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7|回复: 5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7 21: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2 b& N7 ^* b5 E8 H% {0 s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5
: ]! F/ i* e' w5 ~6 L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二页第五行,从第八小段看起:
! ^; w% Z/ q0 t7 s2 z% \  }! P  昨天将「如是」两个字简单的介绍出来,虽然说得很简单,但是这意思非常重要。不仅如是两个字,我们要会归自性,即使全部的《金刚经》,字字句句都要知道这样去领会,受用就大了。
! K+ l% x$ z! D, D  【我】
2 ]) T7 r5 ~7 u0 k9 N% N  从相上来看,是阿难尊者升座复讲时候的自称。会归到自性当中,就是:
+ h" m6 v! R! j( p& H2 r% c, e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常乐我净之我。】
/ i, o8 W: z) P" b- ^) M% Z, O! k/ }  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是我;比较智慧高的,很聪明伶俐的,他晓得这个身不是我,於是误会,把能思惟、能想像的称之为我;都是错了,都是分别、执著。
3 m6 ~" e& r& |  「我」的定义,在佛法里面说得很多,最要紧的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主宰的意思,一个是自在的意思。如果我们从这两个意思来观察,就知道身里头没有我,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里面也没有我。为什么?主宰是自己做得了主,我们这个身生老病死,刹那刹那在变化,做不了主,这里头没有主宰。能够思惟、想像的念头,我们讲心,那个念头也在刹那变化。前念灭了,后念又生,生生灭灭不能叫它停住。由此可知,这里头也没有主宰的意思,更没有自在的意思,哪来的我?可是佛告诉我们,真的有我,也就是说真有主宰、真有自在,「真我」。: b+ ]2 f. `; y- f. L# v4 Q9 F& E4 D
  真我是什么?真我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永恒不变;真正做得了主宰的,永恒不变的,这是我。所以「常乐我净」,那个「我」是真的;这四个字都是真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说实在的话,常乐我净这四个字,在我们凡夫身上没有,四个都没有,凡夫的妄心里面,那个心就是念头,妄心里头也没有,这四个字决定找不到的。到什么时候有?佛告诉我们,法身有这四种德:常乐我净,般若 里面也有四净德,解脱里面也有四净德。法身、般若 、解脱,佛门里面称为三德密藏,三德密藏里都具足这四德,所以有真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而三,三而一。心佛众生,是相上有差别,性是一个,体性是一个。所以这个「我」,会归到自性,是常乐我净的真我。我们念佛人,从清净心里面去证得,清净心里面就有真我。「破空间障碍」,超越空间了。
4 u2 b) k& ~* i- w' O* N3 e  【闻】6 G" Q1 [7 F6 z, M' m# y! M
  要像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说的:, V' m, F$ q0 ]( x) z
  【反闻闻自性】
. x6 E5 v5 `& C" n/ f* [# w  凡夫耳根都向外攀缘,所以被外面尘境污染了清净心。佛菩萨比我们高明,他的闻向内,他不向外。反闻,向内闻自性。所以他们不但是明心见性,而且是究竟圆满的证得自性,他会用功。我们读这两个字,不要想到阿难尊者升座念「如是我闻」;读到这个字就想到,自己切实用功的诀窍,这才真正得利益。
2 l( \, Z! K/ P3 O  【「一时」,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三际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
& N( T# K. h& f& o: n/ H- j  初学佛的同修,往往在经典上看到「一时」,总是免不了有疑惑。阿难尊者记性那么好,凡事经历一次永远不会忘记,为什么在结集经的时候,不把时间写清楚,某年、某月、某日、某时,释迦牟尼佛在哪里讲的。这不是叫我们一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吗?它没有记载年、月、日、时,含糊笼统说个一时,这是很不能叫人心服口服。殊不知阿难尊者说这两个字是别有用意,这是佛门常讲,它有密意在。
& d! N( i# T1 [. p* N  P$ @/ a: t& Y  时间,实在说是个抽象的概念。尤其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印度并没有统一,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许许多多小国家。中国算是不错了,在夏、商、周的时候,虽然每一个小国都是独立的,但是它有一个盟主,有一个大国为大众所尊敬的,都用它的历法,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纪元比较好办。印度没有这个情形,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得到大众尊敬的领袖,因此每一个小国都有自己的历法,历法不统一。而世尊当时讲经说法,可以说是周游列国,每个地方的历法都不一样,纵然阿难尊者记出来,我们也无从考证,没法子考证。像现在我们世间所用的历法,我们现在是用阳历,大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在中国有农历,在亚洲的西面,阿拉伯国家有回教历,历法都不一样,月份日期都不相同。现在我们要记载历法,要记哪一种历?几月、几日?不但是费事,后人真的无从考证。一时的意思,省了。一时是真的,给你讲年、月、日、时,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一时才是真的。  v+ M4 |' x# Y8 g
  「一时」是一心、一念之时。如果你能够到一心,不但空间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由此可知,时分跟方分,我们在《百法明门》里面讲的,方分就是空间,时分就是时间,属於不相应行法,分类的时候分在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就是: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於心於色都不相应,可是它的确是从心法、色法里面产生出来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没有实体,抽象的概念。时间跟空间都是一个抽象概念,都不是事实。事实是一真法界,一才是真的,二就是假的。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就是真的。所以到一心、到一念,时空统统突破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明了;就真相大白,完全明了了。
6 I# j' t2 B9 p* |) u  「十世古今」,这是讲时间,时间通常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有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有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在未来,这样就变成九世,加上根本的一世叫十世。「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就在这一念之间。一有分别执著就变成三世、变成十世。如果离开一切分别、妄想,就是一真,一真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十法界是没有见性众生的境界,我们凡夫没见性,声闻没见性、缘觉没见性、权教菩萨没见性,这些人住在十法界里头,因为他有妄想、执著,离开妄想、执著,那就入一真法界。「三际心不可得」,这是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三际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种心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哪有过去、未来?没有。有过去、未来这个念头,你要警觉到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6 T: }: r4 Z7 l, v# C. j
  所以,突破了空间。现代的科学家,可以说相当的聪明,他们根据科学仪器观测,依照数理来推论,知道空间是多维次的,也叫多因次。所谓是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21: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卫两个字的意思在今天来讲,是经济文化的大都会,是这么一个意思。我们看到这个地名,也要把它会归,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这是德;有无量的能力,那是丰。正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我们的真心本性里面一样都不缺。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德,德相是丰,我们自家本具。
) M% O$ @& B9 Q% U* j  所以前面说「寂照圆融」,寂则是丰,照则是德。照是智慧,寂是清净心。寂是体,照是用,但是照也可以说是体,寂也可以说是用,寂跟照互为体用,因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桩事情,一体之两面,所以可以互为体用。到什么时候,我们寂照的性德能够透露出来,能够得到受用?先从寂下手,菩萨六波罗蜜也是这个顺序,禅定后面是般若 ,禅定就是寂,般若 就是照,我们要这样去修法。我们念佛实际上就是用这个功夫,念佛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见性,一心不乱就放光明,就能够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修功的总原则、总方向就是这两个字。世尊以无量的方便教导一切众生,方便虽然多门,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这就是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所有一切方便门,都是从寂照里面开出来的。所以读到舍卫,要会归到自性之丰德。0 i+ N6 b; E6 S" z: ?3 b
  【只树给孤独园】
9 J& a' V4 v& L- ]% n! ^3 {( B  这是世尊讲经场所之所在。犹如我们今天在此地讲经,今天不是在舍卫国,是在新加坡,不是在只树给孤独园,是在佛教居士林。这个道场为什么叫只树给孤独园?这里面有一段很长的故事。我们把这个统统拈掉了,因为讲故事要讲一个钟点,没什么意思,浪费时间,诸位可以参考,这个参考的书很多很多。是只陀太子,舍卫国的只陀太子,跟须达多长者两个人,发心提供这个道场,供养释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们,在这个地方修行弘法,两个施主。- T& B" q" I: D& o5 _
  原本发起要邀请佛陀到舍卫国来讲经弘法,就是须达多长者。须达多的外号,人家叫他给孤独。因为他很慈悲,家里面很富有,常常照顾贫穷孤独之人,这是一个大慈善家,所以人家送他这个别号,不叫他的名,给孤独长者,都这么称呼他,这是对他很尊敬、很赞叹的一个称呼。他邀请释迦牟尼佛来,但是世尊的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世尊,一千二百五十六个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不是接待几个人,要接待这么多人,一定要找一个相当宽大的地方,来供养佛,这才表示尊敬。
- {! T# x& T( m  长者到处去看了一看,就看中太子的别墅,太子别墅是花园别墅,很宽敞,园林也很美,房屋也够用,一千二百人住下去,可以住得进去。就跟太子商量,买他这个别墅来供佛。买的时候,太子就问:你买我这个干什么?他说:我要供养释迦牟尼佛。太子也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何人,也不知道,就跟他开玩笑,听说你家里黄金很多,我这个园子卖给你可以,你黄金铺多少,我就卖给你多少,黄金铺地。
5 o6 A, a7 J$ Y" ]  给孤独长者他就很认真,回家开仓库搬黄金就来铺地,太子一看到这个情形非常惊奇,就问他: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人,你肯花这么大的代价去请他?他就把释迦牟尼佛简单跟太子介绍,太子听了很欢喜,功德我们两个人做,不可以你一个人做。给孤独长者说:「不行,我要一个人做,我家里黄金还够,可以铺满你的园子。」太子一想没法子,他说:如果你不让我参加,好!我地卖给你,这些树木花草是我的,你要不肯和我合作,我全部把它砍光。一砍光变成荒地,那就没意思了。给孤独这才答应,好,我们两个人合作,只树给孤独园,只陀太子的树,园是被给孤独长者买去了,两个人做这个功德,做得都非常欢喜。
# l9 S) Z, E! s: J  「只陀」这个名号,也是梵语,意思是战胜。是国王在一次战争里面打了胜仗,宫廷里面来报告,皇后生了一个小孩,所以他很欢喜,给他取名叫只陀,战胜的意思。我们看了只树,只陀太子的树,就晓得只陀是战胜:
* b% o2 y- Z3 s9 ?/ n4 h: Z7 u, P% x  【战胜五阴魔障】
7 e. v' ~3 }4 S  o3 h8 O1 Q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世尊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告诉我们,魔有四大类,四种:第一种就是五阴魔,有烦恼魔、死魔、天魔,这四大类。修行人如果不能克服四大类的魔障,你就没有办法逃过魔掌,换句话说,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魔的范围就是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那你是脱离魔掌,你才算是战胜。在今天我们读了许许多多大乘经论,唯一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来讲,有把握了生死出三界,唯有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念佛求生净土,诸位想想,五阴、烦恼、死魔、天魔难缠,没有法子,斗不过它,这个是事实。幸好有个带业往生的念佛法门。「绍隆佛种」,绍是继续,我们要把佛陀的慧命继续下去,弘法利生。自己依教修行,又能够把佛法说给别人听,像本经所说的:为人演说。「则是自性之只陀太子之功德林也」,这个树林是功德之林。& c7 r- T$ u# E" {; h
  【给孤独园】1 _" B' X% K9 f( |
  给孤独,好,这个名字非常之好。6 Z% L4 ^9 i* ~: x
  【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4 s: d* X6 E9 ^9 g8 C$ z5 j+ Z
  这前面几句话,是《法华经》里面的意思。佛讲《法华经》,做了一个比喻,比喻一个小孩离家出走,在外面受尽了很多苦难,把自己老家也忘掉了。但是他的父亲认识他,他流浪久了,不但家不知道,连父亲也不认识了。父亲把他找回来,不能承认他是儿子,承认儿子吓死了,他不敢承当,就雇他来做工,慢慢提拔他,慢慢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的家,知道这个老板就是他的爸爸,这个样子才能接受他的遗产,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 Y- I7 L# P6 G# p
  实实在在讲,释迦牟尼佛是比喻我们,我们的情形就跟经上讲的一模一样。我们的老家是什么?真如自性,这是真的。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不认识自己了,把这个假相当作自己,这个假的幻相当作自己的家园。禅宗里头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你自己,忘掉了,迷失掉了。诸佛如来是我们的慈父,他今天来召唤我们,我们接受佛的教诲,这就是返回家园。要紧的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五欲六尘里头回头,从名闻利养里面回头,从六道生死轮回回头,这才行。要紧的是要知道回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回头就成就了。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反闻就是回头,用一个闻做代表,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统统回头,回头是岸。
- A& R* v8 G5 D# ]  y5 Q  「承受家业」,承受如来家业,为什么?如来家业是自己的,是自己真如本性里面所现的,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别人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变现之物,哪有外来的。「衣里明珠,不劳而获」,这也是比喻,迷的时候,在六道里面,就像贫穷之人受尽苦难,自己有无价之宝不晓得,忘掉了。藏在衣服口袋里面,原来有无价之宝,忘了,到外面去讨饭吃。被一个明人指点:你何必这么苦?你衣服口袋里有无价之宝,拿来你一生受用不了。口袋里摸一摸,果然不错,是有。你看,那个贫穷苦难不就冤枉受了吗?这是比喻我们在六道轮回受这些苦难,冤枉受!我们的无价之宝在哪里?大家读过《楞严经》就晓得,就在六根门头。所以禅家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就是自家的无价的明珠,那就是自己的真性,这个是性德,都是说的性德。) ~: [9 c% @5 r& a  E
  【大比丘,大指大悲大愿。】- L# Z+ F& \: B
  在相上讲,这是属於大乘比丘,他不是真正的小乘,小乘不能接受如此的大法,圆顿大法,所以是大乘的比丘,大悲大愿。
7 c( |8 d1 A2 h' ]  【比丘谓远离尘垢】# e( y9 c- {- j  s7 w7 k" `+ Y
  比丘在此地取意,取清净之意;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9 ^/ S+ c& C/ Q7 F) P9 J/ Z+ E
  【众】
4 b8 {9 n8 p$ M" _1 R0 i4 e  这个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团体、社团,古时候印度就称之为众。我们在受三皈的时候,皈依僧,众中尊。因为僧众,僧众就是出家人的团体,出家人这个团体叫僧众。释迦牟尼佛弟子这个社团,这样的社团,这样的一个团体,它在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是最尊贵的,最值得人尊敬的,这叫众中尊。为什么值得人尊敬?这个团体每一个分子都守法,都守规矩,遵守佛的六条戒律:六和敬。换句话说,我们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才叫做僧团,才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六和敬,后面还会说到,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佛为我们大众在一起,制定的六条戒律,一定要遵守,遵守这六条才叫做僧团。
/ `/ K, e( l/ W0 k  【理事和合】
7 p4 r0 {: T  a% `  这六条是事和合,同证真如、同证涅槃这是理和合,大家同在一起生活、修学,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R! `! s0 j% H* K/ I; c7 c) _
  【千二百】
! L/ P- j7 Y4 c1 [; [1 h+ Q  这个数字代表「圆满功德」,这是取《楞严经》上的解释,《楞严经》上讲圆满功德是一千二百。它分配做四方,我们眼大概只能看到两方,后面看不到,所以眼的功德只有八百。耳后面能听到,耳的功德是一千二百,是圆满的,圆满功德。
* _* C# R/ P9 @1 f4 j  【五十五,代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 c: [* d8 `; W; S. t
  这是菩萨修行的位次。好像念书一样,从一年级要念到五十五年级就毕业了,毕业就成佛了。我们这样子体会,一千二百圆满功德。如果会修的,圆人修持跟一般人不一样,圆人他会修,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华严经》上所说的,任何一位都圆满含摄一切位。譬如,初信位菩萨里面就有等觉菩萨的功德在其中,证到等觉,也没有把初信菩萨遗漏。它的的确确是圆融的、是平等的,这个教义才圆满。
* J3 \$ C. q2 {  d" g- ^  我们读经读到这个,要向这些地方去体会、去学习,把我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使我们起心动念,念念都与佛法相应,与佛法相应就是与自性的性德相应。这一点特别要了解,如果不了解,你所能够得到的受用,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不了解,你所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东西;如果明白了,听到释迦牟尼佛讲的,是学我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迷惑颠倒,性德没有能够显露出来,藉著释迦牟尼佛的言教,把我们的性德都引发出来了,那受用不一样。- G' V9 Q! ]: U. t$ c) D- k+ X
  后面,诸位翻过来,第三面,看十六节,这里我们做一个总结。证信序里头所说的,「此节证信序经文所表」,它里面所含示、所表现的意义:「谓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即是。」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全都会归在自性上,都能把性德显示出来,真的是当下即是。「果能破障返闻,则自性佛现,而兴大悲大愿。」兴是兴起,我们常讲发心,发大悲心,立成佛度生的大愿。「远离尘垢」,尘垢是烦恼,妄想、烦恼一定要把它舍弃,这个东西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弊病那就是说之不尽,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都受它的害,今天一定要觉悟,彻底的觉悟,要把它放下,远离就是放下。「理事和合」,我们跟诸佛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这是理和;与一切大众相处,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诫,修六种事和。我们的身心自然清净,自然安乐,清净安乐都从和合当中得来的。「圆满诸菩萨之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现前。「而与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这两句诸位有没有体会?如果我们读前面这段经文,真正能领会到它的义趣,应该有相当深刻的领会,就是现前,就是当下,跟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我们沐浴在一片佛光之中。) q9 M5 [: n  O1 p! K$ q4 y3 o
  「则见此序境相」,看到序文里面所说的境界,「为非相而见如来矣」。《金刚经》说「即非、是名」,这一段你在这里面看到,证信即非证信,那你就见如来了。怎样看到证信即非证信?回归到自性上,即非证信序。「一部经文所说,总不外此意」。「学者当於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境里面有两种,一个是我们生活环境、物质环境,一个是我们生活的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就用这一个字来代表。「皆如是体会得,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那就行了!我们修功样样都如法,真的穿衣、吃饭都是圆满的佛法,这样我们才真正生活在如来所说妙法之中。要以本经,我们生活在金刚般若 之中。那不是如来,至少也是法身大士,绝对不是普通人,都是当下即是,就在现前,要我们自己敢承当,自己能直下承当,那就对了。证信序就介绍到此地。
3 ~0 d/ p. c9 h# }  下面这一段是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样希有甚深的大法,发起在极平常的生活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21: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们读经文:
5 |/ s' H& T" Z! e  经【尔时世尊食时】
; z7 G- \, {% m- r  吃饭的时候。六道众生哪一个不吃饭?有不少人一天三餐还不行,还要加几道点心,晚上还要吃宵夜。可见得什么事情都会忘掉,唯独吃饭不会忘掉,用这个事情来发起,最妙不过了。最平常的事情,最不会忘记的事情,用这个来发起,世尊吃饭的时候。
: `5 X' G4 w( k4 M  经【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7 T6 G& R' @" P, o
  世尊当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托钵,而且并没有好的房屋居住。那个时候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就是中午吃一餐,出去托钵;晚上睡觉,随便哪一个树下,他们都是打坐,在树下坐一晚,休息休息。世尊在戒律上定得很严格,树下只可以一宿,不能住两晚,明天要找另外一棵树,不能在老地方。因为有些大树很好,你贪爱,每天都到这里来,就起了贪心,佛是把你贪瞋痴统统打断掉。树下只可以一宿,不能够二宿,佛这个方法好!对治我们贪瞋痴的病根,就用这个方法。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做个样子给大家看,学生就心服口服,老师也是这样的。乞食一定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走路也走得端庄,我们今天讲风度、风采。这样入城托钵,让一般人见到都生恭敬心,都对出家人生敬仰之心。他们虽然是托钵的,真正是有道德、有学问,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丝毫都不贪染,他这个就是教化。, B' M1 l' g2 M
  经【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 u" m4 `) b$ r6 n  佛出去托钵用平等心,托钵的时候只托七家,按著顺序一家一家的托,只有七家。如果钵里装满了,就不再到第二家。如果钵里头很少,不够吃,再托第二家,再到第三家,到七家钵里头还不满,不可以到第八家去,那就变成贪心了,就不可以了。「次第乞」,平等、公平,不可以挑剔。那一家有钱,他们家吃的东西很好,天天到他家去托;那一家很穷,没有东西吃,吃的东西很差,我们就少到他家去,你生这个心就不好,这个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佛的制度是次第乞,生平等心,在这个地方培养平等、培养清净心。连生活统统都是修行,都是断贪瞋痴,都是成就戒定慧。
- _4 u4 C* G2 B6 \- T1 R9 r; h) ^8 p  经【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i1 t* U' n4 L$ V  [; Z# y  你看,平常事情。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人,一天到晚就做这个事情,他们就这种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里面,就圆满修了六波罗蜜,就圆成佛道了。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表演这套修行的方法,我们从这里去体会,从这里去学习。你现在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就在你生活当中,修六度万行;就在你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成就圆满的菩萨道,不必要改行。释迦牟尼佛这样修行托钵,我也跟他一样,那你就错了。你现在是某一种身分,从事某一个行业,做某一种工作,就在本位上学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与方法,学了马上就会用,用了马上就得好处,这快得不得了。佛法真实的利益受用,立刻就得到。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q) d4 E$ {# B' |& N4 S$ ?# e4 M
  【出家本为度众】# O% l; W& M  h& K8 f9 t
  因为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人,出家人的目的是度众生,学佛总目标是要成佛,是要自度度他。在家人,在家是身在家,心要出家。出家,在佛法里面讲有四种,四种出家。第一种、像释迦牟尼佛跟菩萨们,「身出家,心也出家」;对於这个世间一无所求,统统放下了,身心都出。第二种人,「身出家,心没出家」。身出家了,是出家人的样子,心里面还有世间五欲六尘,还有名闻利养没放下,身出心没出,这个没用处的,不会有成就。第三种人,「身没出家,心出家」。行!可以成菩萨、可以成佛,在家的菩萨;在家可以从事各行各业,都不碍事,都是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经商的、有做工的、有作官的、作帝王的、作宰相的,也有作将军的,各行各业都有。就是说明这个社会在家大众,但是他们心出家了,心里面对於世间所有一切,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他们也统统放下了。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他一切照做,心里头没有。所以他是真的菩萨,他是真的佛。9 ?* Q! ^  m6 K* w$ W& w6 ~
  跟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维摩居士,那就是佛,他是在家佛。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十六正士,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那十六个人都是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是平等的。所以菩萨,在家比出家多。在中国,中国的佛法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四大名山我相信你们不少同修都去参访过,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场所。四位菩萨里头只有一位菩萨是出家的,现出家相,地藏菩萨。你看,观音菩萨在家相,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萨一个是出家相。说明在家学佛,作菩萨作佛都不难,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出家,但是心要出家。心要出家,心要度众生。你就在你自己本行里面去度众生,去行菩萨道,那就没错了。你是经商的,商场就是你的道场,跟你生意往来的,你都要度那些众生,你要发这个心才行,不发这个心你就不是菩萨。如果你在家庭,你是家庭主妇,你那个家庭里面父母、兄弟、子女都是你度生的对象,你要度这些众生,家庭就是道场。菩萨所在之处就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自行化他的道场,不一定要到这个地方来才算道场,那你就错了!道场要修道,道怎么修法?& T; C$ N0 o1 b  o) A6 A
  【须先断惑】; A( O. }5 N. V
  这个要记住,决定不迷惑。什么叫不迷惑?不要被外面引诱,这一引诱你就迷惑了,绝对不为外境诱惑。常常记住佛在《金刚经》上的教训。如果境界现前,心里动念,顺心的就起了贪心,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讨厌,那你就动心了。这个心才动,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心平了,就不动了,这是断惑的方法,好方法。怎么样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经文很有效。而且这两句经文,最好写在时时刻刻看得见的地方,提醒自己不要忘掉。一忘掉马上就迷了,迷得很快,所以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迷惑,要断惑。6 q& O3 n5 ^9 w( ?& c9 v% f& j
  【断惑必须苦行】
, b+ A, K' l* p6 x9 q. Y# {9 ?( U  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迷惑为什么断不了?贪心太重了。看到别人穿一件新衣服,我也想有;看到别人开个好车,我也想有。天天换花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21: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跟印度不相同。印度可以说从帝王到庶民,对於出家人乞食都非常恭敬,在中国观念上不一样。可是我们要晓得,乞食好处太多了,虽然我们观念上不一样,但是我们在生活上尽量把水平降低。
  s2 |: j! N9 U5 t8 E# V$ Q$ i* F# V1 P  在中国,古来的这些高僧大德住茅蓬,许多茅蓬都是自己建的。就在山上就地取材,砍树、砍竹子,搭个小茅蓬。粗茶淡饭,就附近旁边种一点菜,过这样的生活,清心寡欲,身心健康,这样对於佛法的弘扬,有很大的利益。到后来,施主多了,信徒多了,大家出钱出力盖大庙,出家人一接受这些五欲六尘的供养,於是一个个都往生到地狱去了。所以俗话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真的。我过去在许多地方讲经,提醒大众,出家人为什么会堕落?是你们帮助他堕落的,你们引诱他堕落的。你们还说你供养有功德,天晓得!将来那个出家人一堕落,跟阎罗王说:哪个信徒供养我的,哪个信徒供养我的,那个帐拿出来,我就是这么堕落的。你们还想有成就吗?不可能!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多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能报佛恩,没有第二个方法。+ `, d2 g- c2 Q5 |- B+ k
  佛的智慧、佛的福报,世出世间没有人能够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著衣持钵,这是表演给我们看的,真正是他自己果地上那个富贵,你读《华严经》就晓得,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他那种受用,是性德显现出来的,他不是求的,本来就是那个样子。为了度我们这些苦难众生,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断贪瞋痴,目的在此地。我们修行,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一切众生,怎么能不这样做?点点滴滴要为众生,要为宣传佛法,要把佛法殊胜的利益介绍给一切大众。印光大师是我们近代一个好榜样。印光大师很出名,中国、外国都知道他,都尊敬他,信徒不知道有多少,供养也不晓得有多少。老法师穿的衣服,没有做一件新衣服,没有去做一双新鞋子,没有在吃饭时多加几个小菜,没有。一件衣服还是穿二、三十年,那些钱哪里去呢?都印经去了。
9 E! f1 ^& ^( u! _) i' Q- j6 q  苏州报国寺,是他晚年闭关的地方,他就在报国寺成立一个弘化社。信徒所有的供养,都拿去做印经的经费,流通佛法,布施佛法,这是他做给我们看的。他一生就做这一桩事情,怎么知道的?我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请老法师去主持、讲开示,我从那里面看到的。那个时候北方有灾难,好像是旱灾,老法师发心,从印经款里面提出三千块,那时候是大洋,三千块大洋到北方去赈灾,是从印经钱里面提出来的。我们才晓得老法师一生就做印经一样功德,必要的时候,救灾的时候,是从印经钱里头拿,并没有其他的专款。他做得专,专精於一门,这是值得我们效法,值得我们学习。- a, {6 p% A% P4 |/ H! P. N! \9 |
  修行的道场,念佛堂,从初一到三十,一年到头日夜佛号不断。我们现在佛号也不断,用念佛机。人家念佛堂佛号不断,是同修们到里面去念,晚上轮流,四个人一班,换班的,四个人一班,日夜佛号不断。一年到头佛号不断,那叫念佛堂,那是个净土道场。我们非常羡慕,非常向往。希望将来这样的道场,又能够在这个世间见到,那是众生之福。最近弘化社要恢复,我听到之后非常欢喜,我跟苏州联络,弘化社恢复之后,我建议他专印净土宗的经典,现在大陆上印经典的地方很多,有几十个地方都在印经。希望弘化社本著印祖的遗规,专弘净土,不但印经,现在还可以做录音带、录影带、光碟,都可以做,专门做净土的,弘扬净土的。我建议他们,依旧还用老招牌,弘化社,老字号、老招牌,弘扬净宗。我们有诚心,也必定有感应。第二条:8 K( U. z; z5 q/ B' ^
  【江居士以为,欲佛法大兴,非行乞食制不可。但须信心者多,然后能行耳。】  p8 {6 c4 S5 ^  d
  他这个见解正确,乞食制度是好。我那个时候初出家,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法,我就想去托钵。因为我到台中,台中莲友跟我都很熟,台中的莲友非常多,每一条街上,每个巷子都有。我去托钵一定每天都吃得很好,他们一定拿好东西供养我。晚上睡觉,火车站上长板凳,天天晚上都有人睡觉,我就到那里去睡,我也不必到树下一宿。我就把这个事情报告李老师,我说:我出了家之后,我再回来的时候跟老师学,我的生活方式这样子。李老师听了之后,笑一笑说:「不行。」我说:为什么?他说:「你到我这个地方来,要天天托钵,火车站睡长板凳,人家会骂我!」他是真正发心来学,你不照顾他,你让他天天出去讨饭,外面睡长板凳。他说:我受不了。没法子,还是住慈光图书馆,他给我找了一个小房子住。实在讲,我那个生活一定比慈光图书馆的饮食好得太多。这都是时势,时节因缘,想这样做,客观的条件不许可。这样做法,确实会有人批评,会有人骂李老师:你对於学生不照顾,对出家人不照顾,你天天讲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环境条件,客观环境我们必须了解,然后知道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自己应该怎样做法,这样才能够如法。江居士这从整个来说是正确的,他这个说法没有错。
$ W. l# f" [% u% E) h  【还至本处,回头也。】
3 R( u6 F1 N0 x9 f- {  我们看经文上「还至本处」,其实这里面「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这是守规矩、守法、守礼,是这个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我们要守法、要守礼、要守规矩。「次第乞」,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次第、要有先后、要有顺序,有条不紊,表这个意思。「还至本处」,就是知道回头,回头是岸。我们凡夫,不但世间人不知道回头,学佛的人也不知道回头,学佛的人要是知道回头就成功了。回头是回到哪里?回到清净心。譬如我们念佛人,念佛人除了早晚功课之外,定课、散课很重要,散课就是有空就念佛,佛号要训练它不中断,做事情的时候佛号就放下,专心做事。事情做完了,佛号又提起来,那叫回头,又回到佛号上,这才叫回头。事情做完之后,佛号也忘掉,也没有了,那就是不晓得回头。懂得回头!5 \3 \( C; q+ ~( f7 d7 X. A; ~
  【敷座而坐】& I: D2 e& Z8 w+ e
  是表示入定。坐的相,前面讲过,坐的相是个定的相,这就表示回头之后心清净,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就是入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21: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到清净心。从清净心里面生起一句佛号,这叫做一心称念,这样念佛才相应,古人所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还至本处,敷座而坐,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做、去体验,你才会真正明了。
  q5 U; `4 D+ D" \. I/ t  r  【经行入定,意甚深广,须体会得,而落实到自家日常生活中。】! ]; B" n# T" n% i
  这个就是你真正得受用了。所以这两句讲的是原理、原则,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你从事某一种的行业,你要知道从你本行、本业里面回头,敷座而坐,你就得受用,得的是心地清净、智慧增长。有了智慧,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了。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没有智慧就不能解决问题。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w0 _# u: D+ {" I$ j3 {( t

7 s6 h' W6 X. y. D0 A% D: X0 @# s9 }" B0 U" A6 |2 U
' M  `# ~& }-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11:48 , Processed in 0.0797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