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5 19: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时乞食 邪行淫彼
, z$ @4 D8 E5 R. `/ x 称名而已 谓舍罪福 净修梵行 2 ^. [$ Q/ P# w2 n
慧能破恶 是为比丘 所谓仁明 - `3 I+ a6 i/ Z3 {
非口不言 用心不净 外顺而已 4 `3 O: u$ W6 [7 x1 T
谓心无为 内行清虚 此彼寂灭
3 X' }0 A4 K( P" f8 o; V$ b8 a 是为仁明 所谓有道 非救一物 6 j, a4 F7 B: E
普济天下 无害为道 戒众不言
1 K' ^& U4 Y! L& s6 l- I6 a; ` 我行多诚 得定意者 要由闭损
& ?/ `# y* S5 ]4 m" N3 I) M 意解求安 莫习凡人 使结未尽 * v1 ?0 \4 g+ S v
莫能得脱 5 n: n8 h+ b2 X% Y: j$ ^0 b
道行品第二十八
. U. k" L' J. Q5 Y 二十有八章。道行品者。旨说大要度脱之道此为极妙。 : V" u/ q: K% r" s. E5 ^9 T* [
八直最上道 四谛为法迹 0 z! ]# S1 q) ?; T' B. G1 \2 K" s
不淫行之尊 施灯必得眼 6 J4 n- {- w, p$ F
是道无复畏 见净乃度世
1 Z( P O; J# @7 W5 m 此能坏魔兵 力行灭邪苦
9 p' o7 c3 F0 ?6 b" \& `( H- _" { 我已开正道 为大现异明 ! r7 S6 P% L1 G- Y; d- A7 ~( x
已闻当自行 行乃解邪缚
& u+ p: M% f. Z' p 生死非常苦 能观见为慧
; m. O, \ C6 {* F 欲离一切苦 行道一切除
$ K, L' ~5 L' C8 C 生死非常空 能观见为慧
' w0 I! \) `4 Q d+ L# @4 ] 欲离一切苦 但当勤行道
|. G' y3 |3 x* r) w 起时当即起 莫如愚覆渊
0 ]' N* t3 C6 b0 B3 J2 F+ U 与堕与瞻聚 计罢不进道
1 x% z9 P9 i- |: I1 U 念应念则正 念不应则邪
7 I/ ?8 W, E2 }1 p( r 慧而不起邪 思正道乃成
+ P7 x2 K. b1 b0 d3 n( i 慎言守意念 身不善不行
+ N% y6 l e- }6 I# z! n5 v& l1 h X 如是三行除 佛说是得道
& I w$ r/ e' p" A S$ F 断树无伐本 根在犹复生 0 x1 A1 L0 B- p% ?
除根乃无树 比丘得泥洹 ! q/ E. j+ E: e' X( l) K, F' N
不能断树 亲戚相恋 贪意自缚
3 m3 U( T3 o- \1 i 如犊慕乳 能断意本 生死无强 4 L( t2 F) S/ t0 {/ z; i
是为近道 疾得泥洹 贪淫致老 8 {! i" h- j8 P
嗔恚致病 愚痴致死 除三得道
) n, A6 E' a+ Y; t 释前解后 脱中度彼 一切念灭 - M/ U4 [. E* m7 \
无复老死 人营妻子 不观病法
' i. R% p: R; b+ l/ l) i2 c7 o" ^ 死命卒至 如水湍骤 父子不救
7 T% F+ G$ {+ l 余亲何望 命尽怙亲 如盲守灯
( t4 n4 X3 E/ K 慧解是意 可修经戒 勤行度世
! G: O0 m! A/ x, C t# w 一切除苦 远离诸渊 如风却云 + x% G T& b0 W% e, D9 G! Y# h/ e
已灭思想 是为知见 智为世长 3 d: D9 w2 W0 b J- P
惔乐无为 知受正教 生死得尽
, j7 B4 o+ e; [% p 知众行空 是为慧见 罢厌世苦 - H% ~$ [1 G6 N/ ~' a
从是道除 知众行苦 是为慧见 + H& ^. i2 F/ y# q3 b, w" |% h
罢厌世苦 从是道除 众行非身 1 O) K7 g' R9 r3 o1 V& i+ {! n5 _
是为慧见 罢厌世苦 从是道除 / d2 \0 z9 P; o
吾语汝法 爱箭为射 宜以自勖 2 J/ n7 Z9 O+ c" F! W, i
受如来言 ) | M2 P1 X: C+ k" ~: O2 O) l
吾为都以灭 往来生死尽
/ A. D# R+ c1 P, z 非一情以解 所演为道眼 0 V& v: h" e9 {8 a
驶流澍于海 潘水漾疾满 $ z/ }0 U2 q+ {, a$ R& a1 R
故为智者说 可趣服甘露
L8 d# X$ x8 K" x; q 前未闻法轮 转为哀众生 $ ], {! f2 S7 `0 _! T3 \ A
于是奉事者 礼之度三有
* ~: A: n2 A6 y/ c$ |+ u B" j' Y" [ 三念可念善 三亦难不善 8 f k( W2 Y! h3 A& W" A! ~$ F2 P: g8 z
从念而有行 灭之为正断
5 S; I3 D" v/ y$ P/ a" l$ g' y 三定为转念 弃猗行无量
- C2 H0 i9 r, x 得三三窟除 解结可应念 " }( Z9 b% E @$ {
知以戒禁恶 思惟慧乐念
( K# r) {. r2 ?2 Z# g9 x 已知世成败 息意一切解 " P; A9 l# z% ^
广衍品第二十九 , E5 O+ C" ^9 V5 i r
十有四章。广衍品者。言凡善恶积小致大证应章句。 $ y4 d S7 S5 b3 N% E$ r" v( O: ~
施安虽小 其报弥大 慧从小施 7 _8 ?, q% Q2 L7 T w2 _- X- C) }* |
受见景福 施劳于人 而欲望祐 3 y l) f0 o- E* d; ?" P" |
殃咎归身 自遘广怨 已为多事
. J8 x9 h4 i* U3 M) V/ z9 ^ 非事亦造 伎乐放逸 恶习日增
( f4 w3 A6 M7 X* k) @ 精进惟行 习是舍非 修身自觉
9 e' |( @) M% W1 G9 v 是为正习 既自解慧 又多学问
# _. s6 D- u6 x" r4 r5 K F 渐进普广 油酥投水 自无慧意 % _6 v3 N, d) j8 k5 b9 i$ T) x& n
不好学问 凝缩狭小 酪酥投水 ) m1 G- U* {# p7 J0 {) r4 { `
近道名显 如高山雪 远道闇昧 1 J* J6 |3 Q! |" c' T6 J, l. m7 D" E) e
如夜发箭 为佛弟子 常寤自觉
3 F0 |" I9 |8 u 昼夜念佛 惟法思众 为佛弟子
* f' o+ R E2 o2 z 当寤自觉 日暮思禅 乐观一心
6 r n& h$ _ E' q: @ 人当有念意 每食知自少 . ^% c7 ^" H# L; ^$ w% h; @3 Z* A
则是痛欲薄 节消而保寿 0 N* A6 \6 R$ T$ H# D* s
学难舍罪难 居在家亦难 % P2 ^5 t8 {0 P/ H" W
会止同利难 难难无过有
, u; b y* @# b( w 比丘乞求难 何可不自勉
- `# C n9 [* ~, g* x$ A 精进得自然 后无欲于人
! h4 m$ v$ F' w* s | 有信则戒成 从戒多致宝
1 x" F0 y/ h) G/ i) D+ ^7 _ 亦从得谐偶 在所见供养
$ V3 r% M% f, x 一坐一处卧 一行无放恣
3 l! t% c8 ^* T2 S! e 守一以正身 心乐居树间 ; ?1 d4 h* ?5 f6 s/ C) `7 U" Y( s
地狱品第三十 * `* L: O6 [# O
十有六章。地狱品者。道泥梨事作恶受恶罪牵不置。 9 W" X0 E3 Z* y" y
妄语地狱近 作之言不作
4 v+ ?6 e, ^. g! \ 二罪后俱受 是行自牵往 , Q, H3 g+ m: U
法衣在其身 为恶不自禁
( V' o8 y3 P# M7 R 苟没恶行者 终则堕地狱
6 ?/ O1 M+ R/ L* W* p: n3 T 无戒受供养 理岂不自损 # F( \: D$ e5 Y1 Q; U3 {
死啖烧铁丸 然热剧火炭
/ B/ O1 |. N! A( `- ]4 R! ?6 U 放逸有四事 好犯他人妇
1 [/ Z3 L8 k$ O- N 卧险非福利 毁三淫泆四 # K& g4 _. K+ D
不福利堕恶 畏恶畏乐寡 1 C x9 n! e8 n, e( ]% D# S
王法重罚加 身死入地狱 : i3 ?, D" N3 }$ S! a% u) m- @, Z
譬如拔菅草 执缓则伤手 , P, G9 D1 v1 z' Z5 ]& i
学戒不禁制 狱录乃自贼 0 a/ X( l5 N( U+ z$ `2 R
人行为慢惰 不能除众劳 : w S" ?' z9 G5 i
梵行有玷缺 终不受大福 # ]; I5 j, f _8 y6 s9 u
常行所当行 自持必令强 % h$ t9 Y1 {, |) ]$ ~3 b# R
远离诸外道 莫习为尘垢
3 Z G+ V6 R+ @4 \# g6 ?1 B. u6 W 为所不当为 然后致郁毒 c R8 L: h7 a: |
行善常吉顺 所适无悔吝 & s3 v: ^; L5 Y' J( |# w
其于众恶行 欲作若已作 0 d* Y; I4 g8 i' I/ f8 G
是苦不可解 罪近难得避
+ d3 o/ N! k4 c. C3 O8 a 妄证求败 行已不正 怨谮良人
0 e, I! u( ^3 l; d2 k 以抂治士 罪缚斯人 自投于坑 $ J3 v; b2 f) w3 X" O
如备边城 中外牢固 自守其心
V* X& D, L& T3 L9 K. B 非法不生 行缺致忧 令堕地狱
3 m, _; K# Q' i 可羞不羞 非羞反羞 生为邪见
6 f9 h5 K) p) [ 死堕地狱 可畏不畏 非畏反畏
_- {& {/ L4 Y b% z9 B( s4 }0 s6 N 信向邪见 死堕地狱 可避不避 9 `/ r: \, ~2 {2 B
可就不就 玩习邪见 死堕地狱 4 \4 U; J5 V+ R% c7 g2 j
可近则近 可远则远 恒守正见
0 u5 f4 A/ C/ n |6 K; P 死堕善道 x0 G9 {# I4 I4 L2 K4 z) x' ^0 K% I
象喻品第三十一 & m6 c$ r" z4 s) I2 ^
十有八章。象喻品者。教人正身为善得善福报快焉。 ! t& D" E; E2 U: e" Y7 I' X
我如象斗 不恐中箭 常以诚信 " }, k, P+ X6 W
度无戒人 譬象调正 可中王乘
6 d. |. |9 x' f; F4 { 调为尊人 乃受诚信 虽为常调 9 U- x2 W+ G2 k
如彼新驰 亦最善象 不如自调 6 j2 [% d( _8 }) ~
彼不能适 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
2 q. S3 c& i6 ]& d4 q: A 能到调方 ' k- r1 m" q+ R' \
如象名财守 猛害难禁制 9 ], o3 ~& C5 n
系绊不与食 而犹暴逸象
4 |3 h, ]# [3 ^. {/ k; j$ K 没在恶行者 恒以贪自系 " [; y, F: v8 ~' q$ n' y! V& F% w9 K" R; X
其象不知厌 故数入胞胎
# H& K/ \- j2 q7 }5 c* `5 V$ H 本意为纯行 及常行所安 % Y. O. z# x7 B8 m# o& n% J4 C1 U
悉舍降伏结 如钩制象调
3 l o# _# d# K1 L* d) L' O7 [- k 乐道不放逸 能常自护心 # V1 |9 ?) H U' Y9 k' X
是为拔身苦 如象出于塪 # G+ J% z$ z: W; w. N2 v
若得贤能伴 俱行行善悍 - ^, E5 l k! t+ v
能伏诸所闻 至到不失意 1 Z, y# c% L7 F/ }6 }1 M- B2 E M9 l% K
不得贤能伴 俱行行恶悍
0 l5 H& O+ V' {( a 广断王邑里 宁独不为恶
- A G+ r* J5 ~% i c! u 宁独行为善 不与愚为侣
& T) x- G% Q$ f9 ~' N 独而不为恶 如象惊自护 + }0 A3 v" \! X2 Y6 X- S1 {2 k
生而有利安 伴软和为安 . ^. \1 {$ c3 D, d* [
命尽为福安 众恶不犯安 7 J+ u% j0 G7 O2 G* I: c+ {4 u, ^
人家有母乐 有父斯亦乐 " `" ]/ [' [% z! a& x
世有沙门乐 天下有道乐 $ U+ P4 J7 |8 o8 x9 m7 D1 l
持戒终老安 信正所正善 9 _; O/ B9 Y$ Y. F; B" e' U
智慧最安身 不犯恶最安
6 O ~, F# F% W# _ 如马调软 随意所如 信戒精进
" F% @: V) X( J! \- |) O- X 定法要具 明行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