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1 x9 j# d- m5 Z0 D& d3 o9 G9 }' J6 q: l1 c9 |( x
●[极乐之光]极乐之光 佛法的修行方法 ~ 培植五根
1 m8 w1 f4 Z8 s! i( ]4 j9 X培植五根 3 _+ C2 Q3 g5 V. P) {; ]
" X6 V2 J5 a3 r z( F! d$ M$ C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5 _+ f0 N: D# h7 {! @
7 [3 g; P; t2 { 信根:; d% S8 F5 X; }- A5 N0 g
信根就是,已经准备发心修行解脱的众生,一定要对佛法的原理进行深思熟虑。自己要对佛法思考一下,看看佛法是否确实合理可信,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是否违反自然法则。对佛法确实验证之后,就要身体力行,认真求证。时刻保持心中对佛法的坚定信念,矢志不移,绝不三心二意,反覆无常。只有建立这样的心理根基,修行者才能亲证佛法的真实与利益,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圣果,修行者的这种心理根基,就是信根。
- q/ @ h& Q. p/ v0 u1 v/ C0 N1 y 这个"信根"可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您信啊!您得信有佛!您得信有极乐世界!您不信佛您就有罪啦!您就得死后下地狱啊!
9 Y6 z: t9 [. o- {" B5 o* W$ f 无论您信什么,都必须有个合理的,科学的理由。只有低级的宗教!才劝人毫无科学理由、毫无科学道理地去信奉。只有愚痴者!才会在他人的鼓吹下,盲目地跟从信奉。
) L" o2 a8 ~+ F/ R 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是要敢于对佛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真实性表示怀疑!我们对佛法的怀疑,是为了更进一步地证实佛法、求得佛法的真谛,而不是为了谤佛谤法。* }/ e: X4 n) q4 y
您以这样的心态,去对佛法表示怀疑,并且身体力行地去求得证实。您没有罪!而且佛菩萨还会很高兴,还会主动出来帮助您。直到有一天,您确实对佛法再没有任何理由去表示怀疑的时候。再没有对佛法可证的时候,您会发现,您的智慧已达究竟,您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觉者!. G5 L% w' ?# c0 s& U
精进根:
% ]5 f% [- u2 |- k2 m 就是要勤奋!既然我们已经开始发心修行啦,就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拖延怠慢,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要往后拖,人生短暂,我们拖不起啊。当下的事情当下做,不要把事情搁置起来,使我们的修行进度缓慢下来,不要浪费时间。这种勤奋努力,修行进取的心理根基,就是精进根。
( J( i2 N$ B6 Z5 F$ e r0 Q" s0 c2 z% g% x6 J
念根:: x1 {, ?9 ?' H) a7 d9 z5 ~3 @$ u) n6 y
就是作为一个真正想解脱的修行者,一定要在日常的行走住卧中,必须时刻忆念佛法。要时刻警醒自己,使自己的身口意的活动,不得违背佛理佛法,要时刻以身行法,勿令自己生出妄想邪僻之念,以免坠入魔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心领神受佛法真谛的精髓与利益,使解脱逐渐增进。这种念念不忘佛法,念念不忘身行佛法的心理根基,就是念根。
( C* L; n) |' R& h, t* u4 J
- P+ {& p: D2 G& H, U: X! I, r 定根:
8 ?) z" _1 w: p# y& y 一个真正的修行解脱者,要想深领佛法的精髓与利益,就必要使自己的心力专一、精神统一,才能发挥内心的潜能。利益自己、利益他人。* t2 E7 `$ e6 n) ]
一个真正的修行解脱者,必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目标,不被世间虚妄不实的外部事物而动心。在社会活动中,主动自觉地培养自己止息妄想的能力,才能增进解脱。这种自觉主动的,祛除妄想执着的心理根基,就是定根。* V7 Z2 e6 s3 O K
j% }( [9 A2 u y3 l7 Q3 o Z 慧根:
7 Y& i/ S6 S( s" L, Z8 [ 一个真正的修行解脱者,必须要广学多闻,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在学习佛法的阶段要广学,在修行上要以个人的秉性一门深入,与其它法门相辅相成。才能尽早地除去自己的愚痴妄想,使自己的身口意的活动,皆从智慧而行事,才能增长自己的智慧。才能对一切世间的有为法,与出世间的一切无为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见解。这种,自觉主动地追求智慧,以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培植自己辨别真伪的心理根基,就是慧根。. \9 j+ L4 M" ] g
这五个心理根基,是修行者必要加倍培植的。这五个心理根基,是建立修行解脱的立足点,是获得智慧与力量的基石。只有善加培植这五个心理根基,才能使隐藏的心灵力量,与自身的佛性大能逐渐地显现。否则,修行者就会如同水上浮萍,无有根基,不可能与解脱生长壮大。5 o* Q" \7 E4 x+ Y8 H- a/ g
. U. s5 j3 E' o3 \$ ~ `& v$ ~% T/ u; n/ V5 ?
" h# t' G. r' G) @ E# [: W
* M+ V& }1 c6 \3 \8 B$ V
" ?3 C" m7 e; K5 U, d: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