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H/ a# D p3 Y/ B8 y3 C; W6 ^
v* @" m3 M4 E8 D2 w●[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B, L# T" d# y: D U
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T3 r, q3 T3 D一、前言
1 K. U) t+ A o+ ?- X4 L3 K: u7 C《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章〈付嘱念佛章〉的诠释是:「当知随他之前,虽暂开定散门,随自之后,还闭定散门。一开之后永不闭者,唯是(称名)念佛一门。」也就是说,「十三观」的定心观佛、「三福九品」的修福回向,都是「暂开还闭」的法门,往生的唯一行业,只有称名一门而已;此一观点,拙著〈新眼光读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已辨其非。
/ _+ l5 r$ f; x0 y. G* y6 |既辨其非,应当重新阅读《观无量寿经》,以经显经,畅明其旨。7 U: f) b' y0 S
二、《观经》大要5 |" s: V: U" }( b, ~
《观无量寿经》的内容是以韦提希夫人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而请释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释尊即为宣说。关于这一次说法的内容,释尊自己的命名是:「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 T2 x3 B7 W: |5 s8 i8 x从韦提希夫人的提问,到释尊的回答,可以看出此经的主题是「观察思惟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其目的是为了「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 m- [7 _, o. U- P6 `韦提希夫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随即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是因为依当时的宗教常识,往生清净善处的方法,「思惟、正受」就是其中最核心的部份。) g2 f. y! ?6 @; \& p
「人天善果」,在后代一般佛教徒的心目中,含有贬意,似乎不屑为之。但是佛教的正义,这是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基础,是一般佛教徒应当首先具足的。从原始佛教开始,佛陀的教化,首先开示的就是这个。如《中阿含.教化病经》说:「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能够接受这个的(闻者欢悦),才为他进一步说趣入涅槃之道。从大乘净土教的意旨来说,虽然极乐净土超出三界,即是无为涅槃界,但是初闻者往往类同之,因此,韦提希夫人有如是之问。
) a6 l: h( ]5 G! h I所谓「生天法」,就是往生天界的方法。《分别功德论》说:「布施也、功德也、思惟也,此三行,世俗生天法。」换言之,要积集福德,才能往生善处,而持戒与布施,都属于广义的「戒」;思惟则属于「定」。戒与定,一方面是「三无漏学」的前二支,另一方面也是佛教认为的「世俗善业」的主要内容。而修定思惟须以持戒、布施为基础,才容易得力,因此,修定思惟是更为殊胜的善业。正是在这一常识的基础下,韦提希夫人在愿生极乐净土之后,接着了提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请求,而释尊所回答的内容,也正是「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使她「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9 j7 y0 W3 T6 Z9 Y2 I三、净业正因:三福
9 S+ S0 d. U! l在此经中,释尊在具体说明如何思惟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前,首先提出的,则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也就是「三福」。经说:
( N& q: S X2 B「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5 u3 _5 ]$ }* Q f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 @4 s' z+ ?$ r& I7 k接着,释尊才开始叙述思惟观察极乐净土的方法。
9 {: D, E2 \ V8 R& e9 _三福的内容,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指的是实践世间的善行。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指的是实践声闻佛教的戒行。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指的是实践大乘菩萨道的戒行。教导行人在定心思惟之前,要先具足戒行,这样的教导也是佛教的常轨,因此经中才会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 q2 U* \# |. G0 y1 m) y% i四、思惟:「观极乐国土依正庄严」与「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的一体两面9 Q! i* }, G, o! O, |7 P; c
接下来,释尊开始叙述思惟观察极乐净土的方法,也就是十三观。十三观依序为: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佛像观、佛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十三观的次第,是从单纯的日想观,逐渐复杂,到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再到观阿弥陀佛与二大菩萨的身相庄严,然后观想行人自己生于西方极乐世界。6 r y' F; `" `. z
在此段经文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重点。
" S" F6 @6 _& h3 f一是释尊在向韦提希夫人解说的同时,还三次付嘱阿难要将所说的内容受持流通。如在说第一「日想观」之前说:「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在说明第三观「地想观」之后,释尊又对阿难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在说明第七「华座观」之前,释尊又对阿难及韦提希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 u6 h q% F' d! g: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释尊在教韦提希夫人思惟观察极乐世界的时候,也有意在此同时教导未来世一切众生,因此才会殷殷付嘱阿难,三致其意。这与法然上人所理解的,指称思惟观察极乐庄严的内容,是「暂开还闭」,也就是不要流通,是不相符合的!. X' O6 D9 i3 A7 G1 W1 p8 _ g' C
第二、如前所引的那段经文:「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释尊在此清楚地指出:思惟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是如来教示的;而众生之所以能见彼清净国土,是「以佛力故」。教众生观察净土的是佛,使众生以依此方法而得见净土的,也是依恃佛力之故。由此可见,修观净土并非众生自力可成;但是依恃佛力,众生可以修习观察。因此,「修观」与「自力」并不能划上等号。「依他力」与「不要修观」也不能划上等号。8 _8 ~% ?) f$ B: R6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