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3|回复: 3

普贤行愿品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11: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
; r, X, h7 V  c9 p2 Q$ o# }5 L! s
普贤行愿品讲记4 ]8 e, v  i+ H% b; x  u5 ?" R9 g2 S

7 |$ P2 a" v6 e9 B& C(第二卷)
( |" g( p  X4 o0 w/ X7 E; K1 B9 e& X3 o# q

8 k  w/ q; p1 m0 L" i) Z" Z! y
7 u; @' x( c6 ?' @净公上人讲述
8 I* V! D- Z6 e& }! S
& b. M" H0 |/ e华藏图书馆, e+ S) z! |- J4 Q3 l/ Z
6 N( O' p5 S/ t- a5 o( O

' n( g- U) B4 ]: a5 `: L* B7 E' I6 ~1 e. E+ C2 b
至于这一部经的内容,清凉大师把它分作四大部分,叫四科。这个四科,就是用信、解、行、证,这是四科。那么第一科,就是第一部分,是举果劝要生信分,它这个名词是这样标的。所以我们展开华严经,在前面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就是说明佛这个境界。古人有所谓,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成佛有什么好处?念了华严经就晓得了,真正是那样殊胜的果报,天上人间都找不到啊!太殊胜了。那么这种果报诸位要晓得,不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如果说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我们看了也没有意思嘛!那个吊吊口胃而已。佛告诉我们,这个果报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那这个关系就密切了。这不是外面的,是你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园。我们出外旅行时间久了,忘掉了,不知道家里这么好。
1 G0 U0 F! K  \# a9 A; s% Z2 E
  l& E5 s' H$ i8 X% i  _3 J
/ P% p( U5 R* b, b( D# x. A6 A; C2 `; U( `9 L' R  S' t5 C
读读华严才晓得,哎呀!原来我的家这么好,所以劝你回去啊!你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所以经里面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讲的外人,所以从这个地方要建立信心,我们要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恢复本有的能力,恢复我们自己本来的依正庄严,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标。所以佛教的教育又与世间教育不相同,目标宗旨不一样。那么也就是禅宗所讲的,找回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也不例外,本来的面目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依正庄严。' Y8 g- K" i2 i& Z

; S1 G0 }3 Q" M# N% N% ? 8 y; m5 V4 T9 y2 O* M% D
, p: Z. z! Q; L7 t8 r1 ?
第二个部分就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个部分讲理论,这一个部分经占得相当之长,是一半以上的经文,说理论。佛法实在说是知难行易,知太难了,行不难,知太难了。真正要是知道了,行容易;凡是说你不能行,你说我能知不能行,你知得不透彻,一知半解,所以你不能行。如果你具足圆满的智慧,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知难行易的学说用在佛法上,非常恰当。如果知要不难,你想想,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四十九年呢?如果行要是难的话,释迦牟尼佛,你看看经典上,他老人家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一次禅七?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个念佛七,有没有?查遍大藏经,没有。这修行很重要啊!释迦牟尼佛一生从来没有搞过一次,他老人家接引众生都是教学,都是解决问题,答覆疑难,可见得行不难。
' |+ [6 c' D, S6 d! D9 D" ?, S+ _8 A; X  k; S5 i

5 k; z, [" k6 E1 E* E% C+ F; H, U0 M8 _6 p8 ]$ u6 j, l
这个打佛七、打禅七,大家在一块共修,后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佛法早期传到中国来也没有,修行在个人,个人的事情。所以这一部分非常地重要,是讲理论,我们求解。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样,宗教只要信,无须要解;佛法重要在解,信是入门,入了门之后,一定要解,要明理。' R6 b* |1 Q& f+ ~4 n  @2 ]6 Q
# `" n4 q& h0 c9 D& u

1 E; ~2 r8 f& |( |
! l! [* k' b. Y2 [第三个部分呢,是讲行,托法进修成行分。这个行,实在是妙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通通是修行。所以行就是行为,诸位要记住,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因此讲到修行,这个行门实在讲无量无边,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错误犯了毛病了,就要把它修正过来,境界无量无边,那么我们的过失也是无量无边,一一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可是那个一一修行,不胜其烦,因此修行要懂得从根本修,根本修正了,那个枝叶自然就健全了嘛!所以从枝枝叶叶上修正,那苦啊!所以三大阿僧祗劫要无量劫。如果从根本修呢,就快了。禅家最著重的,是从根本修。
2 }- o; K! K2 X' l) q1 ?
" \; m( `  Z$ x& Y
* c$ _* N9 |) _4 U. H" E2 A( a9 i, F6 }/ J! ~  q) o
那么一般大乘法,可以说都是著重在根本,小乘著重在枝叶,就是在细节上,大乘著重在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心地。根本是修心,心正了,行没有不正的;心要是邪了,身做得怎么样正,那是装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那是欺骗人的。根本则修心呀!心一定要清净慈悲。那么在本经这一部分一共有五卷经文,普贤菩萨给我们说出两千法门,也就讲修行的方法;二千法门是举出二千个例子,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留意,修正自己的行为。6 C3 C/ b: N* t$ l: B

. D" c) ?7 @7 J % o8 s5 {- E. E  c4 s1 \# p

$ B, j: P1 |6 r* T& O$ H/ q末后一部分呢,这是讲证果,依人证入成德分,我们今天要读的这一分,就是最后这一个部分。依人,这个人就是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善友,他们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依照这个样子来修学,这样才能够证入。所谓证,就是心智能够相契合。那么我们今天说不能证呢,是心与识相应,识是分别、执著、妄想,与这个相应,这是决定不能证入。智是什么呢?智是没有分别的,叫无分别智;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是智,这样才能够入道啊!才能够入门。那么我们今天讲修行的工夫,就是要去分别、执著、妄想,果然去分别、执著、妄想,这个现实的世间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的法界;还有分别、执著,这个世间不平等。
2 L/ G+ C3 W% c2 v! ^: {4 e4 g0 d' R7 s5 V4 g5 k1 f4 z
& @$ ]1 m0 U$ ?% o3 [' ^- X% o

7 N" Z4 p$ a% G3 M1 h8 R8 c/ ]不平等从那来?从分别心来的。一切的罪孽从那里来?从高下心来的,就是执著。有执著就造罪业,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想超越三界,要想了生死,要想脱轮回,那你必须在境界里舍掉你的分别、执著、妄想,你才能成功。如果你有这三样东西,你就把大藏经从头到尾能够倒过来背得一字不错,讲得天花乱坠,还是三界之内的凡夫,不能成就,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地注意。我们学佛的目标在什么地方,真正想成佛,想成菩萨,那你得要循规蹈矩,要认真去做,就是一定要舍分别、执著、妄想;要把你的性德显出来,这样才能够性修不二,修德是显性德,要把你种种的烦恼、习气,要去掉,这样才能够成就,这个也是佛法跟世间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其实中国古代的世间教学,与佛法是相同的。
' }, D3 {" x: P9 N! O; P3 W
) G5 J9 j! }% M( j7 J6 K
7 |) D' t. V! `/ ?1 a, ^5 Z) {% v. V/ Y" h( X- u
现代著重在知识,疏忽了教育;从前师资道合,现在呢,没有了,真是像方东美先生过去跟我讲的,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彼此不相干了。从前师徒如父子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为师,诸位在坛经里面看到,永嘉禅师跟六祖,就是一天,永嘉亲近六祖,六祖教导他,只有一天。六祖给他开示,他大彻大悟之后,他马上就要走,要离开,六祖把他留了一晚上,你何必这么急著要走,住一晚上,明天再走,所以他成有名的一宿觉,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一日为师啊!所以老师指你这一条路,你一生就循著这条路走,这个路是他指点的,你的成就是他给你做增上缘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一样的。这个中国的礼记里面,诸位读过礼记,你就明了。" c- H) ~+ Z; Y! p" n6 O2 I

! ~7 t7 K- Y* l  q% U& o* t! @2 j
# x7 U1 y; l- p% g9 y
6 f) @8 k% ^4 {  L$ ]6 r8 t) @! p! O$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普贤行愿品讲记》
6 ?7 k% T& J& C2 _. u  F4 a6 G3 l
7 c8 e% n# O/ l- e# f( _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0 P: [* d* J* N3 Z  g
所以说背逆父母,背师叛道,决定不能成就;纵然他在世间能够显赫一时,享受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之乐,死了之后,没有不堕落的,他的业障太深了。那么这是华严经的四个大部分,四大段落。另外又有九会的说法,这一部经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也不是一次讲的,是九次所讲的,而且在七个处所所讲的,七个地方,九次所说的,那么这是清凉大师说的。如果依李长者的合论,那么他老人家讲的用十来表法,他说一共十次,十次所讲的,十个处所,十会十处。那么我们现在是依清凉,清凉讲的七处九会,一共七个处所。初会在菩提场,一共是讲了六品,十一卷,这是照八十华严来讲,是普贤菩萨说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因果,一共有六品十一卷。
, t. n$ T( v1 A. W1 ^$ ~; k+ s" Q9 t- |& _- @
; g  N3 n& f& Q8 X! _
0 @3 L. ]' Q  D2 G9 ~, ~
那么第二会呢,在普光明殿所讲的,也是普贤菩萨说佛的正报因果,有三品经。所以本经里面讲佛的依正庄严,一共是有十四卷,总共是有十四卷经。这一部分呢,一般初学的人不大容易看,看了这些,看不出门道,看得枯燥无味,就好比什么呢?带你到故宫博物院去看商周的铜器,看了,这有什么好看呢?破铜烂铁,给我我都不要。你不晓得那是无价之宝啊!带你看明清的玉器,啊,你喜欢得不得了,非常地可爱;看商周的破铜烂铁,如果给你的时候,你喜欢那一种?一定喜欢明清的玉器,所以你就不识货啊。所以华严依正庄严,你不识货啊。正因为不识,后面详细给你讲解,给你介绍,叫你认识这些宝藏。
* B' E$ Z& y: z- P" Z1 P4 x+ v& P% ^7 {4 Y( t( R7 ?. f& O
- w4 |6 s+ f/ E% j* H

$ v4 ?+ ]. Q* n  X" u那么二会的后半部,是文殊菩萨说十信,十信位,讲发心,讲初发心,一共有三品,所以二会是六品经四卷经文,四卷经文有六品经。所以读华严经,初读华严,从十信位看起,那就很有趣味了,讲理论,你能够看得下去。看前面这个十几面,依正庄严,你会看得很枯燥无味;但是内行的人看前面,很有味道,为什么?他懂,他懂得。三会在忉利天,佛在忉利天讲的,法会菩萨,实际上菩萨都代表佛,佛不说法,菩萨说法;佛代表法身本体,法身本体没有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不说法,他表这个意思。菩萨是在因地,他可以说法,所以他是可思可议,可以说;他代表用,从体起用,用里面有言说,体里头没有言说。所以佛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 Z! j& w, ?7 X* T5 O! p. L! E

  B# D' t! ^! n/ W1 Y) `
6 K2 W4 F/ d8 r4 Q" j& A7 \6 f2 [" V  H# R1 q
所以三会由法会菩萨说十住,那么有六品经,有三卷经文。四会在夜摩天,是由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也是有四品,有三卷经。第五会在兜率天,弥勒菩萨就是在兜率天,是由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法门,有三品,有十二卷。它这个十回向,文长,我们曾经记得我们讲第六回向,就讲了一年,那个时候好像是一个星期讲一次,讲了一年也讲了五十多次,只讲十回向,只讲一章,那一章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一年只讲了一章,第六回向,讲得很详细,第六回向完全是讲布施。
* u' M0 X( G' v; |  @2 A
  V$ |) U# }$ Z# I
/ G. c. f7 j; u$ `7 u' g
& d: |9 i' P6 L- w  Z' m那么六会是在他化自在天,是由金刚藏菩萨为会主,说十地法门,那么它只有一品,但是这一品很长,有六卷经文。七会又是在普光明殿,那么这一会呢,是佛做会主,为什么呢?因为讲的法讲得太高了,讲等觉,讲妙觉,这个完全讲如来自己的境界,所以是佛为会主。这个里面有十一品,有十三卷经文。八会也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说,这就是那个四科里头第三科,四科的第三科,讲修行,普贤菩萨说两千种修行的法门。那么经是一品,有七卷,经文相当长。那么第九会在逝多林,就是祗树给孤独园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个一部分。这个里头有佛,有五十三位善知识为会主,说形成证入法界的法门。那么有一品,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个本子是四十卷的最后一卷,就是第四十卷,是华严经的总纲领、总结论。) _6 Y& @" n+ E- t) m( E
2 }9 v5 P" y( J- ?( l

- i; [7 P! U& l1 C
" \7 g6 k% C0 b0 D  E- A前面交代完了,现在就可以展开经文了,我们现在依照经文,注解是谛闲法师所注的,那么这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师,很了不起的人,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清末,民国初年圆寂的,是近天台宗的一位大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它这个注子啊,我们不能按照注子说;按照注子说,耽误时间太长,我们只能够提它的纲领,注子让给同学们自己去研读,有问题在讲堂里面提出来,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那么他解释经的方式,是遵守天台家讲经,或者是注解的程式,它有一定的程式,从五重玄义讲起。那么首先呢,讲‘标名’,表示经的名题。那么在注解的前面两行,先把名题,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一部经的总纲领。5 m' R# s8 [* h6 u

. a7 r6 t3 O0 A" a
! N& K! |6 F* Y, k8 G; N
% ?1 ]; [/ V0 y5 e‘人法兼喻三事具足为名’。佛经取这个题目,它有一定的规则,那就是用人,或者是用法,或者是用比喻。你看一切佛经,它这个题目不出这三个范围,那么有单人的,单法、单喻,有两个合起来的,所以有三单三复;那么有一个有具足,就是三个都有,人、法、喻,都有,所以一共有七种规则,叫七立选题。本经是七立选题里面的具足选题,就是三个都有。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所以这是人、法、喻,统统具足,说明经名。那么第二呢,‘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这在此地把名字介绍给诸位,后面也讲。8 X: o" W8 h5 x) F$ o
7 q3 r2 m" z7 U3 U$ ^( F
8 N$ a% t$ L# e4 Y7 u; }# x) _
8 W( u- y* m+ [+ \2 q
第三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这一点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我说华严经是广说的阿弥陀经,就是这个道理;华严经最后是归到西方净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妙极了。那么在这几天我要跟诸位来讨论这个问题。第四。‘拔众生苦与佛果乐为用’,拔苦与乐,拔是拔除,也就是离苦得乐,得真正之乐,这是这一部经的作用,你学了有什么用处呢。第五,‘圆顿大乘第一乳味为教相’,这个到后来再跟诸位介绍。注解刚才说了,希望大家利用课余的时间,一定要好好地去看,你有问题,你把它记录下来,在讲堂里面我们逐条地来研究讨论。那么可是它这个里面引用大经的经文,这个我们须要念一念。
  a" T/ p# x6 D1 r1 T" F3 ]
3 l# s' S# L2 H( v/ n: Q2 g
7 c/ f9 S4 O5 Q7 Q) h# Q
$ ^1 o: K  e: J6 y5 {& k  ]* U5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讲记

续-《普贤行愿品讲记》
7 U; l; C0 j- _. j3 F' ]$ J& ^+ _- i" ^$ ]
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 R/ c; C' Z* o% F  U% l第三页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引证者’,从这里看起,‘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是经的本文,但是不在这一卷,在上一卷,我们这是第四十卷,这一段经文在第三十九卷,说明如来的功德,说不尽的。如来是谁呢?这个要知道,如来就是自己的本人。现在我们迷失了如来,变成生死凡夫,苦不堪言;把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的功德,变成了无量无边的烦恼,变成无量无边的罪恶,是愚痴啊!所以我说这个经没有说别人,全说的自己。就是一念之间,你看这个转变,转变得太大了。那么华严经的宗旨目标,就是希望你再转变回头,恢复你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种功德,三世诸佛都说不尽啊!真说不尽。
  I  O& t3 d- q9 O+ Y" n, ]
4 Y7 o% b7 L) e; G. C. q2 G' S + M) `, w0 [2 Y2 w
8 u% S" J1 @. Y) {; b8 e
下面经文又说,‘虚空界尽,愿王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愿王亦无有尽。’那么这是讲到经的本体。所谓体,就是理论的依据,经是教科书,佛所讲的这些话,这个教科书根据什么理论而说的,这点很重要。如果理论不正确,我们修学不但没有好处,恐怕要受它的害,所以一定要有非常正确的理论,我们才能相信。这一部经的理论,是依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妄,是真实不是假的。那么我们讲十法界,讲无量法界,那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给你说,法界只有一,一真,法界原来就是一真。难道真的有十法界有无量无边的法界吗?没有,实在没有。那个十法界是从你的妄念当中变现出来的,十法界有差别,差别从那里来的?从分别心里头变出来的,从分别、执著、妄想里头变出来的;但是你的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没有妄想。
6 v- s7 u9 c, I& o5 |7 R! n1 {' a/ y& ~2 ?
) x* E  L) J! P( S. R9 I

/ v* J5 m) h3 L1 s那么什么是真心呢?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你看楞严经的前三卷,就是讲这个问题,辨别真心跟妄心;特别是十番显见那么长的经文告诉我们真心。它举一个例子,举见性,我们眼睛能见,这种能力,就是见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一,它不是二。见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那么分别、执著、妄想,从那里生的呢?是从迷妄当中产生的,本来没有,因为你迷了。所以就迷失了见性,于是才有眼识,才有第六意识,才有第七末那识,才有第八阿赖耶识,迷了才有现这个现象啊!这个现象是妄相,不是真实的。虽然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确实存在。
" ]/ `4 m' ^  T) L$ T$ P1 V4 H
/ J- D0 P7 I; x& Q
; _* i" x9 O2 n+ a" O& e7 C) C; a0 C/ P& Z
譬如我们眼睛,眼睛长了毛病了,害了眼睛了,我们看那个灯,灯上有个圆圈,如果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灯上确实有没有呢?没有。好眼睛的时候没有,可是你眼睛有病了,看了真有,真有这个东西,但是它确实是假的,决定不存在,但是在你感觉当中,它真有。到你眼睛好了,没有了,再看没有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是病态当中,迷就是病态。那么在本经,法门虽然是无量无边,到最后,两千法门太多了,我们也记都记不清楚,怎么能修呢?所以菩萨真正大慈大悲,把它归纳,归纳成十条,十条我们可以记得住的。十条一展开,就是两千法门,再一展开就无量法门。# @6 I9 y2 t6 \' V5 [5 [3 R
2 F7 j; e" J6 J# Y
; i0 p% o" S7 \1 T  q8 r

) F$ m( t6 o' P所以每一条里头包含著无量无边的境界,每一条里面都是以一真法界为本体,每一条里面都含摄著从初发心到佛,果地上圆满的境界,所以这个十条,我们决定不能够轻视,就是十大愿王。能够真正懂得,而且你会修,那你这一生受用实在是无有穷尽啊!不但带给你现前最美满,最幸福的生活,你将来死了之后必定生西方净土,稳稳当当,决定生西方净土;这样殊胜的法门,我们怎么能不学呢?不但自己要学,而且要大力地弘杨,劝勉别人也要来学;那除非他不背接受,那没法子。能够接受,一定要劝他,一定要勉励他来修学。所以这是本体。/ c) R) Q6 R5 W
5 R* R  _; {/ ^& i& V3 `

- L) r1 a* W3 c" K9 m6 d8 a& c7 K$ q& H% b, t- [
底下从作用上也引本经上的一段文字,我们继续看,在第四面的第一行末后一句开始,‘是人命终,最后刹那,世间一切,无复相随’,就是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带得去,你要觉悟。‘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个是以愿王导归极乐为本经的宗旨,那么这个经不是弥陀经是什么呢?所以我们的道场所提倡的,就是华严、弥陀这两部经。我今天在各各地方讲经,劝勉一般人修学的,也是依这个两部经。其他的太多太杂了,耽误我们的时间,我们己经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修学了,这一点诸位同修也要留意。譬如说你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佛,你十年学二十种经论,平均起来,一样才半年,那个半年学一样东西很生疏,不精;勉勉强强能够拿得出去,有没有人欣赏呢?不见得。人家听你讲的,看你写的,平平常常,不重视啊!如果你十年学一样东西,你成为专家,走到那个地方,人家都向你低头,你是专家,没有人能超得过你。这不是讲聪明智慧,这是讲时间,所以学东西学一样,决定不能搞多。
! Z9 c: W- s+ L6 o# o6 v
3 g( v$ V# y6 t; g3 {7 _  \
& {% a7 J$ M: `. Z1 Z! Q; v( U; L2 e  V5 R0 \6 z* g% P1 [
那么选择呢?就要慎重,很慎重地选择,选择之后,决定不改,一门深入。那么我现在选择是华严跟弥陀经,这两样东西是一,它这是导归极乐嘛!所以拿华严经来补充弥陀经的不足,弥陀经太短了;太短了,讲的理论方法不够详细,把华严经来补充,把它两个合而为一,所以两部经实际上就是一部经,这样使弥陀经的内容更充实,更丰富。其实这种事情古人做过,莲池大师的疏钞就是这一个构想写成的,我们看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他引用华严经地方非常之多。那么我们这一次原本是想利用晚上时间,跟诸位介绍弥陀经大意,那么有一些同修告诉我,每天讲六个小时太辛苦了,怕我太累,所以叫我还是照原来的计划,把行愿品好好地介绍给诸位。
- [- x; ]0 x: [1 Z3 l
) b9 a' l. d8 ~& o! H6 a$ Z. d $ Z) v( i) C' J2 h4 G2 W; ^  w3 A+ W
, d' u6 p4 g" @; h$ N" D# O# P
晚上呢,诸位也可以调剂调剂,那么学唱念,念佛,那么也是进修的方式。但是一三五我们的讲经,就是平常道场讲经不中止,还继续进行,那么我们一三五就是讲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疏钞相当之长,我这一次是第三遍,第三遍启讲。那么第二遍所讲的录音带有保留的,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录音带,你看一部弥陀经,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把弥陀经讲圆满。而我第三遍所讲的,时间一定超过,比第二次一定多,这个弥陀经不简单啊!所以我在国外劝人修净土,我就是把这个录音带给他看一看,他就相信了。哎呀!原来对弥陀经小看,没瞧得起,薄薄得那么一点,这里头有些什么东西啊?就看到我这么多录音带,吓到了。哦!原来净土有这么多东西在。6 W9 e  r% i4 J$ _
% k) g1 K. k3 i, X; O, }. A

% @2 o& k; Y! @. W/ D- j( r
5 b! d% Q5 j( S& |. L0 j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讲记

续-《普贤行愿品讲记》
/ w' O0 s; C: u
# E* d. j* `  S! S, e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 E3 ?! f" \/ ]# ]我就告诉他,我才疏学浅,我对弥陀经知道的,沧海之一滴,讲这么一点点。弥陀经的经义,说不尽的,绝不亚于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不能够轻视,应当认真地修学。所以诸位选经,选一种。如果你要选了一部弥陀经,你一生专门研究,专门讲,你讲上十年,大家见到你都称你阿弥陀佛,你是阿弥陀佛,活阿弥陀佛,你是弥陀经专家了。我自己是个过来人,我讲经讲了二十七年,过去也是什么经都讲,只要人家来找我,请我讲,我都讲,为什么呢?学习。其实也吃了大亏;如果当年一发心就讲弥陀经,我弥陀经讲了二十七年,今天在全世界走到任何地方,人家恭恭敬敬向我顶礼,阿弥陀佛来了,真的。所以讲了许多经,没有专门的,成不了阿弥陀佛了。一定要专,一门深入,自己有成就,也能够帮助别人。所以这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旨。
- Z( ~# a3 g+ s8 c6 P0 a& C
2 t. C  C8 z9 R% y2 u) M
# o3 Z# ]4 ?* U8 i" r
% [' O, f% r3 R9 @" k: G再继续,我们把底下的文看看,‘若人诵此愿王’,在第三行,‘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供养。此人不久,当入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这个就是成佛,这是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妙觉就是佛,这是说明它这个作用不可思议。作用,好处啊!果报啊!依照这个修学,果报、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够比得上,千真万确的事实。诸位一定要记住,要好好地修学,要循规蹈矩。现在的佛法,妖魔鬼怪渗透在佛法里头,就把整个佛法扰乱了,邪正很难辨别。诸位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遇到一个好的老师,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带领你,你这一生还有希望。如果要是错了门头,吃亏的是自己。! Z# N7 j( v$ U6 s% r7 \% Y) Q  r) E) W
0 W$ X2 ^! S8 [, L

. m7 t8 X* Z4 e0 b! g4 N7 `: O' D# o
至于这些妖魔鬼怪,纵然有真善知识,也只能轻描淡写点一点,看你自己能不能觉悟;不便直说,为什么呢?恶势力太大了,今天实在讲是正不胜邪啊!邪的力量太大。但是对自己修学来讲呢,那是邪不胜正,你走正路,决定成正果;可是对于整个佛法来讲呢,是衰,但是不至于灭,佛法还不至于灭。佛的法运,末法时期,一万年;现在才值末法才过一千年,所以佛法不至于灭,但是极度的衰败,这种情形是有的。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那是很不幸;但也很幸运,如果在这个时代能够护持正法,无量无边的功德。极度衰败的时候,你能够保持,能够护持著,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也是个机会,也很难得遇到的。
' F! s7 R7 m  w% n5 y) H6 O, z2 X" M# V7 q: v
; T( a; O5 T/ }4 t

# w. {8 `* e4 s5 }+ K.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21:08 , Processed in 0.0907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