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30 10: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比丘之知处。甚么叫做比丘之知因缘呢?」
* x% y& Y9 u) G: v4 s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因缘,以及从因缘起,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因缘法,万事万物都从因缘而生起之法),因此有彼(由于有了此,才会有了彼j有了此原因,才有那些结果),无此无彼(没有此因,就没有那些果),此生而彼生,此灭而彼灭。所谓缘于无明,而有了行(业行,妄动之念)乃至缘于生,而有了老死。如无明消灭的话,则行就会灭,乃至生如消灭,则老死也会消灭。阿难!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因缘。」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因缘。甚么叫做比丘之知是处、非处呢?」( t, }: y- Y* ?9 G1 V
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处是处,知如真,见非处是非处,知如真(如实而知见有理、无理,也就是实有这道理,而认为有此理,没有这回事,就认为没有这道理)。阿难!如果说,世间中有二位转轮圣王并治的话,终无是处(究竟不会有这道理的)。如果说,世间里,有一位转轮圣王在统治的话,必定有是处(一定是真理的)。阿难!如世间中有二位如来(同一时期降生于世),为终无是处,如说世间中,有一位如来的话,必定有是处。阿难!如果已见真谛的人,会故意去害父母,去杀阿罗诃,去破坏圣众,以恶心向佛,而会出如来之血(伤害佛,而使佛流出血来)的话,终无是处(绝对没有这道理的)。如果说,凡夫之人,故意(有意,存心)害其父母,杀阿罗诃,破. _$ Y6 I" N8 L) w0 l7 U4 m6 i
坏圣众,恶心向于佛,出如来之血的话,必有是处。阿难!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会故意去犯戒,会舍戒而罢道(还俗,已不当为行者)的话,终无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故意犯戒,舍戒而罢道的话,必定有是处的。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舍离此内(指佛的真理),而从于外去求尊,去求福田(向外道去学,去求种福田之处),终无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舍离此内教,而从外教去求尊,去求福田的话,必定有是处(有这道理,有这种事)。0 E8 _$ q- u: u
阿难!如果说,见真谛的人,会从其余的沙门、梵志,作如是之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的话,终没有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从其余的沙门、梵志作如是之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的话,必定会有是处的。阿难!如果说,见真谛的人,会去信卜,而去问吉凶的话,终无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会信卜,而去问吉凶的事,必有是处。阿难!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从其余的沙门、梵志,去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的话,终无是处。如果凡夫的人,从其余的沙门、梵志,去卜问吉凶相应,而见有苦有烦,见是真的话,必定会有是处的。
h3 P" a6 c: `3 ^+ @6 i7 n: e+ d5 Y阿难!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会生极苦,甚为沉重之苦,而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而舍离此内教,更从外道去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咒、三句咒、四句咒、多句咒、百千句咒,使我得以脱苦,想脱这种求苦、集苦、趣苦,而苦尽之事,终究没有这道理的。如果是凡夫的人,舍离此内教,而更从外教去寻求,或者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咒、三句咒、四句咒、多句咒、百千句咒,而使我得以脱苦,而想脱此求苦、集苦、趣苦,而苦尽的事,必定有这道理的。阿难!如果已见真谛的人,而会受入有之事,终没有这道理的。如果说,凡夫的人,会受入有的话,必定会有如此之事的。9 i* |2 F" k* P8 t, A0 r: q$ P" Q
阿难!如果行身的恶行,行口与意的恶行,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会趣至于善处,生于天中者,终究不会有这道理(无是处),如果身行恶行,口与意也行恶行,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恶处,生于地狱之中者,必定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恶处,生于地狱之中者,终究不会有是处。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善处,生在于天中者,必定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恶行,口与意也行恶行,而会受乐报的话,终究不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恶行,口与意也行恶行,而会受苦报者,必定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而会受苦报者,终究不会有如是之处(不会有此理)。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而会受乐报者,必定会有如是之处(有如此的道理)。9 w; b+ Z ]/ e4 `
阿难!如果不断除五盖(贪、瞋、睡、掉举、疑),而心秽、慧羸(慧弱)的话,而说其心正而能立四念处(身受心法),终无是处(不断根本等烦恼,则慧不显,就不能了知四念处)。如果能断除五盖、心秽、慧羸的话,则其心正而立四念处,必定会有是处(有此道理)。阿难!如不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则其心不能立正四念处,而欲修七觉意,就没有这道理的(终无是处)。假如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其心正立四念处,而修七觉意,必定有是处。阿难!如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习七觉意,而欲得无上的正尽觉的话,终究无有是处(不会有这道理)。如果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其心正立四念处,而修习七觉意,而得无上的正尽觉的话,必有是处。阿难!如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习七觉意,而说他能得无上的正尽觉,能尽苦边的话,终无是处。如断五盖、心秽、慧羸,其心正立四念处,而修习七觉意,而得无上的正尽觉,而尽苦边的话,必定有如是之处。阿难!像如是的比丘,就叫做知是处、非处。」
, ^' }; f0 V$ g, x" f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是处、非处。」于是,尊者阿难,又叉手向佛而问说:「世尊!此经叫做甚么名?应如何奉持呢?」
1 q/ Q6 r! T) S$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应当要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镜,以及四品(以界、处、缘起、处非处为内容者)。,因此之故,称此经名叫多界。」- ?% M+ G {; Q1 \. q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尊者阿难,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2 t3 y5 S! Y" ?& B% o" n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完8 b, I: \$ t8 J# A8 c/ K5 k6 M1 C
0 T! O+ X! u- ?" f+ ]
$ k" m$ D# }: Z8 X! L, u; i3 r, u6 E; L( L$ T0 B' n8 e& f4 C- j8 N8 L
$ j2 \3 r* K+ T, C#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