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
+ `5 }7 Z0 \, r3 S! D2 u
/ H2 J/ {' T; ~: s7 t& s. \, s●净土宗教程-第七编 往生品位(一)
5 g+ `9 O4 |* t& G2 D$ [5 l【佛经讲义】净土宗教程-第七编 往生品位(一)发布时间:2010-09-29 转载自中国佛教净土网http://jt.zgfj.cn/JT/2010-09-29/4448.html 点击次数:16
9 }5 g2 X; a" o0 A& c1 l/ a0 l 净土宗教程 作者:魏磊% S+ x7 d4 q! o" W
1 p6 R# ~- L( `+ i* T% X/ Z$ n
第七编 往生品位
2 ?2 x) P1 c0 M# }0 t+ l
$ U( h& Z% q+ e8 j/ ~1 u 净业行人信愿持名,力行三福与十大行愿,自然感得往生西方净土之果。净宗念佛往生虽属圆顿妙法,然圆融不碍行布,净业行人随其信愿的浅深、功夫的勤惰,亦有往生品位、功德受用的差异。了解往生的因行果报,既能避免高推圣境的退怯;又可捐除轻忽率尔的慆慢;生起般若观照,内重己灵,外慕诸圣,自信信他,信愿持名,往生彼土,华开见佛。本编拟从极乐世界四土界说、三辈九品与边地疑城的因行果报诸方面,予作讨论。
! Z9 d2 x; P8 J9 C, z
5 _* V$ [! u5 d+ L 第二十章 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界说' k* ]9 J: ~$ ~; m- [# ?- l
诸大乘经典关于净土的相状与所住圣众的情形,多有宣示。各宗的祖师大德依据自宗经论,衍生出不同的净土界说。鸠摩罗什大师首唱诸佛果报净土、众生无净土之说;净影慧远将净土判分为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三类,主唱身土相关,心净土净;嘉祥大师从修因感果的角度,判别佛与众生各有净土;窥基大师以法相唯识的理念,将净土分为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四类;华严系诸家以华严理念判释净土;李通玄居士类分十种净土,以毗卢遮那所居的莲华藏世界及唯心净土为最上实说之净土,阿弥陀佛净土为诱引未知法空之实理者,说示有相最下之净土,故是权说。另有道绰、道基、法常、智俨、迦才、元晓、怀感等法师,对净土的分类与性质,多有阐发。
~. _" r- y$ A' p9 x0 w 在诸多净土界说中,得到后人认同并广为运用的当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分类框架,兹拟天台四土界说与极乐世界四土生因两大方面,略施阐释。
+ ~3 D) J+ ]6 V% q 第一节 天台四土界说) H- U: V2 B4 Z- ]; {
天台净土分类系统诠释面宽,剖析精细,囊括十方佛国的净土与秽土,将净土的类别性质与众生的根机、不同净土往生的条件等加以综合说明。天台将十方佛国分为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兹分述如次。
* F! U$ T: q% J, I2 @. \- K 一、凡圣同居士
: C: Q$ B) {: t7 H7 B" G. ?; E( ] 本土是凡夫与三乘圣人共住之地。凡圣同居土又分净秽二种。吾人所居的娑婆世界即是凡圣同居秽土。若约秽土,则有三界、二十五有,乃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动业之所感。凡居有四恶趣与人天趣,圣居有实圣与权圣二种。实圣是界内的声闻缘觉与地前菩萨,权圣是地上菩萨与如来有缘而化现界内者。本土有凡夫,也有圣人,凡圣同居,故名凡圣同居士。: U8 z9 S t1 ~4 m1 K
娑婆的凡圣同居土有三个特点:(1)暂同。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证阿罗汉便入寂灭;大权菩萨,度生机尽便不复示现,故与此土凡夫只是暂时同居,非究竟同居。(2)难遇,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但不易见闻亲近。(3)稀少,此土圣者如珍如瑞,希有难逢。
2 @, e6 l, L+ C 凡圣同居土的净秽,依见思感的程度而判分,凡夫见思惑轻,感凡圣同居净土;见思惑重,感凡圣同居秽土。# H7 m! M' k- X5 R
二、方便有余土
/ G! d& F W/ K5 @1 b( _ 本土是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所住之地。但离三界内分段生死,未断变易生死;但断三界内见思烦恼,未断尘沙无明,不能逍遥自在。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故名方便有余土。
. I s P$ \3 N, U 方便有余土的净秽,依体析巧拙而判分。通教三乘,体色明空则巧,感方便有余净土;藏教三乘,析色明色则拙,感方便有余秽土。: I, i% s% P- j3 Z! }
三、实报无障碍土: B! G# v* k" U. d3 t+ B8 v
本土乃圆教四十一位,别教地上菩萨所居之地。由于全性起修,契合实相,所感真实果报,故名实报。色心自在,一多互含,突破时空的羁束,故曰无障碍。此土菩萨分证法身;身能现土,土能现身;心外无法,全彰法界。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毛孔遍含刹海,十世不离刹那。法法相即,周遍含容。具如《华严经》所明法界安立海。
) ~5 J8 Z* b$ s/ h8 v 实报无障碍土的净秽,依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而判分。别教菩萨修次第三观,证法身理,感实报无障碍秽土;圆教菩萨修一心三观,证法身理,感实报无障碍净土。
+ ^" {/ V/ g2 u+ l* ^ 四、常寂光土 y& ~' _% D& f' ~5 U. [
诸佛所居之三德秘藏,究竟涅槃皆含有性德修德,约修德所显真实法性言之,谓如智不二,依正圆融,真俗两忘,自他不二。尘尘无非法界,念念贯彻古今。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不迁故;寂即解脱德,一切尘劳永寂故;光即般若德,般若光明遍照故。三德不离一心,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具证常寂光净土。
. b( X X7 W9 w6 k& \/ D" | 常寂光土的净秽,依分证与究竟而判分。别教如来,断十二品无明,分证三德,感常寂光秽土。圆教如来断四十二品无明,究竟证三德秘藏,感常寂光净土。克实而言,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本属一土,圆教初住菩萨,豁破一分无明,始入实报无障碍土,分证常寂光土。妙觉极果,断尽无明,属究竟常寂光土。
, i1 z* G+ R! @+ |: a2 p 十方佛刹的十界四土,皆有净秽之别,分齐有别。唯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大愿之所成就庄严,有净无染。凡生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即已横生上三土。四土在一处,往生者机殊见异。若见思惑断尽,即见方便有余土;尘沙惑断尽,分破无明,即见实报无障碍土,亦分见常寂光土;无明断尽,即得了了见于常寂光土。于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横生二土,即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于彼实报无障碍土横生一土,即常寂光土。+ R8 a! q) g. |) n" f0 ]5 D9 o
又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声闻,能随于已土横竖自在。若证常寂光土,能于下三土随心寄托;如欲教化法身菩萨,则寄实报无障碍土;欲教化权乘圣人,则寄方便有余土;欲教化凡夫,则寄凡圣同居土。实报无障碍土的法身大士,能示现下二土;方便有余土的圣人。能示现同居土教化带业往生者。* S; @& |* V y5 k5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