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8 2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p( d7 ]$ B4 S0 N% B8 y7 G% O! I7 A! W
' w% Y) i& L3 D0 D4 g5 d3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e7 A3 Z+ @- _" v* F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在说明「日想观」时指出,修观而有障碍的,乃是由于众生的业障「障蔽净心之境,不能令心明照」。行者见此,应当严饰道场,在佛前忏悔无始劫以来所造罪业。礼忏到三障尽除,就能够「所观净境,朗然明净」。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行人心境的明净与否,与其业障是否净除息息相关。而众生能否净除业障,从佛教的教义来说,除了般若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佛力了。因此,不能把「修观净土」视为「自力」,相反的,它是行人依凭佛力,净除业障的自然显现。: N7 F" C$ O9 n4 e, A4 N# W
第三、释尊虽然在此教导了十三观,但是,在第三「地想观」时,佛就说:「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也就是说,修到初级阶段,就已经必定往生了。接下来,第六「宝楼观」,佛说:「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第七「华座观」:「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第八「佛像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第九「真身观」:「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第十、十一观音、势至观,则有「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第十二观:「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 d; W0 ?1 f( G4 U& a7 N依此,也可以看见,修观净土庄严的程度,与其人净除业障的程度为一体的两面。须知,思惟观察净土依正庄严,其背后的动力,就是行人「一心皈命弥陀、愿生净土」之心。这样的心能使佛力有所施为,为其净除业障。业障越是被净除,则显现为修观越是进步。依经中所示的程度,若以来世往生净土为目的,第三观成,就必定得生;第八观成,就能够在今身,得念佛三昧,常得见佛。第十二观成,如同今身即在极乐净土无异。: G. |; A; R0 x8 A | ]& L
五、往生之相状:上品上生总摄十三观之人
: M( ]5 x! w8 j& k7 F释尊在教示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十三观之后,又重新开始了另一段教导,就是叙述往生净土的九品众生。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说它是「散善」,以别于前面说的十三观为「定善」。但笔者认为,将叙述九品往生的这一段经文界定为「散善」是不精确的。因为上品上生的人「修习六念」,其实就是定心思惟,因此也包含了「定善」在其中。而下品往生则都是恶人,不能称之为「善」,因此把九品总称为「散善」并不适当。
' i: ]9 b" W s6 |. E& H% u; R显然,释尊是用「上品上生」来统摄前面所说修习十三观的人,并对这些人来世往生的情况作了描述。因为在叙述十三观时,释尊已经明示,第三观成的人来世必生净土;乃至第十二观成的人,此身即同在净土。但是这些人无论如何,都必定会有寿终之时,因此,释尊在此说明他们往生的相状。
3 R9 `* c- \" V- R8 s3 S- q. ?7 K# w为说明这些人的状态,释尊首先的提示是,众生之所以会往生极乐,是因为他们真诚、深刻地发愿往生极乐净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释尊的这一说明是总纲性的。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无不如此。
$ U% B5 |" {2 k; z* o% H接下来,释尊又列举说明,在「具三心而往生净土」的众生当中,有种种差别。首先就是上品上生。这种人的特色是:「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 D2 L- e5 V5 F3 A这样的人,正是前面十三观所说的:在具备戒行、认同大乘菩萨道的前提下,又修习「念佛」等六念法门。前面叙述十三观时,谈到净除业障已达极好的状态,此身已如同在极乐净土的行人,乃至第三观成,必定会往生极乐的众生,都可统摄于上品上生人中。
) P% s; Y5 M& W% o但是释尊在此所说的上品上生人,显然还要比十三观中所说的更为宽泛。也就是即使没有修习到第三观成,只要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的,即得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 V$ U; `+ b' \- M# d7 U4 @释尊叙述其人往生的相状:「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V4 k( y# \& `
闻者或者会怪异于,为什么上品上生者的条件如此宽泛,而往生的所得竟然又如此庄严?但这此正显示净土信仰的特色,以及阿弥陀佛的本愿之所在。$ s+ i, T8 [, L9 A
六、总论往生之相状
( D. ?% r( h0 a+ z九品往生段的总纲是:「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无不如此。& }# H5 J4 z7 `& |" K g
上品上生段总摄十三观之人,且扩大其范围,只要是具足戒行、读诵大乘、并且修习念佛等六念,而将其功德回向愿生净土的,下至一日乃至七日,阿弥陀佛就无限扩大他的功德,而满足其修行的愿求。上品中生以下的各种往生人的相状,也都是如此。
. x2 Z1 m, J6 K# F9 H: S释尊在上品上生总摄修十三观的人,随后又叙述其他种类的往生人,其意至明,就是:不必修习十三观,也能够往生极乐。以下开始列举其类别。
7 U: X% p* X& D. O4 a2 q0 A上品中生,其状态是:「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里描述的是属于大乘智证门的修行人,如修《般若》的,或者像是汉传佛教的禅宗、天台、华严、密宗的修行人,皆可摄归此类。而其往生为:「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下略)) k& ^) y2 A* h3 R' f, r4 b' [
|
|