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V/ M% \4 X' L" e/ W6 \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方便」,偈颂第七首:5 W2 I/ d5 N4 W- K9 ~# p
【净修无等一切法,生起无边出要行,种种方便化群生,如是庄严国土海。】
4 q, b- L& M! m7 q# z, {8 U+ k+ ?* F 这首偈是重颂前面长行第八句「出要」,也就是最精要的方法、重要的方法,帮助我们出离三界六道、出离十法界、出离菩萨行位,而能证得究竟的佛果,所以这一句跟这首偈就非常重要了。这一段经文九首偈颂,第一首是教导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要以大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这才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真实基础;如果不能够亲近善友、不能够学习善法,慈悲利生的愿行不足,那个菩提心就不是真的。往后偈颂里面所说的种种修行的原理、原则,我们如何能落实?究竟圆满的落实,经上说得很清楚,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可是清凉说得很好,清凉所说的是根据佛所讲的,果然是大道心众生。虽然在初学的时候,也能够学习菩萨圆满的法轮。这个地方讲的是『无等一切法』,不是不能修,这个修学诸位一定要晓得,同一个科目,跟菩萨所学的科目相同,内容、境界不一样。" u7 f9 d2 J( S8 Z) H
菩萨,我们在此地看到,地上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修什么?修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这些。我们今天初发心还是修这些,从初发心到等觉没有离开这十个科目,这十个科目里面的境界,就像前面所说的「无量等刹尘」,刹尘是世界海微尘数。我们初学学得很肤浅,但是要紧的是要真实,逐渐逐渐向上提升。我们的期望实在讲并不太高,希望能入圆教大乘之门,像上学一样,我们希望上小学一年级,目标定在这个地方。《华严经》所讲的十信位的菩萨,初信,可不要小看了初信,前面我们读过,初信菩萨就有净土了。以初信菩萨的资格念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还是初信位菩萨,但是他的受用那就不可思议了。受用,我们在往生经里面读过,往生经就是净土的经典,古人是专指三经一论,通称为往生经。往生经里面告诉我们,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诸位要晓得,如果你要是真正在这个世间,我们这一生当中,能够修到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念佛往生不在凡圣同居土,在哪里?最低限度在方便有余土。西方世界四土你就升了一个等级,这个等级的幅度很大,我们为什么不干?
. ]' a1 l6 V) A- ~3 u. _6 A 如果功夫好的,虽然是相似位的菩萨,往生的时候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一加持我们的功夫就升等,加一倍,这样一来实报庄严土下辈往生我们有分。在理论上讲,实报土上上品也是「遇缘不同」,这是善导大师讲的。那么高的地位我们确实不敢想,确实没有一丝毫的把握,所以我们要认真努力断烦恼下功夫。烦恼不能不断,断烦恼先从最容易的断起,最容易的是见烦恼,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从这里下手。怎么断法?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讲,随顺经典的教诲,放弃自己的成见,自己的看法、想法,自己要肯定是错误的。为什么说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全是错误的?因为你的心,用心错了,你所用的心是自私自利的心,《金刚经》上讲你这个心里头有「我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的心是轮回心,轮回心与无上道不相应,所以说你的想法、看法全都错了。7 D; W2 X/ r5 y- _. l( h% a
但是一般人怎么样?一般人不肯相信,或者相信的程度不够。说起来他也相信,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还是依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依经典里面的教诲,这样修行,功夫如何得力?你怎么可能有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讲入佛菩萨境界为标准,你入不了!入不了是我们欠修持,欠修持是我们信解不足。前面跟诸位同学说得很多,头一个我们对善知识信解不足,亏吃大了!今天我跟诸位同学介绍善知识,我不介绍人,我介绍经教。谁是善知识?《大藏经》是善知识,《大藏经》里头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善知识,我们要在这一群善知识里面去找,找一个适合自己根性的;就是一切经典里面找一个适合自己根性的经论来学习,容易成就。你不要找得很深、很难的,自己学得非常辛苦的,那个不容易成就,为什么?跟你的根性不相应。正如同我们在学校里读书,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班级,我们才念得下去,才念得欢喜。" q+ ^! A0 r# x3 ]2 O X" }* a
我是小学程度,我不去念小学,偏偏去念中学,那多苦?那程度太高了。如果不依照次第,躐等可以学得成功的话,这个人上学应该上博士班,两年学位就拿到了。他前面念硕士、念大学、念中学、念小学,那不叫浪费?耽误那么长的时间,这个人不是很笨吗?笨人他从小学、中学按部就班,他成就了;聪明人,好,他不按照这个次第,小学程度都不够,你让他念博士班,他念一百年,他也毕不了业,他也拿不到博士。这个道理我们一般人不难懂,佛法修学亦复如是。不同的宗派就像学校不同的院系一样,从理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一点都不错;但是从事上讲,事上是从众生根性上讲,那千差万别,所以佛教众生就无量法门。为什么不一个法门,要搞无量法门?众生根性不一样,程度不整齐,所以要开许许多多的科系,要设许许多多的等级。我们自己要会选择,会选择,选择对了自己的根性,学起来容易、学起来方便,法喜充满,天天有进步;如果学的不适合自己的根性、不适合自己的程度,学得非常辛苦、艰难,没有法子进步。这样时间久了,拿不到成绩就退心,放弃了,改学别的去了,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大有人在,我们要懂。
+ {! J( P- |* \, I" O. J3 J7 W 这么多的法门,我们没有能力、没有办法把《大藏经》从头到尾看一遍,没这个能力,这怎么办?所以古大德就教导我们,请老师协助我们。你遇到一个好老师,你请教他,请他帮助你选择。老师不是佛、不是菩萨,也是凡夫,只不过他年岁大一点,他在佛法里用的时间长,经验、学识比我们丰富。往往这样的老师会看我们的根性,介绍几种让我们来尝试。他不是一下就给你决定,不会是这样的,给你选几样你试试看,哪一个对你的口味、合你的程度,你学得生欢喜心,这个对你根性,然后劝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一定要「入」,入境界;不但入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