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O8 \) Z; |+ R* L
, ?. L% O7 J7 E2 J5 {●[惟觉法师]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 o+ a- A. g" ~& T1 }1 n o, I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一)
6 b0 v F1 T9 U! R( A于自由时报91.04.11(四)刊载9 O5 `; |6 Q) u* K" ~1 Q$ Y
佛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希望得解脱、成道证果;大乘修六波罗蜜,普度众生、广结善缘,最后功德圆满,成道证果。此外,还有渐修、顿悟之分,无论是大乘、小乘,顿、渐之分,是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所用的方便也因之有所不同,但理上都是一个--菩提涅槃,这是修行学佛的终极目的。4 L0 C- ?& d# r& R( J# i
由于每个人的发心不同,所以成就也不一样。不论是成就罗汉果、缘觉果、菩萨果、佛果;或是成就三昧,达到不退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这些都要努力修行才能得到。希望打坐成道,就必须与这念清净心、无为心相应才能成道。道不离心,悟了,这念心就是道;没有悟,这念心就是迷。修行不管是从事上修,或从理上去修,乃至于渐修、顿悟、显、密,有两大原则不能违背:第一是「发菩提心」,第二是「持清净戒」。这两个原则做到了,这一生就对得起自己,即使没有成道证果,也能达到不退位。持清净戒,身口意三业清净,就证罗汉果,进一步回小向大,就能证大乘佛果。如果要证菩萨果,就要修六度万行。总之,这一切都离不开菩提心和戒行。因此,发菩提心、持清净戒,修行最重要的二件事。
+ k2 C2 ^( a: G* S' T# t0 E ' I: t$ H$ g1 i) H% Q( v/ r' `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二)- e3 }5 e) c7 V
于自由时报91.04.13(六)刊载
0 e- o" g& w5 S6 e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清净的心、不染着的心,是不动不摇、不去不来、不生不灭的。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如果只是拼命地耕田犁土,却没有播撒菩提种子,怎么会开花结果?所以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想达到这念心清净,就必须要有种种助缘,帮助我们发菩提心、种菩提种、开菩提花、结菩提果,这个助缘就是戒行。1 ?$ k9 x! W7 ?! F3 q1 q% I5 o
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戒行;其他宗教的戒,有些不是邪见、见取见,就是非因计因、非果计果,都不是证涅槃的因。涅槃是什么?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指我们这念心,达到最寂静、最高的一个境界,也就是契悟空性。契悟了空性还不算,必须要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能作主的心,要动就动,要坐就坐,要出就出,要入就入,最后达到不出不入。# f7 s8 l' z: U/ P( H. N% ^ Q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三)
* W- c$ @4 c. y3 ~ e2 u( C' x于自由时报91.04.16(二)刊载) t/ b' J( G+ b$ q0 @& M: N1 r
涅槃有四种层次:「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自性清净涅槃」。其中「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是证悟「空性」;「无住涅槃」、「自性清净涅槃」是证悟到菩提心。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涅槃,都是指我们这念心,只不过深浅不同,也就是悟到空性的深浅;或者是证到空性,定力入到空性中有多长,这也有差别。再者,看我们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的时间有多久,如果只能保持三分钟,三分钟后心就打妄想、打瞌睡,这样菩提心也保持不长久。! N, K. d& e h4 I0 @
菩提心、涅槃性,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根基,佛就说一些方便法门,暂时使我们的心静一静,不要惊慌恐怖,暂时能够得到一个住所,这是佛的慈悲。真正要想成佛,就要证悟菩提心。经云:「唯佛与佛能入此门,缘觉声闻不能照。」也就是说,尽恒河沙的声闻、缘觉,都没办法知道佛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佛是以菩提心为根本,所以这一念心非常重要。
( s- S0 @7 B( J" z! b, ^1 V4 U8 k, O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四)0 J; I2 C- D: w' t( [( K4 R& L' _
于自由时报91.04.18(四)刊载
9 O1 N: A" ^* Y' N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如何发菩提心呢?《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提心就是无住心。禅宗则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也是指菩提心,亦即菩提自性。《六祖坛经》行由品记载:一日,五祖弘忍大师对弟子说,诸位在我座下已修行多时,今天把所学的心得及契悟的道理,写一首偈给我看看。五祖座下一位首席教授师神秀大师,很有学问,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看起来非常有道理、非常有意义。六祖大师当时也在弘忍大师座下,在厨房里担任砍柴、舂米的工作。听到有人在念神秀大师所写的偈子后,他也有一些心得,于是就请人在偈子旁边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根本没有一物一法可得,所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明镜是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是绝对的空性;「何处惹尘埃」,一切都是空寂,那里惹尘埃?神秀大师尚未真正契悟菩提心,他所契悟的,属于渐修,而六祖大师则是顿悟。
* V$ k6 J+ m$ k# \2 K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五)
% R5 c4 u" O' r6 h/ Y* h于自由时报91.04.20(六)刊载
: l G* X; W5 V1 I: H8 y' a悟有深浅,禅宗祖师云:「大悟十八度,小悟不知其数。」譬如说,由于觉得人生无常,悟到了无常的境界,所以发心修行,这个悟只是开始。悟了以后要知道修行,因为只是悟到无常,并不是彻悟心性,只是悟到事上的道理。每个人所悟的道理都不一样,因为这念心悟的层次不同,说出来的法,就会有差别。( x8 v+ ~6 [6 Q6 O
神秀大师所写的偈子也可以作为一般人的座右铭,依照这个方向去修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要栽种一棵菩提树,第一、要有土壤,把菩提种子栽植到土里去;第二、要有水份、阳光;第三、要时时刻刻去照顾,除草、松土,菩提树才会发芽、茁壮,开花、结果。「身是菩提树」,要想成道,就如同种菩提树一样,要善调身心、要持戒,使身口意三业清净。除了善调身心以外,还要勤修善法,修善法是福报,有了福报,衣食住行就没有问题。「心如明镜台」,这念心像明镜当台一样,一尘不染,汉来汉现、胡来胡现,相来则现、相去则无。就是这念心,不染一点尘垢,一片空灵、光明,没有贪、瞋、痴、慢、疑,没有法执、我执,只有这一念绝对的心,像镜子这么光明。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时时勤拂拭」,如何拂拭?就是检讨、反省、观照、改过,这就属于渐修法门。如果照这样去用功,也能成道证果。
5 f4 a+ I, N$ r& V3 x$ r* F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六)7 S' a# J: l( A6 b/ e. Q! Y l
于自由时报91.04.23(二)刊载
6 s" F5 Y( O7 k3 x% O3 e+ L「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当时六祖大师契悟般若空性所作出的偈子。惠能大师了悟诸法毕竟空寂,无有能、所,一切皆扫除荡尽,所以禅宗祖师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正是这个道理。
* g2 w! r5 p w; q- ^4 P.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