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6|回复: 2

[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14: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H+ ?% ^# r/ S6 J  s1 }4 F
# f! v# L4 F5 ^- X0 _4 c●[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 o! n3 T5 y( d0 K6 [, r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6 F$ C3 J, G, k1 d$ E/ z9 L: D弟子王智溪敬录/ e' U- y  G/ ~
佛法虽分三乘,其实祇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设的,唯有大乘才是真实,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方便法门,设化城引入宝所。因为众生根机薄劣,乐着小法,不能担当大法,若果祗说大乘,他们畏难,就会不肯修的。- ^6 D  F, L7 y! K
犹如从上海坐船到广州路程是很远的,他们听了就会生退缩的心,因此不肯发脚,所以要用手段来引诱。首先就用到汕头的路程来引他们,到了香港再对他说,这也不是广州,还是再前进,于是就到广州了。二乘也是佛用来引诱根机下劣的人,使他们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则为宗旨。汕头譬如小乘,香港譬如中乘,广州譬如大乘。我们坐船可以由上海直达广州,我们学佛可以发心直学大乘。
* J- O  F+ M, A众生又如无知的小儿,佛如老练的慈父,大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烧起来,小儿还在宅内耍乐。慈父想免儿子的灾难,要用方法来诱他们出去,就对他们说门外有小羊车和小鹿车。有一驾大牛车,是预备来载他们离开火患的。须知若果只对他们说要坐牛车来避火难,他们就不肯出去的。羊车好此小乘,鹿车好比中乘,牛车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8 k- n4 i- n& ~6 H- W/ ^先讲小乘修的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苦」是受报的苦果,「集」是招果的因,「灭」是断招果的因,「道」是寂灭乐的果。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详细再讲一遍。图表如左。# ?  d0 v1 p, g" [
「苦」是果,就是我们招受的苦果,最普遍的就是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五阴炽盛苦。苦处的地方太多,不能尽说,各人的苦各人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u* s, u- v' m8 V# j- a* A
+ s" A1 d! a# r4 g- P( J4 Y2 m) H: V我们的苦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就是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的,为之「染缘」,「苦」果是从因得来的。
7 ?' M5 E, {7 {! |$ F( _+ O- M1 V# ~4 j' j
「集」是因,因就是六根招集来的,就是我们眼看见的,耳听闻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意思所思想的,所招集的是因,感受的是苦果。我们想断苦果,不能从苦果上断,必定要从集因上断。
! |% b# w/ k; U$ J( W# ^# @4 V: d. d" k% f5 C% z
「灭」是断集因。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感触,意不思想,六根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是寂静的快乐,就甚么苦处都没有。# y4 X& v  o2 F8 E& l  G
  n9 C& C# J1 q2 u% v* o
「道」是果,就是得了寂静快乐的道果,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清静无为」的净缘境界。' E0 M) B* N- N
: Y0 I. {; ?8 Y$ @- [0 j
以上所讲,无论在甚么地方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两手放腿上两眼半合,眼耳鼻舌身意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到这个境界,什么的苦,甚么的烦恼、是非一概都没有。到了这个地步小乘是不对的,要修中乘法门。因小乘有清清静静这一念在,还不对。再将此一念断了,因一念断,苦就灭;一念起,苦又来,是轮转的,不对。再将此一念断了,就未有轮转,就要修中乘法门。% K$ M4 Q7 G. b; u! U, a, ^) ~
9 E; F) w0 [4 n5 U- a  ]
. a! `: Z# [) F% _( K8 v/ V
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那一点清清静静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中乘所证的境界。
2 l# m( W$ N  D8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感召果报的为因,缘是牵连的意思。这十二件事,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的因果。
5 ]9 i6 k" C; C! ?「无明」就是刚才所讲的一念无明,又叫一念妄动性。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说不觉的念头,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来,因此造出种种的孽就叫做「行」。这两件是前世所作的因。
) w# q" a" |6 s) r# u6 o
9 r0 o" ?$ h7 M& `2 U4 E「识」是孽识,就是中阴身,被孽牵动来投胎。0 J& @8 C3 U2 o- u: r
+ S  y# i2 l, g: N
「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 l4 f2 E/ e8 v6 @  v! d$ F% j* v+ B2 _
「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 {- X: r: G8 `) _
7 h& O+ c8 I4 r「触」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
4 v& l  S* }3 h, }% G+ ^8 K& y! E3 A1 |6 T, p& W
「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
5 N1 `( l: M5 K9 W; w* n* K  e/ P7 a$ f+ X
「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 i7 ~3 G  H( O  X3 F0 K+ i6 [# _- w7 F# {  j0 K
「取」是取着喜欢的事情。
; i" }+ v  ~: H% J$ ]8 \) t; X
* m7 {/ ~, o  g8 Z2 s/ B+ s1 e「有」字是孽字的意思,今生造了孽,就会有将来的报应,这三件是今世所作的因。% U5 r+ T0 Q  B, l5 V4 u

* N; R6 l+ \* t: t「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十二因缘大略的解释就是这样,详细再讲一遍,图表如左。, b! u. }5 }6 w: p- ]& [
父母未会生我的时候,是中阴身(即灵性)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够自己作得主,这时就以业为主。所造的业,播下的种子,那样先成熟,就投那样的胎。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K1 C/ a; C1 n. `5 K# I: f5 ^9 h% A+ `
3 ^0 Y- }# K; V6 n5 K& D' M
投胎的情形,中阴身起一念,叫做「无明」,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见男女交媾,起心动念,进行参加,就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这个即是过去的烦恼业行集谛。
7 o( q& m" \4 A2 A: C9 s* w' v( |% D$ _8 V% O! Q5 d& a$ t3 Y
「识」是业识,就是中阴身被业牵动来投胎。
. Q. {- G: A9 D, P  Q0 K' d3 ?7 J4 ]1 ?# }
「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 M0 D' ~$ x+ u4 S5 i, c! l6 F- D( Y7 H. W, y$ m% q
「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 O9 f% o% o& g2 U7 {, ?( W% D1 K7 i$ F! f1 g
「触」是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4 E- Q/ z% q+ @3 A; E4 W
9 k, Y8 M: N) M6 C
「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现在苦患的果苦谛。0 Y* g$ U' I5 D( Y

' S4 |" N* v- c* _( p「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V% j6 n' j8 A) `
: P2 `* _" C+ U  {
「取」是取着欢喜的事情。! k9 W7 U5 ^( }0 k/ U9 R1 x

6 B! [- U! _6 ~1 A「有」字是业字的意思。这三件是现在造的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就是烦恼业行的因集谛。/ M1 z7 y  b% b( ]

( t) B2 |- T" ^8 g5 A& h「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
! U( Q" P) U# D4 t% d+ b- i0 o8 t
「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就是未来的苦患的果苦谛。
9 P" A/ J: A, M* g3 a+ W" ?. E- \/ L7 l/ H& Q( w" h4 s: E
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因为一念无明,受轮回生死。假如我们将此一念无明灭了,过去、现在、未来生死一概都没有。无明灭,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
, w. n5 W  ^8 C4 U5 Y"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4: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8 G1 {1 m: C9 [2 U" x! p9 O# H2 V# m3 x- c0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y% z, s5 O( b+ M  u7 l6 C
用功的方法
  i4 ~7 D7 [" x- r8 w7 Y& B% V# V# D6 B# Y( y
无论在甚么地方,端身跏趺正坐两目半合,两手放腿上。将小乘证得的清净,快乐的一念都灭了。清净快乐是一念无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空无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无极」之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无知觉,无始无明境界。修小乘法门的人分为两种:定性、不定性。不定性的继续修中乘,定性声闻,生缠空种。" b3 S# H  q: R- B9 m1 c

+ ~% l& S' S! W6 m$ Z  T, x& @
+ y& y# ^( l- r$ G$ b& q& d大乘修六波罗密,波罗密名为「到彼岸」。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修大乘的人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也;萨埵者,有情也,简称「菩萨」,是普济之谓。又上求佛道为「菩」,下化众生为「萨」。又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所以称为大乘。
7 W& c: B  y( J: Z3 q/ ?9 v- k小乘、中乘大乘用功的分别
# v+ l4 X; d8 N& n1 w+ _/ x; u/ f
) D% _2 v! x! H8 _7 `+ R3 V小乘断六根,中乘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小乘、中乘在果上做工夫,大乘在因上做工夫。须知果从因来,枝折根在小乘、中乘用功,所以不是究竟;拔草除根,清流塞源,要大乘用功,所以才是澈底。「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已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使一时擒尽他,到贼王再招新匪,是贼患仍未平也。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因无始无明而来。无始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
/ |, e! t8 H5 k8 X8 E4 M2 C! \4 ?( K0 J2 M/ F9 E
小乘之断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断之是何异夺盗贼之刀兵而毁之,遂以为盗害既除也。岂知害因在盗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毁,且当资之以攻盗贼。六根岂独无庸断,反应利之以破无明。
" V" A; D# H6 }( W+ j* H1 y$ [: Z! W) u$ d: W
中乘之务断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无始无明,是犹擒贼不擒王也。9 z0 S" R( t0 ^( w& A2 a. e

3 O: w9 x9 ~1 {( E+ d大乘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犹如以毒攻毒。然一念无明是起一个思想为法执,根本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是空执。法执是不可破的,空执是可破的,在大乘用功的时候,小乘、中乘通通不对。4 w1 V# U) Q( `& d* Q

; }( L0 ]% w3 [" [- B. _* r; u& R9 H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设化城引入宝所。, @# _3 |; T4 ^0 u7 V
5 n* D# N8 R2 K$ T- E
  f" T2 V: u. J
大乘用功最紧要明白歧途。误入的歧途,有四种病。大乘用功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种:) F8 ?( Z' s9 w3 a

0 U/ g/ m9 X+ m一是「止病」:就是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
; Z% l) b  U# k  Z# @+ }6 r
" X! v: j! c8 `二是「作病」:就是起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
1 x. W2 f7 {3 ?3 x8 S4 D3 I+ U( P4 L/ m& Z9 |* r& C" ~
三是「灭病」:就是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
0 b0 M+ b6 Q/ |# I$ e" l9 C% m2 E# w+ h9 q. h. a  `
四是「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可。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岂知止作灭任,都是灵性见闻觉知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法是不生不灭,两不相干。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真心是绝对,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舍取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何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是空无所有,自性能生万法,与一无所有是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觉合尘;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背尘合觉。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性变作假心,灰尘一来,明镜成为黑板,时时要将他拂拭,不是很麻烦的吗?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他就以为是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经执着一个「任」字,住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特不知而已混入外道。
9 f/ z+ F2 H5 A4 Y$ I# }
7 ]- C% h# E4 r9 x9 X% J以上错处,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见解的缘故。外道虽自成一家之说,但其极点均约相同,究其内容,都是强牵迁就的。须知佛法的明心见性,不是从装作得来的。止、灭二病,是导源于二乘断思想;婆罗门的断爱念;老子的清净无为。2 V/ d* }# R/ O1 w/ @1 u% Y

# H# m  b- ~2 J2 O% w( _二乘的过,上边已经讲了。婆罗门将本心来比明镜,爱欲来比灰尘,但是灰尘除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法尔如是。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饿,饿时思食,亦是爱欲。如要断绝,除非死了才只以。! ^8 F: d- R# ]  N+ z: }
- S; r8 E. a& y/ y5 ?# g
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无为,又有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色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二者同为色,本无净染之别,同为太阳或他光线及物体的因缘所生故。
. {( A$ b  e9 B+ S2 ?: t/ C+ w! y7 N4 _8 W' Q$ p
王阳明主张「一念不起,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念起,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如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此说近于暧昧,恩想起,知善如恶。那善恶到底是从内有而起?抑由外人而来?若说内有,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
6 t% J) u' w6 f/ H9 G
& {. k8 p3 M  ]1 L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韩愈说「人性有善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者;书经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论心术之大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
- A7 v& a: D- r& k, v  O3 d" `3 p3 B
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并庄子的「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就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从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外道叫做大慧,他和佛来辩论。他的宗旨,立四句为宗。心中不执着「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佛告诉他,是灵性──见闻觉知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与四句了不相干。大慧得闻佛说知四句是不对的,即从佛修大乘法门,后来得明心见性。3 w9 _8 {1 F' a/ X5 a8 J
' I6 u5 j, I3 U- _
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二乘不知我义堕处,惟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 s, g% y, l0 |% u- j3 ]

" \& c% r. W+ D$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0 20: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临终接引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8 J' C; P7 D1 q" r% g* c6 b0 {2 Z6 L3 ]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2 P( h2 k& P  E4 w+ R. A地藏孝亲网  http://www.dizang.org/2 [& X& s; O. k; x$ B. `* _% @! M% q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18:38 , Processed in 0.0854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