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第十一讲》- |6 }6 L" H5 `$ e$ O4 h% p( K, t
9 E$ j, K! q4 i, n5 R" d! T摘自《净界法师主讲《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7 }4 w `6 p* [. X) p- m+ T7 n7 ?
「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这个禅它是我们一个纯真的心体,一个真实的心体,这个真实的心体它是无能、无所。《楞严经》把我们的心分成两个状态:第一个叫做攀缘心;第二个叫常住真心。这个攀缘心的特性,就是我们的内心,认为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有一个「我」存在,由这个「我」来创造种种的善业,或者是造种种的恶业,最后也是由「我」来去承受这种可乐、不可乐的果报,就是不管若因、若果,都是有一个造作者,这样子的心情就是攀缘心,它是随顺因缘而转的。
) y& ]$ s& q9 r" K) V. [
4 Q/ ^8 |% y M7 e" L, q3 e$ }这个「常住真心」的特色是「无能、无所」。就观察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是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这个内心种种的变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一个「我」存在,没有。那个没有能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就是「纯真心体」,这是第一个观察,没有能所的。其次呢,「即寂即照」。它的体性是「寂」的,这个寂是就体性,它有这个不变的体性。第二个它的作用是「照」,它有随缘的作用,有这个照的作用,寂而常* N6 t1 ~( A4 r0 B
% N' ~6 p( T. v2 C: C; X, k4 U照、照而常寂。这个寂指的是它的体性。我们凡夫的攀缘心,它是不寂,有种种的烦恼,有种种的业力,有种种的果报,我们烦恼的这个惑业苦,它是不断流动的。
; `4 v1 \7 p6 D1 o6 C* l* ~2 b# R8 `) U* m% _3 K9 t( y
这个唯识学怎么形容我们的攀缘心,它说: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有这个「我」的思想这件情事,「习气如瀑流」,就像那个瀑布一样,不断的流动,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由善的念头创造善的业力;由恶的念头创造恶的业力,剎那剎那在生灭。这个不应该说是寂,这是不寂。这个就是把我们真心跟攀缘心简别出来,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照呢,应该说是简别二乘;前面的寂是简别凡夫。二乘人他这个清净心是寂了,他那一念心跟我空的真如相应以后,他整个三界的惑业苦完全息灭。完全息灭呢,但是他不照,他不能够生起这个八相成道、月映千江、百界做佛,他不可以,他不能够生起作用,所以这个「照」是简别二乘人的性情,二乘人那个心是偏空的。我们可以从这个寂又照、照而寂,去体会我们的真心是什么境界,它是一种离念灵知的纯真心体。 t" i6 ?& |7 I! j g' X, V' M1 Z0 e
( r* M7 C$ I2 q5 y( R
关于这点我们看看《楞严经》怎么说,我们看附表第十一。我们根据《楞严经》的理论,把所谓的真心跟妄想,我们来做一个简别。这个《楞严经》,「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句话是在赞叹《楞严经》的说法主跟所说的法。「妙湛总持不动尊」,是赞叹佛陀,能说法的人是妙湛、是总持、是不动尊。这个佛陀祂怎么样呢?祂能够说出「首楞严大定」的法门。「首楞严王世希有」,这个世间上是稀有难得的,你说你能够教人家布施、持戒,这件事情不应该是稀有难得;但是你能够教人家修首楞严大定,这件事情稀有难得,唯佛出世才有的。祂有什么样的稀有功德呢?「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种首楞严大定,在那一念心一运
! D/ O9 O7 M5 b9 g$ A" W
* v, S# W! [& b- u) z# C5 n' A阿难,汝犹未明一切
+ L7 V1 N* ?" b" \+ N' Q; X3 T$ |; b' d7 g6 u: P; A/ r7 m" I
转的时候,把我们无始劫来的颠倒跟罪业,一念之间就完全破坏,「不历僧祇获法身」,不必经过三大僧祇劫,它这是顿超的法门,不历僧祇获法身。, ~" J. @3 G8 h' P( j% O J
/ P7 A: G+ z, I- B8 ^2 y但是它有一个关键,在《楞严经》上说,你要修首楞严大定,一定要把妄想跟真心简别出来,因为修首楞严大定,它的依止,是以不生灭为本修因。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内心当中,什么情况是随顺于攀缘心;什么情况是随顺于不生灭心。譬如说,现在有两个朋友,一个朋友是带我们去到惑业苦的境界,一个朋友是带我们到佛的境界,我们希望到佛的境界,我们必须把这两个朋友的特征认清楚,这个朋友是长得怎么样,我到时候就知道,现在这个朋友来,是一个坏的朋友;现在出现的是好的朋友,应该依止。这是一个不好的朋友,我应该驱除。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楞严经》前面的三卷半,佛陀很认真的发明妄想的形状、真心的形状,破妄显真。这一段是这三卷半的一个精要的地方。我们看看第一个「即妄显真」。- G" q, J& c" K" ~' I
! b& G5 m B, @# v' `
附表十一 — 真如佛性
) D$ Z- q0 g7 a7 _. `' H5 l
% K$ t5 o+ O% c+ i" U5 P(一)即妄显真/ b4 {; ^* i$ V# |, d% S
% n; }) X# n; \) M6 ^
浮尘 当处出生
1 H/ g3 q- V' \) g" t5 m# o( q* C/ E; H
诸幻化相 随处灭尽9 j& L; p2 S7 r7 y; }' P
5 p' M9 k' [/ [ f幻妄称「相」。* E. ]! T9 a$ f/ N
3 Q% ]# r6 b$ F8 b0 s) x其「性」 — 真为妙觉明体。5 _9 a5 W* R' B5 W# _8 k7 b
$ |3 { k6 N2 Y% h$ ~- _
五阴
1 v- g; A8 }* C- K4 d
, i6 a$ x# @- i: N7 r六入
8 n) {( s4 `3 e0 E
4 H- q5 m/ }6 l3 N7 v( [4 ]4 U从十二处 Q2 e; D) i. B% V7 L# o5 O! P
' ]9 W, U+ E5 E: a" A, W0 G, G/ T至十八界
* z" _8 m( {& @. e
- d$ I7 d0 N* c1 N5 b4 i8 @/ S. b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 x0 A) p l! y& Q8 D. [
& i ~5 f( U9 D3 G M如是乃至" m+ l- M! k0 n: c+ r g
- u( ]# K0 u' s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5 [6 Y" o9 G8 P; O1 X9 s% h" a
u8 N- j$ O. `1 y; U5 X. ?2 S; I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K' [* [# p5 k* M# c* c- u
* T Q+ [& n( |" O* s常住妙明
' p0 Y0 C7 v7 q6 A9 d/ x p
4 K0 x' b, r0 T; `1 ~6 g不动, 周圆
7 Z$ W) W% [! i+ X# F
! ]' [& _/ j" H5 t/ E! K/ P3 D _/ i' n殊不能知
. M) L1 X. Q! ]! u- ^0 s5 ` t# C, h, u# l3 }( E$ U
性真常中,求于 迷悟 了无所得 —《大佛顶首楞严经》—$ X% w! d* P) P. h
! h% p( [! ]1 C7 q! n; Q+ F好,我们看它的内涵,先看第一段,是一个总标。「阿难」,佛陀讲完三卷半以后,招呼一声阿难。他说:你现在还不明白这一切的法,这一切指的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一切的因缘所生法,这以下讲两个譬喻,来譬喻这个法的相状:因缘所生法是一种「浮尘」。就是在虚空当中飘动的灰尘,这个是譬喻我们的色法。这个色法,人有人的尊贵的相状;三恶道有三恶道这种下劣的相状。这种相状是随着业力,有这种去来流动的相状,有去有来有流动叫做浮尘。这个风一吹,往东边吹,这个灰尘就往东边飘;往西边吹,这个灰尘就往西边飘,就是这种流动,这是一个譬喻。% c- ]2 C& e& R: U% W+ t
6 a4 ~" |; o5 d% ]0 V
其次,「诸幻化相」。这个「幻化」,它的意思就是,这个魔术师他手上的手帕,他一下子就变出一只兔子,一下子就变出一只猫,一下子就变一只狗,这种生灭变化,指的是我们的心法。我们的心就是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各式各样的内心随着境界有任何的变化,就是「诸幻化相」。前面的是譬喻色法,这个是心法,就是把因缘所生法,以色、心二法来做一个说明。3 N9 y0 y( g0 @
0 ?' L+ w3 K: ~* x
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它是无常的。这个无常我们前面也说过,可以用约一期的生命来观察。譬如说,我们这个人的果报,人的色身,人的内心状态;你下辈子你变一个畜生,变那个畜生以后,你有畜生的相状,有畜生的想法,你的思想也不同,这个是约一期的生命来说,无常。也可以约一剎那,就微细来说呢,我们前一剎那的色身,前一剎那的; {" _) ~ [% \
6 i0 `$ T, D( J: D O7 _$ e% q
去来" t) \* H: ~! {7 b
7 x D5 X0 }$ z: }( \- H% L! O9 ^
生死
. m, D' j; h, a4 Z" v: J! N( K
3 }4 b+ H+ w! U8 \内心,跟下一剎那的色身,下一剎那的内心,也是不同!这个就微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切的法,它是流动的,是变化的,所以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2 Y8 f) ^" ~+ v; _ Q; e6 W- U0 |
6 _$ V" g" v: w6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