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5 @( D) q' a2 R* |2 ^8 Z k4 B. T8 ~7 g- b8 S6 u- y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 w+ h$ O3 H; H D8 `6 c& o D. ~% c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 ] m* q% |+ Y一、前言
( J# a3 }9 P1 c% b《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章〈付嘱念佛章〉的诠释是:「当知随他之前,虽暂开定散门,随自之后,还闭定散门。一开之后永不闭者,唯是(称名)念佛一门。」也就是说,「十三观」的定心观佛、「三福九品」的修福回向,都是「暂开还闭」的法门,往生的唯一行业,只有称名一门而已;此一观点,拙著〈新眼光读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已辨其非。9 E) t. L' e3 B/ p
既辨其非,应当重新阅读《观无量寿经》,以经显经,畅明其旨。& ]$ o* D/ K$ [! d7 e
二、《观经》大要2 {/ n5 }" b. ?/ u
《观无量寿经》的内容是以韦提希夫人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而请释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释尊即为宣说。关于这一次说法的内容,释尊自己的命名是:「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u. V# d! h, ~- v
从韦提希夫人的提问,到释尊的回答,可以看出此经的主题是「观察思惟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其目的是为了「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g3 l5 M6 r* t# p, c+ e( i
韦提希夫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随即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是因为依当时的宗教常识,往生清净善处的方法,「思惟、正受」就是其中最核心的部份。 G" c. R, P: {: _5 V o: P8 H
「人天善果」,在后代一般佛教徒的心目中,含有贬意,似乎不屑为之。但是佛教的正义,这是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基础,是一般佛教徒应当首先具足的。从原始佛教开始,佛陀的教化,首先开示的就是这个。如《中阿含.教化病经》说:「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能够接受这个的(闻者欢悦),才为他进一步说趣入涅槃之道。从大乘净土教的意旨来说,虽然极乐净土超出三界,即是无为涅槃界,但是初闻者往往类同之,因此,韦提希夫人有如是之问。
5 }2 i* c5 s8 C) ^* {所谓「生天法」,就是往生天界的方法。《分别功德论》说:「布施也、功德也、思惟也,此三行,世俗生天法。」换言之,要积集福德,才能往生善处,而持戒与布施,都属于广义的「戒」;思惟则属于「定」。戒与定,一方面是「三无漏学」的前二支,另一方面也是佛教认为的「世俗善业」的主要内容。而修定思惟须以持戒、布施为基础,才容易得力,因此,修定思惟是更为殊胜的善业。正是在这一常识的基础下,韦提希夫人在愿生极乐净土之后,接着了提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请求,而释尊所回答的内容,也正是「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使她「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 l& t3 k0 a1 F6 ~" t( q三、净业正因:三福" p: K( ?% b' ~, i( J0 h) m8 Y
在此经中,释尊在具体说明如何思惟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前,首先提出的,则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也就是「三福」。经说:% C6 x8 `+ v7 [8 G0 ]9 Q9 e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5 k2 \" }$ z% T. W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 _3 a7 b ~0 v9 R接着,释尊才开始叙述思惟观察极乐净土的方法。
' w! [9 g- S, C% m3 _/ {三福的内容,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指的是实践世间的善行。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指的是实践声闻佛教的戒行。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指的是实践大乘菩萨道的戒行。教导行人在定心思惟之前,要先具足戒行,这样的教导也是佛教的常轨,因此经中才会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o( n) n- ]- I
四、思惟:「观极乐国土依正庄严」与「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的一体两面
5 @& W3 x" _) d* H接下来,释尊开始叙述思惟观察极乐净土的方法,也就是十三观。十三观依序为: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佛像观、佛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十三观的次第,是从单纯的日想观,逐渐复杂,到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再到观阿弥陀佛与二大菩萨的身相庄严,然后观想行人自己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 R/ s3 v: I$ |; W. U$ f3 w, e0 W; J在此段经文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重点。
' i, i7 ` ` A2 `一是释尊在向韦提希夫人解说的同时,还三次付嘱阿难要将所说的内容受持流通。如在说第一「日想观」之前说:「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在说明第三观「地想观」之后,释尊又对阿难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在说明第七「华座观」之前,释尊又对阿难及韦提希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S$ c) ^# Y( h' e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释尊在教韦提希夫人思惟观察极乐世界的时候,也有意在此同时教导未来世一切众生,因此才会殷殷付嘱阿难,三致其意。这与法然上人所理解的,指称思惟观察极乐庄严的内容,是「暂开还闭」,也就是不要流通,是不相符合的!
% b* a6 @" Y1 D6 }' l4 D第二、如前所引的那段经文:「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释尊在此清楚地指出:思惟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是如来教示的;而众生之所以能见彼清净国土,是「以佛力故」。教众生观察净土的是佛,使众生以依此方法而得见净土的,也是依恃佛力之故。由此可见,修观净土并非众生自力可成;但是依恃佛力,众生可以修习观察。因此,「修观」与「自力」并不能划上等号。「依他力」与「不要修观」也不能划上等号。! Q( {% f. M8 }2 F. @* ~! E#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