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R. |2 E: D) T' U
0 ?8 N! O5 n* Z4 U0 _5 U# M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文第五页最后一行。9 p( _& c# o9 y. I2 s# d. }
! N/ W9 n( i' \6 G P
这一段是《还源观》里面第二个大段,讲“法界圆明自在用”。第一大段里面,大师为我们说明宇宙的本体,在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本体起用。起作用第一个就是宇宙的源起,第二个是我们自己,自己的源起,就是我从哪里来的?这个作用里面,本体起作用。在这个地方使我们常常想到,世尊说法,在许多大小乘经论常常用的比喻,比喻用得最多的是讲“梦幻泡影”,虽然说了四个字,最重要的是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下面“幻泡影”都是补助的,最重要的就是讲这个,用梦来做比喻。确实我们这个宇宙跟人生,人生是讲个人,确实是一场梦,跟作梦没有两样,梦的时间很短,很快就醒过来,这个时间比较长,很不容易醒过来,醒过来之后你就能够觉察到,跟作梦确实没有两样。尤其是我们想到作梦,诸位自己冷静去思惟,你哪一次作梦梦里没有自己?有没有人有这个经验?不可能。作梦,梦里一定有自己,有山河大地,有花草树木,有很多众生。宇宙跟我们自己的缘起,跟这桩事情很相像,所以世尊常用这个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觉悟。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说明物质跟精神同时起来的,没有先后,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梦中一定有我、有山河大地,同时起来的。这一段里面是讲正报,就是讲自己,所谓法界圆明自在用。底下给我们说明,这就叫华严三昧,这是说“广修万行称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是给我们说这桩事情。我们这一段的经文,也用了不少的时间在一起薰修。/ D8 A- b* g4 F; H2 R
! G8 k5 w- ~2 c& q O' i
在十波罗蜜里面,前面九种我们学过了,今天学第十,十是智度。大乘经里面有个小注,“修自利利他之二智也”,自利要智慧,利他也要智慧。智度与前面第六“般若度”有什么差别?这个地方有解释,“与前之第六度所以异者”,跟第六度不一样,“彼为观空理之智慧”,这就说前面第六般若波罗蜜是观空理的智慧,这个地方第十智度,“此为照有相之智慧也”,这就不一样。“故二度相对”,二度就是第六跟第十,两个比较起来看,第六是慧度,第十是智度,这就不一样。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讲的根本智跟后得智,前面第六是根本智、实智,这一条“智度”是后得智、是权智,也就是说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属于智度。可是没有根本决定没有后得,这是很重要的,所以通常我们讲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把后面的四条:方便、愿、力、智,统统在般若波罗蜜里头,就是归纳在一条。讲十波罗蜜就是把般若波罗蜜展开,它有体有用,体就叫般若波罗蜜,作用就分作方便、愿、力、智。: \' B, F3 @9 k
G2 ~ ^8 B- v# \
今天我们讲智,智通常也说三种,第一个是“无相智”,第二种是“受用法乐智”,第三种“成熟有情智”,那是帮助别人的,所以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里的法乐,法乐实在讲就是我们平常讲三种智慧里面的一切种智。我们单单讲佛,佛有三种觉、三种智,有一切智、有道种智、有一切种智,此地这个法乐智就是一切种智,法身菩萨才有。十法界里面,像四圣法界有相似,没有真实,为什么?般若波罗蜜没有证得。我们当然在现前这个阶段修学的,全是属于相似的境界,相似的境界也能让我们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可见得人间的幸福美满还是得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行。) O" L' ]( n$ N) v: z6 N6 ~
- H4 Z0 I, g4 B0 b
讲到智慧,必须是转烦恼成菩提,特别是我们在前面所学的愿、力,不发愿不行。愿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有方向、要有目标,人生就有价值、就有意义,我们这一生不会空过。方向、目标的选择要靠智慧,昨天我们学的力,有思择力、修习力,我们如何选择法门,怎样来学习才能获得这种力量,这个力是无比的殊胜。首先讲择法,我们是自利利他同时都要顾到。虽然在大乘法里面,特别是《华严》,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宇宙之间,相有性空,事有理无。所以这些现相,你对它的本质明白了,你就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在现相里头起的作用叫妙用。我们后面在四德里面会学到,第一条就是随缘妙用。那是谁?什么人给我们做示范,表演给我们看?法身菩萨、诸佛如来,他们跟十法界的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应以什么身,讲感应。感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感有显有冥,应也有显也有冥;应该用什么身来应,应是感应,不是应该用什么身,应该用什么身已经有分别执着了,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应身是感应之身,众生喜欢什么身就现什么身。法身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的,都是破了无明烦恼的,所以他们在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是个真正的觉悟者。0 Z/ {( o+ f1 Q7 Y0 Y) E# u
) S3 N c* r/ K/ O1 T. C: P 十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圣人,四圣法界里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这些人他们也会到六道里面来应化,六道众生跟他们有缘、有感,他们也来。但是他们来应跟法身菩萨不一样,因为他们无始无明没断,还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没有了,是断掉了,很有可能还有分别的习气,不像法身菩萨那么样的干净俐落。所以佛在《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应,说清楚了,随心应量,绝不是佛菩萨起心动念,看到你这个样子,我要现什么样的身来度你,自己还得想想,那一想就变成凡夫,他就堕落了,没有这个道理。这个里头最难理解、最难懂的就是这个事实真相,他确实是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怎么能跟众生感应道交?这是因为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有这样的智慧德能,德行、能力他本来具足。这个事情我们不知道,见性的人知道。8 P: s/ b, @( B5 c5 r
6 b5 T7 a. E$ w% l- Y* l* G, O
在中国禅宗第六代的祖师惠能大师,他明心见性的时候,向五祖忍和尚提出报告,把他见性的样子说出来,虽然只说了二十个字,很圆满。第一个告诉我们,自性是清净的。第二个说自性是不生不灭,永恒的。第三个,自性是本自具足,那就是说它样样都圆满,智慧是圆满的、德行是圆满的、能力是圆满的,叫万德万能,相好是圆满的,没有一样它有欠缺。第四句说本无动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