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K- X3 B- g6 _! e* q/ j
佛法习定入门
& e* O: \0 Y" R; q. J林钰堂9 c: S; V- H! c1 n$ B# Z
& o6 d4 N! A, u* f3 y0 z前言
* w, C- k! U( @: u9 e! m清明、专注的用心是人类天然的能力。经过世间生活的杂染,一般人的用心沦为偏狭与散乱。单为有效进行世间种种活动,已有调心以回复清明及专注的必要。清明且专注的心力虽能压伏散乱与偏执,却不能根除偏执;若无开阔的反省,反倒助长偏执。因此佛陀教示我们,应当修习智慧的观察,才能渐渐根除自己的偏执,进而享有开阔、清明的生活。 + x0 K8 J( J; I9 e: [$ L
$ v c- G/ e- q% t
佛法基本的教示乃是以「无常」、「苦」及「无我」的观点来透视人生。这三个观念,三足鼎立,构成佛法教理的中心,并且是佛法说明轮回与解脱所不可或缺的。这三个观念互相包含,形成一体的三面;连环运作,则能彻底根除偏执,显现本来无限的真象。
6 L0 ~# F/ j+ d1 \7 f/ z( R/ m3 \
4 M: v8 N+ [0 T0 U根据上述的说明,佛法的习定可以区分为两种:「止」是清明地专心一处,「观」是依照「无常」、「苦」及「无我」来观察。只偏习止,虽能增进心地的清明,却无法达到佛法彻底解脱的目标;只偏修观,在理论上虽有可能浅尝果德,在实证上却必定要等定力成熟才能圆证。因此必需止观兼修,修到止观圆融,才能证入究竟的解脱。佛法超越其他教义,基本上是在于智慧的通达;佛法的正定也因此有异于他教的禅定。 7 k: A" W0 G4 I9 k+ U$ A+ f' M
& ^" r4 r, `7 A# D$ J$ P8 f关于佛法止观的教示已有许多详尽的著述。但是理论上细腻而繁复的探讨,对于初学者的实修,有时反而增加了不知所措的困扰。为了提供实用的习定入门手册,本文对习定的各方面只做简要提示,但对于实修上应注意的事项却全部仔细论及。例如,果位的定义及区分包括四禅八定、四向四果,等等;这些界定十分重要,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果德是一时难以企及的,因此在本文中,便只综合地陈述果德的特色,以供初学者做为改进的指标。至于实际习定所涉及的时、地、衣、食,以及上、下座的种种细节,则完整地循序细说。 4 h8 }& k# K! Q
0 k0 ^0 g: u8 p本文以法界本净观为基本佛理。这与三法印—无常、苦、无我—虽是不同的理论系统,却同是开示佛道的方便教授。三法印共同的特色,重在对治世间迷执。法界本净观则侧重开阔清明的本来面目。破执与开悟本是一事;见仁见智,应机而使用不同的法门。
4 j9 Q5 d9 i! s6 i+ g8 ?
2 c8 i2 Y+ t- ]4 I. f5 b. p观的法门,有的重在对治,如九尸观;有的重在观察,如息念处。本文选介的数种基本观法都是重在如实观察。一来是随顺法界本净观;二来是因为初修者往往难以适应对治的法门;三来是因为如实了悟,容易趋入即相解脱。此外,对治的法门往往要久修成证,才见功效,并且还有可能形成新的偏执,所以我不敢推介给初修者。
5 o+ b6 W9 l8 h
1 d. Q r, I: x$ O6 b) H1 z( w
9 A8 U0 ^3 H% e4 h本文
% b4 X$ i9 t4 b2 W# m
; E4 s) _. {& w/ i; |子、基本原理
, j! E% _) x* k/ t+ ^% p, q一、佛法基本原理 0 C2 o8 o! o7 C5 G5 i
+ w, k! I- n/ X3 @' M
法界是无限的一体,本来清净。要证入法界一体,可以应用开阔及无执的原则,实践于生活中,然后再经止观的修习,深入自心,彻底放弃偏执。 * W, P/ g' B N1 x/ u
- g% T5 m' n. h' v' A D" C U二、习定基本原理
* D0 v5 [! y5 n 0 D0 w/ [6 L7 w) i/ @, M
一、三业一致:表里如一则吉;自相冲突则凶。
5 ^9 ^0 C P6 H1 a二、身心互动:心宁则身轻;身累则心躁。心乱则身沉;身适则心和。
* m I3 ~7 E" |4 {三、心气无二:修心可以调气;修气可以调心。
+ o8 R% I1 ]+ t g8 ]
$ m0 d+ s6 r4 s/ M0 y( I9 p) q $ p) I" i* ]# S* u) T4 _ y; u
丑、习定在佛法中的地位 ' N% v- B% r5 N }& f
一、听闻佛法,思惟法义,明白其要旨及修法,然后依之进修。习定属实修,应在闻思之后。 5 R8 P$ T6 l, p, c' Y) @2 [
% I. L& Q9 M# a8 j二、明白佛法基本原理在实践上强调忘我利他。秉此以为居心、言论与举止的轨范,而达到身、语、意三业的一致与净化,然后修习止观。经由止观的调治,除去深心微细的偏执,才能体会自然开阔的生活。
6 m& ?5 [6 h( b+ J+ y
! U c1 y" W, C# t* P2 n三、上述闻、思、修与戒、定、慧的次第,在实修过程中,并非呆板地直线进行。行者遇到问题,往往需要深入思索及增广学习。此外,不但戒与定是慧的基础,慧与定增长之后,前行的定与戒也随之增进。换句话说,闻、思、修以及戒、定、慧都有三面一体的关系。
$ b1 P% [: F& }
8 h% s) S4 Q( Y9 V9 d9 S& X7 A四、八正道中,正定居第八。7 c! [/ d" h$ q( r6 J
0 L2 E+ s( }5 H& s
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 U; m4 Y& t2 I: o; x
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2 p. r3 m% `( G1 j5 `% g) @
. _0 w* f* W4 o( G! `, f2 d, z
于此可见佛法正定是融通佛理、三业一致以及勤奋修习的结果。
" H) [$ g9 p# b; ]+ l/ k
. D' C5 r7 R* v1 h `# q. k五、陈上师所示学佛八次第中,习定居第六。. K9 { ~; N9 _8 A
1 Y# T- |4 Z! U- T
一、以无常钱,二、买出离土,三、筑戒律墙,四、下菩提种,4 y: z% I: K! [ k. q5 b
五、浇大悲水,六、施定力肥,七、开智慧花,八、结佛陀果。
$ F, E3 C/ q* E/ F: x
' X( `0 V4 X9 D' _/ m于此可知习定者要有无常心、出离心及菩提心,要有出离世俗,持守戒律及服务众生的行实,做为基础,才能得到佛法的正定。 ; E* K; p% S( n" u2 M' p* w
l8 ]/ O& w+ s: G, {# B
' r, Z1 j7 j" X0 ^8 |( h6 Q$ V寅、习定在学佛修途上的重要性$ X5 B6 _& e) A j7 S
一、戒定慧的枢纽,承先启后。
) j3 O8 i- i k二、六通的根本。随着定功的增长,神通自然开发。" n- l# s5 Q8 }( U3 e
三、小、大、密三乘一切果位证量的基础。 8 W( R8 Y( `: x: g
: P! a# |# P! `' Y) P
) ]$ \" p% ^% Y+ X3 ?卯、习定的整体性
8 r! W" ]: K6 W0 C. Z止观的能力是内心清明程度的综合表现。内心的清明有赖身心的平衡发展与维护,因此习定要顾及饮食、卫生、运动、品德等,面面俱到的调节,以及身语意三业的一致。这样经过长久不断的努力,止观的能力会自然地增进,并且根深蒂固。 8 N, l3 g4 G! Q
0 p) O8 b" q' |% B- G& p: F如果不明此理,只把习定做为休闲的调剂,虽可得精神上的化妆效果,却难形成安定生活的盘石。并且随着定力的增加,内在的自相冲突也增高,十分危险。
- x" p0 ?/ Y* ?; J4 \# v& L
* I' F8 g0 \' X" [7 l3 V3 ~) ] ' Y9 b8 s: m" N/ k( V
辰、止与观的关系
* ~* Q- C; U1 }" w止是制心一处,离于思虑、好恶;观是依佛法观想,有观察与想象之分。有止无观,如宝刀在鞘,威而不斩。有观无止,如烛火遇风,照亦难明。必须止观并重,止观兼修,直到止观圆融,才能彻底清除偏执,而证解脱。
3 J+ E F" q8 L2 d/ u + B( r( Z6 K3 _1 @! l
大体而言,先修止,等定力略有基础,再修观;这样较为易行。但在/ L% Z) E# A0 n2 R3 n% V$ W
实修生活中,行者针对自己遭遇的考验,则相机以修止或修观来对治。 " O2 j. s8 I7 S. F# G+ p: P
" l* T% G/ L z! q+ V
行者依自身的性向与程度来分配日课中修止与修观的份量。 , | G9 q/ P7 d! z, f
$ i* z9 q6 T% u) p7 H
8 i! _. }! M+ B" j+ M巳、一般前行% C( I. r% [, j p
一、了解世事无常,无究竟义利,因此不贪着世事。
3 O+ q) e' q L9 Y+ O! j8 }二、了解余生可贵,要利用来修习佛法,究竟地自利利他,因此努力精进。
& |: c: R4 [1 ]3 k( T5 g& ]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戒律,自净其意。
' a. z, L6 \5 a$ T四、切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实践于自身在佛法上的修习及服务。
% d7 m6 N$ J4 Y
/ _2 ?2 h. Q8 C7 D7 \5 w 0 |4 x6 {6 R8 i+ n2 I
午、特别加行
) X. J) h3 Z4 T, M _一、有志专修者应完全出离俗务,全力从事于佛法之修习。
+ Q7 A4 `: d# s% f% \ X* W7 T二、最好能依止有实修经验及证德的善知识,在其指导下闭关实修。这样比较不会出毛病,并且有希望得定及证果。 3 Y, L3 [9 ^2 y/ G# M) w
# \5 |1 {6 T9 Z# c+ ]' m ( V: c4 l4 F4 e4 E) @
未、习定的注意事项; ?& s5 E6 w6 e& s! p, Q4 R
一、时间:精神饱满并且乐意习定的时候。最好每天有固定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