欧杖良善 ( |& v: b4 v; z) O5 ?/ L
  妄谗无罪  其殃十倍  灾迅无赦 % t# j! G- S1 V( ~
  生受酷痛  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 + I3 J! R2 T2 x8 C
  失意恍惚  人所诬咎  或县官厄
& q' R9 M1 E& |! J( d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9 j) ?2 C) b! {) i3 P# J& w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 i& s, `# G+ C) O, d  F1 {  虽倮剪发  长服草衣  沐浴踞石
- g2 b9 ?# X: \9 W+ y# ~7 O4 f  奈痴结何  不伐杀烧  亦不求胜
! P# i( E. @/ P4 K. Q& x; T- }  人爱天下  所适无怨  世党有人 7 r' F/ v* T% Q7 H
  能知惭愧  是名诱进  如策良马
. S& d0 l5 Y5 v- n  如策善马  进道能远  人有信戒
2 z; E% x, W% T5 r( E  定意精进  受道慧成  便灭众苦 ' ^! L, b1 X! Q% I) N- D1 d
  自严以修法  灭损受净行 ' K0 ?9 ^7 c$ V
  杖不加群生  是沙门道人 2 q; O0 E8 o) ~
  无害于天下  终身不遇害
7 A" x. W4 `/ M- [  常慈于一切  孰能与为怨
& M. C+ q* I; y, M/ N# A" a老耗品第十九
, c" V. Y5 F2 Q' }  十有四章。老耗品者诲人勤仂不与命竞老悔何益。 9 T/ Q6 L3 t0 H& u" E4 _
  何喜何笑  命常炽然  深弊幽冥 0 W* X# s" G- s/ I% E7 O0 F, P
  如不求锭  见身形范  倚以为安 * S. H" b* \4 |" |: W* {6 o
  多想致病  岂知非真  老则色衰
) z# r# _0 ]9 y: U$ v  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  死命近促
6 V2 P# H4 D* \. C; J7 s) e  身死神徒  如御弃车  肉消骨散
" {5 x- d! [5 V2 A  身何可怙  身为如城  骨干肉涂 3 n3 y6 r) G6 a1 r& {1 N
  生至老死  但藏恚慢  老则形变 9 C8 j3 T6 V( _; R
  喻如故车  法能除苦  宜以仂学
% I5 R6 _6 a) s. `# \  人之无闻  老若特牛  但长肌肥
; o' r6 U6 ^9 D; Q  无有福慧  生死无聊  往来艰难 ; i! P+ v  Z: Q1 v
  意猗贪身  生苦无端  慧以见苦
! k% G/ u% {$ K+ X1 A  是故弃身  灭意断行  爱尽无生
; k7 T, m; C' ~0 s  不修梵行  又不富财  老如白鹭 : f( w# L+ e! ?+ b& n: j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积财
  [5 N/ x# l, d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叶 ) e2 [7 u- n1 b$ s: |* J
  何秽鉴录  命疾脱至  亦用后悔 # }2 }" e1 S6 k- r
  命欲日夜尽  及时可勤力 ; d/ T5 H6 O- q" X
  世间谛非常  莫惑堕冥中 1 H  O) i: d/ c' e0 l( @+ q
  当学燃意灯  自练求智慧
3 [9 r/ c+ w2 z' y. q. s  离垢勿染污  执烛观道地 / k- A6 d0 y% [! B
爱身品第二十 ' E( r% @5 V: e% q# i, `$ h
  十有三章。爱身品者。所以劝学终有益己灭罪兴福。 5 [: t$ T# ^6 E8 b8 O
  自爱身者  慎护所守  悕望欲解
+ q* j3 W0 B0 x  学正不寐  为身第一  常自勉学 , y+ b# N7 z( h' [, M; L4 m* v
  利乃诲人  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 6 X$ A4 H' S& B( Q: z
  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迁为上 4 ~8 z; n% F# t' j8 y0 p/ {' e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 z7 k" z5 r& D+ Z7 f& J  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  后我自受
2 [7 a  P4 c; W* m0 U3 {  为恶自更  如刚钻珠  人不持戒 3 H" `6 _" q) a+ Q
  滋蔓如藤  逞情极欲  恶行日增 3 t- y& c" L8 m: m0 b5 l' s3 w
  恶行危身  愚以为易  善最安身 ( \* H  _$ g. S
  愚以为难  如真人教  以道法身
7 c( @6 P# Y! e  愚者疾之  见而为恶  行恶得恶 ! H+ m* B6 L6 a! |0 a8 y' R# [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 _* a% U. t, ]7 r. i  亦各须熟  彼不自代  习善得善
+ I/ W: B  h2 w  @1 X  亦如种甜  自利利人  益而不费 & e  s) `& S$ H
  欲知利身  戒闻为最  如有自忧 * W# a# o' B/ W. R" \' ^
  欲生天上  敬乐闻法  当念佛教
; r- n8 [0 T( j" r  凡用必豫虑  勿以损所务
4 w' H' n( R# i& X  如是意日修  事务不失时
$ x  |$ Z* k/ }% D0 X  夫治事之士  能至终成利
; {/ K$ f! \0 w) {' G$ w  真见身应行  如是得所欲 , W2 a7 H- U6 h* D& v# n3 z
世俗品第二十一
! i/ Y& B+ f" s) L# w  十有四章。世俗品者。说世幻梦当舍浮华勉修道用。 2 F& Y1 d) M- M( U; T
  如车行道  舍平大途  从邪径败
. A* c  [6 Q- ~2 \; h& [% y  生折轴忧  离法如是  从非法增 * x- w3 G* y% [. [% D% b
  愚守至死  亦有折患  顺行正道 : J. a) p, ^( ], U  y
  勿随邪业  行住卧安  世世无患 ( ]6 o7 Y4 L5 M& ?# C! Y
  万物如泡  意如野马  居世若幻
; W( _/ R; w' w/ ?3 A& V" I! o( y  奈何乐此  若能断此  伐其树根
' V6 }" ~) U; L6 e, J* x& D  日夜如是  必至于定  一施如信
* r. D; e0 X, H3 [/ w; I* F  如乐之人  或从恼意  以饭食众
# Z- A& U2 D0 H3 J# \  此辈日夜  不得定意  世俗无眼
( G, S" [. d) O. {  莫见道真  如少见明  当养善意
4 D. I& E% f2 r; O6 X  如雁将群  避罗高翔  明人导世 ) o& Y. R- ]$ E/ I. F8 {, Y
  度脱邪众  世皆有死  三界无安
( g9 ]4 ^" J6 c  诸天虽乐  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 + g# o$ x4 u' j
  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  当行道真
! @) _7 C, q# h7 Y  痴覆天下  贪令不见  邪疑却道 3 }3 s& F' ?! E; G' ?8 Q3 @
  苦愚从是  一法脱过  谓妄语人 3 D, \; j5 _7 p# }: a( q; K# f3 ^
  不免后世  靡恶不更
0 n4 T, d  j8 c5 C7 v  虽多积珍宝  嵩高至于天 . y" l& ^3 z% B1 J& M4 R
  如是满世间  不如见道迹
; Y' H! R& Y) t$ s2 K4 g  不善像如善  爱如似无爱
) l; N& s1 W1 m  以苦为乐像  狂夫为所厌 ( u( x8 {% b6 o. O7 C
法句经卷下 9 y1 @: P$ Y! v- F" ]( W7 {& J2 B( x
述佛品第二十二 * D, Q3 u( U% T! u
  二十有一章。述佛品者。道佛神德无不利度明为世则。 0 H  l0 x& a- ]4 X6 h; K
  己胜不受恶  一切胜世间
! i1 P5 V2 C, f2 C  睿智廓无强  开曚令入道 ' a0 c8 V3 A9 k9 x! H
  决网无挂碍  爱尽无所积
0 W: [7 Q% G7 r) ]$ U3 W  佛意深无极  未践迹令践
' L* B: l7 G  |- {  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灭
9 P! K5 Q8 a4 i% f2 N" c  根断无欲意  学正念清明 ) d' @. ]* j# A
  见谛净无秽  已度五道渊 " t7 z! @/ M8 e# ~: u
  佛出照世间  为除众忧苦 , Y( r4 e) J+ n; ~1 O
  得生人道难  生寿亦难得 % o$ b, v8 T, s- `# |
  世间有佛难  佛法难得闻
  u# J8 y: M; ^# v  我既无归保  亦独无伴侣
/ ^5 [/ s8 y7 {/ Z& R, T  积一行得佛  自然通圣道
2 U$ \  Q9 F  H- R8 J  船师能渡水  精进为桥梁 9 U' O0 E! j* e' Y7 |" c
  人以种姓系  度者为健雄 ; O7 G- [! V3 k0 t5 g& A- ?
  坏恶度为佛  止地为梵志
/ Q- u$ l/ D3 J' _3 m4 A  除馑为学法  断种为弟子
( O- i- w* h4 E2 m  观行忍第一  佛说泥洹最
1 g$ J9 ~- z3 F" @  舍罪作沙门  无娆害于彼 # T: U! w8 u+ A4 P! g* @4 A
  不娆亦不恼  如戒一切持 9 x2 P! @0 e- S8 Q0 s4 e5 z
  少食舍身贪  有行幽隐处 . z: R! }7 c0 b5 C. H) P) Z
  意谛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 " L: K+ k7 e8 n. M9 t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2 v" v( U+ {0 p  是诸佛教  佛为尊贵  断漏无淫
$ G( f5 ?8 r$ P  N) e  诸释中雄  一群从心  快哉福报
' c$ u/ }; D  f+ F# }1 m3 m  所愿皆成  敏于上寂  自致泥洹 : a+ R  p3 [. ~3 y6 p' n3 j
  或多自归  山川树神  庙立图像
5 Y" I( I4 T- D; \2 M7 D  祭祠求福  自归如是  非吉非上 & |' b2 h- n( m' n2 g
  彼不能来  度我众苦  如有自归 ! g. D' |- J7 w2 v. E0 h3 U& x( D
  佛法圣众  道德四谛  必见正慧 7 Y. ^) J8 j, b5 a% j$ t
  生死极苦  从谛得度  度世八道
" x% F5 i+ u: V1 k8 ~  斯除众苦  自归三尊  最吉最上 & f: z# b! u0 y+ F! e- @  {
  唯独有是  度一切苦  士如中正
. `9 I) P' G8 U8 ~* E' j  志道不悭  利哉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归佛者 ( c4 d+ K2 |: x: }! d
  明人难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处 % n# b. c2 u1 l) q( j- K% x/ @
  族亲蒙庆  诸佛兴快  说经道快
  V$ {+ |  H& B6 w* D) ]& }% X! P  众聚和快  和则常安
- x0 v, G: C; [3 t9 M安宁品第二十三
6 a! \6 ^! R+ z/ M/ H6 B  十有四章。安宁品者。差次安危去恶即善快而不堕。 0 d$ e* x& Y9 D* F7 W
  我生已安  不愠于怨  众人有怨 - H# K- }* J0 ]
  我行无怨  我生已安  不病于病
9 _1 l! O8 T1 |* h9 T$ i. Y4 o  众人有病  我行无病  我生已安
8 J& C( e. c9 C( P* [5 v  不戚于忧  众人有忧  我行无忧
! e* q% q/ p& f" ?8 @2 a8 W" y  我生已安  清净无为  以乐为食 ' \; D/ Q& c2 H6 E5 |' j$ T
  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  澹泊无事 # x" u  f+ M- T# a, }8 D+ g& p
  弥薪国火  安能烧我  胜则生怨
' v9 R& d; k6 e/ s  负则自鄙  去胜负心  无争自安 2 U* n  `2 k' d
  热无过淫  毒无过怒  苦无过身 # H# x! m1 B$ `- c
  乐无过灭  无乐小乐  小辩小慧 ( K0 J3 |1 k& a1 J: I8 a5 c6 x) J& u0 N
  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
2 ~; r2 c$ o, h4 Q2 n! _/ D  长解无忧  正度三有  独降众魔 2 r! W! {8 y, A" w
  见圣人快  得依附快  得离愚人
4 X; E5 [' a4 j. v$ k9 ]  为善独快  守正道快  工说法快 4 K* {- H5 p6 l5 D1 r
  与世无诤  戒具常快  依贤居快 ; w' c- V+ i' Y+ r7 Z$ k5 E
  如亲亲会  近仁智者  多闻高远 ( ^- o/ E0 {& V! {0 v5 \) _
  寿命鲜少  而弃世多  学当取要
% Z2 O- C' P# [; e. G  令至老安
( s2 K* q( k8 }8 Y% O4 p  诸欲得甘露  弃欲灭谛快
7 v, ?( J1 r1 r1 k" q9 m) h  欲度生死苦  当服甘露味 4 V0 F; h) t. g: L
好喜品第二十四
' X% c+ K. j8 g2 m- m  十有二章。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贪欲则无忧患。
& \+ e: R, @- k0 F, l1 K! _  违道则自顺  顺道则自违
# M3 w/ O1 U4 V8 }. W* F  舍义取所好  是为顺爱欲
! x: I3 t( p8 f9 K% Y  不当趣所爱  亦莫有不爱
, w; c0 t: V0 r5 R4 z  爱之不见忧  不爱见亦忧
, u6 X* O# q7 O4 j/ k; t6 f) ^  是以莫造爱  爱憎恶所由 0 p8 H. t, q- J; o5 `) o8 Y
  已除缚结者  无爱无所憎
- m6 r" T& r; P8 x( B0 `) k- q  爱喜生忧  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
( p% s7 {& M2 D  w# e6 h  何忧何畏  好乐生忧  好乐生畏
: n5 L5 T$ z2 W/ ?  r- o" Y  无所好乐  何忧何畏  贪欲生忧 ' G8 Q4 U1 Z' {
  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  何忧何畏 / O$ c! U1 M7 {; E  F
  贪法戒成  至诚知惭  行身近道
/ F3 S7 M) s: x4 }& g  为众所爱  欲态不出  思正乃语
8 Y) o; j+ ?4 O% }9 f. H  心无贪爱  必截流渡  譬人久行
- L6 |) A8 ^- s$ c  从远吉还  亲厚普安  归来欢喜
* ]; p/ c) G: @$ Z1 X. a+ X  好行福者  从此到彼  自受福祚
" T" C/ e- ^, {1 a5 o  如亲来喜  起从圣教  禁制不善
& M$ J$ b5 ]+ x3 \  近道见爱  离道莫亲  近与不近
, L# k3 A8 U* V1 `# E0 k  所住者异  近道升天  不近堕狱
: X8 M) _2 \4 M* E忿怒品第二十五
  Z! C" @4 f( ~7 M! ^( r/ D  二十有六章。忿怒品者。见嗔恚害宽弘慈柔天祐人爱。
% U) r8 Q( y& @1 I  忿怒不见法  忿怒不知道
: ^( o9 g3 Y8 x3 @  i/ s$ B8 I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随身
' z/ Q5 ]" q9 F" ~0 e1 r- s! N  贪淫不见法  愚痴意亦然
( I# C0 e/ ^$ I( b  除淫去痴者  其福第一尊 8 V' \9 `4 ]: y5 V
  恚能自制  如止奔车  是为善御 ; r0 [) ~; C# C
  弃冥入明  忍辱胜恚  善胜不善 " C2 k7 m! N0 q8 n* x( _" V
  胜者能施  至诚胜欺  不欺不怒 / o# P7 Q# O8 M0 P/ Q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则上天 7 o! {+ r. A2 s0 r- f1 }9 ?
  常自摄身  慈心不杀  是生天上
1 K  _! I2 J, P0 ]$ R" x  到彼无忧  意常觉寤  明慕勤学 ' y- r4 X# M3 D! U& z( l) K
  漏尽意解  可致泥洹  人相谤毁
( q( J/ y# l; \* d  自古至今  既毁多言  又毁讷忍
. e/ Z/ F* g5 u7 W/ y  亦毁中和  世无不毁  欲意非圣 4 r9 c1 O' s9 o$ B0 u
  不能制中  一毁一誉  但为利名 ( B1 M& @, F& s: d4 b3 O2 G
  明智所誉  唯称是贤  慧人守戒 + n  p6 r1 v/ e' H
  无所讥谤  如罗汉净  莫而诬谤
; Y) F! `5 N7 y: y6 L/ n  诸人咨嗟  梵释所称  常守慎身
7 @% [+ w  D( N' ]8 L! X+ J0 A  q3 i! k  以护嗔恚  除身恶行  进修德行 . r: R) P2 V, r  p2 i
  常守慎言  以护嗔恚  除口恶言 ' z! I3 g8 k/ Q% L' s# k  a
  诵习法言  常守慎心  以护嗔恚
- p* Q' ~- S, p  除心恶念  思惟念道  节身慎言 3 l% d' x4 x7 @, l
  守摄其心  舍恚行道  忍辱最强 % S# C# n7 [4 c: h& Y
  舍恚离慢  避诸爱会  不著名色 / j5 q/ v2 J5 |9 G5 e
  无为灭苦  起而解怒  淫生自禁 + Y7 O& Z9 P# o! ]0 l5 g
  舍不明健  斯皆得安  嗔断卧安
7 T/ z' C3 g9 X" ~  恚灭淫忧  怒为毒本  软意梵志
  W. p3 i' e7 h' H1 Z. e( o8 A  言善得誉  断为无患  同志相近
4 w2 \: N0 }/ o  详为作恶  后别余恚  火自烧恼
' O  [1 {- E  m; |1 i3 B  不知惭愧  无戒有怒  为怒所牵 / f# B2 Y7 k/ |- w  ?
  不厌有务  有力近兵  无力近软 2 l! J+ U! J! x' X! O
  夫忍为上  宜常忍羸  举众轻之
, q/ f! c& P3 @% ?1 O" Q1 q  有力者忍  夫忍为上  宜常忍羸 3 N9 Z9 s: e4 [/ l
  自我与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 H. Z6 u# c7 v
  宜灭己中  俱两行义  我为彼教
5 a! w3 \9 d8 L% a6 J* v7 Y8 M2 R  如知彼作  宜灭己中  苦智胜愚
+ {3 v0 r4 v7 h  粗言恶说  欲常胜者  于言宜默 2 `; C$ ^) M- ?  I
  夫为恶者  怒有怒报  怒不报怒 ( k* k" q% V; R
  胜彼斗负 3 q& y+ Z" o" ^% _! k$ ~$ |: `8 _6 P
尘垢品第二十六
5 L  |7 M5 }$ c  十有九章。尘垢品者。分别清浊学当洁白无行污辱。 2 l) N. [# y- }9 u- r3 e" W- m- k/ r: h
  生无善行  死堕恶道  住疾无间
+ P8 ?4 e! k. w! U5 \6 c1 U  到无资用  当求智慧  以然意定 ( ^) K2 {) m. B0 m- ~+ I
  去垢勿污  可离苦形  慧人以渐
. ]# f8 K0 J6 i) P" [$ @  安徐稍进  洗除心垢  如工炼金 : J+ [. z2 H, K( O; P+ j- t
  恶生于心  还自坏形  如铁生垢 2 C" L( |& d& H6 w
  反食其身
9 m0 w8 [, I6 g2 ~6 q) l) \  不诵为言垢  不勤为家垢 9 l2 V* [2 m% c7 f0 X) ?$ ^; X
  不严为色垢  放逸为事垢
) C2 G/ X. ?) p+ i  悭为惠施垢  不善为行垢 / o3 h4 d" {0 v4 ~; N0 P
  今世亦后世  恶法为常垢
) {4 y1 U1 z- H0 u  垢中之垢  莫甚于痴  学当舍恶 $ x1 O. F3 H& D/ n  {
  比丘无垢  苟生无耻  如鸟长喙 3 X. r% C8 p+ U( v$ _
  强颜耐辱  名曰秽生  廉耻虽苦 4 L0 p) O" M3 Z% t% W3 R1 S
  义取清白  避辱不妄  名曰洁生 . u' f' x! g. d6 t1 K
  愚人好杀  言无诚实  不与而取
1 h2 K% ]2 ?% n1 s6 x, p7 i6 v7 G+ o  好犯人妇  逞心犯戒  迷惑于酒
1 _: H3 a3 z; P4 T  斯人世世  自掘身本  人如觉是 ' T% ^4 h% w9 O$ n/ G$ k5 F$ {
  不当念恶  愚近非法  久自烧没
/ Z! L" L9 _1 v& F+ c3 I  若信布施  欲扬名誉  会人虚饰 + B) o6 G7 Y  \% ^
  非入净定  一切断欲  截意根原 , Y, g# H1 ~5 |
  昼夜守一  必入定意  着垢为尘 ' q0 ~5 W- r7 |6 m$ R) ^: l
  从染尘漏  不染不行  净而离愚 ' U0 w) M5 S  N6 v. |: ]7 c
  见彼自侵  常内自省  行漏自欺
: y- a- p( Y; m* h! k, C  q  漏尽无垢 4 h6 J' t% K0 h6 r* q
  火莫热于淫  捷莫疾于怒 0 G9 u1 o, R! d' Q
  网莫密于痴  爱流驶乎河 + ?# {8 s3 y8 O' x; X7 S* H: ~
  虚空无辙迹  沙门无外意 6 b/ z  c% q4 Y. ^  z( s; N
  众人尽乐恶  唯佛净无秽
  h( J( A* ]. F1 m2 ]; h  虚空无辙迹  沙门无外意
  B3 v- y: D1 d! P  世间皆无常  佛无我所有 8 X; r, D0 j) v
奉持品第二十七 : W5 s# t* ?# H3 ]9 p" E/ P
  十有七章。奉持品者。解说道义法贵德行不用贪侈。 0 ^  t! l4 o0 K7 ]/ R0 M$ `7 W
  好经道者  不竞于利  有利无利 * d. O$ O1 _/ |- {# s6 v
  无欲不惑  常愍好学  正心以行
# ^5 b1 \% x1 Y" p/ m  拥怀宝慧  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
5 e: x. Y, e. M( h. i  不必辩言  无恐无惧  守善为智
  }& }; ]9 H8 ~) H& A  奉持法者  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 & _" c5 s7 ^0 X5 m
  身依法行  守道不忌  可谓奉法
4 O9 I* G3 q; x  }) C8 a: \3 i8 g; M  所谓老者  不必年耆  形熟发白 ' t' A( n, _6 ^2 c7 G
  蠢愚而已  谓怀谛法  顺调慈仁 " f! G* ^$ K3 e- x
  明远清洁  是为长老  所谓端政 ( P+ G. B4 r; V$ I% `: `* D
  非色如花  悭嫉虚饰  言行有违 6 r. R& G5 c5 e3 [; v- ]9 o
  谓能舍恶  根原已断  慧而无恚
* X* I# J! J; j8 q/ m6 R5 D  是谓端政  所谓沙门  非必除发 % X2 u0 e8 u: r" n$ v0 ]: x* R. ?5 ?
  妄语贪取  有欲如凡  谓能止恶 6 M. Q, K2 C( i1 I
  恢廓弘道  息心灭意  是为沙门
  b7 d2 e9 k6 U+ J% H7 O  所谓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时乞食  邪行淫彼
, z$ @4 D8 E5 R. `/ x  称名而已  谓舍罪福  净修梵行 2 ^. [$ Q/ P# w2 n
  慧能破恶  是为比丘  所谓仁明 - `3 I+ a6 i/ Z3 {
  非口不言  用心不净  外顺而已 4 `3 O: u$ W6 [7 x1 T
  谓心无为  内行清虚  此彼寂灭
3 X' }0 A4 K( P" f8 o; V$ b8 a  是为仁明  所谓有道  非救一物 6 j, a4 F7 B: E
  普济天下  无害为道  戒众不言
1 K' ^& U4 Y! L& s6 l- I6 a; `  我行多诚  得定意者  要由闭损
& ?/ `# y* S5 ]4 m" N3 I) M  意解求安  莫习凡人  使结未尽 * v1 ?0 \4 g+ S  v
  莫能得脱 5 n: n8 h+ b2 X% Y: j$ ^0 b
道行品第二十八
. U. k" L' J. Q5 Y  二十有八章。道行品者。旨说大要度脱之道此为极妙。 : V" u/ q: K% r" s. E5 ^9 T* [
  八直最上道  四谛为法迹 0 z! ]# S1 q) ?; T' B. G1 \2 K" s
  不淫行之尊  施灯必得眼 6 J4 n- {- w, p$ F
  是道无复畏  见净乃度世
1 Z( P  O; J# @7 W5 m  此能坏魔兵  力行灭邪苦
9 p' o7 c3 F0 ?6 b" \& `( H- _" {  我已开正道  为大现异明 ! r7 S6 P% L1 G- Y; d- A7 ~( x
  已闻当自行  行乃解邪缚
& u+ p: M% f. Z' p  生死非常苦  能观见为慧
; m. O, \  C6 {* F  欲离一切苦  行道一切除
$ K, L' ~5 L' C8 C  生死非常空  能观见为慧
' w0 I! \) `4 Q  d+ L# @4 ]  欲离一切苦  但当勤行道
  |. G' y3 |3 x* r) w  起时当即起  莫如愚覆渊
0 ]' N* t3 C6 b0 B3 J2 F+ U  与堕与瞻聚  计罢不进道
1 x% z9 P9 i- |: I1 U  念应念则正  念不应则邪
7 I/ ?8 W, E2 }1 p( r  慧而不起邪  思正道乃成
+ P7 x2 K. b1 b0 d3 n( i  慎言守意念  身不善不行
+ N% y6 l  e- }6 I# z! n5 v& l1 h  X  如是三行除  佛说是得道
& I  w$ r/ e' p" A  S$ F  断树无伐本  根在犹复生 0 x1 A1 L0 B- p% ?
  除根乃无树  比丘得泥洹 ! q/ E. j+ E: e' X( l) K, F' N
  不能断树  亲戚相恋  贪意自缚
3 m3 U( T3 o- \1 i  如犊慕乳  能断意本  生死无强 4 L( t2 F) S/ t0 {/ z; i
  是为近道  疾得泥洹  贪淫致老 8 {! i" h- j8 P
  嗔恚致病  愚痴致死  除三得道
) n, A6 E' a+ Y; t  释前解后  脱中度彼  一切念灭 - M/ U4 [. E* m7 \
  无复老死  人营妻子  不观病法
' i. R% p: R; b+ l/ l) i2 c7 o" ^  死命卒至  如水湍骤  父子不救
7 T% F+ G$ {+ l  余亲何望  命尽怙亲  如盲守灯
( t4 n4 X3 E/ K  慧解是意  可修经戒  勤行度世
! G: O0 m! A/ x, C  t# w  一切除苦  远离诸渊  如风却云 + x% G  T& b0 W% e, D9 G! Y# h/ e
  已灭思想  是为知见  智为世长 3 d: D9 w2 W0 b  J- P
  惔乐无为  知受正教  生死得尽
, j7 B4 o+ e; [% p  知众行空  是为慧见  罢厌世苦 - H% ~$ [1 G6 N/ ~' a
  从是道除  知众行苦  是为慧见 + H& ^. i2 F/ y# q3 b, w" |% h
  罢厌世苦  从是道除  众行非身 1 O) K7 g' R9 r3 o1 V& i+ {! n5 _
  是为慧见  罢厌世苦  从是道除 / d2 \0 z9 P; o
  吾语汝法  爱箭为射  宜以自勖 2 J/ n7 Z9 O+ c" F! W, i
  受如来言 ) |  M2 P1 X: C+ k" ~: O2 O) l
  吾为都以灭  往来生死尽
/ A. D# R+ c1 P, z  非一情以解  所演为道眼 0 V& v: h" e9 {8 a
  驶流澍于海  潘水漾疾满 $ z/ }0 U2 q+ {, a$ R& a1 R
  故为智者说  可趣服甘露
  L8 d# X$ x8 K" x; q  前未闻法轮  转为哀众生 $ ], {! f2 S7 `0 _! T3 \  A
  于是奉事者  礼之度三有
* ~: A: n2 A6 y/ c$ |+ u  B" j' Y" [  三念可念善  三亦难不善 8 f  k( W2 Y! h3 A& W" A! ~$ F2 P: g8 z
  从念而有行  灭之为正断
5 S; I3 D" v/ y$ P/ a" l$ g' y  三定为转念  弃猗行无量
- C2 H0 i9 r, x  得三三窟除  解结可应念 " }( Z9 b% E  @$ {
  知以戒禁恶  思惟慧乐念
( K# r) {. r2 ?2 Z# g9 x  已知世成败  息意一切解 " P; A9 l# z% ^
广衍品第二十九 , E5 O+ C" ^9 V5 i  r
  十有四章。广衍品者。言凡善恶积小致大证应章句。 $ y4 d  S7 S5 b3 N% E$ r" v( O: ~
  施安虽小  其报弥大  慧从小施 7 _8 ?, q% Q2 L7 T  w2 _- X- C) }* |
  受见景福  施劳于人  而欲望祐 3 y  l) f0 o- E* d; ?" P" |
  殃咎归身  自遘广怨  已为多事
. J8 x9 h4 i* U3 M) V/ z9 ^  非事亦造  伎乐放逸  恶习日增
( f4 w3 A6 M7 X* k) @  精进惟行  习是舍非  修身自觉
9 e' |( @) M% W1 G9 v  是为正习  既自解慧  又多学问
# _. s6 D- u6 x" r4 r5 K  F  渐进普广  油酥投水  自无慧意 % _6 v3 N, d) j8 k5 b9 i$ T) x& n
  不好学问  凝缩狭小  酪酥投水 ) m1 G- U* {# p7 J0 {) r4 {  `
  近道名显  如高山雪  远道闇昧 1 J* J6 |3 Q! |" c' T6 J, l. m7 D" E) e
  如夜发箭  为佛弟子  常寤自觉
3 F0 |" I9 |8 u  昼夜念佛  惟法思众  为佛弟子
* f' o+ R  E2 o2 z  当寤自觉  日暮思禅  乐观一心
6 r  n& h$ _  E' q: @  人当有念意  每食知自少 . ^% c7 ^" H# L; ^$ w% h; @3 Z* A
  则是痛欲薄  节消而保寿 0 N* A6 \6 R$ T$ H# D* s
  学难舍罪难  居在家亦难 % P2 ^5 t8 {0 P/ H" W
  会止同利难  难难无过有
, u; b  y* @# b( w  比丘乞求难  何可不自勉
- `# C  n9 [* ~, g* x$ A  精进得自然  后无欲于人
! h4 m$ v$ F' w* s  |  有信则戒成  从戒多致宝
1 x" F0 y/ h) G/ i) D+ ^7 _  亦从得谐偶  在所见供养
$ V3 r% M% f, x  一坐一处卧  一行无放恣
3 l! t% c8 ^* T2 S! e  守一以正身  心乐居树间 ; ?1 d4 h* ?5 f6 s/ C) `7 U" Y( s
地狱品第三十 * `* L: O6 [# O
  十有六章。地狱品者。道泥梨事作恶受恶罪牵不置。 9 W" X0 E3 Z* y" y
  妄语地狱近  作之言不作
4 v+ ?6 e, ^. g! \  二罪后俱受  是行自牵往 , Q, H3 g+ m: U
  法衣在其身  为恶不自禁
( V' o8 y3 P# M7 R  苟没恶行者  终则堕地狱
6 ?/ O1 M+ R/ L* W* p: n3 T  无戒受供养  理岂不自损 # F( \: D$ e5 Y1 Q; U3 {
  死啖烧铁丸  然热剧火炭
/ B/ O1 |. N! A( `- ]4 R! ?6 U  放逸有四事  好犯他人妇
1 [/ Z3 L8 k$ O- N  卧险非福利  毁三淫泆四 # K& g4 _. K+ D
  不福利堕恶  畏恶畏乐寡 1 C  x9 n! e8 n, e( ]% D# S
  王法重罚加  身死入地狱 : i3 ?, D" N3 }$ S! a% u) m- @, Z
  譬如拔菅草  执缓则伤手 , P, G9 D1 v1 z' Z5 ]& i
  学戒不禁制  狱录乃自贼 0 a/ X( l5 N( U+ z$ `2 R
  人行为慢惰  不能除众劳 : w  S" ?' z9 G5 i
  梵行有玷缺  终不受大福 # ]; I5 j, f  _8 y6 s9 u
  常行所当行  自持必令强 % h$ t9 Y1 {, |) ]$ ~3 b# R
  远离诸外道  莫习为尘垢
3 Z  G+ V6 R+ @4 \# g6 ?1 B. u6 W  为所不当为  然后致郁毒   c  R8 L: h7 a: |
  行善常吉顺  所适无悔吝 & s3 v: ^; L5 Y' J( |# w
  其于众恶行  欲作若已作 0 d* Y; I4 g8 i' I/ f8 G
  是苦不可解  罪近难得避
+ d3 o/ N! k4 c. C3 O8 a  妄证求败  行已不正  怨谮良人
0 e, I! u( ^3 l; d2 k  以抂治士  罪缚斯人  自投于坑 $ J3 v; b2 f) w3 X" O
  如备边城  中外牢固  自守其心
  V* X& D, L& T3 L9 K. B  非法不生  行缺致忧  令堕地狱
3 m, _; K# Q' i  可羞不羞  非羞反羞  生为邪见
6 f9 h5 K) p) [  死堕地狱  可畏不畏  非畏反畏
  _- {& {/ L4 Y  b% z9 B( s4 }0 s6 N  信向邪见  死堕地狱  可避不避 9 `/ r: \, ~2 {2 B
  可就不就  玩习邪见  死堕地狱 4 \4 U; J5 V+ R% c7 g2 j
  可近则近  可远则远  恒守正见
0 u5 f4 A/ C/ n  |6 K; P  死堕善道   x0 G9 {# I4 I4 L2 K4 z) x' ^0 K% I
象喻品第三十一 & m6 c$ r" z4 s) I2 ^
  十有八章。象喻品者。教人正身为善得善福报快焉。 ! t& D" E; E2 U: e" Y7 I' X
  我如象斗  不恐中箭  常以诚信 " }, k, P+ X6 W
  度无戒人  譬象调正  可中王乘
6 d. |. |9 x' f; F4 {  调为尊人  乃受诚信  虽为常调 9 U- x2 W+ G2 k
  如彼新驰  亦最善象  不如自调 6 j2 [% d( _8 }) ~
  彼不能适  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
2 q. S3 c& i6 ]& d4 q: A  能到调方 ' k- r1 m" q+ R' \
  如象名财守  猛害难禁制 9 ], o3 ~& C5 n
  系绊不与食  而犹暴逸象
4 |3 h, ]# [3 ^. {/ k; j$ K  没在恶行者  恒以贪自系 " [; y, F: v8 ~' q$ n' y! V& F% w9 K" R; X
  其象不知厌  故数入胞胎
# H& K/ \- j2 q7 }5 c* `5 V$ H  本意为纯行  及常行所安 % Y. O. z# x7 B8 m# o& n% J4 C1 U
  悉舍降伏结  如钩制象调
3 l  o# _# d# K1 L* d) L' O7 [- k  乐道不放逸  能常自护心 # V1 |9 ?) H  U' Y9 k' X
  是为拔身苦  如象出于塪 # G+ J% z$ z: W; w. N2 v
  若得贤能伴  俱行行善悍 - ^, E5 l  k! t+ v
  能伏诸所闻  至到不失意 1 Z, y# c% L7 F/ }6 }1 M- B2 E  M9 l% K
  不得贤能伴  俱行行恶悍
0 l5 H& O+ V' {( a  广断王邑里  宁独不为恶
- A  G+ r* J5 ~% i  c! u  宁独行为善  不与愚为侣
& T) x- G% Q$ f9 ~' N  独而不为恶  如象惊自护 + }0 A3 v" \! X2 Y6 X- S1 {2 k
  生而有利安  伴软和为安 . ^. \1 {$ c3 D, d* [
  命尽为福安  众恶不犯安 7 J+ u% j0 G7 O2 G* I: c+ {4 u, ^
  人家有母乐  有父斯亦乐 " `" ]/ [' [% z! a& x
  世有沙门乐  天下有道乐 $ U+ P4 J7 |8 o8 x9 m7 D1 l
  持戒终老安  信正所正善 9 _; O/ B9 Y$ Y. F; B" e' U
  智慧最安身  不犯恶最安
6 O  ~, F# F% W# _  如马调软  随意所如  信戒精进
" F% @: V) X( J! \- |) O- X  定法要具  明行成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忍和意定
/ r8 b: H" ]3 g- m( @5 d) R+ a  是断诸苦  随意所如  从是往定 & g  B! S! r& ?9 h- s6 ]( ^7 E* j
  如马调御  断恚无漏  是受天乐
6 @( @4 Q3 V: b% j' Y- e# K7 t  不自放恣  从是多寤  羸马比良   s# V) x/ p* d
  弃恶为贤 ; \( I! \, H4 }! T8 Y, v
爱欲品第三十二 " K. d$ E2 p$ M4 o, G
  三十有二章。爱欲品者。贱淫恩爱世人为此盛生灾害。 9 z9 P, x: N( S9 u
  心放在淫行  欲爱增枝条
, r* O) W0 s7 @4 V7 ]  分布生炽盛  超跃贪果猴
' n% j0 e0 a, N. I/ ?: u' X. J  以为爱忍苦  贪欲着世间 0 W1 h1 W- P, o! M
  忧患日夜长  莚如蔓草生
$ G. b, D) S, s& `9 x* {  人为恩爱惑  不能舍情欲 % C, D! J. ~. j' [+ X
  如是忧爱多  潺潺盈于池 ; @- X% O1 c7 }! o# n( A
  夫所以忧悲  世间苦非一 7 n8 Z  a+ Z$ B: H3 Q0 y0 |
  但为缘爱有  离爱则无忧
5 V8 R) |0 j6 w! z  己意安弃忧  无爱何有世 ' _; H/ ~7 e: [7 V. ?
  不忧不染求  不爱焉得安 % _* N( w3 V: p' \9 X2 K# g
  有忧以死时  为致亲属多
' A7 z( g5 Q/ w; b/ i  涉忧之长涂  爱苦常堕危
' v; ?) g$ r8 {9 c/ v  为道行者  不与欲会  先诛爱本 , B' i; f0 T/ z; V- ]- C* S
  无所植根  勿如刈苇  令心复生
2 w) A$ R1 U+ M6 R% n- c  如树根深固  虽截犹复生   H) A% W+ p  c+ h  i
  爱意不尽除  辄当还受苦
: Z- p* T: W* K! B$ n( a: |( M  猿猴得离树  得脱复趣树
! H& x2 w; [* D, x' P  众人亦如是  出狱复入狱 ' C% g) V, S8 ~4 I+ c+ }$ E9 j! \
  贪意为常流  习与憍慢并
: O* t! b/ s+ m% g* s  思想猗淫欲  自覆无所见
9 A9 K- d; e6 h- s# E; t* F  一切意流衍  爱结如葛藤 " l/ B; r# [( s4 p$ T, m
  唯慧分别见  能断意根原
* I5 F: o  P; p9 p" G: {" T  夫从爱润泽  思想为滋蔓 ' C8 P0 J$ W$ T+ ?* X1 x: \
  爱欲深无底  老死是用增
( u- i" X. G( B. @  所生枝不绝  但用食贪欲 . `* q% ^, D$ R2 Z; P- c
  养怨益丘塳  愚人常汲汲
# P& Z$ Z, y% z  x0 i  虽狱有钩鍱  慧人不谓牢
& Z2 y* X% Q+ O3 w2 i! N  愚见妻子息  染着爱甚牢
. g  Y3 U' T8 F) d; A5 }  慧说爱为狱  深固难得出
6 ]9 S/ B  j3 Q/ D4 Q; |  Q  是故当断弃  不视欲能安 9 @! \1 h- t" ~- n% B/ v" w; m
  见色心迷惑  不惟观无常 : @* L3 `7 Y" y( I  B
  愚以为美善  安知其非真 ! }$ h, x0 t) J. }0 U+ E4 u
  以淫乐自裹  譬如蚕作茧
& K# l/ Z4 I  d0 F0 H  智者能断弃  不盻除众苦
$ g0 r! F- T& q: e& g2 j  心念放逸者  见淫以为净
( _6 f* H* O& ]4 _% G% O/ @9 b' V  恩爱意盛增  从是造狱牢
, q: n0 U; x! u# Q+ y6 q) L  觉意灭淫者  常念欲不净 ! ^4 T7 P( @% E! j& b. a
  从是出邪狱  能断老死患 . F4 _3 f8 P7 ]  y/ ?0 k+ g
  以欲网自蔽  以爱盖自覆
5 }, H$ F9 c! @  自恣缚于狱  如鱼入笱口 1 O) X8 S. I4 k7 a7 @
  为老死所伺  若犊求母乳 & @) e( N- C* G) y$ C, G
  离欲灭爱迹  出网无所弊
2 Y* k( F! s# m& \+ Y  尽道除狱缚  一切此彼解
2 q  y) {# E9 v5 i# W9 E  ]' q  _6 Y  已得度边行  是为大智士
8 b* R# h4 d& X9 l/ l* l  勿亲远法人  亦勿为爱染
5 j5 y7 u: o2 x; Z( y9 ~$ w  ^  不断三世者  会复堕边行
0 T. z3 H5 \) a  若觉一切法  能不着诸法 2 g+ U) d9 D/ U7 k3 {
  一切爱意解  是为通圣意 ' e% `' Z% N% o+ K
  众施经施胜  众味道味胜 3 w8 e. n, l) R+ {0 w, ^& l
  众乐法乐胜  爱尽胜众苦 * d  y4 G; g/ n, M+ Y* G9 l, h
  愚以贪自缚  不求度彼岸 # }9 d" X4 a+ {7 x
  贪为败处故  害人亦自害 . C" f8 Z# S0 a6 m0 {8 I
  爱欲意为田  淫怨痴为种 2 P  E/ \1 Q6 R  P3 q, K6 M' h
  故施度世者  得福无有量
. [- U4 `& |& i0 Y6 p3 f  伴少而货多  商人怵惕惧
. c  Q( q9 l; ?/ A  嗜欲贼害命  故慧不贪欲 4 D* K8 Y' h3 l- V% u# \
  心可则为欲  何必独五欲 - ?, A3 u/ c$ O$ a
  违可绝五欲  是乃为勇士 ; X& ?( c5 G$ C8 X+ z8 G
  无欲无有畏  恬惔无忧患 , M1 l5 @$ ~$ O# E& Y) t3 e* }+ k$ L
  欲除使结解  是为长出渊
2 i" y8 ]5 x1 ~- _% l2 A4 u) P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 t' W: f7 R" S' A
  我不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 U- p" Y# j+ m+ \5 l; q" Z7 x
  伐树忽休  树生诸恶  断树尽株
, I# f# ^" n% R  比丘灭度  夫不伐树  少多余亲 3 C/ v4 o6 y: ]0 I- ]
  心系于此  如犊求母
0 C/ x6 a1 b7 y* O! ]/ V3 {6 }0 r利养品第三十三 0 R) i; A! V2 T, d8 F
  有二十章。利养品者。励己防贪见德思议不为秽生。 1 ?; K- ~3 p1 ~4 z
  芭蕉以实死  竹芦实亦然
7 F! X8 V; y+ X) A& h  駏驉坐妊死  士以贪自丧 - e6 ~/ G0 P( p8 z: b5 |
  如是贪无利  当知从痴生
; R$ u; w" Y& `$ b  愚为此害贤  首领分于地
) \, P- J2 b3 n  天雨七宝  欲犹无厌  乐少苦多
, v$ l6 X1 E  s* W  觉者为贤  虽有天欲  慧舍无贪
; {, S  T9 {; v  乐离恩爱  为佛弟子  远道顺邪 3 e4 ~! |- o  V3 c6 @0 v1 \
  贪养比丘  止有悭意  以供彼姓 ' k& b( |" m7 c( a# N4 Z
  勿猗此养  为家舍罪  此非至意 ! ?9 j2 [3 Y7 O* t' q) ^
  用用何益  愚为愚计  欲慢用增 # e% @0 q6 J, B  s" W4 r
  异哉失利  泥洹不同  谛知是者 " _+ D# Y5 A. X/ @* f
  比丘佛子  不乐利养  闲居却意
; p$ i( x* ]; c# Z  自得不恃  不从他望  望彼比丘
* V- x5 _7 G: B2 W2 ?  不至正定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4 q' D* h1 y2 c  不知计数  衣服饮食  夫欲安命
, P9 p$ F6 W9 q9 `8 z! {/ C  息心自省  取得知足  守行一法
- ^9 D5 m6 W7 F% V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如鼠藏穴
( t6 O7 a; \8 x; l$ P+ |0 d7 ]  潜隐习教  约利约耳  奉戒思惟 / C8 r& i, c6 w- |
  为慧所称  清吉勿怠  如有三明
% i: H2 T& s" {5 h8 ], H( x' ~  解脱无漏  寡智鲜识  无所忆念 4 Y1 e' w( T% q7 K
  其于食饮  从人得利  而有恶法 2 j- a8 z* C1 u4 w' S
  从供养嫉  多结怨利  强服法衣 3 V$ K0 C: Y  s1 u. `% K
  但望饮食  不奉佛教  当知是过
) a, K  l: {# R+ v  养为大畏  寡取无忧  比丘释心
6 q- t) m$ V9 ^% c8 ~! R" M  非食命不济  孰能不揣食   N# L, |; a3 o
  夫立食为先  知是不宜嫉 " T% ]4 w: U* M; |
  嫉先创己  然后创人  击人得击
7 @4 T, o+ T' M& m8 E0 v8 ~  是不得除  宁啖烧石  吞饮洋铜 ' j/ d. I, [/ ^1 C2 s
  不以无戒  食人信施
$ d) @. M' D4 Q: O& K沙门品第三十四 " Z" v; V% ^0 ]6 L  q. N1 D& z
  三十有二章。沙门品者。训以法正弟子受行得道解净。
( _) _& ]1 m8 W8 l  端目耳鼻口  身意常守正 2 K5 F* p9 U( q  n3 F- q" L
  比丘行如是  可以免众苦 : j+ v1 Y, e2 Z7 f9 ?
  手足莫妄犯  节言顺所行
1 r) F* B7 M/ i  常内乐定意  守一行寂然 & K; w) j% e% d! X
  学当守口  宥言安徐  法义为定
6 f$ {" D. I3 r  言必柔软  乐法欲法  思惟安法 # c( P0 p4 n7 ^6 J
  比丘依法  正而不费  学无求利
* w/ c# Z: |4 M: M0 S  无爱他行  比丘好他  不得定意 $ e1 T6 I$ x5 Z$ a
  比丘少取  以得无积  天人所誉
; j3 w3 V$ c" D9 l* A2 `  生净无秽  比丘为慈  爱敬佛教
5 P3 U% L' v( @1 x. o  深入止观  灭行乃安  一切名色
; y3 \) \* B: {4 m; X0 q  非有莫惑  不近不忧  乃为比丘 5 G# L* h: W. _
  比丘扈船  中虚则轻  除淫怒痴 ! S2 m6 h6 x4 L7 m; `7 M' f' G3 z
  是为泥洹  舍五断五  思惟五根
1 d0 V8 F  i( D) g8 z3 u6 V$ w  [  能分别五  乃渡河渊  禅无放逸 ; B$ {3 w- N. p" {4 i, [5 [+ x
  莫为欲乱  不吞洋铜  自恼燋形
; }& e6 H4 t5 j; a" k& c8 w/ U: v  无禅不智  无智不禅  道从禅智 3 |  z' @, F5 Z. a4 f4 L6 |
  得至泥洹  当学入空  静居止意 - F  H$ U; h5 G7 E3 F* t- _) h3 |
  乐独屏处  一心观法  常制五阴
+ v$ n6 q4 x! c5 H- v  伏意如水  清净和悦  为甘露味
' w( P% ^$ ]7 w& X/ [0 {  不受所有  为慧比丘  摄根知足
5 C# E# J- H- D! A, M  戒律悉持  生当行净  求善师友
# |" c( D1 O) \9 a* }) ~  智者成人  度苦致喜  如卫师华 5 P; U9 e! s% M3 ^0 D
  熟如自堕  释淫怒痴  生死自解
' }, l' o+ }5 w8 u  N! b3 n1 ^  止身止言  心守玄默  比丘弃世 & K+ n; b: b/ S# S$ u3 q6 s8 T
  是为受寂  当自敕身  内与心争
! N; y- t( z" h  @. _& r- b6 m0 d- x  护身念谛  比丘惟安  我自为我
4 @" f4 x6 b9 i9 h  计无有我  故当损我  调乃为贤
+ z6 Y3 `1 \, ?% d  喜在佛教  可以多喜  至到寂寞
4 F# L. Y; S2 A" J  行灭永安  傥有少行  应佛教戒 2 k5 o6 {1 R+ M( v7 Y4 B4 i- k
  此照世间  如日无曀 9 c% N* G8 R+ X" R# g2 `  A
  弃慢无余憍  莲华水生净 ' y, a( {0 J! ~4 `
  学能舍此彼  知是胜于故
7 z9 x, _& y; ~) k0 |0 \  割爱无恋慕  不受如莲华 * V3 \; s5 l. R+ l. d
  比丘渡河流  胜欲明于故 % Z  N" i; r) ~. \! X: S# H$ \
  截流自恃  逝心却欲  仁不割欲 ; w# D) _5 `9 a% A
  一意犹走  为之为之  必强自制 + t) C* Q. @/ `9 j: m. D5 X+ J
  舍家而懈  意犹复染  行懈缓者 + N% b" L$ q/ s3 s7 s
  劳意弗除  非净梵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焉致大宝 " Q+ [# N; Q8 k# |! l4 f& `. c2 f
  沙门何行  如意不禁  步步着粘 5 k: L9 U9 w$ t% Q- q8 J9 ~: i- y
  但随思走  袈裟披肩  为恶不损
( h, o, h+ e! h  恶恶行者  斯堕恶道  不调难诫 $ F; ^8 Y8 E% y+ F. j0 U" o7 E- @
  如风枯树  作自为身  曷不精进
6 R/ n6 V# ^& u6 V5 X  W. r; o  息心非剔  慢訑无戒  舍贪思道
( b: I1 R0 k9 A5 F# ?( |9 {  乃应息心  息心非剔  放逸无信 7 V3 m+ e" [2 d0 G
  能灭众苦  为上沙门 4 c! p1 J! Q0 J3 @
梵志品第三十五
7 H0 i; r0 f2 V/ H  有四十章。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学无秽可称道士。
0 \2 [, M) J; F7 M) U9 s( M6 W  截流而渡  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 ; L7 v8 a3 O: v/ [# T  p
  是谓梵志  以无二法  清净渡渊
% h7 Q# q- h3 B& W# V: W! Z  诸欲结解  是谓梵志  适彼无彼
6 l6 ^- w+ C. q# c8 [) i  彼彼已空  舍离贪淫  是谓梵志
9 W6 p9 t0 Z2 W* ~9 i& J7 Z  思惟无垢  所行不漏  上求不起
/ _( U6 O' k) c7 S9 p- F- }  是谓梵志  日照于昼  月照于夜
6 [8 o+ w" E: h! ?% a) }+ k  甲兵照军  禅照道人  佛出天下
" J- c& ^6 |3 k% g0 p  照一切冥
* l1 F9 k3 s# h7 t5 n" }0 ]  非剃为沙门  称吉为梵志
  Z* g  c8 F) U% F  谓能舍众恶  是则为道人 $ I/ {& l' I6 A  s" N# P! v) d* M
  出恶为梵志  入正为沙门
6 K4 A$ o' N3 S7 m& S- v/ s$ M  弃我众秽行  是则为舍家
: p: ^+ I1 m" q  若猗于爱  心无所著  已舍已正 / Z. I' z5 |1 R; {% {* p5 [
  是灭众苦  身口与意  净无过失 : e- {# [" S$ k6 O  m
  能舍三行  是谓梵志  若心晓了
; I, T. e- O( r9 p  佛所说法  观心自归  净于为水 , \8 Z$ n) J9 H9 Y+ }0 W: h% l
  非蔟结发  名为梵志  诚行法行
6 b5 d  q  x& ?2 |! S8 H. b/ N" \  清白则贤  饰发无慧  草衣何施
9 @' _) P& o3 C/ G- s/ y# O( _  内不离着  外舍何益  被服弊恶
! n+ ~9 i# x+ V  躬承法行  闲居思惟  是谓梵志 " Y2 v7 f5 i  b6 S; w5 ~3 _% L
  佛不教彼  赞己自称  如谛不妄 & E/ k5 ~  |$ c4 T2 M
  乃为梵志  绝诸可欲  不淫其志
. ?" w8 f" L, s  委弃欲数  是谓梵志  断生死河 : i0 e( w* A' x! O. W% \
  能忍起度  自觉出堑  是谓梵志 4 T- b6 a5 A) w2 U$ ^7 @  R
  见骂见击  默受不怒  有忍辱力 4 c) v3 z3 N4 C1 c1 V
  是谓梵志  若见侵欺  但念守戒
5 i' G* r6 B( j$ i; Y  端身自调  是谓梵志  心弃恶法
0 S: e8 R& W" L, A: ]" E  如蛇脱皮  不为欲污  是谓梵志 : w" b/ s5 P& y$ f1 V5 o: n
  觉生为苦  从是灭意  能下重担
0 {5 v, Q0 c. {4 _; j$ |* L4 D  是谓梵志  解微妙慧  辩道不道 5 k% R8 }7 Q1 Y# s
  体行上义  是谓梵志  弃捐家居
* L1 c, Q3 N; g# V1 ?/ L  无家之畏  少求寡欲  是谓梵志 6 b) |+ d0 n- O6 h" I
  弃放活生  无贼害心  无所娆恼
) }5 E2 o3 l, D3 ]  是谓梵志  避争不争  犯而不愠 % m1 N% d0 [  l
  恶来善待  是谓梵志  去淫怒痴 ( P% f" ?8 v2 h
  憍慢诸恶  如蛇脱皮  是谓梵志 . i% x1 k0 H2 d! D. J
  断绝世事  口无粗言  八道审谛 5 h9 l9 @7 a, W+ [5 O2 z
  是谓梵志  所世恶法  修短巨细 / _6 R6 T' f  R/ A# f
  无取无舍  是谓梵志  今世行净 : D. a# w( T2 W
  后世无秽  无习无舍  是谓梵志
& e- D  T5 A% Q6 p) @  弃身无猗  不诵异行  行甘露灭 8 |8 v' o8 N# m' W% v6 p
  是谓梵志  于罪与福  两行永除 , G, L# F: w  n: h  J  K1 v/ S; I
  无忧无尘  是谓梵志  心喜无垢 / W0 l8 ?( y/ Z$ a" p- O; f# P
  如月盛满  谤毁已除  是谓梵志 0 v4 z# \/ W. R
  见痴往来  堕堑受苦  欲单渡岸
% m) j- x$ u% }2 _8 k  不好他语  唯灭不起  是谓梵志
+ P- q5 g; ?$ S' G5 M* `  已断恩爱  离家无欲  爱有已尽 , L2 r) }8 i/ m$ z5 S
  是谓梵志  离人聚处  不堕天聚
  `  X5 s4 F: k$ d( x% h  诸聚不归  是谓梵志  弃乐无乐 : \" G4 j/ K* ^
  灭无熅燸  健违诸世  是谓梵志
' k: J! D  V: D$ s( ^8 s  所生已讫  死无所趣  觉安无依 ( I0 [; Q7 _9 C; O0 }
  是谓梵志  已度五道  莫知所堕
3 u* L2 y  O0 p' e  n  习尽无余  是谓梵志  于前于后
# Z9 v1 t/ \. {8 W/ P  乃中无有  无操无舍  是谓梵志 6 Z0 j7 n4 Z. n0 d
  最雄最勇  能自解度  觉意不动
) a0 h: Y9 a4 ^2 D, Z4 A7 \" ^  是谓梵志  自知宿命  本所更来
- Z. r6 d9 _% x1 E  Q6 k8 D  得要生尽  睿通道玄  明如能默
5 o, M* p7 F) Q, N$ {" j: g  是谓梵志 . k2 u( B4 y$ [0 `; t2 _( R6 q% Q
泥洹品第三十六
* J  B: a4 E9 n4 r6 v" F5 [1 J+ |  三十有六章。泥洹品者。叙道大归。恬惔寂灭。度生死畏。
6 a) ^# @3 D/ a  忍为最自守  泥洹佛称上 , Y( E% o5 W' L3 h" ~9 s, U
  舍家不犯戒  息心无所害 ' b, Y' r  [' L. {1 t; D! i
  无病最利  知足最富  厚为最友
( A. C( S3 r6 L. }1 |  泥洹最快  饥为大病  行为最苦 5 p% P/ R6 ~" R9 g0 \1 ]' I
  已谛知此  泥洹最乐  少往善道
  k) f9 n+ X- |" I9 G, G* D1 n# \  趣恶道多  如谛知此  泥洹最安
& h* i3 N* W% X, w3 w. [  从因生善  从因堕恶  由因泥洹
- _2 p, r$ r: [  所缘亦然  麋鹿依野  鸟依虚空
* \: d! S! y3 i6 I" ?  法归其报  真人归灭  始无如不
3 f& G( ?% Q8 e: c1 G) ^- o  始不如无  是为无得  亦无有思 3 @! m' C* t) K
  心难见习可睹  觉欲者乃具见 6 x1 z' x5 y0 ~9 ~+ ?6 c
  无所乐为苦际  在爱欲为增痛 $ b7 m3 U' |9 O& U" [, C
  明不清净能御  无所近为苦际 ! }( k1 |6 r9 j  Q; B9 ]1 ^
  见有见闻有闻  念有念识有识 - ?, P0 B& E1 g, J5 @
  睹无著亦无识  一切舍为得际 6 b; {& q! h( L4 B7 C5 |
  除身想灭痛行  识已尽为苦竟 & q' U: S0 K) E* {6 ^# P0 m% h
  猗则动虚则净  动非近非有乐 ) Y( @; \1 r3 }4 D5 _! j
  乐无近为得寂  寂已寂已往来 . w  G9 b: q$ ^: r. f- P
  来往绝无生死  生死断无此彼
' C* B4 _9 k7 _' `* ]* V  此彼断为两灭  灭无余为苦除 4 _; T& y2 K* v8 }  J+ B  f
  比丘有世生  有有有作行 5 m+ k' R4 r5 n+ p/ Q  y/ v
  有无生无有  无作无所行
: U  U; B4 X# O5 o/ ~5 R8 ?. E  夫唯无念者  为能得自致 - ^- F; t0 J& s" _! o+ t
  无生无复有  无作无行处
& h: n3 s( t1 @  生有作行者  是为不得要 ' z6 _; q& E6 Q+ K
  若已解不生  不有不作行
3 Z! w* W2 i! ]5 }! X2 c  则生有得要  从生有已起 & Z, v) I% H4 N6 i" `
  作行致死生  为开为法果 + }* y5 Y5 l% _
  从食因缘有  从食致忧乐 . e& N! H, x+ Q) {
  而此要灭者  无复念行迹 8 t/ |* g# U' L: J* a% [
  诸苦法已尽  行灭湛然安 / e2 |( C, a0 o. S* V
  比丘吾已知  无复诸入地
, J7 `  U- y- x* [9 L  无有虚空入  无诸入用入
9 T. R  h7 O' I: d, M  无想不想入  无今世后世
) N! i4 V8 B, M/ G, I  亦无日月想  无往无所悬
; k9 d, l& l' M3 k6 Y  我已无往反  不去而不来
* Y* K0 n/ F8 f. ^2 d6 n  B  不没不复生  是际为泥洹
% o% L- f; i1 X* t" x9 c/ m  如是像无像  苦乐为以解 6 X: T, V; w4 D3 N9 s
  所见不复恐  无言言无疑 , r1 G/ {4 B: k1 ?% X
  断有之射箭  遘愚无所猗 * ~/ \/ v/ ?( e! o2 }. |
  是为第一快  此道寂无上 ' a$ I2 x' B$ u9 T" a% i7 ?, X. m
  受辱心如地  行忍如门阈 5 C$ N: ^9 P) D% k* T
  净如水无垢  生尽无彼受 ' A0 g! Z/ z, b/ |
  利胜不足恃  虽胜犹复苦
: e  W( m+ @! `" `  当自求去胜  已胜无所生
1 l- J) {' |1 S6 S  H: E# B) N  毕故不造新  厌胎无淫行 9 w& ^& o6 Y8 a0 e' P7 o& I3 W
  种燋不复生  意尽如火灭
: z1 D/ @- G+ M; l( C  胞胎为秽海  何为乐淫行 ) f$ T0 G7 ?5 F, Q/ b7 i6 U) i; J
  虽上有善处  皆莫如泥洹 : G5 O- ~: A9 j* y* h4 o/ Y! }
  悉知一切断  不复着世间
5 |& K- J- ^: v. `4 E. N  都弃如灭度  众道中斯胜
# c9 P# B" w- b$ w8 U  佛以现谛法  智勇能奉持 - [  I# t, r* J3 G& f
  行净无瑕秽  自知度世安
% u% V, J( [. @2 |& V- ~  道务先远欲  早服佛教戒   d# j3 H/ N6 K
  灭恶极恶际  易如鸟逝空 % x& S4 d$ v" I) l) C
  若已解法句  至心体道行
% Z7 G2 J0 {# d# X) R  是度生死岸  苦尽而无患
/ c) M4 k5 x2 v  u% H0 n, z& v  道法无亲疏  正不问羸强 # T, l: y) v/ c; Z
  要在无识想  结解为清净 % @$ A! }) |- Z, F
  上智餍腐身  危跪非实真 * x& \& p/ O2 k$ U8 R. I* B
  苦多而乐少  九孔无一净
8 a8 \6 R3 o) r7 o0 Y2 k  慧以危贸安  弃猗脱众难
. T/ l$ H2 P  g  形腐销为沫  慧见舍不贪 0 O4 r& r& m& i: @+ h# z
  观身为苦器  生老病无痛 ; }$ K+ _  X$ c% m8 \! m4 i  z0 R7 S
  弃垢行清净  可以获大安
- o! K& D5 _3 F  Z( h5 s  依慧以却邪  不受漏得尽
3 k0 I3 S3 R1 H" d- J  行净致度世  天人莫不礼 9 L  z9 b7 @6 ^; K- g
生死品第三十七 & `# R- m6 l8 |, w: N* P( v: v+ t
  十有八章。生死品者。说诸人魂灵亡神在随行转生。 ( U- a, e4 g, B3 j( \8 v/ o
  命如果待熟  常恐会零落
4 {5 s$ @* j& {" \# C  已生皆有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孰能致不死 + D' S6 R. w/ b1 K- {$ w( W
  从初乐恩爱  可淫入泡影
" j! X( J3 V' a  S* Z  受形命如电  昼夜流难止
$ j6 c+ ]; I$ B  是身为死物  精神无形法 7 L! i1 B. Y# t) k
  假令死复生  罪福不败亡 ( J' U: s. W6 D# g; Z+ e4 {5 U' i6 N
  终始非一世  从痴爱久长 ; G/ C* S0 N9 L3 [( q- C. F
  自此受苦乐  身死神不丧
5 A8 [* h' w4 ^0 g. S1 `  h  身四大为色  识四阴曰名 , t  m& c( l1 V/ N( {1 a2 @
  其情十八种  所缘起十二   N  S2 @( v# |, }& h. R/ Q# \8 `
  神止凡九处  生死不断灭
- @' ?: n. N. d( v% m' K  世间愚不闻  蔽闇无天眼 ) S- l& u! O: J7 l4 M* M# H6 ]
  自涂以三垢  无目意妄见
, ]% G* a3 S6 l5 t+ p' H% g2 N' b  谓死如生时  或谓死断灭 / K# W; ?( }! ]4 ^$ H3 E
  识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处 ! U! c5 i- ?( ]% a& [; t& y
  阴行而默到  所往如响应 0 [! ~3 u/ m7 n
  欲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6 y5 f: N9 S2 d, \  a( k; H" I% M9 h
  如种随本像  自然报如意
  p! H5 I2 T- H  神以身为名  如火随形字
, l- {  T4 G2 F( p% @  着烛为烛火  随炭草粪薪 6 g. J! D& b$ p3 D, [) r$ w+ p
  心法起则起  法灭而则灭
6 V: G/ e/ Y  s+ y0 w$ x8 G/ a  兴衰如雨雹  转转不自识 " m* U2 \. E5 ^4 b6 N
  识神走五道  无一处不更
" h, U3 p5 ]% I0 f; x  舍身复受身  如轮转着地 % {; a- {# Y! _1 V
  如人一身居  去其故室中
1 F7 a; j2 {. I! @' ^" S$ j  神以形为庐  形坏神不亡
6 R* O; G/ o' K7 ^" y2 m  精神居形躯  犹雀藏器中
6 w4 r  m  l& P  T8 b6 ^1 e; N% S% [  器破雀飞去  身坏神逝生
$ @$ p8 Q# ?( a1 m  S  性痴净常想  乐身想疑想
: @5 x+ Y( k5 U  嫌望非上要  佛说是不明
- M9 e4 V. a8 N: A+ p, i  一本二展转  三垢五弥广 # a! I! v* c* W7 ]/ E+ x
  诸海十三事  渊销越度欢 $ Y) r. I6 _4 G0 [" S
  三事断绝时  知身无所直 / E+ Z8 N9 _/ Z8 O+ b
  命气熅暖识  舍身而转逝 " p& ?! `" C) @* F: E$ T
  当其死卧地  犹草无所知
# \# e0 ]" Q' p) m  观其状如是  但幻而愚贪
. x! G: D/ y0 o! q道利品第三十八 ) V& W7 f) `( ?6 i
  十有九章。道利品者。君父师行开示善道率之以正。
" E7 Q% X7 I  ^, `$ k) f7 u2 K( X  人知奉其上  君父师道士 ) g- N8 I5 N- q" p7 L0 Y' F( W
  信戒施闻慧  终吉所生安
7 s% N. o9 c8 B  宿命有福庆  生世为人尊
* d& T% P, q3 z0 d: X! K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从
' F! e$ r; H- U0 q3 [+ g9 z  王为臣民长  常以慈爱下
& z3 }2 K1 E) u$ O, W( C* B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 k) k' u) r' O4 x- q$ T( x' x! L: I  处安不忘危  虑明福转厚
9 Q# ]  r8 |% F4 U  k. \1 S" `  福德之反报  不问尊以卑 . j+ q0 s) N7 y4 m4 Z+ y
  夫为世间将  修正不阿抂 7 K/ p. S0 z1 x6 X
  心调胜诸恶  如是为法王
  z- W8 i& d; U: K3 [4 l  见正能施惠  仁爱好利人 9 ^  V: V  f5 m
  既利以平均  如是众附亲 6 d* r) v; W! ?
  如牛厉渡水  导正从亦正 6 {' O6 Q$ a/ n0 H
  奉法心不邪  如是众普安 6 }8 C7 f$ l, f; \, O4 G7 h. I
  勿妄娆神象  以招苦痛患 * R# ]! ^" s% E; ]  b! S0 p
  恶意为自煞  终不至善方
% v1 v2 P' H0 I$ C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6 i, }4 P% D8 X  X3 P: K9 @
  见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 B) z1 M, F  W& u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 i. B$ z% x4 ?0 u) [  鬼龙邪毒害  不犯持戒人 . @3 M5 H3 ], l9 B: U
  无义不诚信  欺妄好斗诤 , U  x5 X2 T+ M; A: l# f  \- P$ H  T
  当知远离此  近愚兴罪多
1 p3 A6 N( L1 t3 C( x' ~  仁贤言诚信  多闻戒行具 ! P0 k/ u. h' J; t3 G: Y
  当知亲附此  近智诚善多 ' z- t4 |" |; @+ v) l1 Q
  善言不守戒  志乱无善行
" P. B, E( [7 o1 V8 R! U& U  虽身处潜隐  是为非学法
) ^4 v; K- D/ t' z5 q5 g9 E# p  美说正为上  法说为第二 # \" o5 C+ c' e
  爱说可彼三  诚说不欺四
- A7 M7 j- M* i2 h% [  无便获利刃  自以克其身
- m( Z  E* \" P4 l1 K# @  愚学好妄说  行牵受幸戾 # X; E$ {6 K% K6 u. X; g/ e' I
  贪淫嗔恚痴  是三非善本
2 K0 x1 R) |8 F% a: e" y  身以斯自害  报由痴爱生
0 A# V+ p0 l% \# j. O. c4 T8 y  有福为天人  非法受恶形
" T, L7 _/ y6 B3 o4 ]* I% g) ~  圣人明独见  常善承佛令 9 p2 e4 o' h8 V
  戒德后世业  以作福追身 * p9 L$ m* c2 i2 S3 N
  天人称誉善  心正无不安
, j& g, B7 N( Z5 }% h8 l  为恶不念止  日缚不自悔 4 h$ z; f  P3 X8 O. L
  命逝如川流  是恐宜守戒
$ w. |9 l: t! n- \5 z2 ?/ X6 ?+ A  今我上体首  白生为被盗
" a- g0 ?! M3 w6 H  已有天使召  时正宜出家 4 @' B; X7 L' ?" |5 H* y
吉祥品第三十九
! R8 A/ L/ ~6 m9 {  十有九章。吉祥品者修己之术去恶就善终厚景福。 * Y7 N) t! C* D' M2 l6 i
  佛尊过诸天  如来常现义
, b5 v' Q' w. @3 E/ Q! }. Y2 z: M  有梵志道士  来问何吉祥
0 X. k/ x% B: f1 {  于是佛愍伤  为说真有要 3 l7 I3 H  i* o
  已信乐正法  是为最吉祥
, d7 H2 Y3 Y8 f+ c5 C) p, s3 ^  若不从天人  希望求侥幸 ; @6 n1 m4 a5 ~# s% c% }$ H% I, P
  亦不祷祠神  是为最吉祥 7 c) a, i  _' |% I) r, j
  友贤择善居  常先为福德
& H7 h/ i' A8 N$ K  敕身从真正  是为最吉祥 - p: X2 h# A# g5 x
  去恶从就善  避酒知自节 " ^- Z8 [' S3 X9 }4 B: i$ m
  不淫于女色  是为最吉祥
  _( @2 g9 ?! f0 C8 a  K1 d  多闻如戒行  法律精进学
, K" V5 A0 S# l% V* H8 t* F  修已无所争  是为最吉祥
4 P  C9 a% `; d) f" Q3 D3 M  居孝事父母  治家养妻子 5 `7 J: D. I* i8 F
  不为空之行  是为最吉祥
+ d) z/ L* s5 O$ A1 J$ d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复 2 C; t" t, i9 n$ d
  以时诵习经  是为最吉祥
8 q+ T+ f: A8 L0 a/ d  所闻常以忍  乐欲见沙门 7 Z( N6 o& x+ z
  每讲辄听受  是为最吉祥
  g+ [0 O5 V" c1 i3 P  持斋修梵行  常欲见贤圣 ; ]' B, @9 L. m+ e) _# h7 }
  依附明智者  是为最吉祥 . t9 u( Y+ ]& M0 z, r4 O
  以信有道德  正意向无疑 & C7 \$ z1 U; c9 N& R& V
  欲脱三恶道  是为最吉祥 ' v" f7 Q* _8 ^0 A' T) [
  等心行布施  奉诸得道者
2 M0 Q0 k$ ~& m6 J  亦敬诸天人  是为最吉祥
& Z+ d6 t. K( U/ i( `" J$ C, _  常欲离贪欲  愚痴嗔恚意 2 I8 n; Q* V( p. c; `, l- n6 C
  能习诚道见  是为最吉祥 7 D" P" w+ K7 ^
  若以弃非务  能勤修道用
* F: K) p' ]# B/ `2 e& Y5 C  常事于可事  是为最吉祥 9 X- i8 E& n: A: P) b$ b% n
  一切为天下  建立大慈意
$ D$ j: q( Z  w6 d5 K  修仁安众生  是为最吉祥 0 n3 x) {2 B  o( [. @( T( U; ^
  欲求吉祥福  当信敬于佛
6 }6 i- N8 |2 M# h, O% d  欲求吉祥福  当闻法句义
) v& @' C7 @) u9 ?  欲求吉祥福  当供养众僧 - p, v6 @0 }5 ]. s
  戒具清净者  是为最吉祥
6 _) W1 `7 H! q. i7 s& w  智者居世间  常习吉祥行 2 i: E& Z7 l7 G3 z
  自致成慧见  是为最吉祥
/ N$ F* z4 [9 t+ ^; e  梵志闻佛教  心中大欢喜 / F3 Y- m$ Y% {% h" ]' F
  即前礼佛足  归命佛法众
6 L. ]# n4 W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5 06:53 , Processed in 0.0907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